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朗读邓稼先课文原文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48张PPT)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没有私心
真诚坦白 从不骄傲 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 “我不能走”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用文中的话说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17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 一生
18段“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 者。”
23段“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 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 品格。”
课堂检测——
邓稼先曾被追授“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请你为他写一段颁 奖词。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
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
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 的奠基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 倒的脊梁!
1.精读课文重要段落,学习细节、 对比、引用等手法表现人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C.罗阳为中国的舰载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正因为邓稼先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 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答案 D 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 含贬义,用在该句中感情色彩不当。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萦带,群山纠纷。黯兮 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
惨悴,风悲日曛。蓬断 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
草枯,凛若霜晨。鸟飞
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 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
不下,兽铤亡群,亭长 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
告余曰:“此古战场也!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
• 按写作手法的不同,可分一般传记和评 传。一般传记,不论是自传还是他传, 以客观的传人记事为主,以评为辅,对 所传对象可以不评或少评;而评传则既 重写传主的生平事迹,又重对其事迹经 历、言行思想、是非功过作分析和评价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文以人名为题,既明确交代了文章记叙和歌颂的对象,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体裁——人物传记。
二、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蓬péng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铤tǐng:疾走。
(铤而走险)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二、主题概述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且将其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邓稼先》课下注释【部编版七下第1课】

《邓稼先》课下注释【部编版七下第1课】①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有改动。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
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①【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往长沙,合并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胜利后,三校回迁复校。
②【于敏】1926年生于河北宁河(今属天津),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
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
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①【奥本海默】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②【玻恩】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获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①【“四人帮”】即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反革命集团。
②【工宣队】“文革”中“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简称。
③【军宣队】“文革”中“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宜传队”的简称。
④【钱三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物理学家。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⑤【葛罗夫斯】美国陆军中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美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⑥【寒春】本名琼·辛顿,美国女物理学家。
1948年来华定居,长年投身于中国农业机械化建设。
⑦【费米】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
获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2年领导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
①【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②【《吊古战场文》】唐代李华作。
文中描述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③【平沙】平旷的沙地。
这里指旷野。
④【夐】辽远。
《邓稼先》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交代 (引子) 背景 “两弹”元勋--生平经历与贡 献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对比突出人物 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民族感情?友情?--一件事—贡献 之大 “我不能走”--一句话—超凡的创作力、 点 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献身 精神。 (总评) 永恒的骄傲--总结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 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 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 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 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 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 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朗读本文揭示邓稼先工作环境和 高尚品格的探究第六部分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 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 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 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 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 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 大之处。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 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 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 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 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 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 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 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 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 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 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 会听得更加清楚。”
jiā yǜhù xiǎo
妇孺皆知
fù rú jiē zhī
词语记诵
宰割: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 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承当得起,不愧这个称号。 元勋:立了大功的人。 铤:疾走。
七下语文《邓稼先》

死于战场。
阅读测试
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
(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
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读理论物
理?
(美国,普渡大学)
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1986年,直肠癌)
4.用来与邓稼先作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1986), 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 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 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 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 献。1999年,党中央、国 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 了的“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
资料链接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 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 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 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 (gàn)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 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正音识字
任人宰割(zǎi) 可歌可泣(qì) 鲜为人知 (xiǎn) 两弹元勋(xūn) 氢弹(qīng) 至 死不懈(xiè) 癌症(ái) 署名(shǔ) 鞠躬 尽瘁(cuì) 奠基(diàn) 开拓(tuò) 当之 无愧(kuì)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jié) 锋芒毕 露(lù) 妇孺皆知(rú) 难堪(kān) 孕育 (yùn) 选聘(pìn) 热泪盈眶(kuàng) 罗 布泊(pō) 马革裹尸(guǒ) 无垠(yín) 夐 (xiòng) 萦带(yíng) 黯兮惨悴(àn) 曛 (xūn) 凛(lǐn) 铤(tǐng) 参数(cān) 筹划(chóu)颤抖(chàn) 燕然勒功(yān) 殷红(yān) 挚友(zhì) 彷徨(pánghuáng)
(完整版)初一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

初一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他在北平读的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子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抗战开始前的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后来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同住一室。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期顿高等学校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了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所以他和我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邓稼先》PPT优秀课件

.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 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 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 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 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 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 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 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 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 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 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人人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指军人战死战场。
.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1.文中的小标题
提
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示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
邓稼先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
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
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知中国的原子弹是自力更生搞出来
的,热泪满眶。为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述写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
巨大贡献。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
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交代背景
(引子)
.
3、默读第四部分,思考:邓稼先对谣言仍 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实事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 尊心。
《邓稼先》 图文

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知中国的原子弹是自力更生搞出来
的,热泪满眶。为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述写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
巨大贡献。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
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交代背景
(引子)
“两弹”元勋--人物简介
面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
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也是第二部分的扩 展。
“我不能走”--是第二部分具体化。
点
永恒的骄傲---总结
总评
问题探究一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研制和 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 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 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走近作者
杨振宁,1922年9月生于安徽 合肥,理论物理学家。西南联 合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赴 美,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 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 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粒子 物理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 工作。他与李政道合作共同获 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合作探究 深入文本
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 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朗读|邓稼先课文原文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高等学
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
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
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
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
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
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
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