《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认识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
2.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普遍性: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4.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 联系的作用:联系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联系的多样性和客观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联系的普遍性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事例,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对联系普遍性的思考。
2. 讲解联系的定义和普遍性原理:讲解联系的概念,阐述联系的普遍性,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 分析联系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了解联系的不同形式,认识联系的多样性。
4. 讲解联系的客观性:讲解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 联系的作用:讲解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6.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师资格证政治教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含义。
2. 让学生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教学重点: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含义。
2.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教学难点: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普遍联系。
2. 学生分享对世界普遍联系的理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含义。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讨论。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10分钟)1. 教师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对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理解和体会。
章节二:联系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的含义。
2. 让学生掌握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教学重点:1. 联系的多样性的含义。
2. 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教学难点:1. 联系的多样性的具体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分享对联系的普遍性的理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联系的多样性的含义。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的含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讨论。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10分钟)1. 教师讲解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对联系的多样性的理解和体会。
章节三:联系的客观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2. 让学生掌握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3.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2.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
难点: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联系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主题。
2. 讲解联系的定义,让学生明白联系的本质。
3. 讲解联系的普遍性,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联系。
4. 讲解联系的多样性,让学生了解联系的不同形式。
5. 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联系的认识和体会。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一个问题,如“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0. 课后评价: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学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联系的定义、普遍性和多样性。
2. 学生能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对联系概念的理解。
3. 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2 教学内容联系的概念: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普遍联系的例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和普遍联系的例子。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联系的见解和经验。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联系例子,如天气对穿着的影响,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
1.4.2 讲解联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
1.4.3 举例说明普遍联系的存在,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社会的国际关系等。
1.4.4 学生分享自己对联系的认识和经验,进行互动交流。
1.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联系的重要性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第二章:自然界的联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平衡: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状态。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现其中的联系。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自然界的联系例子,如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发学生对自然界联系的思考。
2.4.2 讲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2.4.3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现其中的联系,如植物与动物的相互依赖。
2.4.4 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界联系的认识和经验,进行互动交流。
2.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然界联系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章:社会联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社会网络:社会中个体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传递。
讲授法:讲解社会联系和社会网络的概念。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上学期(统编版必修4)

在高二政治上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哲学思维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章节的教学,学生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储备:学生对联系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对其内涵和特点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联系的本质;
-指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如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树立联系的观点,认识到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规律,遵循联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讲解联系的概念、特征及其方法论,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2.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客观性、系统性等特征,并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3.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互动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联系的知识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联系的概念、特征及其方法论;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联系的观点和方法;
-通过课堂辩论、小组汇报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针对本章内容,设计一道关于联系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要求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深度,解答过程清晰、逻辑性强。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1.2 教学内容联系的概念联系的类型联系的实际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联系现象,如天气、人际关系等。
1.4.2 讲解联系的概念,解释联系的定义和特点。
1.4.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联系,如因果联系、并列联系等。
1.4.4 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5 总结:强调联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联系的观点。
第二章:自然界的联系2.1 课程目标本章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2.2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的因果联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生态系统中的联系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户外观察法等。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联系,如季节变化、动植物共生等。
2.4.2 讲解自然界中的因果联系,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大气氧气的关系。
2.4.3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如鸟类依赖树木生存。
2.4.4 户外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联系。
2.4.5 总结:强调自然界中联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联系3.1 课程目标本章节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社会现象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社会制度与发展的联系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中的联系,如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
3.4.2 讲解社会现象的联系,如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的关系。
3.4.3 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3.4.4 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社会制度与发展的联系。
3.4.5 总结:强调人类社会中联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1.3 教学内容1.3.1 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
1.3.2 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章:自然界的普遍联系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联系。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其中的联系。
2.3 教学内容2.3.1 生物与非生物的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3.2 生态系统中的联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也普遍存在着联系。
3.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发现其中的联系。
3.3 教学内容3.3.1 人与社会的联系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3.2 社会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社会各要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复杂的社会系统。
第四章:科技发展的联系与影响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世界普遍联系的影响。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发展对世界联系的影响。
4.3 教学内容4.3.1 科技发展的内在联系科技发展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
4.3.2 科技发展对世界联系的影响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剧了世界的联系。
第五章:全球化与联系的多样性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联系的多样性。
5.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全球化现象,理解世界联系的多样性。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高二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3.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总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万事万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联系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等。
2.通过实例讲解,阐述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分类,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不同形式。
1.树立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认识到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避免主观唯心主义。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知联系的存在。
(2)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联系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世界是普遍联系”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新课】
“雾霾”是今年被大家提及最多的词语之一,现在可以看到很多人出行大多都戴厚厚的口罩,尤其是城市里。
那么,提起这两个字,你们会想起什么呢?
【进入新课】
第一环节感悟联系
多媒体播放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视频《燃煤、机动车、扬尘成污染元凶》学生思考(自主学习):1、引发雾霾天气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学生能够概括出引发雾霾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人类社会不合理活动,以及人类缺乏环保意识,与此同时,也让学生们了解到雾霾对人类有如此大的危害。
这让学生自己就明白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整个世界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即很好的掌握了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板书】(二)、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联系是有条件的。
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2、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通过自主概括雾霾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联系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
下面我们看联系的第二个特点以上我们知道人类和天气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类通过不合理的活动影响和改变天气系统平衡同时也遭到雾霾的惩罚,这说明了什么唯物论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略)
教师: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人类与雾霾天气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想到规律客观性,
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雾霾,这样要因势利导,用类比的方法进而讲联系的客观性,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掌握联系客观性。
【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
(1) 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提出问题】既然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那么雾霾的惩罚,人类是不是无能为力了呢?如果不是,请同学们为治理雾霾出谋划策?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展示图片: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长江大桥
教师:这些都是人们建立的新的联系的表现,说明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过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还是多样的,雾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雾霾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可见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思考:人们为了经济效益和出行方便,忽视了生态保护,大肆排放废气造成雾霾灾害,这表明人类看到了什么联系,忽略了什么联系,给我们什么方法论启示?
学生回答:……
【板书】3、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学生通过迁移规律的客观性进而掌握联系客观性来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提出治理雾霾的措施和概括联系多样性的作用来培养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从三个方面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是联系的普遍性,从事物内部、事物外部和整个世界方面说明了联系是普遍的。
二是联系的客观性,不论是自在事物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在联系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三是联系的多样性,还提到了联系的条件性。
另外,这三点分别对应的方法论要求也是需要同学们把握好的。
原理内容(世界观)要求(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A、(事物外部)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B、(事物内部)事物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C、(整个世界)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
的多样性世界上事物是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把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