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会影响到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对盈余管理的涵义、理论基础、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概括,并提出研究展望。

标签:盈余管理;动机;影响因素一、盈余管理的涵义Schipper(1989)从披露角度研究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有目的的对企业的会计报告过程进行影响从而获得私人收益。

Healy和Wahlen(1999)得出的结论一直以来被众多学者所接受,即管理者发挥专业优势以及信息优势,通过有计划的实施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行为。

不同角度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共性:盈余管理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的;盈余管理的对象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化管理当局以及股东的利益。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信息观和机会主义三个观点之上的。

信息观则认为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不一致的存在,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掌握关于公司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优势信息,在相关会计准则范围内选择能够最大化个人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进而产生了盈余管理行为。

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也能够将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给了投资者,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从这种观点来看,盈余管理是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价值的。

机会主义观点则认为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一个“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会在会计准则范围内对会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和影响。

可以看到前两种观点主要倾向于认为经营者盈余管理出发点是最大化企业价值,而后一种观点则是站在经营者自身利益角度的,但也是目前实证研究的主要观点,即盈余管理增加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损坏了公司价值。

三、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对盈余管理理论基础的梳理,可以看到经营者或者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是最大化利益,包括私人利益和企业价值,具体变现为:1.红利动机。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和财务报告来操纵盈余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更好的显示,以便吸引投资者和股东,或者达到某些财务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议题。

本文将综述盈余管理文献,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估计方法和假设等手段,来控制盈余的大小和时机,以使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加吸引投资者和股东。

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涉及正盈余管理和隐藏盈余管理两种类型。

正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会计政策和假设,来提高盈余,以此来提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东回报率。

而隐藏盈余管理则是指公司通过选择保守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来延缓或减少盈余,以此来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者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

市场动机是指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和股东的关注,从而提高股价,推动股价上涨的目的。

契约动机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某些财务契约或者避免违约,而进行盈余管理。

而管理层激励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激励机制中设定的目标或者获得激励报酬,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及研究方法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以及投资者和股东的决策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盈余管理不当会导致财务报告失真,从而影响投资者和股东的评估,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和股价表现。

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盈余管理通常采用了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等。

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考察盈余管理的行为和影响。

理论模型则通常以假设和数学推导的方式来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和结果。

而案例分析则是采用具体公司或者特定行业的案例,来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具体行为、影响及成因。

三、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作为财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文献。

我国上市公司高层变动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高层变动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高层变动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一、引言**听说过这么个事儿,有一家上市公司,本来业绩不温不火的,突然高层大换血。

换完之后呢,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这就不禁让人怀疑,这高层变动和公司的盈余管理是不是有啥关系呢?这可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在我国的上市公司里,类似的情况还不少呢。

今天啊,咱们就好好研究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高层变动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二、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啊,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简单说呢,就是公司的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或者一些交易安排,来影响公司的净利润。

比如说,在计算存货成本的时候,是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加权平均法,这不同的方法就可能会让最后的利润数字有所不同。

为啥要进行盈余管理呢?有的公司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的业绩看起来更好看,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有的可能是为了达到监管机构的要求,避免被处罚之类的。

**三、高层变动与盈余管理的可能联系**上市公司高层变动的时候啊,往往是公司内部比较动荡的时候。

新上任的高层可能就有自己的小算盘。

就像一个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样,他们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比如说,新的高层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公司的股价,那就可能会选择一些会计手段来增加公司的盈余。

再比如说,老的高层在离职之前,为了自己的名声或者是最后的利益,也可能会对盈余进行一番操作。

从另一个角度看呢,高层变动可能会带来公司战略的改变。

新的战略实施起来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在业绩上体现出来。

那在这个过渡阶段,为了让公司的经营看起来比较稳定或者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盈余管理就可能会被用到。

这就好比一个人换了工作,新工作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太顺利,但是为了让家人朋友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就会把自己的生活描述得很好一样。

**四、实证研究的方法与数据**要真的研究这个问题啊,那可得有靠谱的方法和数据。

研究人员可能会收集大量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比如说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

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综述
法 下 的盈 余 管 理 的避 税 动 因 以及 由此 产 生 的 经 济 后 果 , 发 现

盈余管 理动 机 的实证研 究
盈 余 管 理 动 机 的 实 证 研 究 是 早 期 盈 余 管 理 实 证 研 究 的 内容。陆建桥 ( 1 9 9 9 ) 选取 了在 上 海 证 券 交 易 所 上 市 交 易 的 2 2 家 亏损 j 二 市 公 司 作 为研 究样 本 , 对 这些 公 司在 出现 亏 损 年
2 0 1 3年第 l 4期 总第 1 9 6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0M I C RES EARCH GUI DE
No . 1 4, 201 3 Se r i a l No. 1 9 6
盈 余 管 理 的 实 证 研 究 综 述
王爱文 , 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刚
( 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山东 泰安 2 7 1 0 0 0 )
引 言
盈余管理研究兴起于 2 0世 纪 8 O年 的西 方 学 术 界 , 日益 成为研究热点 , 并逐 步从 盈 余 管 理 的规 范研 究 向 实证 研 究 过 渡 。随 着 我 国股 份 制 改 革 和 证 券 市 场 的不 断 发 展 , 盈 余 管 理
高业绩。 吴联生等 ( 2 0 0 7 ) 以非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程度作为基 准, 运用参数估计 的方法 , 对股票市 场是否提 高了公 司盈 余
管 理 程 度 的 问题 进 行 研 究 。研 究 结 论 表 明 , 股 票 市 场 提 高 了 公 司 的盈 余 管 理 程 度 。张 昕 ( 2 0 0 8 ) 选取 了 2 0 0 1年 l 2月 3 1
日之前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 或深圳证券 交易所上 市的全部 A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有意地调整收益或费用来影响期末盈余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满足管理层的目标、市场预期或其他激励、奖励机制。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 税务考虑: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减少税负,合法降低利润。

通过调整收入和支出的时机和数额,企业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内实现纳税责任的最小化。

2. 资金约束:企业在面临资金短缺时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贷款融资的可能性。

通过调整账面利润、资产价值和财务指标,企业可以改善自身的信用状况,从而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

3. 经营业绩操纵:盈余管理可能是管理层为了满足市场预期或提高公司股价而进行的行为。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包括延迟公布负面消息、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费用等。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1. 管理层报酬:盈余管理可以使管理层的绩效看起来更好,进而实现薪酬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的最大化。

管理层通常与公司的财务指标和业绩绩效挂钩,因此他们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这些指标。

2. 市场反应:盈余管理可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

管理层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来调整公司的盈利预期,从而引起市场的反应,进而影响股票价格。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产生市场效应。

三、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1. 离群值分析:通过分析公司盈余数据的离群值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离群值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公司有意地扭曲了财务报告的数据。

2. 偏度和峰度分析:通过计算盈余数据的偏度和峰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偏度和峰度的异常程度可能表明财务报告中存在不正常的调整。

3. 福利变化分析:通过分析企业主要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利益相关方在公司盈余变动时可能会出现不正常的变化。

四、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1. 基于人工智能的盈余管理识别: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盈余管理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对盈余的处理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实现经营目标。

盈余管理通常包括盈余的调节、盈余的平滑、盈余的滞后和盈余的创造等方面,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

在盈余调节方面,有关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的操纵、盈余质量和盈余预测等领域。

国外学者Dechow等(1995)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三种手段:会计政策选择、盈余平滑和盈余滞后,并指出这些手段会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

在盈余平滑方面,Schipper(1989)提出了盈余平滑的概念,并认为企业通过挪用盈余来降低盈余变动的幅度,以此来减少投资者对盈余不确定性的担忧。

在盈余滞后方面,Beaver等(1980)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会在未来报告期内滞后地调整盈余,以实现盈余的平滑和操控。

还有学者围绕着盈余创造、盈余管理环境和盈余管理动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企业盈余管理的前沿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盈余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盈余管理的国际比较、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等问题备受关注。

在盈余管理的国际比较方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逐步统一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全球视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盈余管理实践对比有助于发现盈余管理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促进盈余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有学者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公司所有权结构、董事会独立性、监事会作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效果和动机。

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一些实证研究显示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呈现出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但具体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

需要,量才用人。首先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人
四 、结 束 语
才的合理流动。不同部门需要的各种人才可以
对于矿业企业来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通过双向选择在单位内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流 和充足的资金固然重要,但若不重视人力资源
动,实现个人和岗位最优化匹配。企业内部无 在企业中的作用,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
法满足人才需求状况时,可以采取社会公开招 式,也会造成重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矿
质量,该比值越高表示盈余质量越低。总 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各项财务数据为基
储一昀与王安武从盈余与经营现金
的来说,盈余中应计利润部分越少,特别 本依据,通过一系列现金流量指标的计 流量联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我国上市公
是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少,经营现金流量 算,对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修复与检验, 司的盈余质量问题。他们认为,盈余质量
Yohn 等则认为,会计盈余中的现金比应 量。”另外,秦志敏认为, “盈利质量是公司 则值得怀疑。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
计利润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并以应计利 盈利水平的内在揭示,是在盈利能力评价 重只是盈余持续性分析中的一个指标,以
润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比值来判断盈余 的基准上,以收付实现制为计算基础,以 此来估计盈余持续性,显然比较粗糙。
培训看作是一项看不见摸不着的消费性事情;
4、健全培训体系。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
(2)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不少技工虽 重要途径。在各种投资中,对人员的培训投资
然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但很难在理论上得 是最有价值和最富远见的。矿业企业应针对不
到提升;(3)职工培训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有些 同类型的员工给予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培
企业喜欢用一年办了多少培训班、培训了多少 训。(1)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管理人员

《IPO公司盈余管理探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IPO公司盈余管理探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IPO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较早,美国学者Schipper于1989年提出了“盈余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会对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粉饰调节,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同于利润操纵,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主观选择Scott William R (1997)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公司利益或者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的,而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PaulM Healy和James M Wahlen (1999)指出盈余管理具体表现在企业管理当局通过调整具体的交易活动,影响公司会计报告信息,以此实现误导利益相关方决策的目的。

企业管理层会出于种种目的操纵盈余信息,Watts和Zimmerman(1990)认为管理层会出于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和政治方面的考虑,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影响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

Healy (1999)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管理者会为了获得奖金报酬,对公司业绩进行调整,扮靓财务数据。

Jones (1991)研究发现,一些企业会为了申请政府税收减免而递延当年收益。

外部的监管与监督是影响企业IPO盈余管理的重要外部因素,严格的外部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IPO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

Cohen (2000)研究发现在萨班斯法案颁布后,由于管理单位加大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和处罚,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采用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Rowchoydhury C 2006研究发现,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会识别影响公司长远利益的盈余管理活动,并采取相应的遏制措施。

国内研究现状顾明润和田存志(2012)认为由于我国一级资本市场证券定价市场功能相对较弱,许多IPO公司会为了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而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粉饰。

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IPO制度仍处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阶段,对公司IPO 资格仍有较高的要求,张征和崔毅(2014)认为IPO公司会出于满足发行条件和获得更多的发行收入的目的,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盈余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03-003-02
摘要本文从关公司治理的视角,对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比较了文献的研究结果,展
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实证研究
一、引言
所谓公司治理是指公司股东通过构建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着重解决两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而形成的、以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会计信息会影响企业内部和外部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其代表)对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干预。

公司治理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盈余管理发生的概率。

如果公司内部和外部存在有效的治理机制,就会对管理当局的信息披露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从而减少盈余管理的发生。

相反.若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则会使管理者有机可乘,可以根据需要作出选择性
披露,即发生盈余管理行为。

目前国内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动机、计量方法和盈余管理手段上,而对于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审计等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

本文将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方面的国内实证研究文献做回顾。

二、国内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基本上都是以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估计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计量指标,但公司治理指标的选择各异,但主要有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以及监事会等几个主要方面。

王生年等人(2009)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沪深两市2001—2006年间的3749个公司年样本,从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董事会特征与监事会有效性四个方面检验了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管理层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管理者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股权制衡未能制约大股东的盈余操控行为,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失效并且监事会形式重于实质。

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导致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董事会、监事会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监督职能。

曹廷求等人(2008)利用南开大学公司治理指数2003—2005年的面板数据对上市公司治理状况与盈余管理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公司治理的完善会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并且这种降低主要是由于董事会、监事会、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关者等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积极结果。

黄新建等人(2005)文以我国st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方面,对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流通股与盈余管理无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此外.由于我国股权结构相对比较集中,致使股权制衡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没有发挥其约束作用。

还有大量文献是以公司治理中的单一因素作为公司治理的替代变量,主要有作为公司治理核心指标的董事会特征,控股股东,审计委员会等。

杨清香等人(2008)以2002-2006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考察了董事会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结果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不确定;董事会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董事会会议频度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以及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王颖等人(2006)研究了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他们以2002年一2004年深市和沪市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详细披露审计委员会成员的77家(2002年16家、2003年25家、2004年36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基本达到了公司治理准则中对人员具体构成的要求;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余明桂等人(2006)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否通过盈余管理操纵会计报告。

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不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来自控股股东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自非控股股东的公司。

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占据的席位比例均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表明控股股东确实具有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行为。

此外,文章还发现,聘请了
独立董事和发行了外资股的公司,其盈余管理显著地低于没有聘请独立董事和发行外资股的公司。

李常青等人(2004)以上海证券交易所421个上市公司3年问的1262个观察值为样本,对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大小成u型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大小负相关,国家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大小关系不显著。

(三)公司治理、盈余管理结合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
薄仙慧等人(2009)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国有控股和机构投资
者的治理效应,以及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交互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国有控股公司正向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低于非国有公司;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只有非国有公司的正
向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降低;国有控股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负向盈余管理水平影响均不显著。

高雷等人(2008)选取沪深两市2003至200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二阶段回归方法,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上市公司的治理,其持
股比例与公司治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地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王建新(2007)以2001年至2004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公司治理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
产减值转回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董事会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未设置独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越倾向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的公司越倾向进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具有大清洗动机和利润平滑动机的公司越倾向长期资产减值不转回;未来收益能力和经济环境不影响长期资产减值转回。

三、总结与评价
在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中,盈余管理的计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文献是以操控性应计利润表征盈余管理,但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量模型是国外学者根据国外的资本市场特征确立的模型,其是否能够有效运用于计算中国资本市场中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还有待研究。

因此,如何更准确地计量盈余管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在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内研究的结论不完全一致,在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关系方面,有多数研究结果是负相关,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他们不相关。

在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关系方面,有正相关和倒u型关系两种结论。

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制约盈余管理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

参考文献:
[1]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角度.经济研究.2009(2).
[2]曹廷求,钱先航.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
分析.山东大学学报.2008(6).
[3]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高管变更.会计研
究.2008(9).
[4]李常青,管连云.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商业研究.2004(19).
[5]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会计研究.2007(5).
[6]王生年,白俊.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6).
[7]王颖,王平心,吴清华.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6(12).
[8]杨清香,张翼,张亮.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11).
[9]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中大管理研究.20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