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3课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师用书

第23课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业质量水平要求◄1.通过分析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
(生命观念)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关系及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的图示,构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模型。
(科学思维)3.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
(科学探究)4.通过列举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爱生命、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
(社会责任)考点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与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的相互转化关系。
(3)下列几种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连一连)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1)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浆的主要成分。
②与血浆相比,组织液、淋巴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的作用(1)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内环境的稳态1.血液是细胞外液中最活跃的成分。
( ×) 2.血浆渗透压取决于Na+、Cl-的浓度。
( ×) 3.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直接来自血浆。
( ×) 4.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 ×) 5.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血浆pH明显降低。
( ×) 6.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
( √) 【教材细节命题】1.(选择性必修1 P6“概念检测”T3拓展)肺泡、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中氧气浓度最高的部位是肺泡,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细胞内液。
2.(选择性必修1 P10“思考·讨论”)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带来的后果有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进而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1.内环境相关易混淆概念辨析(1)血液≠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章课时作业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课时细胞生活的环境【目标导航】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后者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知识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1.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关系,正确的是()答案 D解析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互相渗透。
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管,只有一部分组织液可单向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由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 C解析内环境是指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叫细胞外液。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策略1.关于章节引入的设计任何一堂课,引言的设计都至关重要。
好的开头不仅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奠定基础。
“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是本章教学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引入涉及两个环节:章题的引入和节题的引入。
章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由于本章内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也可以考虑从人类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入手来引入。
节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若有条件,可以出示装有血液(离心后)和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代替图片,这样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有关人体内环境组成的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血浆实物,或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曾经做过的观察活动;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这样都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2 3。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的,b处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如图中①②③三种体液的关系:。
(4)毛细淋巴管末端是闭合的;毛细血管末端是开放的。
2.内环境的成分(1)主要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经血液运输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等。
(2)主要差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不同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4.内环境的作用(1) 。
(2) 。
提示:(1)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教版必修3 P3“相关信息”)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血泡”。
“水泡”和“血泡”的主要成分相同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相同。
“水泡”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血泡”的主要成分是血浆。
1.血浆和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
(√)2.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发生于内环境中。
(×)提示: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发生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
3.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4.呼吸酶存在于内环境中。
(×)提示: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
5.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提示: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1.内环境及其组成(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
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2)必须认准三类“非内环境物质”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
②专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物质,如载体、受体。
③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内环境重要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生命观念)2.以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废物为例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生命观念(生命观念)3.通过对血浆成分表分析,对血浆和细胞外液本质有初步了解(科学思维)4.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人体的基本系统结构和功能有了基础性了解,但学习间隔时间长,记忆较为有模糊。
教师需要创设情境,用图片等搭建桥梁帮学生回顾。
其次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教师可以搭建一些供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资料分析】红细胞在体外必须特定溶液中才能保持活性,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
教师引导分析:什么是渗透压?渗透压大小与什么物质有关?除温度和渗透压外,内环境还有什么理化性质?介绍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正常范围和影响因素【资料分析】展示运动前后,血浆PH变化情况。
分析:正常人血浆的PH范围,PH值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联系生活】解释生活实例:如输液时为什么用生理盐水?营养不良时人容易浮肿?腹泻时要补充淡盐水?【学生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P6思考题教师总结,重点分析:以动画形式展示营养物质、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如何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同时辅助以人体系统结构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完成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式图。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归纳完成物质交换模式图。
新教材2020-2021学年生物选择性必修1学案: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观察如图所示的细胞,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提示:相同之处: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血细胞生活在生物体内的血浆中。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内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细胞生活的环境。
探究点一体液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问导学】1.观察下面图示,探究相关问题:(1)A图为草履虫,其生活的环境是内环境吗?为什么?(2)B图中的血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分别是什么?(3)用箭头和文字表示C图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4)尿液、汗液和泪液属于体液吗?2.图1和图2分别为人体肌肉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和人体体液的主要组成图,阅读教材后完善图1和图2并思考回答:(1)完善下图内容:图1图2(2)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疱甚至血泡,血泡与水疱的成分相同吗?(3)下列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请说明原因。
①纤维蛋白原;②尿素;③胰岛素;④呼吸酶;⑤消化酶;⑥血红蛋白。
【智涂笔记】[方法技巧]1.“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局部组织结构示意图的判断技巧典型图示3.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环境成分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1)分析:单方向(箭头)①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液②淋巴液流向:淋巴液→血浆双方向(箭头)①组织液血浆②组织液细胞内液(2)结论:甲表示细胞内液,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血浆,丁表示淋巴液。
【师说核心】1.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关系2.细胞外液(内环境)各成分的比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存在部位及转化图生活的细胞各种血细胞体内绝大多数细胞淋巴细胞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①由消化道吸收而来;②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化学成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气体、血浆蛋白、激素等与血浆相比,除蛋白质含量低外,其他成分大致相同与组织液成分大体相同3.内环境各部分间的物质交换关系(1)组织液、血浆间的双向交换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些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大部分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因此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建立生物学科的立体知识构架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生物体是一个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统一的整体。
(2)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将抽象的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结构。
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的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高等动物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通过对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是理解有性生殖方式的特点和进化地位的知识基础。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优质学案1-1-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的构成及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素养要求〗 1.生命观念:基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现物质交换的理解,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2.科学思维——模型建构:绘制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模式图,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组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组成(如图所示)。
①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它主要是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中,它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
淋巴液是体内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判断正误(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液()(2)细胞质基质、核液属于体液()(3)内环境即细胞内的环境()(4)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答案〗(1)×(2)√(3)×(4)√关键点拨(1)血液≠血浆。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如图所示)。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是各种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2)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相对于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就是内环境。
(3)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唾液属于细胞外液吗?〖提示〗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故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汗液、唾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 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 统直接参与。具体过程如图:
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是不与血浆直接接触的,因 此,这些细胞与毛细血管中的血浆不直接进行物 质交换。但是,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浸浴在组织 液中,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一层细胞膜, 于是水分和一切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就在这 两部分体液之间进行交换;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等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进入组织液。由于组织液不断地形成,以及组织 液不断地回流入血液,因此为细胞不断地提供所 需要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废物。细胞与内环境 之间就是这样进行物质交换的。
四大系统的基本关联
呼吸系统支持循环系统工作,循环系统支持泌尿 系统,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也就是呼吸系统吸 入氧气,使肺泡内气体保持新鲜,循环系统把静 脉血运输到肺部,同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变 成动脉血,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处(泌尿系统, 消化系统)进行气体交换,以保证它们的正常工 作。 在泌尿系统中,血液循环系统在此将废料运 入系统,进入肾小球部毛细血管网时发生滤过作 用,形成原尿,然后血液经过肾小管部毛细血管 网时,发生重吸收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 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 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 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 等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 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 方式:胞吞、胞吐
中央液泡大小 蔗糖溶液 清水 变小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脱离细胞壁 恢复原位 细胞大小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3、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4、 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5、 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 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 尖分生区 (2) 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 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 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人体的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的组成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道、肺及胸廓 组成。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人体的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交换过程,需要体
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 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 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 和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