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退变性脊柱侧弯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青少年脊柱侧弯,也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疾病,通常在青春发育前期发病,不仅影响患者的体型外貌,更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诊疗技术的进步,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干预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青少年脊柱侧弯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成因与发病机制青少年脊柱侧弯(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疾病,其成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观察,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些主要的理论和假说。
遗传因素在AI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患有AIS的患者的家族史中,脊柱侧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已经被证实与AIS的风险增加有关,如HLBTB6和WNT等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脊柱发育、骨代谢或神经肌肉功能等方式参与AIS的发病。
生长发育异常也是AI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脊柱在这个阶段也会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如果脊柱的生长板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机械应力、激素水平等,就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
脊柱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也可能因为生长发育的异常而失去平衡,进而引发脊柱侧弯。
环境因素也对S的发病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活习惯、运动方式、坐姿不良等都可能导致脊柱的力学平衡失调,从而增加患脊柱侧弯的风险。
一些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影响脊柱的发育和功能,如神经纤维瘤病、脊柱结核等,以及某些激素类药物和抗癌药物等。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成因与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生长发育、环境等因素。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疾病的本质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
脊柱侧弯科普课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脊柱侧弯科普课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会探讨脊柱侧弯这一常见的骨骼问题。
脊柱侧弯是指脊椎在正常轴线上的侧向曲度,导致脊柱呈“S”或“C”形。
这一病症不仅可以影响身体的外观,还可能引发疼痛,并对个体的身体功能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会对脊柱侧弯的症状、原因、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将对脊柱侧弯的定义进行解释,包括对其形成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机制进行讲解。
随后,我们将详细描述脊柱侧弯可能导致的不同症状,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从而增进读者对脊柱侧弯的认识。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目前针对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包括常见的物理疗法、康复训练以及手术治疗等。
我们将提供一些建议,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预防脊柱侧弯以减少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并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探讨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改善脊柱侧弯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脊柱侧弯的相关知识,掌握预防和治疗脊柱侧弯的基本方法,并有能力积极应对这一健康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并增进对脊柱侧弯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介绍脊柱侧弯的科普知识:1. 引言:对脊柱侧弯的概述,提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部分将包括以下内容:2.1 什么是脊柱侧弯:详细介绍什么是脊柱侧弯,包括其定义、病因、发生率等相关信息。
2.2 脊柱侧弯的症状和原因:介绍脊柱侧弯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不同类型脊柱侧弯的常见原因。
2.3 脊柱侧弯的治疗和预防:介绍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并提供预防脊柱侧弯的建议。
3. 结论部分将包括以下内容:3.1 总结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强调脊柱侧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治疗的必要性。
3.2 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重申预防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同时提醒人们早期发现和治疗脊柱侧弯的重要性。
【疾病名】脊柱退行性疾病【英文名】degenerativespinaldiseases【缩写

【疾病名】脊柱退⾏性疾病【英⽂名】degenerativespinaldiseases【缩写【疾病名】脊柱退⾏性疾病【英⽂名】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缩写】【别名】脊柱退变;退⾏性脊椎病变;脊柱退⾏性⾻关节病;脊柱退⾏性变;退⾏性脊椎病;脊柱退⾏性⾻关节病;spondylosis【ICD号】M48.8【概述】脊椎退⾏性疾病(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多为⽣理性⽼化过程,是指成年以后才发⽣的脊柱椎间盘及椎⾻关节退变,是指发⽣在脊柱不同关节和韧带退变的通称,通常累及颈椎、腰椎、胸椎等。
临床特点为⼴泛的、多为⾮对称性椎间盘退变,椎体、⼩关节增⽣,⾻刺形成,脊椎周围韧带肥厚、钙化和⾻化,脊柱失稳等,多数伴有脊柱冠状⾯侧⽅移位、旋转性半脱位和⽮状⾯椎体滑脱,并继发脊柱侧弯等。
脊柱退⾏性改变最先发⽣在椎间盘。
⼀般不引起明显症状,当脊椎退⾏性变引起椎管及椎间孔狭窄时,临床上可产⽣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
遗传性、⾃⾝免疫性、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也可促使脊椎发⽣退⾏性变。
在脊柱的⾻质增⽣会引起相应的神经放射性疼痛症状。
【流⾏病学】脊柱退⾏性疾病临床⾮常多见,尤其好发于⽼年⼈,颈、腰椎发病率⾼。
随着社会⽼龄化不断进展,⽼年⼈⼝数量的增加,脊柱退⾏性疾病也越来越多见,⽇益成为影响中⽼年⼈健康和劳动能⼒的⼀个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活质量。
【病因】脊椎退⾏性疾病产⽣的原因可以是⽣理性⽼化,也可是先天性遗传、创伤、慢性劳损等。
⼀般认为关节软⾻随⽣理逐渐⽼化,⽔和透明质酸减少,胶原纤维暴露,软⾻破坏,关节⾯⾻质代偿性增殖、并随年龄的增长⽽愈益明显。
临床常发⽣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
1.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是指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的椎间盘髓核及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相应的神经根和脊髓导致的⼀系列病理过程。
椎间盘突出的致病原因较多,主要与椎间盘退变、慢性劳损和外伤等因素有关。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介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则、术式选择、入路选择、术后并发症等。
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成人脊柱侧弯将更加普遍。
本期小灶主题即为“退变性脊柱侧弯”,共分五集,分别为基础篇、测量篇、诊断篇、治疗篇、技术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十分适合刚入脊柱科室的住院医师及致力于脊柱方向的医学生学习,也希望与更多骨科同仁交流,本期为“治疗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骨科林永绥首先需要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弯(DS)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无症状的DS,一般不需要治疗或仅需随访观察。
与AIS不同,DS的治疗一般不以矫正畸形为目的,常是针对局部疼痛和椎管狭窄的症状,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仅少数引起失平衡的DS需要矫形恢复平衡。
另外,DS 一般发生于老年人,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心肺功能、骨量和生活方式等,根据患者的症状。
身体情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分析腰背痛或放射痛的来源。
腰背痛、肌肉无力和轻度神经根性症状者可以保守治疗,一般均可减轻疼痛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恢复功能,所以大多数DS可采取保守治疗。
标准的治疗方案应包括短期的休息,口服消炎镇痛药物(主要为NSAIDs),并在少数情况下短期使用支具展开剩余88%根据疼痛来源可以局部注射或封闭,如硬膜外注射、神经根阻滞、关节突关节封闭等。
有文献报道按摩和矫形治疗有效,但需在专业的物理治疗中心进行。
躯干稳定性锻炼和低对抗性的有氧条件下可耐受的锻炼也有益,加强腹部和背部肌肉的运动疗法(如游泳)对疼痛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针对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有效。
三环类抗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可以减轻神经源性疼痛,有助于缓解患者晚上的疼痛,加巴喷丁也有类似作用,这些药物对于老年人群有较大益处。
脊柱侧弯的症状和康复训练

03
康复训练原则与目标
早期干预重要性
减轻症状
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减轻脊柱侧弯引起 的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
防止进展
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因脊柱侧弯导致的心理和社会 问题。
通过早期治疗,可以阻止脊柱侧弯的 进一步恶化,降低手术治疗的风险。
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
评估病情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侧弯程度、生活质量等因素,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脊柱侧弯的症状和 康复训练
汇报人:XX 2024-01-21
目录
• 脊柱侧弯概述 • 脊柱侧弯症状表现 • 康复训练原则与目标 • 物理治疗及手法治疗技术 • 药物治疗与局部封闭治疗策略 • 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管理 • 总结:脊柱侧弯患者全面康复之路
01
脊柱侧弯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带有弧度的 脊柱畸形。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如久坐、久站等,注意调整姿势,
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
睡硬板床
02
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以保持脊柱在睡眠中的正常生理曲度,
减少脊柱的压力。
避免过度负重
03
避免长时间背负重物或进行过度负重的运动,以减轻脊柱的负
担。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脊柱X光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便 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或新的病变。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复查结果和患者的症状变化,医生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 调整支具佩戴时间、增加物理治疗等。
遵循医嘱
患者应严格遵守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佩戴支具等,以确保治 疗效果。
腰椎退变性不稳

腰椎退变性不稳腰椎退变的过程通常会导致僵硬,但一般都是稳定的,在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不稳。
腰椎滑脱是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单一椎体相对另一椎体的水平移位,或更为广泛的退变性脊柱侧凸。
各种形式的腰椎不稳都可导致腰背痛和神经卡压。
退变导致的不稳大多都是自限性的,可进行非手术治疗,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进行性的相对严重的症状,必须通过手术才能缓解。
腰背痛非常常见,在发达国家超过70%的个体都可能出现过单纯性的腰背痛,最多发的年龄为34-44岁。
这类腰背痛大多都是自限性的,对于任何脊柱专科治疗而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干预措施使患者恢复到相对舒适的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脊柱专科医生应不遗余力地查找单一的疼痛激发点,然后才能进行成功的治疗。
在一系列的退变过程中,任一结构都可导致腰背痛,而腿痛也可能受多个位点的影响。
在脊柱退变这个类似于多米诺效应的进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最先出现的是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对于轴向应力可起到缓冲垫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脊柱功能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相互协调,可完成矢状位和冠状位上的活动。
在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相关功能的丧失使脊柱功能单位前方的力学稳定性下降。
由于椎间盘退变导致稳定性下降以后,在病变节段由于负荷增加,并出现新的扭转应力,可使韧带结构出现肥厚。
退变突出的椎间盘以及肥厚的韧带可使椎管容积减小导致椎管狭窄。
随着退变加重,关节突关节也出现退变、肥厚。
然而,这是腰椎退变典型的次序,事实上脊柱不同区域退变的速率不尽相同。
同一节段的一侧可能比另一侧退变得更快。
通常,这种不对称的病理改变被认为会导致两种常见的腰椎退变性不稳,腰椎滑脱和脊柱侧凸。
当然也存在一些复杂性的脊柱不稳,比如同一患者既有退变性侧凸也有滑脱。
这些状况往往会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和疼痛。
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患者的主诉。
脊柱退变性不稳的患者通常会抱怨腰背痛和下肢的症状,但很少会关注脊柱的畸形。
脊椎退行性病变

脊椎退行性病变英文是Degeneration of Joint Disease(以下简称DJD),也称为骨性关节炎。主要特征为骨刺增生、椎间盘变薄。临床症状表现为脊椎僵硬、酸痛,活动范围缩小。有时会伴随着头晕、头痛、手臂、腿脚麻木及脊椎相关性疾病。 脊椎的退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椎体间存在无菌性炎症,病人会有酸痛的症状。此阶段尚无骨刺与椎间盘退化等永久改变,神经根受压的机会较少,一般始于25岁以前。 第二阶段,椎间盘有少量退化,骨刺开始少量出现,病人会有关节僵硬,偶尔会有头晕、头痛、手脚麻木的症状;脖子痛与落枕是常发生的事;早晨起床后会有关节不灵活的感觉,需经过一定的活动后才能缓解;坐的时间长了会腰背酸痛;做电脑工作容易疲劳,上背部疼痛,开始出现脊椎相关性疾病。此阶段多发生在25岁~45岁之间。
3.导致退变的因素退行性变是机体的老化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将或先或后进入退变阶段。但许多因素(全身的和局部的)影响着其发生的早晚和程度。
(1)全身因素:全身因素中最明显的是年龄因素,另外遗传、内分泌、免疫等因素也影响退变进程。
1)年龄因素:年龄增长是退行性变的主要因素。出生时纤维环的含水量约80%,髓核为90%;30岁后两者变为70%及75%,以后纤维环保持约70%的水分,髓核则渐渐接近纤维环的水平。
脊柱退变的另一个表现是椎体边缘骨赘增生。年龄越大则骨赘的出现率越高。 Schmorl及Junghams检查1万个尸体脊柱,在20岁以前者未发现有骨赘,21~30岁者11%有骨赘,31~40岁者36%,41~50岁者78%,51~60岁者93%。曾昭荣(1982)统计31~40岁者x线片骨赘出现率为67.3%,41~50岁者95.7%,50岁以上者100%。另一组统计男性50岁者90%有骨赘,女性65岁者80%有骨赘。以上统计表明年龄越高则椎间盘退变越重,其骨赘的出现率也越高。
脊柱侧弯ppt课件【33页】

16
从前向后测量,前1/4有骨骺出现的为Ⅰ度,前1/2出现为Ⅱ度,以此类推,3/4者为Ⅲ度,4/4者为Ⅳ度,骨骺完全融合者为Ⅴ度。
Risser征-判断脊柱侧弯患者骨骼生长潜能的指标
17
18
大干50度的脊键测弯均应手术治疗,成人疼痛性脊住侧弯,是出于侧弯的凹侧长期不正常负重,致早期发牛严重的骨性关节炎,椎管狭窄或椎体侧方移位,刺激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痛,应进行减压及矫正脊柱侧弯,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一般先用支具控制,如控制无效.每年侧弯加重大于5度者,应尽早手术。
脊柱侧弯的分类与分型
7
根据脊柱侧弯弧的顶端椎体(顶椎)的部位.又可将脊柱侧弯分成颈段脊柱侧弯(顶椎在C1一C6范围内),颈胸段脊柱侧弯(其顶椎在C7或T1);胸段脊柱侧弯(顶椎在T2一T11范围内);胸腰段脊柱侧弯(顶椎在T12,Ll);腰段脊柱侧弯(顶推在L2—L4范围内)及腰骶段脊柱侧弯(顶推在L5,S1范围),在腰骶段侧弯中.实际上腰椎与整个骶骨组成侧弯孤,故矫正侧弯时融合范围一定要延伸至骶椎。
25
一、 体位 回病房后,头24小时在保证不出褥疮的情况下,尽可能平卧,或翻身时呈45度角斜例卧位(背部塞垫软枕).勿正侧卧,以利压迫止血.减少伤口渗出血。 二、褥疮的防治 定时(每2小时)翻身一次,有明显剃刀背畸形隆起处,特别容易发出褥疮,应垫一中央挖有小洞的厚海绵垫,让剃刀背畸形隆起尖顶落在洞孔内,并每天数次用50%酒精按摩骨突出部分。
手术治疗
19
一、正确选择融合范围。二、重建脊柱的生理弧度三、维持躯干平衡
脊柱侧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20
一、病史采取 详细采集病史,以正确诊断和评价病人全身状态,脊柱外科病人特别要求搜集下述情况:畸形或症状出现的时间及进展情况;畸形对其它器官和系统的影响,如有否心跳、气短(其程度用爬几层楼出现,与同年龄人比较运动受限情况表示);大小便情况,有无疼痛及放射痛与肢体无力等;有无胸背部及下肢皮肤感觉异常;有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史与反复骨折史;母亲孕期(第4—7周),有否患病或受刺激等因素;家族中有否同类病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合问题
一般而言,融合不应止于以下节段:后柱结构不 完整的椎体、侧凸/后凸的顶椎、滑脱移位/旋 转半脱位的椎体。顶椎、滑脱移位、旋转移位的 椎体往往是整个侧凸区域内最不稳定的椎体,止 于该椎体会导致该处的椎弓根螺钉应力过大,易 于断裂、拔出,导致内固定失败,尤其在骨质疏 松严重的患者;另外,固定于一个不稳定的椎体, 无法重建腰椎和整个脊柱的稳定性,易导致侧凸 的失代偿,出现侧凸的进行性快速发展 。
综述退变性脊柱侧弯
卢乙磊 河南省浚县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 脊柱外科
概念
退变性脊柱侧弯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 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 畸形等病理改变,以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为主要 表现的常见疾病。 该病发生于骨骼成熟后的脊柱畸形,多由椎间盘 退变,骨质疏松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及椎间失稳所 致,畸形常见于胸腰段和腰段。临床症状多由腰 部症状和神经根疼痛与侧隐窝狭窄和畸形凹侧神 经根受压或凸侧神经根牵拉有关,中央管狭窄可 致间歇性跛行,部分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
注意
1.手术方案的选择要反复考虑,利弊兼顾。 2.手术技巧,个体化置钉技术。 3.统筹大局,兼顾细节。 4.并发症预防。
术前评估
老年风险评估 畸形评估,三个轴相评估 神经定位,定性 内固定设计 骨质疏松评估 椎管减压范围,方式 融合范围
手术适应症
1.反复发作的腰腿痛并逐渐加重,严重影 响正常生活,保守治疗无效者。 2.合并腰椎其它退变性疾病,有间歇性跛 行和严重神经根压迫症状。 3.合并急慢性马尾综合征者。 4.严重畸形者,Cobb角大于40度。
影像学
DLS多始于胸11,12,止于腰5,骶1。椎体侧 方滑移最常见于女性患者和腰3-4节段。 腰3,4神经根的压迫凹侧多于凸侧。 腰5,骶1神经根的压迫凸侧多于凹侧。 腰3,4畸形明显于下腰椎。 侧弯凸侧的椎管容积,椎间孔截面积大于凹侧, 椎体侧向滑移与椎体间的旋转密切相关,中央管 的容积减小与矢状位滑移有关。
融合问题
UIV 基于以下原则 近端相邻节段无退变,无不稳,矢冠轴位 力线均基本正常。固定阶段不能止于畸形 交界处,尽量避免不位于胸腰段交界处。
融合问题
很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活动增加和应力集中可 以导致较高的并发症,近端融合止于T11~L2相比于 T10及其以上节段,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这些并发 症包括:近端融合椎邻近节段的退变、近端融合椎及其 头端椎体的压缩性骨折、近端融合椎内固定失败、假关 节形成、矢状位平衡丢失、胸腰段后凸畸形。邻近节段 失败,又称为“过度节段综合征”,表现为邻近节段过 早的退变,伴/不伴椎管狭窄和节段性不稳定。除了与 年龄相关的自然退变有关,还与固定融合导致的脊柱僵 硬效应有关。危险因素有:术前存在的矢状面曲度异常、 术前邻近节段退变、矢状面/冠状面不稳定、小关节退 变。
前后联合手术指证
一般单纯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融合 Gupta认为对于冠状位,矢状位严重失衡, 腰椎明显后凸畸形,椎管严重狭窄和半脱 位患者。
术式选择
2001年,Edward分型 Ⅰ型,侧凸不合并或合并极小的椎体旋转, 应用短节段固定,凹侧撑开,凸侧中立位 固定。 Ⅱ型,伴有明显的旋转畸形和矢状面前凸 丢失,应用后路长节段固定加转棒消旋技 术。
DLS的流行病学
45岁以下发病率2-4﹪ 45-60岁为6 ﹪ 60岁以后15 ﹪ 男女比例1.0:1.0----1.0 :2.3 由于退变速度较脊柱自身稳定的进程发展快,所 以大量早期文献认为侧凸一旦形成一般会逐年进 展的趋势。2002年Murata通过10年的前瞻性研 究首次提出,成人早期DLS通常会逐年进展,并 认为侧凸每增加10度,前凸减少约5度,通常 Cobb角不超过40度。
病因病理学
椎间盘退变,突出 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 腰椎不稳,三个轴相不稳 小关节退变增生 黄韧带肥厚 腰椎管狭窄,中央管,根管 等等
与腰椎管狭窄合并退变侧凸鉴别
是否合并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侧方滑 移和不稳。 DLS的Cobb角侧凸大于10度。
诊断
症状,体征。 X光片,脊柱全长正位片,侧位片, Bending位片。 CT,CTM,椎管造影。 MRI排除诊断。
融合问题
LIV是L5,还是S1呢 Bridwell认为融合到S1的绝对指证 1.腰5骶1滑脱 2.以往接受过下腰椎椎板切除手术 3.腰5骶1中央管或椎间孔狭窄 4.椎体倾斜起于腰5 5.腰5骶1严重退变
融合问题
低位腰5,避免融合腰5骶1 大量研究报道,退变性脊柱侧凸冠状面的 Cobb角大小与手术效果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而腰前凸的恢复、冠状面上腰椎椎体(L3) 倾斜度数和滑移程度的矫正是影响预后的 主要因素。
手术目的
1.马尾神经,腰骶神经根减压 2.恢复或重建腰椎的力学平衡抑制侧凸进 展,而矫正或改善外观次之。 减压,解除症状的关键。 矫正,恢复冠矢状面的平衡。 固定,维持矫正,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融合,维持手术的远期疗效,减少并发症。
内固定指证
腰椎明显动态不稳,腰椎滑脱,多阶段椎 板切除减压,腰椎后凸畸形,腰椎严重侧 凸Cobb角大于40度,合并侧方移位和旋 转半脱位患者。
融合问题
保留L5S1节段有诸多的益处:(1)保留 了腰骶部的活动、减轻S1应力和骶髂关节 应力、减少内固定失败率;(2)减少手 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3)降低假关节 发生率;(4)减少融合节段、降低和内 固定相关的并发症;(5)不融合L5S1, 避免进行360°融合和骨盆的固定;(6) 减小对髋关节功能和步态的影响,尤其当 髋关节存在骨关节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