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课件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

• 肠套叠:肠套叠的治疗措施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套叠并恢复肠道 通畅。在肠套叠发生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 方法。预防肠套叠的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等。
05
消化液的分泌
唾液
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可以分解碳 水化合物。
胃液
胃酸可以分解蛋白质,同时激活 胃蛋白酶原,使其成为胃蛋白酶
,进一步分解蛋白质。
胰液和胆汁
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分解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胆 汁则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
食物残渣的排泄
粪便的形成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在大肠内形成粪便,通过肠 道蠕动排出体外。
食管通过规律的肌肉收缩,将 食物推入胃中。
食管上段有一处括约肌,能够 防止食物和胃酸反流入口腔。
胃
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 负责储存食物并进行初步消化。
胃壁能够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将 食物分解成食糜。
胃还具有调节食物排空速度的功 能。
小肠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排便的调节
儿童的排便习惯逐渐形成,需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 肠道健康。
04
儿童消化系统的疾病与防治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01
02
03
04
腹泻
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 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形
状改变等。
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 减少,可能与饮食、生活习惯
等因素有关。
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炎症,可能出 现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医学课件-主管护师-第01讲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常发生胃食管反流,易发生溢奶。
胃呈水平状,再加上幽门紧张度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易导致呕吐。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对消化吸收有利;但肠系膜柔软而长,黏膜下组织松弛,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新生儿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开始出现细菌。
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以大肠杆菌为主。
小儿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肝细胞发育尚未完善,肝功能也不成熟,解毒能力较差。
消化酶: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淀粉酶产生较少,婴儿胃酸分泌比成人少,各种酶的活性较成人低。
婴儿粪便 1.正常粪便 (1)胎粪:新生儿于生后第一次排出粪便呈墨绿色,质黏稠,无臭味,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便,持续2~3日,逐渐过渡为黄糊状粪便。
(2)人乳喂养儿粪便:纯人乳喂养儿粪便呈金黄色,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不臭,有酸味,每日2~4次。
(3)牛、羊乳喂养儿粪便:呈淡黄色,较稠,多成形,为碱性或中性,量多,较臭,每日1~2次。
添加淀粉或糖类食物可使粪便变软。
(4)混合喂养儿粪便:母乳加牛乳喂养者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比较软、黄。
2.异常粪便 若平时粪便一直为每日4~6次,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体重增长正常,属生理性腹泻。
若粪便呈黑色,系肠上部及胃出血或用铁剂药物或大量进食含铁食物所致; 若粪便带血丝,多系肛裂、直肠息肉所致; 若粪便呈灰白色,则表示胆道梗阻。
有关小儿肠道菌建立的论述,正确的是 A.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的影响 B.母乳喂养者以大肠杆菌为主 C.出生后24小时后肠道开始出现细菌 D.肠道菌群可帮助合成维生素D E.人工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的影响,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以大肠杆菌为主。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征(儿科学课件)

㈢肠 ①小儿肠管长、吸收面大,有利于消化吸收;但壁薄、 通透性高,消化不全的产物和过敏原易进入的体内, 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 ②易发生肠套叠、肠扭转 ③易发生脱肛
㈣肝 ①小儿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婴幼儿正常肝可在右肋下 触及1-2cm,柔软、无压痛,6岁后肋下即触不到 ②肝功能不成熟,易发生肝肿大和变性 ③胆汁分泌较少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㈠口腔 ①新生儿口腔两脂肪垫发育良好有助于吸吮 ②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 分泌少,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 ③生理性流涎 ④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㈡食管、胃 ①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常发生胃食管返流 ②新生儿和婴儿易发生溢奶和呕吐 ③胃内盐酸和各类酶,消化功能差 ④胃排空时间:水>母乳&黄色,糊状,无臭味,呈酸性,每日2-
4次,添加辅食后次数逐渐减少。 ⒉人工喂养儿:淡黄色,较干稠,较臭,呈碱性或中性,
每日1-2次,易发生便秘。
⒊混合喂养儿:与人工喂养者相似,质地软,颜色 较黄,添加辅食后,粪便性状接近成人,每日1次
㈤胰腺 ①婴幼儿时期胰腺即其消化酶的分泌即易受炎热天气 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②6个月以内的小儿的胰淀粉活性较低,故4个月以前 不易喂淀粉类食物
㈥肠道菌群 ①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 ②一般情况下胃内几乎无菌 ③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 ④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嗜酸杆菌、 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口炎的护理教学课件

口炎的护理教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小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口炎概述•口炎的护理•口炎的健康教育01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小儿口腔黏膜细嫩,易受感染和损伤,需注意清洁和保护。
口腔黏膜小儿舌系带较紧,可影响吸吮和咀嚼能力,需适时进行舌系带修整。
舌与舌系带口腔食管生理特点小儿食管短而宽,黏膜嫩,蠕动功能差,容易发生食管炎。
吞咽功能小儿吞咽功能不健全,容易发生呛咳和溢乳。
食管胃的形态小儿胃呈水平位,易发生溢乳和胃食管反流。
胃的功能小儿胃排空能力差,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胃小肠小儿小肠相对较长,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大肠小儿大肠黏膜细嫩,易受感染和损伤,需注意排便情况。
小肠与大肠02小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1 2 3小儿口腔面积较小,黏膜薄嫩,血管丰富。
口腔面积较小小儿口腔腺体功能尚不完善,唾液分泌量少,容易发生口腔干燥。
口腔腺体功能不完善小儿牙齿发育不完全,咀嚼能力较弱,易发生口腔黏膜损伤。
牙齿发育不完全小儿食管弹性较差,蠕动能力较弱,容易发生食管炎。
食管抗反流机制不完善小儿食管抗反流机制不完善,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小儿胃容量较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
胃生理特点胃容量小小儿胃呈水平位,容易导致溢乳和呕吐。
胃呈水平位小儿胃酸分泌能力不足,消化能力较弱。
胃酸分泌能力不足小肠与大肠生理特点小肠长度较成人短小儿小肠长度较成人短,容易发生肠套叠等肠道疾病。
大肠黏膜功能不完善小儿大肠黏膜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腹泻和便秘。
大肠蠕动快小儿大肠蠕动较快,容易发生腹泻和便秘。
03口炎概述口炎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的炎症性病变,包括舌、唇、齿龈、腭等部位的炎症。
定义口炎可分为感染性口炎和非感染性口炎两大类,其中感染性口炎又可分为细菌性口炎和病毒性口炎。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口炎的病因多样,包括感染、化学物质刺激、机械性损伤、过敏反应等。
病理生理口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细胞的浸润、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和脱落、口腔黏膜的溃疡形成等。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PPT

胃
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消化器官 ,能够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将 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儿童的胃容量较小,消化酶的 分泌量也较少,需要注意食量 和小食多餐。
儿童的胃黏膜较为娇嫩,需要 注意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小肠
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吸收器官,能够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儿童的肠黏膜细胞较为丰富,吸收能力强,但肠蠕动较快,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腹 泻。
碳水化合物。
胆汁
胆汁能够乳化脂肪,使 其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
。
肠液
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能够分解蛋白质、脂
肪和碳水化合物。
03 儿童消化系统的 发育特点
婴儿期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
01
02
03
04
口腔
婴儿的唾液分泌量较少,牙龈 和舌面上的消化酶活性较低, 因此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
食管
婴儿的食管较短,蠕动能力较 弱,容易发生溢乳和呕吐。
咀嚼和吞咽
儿童在进食时,通过咀嚼将食物 嚼碎,并经吞咽动作将食物送入
胃中。
胃酸和酶的作用
食物进入胃后,胃酸开始发挥作用 ,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同时 胃中的酶也开始分解食物中的蛋白 质。
消化过程
经过胃酸和酶的作用,食物被进一 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如氨基酸和 单糖,为身体吸收利用。童的胃容量进一步增大, 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量增多,对食物 的消化能力较强。
小肠
学龄前期儿童的小肠吸收能力已经接 近成人水平,蠕动能力和括约肌功能 较为完善。
04 儿童消化系统常 见疾病
腹泻
腹泻
腹泻是儿童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 一,通常由感染、过敏、食物不 耐受等原因引起。腹泻会导致脱 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需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消化系统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 质,同时还具有屏障,内分泌和免疫 功能。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口腔、食管、胃、肠及肠道细菌、肝、胰腺、粪便
(一)口腔
新生儿及小婴儿口腔粘膜干燥,易发生损 伤和感染 3~4个月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3个月以下因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分泌不足, 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a)水:1.5~2小时 b)母乳:2~3小时 c)牛奶:3~4小时 d)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及肠道细菌
肠管长,黏膜血管丰富,利于消化吸收 肠系膜柔软且长,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 和肠扭转 肠壁薄,通透性高,毒素,消化不全产物 和过敏原易吸收,易发生全身性感染和变 态反应性疾病
(五)肝
小儿5~6个月时唾液分泌明 显增多,但由于婴儿口底浅, 有不能及时吞咽,常发生生 理性流涎。
生理性流涎
(二)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 成熟,9个月以下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三)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易发生溢乳。 新生儿胃酸和酶分泌较少,活力低,易致 消化能力差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4.添加辅食后的粪便:
性状接近成人,每日1次
(八)小儿异常粪便
1.消化不良:黄色或黄绿色,稀薄含水分多,或含有蛋花状 小凝块,之不均匀,每日4~6次以上。 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海水样大便 3.轮状病毒肠炎:黄绿色或蛋花样,水样便 4.细菌性痢疾:粘液脓血便 5.霍乱:米汤样便 6.胆道阻塞:灰白色或陶土色 7.上消化道出血:黑色大便,大量出血呈柏油样便 8.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赤豆汤洋大便
Thanks!
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右肋缘下约2cm触及 婴儿在感染,缺氧,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 肝脏肿大和变性 婴儿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 胆汁分泌少,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较差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儿童护理课件)

(八)正常小儿粪便
• 2.人乳பைடு நூலகம்养儿的粪便
• 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不臭,每日2~4次
• 3.人工喂养儿的粪便
• 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厚,有臭味,每日1~2次
• 4.混合喂养儿的粪便
• 每日1~3次不等,添加辅食时大便与成人相似
染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五)肝脏
• 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右肋缘下触及 • 婴儿在感染、缺氧、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肝脏肿大和变性 • 婴儿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 • 胆汁分泌少,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较差
(六)胰腺
•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胰腺较快发育
3个月以下的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七)肠道细菌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 新生儿及小婴儿口腔黏膜干燥→易发生损伤和感染 • 3~4个月时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 3个月以下婴儿唾液中的淀粉酶分泌不足,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二)食管
• 新生儿和婴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常发 生胃食管反流。
(三)胃
• 胃容量 • 新生儿:30~60ml • 1~3个月:90~150ml • 1岁:250~300ml • 5岁:700~850ml • 成人:2000ml
• 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 • 出生后细菌大多集中在结肠和直肠内 • 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的影响
• 母乳喂养以双歧杆菌占优势 •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各菌群比例几乎相等 • 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的致病菌有拮抗作用
(八)正常小儿粪便
• 1.胎粪
• 定义:新生儿最初排出的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的大便 • 组成: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消化液和吞下的羊水 • 时间:
儿科学 05消化课件

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健康儿童粪便
–母乳喂养儿粪便: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应, 每日2~4次,添加换乳期食物后次数即减少。
–人工喂养儿粪便:淡黄色、较干、有臭味、呈中性或 碱性反应,每日1~2次,易便秘。
–混合喂养儿粪便:与人工喂养儿相似,但质地软、颜 色黄。添加转乳食物后接近成人。每日排便1次。
• 微生态疗法 • 黏膜保护剂 • 对症治疗
腹胀-补钾、肛管排气等 止吐-VitB6、氯丙嗪 止泻-前3天避免用止泻药
腹泻病预防
• 指导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按时逐步添加辅食,防治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 然变动。
腹泻病临床表现
生理性腹泻
• 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 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
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 添加换乳期食物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近年研究发现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
腹泻病
• 辅助检查
• 大便常规:大便性状如外观、颜色、黏液脓血等; 大便镜检有无脂肪球、白细胞、红细胞等。
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 消化系统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 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 儿童消化功能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水电解质
和酸碱平衡失调,造成慢性营养障碍,影响生长发 育,同时造成抵抗力下降 • 应全面评估消化系统疾病对消化系统功能以及儿童 身心方面的影响
一、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 多继发于用大量抗生素后,与菌群失调有关。 • 中毒症状重、发热、休克、电解质紊乱。 • 大便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 • 镜检大量脓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歧杆菌 大肠杆菌 类杆菌
10 15 days
20 25
PPT学习交流
12
(八)正常小儿粪便
• 1.胎粪
• 定义:新生儿最初排出的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的大 便
• 组成: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消化液和吞下的羊水 • 时间:
• 生后12小时开始排便 • 24小时无胎粪,应检查有无肛门闭锁等
PPT学习交流
• 3~4个月时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 3个月以下婴儿唾液中的淀粉酶分泌不
足,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PPT学习交流
4
PPT学习交流
5
(二)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 不成熟,9个月以下小儿常发生胃食管反 流。
PPT学习交流
6
(三)胃
• 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溢乳
• 新生儿胃酸和酶分泌较少,活力低 消化能力差
% of total faecal micro-organisms % of total faecal micro-organisms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母乳喂养
双歧杆菌 大肠杆菌 类杆菌
5
10 15 20 25
days
人工喂养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5
PPT学习交流
8
(五)肝脏
• 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右肋缘下触及 • 婴儿在感染、缺氧、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肝脏肿大
和变性 • 婴儿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 • 胆汁分泌少,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较差
PPT学习交流
9
(六)胰腺
出生时胰液分泌 量少,3~4个月 时胰腺较快发育
小婴儿胰蛋白酶 和脂肪酶的活性 较低,淀粉酶的 活性更低
•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 水为1.5~2小时
• 母乳为2~3小时
• 牛奶为3~4小时
• 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PPT学习交流
7
(四)肠
• 肠管长,黏膜富含血管和淋巴 利于消化吸收 • 肠系膜柔软且长,肠管固定性差 易肠套叠、肠
扭转 • 肠壁薄,通透性高,毒素、过敏源和消化不全的
产物易吸收 全身性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3个月以下的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PPT学习交流
10
(七)肠道细菌
• 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 • 出生后细菌大多集中在结肠和直肠内 • 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的影响
• 母乳喂养以双歧杆菌占优势 •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各菌群比例几乎相等
• 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的致病菌有拮抗作用
PPT学习交流11 Nhomakorabea(七)肠道细菌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婴儿洗澡间
PPT学习交流
1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小儿口腔、胃、肝的解剖生理特点
难点
小儿粪便的特点
PPT学习交流
2
学习内容
(一)口腔 (二)食管 (三)胃 (四)肠 (五)肝脏 (六)胰腺 (七)肠道细菌 (八)正常小儿粪便
PPT学习交流
3
(一)口腔
• 新生儿及小婴儿口腔黏膜干燥,易发 生损伤和感染
13
正常小儿粪便
• 2.人乳喂养儿的粪便
• 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不臭,每日2~4次
• 3.人工喂养儿的粪便
• 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厚,有臭味,每日1~2次
• 4.添加辅食后的粪便
• 外观褐色,接近成人,每日1次
PPT学习交流
14
小儿异常粪便
PPT学习交流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