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_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_林永坚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篇一一、引言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上市公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盈余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合理有效的盈余管理不仅能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也是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和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旨在从行业视角出发,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1. 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真实交易活动的调整来改变财务报告盈余的行为。
其目的在于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达有利的会计信息。
2. 盈余管理的方式:通常,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两大类:合法的策略,即在不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和违法的行为,如伪造信息、瞒报或误导信息等。
3. 行业视角的特殊性: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其业务特点、经营模式、政策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其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策略也存在差异。
三、行业视角下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1. 行业间的盈余管理程度比较:本文以XX家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在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高竞争行业的公司由于面临着较大的盈利压力和不确定性,往往更加注重利用合法合规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2. 行业特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行业特性的差异如周期性、成长性等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策略有着显著影响。
例如,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往往更倾向于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来规避风险;而处于快速成长期的行业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创新和投资来提高其盈利水平。
3. 行业间盈余管理的效果评估:结合行业数据和市场反应来看,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过度调整或滥用会计政策可能导致企业出现潜在的财务风险或信誉风险。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 企业应明确合理进行盈余管理的必要性,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其合法合规性。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有目的地对报告盈余进行操控,以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结果。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并从实证角度展开深入研究。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其动机和方式多种多样。
盈余管理不仅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还可能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
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对于规范企业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相关数据库等。
四、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分析(一)动机类型根据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融资动机、避免亏损或避免退市动机、高管薪酬激励动机等。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这些动机的存在。
(二)动机强度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强度存在差异。
其中,融资需求强烈的企业、业绩波动较大的企业以及高管薪酬与业绩挂钩的企业,其盈余管理动机更为明显。
五、盈余管理方式的实证分析(一)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政策选择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性应用,企业可以调整报告盈余,以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
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方面存在明显的会计政策选择倾向。
(二)真实交易安排除了会计政策选择外,上市公司还通过真实交易安排进行盈余管理。
例如,通过调整销售策略、生产成本等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实证分析表明,这些真实交易安排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具有显著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现象;融资动机、避免亏损或避免退市动机以及高管薪酬激励动机是主要驱动力;会计政策选择和真实交易安排是常见的盈余管理方式;不同类型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方式存在差异。
机构投资者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摘要: 在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中,随着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不断壮大,持股比例的不断提高,机构投资者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近来一系列财务丑闻都给投资者和整个证券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将此二者结合,探究机构投资者在盈余管理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就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和述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现状,站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角度,选取2012-2014 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按持股比例和独立性对机构投资者做了区分,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
最终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独立型机构投资者比非独立型机构投资者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具有更强的抑制性作用。
基于该结论,本文分别从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治理角度对改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real activity earnings managementAbstract: In China's current capital market, with the growing rank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he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ownership,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creasingly become a for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practical circles. A series of financial scandals have caused serious harm to investors and the whole securities market. Combining those two, and studying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the issu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definition, combined with 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views, cards, and analyses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selects the listed corporations from 2012 to 2014 in A-share main board stock markets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 samples, and makes a distinction to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ownership and independence, and assess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the real activity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Finally found: the overallshareholding ratio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the real activity earnings management of the listed corporations, and independent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have a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 on real activity earnings management than non-independent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rpor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Key word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corporate governance real activity earnings management一、绪论(一)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因机构投资者的大批出现和迅速成长而改变,尤其是各类基金发展快速,这成为全球金融体系近30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调整其财务报告,以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手段,其动机和方式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式,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和估计的变更,以达到优化财务报告、实现特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的研究对于理解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资本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相关公告,分析其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
数据来源于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时间跨度为近五年。
四、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一)动机分类根据已有研究和实际情况,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为融资动机、避税动机、避免退市动机和其他动机(如提高股价、维护企业声誉等)。
(二)实证结果1. 融资动机:上市公司在需要进行外部融资时,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以吸引投资者。
2. 避税动机:部分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以降低税负。
3. 避免退市动机:一些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净利润,以避免退市。
4. 其他动机:部分公司出于提高股价、维护企业声誉等目的,也会进行盈余管理。
五、盈余管理方式的实证研究(一)方式分类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分类变更盈余管理。
(二)实证结果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通过调整会计估计和应计项目来改变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
2.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通过调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真实活动来影响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
3. 分类变更盈余管理:通过变更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来调整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
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税务与经济Taxation and EconomyNo.1,2021 (Serial No.234)2021年第1期(总第234期)纟经济纵横$股权结构与上审公司应计和真卖观余管理行为黄有为I,王继娜2(1.吉林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长春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吉林长春130117)[摘要]过高的股权集中度会导致显著更高的应计盈余操控行为,而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无论对于应计盈余操控还是真实盈余操控,机构持股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国有控股会导致显著更高的应计盈余操控,但在真实盈余操控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异常酌量费用方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越高,其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越显著,而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方面,显著影响更多体现在异常现金流和异常生产成本方面。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股权结构[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21)01-0098-09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而盈余管理又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
前者是指通过在公认会计准则范围内(GAAP)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来掩盖或遮掩企业真实经济行为⑴;而后者也是一种偏离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其不会增加企业价值,目的在于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的财务目标已经获得了实现。
公司治理是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众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股权结构又是公司治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其必然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具体又可分为:第一,控股股东性质与盈余管理。
第二,管理层持股与盈余管理。
第三,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
第四,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
显然,这些股权结构的构成内容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比较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其同公司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研究

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研究盈余管理作为会计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热门研究问题。
在传统上看,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是通过调整应计项目来实现盈余操控的目的的,而随着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界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实践活动的发展,上市公司管理通过真实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操控盈余的行为逐渐出现。
在学术界,学者也将这种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行为与传统的应计项目调整实现的盈余管理活动一同,纳入了盈余管理的范畴。
随着国际和各国内部监管机构对会计盈余管理,尤其是应计项目操控的监控、管理程度的日益深入和手段的日益成熟,通过应计项目操控盈余管理的行为的风险成本日益加大。
因此,越来越多的管理层,选择通过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这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来实现盈余目标。
国内关于真实操控活动的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相比国外起步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样本选择上大多不区分行业。
考虑到不同行业的经营特征会导致进行真实操控的手段成本的高低不同,因而影响管理层对具体手段的选择,认为行业特征可能对盈余管理手段有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迅速繁荣,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信息技术行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选择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公司。
本文以样本公司2008年至2012年期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三种主要手段的实证研究模型,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估计出每个公司各个年度的经营现金流、生产成本和酌量性费用的正常水平,与上市公司公布的经营现金净流量、生产成本和酌量性费用对比,求出各个公司各个年度的异常经营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酌量性费用的水平,以此作为管理层通过真实活动实现操控盈余管理行为的替代变量。
同时,结合微盈公司和拟配股增发公司特有的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检验样本公司相比对照样本公司是否表现出更明显的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行为。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PSM和DID方法的分析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PSM和DID方法的分析关健;段澄梦【摘要】Based on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from 2011 to 2015, this paper adopts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d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s, and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differences of companies between CEO have and have not changed, to explore the net effect of CEO turnover on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evels of companies with CEO have changed are higher than companies with CEO have not changed. The further study shows tha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evels caused by CEO turnover are higher when CEO and the chairman changed together, and the CEO successor is from the outside of the company or the company is non-state-owned. Additionally, the num⁃ber of boards’meetings and a balanced concentrated ownership structure have some inhibitory effects on earnings management caused by CEO turnover.%文章以2011-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对比分析发生和未发生CE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差异,探讨CEO变更对盈余管理的“净效应”。
金融学硕士开题报告

Kim, J.-B. and B. Ch. Sohn,2009. Real versus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mplied Cost of Equity Capital, working paper.
程书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高燕,《所有权结构、终极控制人与盈余管理》,《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高雷,关联交易、支持与盈余管理——来自配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经科学》,2010年第2期。
雷光勇,刘慧龙:《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
2、本论文课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本文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研究比较国有公司与非国有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差异,这是对基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研究—认为国有控股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的结论—校正性的补充;其次,研究比较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公司机构投资者对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方面,检验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公司治理的结论。这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和改革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Fan,P.H.andT.J.Wong,2002,“CorporateOwnershipStructureandtheInformativenessofAccountingEarningsinEastAsia”,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33:401—4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of Chinese list companies with the data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hare from 2002-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small profit companies manage earnings upwards significantly by accruals as well as real activities. Small profit companies use less accrual earning management but more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It suggests that the promulg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urge small profit companies switch to use more covert real activities to manage earnings. The further research shows that real earnings man- agement is negative related to the subsequ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list companies after we control other influence factors. It sug- gests that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will harm companies’long term value. Key Words: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small profit companies; new account standards
(厦门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以中国上市公司 A 股 2002~2011 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的真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现象,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微盈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正
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降低,但利用真实活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提高,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促使微盈公司转而利
用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资产规模、资产回报率、年持有收益率、操控性应计利润
及成长性等影响因素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其后期的业绩表现显著负相关,说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会损害公司的
长期价值。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微盈公司;新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
2013 年 4 月 第 35 卷 第 4 期
财务与会计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m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Apr.,2013 Vol. 3 5 No. 4
基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林永坚,王志强,林朝南
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提高,说明新会计准则 的实施促使微盈公司转而利用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 管理进行利润操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资产 规模、资产回报率、年持有收益率、操控性应计利润 和成长性等影响因素后,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 程度与其后期的业绩表现显著负相关,说明真实盈 余管理行为会损害公司的长期价值。
国外的一些研究证实,企业会利用真实经营活动 进行盈余操控(Bartov,1993;Gunny,2005、2010;Roy- chowdhury,2006;Zang,2006;Cohenetal,2008、2010)。 该结论得到 Graham、Harvey 和 Rajgopa(l 2005)的支 持。Graham、Harvey 和 Rajgopa(l 2005)通过对 401 位 财务高管进行访谈,发现为达到预定的盈余目标,管 理层的确会操控真实经营活动:约有 80%的调查参 与者承认,为了达到盈余目标,他们会降低可操控性 费用的支出水平,如研发费用、广告费用和维修费用 等;有 55.3%的调查参与者指出,为了达到盈余目标, 他们会推迟新项目的启动时间,即使这种做法可能会 带来一定程度的价值损失。已有文献认为,管理层之 所以会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一是因为操纵应 计项目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者的注意, 而调整价 格、产量或削减研发费用等真实盈余管理与企业的真 实经营活动难以区分,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 换句话说,应计盈余管理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而真 实盈余管理面临的法律风险要小得多;二是因为应 计盈余管理通常会受制于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及前 期的应计利润操控量 (Barton and Simko,2002),如 果企业仅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盈余,可能会导致公司 期末面临盈余不能达标的风险,此时再进行真实活 动操控则为时已晚。
·105·
结出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的度量方式,发 盈余管理。通常而言,上市公司一旦亏损,容易使投
现经理人为了避免亏损,存在着利用销售折扣提高 资者丧失信心,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这不仅会直接损
销售收入、通过过度生产降低单位销售成本、削减操 害股东价值,还会增加公司后续的融资成本。许多上
控性费用以提高企业利润的行为。还有一些证据表 市公司经理人员的薪酬是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的,
的 度 量 方 法 , 对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进 行 了 实 证 研 究 理人员通常有强烈的动机进行正向盈余管理,以求
(Zang,2006;Cohen et al.,2008、2010;Gunny,2005、 “ 保 盈 ”。 Roychowdhury(2006)、Gunny(2010)等 发
一、引言 真实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 向。与传统应计盈余管理只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
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操控不同,真实盈余管理是指 管理层通过改变销售、生产、投资和融资的时间或规 模等进行利润操控,如为提高当期利润而进行期末
[收稿日期]2013- 03- 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9721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1221035) [作者简介]林永坚(1981-),男,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王志强(1967-),
2010;李增福等,2010、2011)。
现,微盈公司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
二、文献回顾 早在 1989 年,Schipper 就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涵 义做了界定,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安排投资或 筹资决策的时间来改变报告盈余或者盈余的某些子 项目来达到(真实盈余管理)”。早期关于真实盈余管 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管理层利用削减研发支 出以减少年度费用的机会主义行为。Bens、Nagar 和 Wong(2003)发现,公司为了避免员工行使股票期权 带来的每股盈余减少会进行股票回购,为了筹得股 票回购所需的部分资金会削减研究支出。Dechow 和 Sloan(1991)研究发现,CEO 在任期的最后一年倾向 于减少公司的研发支出,以提高公司的短期盈余。 Bushee(1998)也发现,当公司有较少的机构投资者 时,管理者为了达到保盈目标,会减少公司的研发支 出。除了最常见的费用操控外,管理层还可能利用其 他真实活动进行盈余操控,如提供销售折扣、放宽 信用政策、过度生产、出售资产等。Thomas 和 Zhang (2002)发现,企业会利用过度生产来降低单位销售 成本,以达到提高当期利润的目的。Barton(1993)发 现,一些公司会利用出售固定资产和交易性证券进 行盈余管理。Jackson 和 Wilcox(2000)发现,管理 者为了达到盈余目标,倾向于在第四季度进行打折 促销。 Roychowdhury(2006)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总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 与传统文献以应计 盈余管理和线下项目操控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以 真实盈余管理为视角,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 管理行为;(2) 国内有关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 较少,主要集中于对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真实盈余管 理行为进行验证(张俊瑞等,2008;李增福等,2011), 本文除了验证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真实盈余管理 行为外,还对其产生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3)首次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应计盈 余管理程度显著降低,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 高, 说明真实盈余管理是监管层意图减少会计盈余 操控裁量权的一个潜在后果(Gunny,2010)。此外,本 文还发现,真实盈余管理与公司未来的业绩表现负 相关。以上这些研究结论丰富了真实盈余管理领域 的研究。
男,福建漳州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林朝南(1976-),男,福建泉 州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