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

合集下载

药材炮制实践心得体会

药材炮制实践心得体会

在我国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中,药材炮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药材炮制不仅关系到药物的质量,更关乎患者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了药材炮制的实践,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药材炮制的意义药材炮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药效:通过对药材进行炮制,可以改变其药性、药效,使其更符合临床需求。

如将生地黄炮制成熟地黄,可增强其滋阴补血的作用。

2. 降低毒性:某些药材具有毒性,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如半夏、天南星等,经过炮制后,毒性明显降低。

3. 增强药物稳定性:炮制可以改善药材的物理性质,使其更易于储存和使用。

如炮制后的甘草、黄芪等,可延长其保质期。

4. 适应不同剂型:药材炮制可以为制备不同剂型提供条件,如煎剂、丸剂、散剂等。

二、药材炮制实践体会1. 熟悉药材特性:在炮制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药材的来源、产地、性状、功效等,以便正确选用炮制方法。

如黄连,主产于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炮制时应注意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2. 掌握炮制技术:药材炮制技术包括清洗、浸泡、切制、炒制、蒸制、煅制等。

在实践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炮制方法,确保药材炮制质量。

如炒制时,火候、时间、温度等都要掌握得当,否则会影响药效。

3. 注意炮制过程中的安全:药材炮制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如使用火源时,要注意防火、防爆;使用有毒药材时,要采取防护措施,防止中毒。

4. 药材炮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在炮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临床需求,使炮制后的药材更符合临床应用。

如炮制时,可根据病情需要调整炮制方法,如炮制黄柏时,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选择蒸制或炒制。

5. 注重药材炮制过程中的环保:在药材炮制过程中,要注重环保,减少污染。

如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废水排放;合理利用药材,减少浪费。

三、总结药材炮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药材炮制的重要性。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培训材料)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培训材料)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1 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方中有的药物某一作用不利于治疗,往往影响全方疗效的发挥,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病情的需要。

1.1 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有的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会因药物某一作用与证不符,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效,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如干姜,其性辛热而燥,长于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在四逆汤中用干姜生品,取其能守能走,力猛而速,功专温脾阳而散里寒,助附子破阴回阳,以迅速挽救衰微的肾阳。

在小青龙汤中,用干姜生品,是取其温肺化饮之功,且能温中燥湿,使脾能散精,以杜饮邪之源。

在生化汤中则需用炮姜,这是因为生化汤主要用于产后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等。

因产后失血,血气大虚,炮姜微辛而苦温,既无辛散耗气、燥湿伤阴之弊,又善于温中止痛,且能入营血助当归、炙甘草通脉生新,佐川芎、桃仁化瘀除旧;若用生品,则因辛燥,耗气伤阴,于病不利。

1.2 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某些药方中的主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为了趋利避害,可在方中加入某种辅助药物,但它并不直接起治疗作用,而是制约主药的不良反应。

如调胃承气汤为治热结阳明的缓下剂。

方中芒硝、大黄均系大寒之品,易伤脾阳,又因二物下行甚速,足以泄热,方中用甘草不是泻火解毒,而是为了缓和大黄、芒硝速下之性,兼顾脾胃,所以甘草原方要求炙用,取其甘温,善于缓急益脾之功。

2 提高药方疗效在成方中各药究竟选用什么炮制品是由药方的功效而定的,临床应用时,遣方用药和炮制品的选用又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为了确保临床疗效,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对中药的炮制。

2.1 增强方中药物的作用要达到此目的,就须将方中药物进行炮制,使有效物质易于溶出或利于保存,并调整其药性,发挥各自的擅长。

如三子养亲汤中的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均需炒爆。

中医认为治痰以顺气治标,健脾燥湿治本;但气实而喘者,应以顺气降逆治本,治痰为标。

中药饮片的炮制作用有哪些

中药饮片的炮制作用有哪些

中药饮片的炮制作用有哪些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后的成品,炮制是指将中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炙等处理方法,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中药饮片的炮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炮制能够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些中药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直接使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通过适当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成分,降低其毒性。

比如,川乌、草乌等药材含有乌头碱,毒性较强,但经过长时间的水浸泡和蒸煮等炮制处理,乌头碱会水解,毒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安全地用于临床治疗。

又如,巴豆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和毒性,通过去油制霜的方法,可以减少巴豆油的含量,缓和其泻下作用和毒性,使其更适合药用。

其次,炮制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质地和性质,从而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和吸收利用率,增强药效。

例如,延胡索中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难溶于水,但经过醋制后,生物碱与醋酸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煎出量增加,从而增强了止痛的效果。

再如,黄芪经过蜜炙后,补中益气的作用增强;地黄生用清热凉血,熟地黄则滋阴补血的功效更佳。

再者,炮制能够改变药物的性能。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这些性能,以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

比如,黄连本为苦寒之品,善清上焦实火,酒炙后引药上行,能清头目之火;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猛,酒制后则泻下作用缓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又比如,砂仁生用行气力强,盐制后则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

炮制还有利于药材的贮藏和保存。

一些药材在新鲜状态下容易变质、发霉或虫蛀,经过炮制处理,可以减少水分,杀灭虫卵和微生物,防止变质。

例如,桑螵蛸经过蒸制,可以杀死虫卵,便于保存;黄芩经过蒸制或煮制,可以破坏酶的活性,防止有效成分黄芩苷被酶解,利于保存。

此外,炮制能够便于调剂和制剂。

中药材经过炮制后,质地变得适中,有利于调配时的称量和制剂时的粉碎、煎煮等操作。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评价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评价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评价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药制剂中,通过一定的制剂技术将药材加工、加工、处理而得到的制剂。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药效、毒性和理化性质三个方面阐述中药炮制的影响。

一、药效影响
中药炮制可以激发或增强药材的药效。

例如,在中药制剂中,常采用炒制、蒸制、煮制、浸泡、发酵等炮制方法,这些方法能够高温大量释放植物中的有效成分,提高成分的浸出率,充分发挥药材的药理作用。

以川木通为例,传统文献记载用于治疗肝炎、结石等疾病。

然而,川木通的有效成分大多数是冬凌草苷和橙皮素,因此需要经过炮制才能达到最大药效。

炮制方法为:用先置龙井茶,加水煮沸,浸泡10分钟后,加入川木通进行煮制。

经煮制后的川木通,药效比生川木通要强10倍以上。

二、毒性影响
中药炮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草药中的毒性物质,这是因为通过炮制草药可消除一些不良成分,并减少药材对人体的毒性影响。

例如,中药煎剂中的栀子含有皂甙类成分,影响胆汁的分泌,煎制后可有效地去除其毒性。

三、理化性质影响
中药炮制也会影响药物的理化性质,例如:炒制加工后的草药比生草药更易于吸收,因为生草药中常见的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会抑制胃酸和胰酶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对有效成分的吸收。

而经过加工的草药,则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总之,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充分发挥药材的药理作用,降低对人体的毒性影响,同时提高药物的商品价值。

中药的炮制技术如何提升药效

中药的炮制技术如何提升药效

中药的炮制技术如何提升药效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这一技术历史悠久,对于提升中药的药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药炮制可以通过净制来提升药效。

净制就是选取药材的药用部位,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比如,麻黄的茎能发汗解表,而根能止汗,在炮制时就需要分开使用。

又如,莲子心和莲子肉的功效不同,通过净制可以使药物更加纯净,提高药效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炮制中的切制也对提升药效意义重大。

将药材切成适当的片、段、丝、块等,可以增大药物与溶剂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例如,天麻质地坚硬,若不切制而直接入药,有效成分很难煎出。

切成薄片后,煎煮时有效成分就能更充分地释放,从而提高药效。

中药炮制中的炒制是常见且重要的方法之一。

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

清炒又有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程度的炒制。

比如,炒黄可以使药材中的成分易于煎出,增强疗效。

如王不留行,炒至爆花后,能更好地活血通经、下乳消肿。

炒焦能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作用,如山楂炒焦后,消食导滞作用增强。

炒炭则能增强止血作用,如地榆炒炭后,止血效果更为显著。

加辅料炒能改变药物的性能,从而增强药效。

例如,用麸炒白术能增强其健脾燥湿的作用。

因为麸皮具有健脾和中的功效,与白术共同炒制,能协同增效。

用砂炒鸡内金,可以使鸡内金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增强其健胃消食的作用。

炙法也是中药炮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包括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等。

酒炙能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

比如,大黄生用泻下力猛,酒炙后能缓和泻下作用,并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

醋炙能增强药物入肝经的作用,还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如延胡索醋炙后能增强止痛作用。

盐炙能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

如杜仲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姜炙能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的作用。

如竹茹姜炙后,增强了降逆止呕的功效。

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的作用。

中药炮制学第二章第二节

中药炮制学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节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中医对药性的认识及使用,是以其性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来归纳总结的,以区别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在长期的临床应用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从而总结出了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规律。

一、炮制对中药性味的影响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是药性理论的核心与中药治病的根本依据。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或调整药物的性味,从而达到调整药物治疗作用的目的。

1.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在相反为制的原则下,通过加入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者采取一定的炮制方法,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也称“反制”。

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若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辛温的巴戟天、茴香等,可以缓和辛温之性,即所谓“以寒制热”。

这也是中医治则理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具体运用。

2.增强药物不足之性味属“从制法”即“相资为制”。

一种情况是药性本偏,但用于实证或重证仍嫌药力不足,通过炮制进一步增强药力。

如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用于泻肝胆实火,以求速效。

以辛热的酒炮制仙茅,更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用于命门火衰,阴寒偏盛的阳痿精冷,宫寒不孕或寒湿痹痛。

所谓热者益热,另一种情况是药性较缓和,临床嫌其药效不强,取效太慢,通过炮制增强药性,从而增强药物的作用。

如辛温的当归用辛热的酒制可增强辛散温通作用,常用于血瘀痛经或血瘀经闭以及跌损所致的瘀滞肿痛。

这实际上是中药配伍七情中“相须”配伍使用的运用。

3.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同一来源和同一药用部位,经过炮制,成为多种饮片规格,药性发生变化,适用于临床不同病症。

如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力胜,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煅后缓和了大寒之性,免伤脾阳,清热泻火之功减弱,增加了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的功能。

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中药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所受中药炮制的影响。

方法:2018年2月~2019年8月从某医疗机构选取100例以中药药物实施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采用没有接受炮制的中药治疗)和观察组(n=50,采用实施炮制后的中药治疗),以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作为组间评价指标。

结果:对照组无效、有效、显效病例数分别为11、25、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00%)显著较高(P<0.05);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以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

结论采用中药治疗疾病时,通过中药炮制可有效提升药物性能功效,改变理化性质,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中药炮制;药物性能;理化性质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8年2月~2019年8月从某医疗机构选取100例以中药药物实施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采用没有接受炮制的中药治疗)和观察组(n=50,采用实施炮制后的中药治疗)。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5∶25,患者年龄在21~77岁、平均年龄为(47.26±5.62)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4∶26,患者年龄在22~76岁、平均年龄为(47.34±5.72)岁。

基线资料两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采用没有接受炮制的中药治疗,在称取药物后制作成水煎剂,早晚各服用1次,持续服药4周为1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实施炮制后的中药治疗,以药物药效理论为药量确定依据,此后实施中药炮制,其方式包含煮制、蒸制以及醋制,在炮制完成后对药液进行过滤,早晚各服用1次,持续服药4周为1个疗程。

3.临床观察指标以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发生情况作为组间评价指标。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使其获得更好的药效和适应性,以满足临床上的需求。

中药炮制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增加中药的疗效,还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本文将从中药炮制的意义、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炮制的意义中药炮制的意义在于改变中药原料的性质和功效,使其更加适合临床应用。

中药炮制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溶解度、改善口感、降低毒副作用等。

同时,中药炮制还能使中药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增加药效持久性,从而提高疗效。

二、中药炮制的方法1.炙烤法:炙烤法是将中药原料放置在火炉或炙热的铁板上,经过一定的时间进行炙烤处理。

这种方法能够加强药物的温热性质,增加药效。

2.炒制法:炒制法是将中药原料放入锅中,进行炒制处理。

炒制可增加药物的气味、味道和温热性质,有助于提高药效。

3.水煎炖煮法:水煎炖煮法是将中药原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通过煎煮的方式提取有效成分,并去除不需要的物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有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

4.蒸制法:蒸制法是将中药原料置于蒸锅中,利用蒸汽进行处理。

蒸制可以增加药物的温热性质,改善药物的味道和气味,使其更易被人体吸收。

三、1.增强药效:通过中药炮制可以增加药物的活性成分,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例如,对于一些含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炮制可以改善其药效。

比如炮制后的柴胡,其挥发性成分大大降低,药效更稳定,可以更好地治疗口干咽痛的疾病。

2.减轻毒副作用:一些中药原料可能存在毒副作用,通过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

比如,炮制后的雄黄,毒性被降低,可以更安全地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等症状。

3.增加稳定性:通过中药炮制可以使药物更加稳定,延长药效持续时间。

例如,炮制后的黄芩,药效更加持久,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4.提高药物贮藏性:中药炮制能够提高药物的贮藏性,延长药材的保存周期。

比如,炮制后的石斛,贮藏时间更长,能够更好地用于治疗骨折等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6-06-23T13:38:37.0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作者:刘永军
[导读]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仅供参考。

黑龙江省红兴隆分局五九七农场职工医院 155811
【摘要】中医和中药都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

而且它们也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抗争积攒的治疗经验。

中药的药物功效是人们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

然而,中药的治疗效果会被不同因素所影响,比如中药的炮制方式、采收时间、产地和贮藏方式等。

中药经过炮制过程后,其性质和质地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达到减毒和增效的效果。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炮制;药物功效
中医在临床医学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之一是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指的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以病人治病的临床需要为基础,根据中药自身的性质和药物制剂的标准,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原药材运用的一项技术。

炮制也被称为修事、修治或炮灸等。

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减毒增效”。

大部分的中药材都属于生药,在采集时难免会附着上一些异物、沙土,而且部分药物还具有一定的毒性。

一、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作用
1、中药炮制会对药物的四气五味产生作用
中医认为,中药一共有四种药性:寒、热、温、凉,共有五种味道:酸、苦、甘、辛、咸。

四气和五味是中药具备的基本性质之一。

主要作用是解释不同中药的性能。

中药炮制具体是通过改变中药的性味,来提高中药的治疗作用,促进有效的治疗。

⑴中药的炮制,可以改善药物的过偏性质。

比如中药材栀子具有较强的苦寒之性,通过采用辛温的姜汁炮制后,会有效地降低它的苦寒性,而且不会伤中。

这是典型的以热治寒,被称为“反制”;⑵中药的炮制,会有效地增强中药的性味。

比如,五味子具备生津、补肾、敛肺和收汗的功效,但是醋味酸能受,通过醋蒸的方法可以提高五味子的收敛作用;⑶中药的炮制,可以使药物的性能出现变化。

比如,地黄这种药材具有甘性寒的特征。

蒸制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其寒性,使之转变成甘温、补血的药材;川乌性温,而且具有毒性,口尝会有麻辣味,煮制的方式能够去除麻辣味,同时也会减轻它的毒性;
2、中药炮制对中药升、降、沉、浮的作用
中药对机体产生的作用趋势分为升、降、沉、浮。

升指的是提升、上升,降指的是下降、降逆,浮指的是上升、发散和升浮,沉指的是下行、泄利。

在中医临床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按照升、降、沉、浮的原则,同时升、降、沉、浮也与性味有紧密的联系。

中药炮制的方式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对应的影响和作用也会出现一些变化。

通常的规律有酒炒性升,比如用大黄酒炙炒药材,可以将其通下的性质转变为上行,而且会有通经活血、止痛驱寒的效果;使用姜汁炒药材则会发散,比如半夏或者厚朴在姜汁炙炒之后,会提高药材止咳祛痰、温中的疗效;用醋炒药材有收敛的作用,比如艾叶和白芍经过醋炒之后,会提高止痛收敛的疗效;运用盐来炒药材,会产生下行的效果。

比如菟丝子和杜仲经过盐炙炒之后,会提高下行和补肾的疗效。

3、中药炮制对中药归经的作用
中药的作用的定位含义是归经,归经代表着药物的影响,指的是中药选择人体某个部位,再以脏腑经络作为基本药物影响。

中药的归经观念与其他治疗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

中药炮制的过程会根据归经的观念,在中药中添加不同种类的辅料,以此来提高机体内某一脏腑经络的效果,促使效果更专一。

比如用醋制作的药物会直入肝经,蜜制药物会直入脾经、盐制药物会直入等,这会充分地体现出中药炮制对机体某一脏腑经络的效果,达到更专一的药物效果。

4、中药炮制对中药含有的毒性的作用
有一些中药含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中药时如果不将中药的毒性消除,很容易引起不良的后果,严重时可能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健康。

运用不同种类的炮制方式,能够降低或者清除中药所含的毒性,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以此来确保用药安全。

⑴中药炮制的方式可以促使药物中所含的毒性发生一些变化。

比如中药中的川乌、草乌中就具有很强的毒性的乌头碱。

在炮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浸泡蒸煮的方式,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分解乌头碱的一部分毒性,然后再从水中把乌头胺与苯甲酰乌头胺分解出来,这样药物的毒性会有效地减小;⑵中药炮制的方式可以减少中药中包含的毒性。

比如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中的毒性很强。

在炮制的过程中,应该运用油榨或者砂烫的方式处理中药,以此来破坏生物碱的结构,减轻马钱子中含有的毒性;再比如斑蝥中的斑蝥素成分含有剧毒,如果人多皮肤接触到一点,就会引起红肿和疼痛感。

在炮制中药过程中,应该使用加热的方式来将毒性成分破坏掉,以此来减轻其中的毒性;⑶中药炮制的方式能够消除中药中的毒性。

比如,苍耳子中带毒的因素是苍耳子苷,应该利用文火来炒苍耳子,使之呈焦黄色。

促使苍耳子苷在细胞里凝固,这种方式不会使苍耳子苷太容易溶出,有利于达到去毒的目标;⑷中药炮制的方法可以借助辅料来达到解毒的目的。

比如,半夏药材辛温,含有毒性,那么可以在其中加入生姜汁来达到解毒的效果;甘遂药材的刺激性很强,那么可以通过醋制的方法来减轻药材中含有的毒性;常山药材中的常山碱成分极易导致人出现呕吐的情况,那么可以利用酒制的方式来减轻毒性,避免产生副作用。

二、炮制改变药物质地,利于有效成分释出
如中药中的贝壳类、矿物类及动物甲骨类药物质地坚硬,在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必须经过砂烫、煅制、煅淬等使其质地变为酥脆才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也有利于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从而增强其疗效。

再如植物药中的紫菀和冬花有温肺、下气、消痰、止咳作用,用蜂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的功效。

三、炮制可提高药物净度,确保药物质量
中药材多为动植物的部分或全体,在采收、运输、保管的过程中往往混有泥沙、杂质及非药用部分,甚至霉烂、变质、虫蛀等,为了保证药物的质量,在使用前必须分离、净选、清洗达到一定的净度,才可确保临床用药剂量的准确和药物的净度。

四、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炮制能使药物的理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成份经加热后挥发,有的成份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份,浸出量也有所增加或减少。

如常规醋炒元胡,可使其水溶液的生物碱含量比生元胡提高1倍;马钱子含番木弊碱等各种生物碱及部分脂肪油等。

其中番木弊碱为有毒成分,其毒性大小与番木弊碱的含量有关。

相同的炮制方法,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所得马钱子各种炮制品的番木弊碱含量差异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的过程中,中药产生的变化有很多中,而且也非常复杂。

因为中药炮制的过程不仅会影响到药材的量变和质变,还会与中药的归经、毒性有一定的联系,以此来调整中药的阴阳。

因此,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毒性选用恰当的炮制方法,只有炮制方法得当才能合理调整药性,合理的炮制处理,能够有效的净化中药,减轻甚至是消除其毒性。

而且,经过炮制的中药,其性质和质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以此来提高药效。

参考文献:
[1]杨春云. 中药疗效与中药炮制的关系研究 [J].实用医技杂志.2011(05)
[2]曹宏伟.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05)
[3]周玲. 浅谈中药炮制 [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