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报告——刻蚀简介

综述报告——刻蚀简介
综述报告——刻蚀简介

微加工技术——刻蚀简介

自从半导体诞生以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半导体除了在计算机领域应用之外,还广泛地应用于通信、网络、自动遥控及国防科技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刻蚀工艺。随着半导体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图形加工线条越来越细,硅片尺寸越来越大,对刻蚀工艺的要求也越来高。因此,学习了解刻蚀工艺十分必要。本文将主要从刻蚀简介、刻蚀参数及现象、干法刻蚀和湿法刻蚀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刻蚀简介

1.1 刻蚀定义及目的

刻蚀就是用化学的、物理的或同时使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有选择地把没有被抗蚀剂掩蔽的那一部分薄膜层除去,从而在薄膜上得到和抗蚀剂膜上完全一致的图形。刻蚀的基本目的,是在涂光刻胶(或有掩膜)的硅片上正确的复制出掩膜图形[1]。

刻蚀,通常是在光刻工艺之后进行。通过刻蚀,在光刻工艺之后,将想要的图形留在硅片上。从这一角度而言,刻蚀可以被称之为最终的和最主要的图形转移工艺步骤。在通常的刻蚀过程中,有图形的光刻胶层〔或掩膜层)将不受到腐蚀源显著的侵蚀或刻蚀,可作为掩蔽膜,保护硅片上的部分特殊区域,而未被光刻胶保护的区域,则被选择性的刻蚀掉。其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1.2 刻蚀的分类

从工艺上分类的话,在半导体制造中有两种基本的刻蚀工艺:干法刻蚀和湿法腐蚀。

干法刻蚀,是利用气态中产生的等离子体,通过经光刻而开出的掩蔽层窗口,与暴露于等离子体中的硅片行物理和化学反应,刻蚀掉硅片上暴露的表面材料的一种工艺技术法[1]。该工艺技术的突出优点在于,是各向异性刻蚀(侧向腐蚀速度远远小于纵向腐蚀速度,侧向几乎不被腐蚀),因此可以获得极其精确的特征图形。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要求微细化加工工艺能够严格的控制加工尺寸,要求在硅片上完成极其精确的图形转移。任何偏离工艺要求的图形或尺寸,都可能直接影响产品性能或品质,给生产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由于干法刻蚀技术在图形转移上的突出表现,己成为亚微米尺寸下器件刻蚀的最主要工艺方法。在特征图形的制作上,已基本取代了湿法腐蚀技术。

对于湿法腐蚀,就是用液体化学试剂(如酸、碱和溶剂等)以化学的方式去除硅片表面的材料。当然,在通过湿法腐蚀获得特征图形时,也要通过经光刻开出的掩膜层窗口,腐蚀掉露出的表面材料。但从控制图形形状和尺寸的准确性角度而言,由于湿法刻蚀是各向同性刻蚀(侧向与纵向腐蚀速度相同),在形成特征图形方面,湿法腐蚀一般只被用于尺寸较大的情况(大于3微米)。由于这一特点,湿法腐蚀远远没有干法刻蚀的应用广泛。但由于它的高选择比和批量制作模式,湿法腐蚀仍被广泛应用在腐蚀层间膜、去除干法刻蚀残留物和颗粒等工艺步骤中。干法刻蚀和湿法刻蚀的区别可以见如下示意图。

(a)湿法刻蚀的各向同性刻蚀剖面(b)干法刻蚀的各向异性刻蚀剖面从刻蚀材料上来分类的话,刻蚀主要可分为金属刻蚀、介质刻蚀、硅(多晶硅)刻蚀。

2、刻蚀参数及现象

在刻蚀过程中,刻蚀速率、均匀性、选择比是刻蚀最主要的刻蚀参数。以下我们将分别进行介绍。

2.1 刻蚀速率

刻蚀速率是指刻蚀过程中去除表面材料的速度,通常用A/min表示。通常对于量产,为提高产能,希望有较高的刻蚀速率。在采用单片工艺的干法刻蚀设备中,这一参数是非常重要的。刻蚀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1]

ER (etch rate)=△T/t

ER:刻蚀速率;△T:刻蚀量;t:刻蚀时间;

刻蚀量单位为(A或μm),刻蚀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刻蚀速率由工艺和设备变量决定。如,被刻蚀材料类型、刻蚀机的结构配置、使用的气体和工艺参数设置。

刻蚀速率通常正比于刻蚀剂的浓度。硅片表面几何形状等因素不同,可造成不同的硅片之间不同的刻蚀速率。如,被刻蚀的面积较大,则会消耗较多的刻蚀剂,也就是说大部分气相刻蚀基在等离子反应过程中被消耗了,刻蚀剂浓度下降,刻蚀速率就随之减慢。反之,需刻蚀的面积较小,刻蚀速率就相对快些。这种现象,被称为负载效应。对于负载效应带来的刻蚀速率的变化,在有效的终点检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均匀性

刻蚀速率的均一性,直接影响刻蚀整体的均匀性,是保证硅片刻蚀图形一致性的基础参数。其计算公式如下[1]

Ux=士Eave/2 (Emax-Em i n)*100%

E:面内各点刻蚀速率的平均值;Emax:面内刻蚀速率最大值;

Emin:面内刻蚀速率最小值;μx:被刻蚀材料x的速率均一性,Ux的单位为(士%)

等离子密度的分布、刻蚀腔体的构造均会影响刻蚀速率的均一性。一般而言,刻蚀速率的均一性受刻蚀腔体的限制,不同的刻蚀设备之间,在某一刻蚀速率的均一性上会有差别,体现出不同设备的性质。

2.3 选择比

选择比,指在同一种刻蚀条件下,被刻蚀材料的刻蚀速率与另一种材料的刻蚀速率的比值。如,对光刻胶的选择比计算公式,如下所示[1]:

Sr=E f/Er

Sr:对光刻胶的选择比,E f::被刻蚀材料刻蚀速率,Er:光刻胶刻蚀速率选择比低可以低到1:1,意味着被刻材料和另一种材料被去除的一样快。而选择比高可以高到100:1甚至100以上,意味着被刻蚀材料相对与另一种材料易被去除,而在去除过程中,不影响对另一种材料的刻蚀,将过刻蚀影响降致最低。

至于刻蚀条件中,应使用多高的选择比,则应根据被刻蚀膜膜质的情况、图形的结构和对所要刻蚀图形的形状、尺寸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选择比。选择比高,有利于刻蚀高宽比较高的图形。但,对于多层膜结构的图形,在进行层间刻蚀时,则不适合使用选择比高的刻蚀条件。

基于以上基本参数,我们可以根据工艺的需要,在调整实际刻蚀工艺参数时,对这些基础刻蚀参数进行选择和组合,以获得满足需要的刻蚀图形。

另外,从刻蚀管理的角度而言,除如上三种基本刻蚀参数外,刻蚀的整体均匀性、腔体之间的工艺差、刻蚀中的颗粒污染、残留物、等离子损伤等,均属于刻蚀参数范畴。它们将在刻蚀的整个工艺评价中,被逐一确认。只有既达到刻蚀参数的要求,又能刻蚀出符合规格的图形,这样的刻蚀条件,才能被应用在实际的量产中。

3、干法刻蚀

3.1 干法刻蚀原理

干法刻蚀,是利用气态中产生的等离子体,通过经光刻而开出的掩蔽层窗口,与暴露于等离子体中的硅片行物理和化学反应,刻蚀掉硅片上暴露的表面材料的一种工艺技术法。所谓的等离子体,是宇宙中常见的物质,其中包含了中性的粒子、离子和电子,它们混合在一起,表现为电中性。在干法刻蚀中,气体中的分子和原子,通过外部能量的激发,形成震荡,使质量较轻的电子脱离原子的轨道与相邻的分子或原子碰撞,释放出其他电子,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最终形成气体离子与自由活性激团。而干法刻蚀,则利用了气体等离子体中的自由活性激团与离子,与被刻蚀表面进行反应,以此形成最终的特征图形[2]。

3.2 干法刻蚀过程

干法刻蚀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干法刻蚀时,在样品表面同时发生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反应腔体内气体等离子体中的离子,在反应腔体的扁压作用下,对被刻蚀的表面进行轰击,形成损伤层,从而加速了等离子中的自由活性激团在其表面的化学反应,经反应后产生的反应生成物,一部分被分子泵从腔体排气口排出,一部分则在刻蚀的侧壁上形成淀积层。干法刻蚀就是在自由活性激团与表面反应和反应生成物不断淀积的过程中完成的。离子轰击体现了干法刻蚀的各向异性,而由于侧壁的淀积,则很好的抑制了自由活性激团反应时,同性作用对侧壁的刻蚀[3]。正因为干法刻蚀这一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相结合的独特方式,在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的相互作用下,可以精确的控制图形的尺寸和形状,体现出湿法刻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亚微米图形刻蚀的主要工艺技术之一。

刻蚀时,刻蚀气体主要分为惰性系、腐蚀系、氧化系以及C,F系等几类。

刻蚀反应,包括了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根据等离子体中自由活性激团与主要表面材料的刻蚀反应,其基本化学反应式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SiO2: 3SiO2+4CF3*→3SiF4 ↑+2 CO↑+2C O2 ↑

Si: Si+4F*→S iF4↑Si+4C1*→SiC l4↑

W: W+6F*→WF6↑

A1: A1+3C1*→A1C13↑

当然,在实际的刻蚀过程中,根据加工工序的要求,以及被刻蚀图形的膜层结构,还包括了上述以外的其他材料。如金属刻蚀中的Ti, TiN;金属配线层之间的有机或无机silica;钝化刻蚀中的SiON3;以及其他介质膜刻蚀中的SiN等。

3.3 干法刻蚀应用分类

干法刻蚀,主要应用在图形形成工艺中。随着在生产制造上的广泛应用,针对图形加工,干法刻蚀可细致的被分为:有图形刻蚀和无图形刻蚀两大类。

大部分干法刻蚀工艺,涉及有图形刻蚀。而对于部分无图形刻蚀,仍然可以通过干法刻蚀来完成。如LDD侧壁、孔塞、光刻胶的剥离。虽然无图形刻蚀是湿法腐蚀的项目之一,但根据生产工艺的需要,在部分关键的无图形刻蚀中,均采用了干法刻蚀技术,如LDD的侧壁刻。LDD侧壁的形状和尺寸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器件的特性,用干法刻蚀进行刻蚀的控制是最好的选择。加上湿法腐蚀对于氧化膜的腐蚀作用和各向同性特征,是无法形成LDD侧壁的特殊形貌的。另外对光刻胶的剥离则是另一个干法刻蚀的例子。

根据各加工工序、被刻蚀材料膜质的不同,干法刻蚀工艺又可以被细分成如下几项:

a.硅基板刻蚀(silicon etch)

b.氮化膜刻蚀(SiN etch)。

c.金属多晶硅刻蚀(W-silicide etch)

d.多晶硅刻蚀(poly-silicon etch)。

e.金属刻蚀(metal etch)

f.金属钝化刻蚀(SioN3 etch )

g.去胶刻蚀(Ash etch)

综上所述,干法刻蚀根据被刻蚀的材料类型,可系统的分成三种。即金属刻蚀、介质刻蚀和硅刻蚀。介质刻蚀是用于介质材料的刻蚀,如二氧化硅、氮化硅等。上述涉及介质的刻蚀,均属于介质刻蚀。硅刻蚀(包括多晶硅),应用于需要去除硅的场合,如刻蚀多晶硅晶体管栅和硅槽电容等。金属刻蚀,则主要在金属层上去掉铝合金复合层,制作出互连线。

3.4 干法刻蚀设备

讨论干法刻蚀设备,先要介绍一下等离子刻蚀反应器。等离子刻蚀反应器有以下几种类型:圆桶式等离子体反应器、平板(平面)反应器、顺流刻蚀系统、三极平面反应器、离子铣、反应离子刻蚀(RIE )、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机[5]。

从干法刻蚀等离子形成的方式而言,干法刻蚀方式主要包括有电极放电和无电极放电两大类。

有电极放电主要有:RIE即Reactive Ion Etch(高周波、低周波、2周波、相位制御)。

无电极放电主要为:诱导放电、U波、ECR-Electron Cycbrton Resonance[6]。

所谓低周波,是指采用400kHz低周波的放电模式。上下部电极共用一个RF 电源,离子追随底周波电界Vpp运动,可获得较大的离子能量,适用于氧化膜刻蚀。所谓2周波,则指在上部电极加载27MHz的周波,产生中密度的等离子体,在下部电极加载800kHz的周波,制御离子能量。这时,等离子密度与离子能量是分别独立控制的。此类装置适合于氧化膜刻蚀。所谓相位制御,是指上下部电极间加载13. 56MHz周波后,上下部的电源间由相位控制器(phase controller)进行位相制御。由位相控制离子能量,此类装置适合poly-silicon与poly-silicide刻蚀。

RIE反应离子刻蚀腔体,该干法刻蚀进行时,在高真空腔体内,导入气体。在平行电极板之间,加载13. 56MHz高周波,使导入的气体分子解离,产生离子和具有高反应性能的自由活性激团,用于其后的刻蚀反应。这一特性,体现出干法刻蚀的化学特性。在上下极板之间产生直流自偏置电压(DC bias),放置硅片的下部电极则处于负电位状态,等离子中的正离子在负电位的牵引下,得到加速,到达硅片表面。这一特点,体现了干法刻蚀的物理特性,使得朝硅片运动的离化基具有方向性,以此获得较好的侧壁图形。RIE刻蚀适用于氮化膜、氧化膜以及较早时期的钨刻蚀[7]。

诱导放电刻蚀腔体,在上部线圈上加载2MHz RF,形成等离子体,并由下部电极加载13. 56MHz的RF,用于控制离子能量。诱导放电模式中,等离子体密度与离子能量可以独立的被控制。同时,由于上部线圈的高RF,使这一诱导放电模式,可获得高密度的等离子体。此类设备,非常适用于铝、钨等金属膜质的刻蚀。作为诱导放电方式,包括了电子回旋加速反应器(ECR)、电感祸合(ICP )、双等离子体源反应器和磁增强反应离子刻蚀反应器(MERIE)等多种类型的反应

器,被广泛的应用于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机中。高密度等离子体技术,更有效的使输入功率耦合等离子体,产生较大的刻蚀基分解,从而获得10%的离化率,产生高方向性的低能离子,在高深宽比图形中获得各向异性刻蚀。

如上所述,仅从等离子体形成的角度,简单的介绍了干法刻蚀相关的刻蚀反应腔体。而实际的刻蚀腔,要相对复杂得多。另外,从整个刻蚀系统而言,除刻蚀腔外,还有对准腔、搬送腔、冷却腔甚至去胶腔等腔体。这些腔体,将根据刻蚀类型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组合。如金属刻蚀机需要自带去胶腔,而介质膜等刻蚀却不需要。而且,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干法刻蚀系统,包括了气体流量制控制系统、RF输出系统、腔体温度控制系统、硅片的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终点检出系统以及气体除害系统等,对应这些系统将有更多的相应装置,在本节中将不作为重点一一详述。

3.5 终点检测系统

终点检测系统,是干法刻蚀除等离子刻蚀反应腔体外,又一重要的系统。在干法刻蚀过程中,被刻蚀层材料与最终刻蚀停止层的材料之间往往没有好的选择比,所以需要通过终点检测系统来监控刻蚀过程,判断刻蚀停止的最佳位置,以减少对刻蚀停止层的的过度刻蚀。

终点检测系统,是利用等离子体发光强度的变化来进行检测的。当检测刻蚀气体的发光强度时,通常在终点检出后,检出波形上升。而当检测反应生成物的发光强度时,在终点检出后,检出波形下降。而作为检出的终点,也就是刻蚀停止的地方,则发生在波形上升或下降的拐点附近。对于终点的具体检出位置,将依据检出窗口的大小,停止在波形变化的某一个区域。较为普遍的终点检测方法,是采用光发射谱,可以很方便的对刻蚀腔体进行实时监测。关于终点检出的波形,可以根据发光强度变化量的一次或二次微分换算而成。了解终点检测的波形形成方式,掌握终点检测窗口的设置,对于准确设置刻蚀工艺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4、湿法刻蚀

4.1 湿法刻蚀原理

湿法刻蚀是通过腐蚀液进行刻蚀,又称湿法化学腐蚀法。湿法刻蚀在半导体工艺中被广泛地应用,其腐蚀过程与一般化学反应相似。由于是腐蚀样品上没有光刻胶覆盖的部分,因此,理想的刻蚀应当对光刻胶不发生腐蚀或腐蚀速

率很慢。

刻蚀不同材料所选择的腐蚀液是不同的,所用的光刻胶对各种腐蚀剂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生产上往往用光刻胶对腐蚀剂的抗腐蚀能力作为衡量光刻胶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湿法腐蚀尤其适合将多晶硅、氧化物、氮化物、金属与Ⅲ-Ⅴ族化合物等作为整片(即覆盖整个晶片表面)的腐蚀。

湿法刻蚀的机制涉及如下三个核心步骤:反应物由于扩散传递到反应表面、化学反应在表面发生、来自于表面的产物由扩散清除。刻蚀剂溶液的扰动和温度将影响刻蚀速率,该速率指单位时间由由刻蚀去除的薄膜量。在集成电路处理时,多数湿法刻蚀是如下进行的:通过将晶圆片浸泡在化学溶剂中或将溶剂液喷洒到晶圆片上。对于浸泡刻蚀,圆片是浸在刻蚀溶剂液中的,且常常需要机械扰动,为的是确保刻蚀的统一性和一致的刻蚀速率。喷洒蚀刻已经逐渐替代了浸泡刻蚀,因为前者通过持续地将新鲜刻蚀剂喷洒到圆片表面,这样便极大地增加了刻蚀速和一致性。

4.2 常见湿法刻蚀技术

4.2.1 二氧化硅的刻蚀

二氧化硅的湿法刻蚀通常利用稀释的氢氟酸溶液,其中也可以加入氟化铵(NH

4

F)。加入氟化铵是提供缓冲的HF溶液(BHF),又称作缓冲氧化层刻蚀

(buffered-oxide-etch,BOE)。HF加入NH

4

F可以控制酸碱值,并且可以补充氟离子的缺乏,这样可以维持稳定的刻蚀效果。二氧化硅的整体反应式:

SiO2+6HF → H2SiF6+2H2O

SiO

2

的刻蚀速率由腐蚀溶液,腐蚀剂的浓度、搅动与温度决定。另外,密度、表面多孔度、微结构与氧化物内含的杂质皆会影响刻蚀的速率。腐蚀液温

度一定时,SiO

2的腐蚀速率取决于腐蚀液的配比及SiO

2

的掺杂程度,掺杂磷浓

度越高,腐蚀速率越快,掺硼浓度越高,腐蚀速率越慢。SiO

2

对腐蚀的温度十分敏感。温度越高,腐蚀越高,腐蚀速率越快。因此要严格控制腐蚀液的温度。

腐蚀液搅动对腐蚀速率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讲,硅片与腐蚀液的相对运动可以提高腐蚀速率和腐蚀均匀性。常见的方法有对流、鼓泡、机械振动(超声波)和喷雾等。喷雾腐蚀速率最快、均匀性好、侧向腐蚀最小,是一种很好的湿法刻蚀方法。超声波腐蚀易引起浮胶、侧向腐蚀严重,因此少用。

在腐蚀刚开始使用时F—量多,但使用一段时间后,F—量逐渐减少,腐蚀效

果明显消弱。为了提高F—浓度,腐蚀液中加入少量的NH4F,它能及时补充F—。因此,有人称它为缓冲剂。为了保证重复性好,腐蚀液要每天更换。腐蚀液的pH值、腐蚀液的温度、腐蚀时间之间关系要严格控制。

4.2.2 硅的刻蚀

在TTL(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有一种介质隔离技术,那么这种隔离是如何形成的?一般用HF和HNO3作为腐蚀液刻出槽来。其腐蚀速度与腐蚀液中两种酸的比例关系很大。腐蚀有两种方法进行。

1)先在硅表面上生长一层较厚且致密的SiO

2

层,然后利用光刻和刻蚀的方法

把需要的刻槽上的SiO

2

腐蚀掉,这样就裸露出硅来,然后再放入配制好的腐蚀

液中(HNO

3

:HF=8:1(体积比))。这种腐蚀速度十分快,经过2~3min,硅就被腐蚀出10~20μm深槽。腐蚀后去除表面SiO2层,就露出硅片表面,然后按照工艺重新生长SiO2作介质隔离之用或其他加工。在腐蚀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起

到缓冲作用。硝酸是强氧化剂,它将单质的硅氧化成SiO

2

,其反应如下:

3Si+4HNO3=3SiO2+2H2O+4NO↑

生成的SiO

2不溶于水也不溶于HNO

3

,但能与HF生成可溶性络合物,这样硅就

被腐蚀掉了。

2)用金属铝作掩护膜,由于Al对HNO

3

和HF的抗蚀能力较强,可以在硅片表面用蒸发或者溅射方法生长一Al层,然后用光刻和刻蚀方法把槽部分的Al层去掉而裸露出硅,然后再把硅片进入腐蚀液中腐蚀硅。

以上两种方法多都可以使用,但在使用时会发出大量热量来,如不注意散热或降温,其腐蚀效果不好,因此腐蚀时都放在冰水中进行。

4.2.3 金属铝的刻蚀

在半导体干法刻蚀工艺中,根据待刻蚀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金属刻蚀、介质刻蚀和硅刻蚀。金属刻蚀又可以分为金属铝刻蚀、金属钨刻蚀和氮化钛刻蚀等。目前,金属铝作为连线材料,仍然广泛用于DRAM和flash等存储器,以及0.13um以上的逻辑产品中。

金属铝刻蚀通常用到以下气体:Cl2、BCl3、Ar、 N2、CHF3和C2H4等。

Cl2作为主要的刻蚀气体,与铝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可挥发的副产物AlCl3

被气流带出反应腔。BCl

3一方面提供BCl

3

+

,垂直轰击硅片表面,达到各向异性

的刻蚀。另一方面,由于铝表面极易氧化成氧化铝,这层自生氧化铝在刻蚀的

初期阻隔了Cl

2和铝的接触,阻碍了刻蚀的进一步进行。添加BCl

3

则利于将这

层氧化层还原(如方程式1),促进刻蚀过程的继续进行。 \

Al2O3 + 3BCl3→ 2AlCl3 + 3BOCl

Ar电离生成Ar+,主要是对硅片表面提供物理性的垂直轰击。 N

2、CHF

3

和C

2

H

4

是主要的钝化气体,N

2与金属侧壁氮化产生的AlxNy,CHF

3

和C

2

H

4

与光刻胶反

应生成的聚合物会沉积在金属侧壁,形成阻止进一步反应的钝化层。

一般来说,反应腔的工艺压力控制在6~14毫托。压力越高,在反应腔中的Cl

2

浓度越高,刻蚀速率越快。压力越低,分子和离子的碰撞越少,平均自由程增加,离子轰击图形底部的能力增强,这样刻蚀反应速率不会降低甚至于停止于图形的底部。

在金属铝的上下通常会淀积金属钛或氮化钛,形成氮化钛/铝/氮化钛/钛

的结构。用来刻蚀铝的Cl

2与钛反应生成挥发性相对较低的TiCl

4

,刻蚀氮化钛

的速率只有刻蚀铝的1/3~1/4,因此减少Cl

2或是增加BCl

3

和偏置功率,都有利

于提高氮化钛和钛的刻蚀速率。

在金属铝中通常会加入少量的硅和铜来提高电子器件的可靠性。硅和Cl

反应生成挥发性的SiCl

4,很容易被带出反应腔。铜与Cl反应生成的CuCl

2

发性却不高,因此需要加大物理性的离子轰击把铜原子去掉,一般可以通过加大Ar和增加偏置功率来实现。

当铝刻蚀完成之后,硅片表面、图形侧壁和光刻胶表面残留的Cl,会和铝反应生成AlCl

3

,继而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自循环反应,造成对铝的严重侵蚀

(corrosion)。因此,在刻蚀工艺完成后,一般会用H

2O和O

2

的等离子体把氯

和光刻胶去除, 并且在铝表面形成氧化铝来保护铝。

参考文献

[1] Michael Quirk & Julian Serda,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Copyright c,Published by Person Education,Inc.,publishing as Prentice HALL,2001.,page187 and page404.

[2] 小野,武谷,大森NEC中坚技术者教育资料,V ol. 3,page282

[3] J.A. Mucha and D. W.Hess,"Plasma Etching" in Introduction to

Microlithography,Advanced in chemistry Series.Vol .219. Amer.Chem.Soc. (Japanese Version) 1983, page215.

[4] Y. Lii,"Etching," ULSI Technology, ed. C. Chang and S. Sze (New York:McGraw-Hill,1996) page342.

[5] 颜燕,半导体工艺与半导体设备的关系,微电子技术,2002,Vol.30, No. 3

[6] Sawin et al, Proc. Of 8th Plasma Symposium, Electronchem.Soc,page2l

[7] T. Watanable and Y. Yoshida."Dielectric Preakdown of Gas Insulator due to RIE",Solid State Technol.,Apr i 1. 1984.,page213.

[8 J.Coburn,J.Appl. Phys.48, 3532 (1979)

干法刻蚀工艺

干法刻蚀工艺 干法刻蚀工艺可分为物理性刻蚀与化学性刻蚀两种方式。物理性刻蚀是利用辉光放电将气体(如氩)电离成带正电的离子,再利用偏压将离子加速,溅击在被刻蚀物的表面而将被刻蚀物的原子击出,该过程完全是物理上的能量转移,故称为物理性刻蚀。其特色在于,具有非常好的方向性,可获得接近垂直的刻蚀轮廓。但是由于离子是全面均匀地溅射在芯片上,所以光刻胶和被刻蚀材料同时被刻蚀,造成刻蚀选择性偏低。同时,被击出的物质并非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容易二次沉积在被刻蚀薄膜的表面及侧壁上。因此,在超大规模集成化制作工艺中,很少使用完全物理方式的干法刻蚀方法。 化学性刻蚀或称为等离子体刻蚀( PLASMA Etching,PE),是利用等离子体将刻蚀气体电离并形成带电离子、分子及反应性很强的原子团,它们扩散到被刻蚀薄膜表面后与被刻蚀薄膜的表面原子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反应产物,并被真空设备抽离反应腔。因这种反应完全利用化学反应,故称为化学性刻蚀。这种刻蚀方式与前面所讲的湿法刻蚀类似,只是反应物与产物的状态从液态改为气态,并以等离子体来加快反应速率。因此,化学性干法刻蚀具有与湿法刻蚀类似的优点与缺点,即具有较高的掩膜/底层的选择比及等向性。鉴于化学性刻蚀等向性的缺点,在半导体工艺中,只在刻蚀不需要图形转移的步骠(如光刻胶的去除)中应用纯化学刻蚀方法。 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是结合物理性的离子轰击与化学反应的反应离子刻蚀( RIE)。这种方式兼具非等向性与高刻蚀选择比的双重优点。刻蚀的进行主要靠化学反应来实现,加入离子轰击的作用有两方面。 1)破坏被刻蚀材质表面的化学键以提高反应速率。 2)将二次沉积在被刻蚀薄膜表面的产物或聚合物打掉,以使被刻蚀表面能充分与刻蚀气体接触。由于在表面的二次沉积物可被离子打掉,而在侧壁上的二次沉积物未受到离子的轰击,可以保留下来阻隔刻蚀表面与反应气体的接触、使得侧壁不受刻蚀,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获得非等向性的刻蚀效果。 当应用于法刻蚀时,主要应注意刻蚀速率、均匀度、选择比及刻蚀轮廓等因素。

文献综述报告格式

文献综述格式、范文及书写规范要求 一、定义: 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干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文。国内外大多数医学期刊都辟有综述栏目。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绝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二、格式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 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三、写法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刻蚀简介

刻蚀简介.txt遇事潇洒一点,看世糊涂一点。相亲是经销,恋爱叫直销,抛绣球招亲则为围标。没有准备请不要开始,没有能力请不要承诺。爱情这东西,没得到可能是缺憾,不表白就会有遗憾,可是如果自不量力,就只能抱憾了。本文由bshxl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等离子刻蚀简介 自 1970 年代以来组件制造首先开始采用等离子刻蚀技术,对于等离子化学新的了解与认知也就蕴育而生。在现今的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必须精确的控制各种材料尺寸至次微米大小且具有极高的再制性,而由于等离子刻蚀是现今技术中唯一能极有效率地将此工作在高良率下完成,因此等离子刻蚀便成为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技术之一。等离子刻蚀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制程中线路图案的定义,通常需搭配光刻胶的使用及微影技术,其中包括了1) 氮化硅(Nitride)蚀刻:应用于定义主动区;2) 多晶硅化物/多晶硅(Polycide/Poly)刻蚀:应用于定义栅极宽度/长度;3) 多晶硅(Poly)刻蚀:应用于定义多晶硅电容及负载用之多晶硅;4) 间隙壁(Spacer)刻蚀:应用于定义 LDD 宽度;5) 接触窗(Contact) 及引线孔(Via)刻蚀:应用于定义接触窗及引线孔的尺寸大小;6) 钨回刻蚀(Etch Back):应用于钨栓塞(W-Plug)的形成;7) 涂布玻璃(SOG)回刻蚀:应用于平坦化制程;8) 金属刻蚀:应用于定义金属线宽及线长;接脚(Bonding Pad)刻蚀等。 9) 影响等离子刻蚀特性好坏的因素包括了:1) 等离子刻蚀系统的型态;2) 等离子刻蚀的参数;3) 前制程相关参数,如光刻胶、待刻蚀薄膜的沉积参数条件、待刻蚀薄膜下层薄膜的型态及表面的平整度等。何谓等离子体?基本上等离子体是由部份解离的气体及等量的带正、负电荷粒子所组成,其中所含的气体具高度的活性,它是利用外加电场的驱动而形成,并且会产生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 现象。刻蚀用的等离子体中,气体的解离程度很低,通常在 10-5-10-1 之间,在一般的等离子体或活性离子反应器中气体的解离程度约为 10-5-10-4,若解离程度到达 10-3-10-1 则属于高密度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形成的原理:等离子体的产生可藉由直流(DC)偏压或交流射频(RF)偏压下的电场形成,如图 1-3 所示,而在等离子体中的电子来源通常有二:一为分子或原子解离后所产生的电子,另一则为离子撞击电极所产生的二次电子(Secondary Electron),在直流(DC)电场下产生的等离子体其电子源主要以二次电子为主,而交流射频(RF)电场下产生的等离子体其电子源则以分子或原子解离后所产生的电子为主。在等离子刻蚀中以直流方式产生辉光放电的缺点包含了:需要较高的功率消耗, 1) 也就是说产生的离子密度低; 2) 须要以离子撞击电极以产生二次电子,如此将会造成电极材料的损耗;3) 所需之电极材料必须为导体。如此一来将不适用于晶圆制程中。在射频放电(RF Discharge)状况下,由于高频操作,使得大部份的电子在半个周期内没有足够的时间移动至正电极,因此这些电子将会在电极间作振荡,并与气体分子产生碰撞。而射频放电所需的振荡频率下限将视电极间的间距、压力、射频电场振幅的大小及气体分子的解离位能等因素而定,而通常振荡频率下限为 50kHz。一般的射频系统所采用的操作频率大都为13.56MHz。相较于直流放电,射频放电具有下列优点:1) 放电的情况可一直持续下去而无需二次电子的发射,当晶圆本身即为电极的一部份时,这点对半导体材料制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于电子来回的振荡, 2) 因此离子化的机率大为提升,蚀刻速率可因而提升;3) 可在较低的电极电压下操作,以减低电浆对组件所导致之损坏;4) 对于介电质材料同样可以运作。现今所有的等离子体系统皆为射频系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射频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参数是供给动力的电极面积与接地电极面积之比。等效电子及离子温度:存在于等离子体中的电场分别施力于带正电荷之离子与代负电荷之电子,F=E*q ,而加速度 a=F/M,由于离子质量远大于电子,因此电子所获得的加速度与速度将远大于离子,以致电子的动能远大于离子,电子与离子间处于一非平衡状态。从气体动力论中,得知 Ekinetic = (3/2) kT,由此可知,等效电子温度远大于等效离子温度,如此可视为“热”电子处于“冷”等

干法刻蚀工艺总结

干法刻蚀工艺总结 离子束刻蚀机(IBE-150A) 背景: 利用辉光放电原理将氩气分解为氩离子,氩离子经过阳极电场的加速对样品表面进行物理轰击,以达到刻蚀的作用。把Ar、Kr或Xe之类惰性气体充入离子源放电室并使其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然后由栅极将离子呈束状引出并加速,具有一定能量的离子束进入工作室,射向固体表面撞击固体表面原子,使材料原子发生溅射,达到刻蚀目的,属纯物理过程。 技术指标: 装片:一片六英寸衬底、或1片四英寸,向下兼容。 抽气速度:30min由ATM到1.0×10-3Pa 极限真空度:2×10-4Pa 离子能量:300eV-400eV

ICP刻蚀机(OXFORD ICP 180) 背景: 通入反应气体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辉光放电将其分解,产生的具有强化学活性的等离子体在电场的加速作用下移动到样品表面,对样品表面既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挥发性气体,又有一定的物理刻蚀作用。因为等离子体源与射频加速源分离,所以等离子体密度可以更高,加速能力也可以加强,以获得更高的刻蚀速率,以及更好的各向异性刻蚀。另外,由于该系统使用了Cl基和Br基的刻蚀气体,因此该ICP系统适合于对Ⅲ-Ⅴ族化合物材料进行刻蚀。 技术指标: ICP离子源:0~3000W RF射频源:0~600W 装片:1片四英寸,向下兼容 基底刻蚀温度:0℃-200℃可调。 刻蚀气体:BCl 3、Cl 2 、HBr、Ar、O 2 可刻蚀材料包括:GaN、GaAs、InP等Ⅲ-Ⅴ族化合物材料

ICP刻蚀机(STS HRM) 背景: 通入反应气体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辉光放电将其分解,产生的具有强化学活性的等离子体在电场的加速作用下移动到样品表面,对样品表面既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挥发性气体,又有一定的物理刻蚀作用。因为等离子体源与射频加速源分离,所以等离子体密度可以更高,加速能力也可以加强,以获得更高的刻蚀速率,以及更好的各向异性刻蚀。该系统使用了F基的刻蚀气体,具有Bosch工艺,适合于对硅材料进行大深宽比刻蚀。 技术指标: ICP离子源:0-3000W RF射频源:0-600W 装片系统:六英寸,向下兼容 基底刻蚀温度:0℃-200℃可调。 刻蚀气体:SF6、C4F8、O2、Ar 可刻蚀材料包括:硅材料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范文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范文 篇一: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怎么写 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怎么写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

等离子体刻蚀机原理

等离子体刻蚀机原理 什么是等离子体? ?随着温度的升高,一般物质依次表现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它们统称为物质的 三态。 ?当气体的温度进一步升高时,其中许多,甚至全部分子或原子将由于激烈的相 互碰撞而离解为电子和正离子。这时物质将进入一种新的状态,即主要由电子和 正离子(或是带正电的核)组成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物质叫等离子体。它可以称 为物质的第四态。 等离子体的应用 等离子体的产生

等离子体刻蚀原理 ?等离子体刻蚀是采用高频辉光放电反应,使反应气体激活成活性粒子,如原子或游离基,这些活性粒子扩散到需刻蚀的部位,在那里与被刻蚀材料进行反应,形成挥发性反应物而被去除。 ?这种腐蚀方法也叫做干法腐蚀。 等离子体刻蚀反应

?首先,母体分子CF4在高能量的电子的碰撞作用下分解成多种中性基团或离子。 CF4→CF3,CF2,CF,C,F ?其次,这些活性粒子由于扩散或者在电场作用下到达SiO2表面,并在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 ?生产过程中,在CF4中掺入O2,这样有利于提高Si和SiO2的刻蚀速率。 等离子体刻蚀工艺 ?装片 在待刻蚀硅片的两边,分别放置一片与硅片同样大小的玻璃夹板,叠放整齐,用夹具夹紧,确保待刻蚀的硅片中间没有大的缝隙。将夹具平稳放入反应室的支架上,关好反应室的盖子。 检验方法 ?冷热探针法 检验原理 ?热探针和N型半导体接触时,传导电子将流向温度较低的区域,使得热探针处

电子缺少,因而其电势相对于同一材料上的室温触点而言将是正的。 ?同样道理,P型半导体热探针触点相对于室温触点而言将是负的。 ?此电势差可以用简单的微伏表测量。 ?热探针的结构可以是将小的热线圈绕在一个探针的周围,也可以用小型的电烙 铁。 检验操作及判断 ?确认万用表工作正常,量程置于200mV。 ?冷探针连接电压表的正电极,热探针与电压表的负极相连。 ?用冷、热探针接触硅片一个边沿不相连的两个点,电压表显示这两点间的电压为负值,说明导电类型为p,刻蚀合格。相同的方法检测另外三个边沿的导电类型是否为p型。 ?如果经过检验,任何一个边沿没有刻蚀合格,则这一批硅片需要重新装片,进行刻蚀。 一.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原理: 等离子体刻蚀机是基于真空中的高频激励而产生的辉光放电将四氟化碳中的氟离子电离出来从而获得化学活性微粒与被刻蚀材料起化学反应产生辉发性物质进行刻蚀的。同时为了保证氟离子的浓度和刻蚀速度必须加入一定比例的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二.主要用途及适用范围: 该设备主要对太阳能电池片周边的P—N结进行刻蚀,使太阳能电池片周边呈开路状态。也可用于半导体工艺中多晶硅,氮化硅的刻蚀和去胶。 三.使用环境及工作条件: 1)环境温度:5℃—40℃; 2)相对湿度:<70%; 3)环境净化等级:>10000级; 4)大气压强:一个标准大气压; 5)电源:三相交流380(1±10%)V,频率50 (1±10%)Hz; 6)所用气体压力:0.1Mpa—0.2 Mpa;所用气体为四氟化碳、氧气和氮气。 7)每台设备要有良好的,独立的接地且接地电阻最好小于0.1Ω;四.总体结构: 本设备由真空管路系统、气路系统、反应室、压力控制系统、SY型射频功率源、电源供电及控制部分组成。 1)真空管路系统主要由2X—15型旋片式真空泵、电磁隔断放气阀、波纹管、碟阀、预抽阀、电磁隔断阀组成。 2)气路系统主要由控制四氟化碳、氧气、尾气、稀释、氮气的电磁阀及不锈钢管和软管组成。其中为了精确控制四氟化碳和氧气10:1的混合比例,在控制四氟化碳和氧气电磁阀的后级加了质量流量计。(这里要附带讲一下关于工作压差的问题,我们所用的质量流量计的工作压差为0.1Mpa—0.5Mpa。而反应室的辉光工作压力为80Pa或更低,尤其是在充气瞬间。因此这就是为什么要求供气压力设定为0.1Mpa—0.2 Mpa的原因。以前出现过由于硅片刻不通,操作

半导体工艺 干法刻蚀 铝刻蚀

干法刻蚀之铝刻蚀 在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刻蚀就是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有选择性地从硅片表面去除不需要的材料的过程。从工艺上区分,刻蚀可以分为湿法刻蚀和干法刻蚀。前者的主要特点是各向同性刻蚀;后者是利用等离子体来进行各向异性刻蚀,可以严格控制纵向和横向刻蚀。 干法的各向异性刻蚀,可以用表面损伤和侧壁钝化两种机制来解释。表面损伤机制是指,与硅片平行的待刻蚀物质的图形底部,表面的原子键被破坏,扩散至此的自由基很容易与其发生反应,使得这个方向的刻蚀得以持续进行。与硅片垂直的图形侧壁则因为表面原子键完整,从而形态得到保护。侧壁钝化机制是指,刻蚀反应产生的非挥发性的副产物,光刻胶刻蚀产生的聚合物,以及侧壁表面的氧化物或氮化物会在待刻蚀物质表面形成钝化层。图形底部受到离子的轰击,钝化层会被击穿,露出里面的待刻蚀物质继续反应,而图形侧壁钝化层受到较少的离子轰击,阻止了这个方向刻蚀的进一步进行。 在半导体干法刻蚀工艺中,根据待刻蚀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金属刻蚀、介质刻蚀和硅刻蚀。金属刻蚀又可以分为金属铝刻蚀、金属钨刻蚀和氮化钛刻蚀等。目前,金属铝作为连线材料,仍然广泛用于DRAM和flash等存储器,以及以上的逻辑产品中。本文着重介绍金属铝的刻蚀工艺。

金属铝刻蚀通常用到以下气体:Cl2、BCl3、Ar、 N2、CHF3和C2H4等。Cl2作为主要的刻蚀气体,与铝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可挥发的副产物AlCl3被气流带出反应腔。BCl3一方面提供BCl3+,垂直轰击硅片表面,达到各向异性的刻蚀。另一方面,由于铝表面极易氧化成氧化铝,这层自生氧化铝在刻蚀的初期阻隔了Cl2和铝的接触,阻碍了刻蚀的进一步进行。添加BCl3 则利于将这层氧化层还原(如方程式1),促进刻蚀过程的继续进行。 Al2O3 + 3BCl3→ 2AlCl3 + 3BOCl (1) Ar电离生成Ar+,主要是对硅片表面提供物理性的垂直轰击。 N2、CHF3和C2H4是主要的钝化气体,N2与金属侧壁氮化产生的AlxNy,CHF3和C2H4与光刻胶反应生成的聚合物会沉积在金属侧壁,形成阻止进一步反应的钝化层。 一般来说,反应腔的工艺压力控制在6-14毫托。压力越高,在反应腔中的Cl2浓度越高,刻蚀速率越快。压力越低,分子和离子的碰撞越少,平均自由程增加,离子轰击图形底部的能力增强,这样刻蚀反应速率不会降低甚至于停止于图形的底部。

文献综述应该写些什么东西

文献综述应该写些什么东西? (2002-11-21)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

干法刻蚀技术

蚀刻技术 最早的蚀刻技术是利用特定的溶液与薄膜间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来去除薄膜 未被光阻覆盖的部分,而达到蚀刻的目的,这种蚀刻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湿式蚀刻。因为湿式蚀刻是利用化学反应来进行薄膜的去除,而化学反应本身不具方向性,因此湿式蚀刻过程为等向性,一般而言此方式不足以定义3微米以下的线宽,但对于3微米以上的线宽定义湿式蚀刻仍然为一可选择采用的技术。 湿式蚀刻之所以在微电子制作过程中被广泛的采用乃由于其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高产能及优越的蚀刻选择比等优点。但相对于干式蚀刻,除了无法定义较细的线宽外,湿式蚀刻仍有以下的缺点:1) 需花费较高成本的反应溶液及去离子水;2) 化学药品处理时人员所遭遇的安全问题;3) 光阻附着性问题;4) 气泡形成及化学蚀刻液无法完全与晶圆表面接触所造成的不完全及不均匀的蚀刻; 5) 废气及潜在的爆炸性。 湿式蚀刻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1) 化学蚀刻液扩散至待蚀刻材料之表面; 2) 蚀刻液与待蚀刻材料发生化学反应; 3) 反应后之产物从蚀刻材料之表面扩散至溶液中,并随溶液排出(3)。三个步骤中进行最慢者为速率控制步骤,也就是说该步骤的反应速率即为整个反应之速率。 大部份的蚀刻过程包含了一个或多个化学反应步骤,各种形态的反应都有可能发生,但常遇到的反应是将待蚀刻层表面先予以氧化,再将此氧化层溶解,并随溶液排出,如此反复进行以达到蚀刻的效果。如蚀刻硅、铝时即是利用此种化学反应方式。 湿式蚀刻的速率通常可藉由改变溶液浓度及温度予以控制。溶液浓度可改变反应物质到达及离开待蚀刻物表面的速率,一般而言,当溶液浓度增加时,蚀刻速率将会提高。而提高溶液温度可加速化学反应速率,进而加速蚀刻速率。 除了溶液的选用外,选择适用的屏蔽物质亦是十分重要的,它必须与待蚀刻材料表面有很好的附着性、并能承受蚀刻溶液的侵蚀且稳定而不变质。而光阻通常是一个很好的屏蔽材料,且由于其图案转印步骤简单,因此常被使用。但使用光阻作为屏蔽材料时也会发生边缘剥离或龟裂的情形。边缘剥离乃由于蚀刻溶液的侵蚀,造成光阻与基材间的黏着性变差所致。解决的方法则可使用黏着促进剂来增加光阻与基材间的黏着性,如Hexamethyl-disilazane (HMDS)。龟裂则是因为光阻与基材间的应力差异太大,减缓龟裂的方法可利用较具弹性的屏蔽材质来吸收两者间的应力差。 蚀刻化学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泡常会造成蚀刻的不均匀性,气泡留滞于基材上阻止了蚀刻溶液与待蚀刻物表面的接触,将使得蚀刻速率变慢或停滞,直到气泡离开基材表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在溶液中加入一些催化剂增进蚀刻溶液与待蚀刻物表面的接触,并在蚀刻过程中予于搅动以加速气泡的脱离。 以下将介绍半导体制程中常见几种物质的湿式蚀刻:硅、二氧化硅、氮化硅及铝。 5-2-1 硅的湿式蚀刻 在半导体制程中,单晶硅与复晶硅的蚀刻通常利用硝酸与氢氟酸的混合液来进行。此反应是利用硝酸将硅表面氧化成二氧化硅,再利用氢氟酸将形成的二氧化硅溶解去除,反应式如下: Si + HNO3 + 6HF à H2SiF6 + HNO2 + H2 + H2O 上述的反应中可添加醋酸作为缓冲剂(Buffer Agent),以抑制硝酸的解离。而蚀刻速率的调整可藉由改变硝酸与氢氟酸的比例,并配合醋酸添加与水的稀释

文献综述报告-范文

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中学教学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班级:数学102班姓名:黄强学号:1020151211 目录 1 前言 2 数学美学研究现状 2.1近十年来数学美学研究分成两个时期 2. 2研究简况 2.3主要研究成果 3、数学美学的研究发展方向 3.1对数学美本质的进一步探索 3.2数学美学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形成 3.3数学美学思想史的研究 3.4对数学美追求的方法论意义的研究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1. 前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将世界带入了一个计算机和网络深入千家万户的信息时代。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的问题日益重要。信息安全不但关系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稳定,也关系到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数字化生存的质量。由于系统的设计缺陷、网络协议的脆弱性,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种漏洞,都可能被攻击者加以利用进行网络攻击。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真正的政治经济的安全。信息革命是否得以保障决定了信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否真正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安全,美国多年来一直将信息安全技术列为国防重点项目,并已形成庞大的信息安全产业。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也在信息安全领域投入巨资,拥有相当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信息安全涵盖了很多的方面,比如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等等。 当前,以Internet 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因此网络安全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网络安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密码算法和密码协议。密码协议又称为安全协议。它们构成了网络安全体系的两个层次:密码算法为网络上传递的消息提供高强度的加密解密操作和其他辅助算法,而密码协议则在这些算法的基础上为各种网络安全性方面的需求提供实现方案。安全协议是基于密码算法的更高一层的算法,它为有安全需求的各方提供了一个步骤序列,以使它们能够安全地完成实体之间的认证、在实体之间安全地分配密钥或其他各种秘密、确认发送和接收的消息的非否认性等。网络安全不能单纯依靠安全的密码算法。安全协议是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全协议越来越多地用于保护因特网上传送的各种交易。网络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和验证是当今计算机安全领域的热点和重大课题。 经验告诉我们,设计和分析一个正确的安全协议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即使我们只讨论安全协议中最基本的认证协议,其中参加协议的主体只有两三个,交换的消息只有3~5条,设计一个正确的、符合认证目标的、没有冗余的认证协议也很不容易[1][2]¨。许多安全协议在提出之初被认为是足够安全的,然而在一段时间内被证明有漏洞。如:Needham-Schroeder[3]协议是最为著名的早期的认证协议,该协议可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下的两种版本,分别简称为NSSK协议和NSPK协议。从1978年NSPK协议问世以来,到Lowe于1996年发现NSPK协议的安全缺陷,已经过去了大约l7年之久。安全协议设计的困难性和安全协议分析的微妙性,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漏洞严重的威胁了网络安全。 目前越来越多的安全协议不断地涌现,伴随着相应协议的漏洞也会不断产生。因此对

论文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怎么写 发表文章百度搜藏QQ书签收藏本文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

等离子体刻蚀..

等离子体刻蚀 ●集成电路的发展 1958年:第一个锗集成电路 1961年:集成8个元件 目前:集成20亿个元件 对比: 第一台计算机(EN IAC,1946),18000 只电子管, 重达30 吨, 占 地180 平方米, 耗电150 千瓦。奔II芯片:7.5百万个晶体管 ●集成电路发展的基本规律 穆尔法则:硅集成电路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每18个月翻一番,特征尺寸下降一半。 集成度随时间的增长: 特征长度随时间的下降:

集成电路制造与等离子体刻蚀 集成电路本质:微小晶体管,MOS场效应管的集成 微小晶体管,MOS场的制作:硅片上微结构制作----槽、孔早期工艺:化学液体腐蚀----湿法工艺 5微米以上 缺点: (a)腐蚀性残液----->降低器件稳定性、寿命 (b)各向同性 (c)耗水量大(why) (d)环境污染

随着特征尺寸的下降,湿法工艺不能满足要求,寻求新的工艺----> 等离子体干法刻蚀,在1969引入半导体加工,在7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

等离子体刻蚀过程、原理: 4

刻蚀三个阶段 (1) 刻蚀物质的吸附、反应 (2) 挥发性产物的形成; (3) 产物的脱附, 氯等离子体刻蚀硅反应过程 Cl2→Cl+Cl Si(表面)+2Cl→SiCl2 SiCl2+ 2Cl→SiC l4(why) CF4等离子体刻蚀SiO2反应过程 离子轰击作用 三种主要作用 (1)化学增强物理溅射(Chemical en2hanced physical sputtering) 例如,含氟的等离子体在硅表面形成的SiF x 基与元素 Si 相比,其键合能比较低,因而在离子轰击时具有较高 的溅射几率, (2)晶格损伤诱导化学反应(damage - induced chemical reaction) 离子轰击产生的晶格损伤使基片表面与气体物质的反 应速率增大 (3)化学溅射(chemical sputtering) 活性离子轰击引起一种化学反应,使其先形成弱束缚的 分子,然后从表面脱附。 其他作用 ?加速反应物的脱附 ---> 提高刻蚀反应速度 ?控制附加沉积物---> 提高刻蚀的各向异性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_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篇一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技术经济班 设计(论文)题目: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 指导教师: 200 年4 月21 日 目录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题目 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 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4.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 5.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

6.进度安排 文献综述 1 资本运营运作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结论1.1资本运营的涵义 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2 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3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4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3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 1.3.1概念 1.3.2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 1.3.4并购方式 1.4研究课题的意义

2目前研究阶段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论文题目 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 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 企业资本运营是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纵观当今世界各大企业的发展历程,资本运营都起到过相当关键的作用,并且往往成为它们实现重大跨越的跳板和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将资本运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获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的瓶颈,认识到资本运营同生产经营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可以预见,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特会越来越大。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为背景,比较全面描述了国内外资本运营的现状,深入地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以及对于国外资本运营经验的借鉴和教训的吸取。 在研究领域发展方面,国外对资本运营的研究和运用都多于我国。在中国,资本运营是一个经济学新概念,它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投资管理学科基础的理论学科。资本运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课程。它是将公司财务管理、公司战略管理、

第六讲 等离子体刻蚀

干法体硅加工―― 深反应离子刻蚀技术 干法体硅加工的必要性: 高深宽比微结构是MEMS体系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基于硅的优异机械特性和半导体工业的积累,硅被选择作为MEMS 的主要结构材料,但是,湿法刻蚀难以实现任意形状的图形转移,复杂微结构的硅材料在高深宽比硅干法刻蚀获得进展之前是非常困难和有很多限制条件的,因此,人们在硅的深刻蚀加工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因此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称为独具特色的专用加工设备,大有取代湿法刻蚀的趋势。 内容: 等离子体刻蚀技术 硅的刻蚀与高深宽比机制 应用

等离子体刻蚀技术 等离子体的形成: 当一定量的化学气体进入一定压力的腔体,在上下电极加上高电压,产生电弧放电,生成大量的离子和自由电子,这种由部分离化的气体组成的气相物质被称为等离子体 对于气体分子AB,其等离子体中可能含有: A,B,A+,B+,AB+,A*,B*,AB*,e 其中激发态的粒子会自发放电,产生辉光,称为辉光放电现象。于是: 直流激发的辉光放电被称为直流辉光放电 射频电流激发的放电就称为射频放电 对于直流等离子体反应,其典型气压约在1mTorr,典型装置如下:

平板间距决定了激发电源的电压,大约是5厘米对应500V,10厘米对应1000V的水平 处于两极之间的等离子体,正电粒子向负极运动,电子向正极运动,电子更快。 离子最终撞击阴极将产生更多的二次电子,二次电子再向正极运动,并被极间电场加速,当能量足够高时,与腔室内的气体分子碰撞,又可以产生新的离子,如此反复,就可以维持腔室内一定区域的等离子状态。 研究表明:等离子体中绝大多数仍为气体分子,自由基和带电粒子只占很小部分,对于简单的直流放电等离子体,自由基约占1%,而离子更是只有大约0.01% 因此,一般等离子体刻蚀反应主要是由自由基去完成的

文献综述报告范文

关于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报告》的写作规定 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现对本科学生专业文献综述(论文)作如下暂行规定。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包括有关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能解决的办法。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一)目的 科技文献检索和专业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对本科学生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方法和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的训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工作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2.使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科技文献的种类,掌握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大量搜集、阅读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和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并撰写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要求 1.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属教学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每位本科毕业生必须完成。 2.每位同学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撰写出与本人参与的课题有关的文献综述一篇。文献综述(论文)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5篇以上,外文文献至少2篇。 3.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16K纸),统一封面。 学生提交的文献综述要经指导教师审查合格后上报工商管理(双)专业教务员。 二、学习和指导 (一)课程选修 学生通过《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等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了解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专业文献综述(论文)的写作方法。 (二)指导 各学科应加强对此教学环节的指导。应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将有关文献综述方法的内容有机融入课程讲授过程中。此外,各学科必要时应开设相应的讲座,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选择题目、撰写提纲和论文。 三、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是记录有科学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反映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文献种类繁多,有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会议文献等原始文献,也有在此基础上经整理、加工、压缩、提炼后编制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书目、题录、索引、文摘、百科、手册、年鉴和名录等。如何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有关文献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本科学生在撰写专业文献综述(论文)之前要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要求是: 1、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检索法和间接检索法;

半导体刻蚀技术简介终稿

一、等离子体刻蚀技术的产生: 在积体电路制造过程中,常需要在晶圆上定义出极细微尺寸的图案,这些图案主要的形成方式,乃是藉由刻蚀技术,将微光刻后所产生的光阻图案忠实地转印至光阻下的材质上,以形成积体电路的复杂架构。因此蚀刻技术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广义而言,所谓的蚀刻技术,包含了将材质整面均匀移除及图案选择性部份去除的技术。而其中大略可分为湿式蚀刻与干式蚀刻两种技术。 早期半导体制程中所采用的蚀刻方式为湿式蚀刻,即利用特定的化学溶液将待蚀刻薄膜未被光阻覆盖的部分分解,并转成可溶于此溶液的化合物后加以排除,而达到蚀刻的目的。湿式蚀刻的进行主要是藉由溶液与待蚀刻材质间的化学反应,因此可藉由调配与选取适当的化学溶液,得到所需的蚀刻速率,以及待蚀刻材料与光阻及下层材质良好的蚀刻选择比(选择性)。 然而,随着积体电路中的元件尺寸越做越小,由于化学反应没有方向性,因而湿式蚀刻是各向同性的,此时,当蚀刻溶液做纵向蚀刻时,侧向的蚀刻将同时发生,进而造成咬边现象,导致图案线宽失真。因此湿式蚀刻在次微米元件的制程中已被干式蚀刻所取代。 干式蚀刻通常指利用辉光放电方式,产生包含离子,电子等带电粒子及具有高度化学活性的中性原子与分子及自由基的电浆来进行图案转印的蚀刻技术。 由部份解离的气体及等量的带正,负电荷粒子所组成的等离子体被称为电浆。蚀刻用的电浆中,气体的解离程度很低,其中所含的气体具高度的活性,它是利用外加电场的驱动而形成,并且会产生辉光放电现象。 自1970年代以来元件制造首先开始采用电浆蚀刻技术,对于电浆化学新的了解与认知也就蕴育而生。在现今的积体电路制造过程中,必须精确的控制各种材料尺寸至次微米大小且具有极高的再制性,而由于电浆蚀刻是现今技术中唯一能极有效率地将此工作在高良率下完成,因此电浆蚀刻便成为积体电路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技术之一。 影响电浆蚀刻特性好坏的因素包括了:1)电浆蚀刻系统的型态,2)电浆蚀刻的参数; 3)前制程相关参数,如光阻,待蚀刻薄膜之沉积参数条件,待蚀刻薄膜下层薄膜的型态及表面的平整度等。 二、电浆的基本概念: 1、电浆形成的原理: 电浆的产生可藉由直流(DC)的偏压或交流射频(RF)的偏压下的电场形成,而在电浆中的电子来源通常有二:一为分子或原子解离后所产生的电子,另一则为离子撞击电极所产生的二次电子,在直流(DC)的电场下产生的电浆其电子源主要以二次电子为主,而交流射频(RF)的电场下产生的电浆其电子源则以分子或原子解离后所产生的电子为主。 在电浆蚀刻中以直流方式产生辉光放电的缺点包含了:1)需要较高的功率消耗,也就是说产生的离子密度低; 2)须要以离子撞击电极以产生二次电子,如此将会造成电极材料的损耗。三)所需之电极材料必须为导体如此一来将不适用于晶圆制程中。 在射频放电状况下,由于高频操作,使得大部份的电子在半个周期内没有足够的时间移动至正电极,因此这些电子将会在电极间作振荡,并与气体分子产生碰撞。而射频放电所需的振荡频率下限将视电极间的间距,压力,射频电场振幅的大小及气体分子的解离位能等因素而定,而通常振荡频率下限为50kHz的。一般的射频系统所采用的操作频率大都为13.56。 相较于直流放电,射频放电具有下列优点:1)放电的情况可一直持续下去而无需二次电子的发射,当晶圆本身即为电极的一部份时,这点对半导体材料制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由于电子来回的振荡,因此离子化的机率大为提升,蚀刻速率可因而提升; 3)可在较低的电极电压下操作,以减低电浆对元件所导致之损坏; 4)对于介电质材料同样可以运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