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丨忠厚传家久 家训继世长
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话题提要:忠厚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忠厚一直被视为一种优秀的品质。
忠诚的人不仅对家庭和亲人忠诚,还对朋友、国家和社会忠诚。
诗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智慧和文明。
本文将探讨忠厚和诗书在家族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质。
第一部分:忠厚传家久忠厚作为一种品德,扮演着家族传承中的重要角色。
一个家庭的强大和长久的关键在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和信任。
忠诚是家庭的基础,是家庭和睦、和谐的保证。
忠实对待家人,尊重和关怀对方的感受,是构建良好家庭关系的关键。
一个拥有忠厚品质的人,无论家境贫寒还是富贵荣华,都能打造一个充满爱和幸福的家庭。
忠厚的品质也可以延续到家族的经济传承中。
在中国古代,家族企业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方式。
一家企业的兴盛和传承需要忠诚和厚道的继承人。
只有传承人忠实地遵循家族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传统,才能保持企业的长久发展。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忠厚的品质也是企业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忠实。
忠实地对待客户、员工和合作伙伴,坚守信用和承诺,相信只有忠诚和诚实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忠厚的品质还有助于家族价值观和传统的传承。
一个有着传统价值观的家族可以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保持稳定和持久的力量。
继承和发扬祖先留下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可以帮助家族成员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定和自信。
这种传统的传承可以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榜样的力量来实现。
忠厚的父母将把自己的品质和价值观传给下一代,让他们继续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秀传统。
第二部分:诗书继世长诗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千百年来智慧和文明的灵魂。
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们通过表达情感和思想,传递着人类的智慧和感悟。
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它们保存着人类的思想和文明的积累。
诗书是中国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家丨忠厚传家久 家训继世长

家丨忠厚传家久家训继世长自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训的最早起源。
家训源于家庭,演变扩散至家族,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影响后代子孙无以数计,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家训是一个家族立身处世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瑰宝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
今天遴选出十份经典家训与大家一起来赏析《颜氏家训》“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这本家训在后代传诵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作者颜之推(531—591),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
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著名政治家颜杲卿。
《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称为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天下父母,良苦用心。
儿子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命子迁》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作者司马谈(?—前110)学富五车,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热切希望儿子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临终前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成就经典《命子迁》。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诫子书》《诫外甥书》《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忠厚传家久下一句及出处

忠厚传家久下一句及出处还不了解忠厚传家久下一句是什么的小伙伴赶紧来瞧瞧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忠厚传家久下一句及出处”,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知识点!忠厚传家久下一句及出处忠厚传家久下一句是什么忠厚传家久的下一句是诗书继世长。
这两句话源自于苏轼的三槐堂铭,讲的是三槐王氏的忠义事迹,王旦翻修故居时遂请苏轼作三槐堂铭,以此勉励后人、效仿先祖忠厚品行。
忠厚传家久的出处出自苏轼《三槐堂铭》。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才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
认真读书,有文化,才能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苏轼简介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拓展阅读:三槐堂铭原文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的意思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意思这是由苏轼的《三槐堂铭》延伸出的一副楹联,原文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应当忠厚,饱读诗书,不断学习,这样的家族才会繁荣兴旺,长久不衰,具有忠诚、厚道的品质的家族才能像诗和书那样在世间长久流传,经久不熄灭。
《三槐堂铭》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湖州上任时,为学生王巩家中的“三槐堂”题写的铭词。
苏轼在湖州期间,王巩曾与其一起郊游吟诗。
苏轼来湖州上任,王巩也赶来相会,并请其为自家“三槐堂”题铭,苏轼便应邀作《三槐堂铭》。
文章首先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然后记叙了王祜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祜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
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叙事议理,委婉多姿而又清丽顺畅。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优良的家风必先以“德行”为重。
何以为“德”,窃以为“善”即为“德”。
家风是家庭成员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反映。
重德行、重善举的家庭往往以道德修养、文化氛围育人,通过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言传身教使得子孙后代耳濡目染世代传承。
家风是一种文化,“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好家风的养成需“立德、立善”。
什么是“立德、立善”?即“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遇事礼让三分,多用良言,多站在彼此的角度思考问题,重德行,相信良好的家风养成指日可待。
无家不足以立国,只有家庭和谐才能社会和谐。
树家风、重家教需要人人参与,愿清风明月仍在,好家风、好家教盛行。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十句家风名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十句家风名言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十句家风名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十句家风名言
以下是一些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相关的十句家风名言:
1、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2、为人善良,所修无穷。
3、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与耕。
4、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5、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6、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珠光。
7、家中无才子,官从何处来。
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9、君子但知有愧,不知有悔;小人只有私愧,并无公悔。
10、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些名言都强调了读书、学习、道德修养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是家庭教育的珍贵财富。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守时守责守仁守诚我国历来重视家族传承与家庭教育,自古就有许多家训,许多家族依旧延续着祖上的谆谆教导,一经提起家风、家训,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和特别自豪的情感。
记得小时候每每外出时,父母会百般叮咛:紧睁眼、慢张口、谦虚谨慎、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父母的这些教育使我领悟到的无怪乎是:谨言慎行、为人低调。
这些教导的话语虽不大气,但也相当的适用中肯,在普通民众间为人处事去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
生活中,不经意间我就会想起“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家风。
细细品味这十个字,不免让人陷入沉思,回味深远。
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风”的传承,不亚于血缘的传承。
“忠厚”与“诗书”,就是先人所强烈追求的理想精神与文化特质。
先人渴望这种精神与生活方式能够世代相传,也就把它作为家族兴旺与骄傲的一种图腾符号。
这么多年来,这句穿越历史的家训,也似乎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家族曾经沧桑的经历以及世代延续家风所带来的家业平安的传承。
我家主辈都为农,“耕读”是先人世世代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耕田既事稼穑,又丰五谷,既养家糊口,又安身立命。
读书则是既知诗书,又达礼义,既能自强不息又能厚德载物。
我的祖辈虽与名门望族无缘,但他们都没有丢弃自己的家风传承。
透过历史来看,家族好的“家风”称得上是薪火相传的信仰。
“耕读传家”不但让先人学会做人,而且还让先人学会谋生,从古至今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心中了。
新时代呼唤新家风。
今天,我重新走近并重温那些充满智慧的传统家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延续并涵养新时代的家风,以此积聚起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所以,我把“守时、守责、守仁、守诚”作为我的家风。
守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呼唤着人们的时间意识。
守时,理应是现代人所必备素质之一。
守时不仅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信息经济时代,时间的价值已远非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可比。
不守时,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别人的生命。
守责:作为一名党员,守责就是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
忠厚传家久什么意思

忠厚传家久什么意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出自苏轼《三槐堂铭》。
以三槐王氏的忠义事迹,喻家风、讲家教。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优良的家风必先以“德行”为重。
忠厚传家久什么意思忠厚传家久:将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世世代代传下去。
或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
诗书继世长: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忠厚传家久完整诗句这是由苏轼的《三槐堂铭》延伸出的一副楹联。
上联:忠厚传家久下联:诗书继世长横批:修善修德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意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
此联是从德、知两方面言说了人们应该操守的立身处世之道。
“忠厚传家久”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为,强调只有忠厚才能传家。
“诗书继世长”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中国文明是农耕文明,宗法制度是它的社会基本结构,其人民安土重迁。
这和商业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华民族安守故土,勤奋劳作,宗族亲和,协调团结,谦和包容。
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宗族家庭的繁衍、传承。
广立宗庙、宗祠、祠堂、家庙等追尊祖先,奉承祖宗、昭示后人,祈求祖宗护佑血脉久长。
诗曰:“祠堂高耸郁云烟,松柏苍苍不记年。
最爱土风犹近古,苏公族谱范公田。
”。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正是这种情感和愿望的表达。
忠厚传家久作者简介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不但力倡以诗为词,改革唐五代以来弥漫词坛的淫靡之风,而且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本名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苏东坡一生曾两任杭州,如今走在杭州,无论哪个角落,都有他的影子。
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作文

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作文
今天,老师讲了“忠厚传家久,念书好继世长”这段话,一下子就记住了。
竟像一颗糖果,欢欢地粘在我的心上。
我爷爷奶奶总说,做君子要讲诚信,要帮助别人,那样才能有好报。
他们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交给别人,自己啃最简单的饭菜,用着旧衣服。
爷爷总是笑盈盈的,奶奶早上都在院子里种花,还把花赠给大家。
他们说,注意到别人只有快乐,自己的心也会快乐。
爸爸妈妈喜欢看书。
他们说,书是最好的朋友,也让我们能学很多知识,又能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
有时候他们都会给我讲故事,讲一些坚强勇敢、善良、友爱的人。
有时候,他们也会让我读给他们听,读的时候,我会佯作把声音放得很大,让他们听得更明白。
我很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因为他们会教我很多东西,也会陪我做很多感觉有趣的事情。
比如,一起种树,一起做游戏,一起看星星。
我感觉,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什么事都很开心,也很快乐幸福。
我也想做一个忠厚、爱读书的人。
我想以后长大了,像爷爷奶奶一样心地善良,像爸爸妈妈一样爱学习。
我想让我的家流露出欢声笑语,让我的生活透着温暖和快乐。
这正是我梦想,一个温情的梦想。
它像“忠厚传家久,念书好继世长”这句话,脉脉温情地带回我的心里,让我一直努力,一直前行,一直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丨忠厚传家久家训继世长
自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训的最早起源。
家训源于家庭,演变扩散至家族,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影响后代子孙无以数计,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家训
是一个家族立身处世的行动指南
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传家宝
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瑰宝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
今天遴选出十份经典家训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颜氏家训》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这本家训在后代传诵不息,被后世尊
为“家训之祖”,作者颜之推(531—591),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
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著名政治家颜杲卿。
《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称为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天下父母,良苦用心。
儿子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命子迁》
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作者司马谈(?—前110)学富五车,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
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热切希望儿子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临终前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成就经典《命子迁》。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诫子书》《诫外甥书》
《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作者诸葛亮(181-234),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
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
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皇属》
帝王家训在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尊称为“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
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
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家训百字铭》
作者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家训百字铭》以朴实无华、言简意赅的文字,总结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要点,不愧是家训中的精华之作。
深深影响了范氏后世家族,兴旺了八百年。
《包拯家训》
包拯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更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
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是很多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
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
作者袁采(?—前1195)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
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作者朱柏庐(1627—1698),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
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
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曾国藩家训》
作者曾国藩(1811年-1872年),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充分肯定了他的伟大成就,《曾国藩家训》介绍了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几个方面,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
历经岁月沧桑变化
家训从未湮没在流水时光里
始终是人生的风向标
指引我们前行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