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无的企业家哲学
“无”的企业家哲学

身 的两面性 : 方面人世 , 俭 , 斗 , 一 勤 台
谨 言 . 行 , 于 制 度 创 新 ; 一 方 面 慎 敢 另
至 体现 了 民族 文 化 的 根 基 。
美 国人 的企 业管 理 重视法 治 、 制 度 、 性 、 学 、 新 、 略 等 , 求 最 理 科 创 战 谋 佳 化管 理 、 确管理 、 大 化效 率 , 精 最 为 此 建 立 了泰 罗 制 、 特 生 产 方式 、 福 敏捷 牛 产 、 确 农 业 、 面 质 量 管 理 、 缺 精 全 零 陷 管 理 、 6管 理 、 杆 管 理 等 , 在 他 6 标 现 们 又 提 出 了学 习 型 管 理 和 创 新 的 、 战 略 的 、 化 的 、 识 的 管 理 , 及 顾 客 文 知 以
超 世 , 越世 俗 , 逸 , 退 , 调 , 超 飘 隐 低 稳
步 发 展 , 会 放 弃 , 得 住 寂 寞 , 谓 学 奈 所 “ 下 儿 人 能 隐 遁 , 家 九 鼎赖 渔樵 ” 天 汉 。
做 百年 老 店 、使 基 业 长 青 需 要 博 大 的
淡 泊 的 超 越 的情 怀 。 占人 说 得 好 : 平 “
经 营 哲 学
‘‘
无 ” 企 业 家 哲 的
理 、 弹性 管 理 、 柔性 管 理 、 性 组 织 , 柔 以
及 小 批 量 生 产 、 户 至 上 、 户 满 意 的 用 客 首 先 要 有 “ ” 境 界 、 无 ” 心 无 的 “ 的 态 , 自 由心 态 . 无 ” 一 切 , 切 即 即 “ 即 一
概 括 为 “ ” 哲 学 。这 里 的 “ ” 是 无 的 无 不
“ ” 企 业 家 才 能 把 持 得 住 , 能 不 翻 无 , 才
企业哲学

企业哲学-ZXM目录1 Corporate Vision (1)1.1 是什么 (1)1.2 企业愿景包括 (1)1.3 效用体现 (2)2 Corporate Mission (2)2.1 是什么 (2)2.2 企业愿景和企业使命的区别 (3)2.3 意义 (3)3 Corporate Values (4)3.1 是什么 (4)3.2 特点 (4)3.3 包含的内容 (4)3.4 提升原则 (4)3.5 历史 (5)3.6 作用 (5)3.7 如何培养 (5)3.8 部分企业的价值观 (5)3.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所谓企业哲学是指一个企业为其经营活动或方式所确立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在社会活动及经营过程中起何种作用或如何起这种作用的一个抽象反映。
企业哲学是以企业家文化为主导的公司核心群体对于公司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哲理性思维,它是一种人本哲学,是公司解决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公司内部如何共同生活的哲学,是公司对内外部的一种辨证式的哲学思考,是指导公司经营管理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模式,是处理公司矛盾的价值观及方法论。
企业哲学由三部分构成:公司愿景、使命及核心价值观。
1 Corporate Vision1.1 是什么企业愿景:体现了企业家的立场和信仰,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头脑中的一种概念,是这些最高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设想。
是对“我们代表什么”“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企业?”的持久性回答和承诺。
企业愿景也不断地激励着企业奋勇向前,拼搏向上。
何谓企业愿景?是指企业的长期愿望及未来状况,组织发展的蓝图,体现组织永恒的追求。
德鲁克认为企业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企业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将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这也是思考我们企业文化的三个原点,这三个问题集中起来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愿景,即企业愿景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我们要到哪里去?2、我们未来是什么样的?3、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愿景就是解决企业是什么,要成为什么的基本问题。
企业文化-美国企业的两种知识管理模式

★★★文档资源★★★智力资产(intellectual asets)以知识为核心,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为此,经理们越来越重视潜藏在本公司的知识和本公司外部可以利用的知识,以及如何管理这些知识。
与此同时,IT 业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编码、贮存与共享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
尽管知识管理提上经理日程还不到10年,但是不同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现出来和成熟起来,从而为深入地分析这些模式的运作方式、成本效益以及它们的适用环境提供了可能。
国内已有相关方面的研究。
例如,南方、武春友等将知识管理模式分成集成模式、协作模式、事务模式、专家模式等,分类合理,分析透彻。
但本文认为,他们的分析稍欠实践指导意义,而且,没有反映出当前西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现在有两种模式逐渐凸显出来,被证明为成功的典范。
本文通过若干美国企业实例,将对两种知识管理模式的运作方式、成本效益以及适用环境进行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
一、实例实例中的企业都是以知识作为核心资产,如咨询公司、医疗公司以及高科技公司。
实例一、二、三内各有两组企业,它们实施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但都很成功;实例四与前面三个实例形成对比,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实例(一)。
Al:昂德森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安扬咨询公司(Emst&Young)。
它们投入巨资开发了先进的电子文件系统,可以迅速将公司成员的知识以及他们从外部收集到的知识进行编码、贮存,成为文件数据库(Ducument Databases)。
这些知识可以被公司所有人员通过计算机直接调用,不必管这些知识的来源人是谁。
公司多雇用善于收集知识、使用知识、执行决策的人员,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相应地,对员工的报酬也是基于他们为文件数据库增加了多少知识,从中使用了多少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重新利用,该公司为顾客提供了标准化、高质量、快捷的咨询服务。
B1:拜恩(Basin)、波士顿(Boston)、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
企业文化名词解释

企业文化名词解释企业文化的名词解释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简单而言,就是企业在日常运行中所表现出的各方各面。
职工文化,也称企业职员文化,是与企业文化相对应的文化形态,职工文化以职工为本,是一种素质文化,企业文化以企业为本,是一种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
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秉持的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的层面企业文化无论任何企业都是客观存在的。
企业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精神层(内隐层面)。
精神层面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题,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等。
其中企业精神是最主要的部门,而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精神的突出表现。
第二,制度层(中间层面)。
制度是行为规范的总和,用来约束成员行为,维持组织正常秩序。
包括一般制度和特殊制度两个层面。
第三,器物层(外显层面)。
器物层面是组织文化的外在物质表现,如厂容厂貌、包装、建筑、服装、产品质量和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员工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文艺作品等。
企业通过文化建设形成企业文化生产力,是企业成熟和成熟企业走向成功的标志。
无论是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管理模式的出现,还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一种体现。
企业文化是企业家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再创团队辉煌的力量源泉。
企业家与企业文化间的关系

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有员工的文化征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通常来说,企业文化的形成是由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决定的,他决定的基础是在管理过程中,企业家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影响以及决定了企业员工的价值观、管理风格、行为规范以及文化的价值取向,而且这种影响是有阶段性发展规律的.在企业的初创时期,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且无法动摇的地位,具有强势的引导以及决定性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各种高级人才的陆续引进也必然带来了对以企业家精神为主的"原味"企业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企业家精神的影响作用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开始逐渐减弱,或者说企业家的个人精神受到来自团队其它人员的影响,它不再是一言堂,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正如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企业家本人是一个勤奋向上的人,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他所在企业的文化特征就肯定是勤奋向上的文化一样,如果这个推理是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企业文化人就不需要建设了,因为企业家的个人文化特征就可以是企业的文化特征,那么这种企业文化还需要建设吗?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首先是针对所有员工的文化审计,它通过寻找在员工行为过程中的企业基本假设,重新确定企业的文化根基,所以它不仅仅是针对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特征,是面对全体员工的一种集体行为.一个企业的基业长青,不能仅仅单靠企业家个人的能量,他只是起到领导者应为的主导作用,并基于权力或者产权的控制而使经过实践验证并得到大部分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体系化、制度化,成为指导企业运行的基本原则.但企业家的文化能否上升到一个企业的文化层面,这取决于他个人的价值观是否得到企业绝大部分员工的认同,并最终落实到企业员工的行为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说企业家的文化就等同于这家企业的文化了,但最多也只能是近似而不是全部,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等同于另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不现实的,更加不要说是等同于整个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唯一可以作到的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被企业大部分员工所认同并上升到企业的行为准则.二、企业家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它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缓慢形成的,它凝聚了企业领导者的文化以及组织的文化,它优于领导者的文化,同时形成了集体式的统一价值观,所以领导者的改变只能是在整体的企业文化模式存在的基础上,得以创新;企业文化具有沉淀作用,领导者的价值观、管理风格、行为规范、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改变其主流部分.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其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成型与培育.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企业文化缔造发展中企业家所起的作用,也要看到其价值观是必须在实践中得到员工接受认可并能够指导企业取得成功.三、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辩证论企业家精神是不是企业文化,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不是老板文化,这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但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就是所有的企业家都努力想将他个人文化转变成企业文化,而所有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凝聚了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这是辩证的,而且是企业文化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就如同在"以及面"以及面将水倒进面里进行掺以及的时候,面以及水就以及在一起了,面里有水,水里有面,分不清那是水那是面.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就象水以及面之间的关系一样,企业文化里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又打印上了企业文化的印迹,他们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味道的水可以以及出不同味道的面出来,不同的企业家精神就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但不同味道的水以及出来的面人们只会说这个是什么味道的面,肯定不会说什么味道的水,因为人们关注的是面而不是水企业家精神也很重要,不同的企业家精神塑造出来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在某段时期内企业家精神基本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个性.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领导层肯定会加入许多新的领导团队,此时企业家精神就会受团队其它成员影响,而淡化了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但无论什么时候,企业家精神还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只不过是影响的程度以及深度不同而已.但对于企业哲学,它是企业对内外部矛盾的基本理解以及解决思维,它并不是停留在企业家单一层次中,而是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可能会出现企业家精神决定企业文化,但却无法决定企业哲学的局面.四、企业文化与企业家关系的四个阶段企业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企业家联系非常密切,同时企业家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企业的发展规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关系.根据企业规模大小以及企业家在企业文化中所占位置两个维度划分,企业文化的形成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企业文化幼稚期.此时的企业文化正处于发展的初期,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且反映企业家精神的途径一般比较直接,企业家精神在本阶段是最强势的,因此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所占的比例几乎是百分之百.在这个阶段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企业主要甚至是所有管理决策及行为基本上都是企业家行为,其它成员由于相对很少,或者很弱势,所以也绝大部分围绕企业家意志办事,一言堂是这个阶段企业文化的象征,共同的企业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第二个阶段是企业文化发展期.这个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核心团队不断融入新的团队成员,他们的加入对企业家精神带来新的内容以及冲击,通常伴随而来的是由于企业规模增大而带来管理难度的大幅增加,企业家在管理过程中会受到挑战或质疑,但因为长期的文化惯性,企业家精神的强势依然持续,所以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所占的比例仍然古50%以上,也就是绝对的优势.第三个阶段是企业文化反思期.此时的企业家精神往往有两种主要的情况,一种是企业家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反思,他们会思考如何在新的不确定性环境下提高自己适应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而这强迫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做出变革,对公司战略重新进行审视,因此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所占的比例处于低谷.一般企业中会出现例如职业经理人等空降兵,或者咨询公司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会在局部改变企业文化.第二种是由于外部市场的变化,公司战略属发生重大变化,公司主要高层变化而导致了企业家精神的变革,这时的企业文化可能会出现低谷的状态.第四个阶段是企业文化稳定期.这时经过外来文化或者自省之后的企业家精神融入了团队以及外来文化的洗礼,开放性的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家精神逐渐成为企业核心团队文化的综合体,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所占比例又上升到一半以上的水平,具体比例根据不同企业体制及企业规模不同而不同,另外这还取决于企业家的心胸.由此可以知道,企业家精神能否转变成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企业家精神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核心团队对于生存以及发展的基本解决思维,不然企业文化就会一直处于散漫的状态,而企业文化也就只能停留在初期的发展阶段了.。
商而无文 行之不远——谈21世纪的企业家与企业文化

来讲更为重要。从经营的理念来讲 , 只有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 时时求
新求变, 才能不断拓展生存空间。从生产的产 品来讲 , 只有不 断融进 新技术 、 工艺 , 新 推出新产品 、 新品牌 , 才能创造新忧势 , 得新市场。 赢
、
童砖 良情 叁 业 复, 斋午叁 业 截德主 爱 傲
浙江纳爱 斯公司原来处 在全 国 18家轻工 部定点肥皂 企业末 1 二, 浙江省四家肥皂厂 “ 老末”: “ 纳爱斯 人 秉持 “ 科技 为本 , 创新
家 自身的感 召力 ,把企业 的经营哲学 、 价值观念等传导给企业 职工 , 促进 职工
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并形成共识 2企业家的责任 。 . 企业家的责任是 决定企业 家在企业 文化建设 中起主导 作用的重要 因素 企业是 国民经济发展
这种价值观 的化身 , 必须通 过自己的行 动向全体成员 灌输企业 的价值观 :因 此 , 塑造追求卓越 的企 业文亿 , 要 企业 家首先必须坚定信念 . 要比一般人更明 显 强烈 、 富有 个性 的事 业心与奋 更 更 斗精神 、 体观念 、 整 战略 目光 和 民主素 质等 , 这些去影响 、 I 用 } 导所 属企业的
为魂” 经营理念 , 敢于 自我否定 , 超越 自我 , 完成二次创业 , 成为全 国
肥皂行业 “ 排头 兵”, 并将 目标锁定世界 、 赶世界一流 。公 司董事 超 长 、 经理庄启传一再 告诫员 丁: 能 ‘ 不 闯王 ’ 进京 ”一浙江仙都啤
酒发展公 司始终 “ 费者第一 , 宁要少些 , 消 “ 但要好些 ”. 服务 “
浙江仙都啤酒 发展公 司 1 5万元起家 ,9 5年却 “ 1 19 动血本 投 资 20万元导人 c , 0 l开浙江省啤酒行 业之先河 。20 0 0年 , 仙 啤” “ 公 司与浙江之江诗 书画社 “ 姻”. 联 请该社 2 位书画家注人 “ 0多 仙都 品牌 文化 , 成为浙江省啤酒 行业第一个吃 “ 啤酒 文化” 螃蟹者 。浙
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摘要: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而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与主导因素,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培育企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群体精神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企业家精神及企业文化的概念进行综合阐述,分析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在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构建有着重要影响的结论基础之上,将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形象塑造,提升企业家的企业管理能力,促进企业文化的构建,试图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家精神培育提供一条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
本文认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家自身涵养、企业文化、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所形成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持久不衰的力量之源。
养成良好的企业家精神就要不断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及其责任意识,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企业家精神,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一、企业家精神及企业文化相关概念(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特点1.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精神指具有优秀综合素质,以各种企业活动为发展空间、具备科技哲学内涵精神的企业经营者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自发的、相对稳定的、以企业家自身特有的个人素质为基础,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包括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内的一种综合的精神品质。
企业家精神并非内生的,而是由外而内的。
对于组织来说,企业家精神又可以分为独立的企业家精神和公司企业家精神。
在我国探讨更多的是独立的企业家精神,其载体可以是一个或一群自然人,在组织中发挥作用,但往往是独立产生作用,表现为“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
”2.企业家精神的特点:企业家精神具有主体性,能够形成稳定的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力量,是载体。
人之所以能够拥有精神力量依赖于自身的约束性和自律性在人类精神境界中起指导作用,这是企业家精神的源泉;制度性,良好的外部机制与有效的激励体系能够促进企业家精神的良好发展;继承性,企业家的水平、能力、才华是不可继承的,但企业家精神是可以被继承并发展的。
企业哲学:企业的精神领袖

惯性 。 企业 家文化的强势依然持续 。 以企业家文化在企 所 业哲学所 占的比例仍然 占 5% 以上 . 0 也就 是绝对的优势 。
这个阶段 的典 型代表是华 为 , 据说有一次华 为高层正 在讨论人事 问题 , 说到其 中某个 人的任职 问题 时 , 正非 任 恰好路过 , 走进去说此人不 能胜 任这个 岗位 . 时身兼 就 此 华 为总裁 的孙亚芳就说 :” 老板 .你 不了解某某人 .他是 能够胜任这个 岗位的 ” 。作 为公 司第 一把手的任正非也就 没有说什 么 结 果此人 以后 为华为升迁为副 总裁 。 从这 个 事例可 以知 道 象华为这样规模 的企业 . 企业家对于公 司
的. 而又必须 是宏伟 的, 是说 它具 有艰苦性 又具 备可操 就 作性 ,也 是激励 人心 的 .有 ” 气吞河 山”的功 效。 企业 哲学 的第三层 是 ” 业如何 生存 ” 企 ,即 怎样 .
h ow ”
.
加入对企业 家文化带来新 的内容和; 击 中 通常伴 随而来 的 是 由于企业 规模增大而 带来 管理 难度 的大 幅增加 . 企业 家 文化在管理过 程 中会受到挑 战或 质疑 . 因为长期 的文化 但
种辨证式的哲学思考 , 这种哲学思考 又决定 了企 业对于各
解决 企业 存在的价值 ,即 我是谁 ,wh 的问题 ,就是 o 企业 的使命 ( si ) 企业生存 的价值或者说意 义。 mi o 、 sn 它是 跟企 业的发展 阶段 企 业家的精神密切相关的 。这个结论 跟 马斯 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相吻合 的 当一个企业 刚刚成立 时 要更 多地考虑企 业的生存问题 ,就是如何 去赚钱 ,即 需求层次中最底层的生存需要:随着企业 规模 的扩大 , 企 业的生存价值也就慢慢提升 , 了最 高一层 ,自我价值的 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文化无的企业家哲学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文档资源★★★大商谋道,小商谋利,优秀的企业家必定是哲学家。
企业经营需要哲学,企业战略需要经营者先提升境界,然后才能****远瞩;企业文化必定是某种哲学思想的提炼,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无不反映经营者的道德和修养,甚至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根基。
美国人的企业管理重视法治、制度、理性、科学、创新、战略等,谋求最佳化管理、精确管理、最大化效率,为此建立了泰罗制、福特生产方式、敏捷生产、精确农业、全面质量管理、零缺陷管理、6б管理、标杆管理等,现在他们又提出了学习型管理和创新的、战略的、文化的、知识的管理,以及顾客终身价值、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价值链、企业核心能力、核心价值、企业再造、企业愿景、企业竞争战略等理论。
而中国、日本的企业家哲学与之不同。
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不是技术,不是流水线。
东方思想以感性为特征,注重感悟、悟性、直觉、传心、情感的作用、心灵的沟通,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强调道德、心理的需要,注重和谐,中国人遵奉“仁”、“义”、“礼”、“智”、“信”,日本人遵奉“和”、“忍”、“信”,并建立“劳资共同体”,管理人员与职工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
东方的软管理、人本管理、人文管理、文化管理、竞合管理(竞争与合作并存)、看板管理、弹性管理、柔性管理、柔性组织,以及小批量生产、用户至上、客户满意的质量观(而不是冷冰冰的ISO标准),以传播、沟通为中心的整合营销在管理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企业家应当创立自己的哲学,并且把它渗透进企业的每一项工作中去,形成教派般的企业文化、“企业道德”,人人恪守,自觉应用。
还应当将复杂的企业哲学浓缩成“企业座右铭”,人人易于背诵和掌握。
有些企业家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但具有很高的悟性,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企业家风格,我将之概括为“无”的哲学。
这里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所谓“有无相生”,“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首先要有“无”的境界、“无”的心态,即自由心态,“无”即一切,一切即“无”,世界在虚实之间,企业家奉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并存,做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企业家应当具有修身的两面性,一方面入世,勤俭,奋斗,谨言,慎行,敢于制度创新,另一方面超世,超越世俗,飘逸,隐退,低调,稳步发展,学会放弃,奈得住寂寞,所谓“天下几人能隐遁,汉家九鼎赖渔樵”,做百年老店、使基业长青也需要博大的淡泊的超越的情怀。
古人说得好:“平常心是道”,“佛即在家中”,也就是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涵养和修行;“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都是一种很高的忘我境界、“无”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只有在“无”的境界,“有”中不忘“无”,企业家才能把持得住,才能不翻船,才能永续经营。
孔子说“隐居以求志”,诸葛亮说“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所以,“无”实际上是磨练、产生“有”的最佳时机。
不过,有时候即使看见了、触摸到了“有”,也不要急于获得,所谓“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乃进步的根本”,要忘掉繁华名利,恢复赤子之心——“君子事来则心始现,事去则心转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或者企业家要培养厚重的品质——所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深沉厚重是第一等品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品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品质”。
企业家如果进入了如此的“宇宙境界”,就不愁没有大的基业。
奉行“无”的管理,要求领导者——少发号施令,职员人人成为管理者;进行精简经营,提倡“大道至简”,突破烦琐哲学;使用“无”的技术,也就是简约的技术,管理学家舒马
赫说“小的就是好的”,此即“无”的技术,如此企业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到了以人为中心。
佛教经济学也是“无”的经济学,强调人重于商品、节约资源、满足就业、发展人本技术、建立劳资共和企业,使得工作、生活都满足人性,企业成为保障自由、人的尊严同时赢利的“幸福之家”。
我认为,企业家还应当建立“无”的组织,即模糊的柔性的灵活的组织,鼓励员工打破条条框框去创新;同时创造“无”的空间、遐想的空间,让无形的知识、思想、理念自由驰骋,发挥最大的潜力;与竞争对手“无****限,“与狼共舞”,“无”排斥,“无”恐惧,与之合作,分享成果;应当创造“无”地产——网络经营,“无”距离——贴心的交流,“无”时间——及时的服务,“无”物质——重视无形资产和市场价值,“无”语言——企业家的根本思想、企业管理的精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除了“无”,企业家还应当学会“有”,学会战略经营,学会“围棋哲学”——注重整体性、阴阳辨证、超逸放达、行云流水、神龙见首不见尾;尚简、崇尚境界、重势,所谓审时度势,孙子兵法中说“善战者,求之于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企业管理就需要出奇制胜。
如中东缺水,台湾人就去卖雨水;加拿大议会刚刚通过把枫叶旗定为国旗的法案,台湾香港生产的大量的枫叶旗及玩具就登陆了北美;前苏联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日本商人马上推出无核辐射产品,广受欢迎。
可见,商战如兵战,“战势不过奇正”,必须“以正合,以奇胜”,“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我认为伟大的企业家都应当成为“无”的企业哲学家,大商谋予,小商谋取,希望每个企业家都成为回馈社会的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