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有关技术要求汇总
黑山县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探讨

吉 林 农 业
JLI A GRI I N CULTURE
N O . 8. 2 l 0 02
( u lt ey C muai t NO.7 ) v 2 0
黑 山县土壤有机质提 升补贴项 目技术探讨
徐 秋 英
( 宁省 黑 山县 农业技 术推 广 中心 ,辽 宁 黑 山 1 1 0 辽 2 4 0)
稻 ,示 范 区涉及 农 户9 7 户 。 85
2 3项 目实 施 应用 的 技术 模 式 . 在 黑 山县 玉 米 、水 稻 等 粮 食 作物 上 推 广 商 品 有 机 肥 应 用 技 术 ,主 要技 术模 式 如下 。 2 31 玉米 栽培 管理 措施 .. ( )选 种 及种 子 处 理 :选用 当地 主栽 的优 良品种 先玉 3 5 1 3、 郑 丹9 8 5 、东丹 9等 ,并对种 子进 行 包衣 处理 。 O ( )秋 季 ,整地起 垄 、镇 压 ,有来 不 及秋 翻起 垄 的要早 春顶 2 凌起 垄 及 时镇压 ,做好 播种 前 的准备 工作 。 . ( )选 择 最 佳播 种 期 播 种 , 由于 近几 年 黑 山县 春 季 少 雨干 3 旱 ,因此 要 提 倡春 季 早 播 ,如 春 季气 温 高 ,在 四月初 播 种 ,气 温 低 ,最 迟也 在 四月 中旬 播种 ,并 要合 理密 植 。 ( )科 学 施 肥 ,根 据 测 土 配 方 施 肥土 壤 化 验 结 果 ,提 出科 4 学 配方 ,玉 米施 肥 每 亩 施有 机 肥4 公 斤 , 再施 用 玉米 专 用 肥2 公 O O 斤 ,在 大喇 叭 口期追 施尿 素2 公 斤每 亩 。 5 ( )加 强 田间管 理 ,搞好 田间管理 是夺 取 玉米 丰收 的重 要一 5 环 ,播 种 后 及 时查 田补 苗 ,苗 期 三铲 二趟 ,整 个 生育 期 用 赤 眼蜂 防 治玉 米螟 二 次, 药物 防治 一次 。 ( )秋季 及 时收 获 ,在玉 米成 熟期 及 时收 获 。 6
土壤服务需求及技术要求

1、项目概况项目规模:调查总面积为235.5km2,主要服务内容为大观区土壤污染防治调查监测和评估,并编制《大观区土壤环境状况调查监测评估报告》等工作。
2、技术规范及技术要求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2016〕116号)、《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庆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宜政秘〔2017〕29号)和《大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观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观政办〔2017〕17号)精神,开展大观区土壤污染防治调查监测和评估,并编制《大观区土壤环境状况调查监测评估报告》。
摸清大观区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
2.1工作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务院(国发〔2016〕3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境保护部(环发[2008]48号);《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发[2012]140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皖政〔2016〕116号);《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庆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宜政秘〔2017〕29号);《大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观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大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观政办〔2017〕17号)《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技术规定》《全国十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技术规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保证技术规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污染场地术语》(HJ 682-2014);《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DB 11/T 783-201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 2008-0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关于发布《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78号);《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 493-2009);《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48-1994);《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2007);《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 50021-2009);3、工作内容(1)工作目标①全面、系统、准确地调查大观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对大观区土壤环境进行总体描述和判定,对污染状况进行基本判断。
土壤有机质地力提升综合技术和政策措施

党 中央 国务 院对 提升 耕地 地 力质 量 十分 重视 ,在 连续 争 时矛盾突 出等 因素制约 ,许多有机 质的农业 技术措施 推 四 年 的 中央 一号 文件 中都 明确 提 出要 加 强耕 地 质 量建 设 。 广 面积小 ,技术操作 不到位 ,培肥地 力的作 用发挥不够 充 今年 的 中央 一号文 件 ,把大 力建 设 高标准 农 田作 为 一项 重 分 。所 以,必 须采取 经济 、行政 、技术 等综合 措施 ,加 大 要 内容提 出来 。 明确 重视耕 地质 量建 设 、土 壤改 良 、扩 大 土壤 有机质地 力提 升的技术 推广力度 。就漯河 市的实 际 , 测土 配 方施肥 、土 壤有 机质 提升 补 贴规模 和 范围 。针对 耕 目前 ,要重 点推广 以下几项 技术 : 地面 积不 断 减少 、土地 占优 补劣 、重 用轻 养 、质 量不 断 下 1 秆还 田技术 。随着人们 生活水 平的提高 ,农物秸 . 秸 降 的实 际 ,提 出 加快 建设高 产稳 产基 本农 田 、提 高耕 地质 秆 已不再成 为大 多数 农 户的主要燃 料 。每年 夏秋收获 季节 量 、努 力培肥 地 力作 为农业 综合 生产 能 力建 设 的首要 任 务 后 ,大量秸 秆被就地 焚烧 ,不仅造 成资源 的极 大浪费和 大 . 来抓 。提 升土 壤有 机质 含量 ,培 肥地 力 ,改善 土 壤养 分结 气环 境污染 ,而且 土壤有机质 被烧掉 ,团粒结 构遭到破坏 。 构 ,逐步 提高 耕地 质量 ,是 今后 相 当长一 个 时期 内农 业综 实验表 明 ,焚烧秸秆 的 田块 ,土壤持 水性下 降 3 .%, 06 合生产 能力建 设的基础 性重 大工程 。 ・ 4 .%的有机 质被破 坏 ,土壤 氮素 损失 3 .%,2 %的磷 钾 1 8 84 8 有机 质地 力提升 的必要性 被土 壤固定 成无效磷 钾 。烧 死土壤表 层微生物 和地边林 网 ,
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指南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

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指南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
补
一、背景和目标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逐渐
下降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保持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土壤有
机质含量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指南
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项目旨在通过试点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土壤有
机质含量,探索适合当地的土壤有机质提升模式,推广经验和技术,培育
一批有机质丰富的农业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保障农业可持续
发展。
二、试点范围和对象
本项目试点范围为全国各地农村地区,试点对象为农户和农业生产经
营单位。
三、试点任务和要求
1.种植绿肥作物:鼓励农户在农田休耕期间种植绿肥作物,如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等,通过绿肥的生长和腐解,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和养分供给能力。
3.耕作措施改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深翻耕等改进措施,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和有机质保持能力。
4.指导服务: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技术培训、示范辅导等服务,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项目资金和补贴标准。
土壤有机质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精心整理]
![土壤有机质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精心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50430c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f.png)
土壤有机质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大箕铺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在市土肥站的安排下,我中心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示范项目建设,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该项目,确保项目取得实效,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废弃物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通过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等综合技术的运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目标实施秸秆还田技术2000亩,组织全镇相关人员集中学习稻田秸秆腐熟技术3场次,并将技术培训深入到田间地头,使接受培训的农民达到500人次。
使化肥使用量减少1-3公斤/亩,土壤有机质提升0.03-0.05个百分点,作物增产3-5%,新增粮食2万公斤,油菜籽0.9万公斤,新增收入3.6万元,项目区秸秆焚烧量减少到95%。
三、实施内容(一)实施地点及规模在我镇金鸡畈实施稻田秸秆腐熟技术,连片规模2000亩。
(二)取土化验在项目实施区,调查5个农户耕种基本情况、秸秆还田情况。
田间试验每种种植模式分别取不同处理小区土样,四种种植模式共取28个土样,第一个月每7天取一次土样,以后每一个月取一次,到收割后为止。
总计取土样63个。
所取土样送省土肥站化验,分别测试土壤有机质,速效N、P、K等项目。
(三)技术措施1、平铺秸秆。
将收获后的作物秸秆均匀、不规则地平铺在田地地面进行旋耕,忌碎草成堆。
土壤粘重、保水性强的田块要注意开沟排除湿害。
应根据田间杂草情况进行除草。
2、施用秸秆腐熟剂。
播种小麦(油菜)的,每亩撒用好氧性秸秆腐熟剂2公斤,并拍打稻草,使秸秆腐熟剂掉落到稻草下面;播种水稻的,每亩用厌氧性秸秆腐熟剂2公斤灌深水泡田。
3、施用底肥(化肥)。
播种前合理施用底肥。
为加速秸秆腐熟,调整碳氮比,应根据需要增施一些氮肥。
4、播种。
播种小麦或油菜的,播种量较常规栽培法增加约10%,要将种子均匀撒播在稻草上面,拍打稻草,使种子掉落到稻草下面接触土壤,以利出苗和保肥,并适当采用播后泼清粪水或灌跑马水的方法提高出苗率;播种水稻的,通常采用水稻旱育抛秧技术,抛栽后7天要让秧根接触到水。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财政部•【公布日期】2011.07.28•【文号】•【施行日期】2011.07.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财政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财政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2011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力度,鼓励农民秸秆还田,恢复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污染,改善环境,培肥地力。
农业部、财政部制定了《2011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附件1,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各省(区、市)农业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按照《指导意见》和农业部下发的《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概要》(农办农[2011]70号)要求,根据项目资金任务(附件2),编制本区域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总体实施方案,选定新增项目县,明确续建项目县,确定推广应用技术模式,界定实施具体区域和规模,提出组织方式、保障措施和进度安排。
同时,要指导项目县编制具体项目实施方案。
新增项目县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情况、实施项目的优势和具备条件、项目实施乡村和规模、应用的技术模式、补贴形式、组织方式、保障措施、进度安排等。
续建项目县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已取得的主要成效、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以及组织实施2011年度项目工作计划。
省级农业、财政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项目申报、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验收管理工作。
县级农业、财政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做好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工作督查督导和资金使用监管工作。
古浪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的成效与主要做法

古浪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的成效与主要做法赵玉兰;俞春花;何增国;杨文元;辛建荣【摘要】介绍了古浪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成效,总结出取得成效的主要做法是:县乡齐抓共管,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督查与总结并举,确保了技术的顺利推广;狠抓示范区建设;强化技术培训,提升了群众科技素质;开展试验示范,总结典型经验。
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4页(P77-79,80)【关键词】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成效;做法【作者】赵玉兰;俞春花;何增国;杨文元;辛建荣【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古浪 733100;甘肃省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古浪 733100;甘肃省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古浪 733100;甘肃省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古浪 733100;甘肃省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古浪 73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61.1 摸清了耕地质量现状1.1.1 土样化验分析采样布点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使采样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7.27万hm2,按照平均15hm2耕地为1个采样单元,总计采样4 051个,可供利用的耕地质量评价点位记录数3 642个。
采样部位为耕层0~20 cm,采样量4.0 kg,用四分法留样1.0 kg,每个代表样由15个样点混合而成。
土样采集区域覆盖全县19个乡镇,251个行政村,1968个村民小组。
主要分析了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水解氮、土壤有效磷、土壤缓效钾、土壤速效钾、土壤有效硫、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土壤有效硼等项目。
共分析土壤样品4 051个,植株样品336个。
在分析过程中为保证数据准确,每批样品都使用标准样,进行内参样掺插,判断检测是否准确。
1.1.2 耕地质量现状通过化验分析,明确了古浪县耕地土壤pH平均为8.3,有机质平均含量13.86 g/kg、全氮平均含量0.88 g/kg、碱解氮平均含量62.46g/kg、速效磷平均含量11.17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 181.32 mg/kg、缓效钾平均含量902.54 mg/kg、有效锌平均含量0.55 mg/kg、有效锰平均含量5.71 mg/kg、有效铜平均含量 0.79 mg/kg、有效铁平均含量6.54 mg/kg,农家肥的平均投入量低于22 500 kg/hm2,土壤养分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指南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

附件14: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指南一、项目目标为支持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废弃物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我部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
二、项目内容2007年继续把秸秆还田作为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的重点内容,在我国南方粮食主产区重点示范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见附件14-1),同时开展墒沟(稻田墒沟)埋草(麦草)耕作培肥技术模式试点(见附件14-2);在北方部分地区开展田间催腐剂堆肥技术模式试点(见附件14-3)。
三、实施区域与条件(一)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墒沟埋草耕作培肥技术补贴试点实施区域四川、广西、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重庆8个省(区、市),每省设2个补贴试点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试点补贴面积4.5万亩,16个县共补贴72万亩。
其中,稻-麦轮作区具备推广墒沟埋草耕作培肥技术模式条件的,适当安排一定面积。
(二)田间催腐剂堆肥技术补贴试点实施区域河北、山西、山东、辽宁4个省,每省补贴2个县(市、区),每县实施面积1万亩,每亩施用农家肥2吨(方)以上。
8个试点县共积造施用农家肥8万亩,16万吨。
(三)项目县要具备以下条件1、有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墒沟埋草耕作培肥技术和田间催腐剂堆肥技术模式的适宜区域,且集中连片,能规模实施。
2、秸秆禁烧已取得一定成效,农民已基本接受秸秆还田腐熟技术。
3、当地政府重视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
4、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稳定,体系健全。
四、资金使用方向(一)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田间催腐剂堆肥技术补贴对采用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的农民给予购买秸秆腐熟剂补贴,每亩合计20元;对开展田间催腐剂堆肥技术模式的农民给予催腐剂补贴,每亩补贴30元,亩均使用农家肥2吨(或方)以上。
(二)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用于对项目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及对农民的有关技术培训和服务。
对省(区、市)土壤肥料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由我部统一组织,有关费用不得从拨付资金中列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县在省级招标确定的秸秆腐熟剂、 土壤调理剂产品中,选择适宜本项目区使用产 品,与中标企业签订供货及服务合同,并报省 土壤肥料与生态建设处备案。合同要明确规定 补贴产品的发放办法,保证补贴产品能按时、 按量发放到农民手中。
2、补贴产品发放
项目县农业局在项目实施范围内,根据采 购合同规定的产品发放办法,向实施稻田秸秆 还田腐熟技术、种植绿肥补贴和土壤酸化改良 培肥项目区的农民发放相应产品,并登记造册, 进行村务公开。
七、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收集整 理
技术原理: 适宜条件:气候条件、灌溉条件、土肥条件、耕作
方式等
操作步骤: 配套技术:作物品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配
套等
效益分析:投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注意事项:
2009、2010年实施过有机质提升的项目县在
2011年10月30日前将项目县的技术总结、项 目实施效果调查表、技术模式及照片的电子版 报到我处,同时将技术总结和调查表的纸版材 料加盖相关单位的公章后报我处;
2011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 目有关技术要求
一、项目县计划任务
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每县推广10万亩 绿肥种植项目县,每县推广3万亩 土壤酸化改良培肥,每县推广2.1万亩 每县建立效果监测点3个 每县开展效果对比试验3个 每县开展效果定点调查5个 秸秆还田县建立万亩示范片1,绿肥种植建立千亩示
今年新县,2012年10月31日前上报
联系人:冯娜娜 fnn333@
028-85505554
谢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实施前基础值
***年
秸秆还田
对照
五、绿肥种植效果调查表
绿肥提供的养分
项目
种植作物
单位产量
N 施化肥提供养分 P2O5
K2O
其他有机肥提供 养分
N P2O5 K2O
***年
第一茬
第二茬
绿肥还田 对照 绿肥还田 对照
续上表
项目
绿肥品种 绿肥还田量(kg/亩)
***年
第一茬
第二茬
绿肥还田 对照 绿肥还田 对照
绿肥还田烘干重量(kg/亩)
还田绿肥提供的有机物量 (kg/亩)
还田绿肥提供的N、P2O5 、K2O养分量(kg/亩)
取样时间(年、月、日) 容重(g/cm3) 有机质(g/kg) 全氮(g/kg)
有效磷(mg/kg) 全磷(g/kg)
速效钾(mg/kg) 缓效钾(mg/kg)
全钾(mg/kg) pH值 CEC值
经济效益:节本、增产、增收。通过秸秆还田、
种绿肥是否可以减少化肥投入,减轻农民负担、 减少劳动力投入等
社会效益:改良土壤,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保
证粮食安全等
生态效益:减少秸秆焚烧、乱弃造成的污染,
利用生物固氮减少化学氮肥投入与污染、减少 有机物料对环境的污染等
(五)问题与建议
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 题,分析这些问题对项目实施和项目今 后发展的影响,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
有关试验、调查内容 技术培训情况:培训内容、对象、人次、方式
等 技术模式创新情况
(三)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对土壤养分含量尤其是有机质含量的 影响
项目实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作物产量、 品质等
项目实施对化肥施用品种和数量的影响 项目实施对耕地地力的影响 秸秆、绿肥对农区饲草的贡献
(四)主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范片1个,土壤酸化改良培肥建立示范片1个
二、技术内容与工作要点
1、企业和产品招标采购 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按照农业
部实施指导意见要求,制定秸秆腐熟剂、绿肥 种子、根瘤菌剂、土壤调理剂招标办法,通过 公开招标确定秸秆腐熟剂、绿肥种子、根瘤菌 剂、土壤调理剂生产企业和产品,每一类产品 中标的生产企业至少达到2家。
四、秸秆还田效果调查表
项目
种植作物
秸秆还田单位产量(kg/亩)
对照田单位产量(kg/亩)
还田作物
还田方式
秸秆还田量(kg/亩)
还
有机物量(kg/亩)
田
秸
N素量(kg/亩)
秆
提
P2O5量(kg/亩)
供
养
分
K2O量(kg/亩)
第一茬
***年 第二茬
第三茬
处理
还田
N素量(kg/亩) 施化 肥提 P2O5量(kg/亩) 供的 K2O量(kg/亩)
3、试验示范 示 范 片:要有标志牌 效果对比试验:与监测点同步安排,相对固定 效果监测点:必须取样分析,做好表格填写 秸秆腐熟剂筛选试验:选做
4、宣传培训 注意收集素材,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
宣传活动(要有影像资料记录)。
三、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总结编写
项目背景 项目技术内容及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效果 主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问题与建议
施用 有机质(kg/亩) 其它 N素量(kg/亩) 有机 肥提 P2O5量(kg/亩) 供的 K2O量(kg/亩)
对照
还田
对照
还田
对照
取样时间(年、月、日) 容重(g/cm3) 有机质(g/kg) 全氮(g/kg)
有效磷(mg/kg) 全磷(g/kg)
速效钾(mg/kg) 缓效钾(mg/kg)
全钾(g/kg) pH值 CEC值
实施前基础值
***年
绿肥还田
对照
六、实施效果调查表说明
每个项目县上调查5个点。 每县选择不同品种的还田秸秆、还田绿肥田块进行有
机质、N、P2O5、K2O含量分析,作为5个调查点计 算各种秸秆和绿肥提供的养分量的依据。 化肥提供的养分量指一茬作物所用的全部化肥提供的 养分量。 对照是指没有秸秆还田或种植施用绿肥但其它农事活 动相同的田块。 秸秆还田腐熟剂品种试验数据和绿肥品种筛选试验数 据可用于填写调查数据,基础数据可借用测土配方施 肥项目土壤养分调查数据。
(一)项目背景
立项依据和目的 项目来源 实施年度 项目县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耕地面积、土壤类型与面积分布、灌溉条件、 农作物生产情况、肥料使用情况等
(二)项目技术内容及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包括地点、面积、作物、应用技术 模式、效益以及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土壤酸 化改良等技术模式向土壤投入的养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