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
其中,正指标有14个,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逆指标3个,包括: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区间指标6个,包括: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现对各项指标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5项指标)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城镇)。
1、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文简称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人均≥31400元。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了中国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涵盖了经济、教育、医疗、科技、环境等多个领域,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经济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的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贫困人口削减等。
通过稳定经济增长、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可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育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指标包括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普及率等。
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可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医疗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医疗指标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医疗服务质量等。
通过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增加基本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可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健康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技指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技指标包括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科技人才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等。
通过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实现国家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环境指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环境保护是人民共同的责任,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态环境保护等。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幸福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应该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估。
首先,经济方面的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就业率、贫困率等。
国民经济总量是国家发展的总体规模,反映了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而经济增长率则是评估经济发展速度和动力的重要指标。
此外,人均收入和就业率是评估人民生活水平和就业情况的重要衡量标准。
同时,贫困率是评估贫困问题解决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改善民生的成效。
其次,社会方面的指标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教育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教育投入比例、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等。
医疗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医疗卫生总体水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等。
文化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覆盖面等。
社会保障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社会保险覆盖率、养老金水平等。
这些指标能够评估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和人民满意度。
最后,环境方面的指标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等方面。
生态保护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林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
资源利用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能源利用效率、资源消耗水平等。
污染治理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水、空气和土壤质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评估环境保护的成效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全面、科学、有效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可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帮助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立一个综合而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这样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探讨社会公共需求的定义、分类以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社会公共需求的概念和重要性,然后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进行了分类,包括经济、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
接着分析了这些指标对小康社会建设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最后提出了改进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方法和政策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通过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深入分析,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生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关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倡导适时调整社会公共政策,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公共需求, 指标分析, 定义, 影响, 解决方案, 改进方法, 结论, 展望未来, 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了解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情况。
社会公共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公共需求的指标体系也相对复杂。
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了解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分类和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解决方案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2 研究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党的重要战略目标,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需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引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的一项宏伟目标,其中经济建设是关键的一环。
在经济建设中,对于各种经济指标的把握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以启示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认识中国的经济现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持。
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总价值。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比较优劣的主要依据之一。
2.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社会生活而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系统优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征税、收费、出售国有财产等方式获得的全部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各级政府财政赤字和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
4.外贸出口额外贸出口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出售给别的国家或地区所获得的货币收入。
外贸出口额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结构指标1.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三次产业构成比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三次产业构成比例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同的影响。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公平和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3.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化率的高低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资源环境指标1.能源消耗指标能源消耗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消耗的各种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小康社会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康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活安康、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状态。
为了全面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中国制定了一套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定量评估,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进一步指导和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指标,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和评估。
一、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GDP在不断增长,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
2.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缩小。
3.就业率: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指标,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水平,但随着产业升级和人口结构变化,未来就业面临一定挑战。
二、社会建设指标:1.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普及率逐渐提高,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2.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是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还待解决。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困人口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指标: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2.水质环境:水质环境是评价一个国家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水质环境整体不断改善,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仍待解决。
四、民生福祉指标:1.住房条件:住房条件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住房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城市房价过高、农村住房条件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指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量化和评估的一套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是对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旨在全面衡量和反映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以评价社会发展进程和成果。
首先,经济方面是小康社会的基础,因此必然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财富分配是否公平等。
其中,GDP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人均收入水平是衡量民生改善的重要标志,而财富分配公平则反映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
其次,政治方面的指标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指标主要包括民主发展水平、政府治理水平、法治建设程度等。
民主发展水平主要考量政治制度的改善,政府治理指标则衡量政府的执行力和反腐败能力,而法治建设程度反映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再次,文化方面的指标也是评估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
文化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指数、公民道德程度等。
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文化软实力则体现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而公民道德程度则反映社会公德与私德的提高程度。
最后,社会方面的指标也是判断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
社会指标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水平、医疗保健水平等。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健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感,教育水平则是评价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标志,医疗保健水平则衡量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社会保健水平。
总之,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依据和评估工具。
这套指标体系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全面反映和评价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以帮助决策者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成果,进而指导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
其中,正指标有14个,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逆指标3个,包括: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 能耗;区间指标6个,包括: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现对各项指标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5项指标)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城镇)。
1、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文简称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人均≥31400元。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GDP)×100%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 2 -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50%。
4、城镇人口比重。
是指一个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总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人口总数)×100%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标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0%。
5、失业率(城镇)。
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计算公式为: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100%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目前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
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
- 3 -- 4 -二、社会和谐(5项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6、基尼系数。
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直接法、几何法。
直接法计算公式:112(1)n n j i j i xx G n n u==-=-∑∑ 其中,G 为基尼系数,n 为被调查人数,i x 为第i 个被调查者的收入,u 为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收入。
几何法计算公式:2A A A BS G S S +== 其中,G 为基尼系数,AS 表示洛伦兹曲线L 和直线OC 围成的面积(如图1),A BS +表示△ODC 的面积。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人占有;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
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处于0和1之间。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
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
计算公式为: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8。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系数。
计算公式为:- 5 -- 6 -V PCYσ= 其中n 为辖区内地区个数,i PCY 为地区i 的人均GDP ,PCY 为n 个地区的平均人均GDP 。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V σ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V σ值越大,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口占政策规定应参加人口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50%50%⨯+⨯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基本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为重要,所以在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时只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与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之比。
计算公式为:10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高中阶段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
而高中又包括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
由于技工学校统计资料中不分性别,所以高中阶段分性别统计暂不包括技工学校。
目前高中阶段毕业生年龄约18岁左右。
在计算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时用17、18、19岁三个年龄段的性别比代替。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00。
三、生活质量(5项指标)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加权平均计算。
计算公式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城镇人口比重)(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即调查户按人平均计算的可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
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反映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 7 -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①工薪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经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的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②经营净收入:指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
是全部生产经营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税金后所得的收入。
③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④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
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2)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
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
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
计算公式为: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5000元。
- 8 -12、恩格尔系数。
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用于主食、副食、其他食品以及在外饮食的支出总和)占消费性支出(城镇)或生活消费支出(农村)的比重,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消费性支出×100%)×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生活消费支出×100%)×(1-城镇人口比重)。
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比例将会下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指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加权平均。
计算公式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城镇人口比重+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城镇人口比重)(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城镇居民按人平均的现有住房的总建筑面积,现住房计算总建筑面积时以房屋产权证或租赁证为准,无建筑面积可按使用面积乘以1.33计算得出。
- 9 -(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指农村居民按人平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的室内面积,房屋面积从内墙线算起,不包括房屋结构(如墙、柱)占用的面积,多层建筑按各层面积总和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砖木结构是指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砖、石和木料建造的。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7平方米。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指每千名活产婴儿从出生到满5岁时的死亡概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2‰。
15、平均预期寿命。
指一个人口群体从出生起平均能存活的年龄(岁)。
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分年龄死亡率,通过编制生命表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