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盆地沉积特征
沉积盆地知识点总结归纳

沉积盆地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沉积盆地的概念沉积盆地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单元,是由地壳运动和地表形貌、构造活动、气候环境的变迁,以及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一个或一组大而凹陷的地质构造单位。
盆地是一种典型的复式地质构造,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凹陷部分环绕着一个或多个凸起部分的一系列地质构造单位。
盆地凹陷部分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
沉积盆地是一种主要由沉积岩构成的构造单位,沉积盆地地面呈盆状或平坦,内部多具有层状堆积的岩石,是重要的地质资源区域,也是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地方。
二、沉积盆地的形成机制沉积盆地是由一系列地质构造活动和地壳运动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成机制。
1. 构造运动造成的凹陷地壳板块的运动是造成沉积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地壳板块发生挤压、拉伸及断裂等构造活动时,会形成凹陷,形成凹陷的地区就有可能形成沉积盆地。
2. 火山活动造成的凹陷火山活动也是形成沉积盆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形变化会造成地质构造单位形成凹陷,形成了火山喷发凹陷盆地。
3. 重力崩塌造成的凹陷重力崩塌是指山体和岩体发生垮塌、滑坡等运动,造成地表形成凹陷的地质现象,这种地质现象也可能形成沉积盆地。
4. 地表侵蚀造成的凹陷地表的侵蚀作用也是形成沉积盆地的原因之一。
江河侵蚀、海洋侵蚀都有可能造成凹陷,形成沉积盆地。
以上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形成了沉积盆地的地质现象及构造形态。
三、沉积盆地的特征沉积盆地具有一些明显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1. 形态特征沉积盆地地表一般是平坦或呈盆状,其外围一般是山脉或高原,内部地势较低,周围地质体系多为较老的地层。
2. 沉积特征沉积盆地内部主要是由各种沉积岩堆积而成,其沉积物一般经历了古老地质时期的沉积作用,如河流、湖泊、海洋的沉积,堆积岩种类丰富。
3. 地质资源特征沉积盆地一般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因此是地质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区域。
盆地类型

一、前陆盆地:波斯湾盆地1、概念:位于褶皱山系和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2、构造特征:形成于挤压环境中,结构不对称,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在其演化过程中遭受变形作用强烈;盆地近克拉通一侧较宽缓,与地台层序逐渐合并,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①褶皱–冲断带;②深凹(拗)带;③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
一般存在一套或几套由细变粗的反旋回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边缘尖灭线不断向克拉通方向迁移。
3、石油地质条件:①具有两类烃源岩系:为被动的大陆边缘沉积型和前陆拗陷型,岩石类型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
成熟的生油中心总是靠近深拗带一侧,所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储集层向上或向克拉通一侧进行运移。
②储集岩有两大体系:下部以台地相的碳酸盐岩为主体上部以陆相的碎屑岩为主体③易于形成油气藏的圈闭类型以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为主。
4、油气藏分布模式:油气分布主要受圈闭展布特点的控制:①在靠近冲断带一侧或冲断带内,主要是背斜和断层圈闭油气藏;②在靠近克拉通一侧的前缘斜坡带主要分布砂岩体上倾尖灭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与张性或张扭性断层有关的断块油气藏;③在前缘斜坡带也存在因基底冲断作用形成的基底卷入型厚皮构造圈闭。
在平面上,前陆盆地内的油气围绕生油中心呈条带状盆地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
由于造山带活动以及冲断不断挤压,盆地内油气藏会受构造运行而不断调整、改造和再分布,因此,前陆盆地都是油气藏遭破坏比较严重的一类盆地。
二、裂谷盆地1、概念:因大型岩石圈拉张破裂而形成的长型断陷或拗陷,具有陡而长、两壁平行的沉降谷2、构造特征:裂谷是张性作用的结果,构造形态多种多样,有断槽状、锯齿状、雁裂状、三叉状等。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大体可划分为:①裂谷前期;②裂谷断陷期;③裂谷拗陷期。
不同阶段的石油地质特征差异较大。
3、石油地质条件:1、油气生成特点:在世界主要裂谷盆地中,从寒武系至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以泥岩、页岩、碳酸盐岩为主,含有大量水生生物为主的有机物质。
盆地类型

2、与弧后扩张、地幔上隆、地壳减薄、裂陷机制有关的盆地类 此类盆地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引起的弧后扩张作用有关。 弧后扩张性 陆内裂谷盆地 主指松辽、渤海湾、苏北、江汉、洞庭湖等盆地。其分 割性强、发育历史较短,故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层中 可寻找到小而肥的气田。 陆缘海裂谷盆地 其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是弧后地幔上隆、地壳拉张减 薄、裂陷作用。
二、盆地的类型
1.与地壳拉张、地幔上隆、地壳伸展减薄和裂陷机制有关的盆地类
型
(1)大陆内部裂陷型 克拉通沉降盆地 指前震旦纪古老结晶基底之上,由早古生代大陆裂解形 成的盆地。其形成与塔里木华北、华南等古老大陆板块内部。早期的地壳伸展、 减薄、裂陷作用,使盆地多发育地堑-地垒、伸展断层等拉张型构造;后期的热 收缩及沉积载荷作用引起盆底整体沉降,沉积层平缓,构造不发育。 (2)陆内扩张型 拗拉骨盆底 指三岔裂谷系中废弃的伸展大陆板块内部的一支死亡谷。初 始的地壳拉张减薄、裂陷和幔隆作用,使坳拉谷盆地总体呈地堑形态,张性断 裂发育;随裂谷系发展,盆地失去地幔柱支持,开始热收缩沉降,由断陷型演 变为拗陷型。 (3)大陆边缘裂陷型 被动陆缘盆地 位于稳定的离散型大陆边缘,基底为陆壳或过度壳,形态 以向海洋中心区倾斜为特征,沉积体呈向洋一侧加厚的楔形。
造山型盆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1.岩浆弧 2.蛇绿岩及其混杂岩 3.沉积 场所
周缘前陆盆地 形成于大陆碰撞阶段并在此后的造山环境中发展演化,其特点是冲断 带与缝合带为邻。 冲断前陆盆地 主要形成与中、新生代。其特点是冲断带既与岩浆弧生成无联系,也 与碰撞缝合带发育无关,是造山带后期发展的产物。 (2)造山带内盆地性 山间地块盆地 其发育在稳定的中间地块之上,大都经历了断陷盆地、不对称挠曲盆 地、冲断前陆盆地等发展阶段。 山间拗拉盆地 在造山及其后的挤压环境中形成,以褶皱带为基底,范围较小,结 构构造复杂,分割性强。 山间断陷盆地 其形成与造山环境有关,但其动力学机制却较为复杂。可以是造山 带顶部引张条件下的重力塌陷作用所致,也可由造山过程中垂直于区域挤压应力的拉张 作用形成;前者盆地走向大致同造山带,后者走向则垂直于造山带。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解析

不同基底的克拉通盆地含油气性不同
裂谷拉张型> 拼接缝合型 褶皱造山型> 稳定结晶型
>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4、克拉通盆地的不整合
A、伴随造山带变形作用隆升剥蚀的结果,不整合面上下变 形作用、变质作用、研究作用存在巨大差异;
不 整 B、常见与洋盆、陆坡与陆隆的地层中,与海底侵蚀有关, 合 可由地球旋转引起的等深流、温盐海流、浊流及海底相对于 类 溶跃面的变化引起的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形成; 型
1、形态特征
平面形态多样,有圆 形、椭圆形、不规则 形等。 长宽比为1:1或者2:1, 面积可大可小。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剖面形态 一般为碟盘
状,显示了盆 地的不对称和 基底的不平整 性。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2、沉积特征
A 沉积环境 沉积相:大面积的滨浅海为主
海陆交互相 横向上变化不明显 沉积中心与盆地的沉降中心基本一致
区际不整合是克拉通范围的,即从克拉通内部至克拉通陆架沉积 棱柱体,并不局限于克拉通的某些部分。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2)、几何变量
A、构造不一致性 大多数克拉通不整合可能为平行不整合。实际上,所有区域范围的不
整合若追至相当距离也表现出角度不一致性。一些克拉通不整合(尤其是 在快速的、断层伴生的克拉通隆升期形成的)表现为构造角度不整合。
第二节 克拉通盆地分类和特征
3、新生代强烈的改造
A 古近纪-华北和扬子克拉通东部-盆岭构造 B 古近纪末到新近纪初-喜马拉雅褶皱带-裂谷系
反转和改造 C 新近纪到第四纪
➢中东部隆起剥蚀 ➢西北部克拉通 ➢西藏隆起为高原
块体间复活山系 块体为沉降坳陷
沉积盆地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介绍

沉积盆地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沉积盆地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对于油气等矿产的普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百度文库2011年10月13日发表《沉积盆地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一文,值得一读。
现将该文内容介绍如下,供读者阅读和研究。
下面是正文一、前言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的基本构造单元。
“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等广为流行的观点,充分说明了盆地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盆地也是其它金属矿产的沉积发育基地,即盆地对多种沉积矿产的赋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中国和世界油气勘探实践证实,不同的地球动力背景和构造作用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盆地;而不同类型的盆地,其含油气丰度及金属矿产的品位是有差异的。
因此,对沉积盆地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类是研究矿产成因、类型、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基础,对矿产普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沉积盆地的分类工作。
尤其是在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后,以此为基础的分类方案不断出现。
在国外,Klemme(1970)Bally(1980)、Kingston(1983)、Miall(1984、1990、2000)、Klein(1987)、Ingersoll(1988)、Allen和Akkev(1992)等,对全球主要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和类型划分。
在国内,赵重远(1978)、甘克文(1982)、李德生(1980、1984)、陈发景(1986)、朱夏(1979、1983)、罗立志等(1982)、刘和甫(1986)、陈景达(1989)和彭作林(1995)等,先后利用板块构造的观点,对中国的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分类。
1、主要分类依据综合而言,主要的分类依据有:⑴、地壳类型:大陆壳、洋壳、过渡壳;⑵、板块的运动形式:聚敛型、离散型、转换型;⑶、在板块上的位置:克拉通内、克拉通边缘、洋中脊等。
2、主要分类方案目前,广泛采用的盆地主要分类方案有两种:⑴、板块构造方案一种是以现今盆地的基本特征与板块构造背景的密切关系为依据,将盆地划分为克拉通盆地,陆内、陆间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前、弧后盆地,前陆盆地和走滑盆地等。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一、概述1.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我国沉积岩分布总面积为669×104km2其中陆上沉积岩面积为522×104km2,近海大陆架147×104km2(李国玉等,1987)。
在这辽阔的沉积岩分布区域里,以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为主,其中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有247个,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大型盆地有10个,现已发现蕴藏着油气田的沉积盆地有22个,石油年产量已达1亿3千多万吨,天然气产遺135亿立方米。
而中国西部主要沉积盆地包括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等(图1-1)。
面积广阔,盆地面积约为86×104km2,沉积岩厚度达14000~16000m,仅吐哈盆地为8700m。
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了一大批油田和天然气田,油气勘探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图1-1 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图西部地区由于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南北方向:向挤压作用的影响,区域构造线呈近东内向或北西西向,山系与低地相间、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另外还有走廊以北的阿拉善三角形地区(包括潮水、银根、巴音浩特、巴丹吉林等盆地)。
南部包括西藏全部,并涉及青海省南缘和云南省西南缘(滇西)。
这些沉积盆地多属山前或山间的大型坳陷盆地,形成时间旱,经历过分异、叠加等长期演化。
此外,尚有少数山间断陷小盆地,由于这些盆地四周山地上升快、地势高,风化剥蚀快,产生大量粗碎屑风化产物,盆地沉降快但充填也快,常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
另外,许多盆地形成时期节,沉积时间长,故沉积厚度大,粗碎屑物质多,河流相和洪积相很发育,湖泊面积也大,但变化快、湖水较浅,深湖区的比例小。
另一特点是西部地区的地壳厚度大,一般40~50公里,最厚处达70公里,地温悌度低,2~2.60/100米,甚至更低。
广东潮汕地区沉积盆地发育的若干特征

1地质构造背景潮汕地区是中国广东省的重要地区,由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四个地级市组成,位于中国南海、珠江三角洲半岛上,受南海、珠江三角洲与东海交汇的作用影响,形成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各类沉积盆地,其中包括潮汕深水海盆、潮汕半岛湾地槽、珠江三角洲前缘及若干构造性深水海域。
2潮汕深水海盆潮汕深水海盆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沉积盆地,位于一个拥有超大洋陆盆地的交界处。
其构造特征是一个面向南海的浅海面,西边的中海峡落在南China海中,北边面向珠江三角洲,东边由东海堤绕圈而成,南边面向南海。
潮汕深水海盆拥有广泛的沉积地层,从深古运动时期的古生界到较新的沉积地层,再到现代滨海沉积地层,涵盖很多种不同的沉积理论和特征。
3珠江三角洲前缘深水海域珠江三角洲前缘深水海域位于珠江三角洲以北的海域,它是以沿海若干次海岸线的暗水湾和鳐形湾为边界的海域,其中拥有大量的深海大型海底沉积岩及其他类型的海相沉积物,特别是较厚的页岩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珠江三角洲前缘深水海域,有大量的深海暗沟和洋底凹谷,是造山运动中形成的两类地质构造,也是藏液形成的关键地质位置。
4潮汕半岛湾地槽潮汕半岛湾地槽是受珠江三角洲与潮汕深水海盆交互影响形成的一种特殊沉积盆地,由珠江三角洲的砂体和南海海底的地层构成,其在潮汕区域的海岸线上出露一段宽度较小的湾地槽。
同时,潮汕半岛湾地槽的沉积物也经历了从古生界到现代滨海沉积地层的不同演变过程,由浅海、陆棚和近海慢滑坡地貌基本组成,存有大量历史时期未及概论的潮汕半岛湾地槽各类沉积物。
5沉积物潮汕地区的沉积物多样,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即海岸沉积物、滨海沉积物和历史沉积物。
其中的海岸沉积物有来自潮汕深水海盆深部的粉砂岩与潮汕半岛湾地槽的泥沙;滨海沉积物前期为黏土石、砂砾岩,表层为河源性泥沙、末来海砂;历史沉积物主要为更新统德坦指河、至汩罗排泥等落差沉积物。
总之,潮汕地区位处海洋环境复杂的地缘地位,受到海洋、陆源及河口沉积的共同作用影响,使其发育出丰富多样的沉积盆地,拥有多类沉积物,是探讨地质构造的重要区域。
主要类型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主要类型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主要类型的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包括:
1. 逆冲盆地:这些盆地通常形成于碰撞带,具有复杂的构造,包括逆冲断层、褶皱和逆冲带的堆积。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构造陷落带或断层盆地中。
2. 伸展盆地:这些盆地通常形成于大地构造伸展作用下的断裂带,具有广阔的盆地扩张地块。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断层陷落带或断层陷落板块内。
3. 弧前盆地:这些盆地形成于弧前或弧后的洋中脊或洋-陆碰撞带,由高度拉伸、俯冲及碰撞引起。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拉伸断层陷落带或板块碰撞带内。
4. 前陆盆地:这些盆地形成于大陆碰撞带前缘,由于造山带后退而形成,具有沉积物厚度较大的特点。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沉积盆地中。
5. 浅海盆地:这些盆地形成于浅海环境,通常具有丰富的有机质沉积物和适宜的沉积环境。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生物石油或碳酸盐岩中。
6. 深水盆地:这些盆地形成于深海环境,通常具有复杂的沉积体系和特殊的地貌。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深水沉积岩或深层沉积过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colites(沙蚕迹)
4 6
5-Backfilled burrow(倾斜具回填潜穴)
深湖相
6-Planolites(漫游迹) 7-Cochilichmus(螺丝迹) 8-Teichnus(墙迹) 10-Fish(鱼) 11 9-Chondrites(丛藻迹) 11-Skolithos(浊积岩中))
扇
Sq5 Sq4 Sq3 Sq2 Sq1
注:电测曲线左侧为自然电位,右侧为视电阻率
LHST 扇三角洲 LLST
图3-15 车镇凹陷车西地区车2井---车32井连井剖面地层对比图
扇三角洲-冲积扇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下切谷
552 552.8 553.5 554.875 555.925 556.875 557.525 558 558.6 559.1 560.6 560.05 561.2 562.1 563 564 564.7
165.09
166.09
167.09
168.09
169.09
170.09
171.09
172.09
173.09
174.09
175.09
176.09
176.44
ON
ON ON ON T4 沙 三 下 层 序 T 6 沙 四 T' 上 6 层 序 沙 四 下 层 序
TE 1 一 层 序 T1 东 2 东 二 层 序 T1 3 东 三 层 序 T1 沙 一 层 序 T2 沙 二 上 层 序 ON 沙 二 下 层 序 T 3 N O 沙 三 上 层 序 沙 三 中 层 序 T T1
二、裂陷盆地
P2剖面
P6剖面
P12剖面
岩 大 类 岩 相
相 单 元
成
因
解
释
沉积相
灰白色石膏层Vg 蒸发岩 相(V) 灰色、灰绿色膏泥岩Vgf 灰绿色、灰紫色钙质泥岩Vcf 浅灰色、灰绿色泥灰岩Vc 灰色、深灰色油页岩Foh 泥岩相 (F ) 灰绿色、灰紫色泥岩Fch 灰紫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Fm 紫灰色极粗砂岩Sp 灰紫色粉砂岩、细砂岩Sd 砂岩相 (S ) 还原环境下静水沉积 弱还原-氧化环境下静水沉积 远端浊流沉积 舌形纵向沙坝 近端浊流沉积 蒸发化学沉淀沉积 正常湖相
沙三段 中层序 沙四段 中层序
地 个层 中 层:
序地 、震
4
Ma 年 代
B
浅湖 半深---浅湖 半深---浅湖 Sb3 浅 湖 Sb2 Sb2 滨 湖 滨 湖 浅湖 Sb1 扇三角洲 浊流 浅湖--半深湖 Sb1 On On Sb1扇三角洲 On On On 扇三角洲 Sb1 扇三角洲 Sb1
湖
Sb1 Sb3 Sb3
河道 河道 河道 河道
滨 湖 滨 湖 半深湖--浅湖 扇三角洲 On 扇三角 洲
On
咸化 湖
东二层序(Sq10) 半深湖---浅湖 东一层序(Sq9) 浅 湖 沙一层序(Sq8 ) 滨 湖 沙二上层序(Sq7) 浅湖 浊流 浅湖 沙二下层序(Sq6 ) 浊流 T4 半深湖--浅湖 沙三上层序(Sq ) On On 5 T 扇三 T6 5 On 角形洲 扇三 角 半深湖 -深湖 形洲 T6' 沙三中层序(Sq4 ) On 半深湖--深湖 沙三下层序(Sq ) 3 咸化湖 沙四上层序(Sq2 ) Tr 浅 湖 沙四下层序(Sq1) 扇三角洲 T1 3 T2 T2 ' T3
灰紫色中细砂岩Sh
紫灰色粗砂岩—中细砂岩St 灰色、灰紫色粉砂岩、细砂岩至粗砂岩Sm 灰紫色中细砾岩至含砾中粗粒砂岩GSp 灰色、灰紫色中细砂岩至粗砂岩、细砾岩GSg
面状底流
小型河道充填 近端浊流沉积 小型河道充填 砂质碎屑流沉积 河道滞留沉积
扇三角洲 相
砾岩相 (G )
灰紫色复成份中细砾岩Gm
灰紫色复成份中细砾岩Gp
Km
年 代
滨湖 滨湖
滨浅湖 滨浅湖
III
II
滨湖
I Sb1 Sb2 Sb3 I
(1) II (2) III (3) IV (4)
(5) (6) (7) (8)
车14
(9) (10)
T3
浅湖 Sb2 滨浅湖 Sb2 滨湖 Sb2 滨湖 浅湖 Sb1 浅湖--半深湖 Sb 2 滨湖 Sb2 ON 浅湖--半深湖 咸化滨浅湖 Sb1 Sb2 咸化滨湖 Sb1
浊积扇 (1) (2) (3) (4)
II III IV
50
Sb 2 Sb3 I
(5) (6) (7) (8)
车14
T3
(9) (10) (11) (12)
Sb1
55 171 173 175 177 179
扇三角洲 (1)I型界面 (2)II型界面 II 扇三角洲 (3)III型界面 扇三角洲 (4)沙四段中层序 (5)沙三段中层序 扇三角洲 (6)沙二与沙一段中层序 I (7)东营组中层序 冲积扇与扇三角洲 (8)断层 (9)不整合 (10)整合 (11)井号 (12)反射层编号 181 183 185 187
灰紫色复成份细砾岩至中砾岩Gms
辫状河沉积
泥石流沉积
火山岩夹层
熔积岩
岩 流 单 元
岩流单元在地貌上的表现
P2 剖 面
P6 剖 面
古近纪盆地裂谷盆地
三、断陷盆地
11 个 层层 序序 、
双 程 时 间
浅 湖 半深湖---浅湖 半深湖---浅湖 T1 T11 T1 2 浅 湖 半深湖---浅湖 东三层序(Sq11 ) 东营组 中层序 沙一和 沙二中 层序
5
TE
TE
ON ON
Tr
Ma
B
滨浅湖
IV
Sb1 Sb3 Sb3 滨湖 Sb3 扇三角洲 滨湖 滨湖 ON ON 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 (1)I型界面 (2)II型界面 (3)III型界面 (4)沙四段中层序 (5)沙三段中层序 (6)沙二与沙一段中层序 (7)东营组中层序 (8)断层 (9)不整合 (10)整合 (11)井号 (12)反射层编号
12
C'
M 0 100 200 300
大28井
浅
大112井
大111井
大29井
义 和 庄 凸
浅
湖 滨 浅
C
埕
湖
大65井
至 浅
半
深 大古38井 湖 LHST LHST
Sq11 Sq10 湖 Sq9
滨 LTST+LHST
Sq11
至
湖
起
LLST LTST LHST
湖 LTST+LHST 湖 LTST+L 碳酸盐浅滩 HST 碳酸盐浅滩 灰质泥岩 砂砾岩 细砂岩-粉砂岩 灰质油泥岩
滨 浊积扇 浊积扇
浅
子
湖
LTST+LHST
Sq10 Sq9 Sq8
LTST 三 浅 LHST 滨 浅 湖 深 LHST 湖 LTST LLHST ELHST 扇 湖 扇 角 三 LLST 角 角 三 LLST 洲 洲 LLST LLST 角
口
LTST+LHST
LHST 碳酸盐浅滩
大62井
湖
大45井 浅 LHST LTST LTST 浅 半 深
10
东 二 段
20 30 40
沙 三 中 沙三下
50 60 70 80 90 2000
10
20 30 40
东 三 段
沙四上
50 60 70 80 90 2100
沙 四 下
10
20 30 40 50 60 70
沙 一 段
湖后沼泽
2 3
湖平面
滨湖相 滨浅湖相 浅湖相 半深湖相
7 5 8 9 10
1-小型Planolites & Skolithos 2-Skolithos(石针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视电阻率曲线
东 一 段
沙 二 上
90 1700 10 20 30
.
. .
. . . . . . . . .
.
. .
40 50 60
沙 二 下
70 80 90 1800 10 20 30 40 50
沙 三 上
60 70 80 90 1900
车12 车47
扇
车15
162.6
车25
底
车253
车409
湖
车251
160.2
河
车40
车482
车252 车408
道
车481
158.4
车55
道 河
车406
157.2
车103 车16 车102 车101 车46
沉积相空间配置与环境—Es4下
20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206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30 25
未缺失但沉积薄
浊流
On
浅湖 浅湖--半深湖 半深湖--深湖 半深湖--深湖 扇 咸化湖 三 角 浅 湖 洲
河道
河道
层 个序 中划 层分 序
组
1
咸
化
Sb1
155.35 155.775
A
156.775
157.775
158.775
159.775
160.775
161.775
162.775 163.775 164.09
口
冲积扇 角
冲积扇 洲 盐
冲积扇
起
扇 三 浅 滨 湖 冲 角 湖 湖 积 扇 洲
20
子
冲
10
扇 扇
三 浅 湖 扇三角洲 与三角洲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