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进程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 城镇地区集聚 和乡村地区转变为
城镇地区 的过程。
(3)说出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答案: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4)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2.阅读教材第32~33页图文内容,理解城镇化的意义。 (1)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
一、城镇化的意义 2000—2010年城镇化进程变慢
(1)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
|教材初探|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特点是
()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
答城案市:人(1口)B占(2总)D人口的比例1增.加阅读教材第31页图文内容,认识城镇化。
B.英国
C.德国
D.中国
(2)目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阶段的突出特点包括 ( )
①交通拥堵
②环境改善
③逆城镇化明显
④郊区城镇化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1950—2000年英国 信息1 城镇化水平下降
推断结论 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
高,70%以上
趋缓 ,甚至
停滞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 、
住房紧张、环挤境恶
等
化
城镇化地域向农村推进,
逆城镇化等
|迁移应用| 结合教材图2.22、图2.23,说明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 答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总体速度较快;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特点? 答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镇户籍管理政 策有所放宽。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全面 展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镇户籍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科目地理任课教师班级课题农业区位因素课标要求掌握并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高频考点分析影响某种农作物分布的农业区位因素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合作讨论,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各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自主探究式教学、合作讨论法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导入肇源县和平乡的鲜花和肇源县福兴乡的香瓜图片【讲授新课】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一)自主探究一:自然因素问题1:南方地区是我国的水稻种植区,为何长江流域以北地区种植单季稻?海南和珠三角却能实现一年三熟?问题2:古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何西安不能实现荔枝的种植?问题3:南疆棉区为什么是长绒棉?问题4: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农业类型不同的原因?问题5:法国人在南部相对低平的罗讷河谷地种植葡萄,而在谷地两侧崎岖的高原,山地发展畜牧业。
主导因素是什么?问题6: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爱好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茶树虽然成活,但色泽,口感均大为下降,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问题7:河套平原地处我国半干旱地区,却是西北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号称塞外江南?通过质疑能够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自然因素有哪些?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2、地形3、土壤4、水源(二)自主探究二:社会经济因素案例1、以色列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公里,23土地为沙漠和山地,年降水量约为20—500mm,且分布不均匀,政府大力建设引水工程,发展喷灌和滴灌等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构造、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2. 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地震的成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特征。
2. 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内部结构的三层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2. 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实验材料:模型球、破碎的岩石、地震波模型等。
3. 教学资源:地理教科书、地球内部结构的图表、地震活动的实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地震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三层模型。
3. 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将模型球切开,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并解释每个部分的特点。
2. 制作地震波模型,通过实验演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知识巩固(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关系。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例,展示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3. 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问题: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如何预防地震灾害?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板块运动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困惑,并提出问题。
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内容和表现。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件(共37张PPT)

读图分析: 我国城市的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探究活动三
案例分析
[案例3]大庆市,此地原为滨洲铁路的萨尔图站两 侧的千里平原。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第三号 探井喷出原油,并给这个油田取名为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现有人口100多万。 石油资源的开采
因矿产资源的发现、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
攀枝花
铁矿
拉和莫斯科。
超大城市
(二)城市的服务功能及范围(P25页)
城市的服务范围: 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广大农村 购物、就医、求学、娱乐、管理或其他服务。 ——特点:不固定、无明确界限
2、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哪些? 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以及城市附近的小城 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1、城市为区域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
特大城市
中等城市
(1)购买纸、笔、米、 面等日常消费品,看 头痛感冒等常见病, 上小学等 (2)购买彩电、冰箱 等生活用品,看一些 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3)购买时装等高档 商品,看疑难病症,
小城市
名称 距离
枣强镇 0km 11 每周一两次 ( 1)
衡水市 25km 29 两三个月一次 ( 2)
石家庄市 90km 231 每年一两次 ( 3)
世界特大城市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日本东京(3530万)、
紧随其后的是墨西哥城(1920万)、美国纽约(1850
万)、印度孟买(1830万)和巴西圣保罗(1830万)。
其他15座大城市的排名依次为:新德里、加尔各答、布
宜诺斯艾利斯、雅加达、上海、达卡、洛杉矶、卡拉奇、
里约热内卢、大阪-神户、开罗、拉各斯、北京、马尼
上 海 的 地 理 位 置
探究活动三
案例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学案.doc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二[学案]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比较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
2. 举例说明城市的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的基本条件。
3.通过对徳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 的分析,理解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形成、分布、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1、 城市等级:(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分依据:通常是以城市 來划分的。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我国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 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等。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标准是 o 2、 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1) _________________ 功能:城市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中心,集中了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服务。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 和广大的 地区。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城市范围不是 , 不明确。
二. 徳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等级体系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 ___________________ ,数目—,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_______________ 数目_(3)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 _______ 的城市服务范围。
2022年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4课时》精品教案

2.2气候第四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通过阅读四幅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2.理解我国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原因和意义.【过程与方法】会通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 理解气候类型分布的原因及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初步的判断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我国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教学难点】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课前准备课件、地图等.教学过程研习一:通过气候类型图, 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特点有什么区别?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气候的一个特点——季风气候显著. 除了季风气候, 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 观察图谈谈各气候的名称及分布. 〔学生答复: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 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提问]从图中, 能否看出我国还有一个重要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或气候复杂多样〕这个气候特征形成会与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关呢?(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 老师先不对答案作评价〕观察图中四个地点漠河、海口、吐鲁番、五道梁的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柱状图, 分析各地的气候特点, 进而判断它们各属于我国哪一种气候类型?在此根底上, 引导学生搞清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点.研习二: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①西北的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缺乏10 mm, 冬季平均气温在-10℃, 夏季平均气温在25℃以下)气候枯燥、冬冷夏热,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②西南的五道梁(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说明青藏高原上大局部地区四季低温, 有的地区甚至终年冰雪覆盖)属于高原山地气候;③东北部的漠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年均降水量缺乏50 mm且集中分布于夏季, 冬季平均气温达-30℃, 降水仅10 mm, 说明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枯燥而漫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④南部的海口(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 mm左右, 说明海南岛气候湿润, 终年皆夏)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过渡]由于地形复杂多样, 地势上下悬殊, 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在青藏高原地区就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提问]观察图, 思考高山气候有什么特点及其成因?特点:四季低温、降水稀少.成因:该地气温主要受地形影响, 随地形的升高, 气温下降;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 高原地区处于非季风区.[提问]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43上的有关材料. 青藏高原居民为什么要穿着表达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藏袍?(学生答复:一是可以保暖;二是可以适应温差的变化. 由此可见, 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气候特色, 也有不同的民族服饰. 〕研习三:复杂的气候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活动]结合活动1思考为什么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 一直能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 而且产品远销全国?这与这些地区所处的什么位置有关?(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由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海陆位置优越, 深受季风气候影响, 有充足的水热条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因此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称, 一直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 且产品远销全国. 〕[提问] 怎样因地制宜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呢?学生发言后, 教师小结开展水果蔬菜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土地、光照、水分、热量等), 适合种植什么果菜就种植什么果菜, 不能盲目生产.[分组讨论] 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 这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小组展开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 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如夏天可以去海滨、湖岸或山上避暑.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 如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一年四季, 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 当地居民爱吃辣椒, 以驱寒抗风湿.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人们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 如东北种植的是春小麦、甜菜;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甘蔗;华北、东北种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长江以南种植的油料作物是油菜;北方种植的是温带水果瓜菜, 如苹果、梨、葡萄、萝卜、大白菜等, 南方种植的是亚热带、热带水果瓜菜, 如柑橘、菠萝、荔枝、香蕉、辣椒等〕【归纳总结】1.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2.东部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青藏地区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稳固拓展】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是〔〕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2.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是〔〕A.秦岭-淮河B.阴山-天山C.南岭3.我国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原因是〔〕A.地形多样B.气候多样C.植被多样4.山地不平高度气候特点不一样, 影响因素是〔〕A.地形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预习指导】阅读P44-P47页, 完成以下预习任务1.我国主要的内流河与外流河.2.我国主要的外流湖和内流湖.【板书设计】四、气候复杂多样1、气候类型及其分布2、气候多样的原因3、气候多样的影响【教学反思】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程引入:前两天在网上漫游, 看到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日志, 叫做“山山水水──中国的美丽风景〞, 一下子被吸引了, 日志里包括有中国的名湖之美、名泉之美、名山之美、名瀑之美、名江之美等, 作者在用自己的足迹和文笔记录和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 也给读者以美好的心灵震撼.而实际上爱美之心古往今来, 人皆有之,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 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热爱, 在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修为过程中, 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那么这一章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 为大家的这种修为奠基.结构解析:首先请大家明确, 组成自然环境有很多自然要素, 类比一下, 组成我们的班集体的要素有学生和老师, 那请同学们思考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都有哪些呢?对, 有前面提到的山山水水, 请同学们看这张自然环境的示意图, 从地理的角度讲就是有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生物、土壤等. 简称“地、气、水、生、土〞, 那再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自然要素间的关系如何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由此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本章主要学习前三个要素. 了解我国地形、气候、河湖的主要特点, 简单分析它们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并体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承转过渡:好,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节, 了解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的特点.温故知新: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根本地形类型,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外表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种?共有多少种?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承转过渡:对于这五种根本地形类型, 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温故知新:看图片识地形. 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 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 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看图片, 从各种地形类型的实际形态来识别,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用这种方法, 也可以算作实地考察法. 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的更多地是在地形图上识别.温故知新:这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下面的文本框中是关于某种地形类型特点的描述, 请同学们用直线将其连到图中相应的位置.“地势相对较低, 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平坦开阔、起伏不大. 〞应该在图中的哪个位置, 又是哪种地形类型呢?是平原. 在图中的中下部, 因为这里成片的绿色, 从陆高海深表上, 我们可以看出绿色表示海拔高度低于200米. 这里等高线又比较稀疏, 说明地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 所以是平原.“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 地势起伏不大, 坡度较缓〞的在图中的哪个位置, 应该是哪种地形类型呢?是丘陵. 在图中的右下角, 因为这里是小片的黄色, 说明海拔低于500米, 而等高线不太密集, 说明起伏比较和缓, 所以是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 起伏很大, 坡度陡峻, 沟谷幽深, 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这应该比较好判断?是山地. 在图的右上部, 因为这一带呈棕色或淡紫色, 说明海拔高于500米. 而颜色和等高线还都有一定的延伸, 正好符合山地一般多呈脉状分布的特点.“由高地和低地两局部组成, 周围被山地、高原或丘陵环绕, 中间地势相对较低. 〞显而易见是盆地, 在图上的右上角, 中部呈现黄绿色, 周围是棕色, 显示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海拔在500米以上, 顶面比较宽阔、平缓, 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崖壁. 〞应该是高原, 在图中的中上部区域. 因为这里中间是大片的黄色或棕色, 颜色变化不大, 等高线较稀疏, 说明这里是一个比较宽广的高平面, 而边缘颜色变化较大、等高线较密集, 说明边缘有较陡峭的崖壁, 所以是高原.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地图上颜色和等高线的形态来识别, 我们叫它读图法.概念明析:请同学们解释一下地形、地形类型、地形区这些概念的含义.地形指的是地表的不同形态;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练习稳固:我们再做个连线题加以稳固.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 请同学们选择序号, 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A平原、D高原、E盆地, 它们是五种根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 而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就属于具体的地形区了.再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 根本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 单位量词是“种〞. 而地形区那么指的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 会有很多很多个, 单位量词是“个〞.回忆了五种根本地形类型及识别的方法, 主要是实地考察法和读图法. 明确了与地形有关的几个概念. 下面我们就进入中国, 首先用读图法来研究一下咱们中国主要有哪些根本地形类型?然后再归纳我国地形在这方面的特点.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的地形区, 每种至少两个. 〔过程略〕由此可见, 五种根本地形类型, 在我国都不止有一个、两个相应的地形区. 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复杂多样过渡承转:既然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 那我们就分类来认识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观图感受:我们从哪种地形开始呢?再类比一下, 我们写文章是不是要先“搭架子〞, 也就是要列提纲, 然后再填内容. 那么构成地形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地形图来感受一下. 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 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 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在山脉构成的“网格〞当中, 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认识山脉:〔山脉走向〕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各山脉的延伸方向一样吗?不全一样.这就涉及到关于山脉的一个概念──走向, 什么叫山脉的走向呢?就是山脉的延伸方向.请看这张示意图, 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归纳为这样几种. 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走向练习〕下面我们就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来练习一下.请同学们在图上迅速找到老师所给山脉, 并说出其走向?天山山脉──东西走向, 阿尔泰山脉──西北东南走向, 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 横断山脉──南北走向.再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哪些走向的山脉居多?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居多.我们将东西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算作横, 将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算作纵. 主要掌握我国三横三纵的山脉名称及分布.〔重点山脉〕:三横山脉:一横──天山、阴山、燕山;二横──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三横──喜马拉雅山、南岭. 三纵山脉:一纵──长白山、武夷山;二纵──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纵──贺兰山、横断山脉.过渡承转:我们说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课后延伸:请同学们看书26页图2.2, 填右表, 来体会山脉的“骨架〞作用. 另外一个课后延伸题是:将老师给出的这些地形区圈画在书26页图2.2上, 课下分别找一找这些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1.2.2国际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节国际人口迁移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教材基础知识概述国际人口迁移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流向及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了解美国人口组成,理解移民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认识到当今移民社会的文化融合与认同问题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国际性难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及其特点;2.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认同。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美国街头随拍图片。
【问题情境】美国的土著人是什么人种?美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什么人种?美国的土著是印第安人,是黄种人,但是人数最多的是白种人,此外黑种人数量也在迅速增长。
【设计意图】用图片激趣,以美国为例,引出人口迁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能够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探索新知。
转承过渡【设疑】那么这些白种人黑种人是怎么来到美国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课内容:国际人口迁移。
新课讲解【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结合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图,分析不同阶段的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及特点:阶段一:新航路开辟后——一战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发现了“新大陆”,这个时期的欧洲殖民者主动迁移到新大陆开始殖民活动;而非洲的黑人被当作奴隶被迫迁移到新大陆充当廉价劳动力。
这个时期的人口迁移是从旧大陆(亚欧非)迁往新大陆(美洲、大洋洲);从已开发迁往未开发地区。
阶段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战争,人口从战乱国迁往非战乱国。
阶段三:二战后——现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二战后,大量来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人口,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的工资水平,向北美、欧洲、大洋洲这些发达地区迁移。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难易适中,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知识,所以在这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 1 -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7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 13 -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教学目标1.掌握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掌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威、卢森堡等。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却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富的首富有多少贡献?[新课教学]: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师: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所以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来说,什么是非常重要的?生: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古代。
师:上图是南亚的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自然条件是非常好的,但是从第二个图片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生: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不同等级的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理解不同城市等级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
[过程与方法]
分析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对我们的启示,进一步理解中心地理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不同的理论指导我国城市建设。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图片导课(不同等级的城市分布)
1.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①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
②不同国家对城市人口规模等级划分是不同的: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范围:
[活动]P25
①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等级越高,功能越齐全
②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广
③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间距越远
3.城市等级提升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海
(2)发达的交通:石家庄
(3)丰富的资源:大庆
●板书设计
城市的不同等级——服务功能与范围——等级提升
●教学反思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有些城市等级可以依靠一定的条件提升,但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逐渐提
升等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的定义:一定空间内,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组合
2.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1)分离的圆:
(2)相切的圆:
城市的嵌套体系
(3)六边形:
[案例3]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高一级的中心地应尽量设置在低一级服务服务范围的中央,以方便所有居民●板书设计
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城市嵌套理论的应用(案例3)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