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之一,《楚辞》作为典籍中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楚辞》,深受其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感染。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楚辞》的理解和感受。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楚国文人通过吟咏、抒发情感的形式创作的。
作为一部古代诗歌集,它不仅描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融入了许多楚国特有的文化和思想。
首先,我深受《楚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触动。
在这些篇章中,楚人表达了对家园的深情厚意,对楚国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尤其是《九辩》一篇,通过对九种动物的寄语,表达了楚国抵抗强敌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爱国情怀不仅令人感动,也呼唤着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其次,在艺术形式上,《楚辞》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它采用了独特的辞章和丰富的形象语言,以及独特的韵律和音乐感。
例如,《离骚》这篇作品,通过以长句和隔句相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起伏和激情,读来令人如痴如醉。
同时,通过运用象征与意象,如飞雪、流水等,赋予了文字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者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
与此同时,《楚辞》也通过创作将爱情和思乡等主题巧妙地融入其中。
中国古代的文人多以田园生活为梦想,追求真挚而纯粹的感情体验。
《离骚》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折花寻欢感旧恩”以及《天净沙·秋思》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等句子,都将古人对爱情和思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对于爱情还是思乡的描绘,都给人一种纯净而又深沉的感受。
最后,《楚辞》中展现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这些诗歌作品中,作者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例如,《离骚》中的“人生几何,而无穷也!”以及《离骚》中的“乱离所思,想极而愈牵”等,都表达了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辨。
这种对人生及理想的追求,使《楚辞》成为一本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存的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
屈原的《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当我翻开《楚辞》这部古老的诗歌集,仿佛被时光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楚国,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沉淀。
我深入其中,探寻每一首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集,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
它不仅展现了屈原等人的卓越才华,更反映了楚国文化的繁荣和多彩。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屈原的作品所打动。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人民和理想的深深忧虑和执著追求。
他的辞赋中,流露出一种高洁的情操和激昂的情感,使人深受感染。
屈原在《楚辞》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象征、隐喻、对比等,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他善于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使得诗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屈原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辞赋中,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同时,我也对楚国的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楚辞》这部诗歌集,我了解到了楚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感受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歌的力量和美感。
通过屈原等人的笔触,我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到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这部诗歌集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如何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楚辞》这部诗歌集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楚国文化和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探寻这部诗歌集的内涵和价值,让它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古人对楚辞的评价

古人对楚辞的评价古人对楚辞的评价楚辞,又称屈辞,是中国古代楚国地区的民歌、诗歌、赋、辞章等的总称。
它集中体现了古代楚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豪情壮志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古人对楚辞的评价也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析。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古人对楚辞的评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古人普遍认为楚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刘向在《楚辞序》中评价道:“寄诗陈辞皆有辞章,人或山海之喻,或天地之应,皆有可观也。
”他认为楚辞的辞章具有表达深意的神韵,能够表现出山河之美和天地之奇。
同时,楚辞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和感人至深的内涵,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王夫之则进一步指出:“岂容东篱之箧,必以代桂而继莲。
”他将楚辞比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楚国文化的代表性作品,认为楚辞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更是后人学习借鉴的典范。
其次,古人对楚辞的文化内涵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楚辞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楚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战争思维。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屈原(楚辞的主要创作人)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称赞他为楚国忠臣。
他认为楚辞承载了屈原的爱国之情和忠诚精神,通过其作品,楚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杨雄则在《论语义》中论述道:“骚以章志,保中道也。
”他认为楚辞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起到了保护社会稳定和维护正义的作用。
最后,古人对楚辞对后世的影响给予了高度肯定。
楚辞不仅仅是古代楚国的文化遗产,更是对后世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刘向在《楚辞序》中称赞道:“贞颂算者徽猷耳,士人之所禀孺。
后学拟研属文,右人审而可为才。
”他认为楚辞是一种宝藏,可供后人学习借鉴,有助于培养文学才能和塑造人格魅力。
杨雄在《论语义》中进一步指出:“凡若楚人所称德言诗书,联之楚辞,修治之所成。
”他认为楚辞是楚国文化的最佳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养和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古人普遍认为楚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充分表达了古代楚国人民的深切情感和丰富思想。
苏雪林楚辞学“九天”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苏雪林楚辞学“九天”研究及其文化意义苏雪林教授是中国楚辞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
他曾研究过楚辞中的“九天”概念,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理解楚辞的宇宙观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楚辞》中,“九天”既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又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在具体意义上,“九天”指的是九个天空层级,即“九重天”,这些天空层级在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神仙驻足的家园。
在象征意义上,“九天”则被赋予了多种含义,如充满神秘与神圣、超越人间凡俗、象征极致境界等。
苏雪林教授对于“九天”这一概念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方面,他考证了“九天”这一概念的源流,发现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周易》中的“九天上下”、“九天之德”等;同时他也探讨了“九天”在汉代以后的文化传承,如《淮南子》中的“九天八极”、“人在八极,心在九天”等。
另一方面,他对于楚辞中几首重要的“九天”篇目进行了分析,如《离骚》、《天问》等,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天子居正、四方以治”的形象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政治格局,而“九天”则被赋予了象征理想境界和至高道德的意义。
在《天问》中,九天则被视为神话世界中的礼义廉耻标准,被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主体、规范和评价标准。
此外,苏雪林教授还通过对于《楚辞》的整体考察,将“九天”这一概念置于其它重要象征符号之中,如“黄帝”、“道”等等,形成了一张完整的文化体系图谱。
总的来说,苏雪林教授对于“九天”的研究为我们深度理解楚辞中的宇宙观、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参考。
在现代社会中,“九天”这一符号的启示和价值仍然不可忽视。
这一象征性符号与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理性思维之间的互动,为我们探索以人类未来为重心的新型文化符号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文化参考。
对屈原楚辞的认识和理解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被誉为楚国文化的代表。
楚辞是屈原的作品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屈原和楚辞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特点:楚辞是一部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爱国思想为主题的诗歌集,
其中包括了《离骚》、《九章》等知名篇章。
楚辞的风格独特,表现出屈原深沉的爱国情怀、对政治现实的关切以及对人生、命运等深刻的思考。
2.爱国情怀:屈原是楚国的官员,他深爱着楚国,忧心忡忡地为其未来而担
忧。
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对楚国处境的担忧以及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批判。
3.抒发情感:楚辞是屈原内心情感丰富的抒发,包含了对生活困苦、失意抑
郁、友情离别等情感的表达。
其中,《离骚》被视为楚辞的代表作之一,以富有想象力和瑰丽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起伏和对现实的思考。
4.影响和价值:楚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创作风格、主题和
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文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尤其在宋代以后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范本。
同时,楚辞也被广泛研究和欣赏,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屈原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展现了屈原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以及对故土与命运的关注。
它在文学、历史和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楚辞导读深入了解屈原的诗意世界

楚辞导读深入了解屈原的诗意世界楚辞导读:深入了解屈原的诗意世界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文集,它代表了楚文化的独特风貌,其中最为著名的诗人应属屈原。
屈原的诗意世界深受后世文人的敬仰和追捧。
通过对楚辞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屈原的创作特点、思想境界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楚辞的背景和特点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的代表作品,自秦楚之战后,楚地文化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貌。
楚辞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楚辞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楚地山水秀丽,人文荟萃,这些特点都反映在楚辞的诗歌中。
屈原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相融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楚辞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屈原通过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对政治、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的作品中不仅蕴含了个人情感的宣泄,也体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最后,楚辞充满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屈原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展示了楚地民间音乐与舞蹈的独特风格,给人以耳目之间的愉悦。
二、屈原的诗意世界屈原是楚辞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深入阅读楚辞,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屈原的诗意世界。
首先,屈原的诗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对大自然的赞美,赋予它以神秘而敬畏的色彩。
他通过描绘山川、江河、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表现了自然界万物的壮丽与美丽。
其次,屈原的诗作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屈原深受楚国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楚国发展和民众疾苦的思考和呼唤。
特别是在《离骚》这首长篇叙事诗中,屈原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担忧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最后,屈原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与人生哲理。
他的作品中常常展现出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屈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屈原楚辞典型意象研究

屈原楚辞典型意象研究
丰富多彩的意象,造就了楚辞的惊采绝艳。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俩个方面入手,整理归纳了楚辞中的经典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产生的源远,这些意象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点。
宏观层面上对屈原楚辞中的意象进行了分类,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社会人生意象、自然意象、神话意象。
微观层面上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意象,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分析了这些意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意象在屈原作品中所承担的作用。
最后分析了从俩个方面分析了这些典型意象的艺术特征。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楚辞中大胆奇诡的意象的使用构成了楚辞独特的意境。
本文就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大致分为社会人生意象、自然意象和神话意象。
其中社会人生意象中的神话人物意象与神话意象有重复的部分,乘骑意象与自然意象中的动物意象有所部分重合。
楚国多水的自然地理环境、重淫祀,崇拜巫鬼、太阳崇拜、龙凤崇拜等独特的社会风俗以及当时黑暗的政治环境促使了屈原对楚辞意象的选择的独特性。
楚辞中的独特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意象被诗人赋予了丰富内涵,在特定的环境下,象征了不同的事物,抒发了诗人的郁结之情。
论茅盾《楚辞》研究的神话学阐释

第6 期
谢
群 :论茅盾 《 楚辞》 研究 的神话学 阐释
1 0 3
一
处 ,仅 以时代 先后 断定他们 的 ‘ 血 统关 系 ’ ,结果 必然 抹杀 了 《 楚辞》 的真面 目。 ” [ 2 …
’
受 英 国人 类学 派神话 学 家泰 勒 的影 响 。茅 盾 从 西 方各 民族 的文 学 与神 话 传 说之 间 的渊 源关 系 上 , 得 出结论 :“ 一 民族 的神话 即成为一 民族 的文 学 的源 泉”,又看 到 现今 所保 存 的 “ 包 含 神话 材料 最 丰 富
第2 1 卷
第 6 期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Vo l _ 21 No . 6 De c c mb e r 2 Ol 4
2 0 1 4年 1 2月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a a n d Co m mu n i c a t i o n s
家之 言”,某些观点 在今天 看来 已显 偏颇 。笔者根据 其论 述 ,结合历 代 楚辞研 究 的状况 和成 果 ,探讨 茅
盾 《 楚辞》 研 究 中神 话学 阐释 的得 与失 。
一
、
茅盾谈 《 楚 辞 》 的渊 源
《 楚 辞》 源 自哪里 ? 自六朝 以来 ,这 一问题 论者似 隐有 共识 。在 大 多数学 者 看来 ,《 离骚》对 《 诗
经 》 有所继 承是毋 庸置疑 的 。汉代 刘安 《 离 骚传》 说 :“ 国风好 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 而不 乱 ,若 离骚 者 可 谓兼之 矣 ” ,第 一个探 讨 了两者 之 间 的联 系 ,刘 勰 《 文 心雕 龙 ・ 辨 骚 》 也 强调 了 《 离 骚 》 从 题 旨到 创 作手法 上对 《 诗 经》 的继承 :“ 故其 陈尧 舜之 耿介 ,称 汤武之 祗敬 ,典诰之 体也 ;讥桀 纣之 猖披 ,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楚辞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现象。楚辞研究具有恒久的生命力。王国维认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所以,推动楚辞研究,应该从研究选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化与开拓。这里,笔者结合个人的研究体会,谈谈对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楚辞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楚辞研究是一个高难度、高水准的选题,极具影响力、挑战性。郭沫若说过:“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屈原研究》)研究楚辞、研究屈原,既是作家研究、作品研究,又是文学现象研究、文学流派研究、文学风格研究、文学史研究,更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模式研究。 毫无疑义,楚辞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但是这个源头隐在云雾之中,既令人心生敬仰,又让人望而却步。楚辞,承载了中原文化遥远而博大的传统,又以惊才绝艳的南楚情调风格展现,令人思接千载,又乐观楚风。关于屈原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加上楚辞文句的艰难深奥,词旨的委婉曲折,导致了楚辞研究疑义纷纭,很多观点莫衷一是。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了空间。 楚辞研究虽然已历经两千余年,但空白点和疑难点仍然很多,当今仍然可以出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甚至可能出系列新成果。姜亮夫先生曾经提出,一个学者一生的学术选题,必须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做出系列成果的。事实上,有些选题是很有意味很有价值的,但其深广性、影响力不够,写完一两篇论文就无话可说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曾经指导一名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做毕业论文,他自选的是唐代贺知章的诗歌研究。尽管作者很努力,多年都不放弃这个题目,但限于选题的涵盖面有限(不到20首诗),就很难继续下去,不要说有所突破了。因此,学术研究找准选题,对学者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假如志向高远,一生托付,不懈追求,就应该选一个大的有生命力的课题。而楚辞就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大宗。用《四库全书总目》里的话来讲,是“总集之祖”。它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重点问题与热点问题之一,历来是一门显学。到目前为止,楚辞研究著作已超过1200种,论文已逾5500篇。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索引》1990-1999年的古典文学论文统计,关于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四位诗人的研究,位居“古典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排行榜”前十名:其中屈原,871篇,名列第三;陶渊明,512篇,名列第九;杜甫,835篇,名列第四;苏轼,657篇,名列第五。而在这四位诗人之中,屈原研究遥遥领先。 不仅如此,楚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经典,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因此,楚辞研究在项目申请、成果评奖、宣传推广方面,在传统学科中往往有一定优势。笔者在申报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过程中,均深感这一选题惠我良多。楚辞是楚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兼及宫廷风格与民歌情调,也涉及众多学科,需要作多方面考察。1990年,笔者撰文提出,楚辞学已形成9个分支学科:楚辞文献学、楚辞文艺学、楚辞社会学(包括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如楚辞语言学、楚辞心理学、楚辞神话学、楚辞考古学、楚辞历史学、楚辞地理学、楚辞哲学、楚辞文化学、楚辞民族学、楚辞民俗学、楚辞天文学等)、楚辞美学、楚辞学史、楚辞比较学、海外楚辞学、楚辞传播学、楚辞再现学。这一观点被引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楚辞学”条目。笔者的初步目标是,完成楚辞研究系列著作10种,目前已出版7种。 楚辞研究是奠定国学、传统学问的基础。做国学研究有哪些经典是必读的?无论是马一浮先生还是黄侃先生开的书目,其中集部第一种就是《楚辞》,这是研究国学乃至一切传统学问的基础。范曾先生在《国学开讲》中说:“国学的源头活水究竟是什么?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即‘先秦之学的生发’。”这是对国学简捷而明了的论述。经典是文化的源头,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他的都是干支流,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因为国学离不开先秦之学,我们讲四书五经,以至后来的十三经,其根子都在先秦,都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4世纪之间。任继愈先生曾经提出先秦文化的4个区域:鲁文化(孔子、孟子、子思、曾子)、齐文化(管仲、荀子、邹衍、淳于髡)、关中文化(商鞅、韩非、李斯)、楚文化(老子、庄子、屈原)。中国历史主要有4个来源,4个区域文化互为补充,构成中华民族灿烂的大文化,主流文化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根据近百年的考古学、文献学、简帛学研究,学术界认为与《楚辞》属于同一系统的文献有:《老子》《庄子》《山海经》《列子》《鶡冠子》、长沙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古本《易经》、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四时》《天象》《月忌》、长沙子弹库帛画、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山东临沂银雀山所出《尉缭子》、西晋汲郡所出古本《竹书纪年》、古本《穆天子传》。《楚辞》与《诗经》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别不在表层的“四言”与“骚体”,更多地体现在意境、情调、抒情技巧、比兴象征上。近百年的出土文献也揭示了楚文化儒道同源及互补的发展轨迹。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的丰富性、郭店楚简儒家著作对子思到孟子发展链环的补充,楚国青铜器及其铭文对周礼的认同,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儒家文化本是荆楚文化的本源,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自觉继承与发展了中原三代以来的文化传统。 从研究价值上讲,楚辞研究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作自上而下的追踪与探索。“文革”期间,毛泽东主席对红卫兵的种种要求尽量迁就,但是红卫兵提出中国文学史时间太长、内容太多,要求由近及远,从后向前学习,被深谙旧学的毛泽东主席严词拒绝。如果我们将中国文学史比作河流的话,那么读先秦典籍就是从源头开始,再读唐宋以后的书就是顺流而下。蓄积既久,自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省力多多;相反,要是从后世之书入手,慢慢上溯到先秦,这样就形成“仰攻”之势。“仰攻”就是居于低谷向高峰攀升,显然包袱太重,局限太多,往往捉襟见肘,吃力不讨好,像郭沫若、鲁迅、闻一多这样的天才、大师毕竟有限,大部分人是可望不可即的。笔者关注过一些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如赵园、杨义、王富仁,很敬佩他们从现代文学研究回溯到明清文学文化研究,甚至到宋代士大夫生活方式研究,进而追溯到楚辞研究。杨义有《楚辞诗学》专著,王富仁在《名作欣赏》分三期连载关于《离骚》的诠释。他们的思维模式、逼人才气的确名不虚传,既是高手,涉足之处必有高见。这是我们专门做楚辞研究的人应该虚心学习、借鉴的,尤其是方法论、切入角度、理论引进与试用等,值得好好品味、比较、体会。但他们对楚辞原文的解读与引用、对屈原个性与思想境界的抽象,既有老一代楚辞专家某些观点的影响,又有诠释过度六经注我的痕迹。 笔者长期处于将楚辞研究融入生活、融入生命的状态,在楚辞领域有做不完的题目,有研究不完的难题,既无精力他顾,亦不敢跨界他求。因为对楚辞有所体会,所以读《文选》时就能看出李善注引用楚辞的问题和错误;也对影响传播的课题做过探索,如贺铸词、元代散曲、白雨斋词话与楚辞的关系,如对元代楚辞学的首次整理与抽象,均能开拓新域,有所弋获。 二、楚辞研究的方法选择与选题建设 首先,应重视楚辞的本体研究。文本研究是楚辞研究的基础、重点,也是难点。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引用什么材料,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读懂楚辞、读通楚辞,自圆其说,乃至自成体系。想读懂楚辞,就要对楚辞作品下苦功夫,一字一句地细心揣摩,反复推敲。闻一多先生曾经给自己的楚辞研究定下三项课程:(一)说明背景;(二)诠释词义;(三)校正文字。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完成了《楚辞校补》,引用版本65家,采用校正文字28家,驳正3家,“继承了清代朴学大师们的考据方法,而益之以近代人的科学的致密”①。楚辞文本研究,既要继承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方法,以及注释、今译、通解等方法,又要鼓励交叉学科利用他山之石的尝试。研究者要把每一篇楚辞作品当做鲜活的生命体,既要用理性思维求其真,又要用感性思维求其美。让多种研究方法共同参与,互相推动,最终才能得出客观中肯、易于被学术界接受的结论。新时期以来,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就是一些论文作者连楚辞文句都没有读懂读通,对楚辞文本缺乏最基本的理解与诠释,居然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大做“新解”之类翻案文章,进而利用媒体对楚辞学术的隔阂而进行非学术的宣传炒作。其实,王逸、洪兴祖、朱熹、蒋骥等古代楚辞大家,他们在字词训释、音韵解读、串通文义、探求典故等方面下了硬功夫,帮助我们今天克服阅读理解上的种种困难,奠基开业,功莫大焉。但千万不能误认为他们仅仅局限于章句之学,他们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可以说早就是多学科互动、多方法并用,有些视野、角度至今我们很多学者难以企及。当下学者要努力消除心气浮躁、急于求成、快出成果的导向,不能浅尝辄止,稍稍翻书或网上浏览,就信口“新解”,草草“商榷”。这样只能在学术圈外徘徊游移,对楚辞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应继续探索传统的疑难问题。两千多年来的楚辞研究史,为我们留下了1200多种著作以及难以统计的笔记散注。②可以说,前人的论著几乎已经涉足楚辞研究的方方面面。正如褚斌杰先生所言:“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差不多都有人思考过、探讨过、论证过,要再前进一步实在很不容易。”③笔者在《楚辞学通典》里面曾整理出67个专题,都是楚辞研究无法回避的、也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难解决并不等于不能解决。例如屈原生平问题,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而且存在很大争议。笔者利用近年来出土的文物资料与传世文献相对照,写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屈原仕履考》《三闾渊源考》《屈原“流放江南”考》等论文,解决了屈原生平事迹中的一些问题。 最后,应建立自己的学术阵地。进入楚辞研究圈里的人,若要取得进展与突破,必须经历并超越三种境界:欣赏陶醉、怀疑抉择、整体审视而戛然创造。换言之,要经过三次“飞跃”:从欣赏到怀疑,从抉择到综合,从审视到创造。其中每一次“飞跃”,都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初进楚辞领域的研究者,因为缺乏研究积累,见到诸家解释歧义纷呈,无所适从,只能跟在他人之后亦步亦趋,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难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只有沉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