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BCAS)
奥运场馆环境评估指南

奥运场馆环境评估指南(试行)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中元兴华工程公司2006年2月奥运场馆环境评估技术指南(试行)项目下达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局项目完成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中元兴华工程公司项目主持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项目分工及参加人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项目分工:奥运场馆环境评估导则奥运场馆环境评估细则—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奥运场馆环境评估细则—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产品奥运场馆环境评估细则—施工扬尘控制参加人员:田 刚 杨 明 聂 磊 李 钢 闫宝林夏恒霞 黄玉虎 宋光武 王海华 杨 涛北京工业大学项目分工:奥运场馆环境评估细则—建筑节能参加人员:刘中良 王皆腾 马重芳中国建材测试中心项目分工:奥运场馆环境评估细则—绿色建材参加人员:马振珠 张继军 汤跃庆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项目分工:奥运场馆环境评估细则—园林绿化参加人员:李延明 丛日晨 古润泽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项目分工:奥运场馆环境评估细则—固体废弃物处置和利用参加人员:吴文伟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项目分工:奥运场馆环境评估细则—噪声防治参加人员:柳至和 魏志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项目分工:奥运场馆建设项目管理参加人员:张 洁 张传才 张 宇 王纯碧目 录第一章 奥运场馆环境评估导则1.前言2.总则3.评估办法第二章 奥运场馆建设项目管理1.基本要求2.绿色奥运工程资料要求第三章 奥运场馆环境评估细则1.建筑节能2.园林绿化3.绿色建材4.水资源保护和再利用5.固体废弃物处置和利用6.噪声污染防治7.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产品8.施工期污染防治第四章 环境评估调查表填表总说明表D1奥运场馆环境评估调查表—资料清单表D2奥运场馆环境评估调查表—项目管理表D3奥运场馆环境评估调查表—建筑节能表D4 奥运场馆环境评估调查表—园林绿化表D5 奥运场馆环境评估调查表—绿色建材表D6 奥运场馆环境评估调查表—水资源保护和再利用表D7 奥运场馆环境评估调查表—固体废弃物处置和利用表D8奥运场馆环境评估调查表—噪声污染防治表D9 奥运场馆环境评估调查表—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产品表D10 奥运场馆环境评估调查表—施工期污染防治第一章 奥运场馆环境评估导则1.前言为了在奥运场馆的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落实绿色奥运,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做出了一系列有关绿色奥运工程的专项承诺(以下简称“专项承诺”),并通过制定《奥运工程环保指南》(以下简称《环保指南》)、《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以下简称《施工指南》)等有关文件对奥运场馆提出了大量具体的“要求”。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当前,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是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已成为21 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产物,在其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消耗了地球约50%的资源,而在今后50 年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中,还将有大量的建筑维系着中国过去5 000 年的传统发展模式,因此,探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今建筑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绿色既是一个实现目标,又是一种价值观念。
绿色建筑理念是建筑绿色化的前提和基础,早在20 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1ogy) 和建筑学(Architecture) 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新理念。
近年来我国根据国情,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本文对国外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发背景、评估对象、评价指标、权重体系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比较,从而为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绿色建筑评价是绿色生态建筑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着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
从1990 年开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绿色建筑推出了一系列评价体系。
1.1 英国BREEAM 评价体系1.1.1 优点(1)最显著优势是考察建筑全生命周期;(2)条款式的评估体系,操作比较简单且易于理解和接受;(3)评估框架开放、透明,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评估条款;(4)为方便设计师考虑各设计方案对环境影响,BRE推出建筑环境影响评价软件,其巨大的数据库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环境影响因素,使得设计师可在早期阶段进行项目影响评估。
1.1.2 局限性(1)该评价体系是基于英国国情开发的,未考虑其他地域性问题,其适应性受到限制;(2)评估过程较复杂,须由多名持有BRE 执照的专业评估师操作(BRE 规定每个项目评估须有至少 2 位经过BRE 专门培训的BREEAM 注册师完成)。
BIM

总能耗 增长% 10.6 9.6 7.8 4.0 5.2 5.9 7.0 3.9
弹性系 数% 1.02 0.83 0.60 0.42 0.57 0.57 0.76 0.5
研究背景
♢建筑能耗过大,效率不高
♢ 设计缺乏科学方法进行模 拟和方案优化 ♢ 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行粗放 、全寿命周期考虑少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加快,公共建筑的建设数量也日益增多, 为经济社会提供了稳定发展的保障,也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 产生活的服务水平。但公共建筑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 会出现一些问题。
石莹,《基于 BIM 的太 阳能建筑设计初探》,天津 大学, 2011 年。本文对 应
ArcGIS结合的技术的古建筑信息模型,并且分析了其
优势与不足;对BIM概念的REVIT软件与古建筑的信息化建模进 行了初探性的尝试 "最后进行了文化遗产信息系统应用分析、 信息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
用 BIM 技术的太阳能 建筑设计流程和方法 做了探究和分析 ,总结
全生命 室内 环境
节地 节能
绿标
节水
节材
研究范围与主 范围:中小型公共建筑 体 主体:BIM技术应用与公共建筑设计实践
研究目的
应用于设计实践
本研究以《绿标》的主要(部分)条款为实现目标,结 合BIM技术在三维设计与模拟分析方面的优势,解决公共建 筑设计现阶段存在的高能耗,形体复杂等诸多问题,应用BIM 技术分析公共建筑,探讨设计方法与策略,并应用于设计创 作实践。
Characteristics
BIM正是这样一种技术, 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将 规划、设计、建造、营运等各阶 段的数据资料,全部包含在3D 模型之中,让建筑物整个生命周 期中任何阶段的工作人员在使用 该模型时,都能拥有精确完整的 数据,帮助项目设计师提升决策 的效率与正确性。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历史及未来趋势

101 国外发展现状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驱动下,很多国家提出并发展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但直到20世纪末,全面的建筑评估系统才开始发展。
自首个绿色建筑评估系统——英国BREEAM 颁布以来,许多国家已经陆续开发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包括美国的LEED、日本的CASBEE、荷兰的GPR Gebouw,以及其他国家的SBTool 等。
2 国内发展现状2.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手册》李道增院士在2000年提出可持续建筑的定义为:减少资源使用;室内环境的人道主义;最小化场地影响;艺术和空间形式的新观念;智能;可持续的社区和城市。
在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手册》,该文件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应对生态住宅所提出的评价体系,它来源于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目的,借鉴于美国的LEED 评价工具,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为的是要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CEHRS 作为奠定了中国绿色建筑基础并完善其他评估系统的中国的第一个评估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评估指标设置中的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需要专家依靠经验进行评分,因此,可能存在评估过于主观的问题。
因为CEHRS 没有权重制度,所以使得指标得分之间的相互补偿较为严重。
2.2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reen Olympic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GOBAS 评估系统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借鉴日本的CASBEE 评估系统,并将评估项目分为Q 和L 评估类别予以科学评估,评估内容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二是能力;三是水资源;四是材料;五是资源;六是室内环境质量。
而后期评估是在上移环节达标的基础上开展的,评估采取五分制,而项目使用Excel 平台评分。
能效测评与标识

能效标识与测评1、家电能效标识能效标识是附在产品或产品包装物上的一种信息标签, 用来表示用能产品的能源性能,通常以能耗量、能源效率和或能源成本的形式给出。
能效标识是确定能源节约与浪费的尺度,是政府对节能实行管理和调控的有力措施,是衡量用能单位是否达到节能的准则,它能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提供产品符合规范的信的排放,减少国家对息。
能效标识制度的有效实施,对减缓能源紧缺,减少CO2能源供应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消费者福利,引导市场转换、加强市场竞争和扩大贸易, 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 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世纪各国就开始组织制定家用电器的能效标准。
我国在1989年12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了第一批家用电器能效标准,用来限制当时比较落后的高耗能家电,包括: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家用电动洗衣机等9项。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能源的紧缺日月严重,国家制定了越来越多的能效标准,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包括了家用和工业用能产品。
我国于1998 年11 月正式推出了节能产品认证制度,1999 年, 我国节能产品认证机构开始第一个产品---家用电冰箱的节能认证。
2001 年, 又先后开展了管形荧光灯镇流器、房间空气调节器等产品的认证工作, 通过认证的产品可以使用节能产品认证证书, 在产品上粘贴“节能标志”。
它是能效标识的一种形式, 颜色为蓝色。
2004 年8 月13 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 标志着能效标识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
2005 年3 月1日起, 我国对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这两个产品率先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
其具体要求是从实施之日起所有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冰箱、空调须加贴统一的“中国能效标志” , 而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产品不允许销售。
此次实施能效标识的产品目录(第一批)的适用范围, 分别为500L及以下的电机驱动压缩式电冰箱和采用空气冷却冷凝器、全封闭型电动机-压缩机、制冷量在4000W及以下, 气候类型为Ⅱ的空气调节器, 不适用于移动式、变频式、多联式空调机组。
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

浅谈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摘要:绿色施工管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体现,是绿色施工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
绿色施工管理技术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管理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管理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管理技术。
本文阐明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建筑施工中落实绿色建筑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节约能源及资源,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持续发展。
一、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毋庸置疑是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但由于其初始投资成本高要比传统建筑高5%~ 10%, 使得关注短期收益的开发商很难下决心投资绿色建筑, 所以绿色建筑的推广一直举步维艰。
而实际上,绿色建筑由于采用了各种生态节能技术, 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运行费用、能源消耗费用、维修费用以及报废拆除费用等全寿命周期费用是远远低于传统建筑的。
有估算表明, 一幢典型建筑在使用中的能耗费差不多占了该建筑物总运营费用的25% , 而在美国的建筑中, 应用现有技术的气候敏感设计可以削减采暖和供冷能耗的60%, 以及照明能量需求的50%以上, 其投资回报率带来的效益大大超过此种设计增加投资所付出的代价。
因此, 若期望改变公众认为的绿色建筑措施成本高的错误认识, 使得开发和维护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就必须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 在评价时应充分考虑/ 摆正0 初始一次性投资与全寿命费用的关系, 检验各项绿色技术在绿色建筑使用过程中所降低的运行费用和节能效益, 力求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利益。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ChinaEnergyGroup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版,将绿色建筑概念引入中国。 2003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发布。 2005年《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发布。 2006年,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实施,明确提出了中国绿色 建筑的定义: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Department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Science & Technology,MOHURD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一、沿革与成效
工作措施3:强化绿色建筑政策激励
经济激励
政策激励
财政奖励 贷款利率优惠 税费返还 容积率奖励 ...
Department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Science & Technology,MOHURD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一、沿革与成效
关键节点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 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首次在国家部委层面提出针对绿色建 筑以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激励政策。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地与室外环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
运营管理
施工管理
室内空气质量的部分参考标准

石油大厦室内空气质量的参考标准、控制策略及数据集成界面(代实施方案)一、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标准收集整理有关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标准,如:CO2浓度、PM2。
5含量、TVOC 浓度,以及温度、相对湿度五项国内外标准限值,旨在指导石油大厦在健康标准下节能运行,极大的满足人们对身心健康及环境舒适度方面的需求。
1、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的各类标准限值:错误!由美国空军Armstrong试验室推荐的标准,并采用为美国空军最低警戒水平的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限值≤1080mg/m3(约550ppm,相当于0.055%);目前国际组织(如USAF)推荐的标准规定的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限值≤0。
055%(550ppm约1080mg/m3,1h平均);此标准限值可代表更高舒适度的室内空气中CO2浓度水平和更优异的室内环境。
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0.055%时,能保证所有人(包括各种健康状况的敏感人群、老人和儿童)长期居住或停留人群都感到空气清新、舒适、环境优异,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为特优。
错误!澳大利亚国际健康建筑有限公司(HBI)建议标准规定的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限值≤0.07%(700ppm约1375mg/m3,1h平均);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0。
07%时,能保证所有人长期居住或停留时人体感觉良好,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为优。
○,3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加热、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EA)推荐标准规定的室内空气中可以接受的CO2浓度限值≤0.09%(900ppm约1800mg/m3,1h平均);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0.09%时,能保证所有人长期居住或停留时健康不受危害,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为良。
错误!国家现行标准(GB/T18883)规定的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限值≤0。
1%(1000ppm约1964。
3mg/m3,1h平均);目前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的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调整为限值≤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消耗: 能源,水,材料 土地 Save natural resource
环境破坏: 大气,水,废弃物 Reduce pollution
主要参考的国外评估体系 Major references
• 美国:LEED •
– 简单清晰,突出主要观点 Simple, clear – 可操作性不强? Easy to operate? 日本:CASBEE – 庞大具体,可实际操作 Detail, clear, easy to operate – 过于繁琐 Too complex 必须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奥运的实际问题 Must face Chinese situation & Olympic requirement
场地土壤环境影响 大气环境影响 施工噪声 水污染 光污染 对周边区域的安全影响 古树名木与文物保护
3.3 材料与资源 Material & resource
材料节约 材料选择 资源再利用 就地取材
3.4 水资源 Water
水资源节约 水资源利用
Environment impacts
3.2能源利用与管理
4.2 室内环境
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声环境 室内光环境 室内热舒适 建筑绿色化功能 建筑适应性
4.3 能源消耗
系统测试 试运行阶段能耗评估
4.4 水环境
水量分配 给水系统 排水系统 污废水处理与回用 雨水合理利用 绿化用水 景观用水 设备与器材
4.5 绿色管理
绿化管理 固体废弃物收集和处理 空调系统运行卫生管理 水质管理 节水管理 节能管理
降低能耗 Energy 能源优化
3.4 人员安全与健康 Safety & health
现场安全措施
第四部分 验收和运行管理阶段
Commissioning, operation & maintains 4.1 室外环境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原生环境保护和改善 室外热舒适与热岛效应 室外风环境 环境噪声 环境振动 室外照明 大气质量 道路工程 交通
建筑规模、容积与面积控制 结构材料选择 建筑主体节能 室内热环境 自然采光 日照 隔声与噪声控制 自然通风 建筑可适应性
2.2 室外工程设计 Outdoor envi. design
场地工程 绿化和园林工程 道路工程 室外照明 光污染控制
2.3 材料与资源利用 Material & resources
research projects for 2008 Olympic • 北京市科委管理,并提供配套资金 • 2002年11月启动 • Started on Nov. 2002
课题目标 Target
• • • • • • • • •
明确“绿色建筑”理念 Make clear concept on Green Building 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我国“绿色建筑”的实施内容 List of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of green building according to Chinese situation 给出可操作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在奥运建设项目中试行,以实现“绿色奥运” To be used in Olympic projects 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Further use for Chinese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完成过程
• • • • •
2002年11月:立项,组织研究队伍 2002年12月:完成评估体系大纲,确定专题研究项目 2003年春节前:完成评估体系纲要第一稿 2003年3月:对示范建筑试评估 2003年4月:初步完成各项主要专题研究
– – – – – 建筑材料全寿命周期分析 能源利用率,能质系数概念 建筑能耗指标 建筑的直接污染与间接污染 。。。。。
物理环境
市政交通
用水规划
污废水处理及雨水利用
评分体系:设计阶段-Q
第二阶段 Q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Q1 室外环境质量 Q2 室内物理环境 Q3 室内空气品质 Q4 服务与功能
Quality ensure at design stage
总表
第二阶段 Q2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本评估体系的主要内容
• 评估纲要(主要面向业主、设计人员使用) • • •
Outline of assessment system 评分手册(主要面向评估机构专业人士使用) Rating system 条文说明 (解释评估纲要和评分手册) Items explanation 评估软件 (实施评分手册)Software tool
资源消耗 能源消耗 环境影响 本地化 旧建筑材料利用
2.4 能源消耗及其对环 境影响 Energy
冷热源和能量转换系统 能源输配系统 部分负荷、部分空间条件下 的可用性 新风热回收技术 其他用能系统 照明系统节能 能源设备计量、监测与控制 可再生能源利用 能源系统队环境影响 空调制冷设备中工质的使用
• • • • •
非典期间:完成条文说明 2003年6月:提出并完成L-Q评分体系 2003年7月:对典型项目进行评估测试 2003年8月:正式出版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第一版 2003年10月:开始对北京一批建设项目作全过程管理
对绿色建筑的基本认识 Basic Understanding
营造人居环境: 健康?舒适? Comfort
LR1 项目实施必要 LR2 周边环境影响 性 LR3 能源消耗 LR4 材料与资源 LR5 水资源
总表
第一阶段 LR3
能源消耗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能源规划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第一阶段 L R 1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实施必要性 规模控制
用水规划 给水、排水系统 污、废水处理与回用 雨水利用 绿化与景观用水 湿地 marsh
1-5 能源规划 Energy planning
能源转换效率 对城市能源系统的冲击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能源消耗的环境影响
第二部分 设计阶段 Detailed Design Stage 2.1 建筑设计 Building Design
Assessment System for Green Building of Beijing Olympic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GBCAS)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课题组 2003.10
课题背景 Background
• 科技部 “奥运科技十大专项”之一 • Supported from MOST as one of the Key
Target: To minimal environment load and to provide most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L-Q 评分体系
本评估体系的主要特点 Main Feature of GBCAS
• 开放式,结构化的评分体系
• Open & structured system for rating • Top – down system Q1-1(权重0.1) …… ……
提供服务
第一阶段 Q1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防灾减灾 大气空气质量
第一阶段 Q3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声环境 光环境 热环境 风环境 水环境 绿化
场地质量
室外环境
评分体系:规划阶段-Load
第一阶段 LR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第一阶段 LR4
项目实施必要性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现有建筑 建筑材料
材料与资源
固体废弃物
临时设施使用
第一阶段 L R 2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影响
第一阶段 LR5
对周边环境影响
水资源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评分体系:规划阶段-Q Quality ensure at planning stage
第一阶段 Q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Q1 场地质量 Q2 提供的服务 Q3 室外环境质量
总表
第一阶段 Q2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市政设施 交通设施 建筑适应性
…… Q1(权重0.2)
Q1-1(权重0.5) Q1-1(权重0.4)
Q
Q2(权重0.3) Q3(权重0.3) Q4(权重0.2)
通过权重来体现条文重要性差异 通过子项来解释和细化评估内容 通过增加分项来扩充评估体系
《绿色奥运建筑 评估体系》
2003年8月
一、评估纲要 二、评估手册 三、条文说明 四、评估流程和参评 所需资料 五、案例分析 六、附录
参加单位 Participants
• • • • • • • •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心 北京城建技术开发中心
协助单位: • 华南理工大学 •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 • 日本建筑综合环境评价研究委员会(CASBEE) • 美国能源部(DOE)
声环境 光环境 热环境
室内物理环境
第二阶段 Q3 1.00 0.80 0.60 0.40
室内空气品质
第二阶段 Q1 1.00 0.80 0.60 0.40 0.2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