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版 专题五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 作业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提高复习: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转型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一、选择题1.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表企业性质工人人数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34 000人洋务派经营的军事企业9 000至10 810人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 5 500至6 000人近代采矿业16 000至20 000人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27 250人总计91 750至98 060人A.分布在近代企业B.最早产生于外商经营的企业C.集中于沿海地区D.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2.(2019·潍坊一模)对图一、图二间的联系解释合理的是( )A.洋务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B.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洋务企业集中地C.洋务运动培育了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D.早期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3.(2019·汕尾高三质检)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
华商的这种行为( )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B.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下表为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据此可知( )(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英国法国B.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C.辛亥革命明确反帝取得成效D.民族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5.(2019·滨州一模)统计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产业结构是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
这主要缘于(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D.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6.(2019·济宁一模)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
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
这种现象说明(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B.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C.广州海关未能有效地行使职权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7.(2019·日照一模)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强化练习:专题五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滨州一模)统计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产业结构是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
这主要缘于(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D.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解析:选C。
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资本主义资本不足,故选C项;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跟资本构成比例无关,排除A项;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是指产业结构和地理分布的不合理,排除B项;“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项。
2.(2019·济宁一模)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
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
这种现象说明(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B.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C.广州海关未能有效地行使职权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解析:选C。
通过题干可知,广州海关的出口商品逐年增加,而其纳税收入却逐年减少,说明广州海关没有很好地行使职权,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的税收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而不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不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
3.(2019·日照一模)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
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
“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A.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C.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的湘军是由地方乡勇组建而成的,不直接隶属于清廷,加一个“内”字是表明湘军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并没有图谋不轨和“放眼天下”的野心,这反映出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故选C项;洋务派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具有走向世界的意识,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可知,材料主旨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未涉及生产与市场关系、中学与西学关系,排除B、D两项。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2.6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2.6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认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兴起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这使一部分人开始觉醒,故答案为D。
答案:D5.(xx·沈阳联考)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就是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以轻工业为主,作用积极B.不应强调发展重工业C.应该完全解决民生问题D.以提高就业率为第一要务解析:张謇把纱厂命名为“大生”,其用意即要解决国计民生问题,A项符合题意,B、C、D说法都过于绝对。
答案:A6.(xx·西安二模)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
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
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
”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到真平等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物产之供给”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从劳动成果的分配角度来说的,故D项正确。
答案:D7.(xx·福州质检)图1是发行于1934年的纸币。
当年发行该纸币的银行旧址大致位于图2中的( )图1图2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和“1934年”可知,该纸币发行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定都于江西瑞金,故A项正确。
答案:A8.(xx·保定调研)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企业。
1934年以前最高产量曾达27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

专题五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经济结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期特征原因影响19世纪中期自然经济解体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大批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担(1)起步阶段(1861-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
2020版 高考5年命题点集训 近代中国的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

[近代中国的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一、工业文明的冲击——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列强侵华与中国的反应1.(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月考)《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
这说明() 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该条约危害极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协定后的关税税率……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并未意识到关税需要与英国商定不符合国际法,故B项正确;依据“他们洋洋得意”等信息可知他们没有国家主权意识,C项错误;提高中国关税收入并不是他们最初的目的,并且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
]2.(2018·河南适应性考试)右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该漫画表明()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B[根据材料“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分析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因西方调停失败而爆发,中国面临战争危机,故B项正确。
]3.(2018·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
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
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
课标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考热点第4练社会转型习题.docx

第4练社会转型限时:60分钟总分:88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保定二模)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是竹木茶纸产区。
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答案 D 四大专业产品产区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带有区域特色,故选D项。
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商品产区的布局,不是反映流通,排除C项。
2.(2019重庆调研)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冬天着裘衣者百只二三。
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
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逐渐没落B.社会消费行为趋同C.社会风气由俭入奢D.商业资本日益活跃答案 C 根据材料“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绅服饰消费变化,这体现出社会风气由俭入奢的情况,故选C项。
清朝棉纺织业不断发展,排除A项。
材料仅涉及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不是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情况,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非商业资本投资情况,排除D项。
3.(2019湖北鄂东南教改联盟一模)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
日升昌票号( )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答案 D 由材料内容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体现了晋商积极进取的商业文化,故选D项。
专题6 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 度,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响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列强侵华的结果之一;使中国经济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附庸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 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 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应对市场变化 D.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C
【练真题】
(2021·广东·高考真题)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
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
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
买”。这说明当时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
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
失败原因
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变革 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②国外环境:来自西方列强的阻饶 ③国内环境:洋务派缺乏统一的领导核 心,力量分散;内部顽固派盲目排外
民族资本主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企业产生,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
在中国民族工业中,轻重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时重工业的大部分, 仍旧控制在帝国主义资本手中。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 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 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 的依赖。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例如棉纺织业,当时创 建纱厂的资本家中,有很多就是军阀官僚和地主,只有少数才是真正由工 业资本不断积累起来的。——摘编自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卷》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0_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押题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押题专练1.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
近代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使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进程中。
”对材料的理解最确切的观点是()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C.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产生D.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可知,材料最确切的观点是阐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工业的产生,故A项正确。
2.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两幅图可以说明的问题是()A.棉纱进口增多导致棉布出现了滞销B.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近代纺织业在逆境中无从发展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B【解析】上图棉布进口总体上稳中趋减,不能反映滞销,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体现在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材料中列强向中国输出棉布棉纱,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19世纪60—80年代”以及下图棉纱的进口增加可知,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在逆境中成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观察下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一些障碍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答案】A【解析】从示意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相比于1912年外资在华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滨州一模)统计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产业结构是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
这主要缘于()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D.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解析:选C。
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资本主义资本不足,故选C项;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跟资本构成比例无关,排除A项;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是指产业结构和地理分布的不合理,排除B项;“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项。
2.(2019·济宁一模)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
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
这种现象说明()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B.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C.广州海关未能有效地行使职权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解析:选C。
通过题干可知,广州海关的出口商品逐年增加,而其纳税收入却逐年减少,说明广州海关没有很好地行使职权,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的税收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而不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不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
3.(2019·日照一模)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
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
“内”字的添加反映出()A.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C.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的湘军是由地方乡勇组建而成的,不直接隶属于清廷,加一个“内”字是表明湘军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并没有图谋不轨和“放眼天下”的野心,这反映出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故选C项;洋务派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具有走向世界的意识,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可知,材料主旨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未涉及生产与市场关系、中学与西学关系,排除B、D两项。
4.(2019·高考北京卷)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A.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解析:选A。
由材料“1878年建”“1880年建”“1902年建”“1908年建”可知为晚清时期,由材料“唐山”“北方”“天津”“北京”可知为京津冀地区,故表格信息反映了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A项。
5.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表A.分布在近代企业B.最早产生于外商经营的企业C.集中于沿海地区D.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解析:选A。
题干中的表格主要反映了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洋务派经营的军事企业、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近代采矿业、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中的工人人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企业都属于近代企业,这说明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近代企业中,故选A项;表格主要反映的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情况,至于其最早产生于哪种企业中,表格并没有提及,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反映中国无产阶级分布的地区,排除C 项;表格提及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的总数,即91 750至98 060人,但这并不能证明其已经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排除D项。
6.(2019·潍坊一模)对图一、图二间的联系解释合理的是()A.洋务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B.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洋务企业集中地C.洋务运动培育了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D.早期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解析:选D。
洋务运动从多个层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D项。
7.(2019·汕尾高三质检)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
华商的这种行为()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B.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解析:选A。
由材料“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可知,华商参与外商的经济活动,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排除C项;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8.下表为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据此可知()(单位:两;指数:1913=100)AB.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C.辛亥革命明确反帝取得成效D.民族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解析:选D。
根据题干提及的时间段(1913-1918)以及表格中英、法输华货物总值呈现递减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故选D项;表格体现出英、法输华货物总值呈现递减趋势,不能推断出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排除A项;表格中所体现的英、法输华货物总值呈现递减趋势,其原因在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不能证明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甚至还幻想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排除C项。
9.(2019·济南二模)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
这与苏联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A.完全改变了民族工业结构与布局B.使市场调节的活力大大增强C.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D.无法缓解抗战物资缺乏问题解析:选C。
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下,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据材料“这与苏联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结构与布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市场调节,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提及这些做法的效果,排除D项。
10.(2019·沧州一模)小年画《上海新建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描绘了新上海的一大胜景。
时人认为“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
自通泰西,独出其奇,以电运轮,其捷难羁”。
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结构渐趋优化B.民众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变C.上海成为经济中心D.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解析:选D。
据材料“维车之利……使人使马各有所宜……以电运轮,其捷难羁”可知,火车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出行方式构成冲击,但当时仍有使用人力或马力牵引的车,这反映出当时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交通的变化,未涉及经济结构的优化,排除A项;据材料“维车之利……使人使马各有所宜”可知,民众的出行方式多样化,并未出现巨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火车带来的变化,未涉及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排除C项。
11.(2019·无锡期中)近代某歌词中写道:“五龄女子吞声哭,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此歌词意在() A.提倡裹足B.推行断发C.废止缠足D.婚姻自主解析:选C。
材料中“五龄女子吞声哭”“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描述的是幼女缠足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废止缠足,故选C项。
12.(2019·德州一模)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
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解析:选B。
据材料“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依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推行变法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未涉及宣传共和思想,排除C项;依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3.(2019·唐山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井田制、授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
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勾结,逃避税收。
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
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
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
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
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申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
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