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四句话遗嘱

合集下载

曾国藩临终之时的四句遗嘱(原文解读)

曾国藩临终之时的四句遗嘱(原文解读)

曾国藩临终之时的四句遗嘱(原文解读)
曾国藩遗嘱:这四句话可保你一生无忧,从此百事可成
发布时间:18-06-1511:51
曾国藩临终之时有四句遗嘱:
原文说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
代有人才。

慎独则心安
古人常说:君子自处,必慎其独也。

慎独的意思就是持身之道要谨严。

为所当为,为所不为。

克制欲望,贪欲、爱欲、物欲,每日三省其身,总结自己的缺点。

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自己。

这样长此下去,必能涤荡心灵,心中泰然。

主敬则身强
敬字,就是与人相处保持好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

对待自己要保持内心的专精,外表要严肃整齐。

内心笃定,目光温和而坚毅。

这样给人的感觉才可靠,长此下去,必定能身心皆安。

求仁则人悦
仁字是儒家的核心。

做人要以仁义为本。

所谓:仁者爱人。

对待身边的朋友兄弟,要亲善和睦,待人宽容仁慈,独乐了不如众乐乐!
这样即是中庸之道,也是保身交友之道!
曾国藩名言挂框字画
习劳则神钦
人生必定要自强不息,勇往不怠!
只有不断的知行合一,不断的在做事中体察世道人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踏实和笃定!
所谓:一勤则天下无难事。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曾国藩的用人理念,最可贵的莫过于“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他以一生经历,在给儿子写的遗嘱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

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这里引用的是《论语·雍也》,孔子解说何者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这也是曾国藩能够聚拢天下人才,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咸丰九年五月初八,曾国藩与九弟一起谈话,特别讲到“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思想,并把它上升到“四知”中。

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四知之目,即《论语》末章之“知命、知礼、知言”,而吾更加以“知仁”。

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进人,恕道也。

立者足以自立也,达者四达不悖,远近信之,人心归之。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礼》云:“推而放诸四海而准,达之谓也。

”我欲足以自立,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我欲四达不悖,则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达人之义也。

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诸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

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

故吾于三知之外,更加“知仁”,愿与沅弟共勉之。

沅弟亦深领此言,谓欲培植家运,须从此七者致力也。

看来,他不但自己努力践行儒家的“立人达人”之“仁道”,而且嘱咐他最亲近的人也要这样做。

他还指出,家运旺盛也离不开这一纲领。

对此,曾国藩的幕僚说:在军营里,每每听到曾国藩谈到收复安庆的事,他总是归功于胡林翼的筹谋划策,多隆阿的艰苦战斗;谈到后来攻下金陵,则又归功于各位将领,而没有一句话提及自己和他的弟弟曾国荃;谈到僧格林沁进攻捻军的时候,赞扬他能吃苦耐劳,说自己比不上他的十分之一二;谈到李鸿章、左宗棠时,称他们是一代名流,不是说自愧不如,就是说谋略莫及,这从他的奏折和信函中都能看出来。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让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一是: 慎独,则心里平静。

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
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二是: 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三是: 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

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

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

四是: 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古代的圣君贤
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曾国藩遗嘱四句话:告诫子孙不要当兵或做官

曾国藩遗嘱四句话:告诫子孙不要当兵或做官

曾国藩遗嘱四句话:告诫子孙不要当兵或做官同治十一年(1872)3月12日,62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

”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

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

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国藩继承发扬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说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

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

历史趣谈: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的原因 四条遗嘱”的作用

历史趣谈: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的原因 四条遗嘱”的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的原因四条遗嘱”的作用导语:曾国藩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别人劝说当皇帝。

能不能做皇帝?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对此,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

唐浩明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曾国藩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别人劝说当皇帝。

能不能做皇帝?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对此,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

唐浩明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进行了剖析。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4句遗嘱

曾国藩4句遗嘱

曾国藩4句遗嘱,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俗话说,“盛不过三代”,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繁盛三代。

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而这其中,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功不可没。

一、慎独则心安慎独才能心安,一个人要修行,最难的是修心,修心最难的是慎独。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在大家能看到、指到的地方,大庭广众之下,有着严格的监督。

人们做事情自然慎重,不愿让事情出了差池,也不愿冒着被抓现行的危险谋取私利。

但在独处的时候,人其实更要慎重。

慎,谨也。

——《说文》慎,诚也。

——《尔雅》慎独:独处的时候,失去了外在的监督,更要谨慎、用心地约束自己的欲望。

东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王密趁夜送去十斤黄金,杨震当场拒绝。

王密以为他是假装客气,于是说,夜幕无知者,大晚上的没人知道。

杨震回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带着礼物灰溜溜地走了。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能够做到慎独,那么检省自己的时候就能没有愧疚,可以坦坦荡荡面对天地鬼神。

一个人内心就会愉快、满足、宽慰、平和,这是人自立和快乐的方法,是立心守身的基础。

二、主敬则身强敬,肃也。

——《说文》态度严肃,内心专注宁静,外表衣着整洁,这就是敬。

一出门就像去拜访一位尊贵的客人一样,就像人们在祭祀祖先时候的那种态度一样,这就是敬。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庄重严谨地对待学业、事业,那么掌握的知识就会一天天丰富,安逸放肆,那么人的能力就会一天天变差。

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大事情小事情都能态度恭敬而不懈怠,那么身心不但充满动力,也因为得到锻炼而更加强健。

北宋司马光,为了编写《资治通鉴》,提供给皇帝做治国参考。

历时十九年,先后查阅几千卷藏书,三百多种史学著作,草稿堆放了整整两间屋子,他的儿子后来翻看草稿,发现居然没有一个潦草的字,可见司马光对待此事的庄重严谨。

曾国藩立遗嘱

曾国藩立遗嘱

曾国藩立遗嘱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曾国藩被困于祁门。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忧民为本。

三者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祖星冈公之教人,则有八字,三不信。

八者日: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三者,日僧巫、日地仙、日医药,皆不信也。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

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无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同治九年(1870)五月,天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教案”。

法国领事署,天主教堂和仁慈堂被焚毁,打死法国传教士等二十人。

中国教民被打、被杀三四十人。

五月二十三日,曾国藩在保定督署接到谕旨,令他去处理“天津教案”。

六月初四,他在赴津之前,给儿子纪泽、纪鸿写了下封长信,安排身后诸事。

其中说: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

中间虽有临清至张秋一节须改陆路,较之全行陆路者差易。

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陆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曾国藩生前,三次所立的遗嘱,虽然没有提到过自己的葬身之地,但是他因受其祖父星冈公的“三不信”影响,对于谋取地脉自有一套理论。

他曾说:世之因地脉而获福荫者,其先必系贫贱之家,无心得之,至富贵成名之后,有心谋地,则难于获福矣。

吾亲友中,如长塘葛氏既富后则谋地,金兰常氏既责后而谋地,邵阳魏默深既成名后而谋地,将两代改葬扬州,皆未见有福荫,盖皆不免以诈力与其间,造物忌巧,有心谋地则不应也。

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

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

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如下:曾国藩说过:“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食;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

”子孙贤,没有先人的遗产也有饭吃;子孙不肖,再多的家业也会败掉。

正因如此,曾国藩死后并没有留下什么金银珍宝,他认为,真正的珍宝是经过千百年考验而应遵循的家教,子孙奉行这些家教,则家族可长盛不衰。

同治十年(1871年),60岁的曾国藩,已经身患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后又大小便失禁,自知大限将至,于是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四条经验,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互勉。

这封信写成的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

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父亲去世了,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正话家常,突发中风,扶进屋后,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便是他早已写好的这封遗嘱。

儿子纪泽哽咽念完,与弟弟纪鸿一齐说到“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

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

人虽远逝,但他传下来的精神却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他说:“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这四条遗嘱,可谓话尽兴家之本,道尽一生所得。

一、慎独“慎独而心安。

”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做到这一点,便会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这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道路,也是寻找快乐的方法。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慎独,是古代圣贤最为看重的品德,也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

很多经典古籍中也都提及这一观点。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守本分,表里如一,不违反道德,不自欺欺人。

慎独,是对前贤的继承和吸收,更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省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

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国藩继承发扬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说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

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

”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

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

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

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
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

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一般的人生下来,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体,我和民间万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

如果只知道谋求私利,而对百姓不知道宽仁,对万物不知道爱护,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违背的。

至于高官厚禄,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于水火、饥饿之中的责任。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

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

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

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

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

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为天下人考虑,一定要使自己饥饿,自己陷于水火之中,把民贼强盗不被擒获视为自己的过失。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有利于天下,都是极俭朴以修身、极勤劳以救百姓的实例。

所以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

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也定会捻须颔首微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