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盆地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介绍
沉积地质与构造古地理

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 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 合的沉积岩系。 沉积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洋区、洋与陆块之 间的陆缘区(活动和被动陆缘)形成演变过程中, 在各个演化阶段及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 的沉积盆地及其充填序列,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 块在离散、汇聚、碰撞、走滑等动力学过程中形 成的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及其综合产物,具有恢复 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化的功能。
沉积地质学:是研究沉积物及沉积岩的形成作用以及 和地质背景、大地构造环境及其它各种地质作用之关 系的科学,它比沉积学的涉及范围更加广阔。 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和沉积岩及其形成作用的科学, 包括沉积物及沉积岩的描述、分类、成因及解释(包 括来源、搬运、沉积和后期改造),即:沉积环境-沉积作用--沉积物。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中各时期自然地理景观、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轮廓及其变化的科学。决定古地理 轮廓演变的主导因素是构造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化, 所以对某一地区古地理轮廓演变过程的分析研究,也 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对大地构造学(构造轮廓)的研究, 故常将两者结合起来,称为构造古地理。
二、地层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组合 1、沉积类型 2、沉积组合 3、几种重要的沉积组合
2、 沉积组合
1)定义: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 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 生综合体,即指在不同构造部位上,一定时 期内形成的沉积物。 2)沉积组合及分布:王鸿祯先生对沉积类型 组合进行过详细划分,并在《中国古地理图 集》(1985)中表示了我国各地史时期的沉 积类型和沉积组合分布。
沉积地质与构造古地理分析
一、概述 二、地层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组合 三、主要盆地类型及沉积作用 四、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分析
第三章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解析

不同基底的克拉通盆地含油气性不同
裂谷拉张型> 拼接缝合型 褶皱造山型> 稳定结晶型
>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4、克拉通盆地的不整合
A、伴随造山带变形作用隆升剥蚀的结果,不整合面上下变 形作用、变质作用、研究作用存在巨大差异;
不 整 B、常见与洋盆、陆坡与陆隆的地层中,与海底侵蚀有关, 合 可由地球旋转引起的等深流、温盐海流、浊流及海底相对于 类 溶跃面的变化引起的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形成; 型
1、形态特征
平面形态多样,有圆 形、椭圆形、不规则 形等。 长宽比为1:1或者2:1, 面积可大可小。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剖面形态 一般为碟盘
状,显示了盆 地的不对称和 基底的不平整 性。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2、沉积特征
A 沉积环境 沉积相:大面积的滨浅海为主
海陆交互相 横向上变化不明显 沉积中心与盆地的沉降中心基本一致
区际不整合是克拉通范围的,即从克拉通内部至克拉通陆架沉积 棱柱体,并不局限于克拉通的某些部分。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2)、几何变量
A、构造不一致性 大多数克拉通不整合可能为平行不整合。实际上,所有区域范围的不
整合若追至相当距离也表现出角度不一致性。一些克拉通不整合(尤其是 在快速的、断层伴生的克拉通隆升期形成的)表现为构造角度不整合。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3、新生代强烈的改造
A 古近纪-华北和扬子克拉通东部-盆岭构造 B 古近纪末到新近纪初-喜马拉雅褶皱带-裂谷系
反转和改造 C 新近纪到第四纪
➢中东部隆起剥蚀 ➢西北部克拉通 ➢西藏隆起为高原
块体间复活山系 块体为沉降坳陷
盆地构造分析PPT课件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G面)位于地下2885 km的深处 ,从上往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 度由7.23 km/s向下突然消失, 并且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 折射现象。
低速带(或低速层)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 km之间, 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 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并且,局部地段横
随着海底扩张不断进行,被动大陆边缘处的洋壳发生
断裂并向大陆下俯冲形成海沟,这种具有海沟的俯冲边 缘称为主动大陆边缘,如今太平洋。这时的大洋开始衰 退、萎缩,由于俯冲作用,在大陆边缘可形成高大山系, 成为重要的剥蚀物源地区。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大洋 最后消亡,大陆与大陆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成为 陆上剥蚀的主要场所。如有些地区碰撞尚未进行彻底, 还可保留某些残留海盆,如今地中海。上述从大陆裂谷 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 了大洋形成与消亡的一般规律,被称为威尔逊旋回。
现代流行的分类原则,一般是地球动力学环境与 板块构造背景相结合,能反映盆地发育的本质特征。
一、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1.早期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59)的盆地分类
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2.Dickinson(1974,1976)的盆地分类
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
3.Bally(1975,1976,1980)的盆地分类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968年前后,地球科学家麦肯齐、摩根、勒 皮雄和威尔逊等人进一步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取得的 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层圈—— 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 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 题。板块构造的提出,被誉为地球科学上的一 场革命。
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四.类型划分
四、 转 换 型 板 块 边 缘
(三)与两条或多条断层活动有关
7. 拉分盆地: 拉分盆地:
由两条或多条近于平行展布、侧向相接的走滑断层, 由两条或多条近于平行展布、 侧向相接的走滑断层, 在走滑运动 后方拉张而形成的盆地。 后方拉张而形成的盆地。
8. 渗漏盆地: 渗漏盆地:
拉分盆地发育的晚期所形成,基底断裂深度很大, 拉分盆地发育的晚期所形成 , 基底断裂深度很大 , 已经出现了洋 壳的盆地。 壳的盆地。
基本思想: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局部沉 基本思想: 降形成盆地。 降形成盆地。 动力来源: 地球物质在不同层次, 动力来源: 地球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尺度 上存在的纵横向上的非均一性. 上存在的纵横向上的非均一性. 不同层次: 不同层次:
垂向上:地壳、 垂向上:地壳、地幔物质分布的不均一 平面上:地槽(复理石建造)、 平面上:地槽(复理石建造)、 大陆边缘(巨厚,不含火山岩, 大陆边缘(巨厚,不含火山岩, 以三角洲或浊流为主的沉积物) 以三角洲或浊流为主的沉积物)
均衡作用
体积变化 由大→ (由大→小) 密度增大
沉 降 盆地形成
热胀冷缩
三、沉积盆地 热力沉降成因 沉积盆地 热力沉降 沉降成因
特征复杂、类型多样。 特征复杂、类型多样。 塌陷型热力构造 早期受热上拱、 早期受热上拱、隆升剥蚀 晚期冷却收缩、 晚期冷却收缩、塌陷沉积 两个特征不同、 两个特征不同 、 性质 截然相反的发育阶段, 截然相反的发育阶段,在同 一地区上、下叠置。 一地区上、下叠置。 其总体构造面貌常呈 放射状或同心圆状。 放射状或同心圆状。 热鼓胀说
沉积盆地地质学沉积盆地地质学-02
沉积盆地形成的 沉积盆地形成的 动力学பைடு நூலகம்制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一、概述1.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我国沉积岩分布总面积为669×104km2其中陆上沉积岩面积为522×104km2,近海大陆架147×104km2(李国玉等,1987)。
在这辽阔的沉积岩分布区域里,以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为主,其中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有247个,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大型盆地有10个,现已发现蕴藏着油气田的沉积盆地有22个,石油年产量已达1亿3千多万吨,天然气产遺135亿立方米。
而中国西部主要沉积盆地包括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等(图1-1)。
面积广阔,盆地面积约为86×104km2,沉积岩厚度达14000~16000m,仅吐哈盆地为8700m。
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了一大批油田和天然气田,油气勘探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图1-1 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图西部地区由于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南北方向:向挤压作用的影响,区域构造线呈近东内向或北西西向,山系与低地相间、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另外还有走廊以北的阿拉善三角形地区(包括潮水、银根、巴音浩特、巴丹吉林等盆地)。
南部包括西藏全部,并涉及青海省南缘和云南省西南缘(滇西)。
这些沉积盆地多属山前或山间的大型坳陷盆地,形成时间旱,经历过分异、叠加等长期演化。
此外,尚有少数山间断陷小盆地,由于这些盆地四周山地上升快、地势高,风化剥蚀快,产生大量粗碎屑风化产物,盆地沉降快但充填也快,常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
另外,许多盆地形成时期节,沉积时间长,故沉积厚度大,粗碎屑物质多,河流相和洪积相很发育,湖泊面积也大,但变化快、湖水较浅,深湖区的比例小。
另一特点是西部地区的地壳厚度大,一般40~50公里,最厚处达70公里,地温悌度低,2~2.60/100米,甚至更低。
第五章 盆地充填埋藏史分析53页PPT

2.几个主要参数的求取
①孔隙度----深度曲线 ②剥蚀量及其恢复
•测井法 •数值模拟法 •趋势面法 •地震解释法 •孔隙度趋势法 •RO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法
①孔隙度与深度的关系
0
= 0
——
* exp(-CZ)
地表孔隙度;
C —— 压实系数。
②欠压实层孔隙度变化
分层分段处理—超压技 术
③次生孔隙度变化
前陆盆地为构造负荷引起的挠曲沉降, 其沉降曲线主体为迅速下沉,比伸展盆地热 冷却沉降的速率要高得多,常难以与高伸展 率的裂谷期盆地相区别。
(三)克拉通盆地沉降史曲线特征
成因较多,但多数情况下,沉积速率较 低,且稳定衰减。
பைடு நூலகம்
统计建摸
地层压力
静岩压力: p0 = D [(1 - )s + w ] g 静水压力: phy = D . w . g
地层压力: p = phy
地层压力
异常压力 异常低压 超压 压力系数
异常高压 过剩压力
压力梯度
地层压力分类
压力梯度,kPa/m
压力系数
< 9.28 9.28 ~ 10.41 10.41 ~ 13.58
3.沉降速率<充填速率:盆地处于超补偿状态
1. 沉积盆地的规模变化 2. 沉积建造序列和岩相序
列的变化
3. 有机质的保存和演化的 差异
烃源岩的发育与沉积盆地的沉降速率有密切关系
沉降速率最大的时期是烃源岩最发育的时期
沉降与充填速率的变化对断陷盆地的同生正断层也有控制 作 用
二、盆地的下沉机制
(-)压实过程中孔隙度的 变化
不考虑压实作用 对地层厚度的影 响-----巴 布罗夫曲线图
沉积盆地地质-意义-概念及术语

二、沉积盆地 —
相关术语
(十一)与沉积环境有关的盆地
1.陆相盆地( Terrestrial facies basin ), 2.海相盆地( Marine facies basin ), 3.内陆盆地( Interior 或Inland basin ), 4.内流盆地( Endorheic basin ), 5.滞留盆地( Stagnant basin ), 6.封闭盆地( Enclosed basin ), 7.溶蚀盆地( Solution basin ), 8.台 盆 ( Platform basin )。 …… ……
含油气盆地地质学- 01
沉积盆地 及其研究系统
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内 容 提 纲
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术语 三、含油气盆地研究系统
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
内 容 提 纲
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术语 √ 三、含油气盆地研究系统
二、沉积盆地
基本概念
1、盆地( Basin )---现代地貌盆地
内 容 提 纲
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术语 三、含油气盆地研究系统√
三、含油气盆地研究系统 — 1.成盆地动力学
成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
1.盆地发生的背景与区域环境 发生前、演化中 2.盆地成因与深部作用 3.构造性质与变形 4.热动力学及其演化 5.流体动力学与流岩作用 6.沉积充填与成岩动力学 7.盆地演化与后期改造
盆地

1.1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够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
盆地:地球上周围被高地包围的低地,或者说岩石圈表面三维空间的凹地,充满水和空气。
地质意义上的盆地:指岩石圈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其内部充填有沉积物,而且要具有时间的概念,即四维。
也就是指沉积盆地。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
1.2:盆地分析的意义:1世界油气勘探的实践表明,对沉积盆地科学研究和认识的突破是油气勘探获得突破的先决条件;2对已经勘探过多年的盆地,运用新理论和新技术,深入持续地开展盆地分析,可获得新的发现。
盆地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多地发现油气储量。
基本内容:沉积盆地的特征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静态特征:沉积盆地的相对稳定状态,它包含有前期自身演化的各种信息,是恢复盆地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空间上的)。
动态特征:是盆地的发展演化特征(时间上)。
研究方法上要采取动静相结合的方法2.2岩石圈:地球外部的刚性壳由能够独立地相互运动的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而这种板块的组合就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
B型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相对于大陆岩石圈板块的汇聚运动,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使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不断消亡。
相邻的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俯冲型边界。
A型俯冲:两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发生相对汇聚运动,并在汇聚运动中发生碰撞形成造山带,而碰撞造山的表现也可以是一个大陆板块俯冲与另一个大陆板块之下。
相邻的两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碰撞型边界。
主动大陆边缘: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火山岛弧与大陆之间有一个或多个弧后边缘海盆或小洋盆,故也称洋内弧沟系。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大陆岩浆弧与大陆衔接于一体,故称为陆缘弧沟系。
被动大陆边缘:也称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型或离散型边缘,位于板内,其两侧的大陆与大洋属于一个统一的板块2.3盆地所处的基底地壳类型;盆地在板块构造中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盆地发育的时代2.4盆地所处的基底地壳类型;盆地在板块构造中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盆地发育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盆地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沉积盆地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对于油气等矿产的普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百度文库2011年10月13日发表《沉积盆地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一文,值得一读。
现将该文内容介绍如下,供读者阅读和研究。
下面是正文一、前言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的基本构造单元。
“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等广为流行的观点,充分说明了盆地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盆地也是其它金属矿产的沉积发育基地,即盆地对多种沉积矿产的赋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中国和世界油气勘探实践证实,不同的地球动力背景和构造作用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盆地;而不同类型的盆地,其含油气丰度及金属矿产的品位是有差异的。
因此,对沉积盆地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类是研究矿产成因、类型、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基础,对矿产普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沉积盆地的分类工作。
尤其是在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后,以此为基础的分类方案不断出现。
在国外,Klemme(1970)Bally(1980)、Kingston(1983)、Miall(1984、1990、2000)、Klein(1987)、Ingersoll(1988)、Allen和Akkev(1992)等,对全球主要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和类型划分。
在国内,赵重远(1978)、甘克文(1982)、李德生(1980、1984)、陈发景(1986)、朱夏(1979、1983)、罗立志等(1982)、刘和甫(1986)、陈景达(1989)和彭作林(1995)等,先后利用板块构造的观点,对中国的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分类。
1、主要分类依据综合而言,主要的分类依据有:⑴、地壳类型:大陆壳、洋壳、过渡壳;⑵、板块的运动形式:聚敛型、离散型、转换型;⑶、在板块上的位置:克拉通内、克拉通边缘、洋中脊等。
2、主要分类方案目前,广泛采用的盆地主要分类方案有两种:⑴、板块构造方案一种是以现今盆地的基本特征与板块构造背景的密切关系为依据,将盆地划分为克拉通盆地,陆内、陆间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前、弧后盆地,前陆盆地和走滑盆地等。
该方案反映的是盆地的地貌构造形态和板块构造背景;⑵、地球动力学方案另一种是以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特征为依据,将盆地划分为与张性(伸展)、压性(挠曲缩短)和与走滑作用有关的(扭性)盆地(附表1)。
该方案突出的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应力状态和地球动力学特征。
三、Dickinson的盆地分类方案Dickinson(1974)的分类,依据盆地相对岩石圈地质类型的位置、地壳类型、盆地相对板块边界的类型划分出5种盆地,即:洋盆、裂谷大陆边缘、弧沟体系、缝合带、陆内盆地。
表1Dickinson(1976)的分类方案类亚类种实例Ⅰ裂谷型盆地陆块未完全裂开时形成的盆地克拉通内陆盆地北海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边缘坳拉谷盆地贝奴埃盆地、阿德莱尔盆地陆块完全裂解后形成的盆地原洋裂谷盆地红海、孟加拉湾冒地斜沉积棱柱体北美大西洋沿岸大陆堤海岸地区新生大洋盆地大西洋与转换断层和汇聚型板块活动有关的混合型盆地转换拉张性盆地加利福尼亚及其近海第三系盆地弧间盆地劳盆地、地中海Ⅱ造山带盆地岛弧造山带海沟一侧与消减带杂岩体有关的盆地海沟环太平洋海沟斜坡盆地-弧前盆地加利福尼亚大裂谷盆地与造山带变形翼部毗邻的克拉通边缘前陆环境形成的盆地周缘前陆盆地波斯湾盆地弧背盆地落基山白垩系盆地弧后盆地拉勒米带岛弧和碰撞造山带以外由压缩而形成的盆地转换挤压性盆地加利福尼亚挽近褶皱残留洋盆孟加拉湾海底该分类缺乏与走滑-转换断层有关的盆地,由Reading(1982)给予了补充。
Dickinson(1976)在此基础上,按照沉降成因和地球动力学型式,将盆地分为拉张裂谷型和造山带型两大类型;再根据上述原则分为6个亚类16种盆地(表1)。
除了岛弧造山带和碰撞造山带以外,由压缩形成的盆地主要与造山有关。
这是Dickinson分类的一个重要见解。
该分类的优点是:不但考虑了板块的类型,而且把板块的演化与分类较好地结合起来。
其缺点是:将转换盆地分别归于造山型和拉张裂谷型,这与板块的基本活动形式不一致。
四、Bally的盆地分类方案Bally等的盆地分类方案主要强调:盆地与地缝合带(Geosuture)的关系、岩石圈的刚性程度、板块边缘类型、盆地与B型俯冲带和A型俯冲带的关系。
Bally的分类充分考虑了地球动力学机制,总结了世界上各种盆地类型,十分详尽(表2)。
表2Bally的盆地分类㈠、位于坚硬岩石圈之上的盆地,与巨型缝合带的形成无关1、与洋壳形成有关的盆地⑴、裂谷⑵、与大洋转换断层有关的盆地⑶、大洋深海平原⑷、大西洋型被动边缘,跨越陆壳和洋壳①、上覆在早期裂谷之上②、上覆在早期转换断层系之上③、上覆在早期潘农型和西地中海型弧后盆地之上2、位于前中生代大陆岩石圈之上的盆地——克拉通盆地①、位于早期裂谷之上②、位于以前的潘农型弧后盆地之上㈡、位于坚硬岩石圈之上的缝合带边缘盆地,与压性巨型缝合带形成有关1、位于洋壳上临近B俯冲带边缘的深海沟2、位于陆壳上临近A俯冲带边缘的前渊和下伏地台沉积物⑴、具有潜伏地堑而无块断作用的斜坡⑵、以块断作用为主3、与压性巨型缝合带有关的远端块状断裂的中国型盆地,与A型俯冲带无关㈢、位于压性巨型缝合带之上的缝合带上叠盆地1、与B型俯冲带有关的⑴、弧前盆地⑵、环太平洋弧后盆地①、在洋壳之上并与B型俯冲带有关的弧后盆地(严格意义上为边缘海)②、在洋壳之上或陆壳之上并与B型俯冲带有关的弧后盆地2、与大陆碰撞有关的位于A型俯冲带凹侧的弧后盆地⑴、在洋壳之上的或潘农型盆地⑵、在过渡壳或洋壳上的或西地中海型盆地3、在缝合带上与巨型剪切带有关的盆地⑴、大盆地型盆地⑵、加利福尼亚型盆地表3Miall(1984)的盆地分类盆地背景盆地类型离散边缘盆地裂谷盆地裂谷状穹窿盆地环形裂谷盆地大洋盆地红海型盆地大西洋盆地坳拉谷会聚边缘盆地海沟和消减作用复合盆地弧前盆地弧间和弧后盆地弧背前陆盆地转换和平移断层盆地板块边界转换断层盆地离散边界转换断层盆地网状断层系中的盆地会聚边界转换断层盆地断层终端盆地缝合线带平移断层盆地雁行断层系中的拉分盆地大陆碰撞和缝合过程中发育的盆地前陆盆地外缘(前陆)盆地缝合线外的海湾盆地与平移断层同生的盆地克拉通盆地克拉通盆地五、Miall的盆地分类方案Miall(1984)根据大洋Wilson旋回和板块边缘性质,在Dickinson (1974)的分类基础上,划分出5种沉积盆地类型(表3),即:离散型板块边缘盆地、汇聚边缘盆地、转换边界盆地、碰撞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
目前,大多采用与Miall分类类似的方案。
AAPG相关专辑——离散或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内克拉通盆地、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和褶皱带内裂谷盆地——是对Miall分类方案的一种认同。
六、沉积盆地的基本特征下面,按克拉通盆地、拉张型盆地、与会聚边缘有关的盆地、与造山有关的盆地及与走滑断层有关的盆地,进行基本特征描述。
1、克拉通盆地⑴、克拉通盆地的分类克拉通为长期稳定的或仅有微弱变形的地壳(美国地质研究所《地质词典》)。
Bally(1989)指出,划分盆地为克拉通盆地的一个前提,是至少存在一个前中生代的刚性岩石圈,增生的前中生代复合体可以组成克拉通盆地的基底。
因此,克拉通盆地可以位于结晶的前寒武纪基底、古生代基底或者裂陷的或是其它增生的大陆岩石圈物质之上,只要这种物质表现为克拉通性质。
克拉通盆地的主要分类观点见表4。
表4克拉通盆地分类方案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盆地类型Bally和Snelson(1980)位于早期裂谷地堑之上的克拉通盆地;位于早期其他类型盆地之上的克拉通盆地Klemme(1980,1986)克拉通内部盆地;克拉通边缘盆地;克拉通/增生边缘盆地;大陆裂陷盆地Kingstong等(1983)克拉通内陆坳陷盆地;克拉通内断陷盆地Klein(1987)内克拉通盆地;边缘克拉通盆地Bois(1982)位于结晶基底之上的克拉通盆地;位于早期另一类盆地之上的克拉通盆地张立平等(1994)简单克拉通盆地;复杂克拉通盆地刘波等(1997)陆表海盆地;内伸展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和拆离盆地);热坳陷克拉通盆地⑵、克拉通盆地的基本特征①、形态特征A、克拉通盆地的平面形状多种多样,平面和剖面轮廓不规则,但是长宽比一般为1∶1~2∶1。
面积可大可小,从11×104km2(巴黎盆地)~350×104km2(西西伯利亚盆地)不等。
B、克拉通盆地纵向上一般呈碟盘状,显示了盆地的不对称和基底的不平整性。
②、充填样式A、克拉通盆地位于陆壳或刚性岩石圈之上,与中新生代巨型缝合线无关。
B、盆地中沉积物充填较薄,多为缓慢下沉基底之上的浅水沉积。
C、盆地基底的沉降常表现为多阶段性,沉降速率较低。
D、克拉通盆地,特别是位于稳定大陆板块之上的内克拉通盆地,常以大面积的浅海-滨海(可有一部分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
E、由于处于构造较稳定的环境,沉积物的形成速度十分缓慢,形成宽而薄的席状砂体,横向上相变不明显,表现出沉积中心与盆地沉降中心基本一致的特征。
F、沉积物以稳定型的内源沉积和陆源沉积为主。
内源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分布与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陆源碎屑沉积岩以石英为主,石英砂岩中常见代表稳定、开阔海环境的海绿石。
G、在盆地沉积的纵剖面上,表现出明显的韵律旋回。
克拉通的这种旋回沉积,引发了层序地层学的诞生。
H、在内克拉通盆地中,相对于全球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在低水位体系域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而在高水位时则形成广袤的碳酸盐岩台地。
③、形成时期克拉通盆地的初始发育时间,一次开始于早古生代(540~520Ma),与劳亚大陆的破裂有关,形成了北美克拉通。
另一次开始于二叠纪末,泛大陆裂解,从而发育了非洲、澳大利亚等一系列克拉通盆地。
④、基底构造特点A、克拉通不仅不是不活动的、稳定的和不变形的,相反,它经受过程度不一的变形作用,其中包括几千米的位移。
B、裂谷或坳拉槽可以发育在陆壳之上,属于克拉通盆地的一种类型。
但是,它们是一种独特的盆地,具有控制油气产出的条件。
C、克拉通下伏地壳是不均一的。
⑤、克拉通盆地的油源基础A、克拉通盆地源岩发育在寒武纪-早白垩系,源岩主要为泥岩、页岩、碳酸盐岩等。
B、源岩厚度变化较大,从20~1000m不等,生烃与否主要取决于有效源岩的厚度。
C、晚期发育的生油岩有机质成熟度低,与盆地后期发展有关。
D、克拉通盆地的有机质母质类型较好,大多为Ⅰ、Ⅱ型有机质。
⑥、克拉通盆地的储盖组合A、包裹式:如三角洲砂体、河流砂体、潮道砂体等四周为页岩所围绕,油源的供给或靠周缘页岩或靠断层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