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大纲-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合集下载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诊断学Diagnostics》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学分与学时:总学时162学时(理论课66学时,见习课96学时)学分 10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诊断学》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为适应新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规模的发展,适应21世纪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卫计委和全国高等医学建设研究会的要求,制定了本教学大纲。

(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体征、实验室诊断、心电图检查和病历书写,培养临床诊断思维。

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19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6学时,实验操作或临床见习96学时,但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接触临床,参与实践,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以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逐步掌握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培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强化医学人文精神,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在临床专业见学和临床实习中不断强化。

(四)诊断学的要求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学会问诊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2.掌握典型病理体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体格检查的顺序与手法。

3.掌握实验诊断内容的基本理论、正常值、临床意义和应用指征。

4.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形产生的基本原理;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初步掌握心电图各波图形特点及测量方法。

5.学会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并逻辑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掌握独立书写完整住院病历和做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诊断学教学大纲2024

诊断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医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疾病诊断。

本文旨在讨论诊断学教学的大纲,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学教学。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包括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为有效的临床诊断提供基础。

2. 培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3. 培养学生掌握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通过临床实习和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疾病诊断。

4. 培养学生掌握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医学诊断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学生需要培养与患者、家属和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内容设置1. 病史采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有效地采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了解患者的疾病背景和可能的诱因。

小点1: 学习有效的病史采集技巧,包括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使用。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病史信息来推测可能的诊断,建立初步诊断。

2. 体格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体格检查技巧,包括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以获取患者的体征信息。

小点1: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医疗器械进行体格检查,如听诊器、血压计等。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体征信息来推测可能的诊断,进一步完善诊断。

3. 实验室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技巧,包括血液学、尿液学、生化学等,以获取患者的生化指标和病理改变。

小点1: 学习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辅助诊断,包括正常范围的判断和异常结果的解读。

4. 影像学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技巧,如X线、CT、MRI等,以获取患者内部结构的影像信息。

小点1: 学习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教学大纲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教学大纲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课程名称:神经病学Course:Neurolory课程编号: 03132Course Number:03132适用学生: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Designed for: Clinical Medicine Science(Bachelor Degree)学分:2Credit: two总学时:34Class hour: twenty-six预修课程:神经解剖学诊断学Preparatory Courses: neuroanatomy diagnostics实验学时:8Experiment hour: eight二、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神经病学是一门以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神经生理、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临床二级学科,也是神经科学中的一门临床分支。

神经病学涉及的疾病包括两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讲述这两类疾病的症状、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是神经病学的主要内容,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又包括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肿瘤、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性疾病等。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与学,要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检查法,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重点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并掌握腰穿的适应症和操作常规。

要熟悉危重病的临床表现和抢救原则,并让学生了解辅助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Course Content and Arrangement)。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教学使用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的典型例证.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籍、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的作者及主要内容.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熟悉问诊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主诉、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2.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3.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等的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问诊的意义及方法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二、问诊的内容1.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2.掌握主诉的含义;书写主诉的要求.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3.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4.熟悉既往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询问的内容.了解问既往史的意义.5.熟悉个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了解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内容的意义.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6.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三、问现在症1.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十问歌”;问现在症的方法.2.掌握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了解“寒热”产生的机理.3.掌握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熟悉“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4.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了解问疼痛的要点.5.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的含义.熟悉各症的临床意义.6.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了解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7.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临床意义.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8.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症状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9.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10.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表现和意义.第二章望诊目的要求掌握望神、望色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熟悉望异常形体、姿态和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望诊诊断病证的原理,局部望诊的主要表现.教学内容1.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望神色形态和局部望诊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临床意义.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症证.4.望形: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的表现及临床意义.5.望姿: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6.望头面、五官:望头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唇、齿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部、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10.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的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11.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全身望诊1.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2.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3.熟悉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形体诊病的原理;体质形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4.熟悉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二、局部望诊1.熟悉小儿囱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头发、耳、鼻、齿与龈、咽与喉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2.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3.熟悉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三、望排出物1.掌握痰涕、呕吐物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四、望小儿指纹1.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望小儿指纹的方法.2.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3.掌握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舌诊目的要求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教学内容1.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望舌质: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舌形老、嫩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的表现、临床意义;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短缩、吐弄的表现、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的诊法、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3.望舌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4.舌质与舌苔互参,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临床常见舌象及其意义.教学要求一、舌诊概说1.熟悉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2.熟悉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质;舌的形态结构.了解舌的组织结构;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的影响.3.熟悉脏腑在舌面的分布理论;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4.熟悉舌诊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的顺序,诊舌的注意事项.了解刮舌、揩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5.掌握诊舌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熟悉舌象的生理变异;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二、望舌质1.掌握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表现、临床意义.2.掌握正常舌形的特征;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舌形的表现、临床意义.3.掌握正常舌态的特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表现、临床意义.4.熟悉诊舌下络脉的内容;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三、望舌苔1.掌握舌苔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苔质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四、舌象综合分析1.熟悉舌之神气有神、无神、胃气有胃气、无胃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舌质、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临床意义.2.熟悉临床常见舌象的临床意义.了解舌象的动态分析;舌诊的临床意义.第四章闻诊目的要求掌握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熟悉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了解正常声音的特点,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教学内容1.听声音:咳嗽、哮、喘、喷嚏、谵语、心音变化等的临床意义,发声、呼吸、语言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等声音的临床意义.2.嗅气味: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听声音1.了解听声音的含义、听声音诊病的原理、意义;正常声音的特点;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异常呼吸音﹑啰音、心音异常的临床意义.2.掌握发声、音哑、鼻鼾的表现、临床意义;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特点、临床意义;喘和哮、短气的特征、区别、临床意义;常见咳声的特点、临床意义;虚实寒热诸证呕吐的特点、临床意义;呃逆、嗳气、呵欠、喷嚏、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3.熟悉病理语声的一般规律;失音与失语的区别;呻吟、惊呼的表现、临床意义;语言异常所主病证的一般规律;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肠鸣异常的表现、临床意义.二、嗅气味1.熟悉口气、痰涕之气、汗气、呕吐物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的异常变化和临床意义.2.了解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第五章脉诊目的要求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了解妇人脉、小儿脉和真脏脉的特点.教学内容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2.诊脉部位: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3.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4.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5.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7.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8.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教学要求一、脉诊概说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博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二、正常脉象1.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2.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三、常见病脉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熟悉模拟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模拟脉与对举脉的内容.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四、脉诊的临床意义熟悉脉诊对判断病变性质、辨别病证部位、分辨邪正盛衰、推断病证进退预后的意义.第六章按诊目的要求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和意义;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和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按诊的体位、方法、注意事项.按诊触、摸、按、叩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诊的意义.2.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熟悉按诊的含义和意义;按诊的体位、手法、顺序.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二、按诊的内容1.熟悉诊虚里的部位、方法和临床意义;按胸部、按乳房、按胁部的一般临床意义.2.掌握腹部按诊的一般方法;脘腹部位的划分;按脘腹异常变化的意义;腹满、腹水、腹部肿块的按诊特点和临床意义.3.熟悉肌肤寒热、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的常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尺肤的部位和诊尺肤的临床意义.4.熟悉按手足寒热变化的临床意义.5.了解按腧穴诊病的理论依据;诊断各脏腑病变常用的腧穴名称.第七章八纲辨证目的要求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7.八纲辨证的意义.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二、八纲基本证候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了解证候错杂的概念;证候错杂夹杂常见证型.熟悉证候错杂中,矛盾双方均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3.熟悉证候真假的概念;证候真假的四种类型.掌握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熟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4.熟悉证候转化的概念;证候转化的三种类型;表里出入的含义;里邪出表、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掌握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的概念.四、八纲辨证的意义熟悉八纲辨证的特点;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八纲基本证候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第八章病性辨证目的要求了解病性、病性辨证的概念;掌握辨六淫证候、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辨情志证候中常见证型的概念、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病性及病性辨证的概念、意义.2.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气病证候、血病证候、气血同病证候的分类,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一、辨六淫证候1.掌握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熟悉内风与外风、伤寒与中寒、内湿与外湿、寒湿与湿热、内燥与外燥的区别.二、辨阴阳虚损证候1.掌握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掌握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汗出特征,了解其证候分析.三、辨气血证候1﹒了解常见气病证候的分类.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 了解常见血病证候的分类.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血瘀证的成因.3.了解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的原则、病机.四、辨津液证候1.掌握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掌握“痰饮”、悬饮、支饮的概念、病位及临床表现,了解饮证的证候分析.3.了解病性“水”的特征、形成机理.掌握水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4.熟悉痰、饮、水、湿的异同与关系.5.掌握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了解津亏与液脱的一般差别.五、辨情志证候熟悉情志为病的病理和症状特点;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情志证的证候分析.第九章脏腑辨证目的要求熟悉脏腑辨证是以辨脏腑病位为纲,并分辨病性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的意义、运用范围.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各脏腑证候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各脏腑常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相关证的鉴别.教学内容1.脏腑辨证的概念、适用范围和意义,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2.心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心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肺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肺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肝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肝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7.腑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腑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8.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各脏腑兼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辨心病证候熟悉心的病变范围;心病的常见症、征.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痰蒙心神证、热闭扰心神证与痰火扰闭神证的鉴别.熟悉心火亢盛证临床表现的几类特点;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辨肺病证候1.熟悉肺的病变范围;肺的常见症、征.2.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蕴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风寒犯肺证与风寒束表证,风寒犯肺证与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肺热炽盛证与痰热蕴肺证的鉴别.辨脾病证候1.熟悉脾的病变范围;脾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辨肝病证候1.熟悉肝的病变范围;肝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四证的鉴别.辨肾病证候1.熟悉肾的病变范围;肾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的鉴别.辨腑病证候1.熟悉各腑病的病变范围;各腑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胃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胃阳、气虚证与脾阳、气虚证,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胃肠气滞证与寒滞胃肠证,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心火下称证与膀胱湿热证的鉴别.辨脏腑兼病证候1.了解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2.掌握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肾不交证与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经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与胃肠气滞证,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肝血虚证的鉴别.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目的要求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的概念;了解其各自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1.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

《诊断学》教学大纲及学时计划

《诊断学》教学大纲及学时计划

《诊断学》教学大纲及学时计划(供社区医疗专业使用)参考学时教学活动单元内容教学目标一体化实践总结累计方法与手段测验1. 1.诊断学的主要1 1 讲解 1. 概述《诊断学》包括的重点绪论内容内容2.临床诊断的种2. 说出《诊断学》的学习方法类与步骤与要达到的目标3.学习诊断学目的、方法和要求2. 1.问诊的重要性 1. 概述问诊的方法、技巧及注问诊 2. 问诊的内容 3 4 讲授、模拟意事项,学会正确的问诊方法3.问诊的方法与 2. 牢记并能详述问诊的内容,技巧特别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4.问诊的注意事项3.常见发热 2 讲授,每个症1. 说出每个常见症状的病因、症状疼痛 1 状的问诊要点临床表现特征、问诊要点。

咳嗽、咳痰、咯1 训练(每2名2. 能根据主要症状特点和不同血同学1组)的伴随症状对疾病作出初步分呼吸困难 2 析,同时做好鉴别诊断紫绀 0.5 3. 按照每个症状的问诊要点进黄疸 1.5 行问诊训练,力争达到能问清水肿 2 每个症状的特点,并能将问诊呕血、便血、 1 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昏迷 1 结,做好记录 16 重点症状:发热疼痛咯血呼吸困难呕血黄疸水肿意识障碍 1问诊练习 2 (每2名同学1. 通过模拟问诊训练,学会正 1组,互为医确的开展问诊(开放式问阶段总结 2 诊),做好医患沟通,对问诊20 患角色练习问得到的资料进行认真、科学分诊)析、归纳、总结,形成文字记录即病史记录,按病历书写要求记录在病历上2. 树立科学、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采集与记录的病史必须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4.体格1. 基本检查法 0.5 22 讲、练结合 1. 学会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检查 2. 一般检查 1.5 适时的配合观步骤,能正确使用体检工具,全身状态检查看教学光盘、牢记各部体检的内容皮肤录像学习 2. 通过对机体各部的体检练淋巴结(一体化教习,能独立、正确、科学合理一般检查实习 2 的、熟练的对患者进行全面细24 学)。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重要医学专业课程,是建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诊断临床各科疾病的基础。

技能性强、实践操作多是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疾病诊断的原理,利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学会采集、综合、分析以获取临床资料,在熟悉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并能完成规范的病历书写。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

依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面向社会、适应未来岗位竞争需要的总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完成规范病历书写的能力。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述如下:【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各种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表现,熟悉各种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了解各种常见症状的伴随症状。

2、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熟悉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了解问诊的概念和系统问诊要点。

3.掌握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熟悉体格检查内容的正常状态及其临床意义,及其重要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的参考值,熟悉常见检查项目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了解常见检查项目标本采集的方法。

5.了解常用X线、CT、MRI及超声检查的指征及其临床意义,了解X线检查的基本原理和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熟悉各系统重要器官X线正常表现和常见疾病X 线表现、重要器官正常声像图和常见疾病异常声像图。

6.熟悉心电图机的操作,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分析及其改变的意义。

7.熟悉胃、肠镜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8.掌握病历书写的内容与格式、诊断的内容与格式,熟悉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了解诊断的步骤和病历的重要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1.进行系统的问诊,了解病人的主诉、体征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能独立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动作规范,结果贴近实际。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学时】:74学时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2、【课程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四诊第二章望诊第三章闻诊第四章问诊第五章切诊辨证第六章八纲辨证第七章病因辨证第八章气血津液辨证第九章脏腑辨证第十章四诊与辨证、辨病的综合运用第十一章病案书写3、【理论教学环节安排】4、【实验教学环节安排】5、【教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6、【考核方法和成绩的评定】7、【其它说明】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54学时,临床见习及讨论20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第一章绪论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第二章望诊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态的基本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基本内容。

六、熟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食指络脉的特征与主病。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必修考试总学时:64 学分:3.5 理论课学时:44 实验课学时:20适用对象: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

诊断学的内容包括问诊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器械诊断等,横跨多个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程十分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和诊断思维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见习、考试。

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结合CAI 课件、VCD、录像、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强大的电子模拟人教学设备,从心肺听诊,到腹部触诊等各种教学功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

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

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

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

形成性考试采用实验课出勤考核及实际操作的完成情况考核,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课程名称:诊断学Course:Diagnostics课程编号:03101适用学生:临床医学专业Course Number:03101Designed for: clinical medicine学分:4 总学时:68Credit: 68 Class hour: 68预修课程:生理学、病理学等实验学时:0Preparatory Courses: Physiology, Pathology,etc Experiment hour: 0二、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诊断学是临床二级学科,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主要的桥梁,成为学生从书本步入临床实践的第一步。

诊断学重点培养作为医生所需的素质、基本技能、临床思维和交流技巧,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Course Content and Arrangement)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诊断学的内容、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2.理解诊断学的重要性、学习要领。

3.了解正确的诊断思维。

4.了解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教学内容]1、诊断学的指导思想,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与诊断思维方法。

3、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章常见症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2.理解常见症状的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教学内容]1. 发热、皮肤黏膜出血、水肿、咯血、呼吸困难、呕血、腹痛、黄疸、少尿与多尿、意识障碍。

4.心悸、恶心与呕吐、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排尿困难、肥胖、消瘦、头痛、眩晕、晕厥、抽搐与惊厥、情感障碍(自学)第二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与医德要求第二章问诊的内容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目的要求]1.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理解问诊的重要性和技巧。

3.了解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教学内容]1.问诊的重要性、内容。

2.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自学)。

第三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二章一般检查[目的要求]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掌握一般状态检查内容。

2.理解体格检查基本方法的注意事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检查方法。

2.一般状态检查内容。

第三章头部检查第四章颈部检查[目的要求]1.掌握头面部、颈部的检查内容、方法与顺序。

2.熟悉头面部、颈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头颅、颜面及其器官的检查和意义。

2.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颈部血管 (颈静脉怒张,动脉搏动) 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及临床意义。

第五章胸部检查[目的要求]1.掌握胸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掌握正常人胸廓及肺部的体征;掌握心脏叩诊、听诊,掌握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临床意义,掌握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掌握正确测量血压方法。

5.理解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理解听诊要点、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6.了解胸部的体表标志,了解血压标准、动态血压监测。

[教学内容]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识别及意义。

2.胸廓:正常及常见的病态胸廓类型。

3.肺部的检查: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4.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

5.心脏:(1)视诊:①心前区外形。

②心尖搏动。

③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搏动。

(2)触诊:①心音搏动。

②震颤。

(3)叩诊:①心脏叩诊方法。

②正常心脏浊音界。

③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①各辨膜听诊区的部位。

②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③心率与心律。

④心音的变化。

6.血管:(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

(3)水冲脉及奇脉。

(4)毛细血管搏动征。

(5)血管杂音及枪击音。

(6)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7.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心功能不全、慢性风湿性瓣膜病等。

第六章腹部检查[目的要求]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

2.理解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3.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腹水,腹膜炎,腹部包块等。

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生殖器、肛门、直肠的检查方法。

2.理解生殖器、肛门、直肠的正常结构。

[教学内容]1.男性、女性生殖器的检查。

2.肛门、直肠的检查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目的要求]1、掌握脊柱、四肢和关节检查的检查方法。

的检查方法。

2、熟悉脊柱、四肢和关节的常见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脊柱: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2.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

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目的要求]1、掌握脑神经的检查方法、运动功能的基本检查方法及肌力的六级分级法。

2、熟悉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2.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

(2)深反射。

(3)病理反射。

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重点体格检查。

2.理解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3.了解特殊情况、老年人的体格检查。

[教学内容]1.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项目。

2.特殊情况、老年人的体格检查。

3.重点体格检查。

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实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实验检查项目的正确选择。

2.理解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临床应用和评价。

3.了解实验诊断的质量体系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实验诊断学及其进展。

2.实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3.实验诊断的质量体系、影响因素。

4、实验诊断参考范围、医学决定水平、危急值第二章临床血液检测[目的要求]1.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以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掌握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临床意义和送检要求。

2.理解不同贫血的红细胞形态改变,理解溶血性贫血的检查项目;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以及常见的血液病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3.了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检查的测定方法;解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免疫分型、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教学内容]1.红细胞计数: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3.红细胞压积测定: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4.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5.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小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6.网织红细胞计数:染色原理、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7.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8.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9.血细胞分析仪中白细胞分类直方图的临床应用10.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1.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2.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

13.正常骨髓象特点。

14、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内容、方法与意义。

15.简述急性白血病中细胞免疫与遗传学分型。

第三章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测[目的要求]1.掌握止血、凝血与纤溶的机制,掌握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掌握出凝血疾病常用实验检查的选用原则。

2.理解引起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

3.了解血液流变学、血栓弹力图检测(自学)。

[教学内容]1.复习正常止血、凝血与纤溶的机理。

2.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原因: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等。

3.出凝血疾病中常用实验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尿液检测[目的要求]1.掌握尿液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

2、熟悉少尿、多尿、各类蛋白尿、管型等基本慨念和临床意义。

3.了解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1、尿液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2、尿液的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的内容与意义。

3、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内容与意义。

4、简述尿液自动化仪器检测。

粪便检测[目的要求]1.掌握粪便检查内容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2.了解粪便检查的方法。

[教学内容]1.标本采集。

2.粪便一般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化学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体液检测[目的要求]1.掌握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方法、正常结果及临床意义,掌握浆膜腔积液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2.理解常见的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的特点、浆膜腔积液的意义。

3.了解精液、前列腺液检验的适应症、方法及意义。

[教学内容]1.脑脊液检查:采取脑脊液的适应症及禁忌症、脑脊液检查内容与临床意义。

2.浆膜腔液检查:浆膜腔积液的分类和发生机制、检查内容、渗出液漏出液的鉴别诊断。

3.白带、精液、前列腺液检验(自学)。

第五章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目的要求]1.掌握肾功能检测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肾功能检查方法的选用原则。

2.理解肾功能检测的方法。

[教学内容]1.常用的肾功能实验检查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简述肾小管酸中毒检测内容与意义。

3.肾功能检查方法的选用原则。

第六章肝脏病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目的要求]1.掌握常用肝功能及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测的内容、正常值、临床意义和选用原则。

2.理解常用肝功能及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测的原理、方法。

[教学内容]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血清总蛋白测定,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血清蛋白电泳。

2.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结合和非结合胆红素测定尿胆红素及尿胆质试验。

3.简述胆汁酸代谢检查与意义。

4.酶学检查:血清转氨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测定,血清单氨氧化酶测定。

5.染料排泄功能检查:靛青经常滞留试验。

6.常用肝纤维化检测指标介绍。

7.肝功能试验的选用原则。

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目的要求]1.掌握常用生化检测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理解常用生化检测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内容]1.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查:BS、OGTT、HBA。

2.血清脂质和脂蛋白。

3.血清电解质测定。

4、血清铁及铁蛋白测定。

5.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6.内分泌激素检测、治疗药物监测(自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