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ppt实用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1-4单元复习ppt1

(1-4单元)
(一)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聚焦
1.徐志摩(1896—1931) 现代诗人,“新月派” 代表诗人,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 等。有名作《再别康桥》等。 2.闻一多(1899—1946) 现代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 《死水》。 3.艾青(1910—1996) 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大堰河—— 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战期间,写了长诗 《向太阳》《火把》。解放后,又写了《在浪尖上》 《光的赞歌》。 4.舒婷 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出 版有诗集《双桅船》,并与顾城合编《舒婷、顾城 抒情诗选》,她的创作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开始他的作家生涯。小说《伊豆舞女》 (1925)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 《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感 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 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 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二)能力测试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罗绮(qǐ) 百舸(gě)
D
寥(liá o)廓 遏(è )止
B.沦漪(yī)
C.漫溯(sù )
霉菌(jūn)
栅(zhà )栏
青荇(xì ng) 酵(jià o)母
咆哮(xià o) 喷薄(bó ) 憩(qì )息 屏(bì n)息
D.虔(qiá n)诚 慰藉(jiè )
2.李乐薇:台湾作家,早期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 文化教育工作。 3.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 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 专业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 玫瑰》《合欢树》等等。
(一)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聚焦
1.徐志摩(1896—1931) 现代诗人,“新月派” 代表诗人,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 等。有名作《再别康桥》等。 2.闻一多(1899—1946) 现代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 《死水》。 3.艾青(1910—1996) 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大堰河—— 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战期间,写了长诗 《向太阳》《火把》。解放后,又写了《在浪尖上》 《光的赞歌》。 4.舒婷 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出 版有诗集《双桅船》,并与顾城合编《舒婷、顾城 抒情诗选》,她的创作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开始他的作家生涯。小说《伊豆舞女》 (1925)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 《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感 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 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 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二)能力测试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罗绮(qǐ) 百舸(gě)
D
寥(liá o)廓 遏(è )止
B.沦漪(yī)
C.漫溯(sù )
霉菌(jūn)
栅(zhà )栏
青荇(xì ng) 酵(jià o)母
咆哮(xià o) 喷薄(bó ) 憩(qì )息 屏(bì n)息
D.虔(qiá n)诚 慰藉(jiè )
2.李乐薇:台湾作家,早期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 文化教育工作。 3.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 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 专业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 玫瑰》《合欢树》等等。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复习课件+(共14张PPT)

新闻中引用的作用
(1)有助于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2)有助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
(3)使报道更客观,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4)增强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增强感
染力。
分析新闻的语言特色 1.新闻要求语言准确,请结合***部分简要分 析。 2.新闻的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本文是否 也这样,请举例分析。 3.新闻的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 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划线部分作简要赏 析。 方向:(看清题目要求) 客观平实 (新闻的真实性) 1)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 2)是根据 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 3)是 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 4)、从细节描 写作用的角度思考
新闻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先说结果, 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但有的通讯叙 述方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 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 特别关注。 (叙述方式作用)方法小结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脉络清楚、印 象深。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连贯性 强。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另一件 事。)作用:对叙事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 突出中心。
5.新闻导语 导语含义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句话 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 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 揭示新闻的中心。 ★导语作用 ①概括新闻要点,揭 示新闻主题。②奠定感情基调,营 造氛围。 ③制造悬念,激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 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 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 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 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1)补充情况,事实充分,帮助我们全面、完整地 理解所报道的新闻事实(2)突出主题,阐述意义, 有助于提高新闻价值(3)提供知识,引发兴趣。(4) 借用背景,表明作者观点。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ppt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2.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验调查报告、问题调 查报告。 3.文体特征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 主 题 ” + “ 文 种 ” , 基 本 格 式 为 “ ×× 关 于 ××× 的 调 查 报 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 正副标题结合使用三种。
建筑 现状
价值 描述
建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 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 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 存文物150万件(套)
北京故宫极为复杂,门禁戎卫森严,礼制要求繁缛, 处处表现着风水八卦与阴阳五行,体现着帝王的权力 至高无上,皇帝的江山永固。也是世界上由木构架构 造的规模最大的宫殿。北京故宫风格独特、规模宏 伟、建筑辉煌,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宫殿建筑
(2)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前言:简明扼要,以帮助读者正确、深刻地理解全文。 主体:按事情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写;用对照比较的方法来 写;根据内容的特点,把问题的几个方面列举出来。 结尾:这一部分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即全文的结论。
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 家乡文化生活
单元任务
能力目标
1.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 1.学会列访谈提纲、做调研表、
2.了解家乡的人、物、文化、习俗 撰写调查报告。
等。
2.掌握访谈的技巧和调查的技
3.学习做访谈、调查,并撰写调查 巧。
报告。
3.对家乡文化的保护、重建提出
4.记录家乡的变化,参与家乡的文 合理的建议。
化建设,学会分析、评价文化现 4.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ppt课件1 人教课标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 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 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 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 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 正文由的 那几个部 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2、主体
(2—10段)
3、结语
(最后1段)
感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
和
则会“羞红了脸的”
反 应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
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 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写作特点: 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 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炉、女监 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 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 多么的阴森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 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这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是这篇 新闻不同于其他相同题材的新闻的 地方。
• 酝酿 • 苛刻 • 横亘 • 着陆
课文结构
• 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 电头: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 导语: 第1~3段 • 主体: 第4~26段 • 背景: 第5~26段 • 结语: 第27~30段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 三者都强调真实性。
• 三者都具有时效性,消息最强、通讯较强、 报告文学较弱。
香港 维多利亚港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 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 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 读者面前。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 《家乡文化生活》PPT课件

(3)二十年前主要的出行工具( )
A.步行
B.自行车
C.摩托车或电动车
D.公交车
E.私家车
F.其他____
(4)现今主要的出行工具( A.步行 C.摩托车或电动车 E.私家车
) B.自行车 D.公交车 F.其他____
(5)您认为我们家乡的建筑有无变化( ) A.新增不少楼房,变化很大 B.没有新增但有许多旧房改造 C.与之前没有什么变化
【反馈评估】
1.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谈道:“现在人们看待乡村就像围城,外面的人 恨不得马上进去开发,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生活条件太差。”请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谈谈你的看法。
2.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或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大面积拆迁,建起整齐划一 的住宅楼区,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农民搬上楼后,离自己的 土地远了,家具没处放了;乡村特色没有了。对这些现象,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如何在 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的情况下,保护、弘扬家乡文化?
(6)家乡现今主要的道路设施为( )
A.泥土路
B.水泥路
C.柏油路
D____
(7)您及身边的人现在的衣着样式如何( ) A.像以前那样单调 B.比以前丰富多了 C.没有太大的变化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您现在的饮食状况如何( ) A.仍以解决温饱为主 B.饮食有巨大改善 C.讲究科学饮食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两种声音,你怎么看?
4.通过这次访谈,你对家乡的变化肯定有很多感慨,对家乡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会产 生一些想法,请以调查报告为基础,写一个“为家乡留一段记忆”的访谈报告或规划书 ,800字左右,在班级内交流。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ppt (1)

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
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 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5.有人说,结局有点超现实,去掉好不好? 结局写两家合葬,用美丽传说写了化鸟双飞, 化木连理的理想结局,充满浪漫色彩,突出主人公 的悲剧命运,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 礼教的抗议,另外,鸳鸯双飞的结局与孔雀失偶的
鸡鸣
平旦
丁夜
戊夜
四更
五更
1-3
3-5
十二时辰表
十 二 时 时 辰 夜 半 子 鸡 鸣 丑 平 旦 寅 日 出 卯 食 时 辰 隅 中 巳 日 中 午 日 昃 未 晡 时 申 日 黄 入 昏 酉 戌 人 定 亥
现代 23 时间 ↓ 1
1 ↓ 3
3 ↓ 5
5 ↓ 7
7 ↓ 9
9 ↓ 11
11 ↓ 13
③六合正相应;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⑤仰头相向鸣; ⑥黄泉下相见。
(3)作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 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誓天不相负(代“你”); ⑥不得便相许(代“你”); ⑦登即相许和(代“它”);
⑧蹑履相逢迎(代“他”);
⑨怅然遥相望(代“他”); ⑩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见 贱妾留空房,相见(动词,见面)常日稀; 转头向户里,渐见(副词,被)愁煎迫;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指代副词,指“我”)丁宁。
3.适
适(刚才)得府君书; 处分适(适合)兄意; 始适(出嫁)还家门。 4.谢
人教版2017高中(必修一)语文4高中语文必修一_第四单元复习PPT课件

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粉丝已超过8.8万人,最近几天
粉丝数量更是以每日上万人的速度增长。目前,该微博已发微博 1800余条。90%以上都是全国各地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
许多知名人士也加入了打拐行列。《凤凰周刊》记者邓飞也在自己
的微博里号召:“2011年,和儿童拐卖打一仗。”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在2008年调查广东、广西等地儿童 拐卖情况时发现,被拐儿童部分流向职业乞讨产业。“在微博时代, 我们可用微博联系和动员各地志愿者拍摄卖艺乞讨儿童,然后报警,
(3)反语。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 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 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仿佛是为了 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获得更多 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 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笔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 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和质量之粗劣,暗含挖苦的意味。 (4)其他修辞手法还有排比、夸张、拟物等。
这场行动的缘起是,1月17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收到一名被拐孩子 母亲的信,这封信说,一个叫杨伟鑫的6岁男孩,是福建泉州人,2009年被人拐 骗并致残,成了街头乞丐,2010年年初有网友在厦门街头发现并拍照,家人 寻找未果,现在仍然下落不明。“我愤怒极了……公安部门也应有所作为!”
于建嵘将这封信发到微博上时这样表示。
、
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大、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
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地控诉了帝
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劳动力的罪行。(4)通讯 《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 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喜悦和自豪表现 得更加明显。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课件ppt(3份) 人教课标版2

【答案】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
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 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 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 一探索过程。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2.因为新闻要求严谨真实,所以许多新闻类作品显得很 刻板,让人感到乏味。而这篇新闻则摆脱了俗套,很有特色。 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中用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引用了“摘星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二、背景探寻 2003年10月15日上午 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
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寻常的发
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 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本文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并着重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航程。
配人教版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②火箭主帅阿德尔曼也把话语扯到了湖人队和马刺队这 儿,“我觉得他们给其他球队树立了榜样,我们可以从他们那 里学到怎么组建一支球队、怎么打磨自己的篮球风格以及怎么 提高自己的篮球智商”。
配人教版
语文
必修1
披露· 透露 披露:指发表,公布,表露。透露:指泄露或显露 ( 消 息、意思等)。 例句:①商业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 性的原则,规范地披露经过独立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②据接近证监会的知情人士透露,瑞信集团与方正集团旗
(选自《港人的骄傲,祖国的英雄—— 香港义工黄福荣玉树地震灾区舍己救人纪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 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 人物。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 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 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 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 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 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 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 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 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 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 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 也是每一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芦柴棒” 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 残的悲惨的命运。
茫然(máng) 绞刑(jiǎo)
隐秘(mì) 窒息(zhì)
祷告(dǎo) 婆娑(pó suō)
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 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不寒而栗: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 形容非常恐惧。
踉跄:liànɡ qiànɡ走路不稳。也作踉蹡。 嬉戏:游戏;玩乐。
复习《包身工》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有两层意 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 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 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 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 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 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 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就是一个典 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 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 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 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 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 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 “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
复习《短新闻两篇》
复习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
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
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3、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4、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培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
解说文题
②罗森塔尔,全名为埃•姆•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 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 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 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字音
序幕(xù)
凝重(níng)
掩映(yìn) 冉冉(rǎn)
明媚(mèi) 噩梦(è)
嬉笑(xī)
凋谢(diāo)
撰写(zhuàn) 步履(lǚ)
任 (主体) 囚徒的照片和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灾难已过去,但历史不能忘记
基础知识积累
作者、作品
①新闻包括消息、特写、通讯等样式。消息是以简要 的文字,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 实的一种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常用的新闻体 裁。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 原因、经过、结果。消息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 是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语文必修一单元复习
单元梳理
本单元,要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学的一般 特征和结构方式,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 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 叙述与主观评价,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培
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习报告文学,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 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
关注社会的意识。
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其一,课文讲述 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 呼就是包身工;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 以包身工为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其三,包身 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 外,它还是一种制度,一种罪恶的制度。
重点难点探究
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复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
告文学 2、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
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3、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解说文题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 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 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 为“包身工”。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 的生活状况。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 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 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 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 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梳理结构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 港督府告别仪式 主体 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 时间顺序
↓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结尾 补充介绍背景,表达复杂情感
《奥斯维辛有什么新闻》
使 (导语) 现在:阳光、草地、孩子们的嬉笑
命 布热金卡 历史背景:杀人工厂
与
毒气室和焚尸炉
责 罪恶的集中营 拥挤的住处、绝育实验室
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 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 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 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 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 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 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 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 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 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 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 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 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 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 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 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 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 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 得到全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