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第一,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把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因素分析法与实验心理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研究人格。
他认为纬度是人格研究的重要因素,纬度表示的是一个连续尺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这个连续纬度上占有特定位置。
经长期研究,他提出了人格的基本纬度的理论。
第二,人格的基本纬度。
A内向与外向
AA外向的人不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情绪冲动、难以控制、好交际、善社交、渴望刺激、冒险、粗心大意、爱发脾气等人格特质。
AB内向的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具有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冷漠,不喜欢刺激,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地工作与生活,极少发脾气等人格特质。
B神经质和精神质
BA神经质又称情绪性,表现为情绪稳定和不稳定。
艾森克指出,情绪不稳定的人,表现出高焦虑,容易激动,喜怒无常等人格特质;情绪稳定的人,情绪反映缓慢而微弱,并且容易恢复平静,这种人具有稳定、温和、自制和不易焦虑等人格特质。
第三,艾森克认为特质只是观察到的个体行为的集合,用零散的特质描述人格不准确,不系统,因此应采用类型的概念。
类型是观察到人格特质的综合集。
为此,艾森克根据外向与内向和神经质(稳定与不稳定)这两个相互垂直的纬度,将人格划分为四种类型,稳定内向型,
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不稳定外向型。
人格的特质理论

背景:人格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1937)–共性特质• 1.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
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
从共同特质看,个体间的差异,只不过是指个人所具备这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己。
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的14种共同特质,如:支配-顺从,外向-内向,自信-自卑,合群-孤独,理论兴趣高-理论兴趣低等等–个性特质•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次要特质: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a.首要特质,它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往往只有一个。
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
不过,这种首要特质,未必每个人都具有。
有些人因具有单个首要特质而成为著名人物。
例如,创造是达尔文的首要特质,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 b.重要特质,它是人格的构件。
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
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
例如,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所考虑到代表某个学生人格的那些特质(如:准时、整洁、勤奋、诚恳等等),即属于其个人的重要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每个人所具有的重要特质,一般在5~10种之间。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重要特征并不多。
• c.次要特质。
顾名思义,次要特质不是决定人格的主要特质。
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
与首要特质和重要特质相比,次要特质是从更为狭窄的各种刺激来说的,它包括一个人独特的偏爱(如对某些食物、衣着的偏爱)、一些片面的看法和由情境所制约(如某人有恐高症)的特质等等。
卡特尔与16PF卡特尔:美国伊利诺洲立大学教授,1905年出生英国德文郡,大学攻读化学,1924年毕业,后改读心理学,1929年获心理学博士,1932-1937年在儿童辅导中心从事临床工作,1937年应桑代克邀请去美国,1945年担任伊利诺洲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人格测量实验中心主任。
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特质论主要用来描述个体间的人格差异。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①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
②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奥尔波特特别重视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
他指出:“严格地说,只有个人特质是真实的特质。
因为第一,特质是个人的而不是地区社会的;第二,特质是以个人经验独特方式发展起来的动力倾向,所以共同特质不是真正的特质。
”个人特质又有三个不同层次:a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核心的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
b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
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
每个人身上大概有5-10个中心特质。
c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是16PF的理论基础,卡特尔受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格的四层理论。
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表面特质常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根源特质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做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卡特尔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根源特质,所以他运用因素分析法来测量根源特质。
人格特质层次结构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解析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解析人格是指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
通过对人格的研究,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人格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本文将对五大人格特质进行解析,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一、外向性外向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倾向性。
外向性高的人喜欢与他人交往,善于表达自己,喜欢冒险和刺激,并且充满活力。
相反,外向性低的人更加内向和安静,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神经质神经质是个体情绪稳定性的度量。
神经质高的人更容易感到紧张、焦虑和情绪波动,对压力和挫折更敏感,情绪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神经质低的人情绪较为稳定,更加冷静和镇定。
三、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奇、变化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对艺术、文化和科学有较高的欣赏度。
开放性低的人更加保守,对传统和熟悉的事物更感兴趣。
四、宜人性宜人性是指个体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和态度。
宜人性高的人友善、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信任和建立亲密关系。
宜人性低的人较为独立和自我中心,不太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五、尽责性尽责性是指个体对任务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尽责性高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约束力和目标导向,有很强的决心和毅力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尽责性低的人更加放松和随意,缺乏自律性。
这五个人格特质被认为是对人格的综合描述,每个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点。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理论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五大人格特质理论被广泛用于心理评估、人才选拔、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方面。
通过对个体在五个特质上的得分,可以了解其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发展和职业规划。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格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除了五大人格特质外,还存在着其他的人格理论和模型,如MBTI性格类型理论、Eysenck的三个维度理论等。
不同的人格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和理解人格,用于不同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1)•特质理论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特质论的心理学家用一些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特质都有两个对立的特性•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奥尔波特又将其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人格特质理论(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
用这个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
最初发现的是两个主要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即精神质。
用艾森克的这三个人格基本维度的首写字母E(外倾)、N(神经质)和P(精神质),缩写为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
•艾森克及其夫人还一起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专门用于测定这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
人格特质理论

二 理论旳主要观点
(一)有关特质旳基本观点
1.特质旳定义 奥尔波特以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旳、一般旳、 现实焦点旳神经心理构造。
因为有特质,诸多刺激便等值起来,从而使人在 不同情况下旳适应行为和体现行为具有一致性。
例如,一种具有"谦虚"特质旳人,对不同旳情境 也会作出类似旳反应。与领导一起工作时,体现为留 心、小心、顺从;在访友时,体现为文雅、克制、依 从;在遇见陌生人时,体现为笨拙、尴尬、害羞;在 和父母亲共进餐时,体现为热情、迎合;在同伴予以 赞扬时,体现为不愿露面、不愿为人注意等等。
他提出了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旳要求十分相同 旳健康人格旳六个特点:
(1)自我扩展旳能力。健康成人参加活动旳 范围极广。
(2)亲密旳人际交往能力。健康成人与别人 旳关系是亲密旳,富有同情心,无占有感和嫉 妒心,能宽容自己与别人价值观旳差别。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健康成人 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防止旳冲突和挫折,经得起 一切不幸遭遇。他们还具有一种主动旳自我形 象。
中心特质 清高、率直、聪慧、 孤僻、内向、抑郁、 敏感
次要特质 冷酷
(二)人格动力观点
奥尔波特提出了理想旳动机理论旳四个要求: (1)必须认可动机旳现实性。反对S·弗洛伊德主义
以为小朋友时期旳动机决定人一生行为旳观点,主张 动机是目前旳动机,过去旳动机只有目前还存在才干 解释行为。 (2)必须认可几种动机旳同步存在。反对把动机归 纳为一种类型,如:“性”、“自我实现”“自卑” 等等。 (3)必须认可认知过程旳主要性。与前人不同,他 强调动机与认知过程旳亲密联络。以为不了解一种人 旳计划、意愿、价值观等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旳动机。 (4)必须认可每一种人具有独特旳动机模式。正如 两个人不会具有相同旳特质构造一样,两个人也不会 具有相同旳动机构造。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是指一种学习理论,它认为,人格发展和行为是通过一些经过长期积累的、易于变化的、可以解释个体行为的“特质”来实现的。
它也被称为“个体差异理论”,因为它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发展。
人格特质理论的最早发起者是爱德华·卡尔森(Edward C. Carlson),他把人格定义为“一组个性特征和固有行为,其中每一项都可以用于解释个体的反应和行为”。
他的理论建立在认为,人格特质是可以测量的,可以用来解释个人行为的一组有组织的特征。
他认为,这些特征是通过日常环境中的交互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社会环境和个人发展的产物。
伴随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理论也发展了许多。
现在,科学家们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会受到个体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人格特质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个人行为,还可以用来解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格特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差异,以及个人行为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程度。
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如何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特特质。
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更好的自我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倡导一种独特的人格理论,它的核心是人格特质的概念。
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的性格,包括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反应。
人格特质理论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他的人格特质来理解。
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质,这些特质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这些特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从而影响他的行为。
据研究,人格特质可以被分为六大类: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可靠性、开放性以及直觉性。
另一方面,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格特质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例如,一个外向的人可能更喜欢参加社交活动,而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喜欢独处。
另一方面,一个可靠的人可能比较善于完成任务,而一个不可靠的人可能更倾向于逃避任务。
最后,人格特质理论还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也受其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一个宜人性的人可能会更善于与他人相处,而一个社交环境不太友好的人可能会更容易变得社交不良。
此外,一个人的行为也可能受到他的遗传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总之,人格特质理论是一种有效的人格理论,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他的人格特质来理解,而这些特质又受其遗传、环境
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人格特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和影响他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的特质理论》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有着异常复杂的心理结构。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人格,提出了多种关于人格的理论,目前最有代表性的3种人格理论是:特质理论、类型理论、整合理论。
你是否思考过自己的人格?或许你有点难于着手去分析,接下来探讨的理论或许有点苦涩难懂,但对于了解自己的人格还是有帮助的,这里我只介绍人格的特质理论,其它的理论在后面都会介绍。
特质理论主要包括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和现代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别一类是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s):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3种:①、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如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②、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5—10个)。
如抑郁、聪慧、清高、直率等是林黛玉的中心特质。
③、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这种特质一般只有身边比较亲的人才知道。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将人格特质的理论分为4个层次: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⑴、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参照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⑵、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①、表面特质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虽然表面是一些相似的特征或行为,但出于不同的原因,如2个人同样是勤奋学习,一个人可能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而别一个人可能是为了改变自己。
②、根源特质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如“焦虑”是害怕考试和比赛而手脚发抖的同一原因,这是焦虑就是根源特质。
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⑶、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根源特质可以细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①、体质特质,由先天因素所决定。
如兴奋型、情绪稳定性。
②、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
如焦虑、有恒性。
可用“多元抽象变异分析” (MANA) 来确定各种特质中遗传和环境分别影响的程度。
⑷、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这3种特质位于型的最下层,同时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①、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②、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③、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气质。
(三)、现代特质理论。
现代特质理论包括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塔佩斯的五因素模型、特里根的七因素模型。
⑴、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①、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②、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③、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根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1986)⑵、塔佩斯的五因素模型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以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OCEAN –人格的海洋),这5种因素是:①、开放性。
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②、责任心。
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③、外倾性。
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④、宜人性。
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⑤、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心理学家根据这一理论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量表”(NEO)⑶、特里根的七因素模型特里根等用选词原则提出七因素模型,这7个因素分别是: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现代特质理论在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等方面都显示了广泛的使用价值。
1. 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理论特质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897—1967)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而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Allport,1937)。
2. 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
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见图16-3)。
3. 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和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中人们可以相互比较的人格特质,是同一文化中许多个体都具有的那些特质。
即使同一文化群体中人们有某种共同特质,但人们的得分有高有低。
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则主要是由个人特质决定的。
4.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cardinal trait)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渗透于个人的一切活动之中。
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生动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关羽、赵子龙、曹操分别代表了忠、义、勇、奸四种首要人格特质,这些首要特质渗透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奥尔波特的解释,首要特质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并不是众人都具有的,而另外两种个人特质则是众人都具有的。
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的基本方面。
它构成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
如果我们要求大学生们描述他所熟悉的某个人的特点,他们可能会说出5~7个特质形容词,如用自信的、聪明的、勤奋的、成熟的、敏感的、易冲动的等形容词加以描述。
这里所作出的描述便是这个人的中心特质,用这些中心特质便可以揭示一个人的人格。
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指一个人的一些表面的特点并且不一定是很稳定的,相当于习惯和态度,如食物偏好、对音乐的态度等。
因此,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使用次要特质的数量可多可少。
2.卡特尔的特质分类理论奥尔波特等(Allport & Odbert,1936)通过对字典的检索,发现在英语中有超过18 000个形容词被用来描述个体的差异。
自那以后,研究者一直试图在浩如烟海的特质词汇中确定基本的维度。
他们希望弄清有多少维度存在,哪些维度有助于心理学家给出一个对于所有个体都可用的、普遍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Cattell,1905—1998)认为,仅仅依据特质词对人格进行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要深入探索人格就必须要了解这些特质是怎样相互联系并组织起来的。
他把人格的“可见部分”称为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并由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卡特尔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观察和履历研究等所获得的表面特质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一些经常同时出现的表面特质词具有同源性,反映出具有某种更为基本的特质。
他把这类更为基本的人格特质称为潜源特质(source trait)。
卡特尔提出的潜源特质与奥尔波特的中心特质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重要的区别。
区别在于后者使用主观分类法,对特质词进行分类而提出中心特质,前者使用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大量表面特质进行分析,而后得出了若干个潜源特质。
通过因素分析,心理学家可以看到多个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情况,而分析中产生的相关模式被假定为反映着某种一般的潜在因素。
最后,卡特尔找出了16种潜源特质,并编制出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16PF)来测量人们的人格。
这16种人格特质(或人格因素)包括:(1)服从性对支配性,(2)保守性对试验性,(3)情绪性对稳定性,(4)性对真心实意,(5)直率对机灵,(6)团体志向对自负,(7)谦恭对武断,(8)低智力对高智力,(9)平静对忧虑,(10)注重实行对富于想象,(11)松弛对紧张,(12)缄默对开朗,(13)胆小对冒险,(14)清醒对听天由命,(15)坚强对柔弱,(16)信任对多疑。
后来,不少心理学家对这个问卷进行了很多研究,并把它应用于实际的人格测量之中3.艾森克的人格维度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可以借助于维度的概念来描述人格的个体差异,对人格的类型加以划分(Eysenck,1947)。
根据内倾—外倾和情绪稳定—不稳定这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可以把人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Eysenck,1970)。
从图16-4中,不难发现人格与四种传统气质类型的关联:稳定内倾型表现为温和、镇定、安宁、善于克制自己,相当于黏液汁;稳定外倾型表现为活泼、悠闲、开朗、富于反应,相当于多血质;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严峻、慈爱、文静、易焦虑,相当于抑郁质;不稳定外倾型表现为冲动、好斗、易激动等,相当于胆汁质。
其中小圆圈代表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大圆表示按两个维度区分出的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另外,为了解释心理异常者的人格,艾森克又在内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之外,增加了第三个维度──精神病倾向(Eysenck,1975)。
但这并非独立于原来的两个维度之外,而是相关的:个性内向而又情绪不稳定的人,其精神病倾向的可能性较高。
4.五因素模型大五(Big Five)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人格特质分类模型。
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似乎过于烦琐,而艾森克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又似乎太简单。
不少学者借助自然语言样本重新作了分析。
图普斯和克里斯特尔(Tupes & Christal,1961)对8组不同的从只受过高中教育的空军士兵到一年级的研究生被试样本的相关矩阵进行了重新分析。
这些数据包括同伴评定、导师和教师评定,以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的评定。
结果发现有五个相对显著和稳定的因素,除此之外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以后不少学者对美国、德国、荷兰、英国、菲律宾等许多国家的被试加以研究,都重复得到了五因素结构。
这五个因素及其特质是外向性(extraversion)、情绪性(emotionality)、宜人性(agreeable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如表16-4所示。
恰好,这五个因素的头一个字母可以构成“OCEAN”一词,表示“人格的海洋”。
这些因素之所以被称为“大五”,不是说它们多么重大,而是强调这五个因素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极其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