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文献综述1
楚辞简介文档

楚辞简介楚辞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作者名字来编纂的诗集。
楚辞流传至今,给我们展示了古代楚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背景楚辞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楚国是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之一,其文化底蕴和文学发展在当时占据了重要地位。
楚辞的出现正是在这个时期,它聚焦于楚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展现了当时楚国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心声。
内容楚辞的内容主要包括离别诗、怀古歌、辞表、庐山谣、月夜忆舍弟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其中,离别诗是楚辞的一大特色,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人民离散的社会背景。
怀古歌则表达了对古代昔日辉煌的怀念之情。
辞表则以明赋的方式,将当时社会的疾苦和民生问题写入诗歌,以此呼吁社会各界重视这些问题。
庐山谣则是一种充满山水情怀和人文关怀的诗歌形式。
月夜忆舍弟一诗描写了作者怀念与兄弟相聚的情景,用平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
风格楚辞的风格独特而多样,既有婉约含蓄的风格,也有激情澎湃的风格。
其语言表达简洁明快,意象丰富多样。
诗人以深情款款的笔调抒发自己对家国沉浮的忧虑和对民生苦难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影响楚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出现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起到了启迪和推动的作用,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成就,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更是楚辞中的经典之作,成为后来文人学士们的范本和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源泉。
结语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篇章。
它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古代楚国的历史和文化。
楚辞承载了古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无论是从文学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楚辞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近百年来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综述

近百年来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综述但仅仅过了数十年,我们今日却可以有信心地说,我们已掌握了可靠的资料,能够对楚史、楚文化及楚文学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我们这样说,是因为有了比较扎实的资料作为依据,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靠推测或想象来作为讨论和判断的基础。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受赐于大量楚文物与各种文献资料的出土。
我们确实很幸运,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看到一批又一批先秦简帛的出土,而这些先秦简帛,竟然都出土于古楚国的地域。
20世纪初,当国学大师王国维为甲骨文、西北汉简和敦煌遗书的出现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楚地的文物和文献还只是零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那就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如楚公逆镈等。
直至20世纪40年代(1942)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楚帛文字。
那是一幅带彩绘图像的帛书,四周有12尊神像,中间有墨书文字900余字,据考证应为战国中期楚国数术家所使用的佚书。
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座战国中期楚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被称为“最早的战国楚竹书”,其中有28支“遣策”(即记载随葬品的竹简)和数十支写有“周公”与“申徒狄”对话的佚文。
关于这些佚文,李学勤以为是《墨子》的佚篇,而廖名春认为其中还有属思孟学派的儒家著作,李零则认为是周公与申徒狄问对中的一种。
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虽数量有限,但却开启了此后半个世纪大批楚简出土之先河。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迄今,已先后出土了30多批先秦竹简,总字数达10万字以上。
有意思的是,它们均属楚简,尤以湖北这一原楚国核心区为多,湖南次之,河南又次之。
出土的这些楚简中,从其内容来区分,最重要的有3类。
(一)古代书籍目前竹简所见先秦古书主要出土有4批。
1.郭店简1993年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804支竹简,其中有字简730支,共13000余字,后经整理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为《郭店楚墓竹简》。
此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其中既有道家著作也有儒家著作。
1楚辞与汉赋的发展综述

第一章楚辞与汉赋的产生和发展综述第一节楚辞的产生和发展一、楚辞的产生及其原因“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史记·酷吏列阵》载: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
读《春秋》。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
朱买臣是汉武帝时人,可见,武帝时“楚辞”已成为一种可与《春秋》相提并论的学问了。
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以及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有关“楚辞体”的作品,再加上他自己的《九叹》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其中最重要的是屈原的作品。
至此,“楚辞”便不仅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也是一部诗歌集的名字了。
后来,东汉的王逸又为《楚辞》作注,并增入自己所写的《九思》一篇,遂成为今天所流传的《楚辞章句》的本子。
宋人黄伯思在《新校楚辞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若‘些’、‘只’、‘羌’、‘淬’、‘蹇’、‘纷’、‘宅’、‘亻祭’者,楚语也;顿扑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礼、修门、下药者,楚地也;兰、茞、荃、药、蕙、若、草、衡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这一解释,使我们对楚辞作为文体名称由来和特色更加明确。
简言之,因为源于楚国,所以称为“楚辞”,它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那么,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和文化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其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推究:周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
……自叙其来,华饰至此,则辩说之际,可以推知。
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己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况《离骚》产地,与《诗》不同,彼有河渭,此则沅湘,彼惟朴樕,此则兰茞;又重巫,浩歌曼舞,足以乐神,盛造歌辞,用于祀祭。
()……时与俗异,故声调不同;地异,故山川神灵动植皆不同;惟欲婚简狄,留二姚,或为北方人民所不敢道,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之甚于此者多矣。
论述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

论述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
楚辞,源于中国古代的楚国,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诗歌形式。
它的产生与发展,深受楚地文化、历史、风俗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楚辞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相当发达,尤其是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为楚辞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楚地人民善于歌舞,喜好祭祀,这些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辞的创作。
同时,楚地的地理环境、山川风物也为楚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楚辞的文体特点十分鲜明。
首先,它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其次,楚辞的句式灵活多变,既有长篇叙事,也有短篇抒情,语言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性。
此外,楚辞还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在楚辞的创作中,屈原的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的《离骚》、《九歌》等作品,不仅展示了楚辞的艺术魅力,也抒发了作者对国家、人民的深情厚意,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竞相模仿的典范。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楚辞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浓郁情感和独特艺术风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楚地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之,楚辞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其渊源深厚,文体特点鲜明。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楚辞总结归纳

楚辞总结归纳楚辞,又称“楚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楚国文化的瑰宝。
楚辞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流传至今依旧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楚辞进行总结归纳,探索其独特魅力。
一、楚辞的流派楚辞可分为两个流派,分别是乐府和离骚。
乐府是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其内容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民俗特色。
而离骚则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是屈原的创作,以抒发作者的忧愤为主题,表达了对身世艰辛和政治腐败的反思。
二、楚辞的主题楚辞的主题多种多样,其中以爱情、离别和忧愤为最为常见。
爱情题材描绘了爱人相思之情,以及爱情的悲欢离合;离别题材则表达了作者与亲人、爱人分别时的痛苦和无奈;忧愤之情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政治黑暗的愤懑之情。
三、楚辞的艺术手法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脱颖而出。
其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楚辞还运用了音韵和节奏的巧妙组合,使作品更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四、楚辞的文化价值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楚国的历史与文化,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陋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人类困境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楚辞还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灵感。
五、楚辞的影响与传承楚辞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时代和地域。
它被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受到楚辞的启发,以其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为参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此外,楚辞也影响了后世乐府诗和宋词的发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楚辞的当代价值虽然楚辞创作于古代,但其情感和主题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和社会价值。
在当代社会,人们仍然面临着各种离别、困境和不公平,楚辞中的人生智慧和情感抒发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传承楚辞的价值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通过总结归纳楚辞的流派、主题、艺术手法、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楚辞的独特之处,并深入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
楚辞文学常识总结

楚辞文学常识总结楚辞文学常识总结「篇一」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
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
《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
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
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楚辞文学常识总结「篇二」新课标与教材对文学常识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在中外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了解教材涉及的文学流派及中外著名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了解教材涉及的作品中著名的文学典型;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等。
文学常识试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教材中涉及的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的了解及掌握情况,名著范围是每册书课后的名著导读内容。
该题型主要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知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012年楚辞研究综述

可谓新 颖 。 该文 认 为 , 历 朝屈 原封 号的 演变 , 表现 了
诸 多旁 证 , 明确 提 出“ 屈原 流放 时 到过 陵 阳” 。周秉
果 的交 流提 供 了便捷 的平 台 . 进 一 步促 进 了楚 辞研
究 的 深化 。综合 来看 , 本 年度 的楚 辞研 究 主要 集 中 在如 几个 方 面 :
一
、
屈 原生 平及 其思 想综论
屈原 的生辰 一直 是楚 辞学 界 极 富争议 的话 题 , 各类 观点 达十余 种 。李炳 海 《 屈原 生辰 的推 断及其 吉祥 之说 的成 因》 ① 选取 吉 祥说这 一特 殊视 角 , 着力
考察 屈原 的生 辰时段 。 该 文认 为《 离 骚》 以摄 提星 纪
年, 以夏 历 纪 月 , 凸显 生 辰 的 吉 祥 喜 庆 , 是 诗 人 的
巧妙 调 遣 。寅年 ( 前3 4 3 ) 或卯年 ( 前 3 4 2 ) , 在 古 人 观 念 中均 为 吉祥 之 岁 ,已经 最 大 限度 地 接 近 屈原
第3 5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月
云 梦 学刊
J o ur na l o f Yun men g
VO l - 3 5. No 1
J a n. 2 01 4
2 0 1 2年楚辞研究综述
方 铭 余 霞
( 1 .北 京语 言 大学 人 文学 院 ,北 京 1 0 0 0 8 3 , 2 .湖 南 科 技 大 学 , 湖南 湘 潭 4 1 1 1 0 0 )
屈 原 是 否流 放 “ 陵 阳” 的关 捩 之 一 , 林 家骊 《 ( 哀郢)
楚辞简介——精选推荐

楚辞简介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学源头。
下⾯由店铺为⼤家提供关于楚辞简介_诗经楚辞的相关简介,希望对⼤家有帮助! 楚辞简介 《诗经·楚辞》内容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
《诗经》最早称《诗》或《诗三百》,据传经孔⼦编纂整理,后来儒家把它尊为经典,称作《诗经》。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共收集诗歌305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地理、风俗、⽂艺等诸多⽅⾯,⼴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活,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楚辞的基本简介 内容简介 《诗经·楚辞》编辑推荐:"楚辞"是在《诗经》之后出现的⼀种新诗体,公元前4世纪诞⽣于楚国。
"楚辞"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楚地民间⽂学和⾳乐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地⽅⾊彩。
"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伟⼤诗⼈之⼀。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出现了以宋⽟、唐勒、景差为代表的⼀批楚辞作者。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将屈原、宋⽟等⼈的作品整理编辑,统称《楚辞》。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孔⼦曾对其作过整理。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诗”尊为经典,定名为《诗经》。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将屈原、宋⽟的作品以及汉代东⽅朔、王褒、刘向等⼈承袭模仿屈原、宋⽟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的作品赏析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
⽈归⽈归,岁亦莫(mù)⽌。
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
⽈归⽈归,⼼亦忧⽌。
忧⼼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
⽈归⽈归,岁亦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耕滋《“中正思维”与屈原对生命与道德统一关系的绝对 化》:认为“中正思维”是屈原建构其政治思想体系的指导 思想,是导致其把自己的生命与所认定的道德价值绝对统一 起来的内在原因,也是使得他自己在道德责任被剥夺之后走 向自杀的最根本的内在逻辑力量。
叁
屈原词的文明成就
输 入 标 题
屈原把长江文明引入中华文明,把诗性文 明的开拓伸展到当时还处在原始洪荒的江南湖 湘之地,既把中原文明的历史理性精神渗透到南 方神话巫风的想象之中,又从南方神奇多情的想 象里拓展了中原典雅节制的诗学世界,从而为中 国诗性文明的博大和辉煌提供了一个与《诗经》 同等重要的源头。
杨延《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略论屈原 对诸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屈原思想受 到了诸子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并对屈原思想博 采众长、自成一家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屈原词中的“美政”思想
屈原的这一政治理想与当时的诸子思想有千丝 万缕的联系:第一,屈原的“美政”理想中的 “仁政”思想、举贤任能思想及修德内省的思 想明显属于儒家;第二,屈原“美政”思想中合 汤、禹、文王一同赞颂的尚贤与能、仁爱和平 及巫鬼思想等,更多地源于墨家。第三,屈原 “美政”思想中依法度治国、名实参验、反对 朋党的观点,与法家有直接的关系。 除
屈 骚
由屈原思想观念探究楚辞思想内涵
美 词
崔文认为屈骚精神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美政思想、特立独行、 爱国情怀与历史影响。
壹
由《离骚》看屈原的审美观念
《 楚 辞 章 句 》 序
飘 风 云 霓 以 为 小 人 ︒
虬 龙 鸾 凤 以 托 君 子
以 媲 于 君 宓 妃 佚 女 以 譬 贤 臣
恶 禽 臭 物 以 比 谗 佞 灵 修 美 人 ︐
半岛的接受与屈原精神域外文化凝聚力的探讨》一文提出,屈原作 品的汉宋辑注本决定了朝鲜半岛读者接受屈原精神的忠君爱国基 调;而“壬辰倭乱”激发了朝鲜文人与屈原的爱国“共鸣”。中韩 端午缘昭示了屈原精神的超时空永恒价值特性及屈原精神在世界 文化史上的凝聚力。
宋玉及相关问题研究
杜甫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宋玉《九辩》开创中国古典 文学悲秋母题,而他的才气、风度亦被后世文人所称颂效仿。2011年度宋玉研 究既有对前人研究的总结,也有较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呈现。金翠的《宋玉〈九 辩〉之悲秋意象》主要从表达意象层面阐发悲秋主题。苏慧霜的《宋玉赋对 诗词赋中纪梦意象的启发与影响》一文关注到《高唐赋》中“昼寝梦境”的 描述手法对后世诗词赋创作的影响,至晚唐“高唐梦”由讽谏意义转变为蕴含 艳情色彩的意象。钟其鹏的《试论宋玉塑造美女形象的艺术创新———〈文选〉 研究之三》认为《登徒子好色赋》与《神女赋》中对美女形象的描写成功确 立了美女描写模式,即以集中的笔墨和先虚后实的写法来突出女性美,以人物独 特的行为方式与独特的意象来突出美女的个性,这一描写范式深刻影响了汉魏 六朝艳情赋以及后世小说中美女形象的创作。
阮艳萍《作为传播者的屈原——〈离骚〉作者的传播学分 析》同样综合屈原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特殊地位、社 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其长期且显著传播效果的原因进行 探讨。 程继红《与日月争光的千古悲音——论屈原赋的悲剧精神》 指出屈赋的悲剧价值既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又是性格的 悲剧和精神的悲剧,此悲剧精神继承和开拓了《诗经》的 悲剧意识,并对我国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唐祖敏《屈原 的忧患意识及其艺术表现》
《 离 骚 》 中 的 审 美 意 象 及 情 感
抒情主人公前后男女性别角色的转换源于屈
原在艺术上有意识的创造,是委婉表达以
“男女喻君臣”、“求女”喻“求君”的比 兴手法的特殊情感的要求。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堪称经典,草木 意象色彩斑斓、虚实相生、尊卑有序,其象 征手法的使用,形成了完整的草木象征体系 及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香草美人”传统。
谢
谢
您
的
观
看
《离骚》植物学研究
姚小鸥、李文慧的《〈离骚〉的“坠露”与“落英”》针对学术史上争议较 大的两个词进行了训释,通过语法、词意的分析以及植物学上的考辨,充分说明 了这两种名物的真实意义,二者皆象征着屈原高尚纯粹的人格理想。另姚小鸥、 李拓的《〈楚辞〉中的桂与菌桂———兼论〈楚辞〉植物的考释方法》一文 更为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现代学者何天行否定先秦时代有桂与 菌桂的存在(文称“先秦无桂说”)这一说法进行驳正,列举了《战国策》、 《韩非子》、《史记· 货殖列传》等文献中有关“桂”的记载,又引用出土方书、 植物志等证明,“菌桂”与“桂”均是指樟科木本植物肉桂。 在结语中,作者还对楚辞植物考据工作发表了自己的见地。“高冠长剑”是 《离骚》中主人公形象的鲜明特征,张翙的《〈离骚〉“高冠”新解》认为,这 种装扮是楚国士服的特色,并不是奇装异服,但在诗中“高冠长剑”具有双重含 义,既指通神,又喻美德。
另一方面,楚地赋予其独特 的风格特色,正如《文心雕 龙•物色》所言:“然屈平所 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 江山之助乎!”屈原审美观 的丰富性体现了华夏文化不 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屈原的政治理想,即“美政”思想。 屈原深受先秦帝王观念的影响,对先王的崇拜思 想是屈原“美政”思想产生的重要文化因子。 屈原的“美政”思想主要表现在重德、举贤、 明法三个方面。但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美政理 想未能实现,屈原选择了一种不同于他人方式以 自绝。
此之外,屈原的“美政”思想融 会了黄老道家的养“精气”、名 辩家论名实、纵横家合纵抗秦以 及阴阳巫术顺四时大祥、交通人 鬼等多方面的思想元素,屈原的 “美政”思想达到了政治与审美 的结合。
贰
屈原自沉殉志的缘由
输 入 标 题
楚人对舜怀有的特殊崇敬之情, 舜是屈原心目中理想的政治知己和倾 屈原之选择自沉有重要影 响。最终,屈原用自沉悲壮地诠释了男 女君臣之喻。 屈原以“自疏”的心态来拒绝俗 世,坚守自我,又经“自疏”进行自 我对话,结束于“不容自疏”。
引 类 譬 喻 故 善 鸟 香 草 以 配 忠 贞
︽ 离 骚 ︾ 之 文 ︐ 依 ︽ 诗 ︾ 取 兴
;
,
,
,
,
,
屈骚在“善鸟香草”、“灵修 美人”、“引类譬喻”时,经常 以美词作为修辞手段使用。 屈原选择的这些美词自觉或不 自觉地体现了他的审美意识,他 的赋作审美以“长”、“大” 为美,与《诗经》所代表的中原 文化颇有一致性
输 入 标 题
“
如何看待屈原自沉
以刘安、司马迁、王逸等为主,赞其有 高洁,而另一派以班固等为代表,认为屈原露 才扬己,不知明哲保身之真谛。
”
彭红卫《屈原的自恋人格与成因新探》:认为贯穿屈原 人格始终的是“以自我为中心”,此种人格主要表现在自 我意识突出,创作追求标新立异,幻想完美主义,文饰自我 等方面,并在文中指出由于屈原的自恋人格根源于生辰的 迷信、对自身家庭的超值评价等,因此屈原在自我塑造过 程中有着天生的优越感、强烈的自尊心、近乎神化的自 信心和完美主义的个性。
《楚辞》及《山海经》《淮南子》对照考
纪晓建的《〈楚辞〉〈山海经〉神话趋同的文化学意义》从文 化学角度考察了这两部典籍在文化渊源上的同源关系,它们其 中的神话材料既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趋同性,同时存在着众多 互释、互补关系。陈青远的《〈淮南子〉与〈楚辞〉神话比较》 对这两部同处于南方神话系统文化背景的典籍予以比较,认为 二者在主导思想上有所不同。朱晓晖的《〈淮南子〉、〈楚辞〉 人物论》及徐崇亮的《〈淮南子〉〈楚辞〉五帝论》亦是从两 部典籍的不同角度予以对比关照。在比较研究的影响研究层面, 龚红林不仅关注到了屈原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价值意义,也关注 到了屈原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她的《屈原作品在朝鲜
——杨义《屈原诗学的人文地理分析》
曹继华《志在深情求索魂系悲愤远逝——从〈离 骚〉看屈原的文化人格和审美追求》从文化角度 探究屈原的文化人格,认为屈原除了追求美政、忠 君爱国之外,也具备儒家的求索精神与道家的远游 情怀。 何念龙《执着与通变:屈原、苏轼文化范型辨异》 认为屈原给后人提供了有别于苏轼的士人范型,并 且从思想特征、个性气质、处世态度和方式以及 文学创作的内涵和风格等方面为读者昭示出与苏 轼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