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

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古代诗歌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而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力量。
楚辞的音韵饱满,情感真挚,以及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表达手法,使人们深受其感染。
在阅读楚辞之后,我不仅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对自身的感受和思考得到了深层的触动。
首先,楚辞音韵饱满,悦耳动听。
楚辞以其独特的音韵感染力成为了读者的心灵的触动。
在楚辞中,音节的重复和反复出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使整首诗情感沉浸其中。
比如《离骚》中“欲黄昏,吾室峨峨。
”这种叠韵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音韵的魅力,使诗歌中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其次,楚辞情感真挚,内容丰富。
楚辞中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和生活经历,表达了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比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种对民生苦难的深情表达,让人不禁为古代的疾苦和磨难心生感慨。
而《卜居》中的“伯牙继以箫兮,固无咎焉!女咸将子,适与儿还。
”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次,楚辞独特的表达手法和叙事风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楚辞中常以自比自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营造出一种具有独特感染力的氛围。
比如《离骚》中的“东茂陈树,木实花发纷繁。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将作者的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我们能够领略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独特体验。
同时,楚辞还采用了比兴、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哲理和艺术的意蕴。
通过阅读楚辞,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
古代诗歌不只是文字的堆砌和平淡的叙述,它融汇了音韵、情感、表达手法等多方面的元素,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的思考和情感。
而楚辞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佼佼者,更是通过其独特的音韵、真挚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表达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妙而深邃的世界。
总之,楚辞观后感让我更深刻地领略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
通过其饱满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手法,楚辞引发了我对古代诗歌的深入思考和感受。
楚辞的读后感

楚辞的读后感近日,我有幸翻阅了一些楚辞的作品,深受其独特魅力所吸引。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辉煌的一朵奇葩,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阅读楚辞,我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楚辞进行分析和赏析。
首先,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量融合了楚地的风土民情和历史典故。
作者们以深情厚意描绘了楚国的辉煌和伤痛,展示了古代楚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离骚》这一篇章,可以感受到屈原对楚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流亡生活的苦痛。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批判,表达了对故土的留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其中融入了很多楚地的典故和历史背景,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其次,楚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其语言优美华丽,诗句字字珠玑,充满了韵味和音乐感。
楚辞常常采用辞章、讽喻、比兴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富有变化,意境生动。
例如在《天问》一篇中,这首诗通过描述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心对天地万物的思考,表达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思索。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
最后,楚辞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力。
楚辞中常常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离愁别绪、怀念思乡之情等,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例如《涉江》一篇中,作者以写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乘船泛江时的离愁别绪,画面感十分明确,令人感同身受。
楚辞通过种种抒发情感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楚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力,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阅读楚辞,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楚辞的艺术风格和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诗歌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楚辞中的情感抒发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和与之共鸣的喜悲。
总而言之,楚辞的功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情感感染力,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明珠。
《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解析

《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解析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诗歌集,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情怀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瑰丽的情感描写,抒发着古代人民的深情和浪漫情怀。
本文将从语言艺术、背景内涵以及浪漫主义情怀三个方面对《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进行解析。
一、语言艺术《楚辞》以其独特的诗歌体裁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运用富有节奏感的对仗、押韵和修辞手法,诗人们将诗歌表达的情感推向了极致。
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了众多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意象等,将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安石潇湘,歌以咏志”、“使我奋发,愉快忘食。
”等句子展示了屈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号召楚国的人民们为祖国献身。
除了屈原,其他的楚辞诗人们也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捕捉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给予读者强烈的浪漫情怀。
二、背景内涵《楚辞》流传的时代背景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而楚国自然也被卷入其中。
楚辞即在这种战乱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它以其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引领着民众的心灵。
在这个时期,人们经历了很多痛苦和不幸,他们通过《楚辞》寻求心灵的慰藉,表达自己对家园的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古人云:“割股无忧,捐家无悔。
”这种浪漫主义情怀超越了个人的牺牲,更是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浪漫主义情怀《楚辞》中既有对家园的思念,也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展现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诗人们通过描绘社会、个人的不幸遭遇和人性的善恶斗争,表达了对世界的看透与对人性的思考。
例如《天问》中屈原道出了关于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卜居》则表达了对安定宁静生活的向往。
而在爱情方面,楚辞诗人们以才子佳人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展示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让人们在读完《楚辞》后,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楚国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洗礼。
古人对楚辞的评价

古人对楚辞的评价古人对楚辞的评价楚辞,又称屈辞,是中国古代楚国地区的民歌、诗歌、赋、辞章等的总称。
它集中体现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豪情壮志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古人对楚辞的评价也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析。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古人对楚辞的评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古人普遍认为楚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刘向在《楚辞序》中评价道:“寄诗陈辞皆有辞章,人或山海之喻,或天地之应,皆有可观也。
”他认为楚辞的辞章具有表达深意的神韵,能够表现出山河之美和天地之奇。
同时,楚辞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和感人至深的内涵,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王夫之则进一步指出:“岂容东篱之箧,必以代桂而继莲。
”他将楚辞比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楚国文化的代表性作品,认为楚辞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更是后人学习借鉴的典范。
其次,古人对楚辞的文化内涵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楚辞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楚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战争思维。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屈原(楚辞的主要创作人)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称赞他为楚国忠臣。
他认为楚辞承载了屈原的爱国之情和忠诚精神,通过其作品,楚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杨雄则在《论语义》中论述道:“骚以章志,保中道也。
”他认为楚辞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起到了保护社会稳定和维护正义的作用。
最后,古人对楚辞对后世的影响给予了高度肯定。
楚辞不仅仅是古代楚国的文化遗产,更是对后世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刘向在《楚辞序》中称赞道:“贞颂算者徽猷耳,士人之所禀孺。
后学拟研属文,右人审而可为才。
”他认为楚辞是一种宝藏,可供后人学习借鉴,有助于培养文学才能和塑造人格魅力。
杨雄在《论语义》中进一步指出:“凡若楚人所称德言诗书,联之楚辞,修治之所成。
”他认为楚辞是楚国文化的最佳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养和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古人普遍认为楚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充分表达了古代楚国人民的深切情感和丰富思想。
《楚辞》读后心得体会

《楚辞》读后心得体会《楚辞》是我最近的读物,这部伟大的经典着作不仅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感悟。
《楚辞》是屈原的代表作,他是一个忠诚的国家官员,因为他的改革主张失败,而被放逐到沅江流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我觉得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的窗口。
《楚辞》的主题十分丰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尊卑秩序的强调和对爱恨情仇的描绘。
在屈原的笔下,这两种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通过阅读《楚辞》,我也更深入地理解了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困扰我情感上的问题。
但是在阅读《楚辞》后,我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意识到,人的情感是复杂而真实的,我们需要尊重和接受这些情感,同时也要学会从这些情感中汲取力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通过对比阅读,我发现《楚辞》和其他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
比如与古希腊的悲剧相比,《楚辞》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描绘,更加深入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楚辞》中的主题和思想也不同于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它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总的来说,《楚辞》是一部让人深受启发的作品。
通过阅读《楚辞》,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学的魅力,也让我思考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楚辞》,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楚辞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现象。
楚辞研究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王国维认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所以,推动楚辞研究,应该从研究选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化与开拓。
这里,笔者结合个人的研究体会,谈谈对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楚辞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楚辞研究是一个高难度、高水准的选题,极具影响力、挑战性。
郭沫若说过:“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
”(《屈原研究》)研究楚辞、研究屈原,既是作家研究、作品研究,又是文学现象研究、文学流派研究、文学风格研究、文学史研究,更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模式研究。
毫无疑义,楚辞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但是这个源头隐在云雾之中,既令人心生敬仰,又让人望而却步。
楚辞,承载了中原文化遥远而博大的传统,又以惊才绝艳的南楚情调风格展现,令人思接千载,又乐观楚风。
关于屈原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加上楚辞文句的艰难深奥,词旨的委婉曲折,导致了楚辞研究疑义纷纭,很多观点莫衷一是。
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了空间。
楚辞研究虽然已历经两千余年,但空白点和疑难点仍然很多,当今仍然可以出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甚至可能出系列新成果。
姜亮夫先生曾经提出,一个学者一生的学术选题,必须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做出系列成果的。
事实上,有些选题是很有意味很有价值的,但其深广性、影响力不够,写完一两篇论文就无话可说了。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笔者曾经指导一名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做毕业论文,他自选的是唐代贺知章的诗歌研究。
尽管作者很努力,多年都不放弃这个题目,但限于选题的涵盖面有限(不到20 首诗),就很难继续下去,不要说有所突破了。
楚辞中的楚文化解读

楚辞中的楚文化解读楚辞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它记载了楚国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信息,成为后人研究楚地文化、文学、历史等领域的一部重要资料。
楚辞中有许多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楚文化珍品,本文将从楚辞中的楚文化入手,为读者介绍一些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楚文化元素,以期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楚文化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楚文化的发展与影响楚国位于现今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传统最为独特的地域之一。
作为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域,楚国的文化因其民族的多样性而显得更为多元化。
楚国最初的统一是在春秋时期,当时楚国的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进,楚国成为了一个庞大而独立的国家,其文化也在逐渐发展。
楚文化一方面融合了许多民族的文化要素,它的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周边各地的文化发展,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楚辞中的楚文化元素楚辞是楚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充满浓郁楚文化特色的元素。
从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一些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楚文化元素:1. 侠义精神楚辞对侠义精神的描写是非常深入和细腻的。
楚辞中出现的“忠、孝、义、廉”等伦理观念,以及众多“义士”、“侠客”的事迹,都彰显了楚人这种讲究“道义”的品质。
在楚辞中,歌颂侠义行为的篇章层出不穷,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楚人的风骨。
2. 江湖气息楚人生活在风景秀丽、河湖纵横的地区,这种江湖气息也深深地影响了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内涵。
楚辞中经常提到的“山川、水草、鱼虫”等,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楚人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 传承与创新楚辞反映了楚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特点。
楚辞中许多被人们熟知的故事,如《离骚》、《九歌》等,都既传承了楚国武王青蟹的传说、屈原的思想等传统元素,又包含了许多人类文明的新思想、新观念,体现了楚人的创造力和开放心态。
4. 赞颂祖国楚辞中不仅有对江山美景的赞美,还有尊重祖先、热爱土地的情感。
阅读楚辞心得体会5篇精选汇总

阅读楚辞心得体会5篇精选汇总《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阅读楚辞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楚辞心得体会1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
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
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
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
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二、思君与怨君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
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楚辞研究是一个高难度、高水平的选题。
它可以夯实国学的基础,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自上而下的追踪,完全能够产生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楚辞研究者应重视楚辞的文本研究,应继续探索传统的疑难问题,应建立各自的学术方向。
从总体上看,我们首先应该继承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才能够超越它们。
研究方法没有新与旧、保守与开放的区别。
评价研究方法的优劣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它们能否解决问题。
就当今的楚辞研究整体情况看,学界的跨学科研究已经进入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阶段。
应当着重提醒的是,我们在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中,必须遵循“适度性原则”,尽量避免任意性和过度诠释。
标签:楚辞;出土文献;跨学科研究;适度性原则楚辞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现象。
楚辞研究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王国维认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所以,推动楚辞研究,应该从研究选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化与开拓。
这里,笔者结合个人的研究体会,谈谈对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楚辞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楚辞研究是一个高难度、高水准的选题,极具影响力、挑战性。
郭沫若说过:“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
”(《屈原研究》)研究楚辞、研究屈原,既是作家研究、作品研究,又是文学现象研究、文学流派研究、文学风格研究、文学史研究,更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模式研究。
毫无疑义,楚辞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但是这个源头隐在云雾之中,既令人心生敬仰,又让人望而却步。
楚辞,承载了中原文化遥远而博大的传统,又以惊才绝艳的南楚情调风格展现,令人思接千载,又乐观楚风。
关于屈原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加上楚辞文句的艰难深奥,词旨的委婉曲折,导致了楚辞研究疑义纷纭,很多观点莫衷一是。
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了空间。
楚辞研究虽然已历经两千余年,但空白点和疑难点仍然很多,当今仍然可以出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甚至可能出系列新成果。
姜亮夫先生曾经提出,一个学者一生的学术选题,必须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做出系列成果的。
事实上,有些选题是很有意味很有价值的,但其深广性、影响力不够,写完一两篇论文就无话可说了。
20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曾经指导一名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做毕业论文,他自选的是唐代贺知章的诗歌研究。
尽管作者很努力,多年都不放弃这个题目,但限于选题的涵盖面有限(不到20首诗),就很难继续下去,不要说有所突破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楚辞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13&ZD1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辞文献语义化研究”(10BTQ031)。
因此,学术研究找准选题,对学者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假如志向高远,一生托付,不懈追求,就应该选一个大的有生命力的课题。
而楚辞就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大宗。
用《四库全书总目》里的话来讲,是“总集之祖”。
它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重点问题与热点问题之一,历来是一门显学。
到目前为止,楚辞研究著作已超过1200种,论文已逾5500篇。
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索引》1990-1999年的古典文学论文统计,关于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四位诗人的研究,位居“古典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排行榜”前十名:其中屈原,871篇,名列第三;陶渊明,512篇,名列第九;杜甫,835篇,名列第四;苏轼,657篇,名列第五。
而在这四位诗人之中,屈原研究遥遥领先。
不仅如此,楚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经典,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因此,楚辞研究在项目申请、成果评奖、宣传推广方面,在传统学科中往往有一定优势。
笔者在申报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过程中,均深感这一选题惠我良多。
楚辞是楚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兼及宫廷风格与民歌情调,也涉及众多学科,需要作多方面考察。
1990年,笔者撰文提出,楚辞学已形成9个分支学科:楚辞文献学、楚辞文艺学、楚辞社会学(包括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如楚辞语言学、楚辞心理学、楚辞神话学、楚辞考古学、楚辞历史学、楚辞地理学、楚辞哲学、楚辞文化学、楚辞民族学、楚辞民俗学、楚辞天文学等)、楚辞美学、楚辞学史、楚辞比较学、海外楚辞学、楚辞传播学、楚辞再现学。
这一观点被引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楚辞学”条目。
笔者的初步目标是,完成楚辞研究系列著作10种,目前已出版7种。
楚辞研究是奠定国学、传统学问的基础。
做国学研究有哪些经典是必读的?无论是马一浮先生还是黄侃先生开的书目,其中集部第一种就是《楚辞》,这是研究国学乃至一切传统学问的基础。
范曾先生在《国学开讲》中说:“国学的源头活水究竟是什么?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即‘先秦之学的生发’。
”这是对国学简捷而明了的论述。
经典是文化的源头,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他的都是干支流,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因为国学离不开先秦之学,我们讲四书五经,以至后来的十三经,其根子都在先秦,都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4世纪之间。
任继愈先生曾经提出先秦文化的4个区域:鲁文化(孔子、孟子、子思、曾子)、齐文化(管仲、荀子、邹衍、淳于髡)、关中文化(商鞅、韩非、李斯)、楚文化(老子、庄子、屈原)。
中国历史主要有4个来源,4个区域文化互为补充,构成中华民族灿烂的大文化,主流文化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根据近百年的考古学、文献学、简帛学研究,学术界认为与《楚辞》属于同一系统的文献有:《老子》《庄子》《山海经》《列子》《鶡冠子》、长沙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古本《易经》、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四时》《天象》《月忌》、长沙子弹库帛画、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山东临沂银雀山所出《尉缭子》、西晋汲郡所出古本《竹书纪年》、古本《穆天子传》。
《楚辞》与《诗经》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别不在表层的“四言”与“骚体”,更多地体现在意境、情调、抒情技巧、比兴象征上。
近百年的出土文献也揭示了楚文化儒道同源及互补的发展轨迹。
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的丰富性、郭店楚简儒家著作对子思到孟子发展链环的补充,楚国青铜器及其铭文对周礼的认同,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儒家文化本是荆楚文化的本源,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自觉继承与发展了中原三代以来的文化传统。
从研究价值上讲,楚辞研究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作自上而下的追踪与探索。
“文革”期间,毛泽东主席对红卫兵的种种要求尽量迁就,但是红卫兵提出中国文学史时间太长、内容太多,要求由近及远,从后向前学习,被深谙旧学的毛泽东主席严词拒绝。
如果我们将中国文学史比作河流的话,那么读先秦典籍就是从源头开始,再读唐宋以后的书就是顺流而下。
蓄积既久,自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省力多多;相反,要是从后世之书入手,慢慢上溯到先秦,这样就形成“仰攻”之势。
“仰攻”就是居于低谷向高峰攀升,显然包袱太重,局限太多,往往捉襟见肘,吃力不讨好,像郭沫若、鲁迅、闻一多这样的天才、大师毕竟有限,大部分人是可望不可即的。
笔者关注过一些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如赵园、杨义、王富仁,很敬佩他们从现代文学研究回溯到明清文学文化研究,甚至到宋代士大夫生活方式研究,进而追溯到楚辞研究。
杨义有《楚辞诗学》专著,王富仁在《名作欣赏》分三期连载关于《离骚》的诠释。
他们的思维模式、逼人才气的确名不虚传,既是高手,涉足之处必有高见。
这是我们专门做楚辞研究的人应该虚心学习、借鉴的,尤其是方法论、切入角度、理论引进与试用等,值得好好品味、比较、体会。
但他们对楚辞原文的解读与引用、对屈原个性与思想境界的抽象,既有老一代楚辞专家某些观点的影响,又有诠释过度六经注我的痕迹。
笔者长期处于将楚辞研究融入生活、融入生命的状态,在楚辞领域有做不完的题目,有研究不完的难题,既无精力他顾,亦不敢跨界他求。
因为对楚辞有所体会,所以读《文选》时就能看出李善注引用楚辞的问题和错误;也对影响传播的课题做过探索,如贺铸词、元代散曲、白雨斋词话与楚辞的关系,如对元代楚辞学的首次整理与抽象,均能开拓新域,有所弋获。
二、楚辞研究的方法选择与选题建设首先,应重视楚辞的本体研究。
文本研究是楚辞研究的基础、重点,也是难点。
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引用什么材料,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读懂楚辞、读通楚辞,自圆其说,乃至自成体系。
想读懂楚辞,就要对楚辞作品下苦功夫,一字一句地细心揣摩,反复推敲。
闻一多先生曾经给自己的楚辞研究定下三项课程:(一)说明背景;(二)诠释词义;(三)校正文字。
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完成了《楚辞校补》,引用版本65家,采用校正文字28家,驳正3家,“继承了清代朴学大师们的考据方法,而益之以近代人的科学的致密”①。
楚辞文本研究,既要继承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方法,以及注释、今译、通解等方法,又要鼓励交叉学科利用他山之石的尝试。
研究者要把每一篇楚辞作品当做鲜活的生命体,既要用理性思维求其真,又要用感性思维求其美。
让多种研究方法共同参与,互相推动,最终才能得出客观中肯、易于被学术界接受的结论。
新时期以来,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就是一些论文作者连楚辞文句都没有读懂读通,对楚辞文本缺乏最基本的理解与诠释,居然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大做“新解”之类翻案文章,进而利用媒体对楚辞学术的隔阂而进行非学术的宣传炒作。
其实,王逸、洪兴祖、朱熹、蒋骥等古代楚辞大家,他们在字词训释、音韵解读、串通文义、探求典故等方面下了硬功夫,帮助我们今天克服阅读理解上的种种困难,奠基开业,功莫大焉。
但千万不能误认为他们仅仅局限于章句之学,他们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可以说早就是多学科互动、多方法并用,有些视野、角度至今我们很多学者难以企及。
当下学者要努力消除心气浮躁、急于求成、快出成果的导向,不能浅尝辄止,稍稍翻书或网上浏览,就信口“新解”,草草“商榷”。
这样只能在学术圈外徘徊游移,对楚辞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应继续探索传统的疑难问题。
两千多年来的楚辞研究史,为我们留下了1200多种著作以及难以统计的笔记散注。
②可以说,前人的论著几乎已经涉足楚辞研究的方方面面。
正如褚斌杰先生所言:“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差不多都有人思考过、探讨过、论证过,要再前进一步实在很不容易。
”③笔者在《楚辞学通典》里面曾整理出67个专题,都是楚辞研究无法回避的、也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难解决并不等于不能解决。
例如屈原生平问题,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而且存在很大争议。
笔者利用近年来出土的文物资料与传世文献相对照,写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屈原仕履考》《三闾渊源考》《屈原“流放江南”考》等论文,解决了屈原生平事迹中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