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遗嘱

合集下载

曾国藩遗嘱原文及译文注释

曾国藩遗嘱原文及译文注释

曾国藩遗嘱原文及译文注释曾国藩遗嘱原文如下: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无间。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失焉。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

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者,教弟终身行之者也。

无论和顺逆境且宜事事于省吾身。

知其过而速改以从善也。

家中兄弟子侄到老堂前住过之后无论愚贤有无成人须早寻一艺业认定勿要改换门径不可坐吃山空不可鄙事小利方可靠近君子而急远小人免受欺诈耶。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曾国藩的用人理念,最可贵的莫过于“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他以一生经历,在给儿子写的遗嘱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

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这里引用的是《论语·雍也》,孔子解说何者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这也是曾国藩能够聚拢天下人才,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咸丰九年五月初八,曾国藩与九弟一起谈话,特别讲到“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思想,并把它上升到“四知”中。

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四知之目,即《论语》末章之“知命、知礼、知言”,而吾更加以“知仁”。

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进人,恕道也。

立者足以自立也,达者四达不悖,远近信之,人心归之。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礼》云:“推而放诸四海而准,达之谓也。

”我欲足以自立,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我欲四达不悖,则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达人之义也。

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诸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

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

故吾于三知之外,更加“知仁”,愿与沅弟共勉之。

沅弟亦深领此言,谓欲培植家运,须从此七者致力也。

看来,他不但自己努力践行儒家的“立人达人”之“仁道”,而且嘱咐他最亲近的人也要这样做。

他还指出,家运旺盛也离不开这一纲领。

对此,曾国藩的幕僚说:在军营里,每每听到曾国藩谈到收复安庆的事,他总是归功于胡林翼的筹谋划策,多隆阿的艰苦战斗;谈到后来攻下金陵,则又归功于各位将领,而没有一句话提及自己和他的弟弟曾国荃;谈到僧格林沁进攻捻军的时候,赞扬他能吃苦耐劳,说自己比不上他的十分之一二;谈到李鸿章、左宗棠时,称他们是一代名流,不是说自愧不如,就是说谋略莫及,这从他的奏折和信函中都能看出来。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让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一是: 慎独,则心里平静。

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
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二是: 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三是: 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

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

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

四是: 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古代的圣君贤
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曾国藩节俭的事例

曾国藩节俭的事例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以节俭著称的典范。

以下是一些体现曾国藩节俭的事例:
住房节俭:当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新建了一所房子,并花费了三千串钱时,曾国藩写信责备他,表示新房子搬进去容易搬出来难,他自己发誓不住新房子。

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于节俭的重视,甚至宁愿放弃居住舒适的新房子。

穿着节俭:曾国藩平时只穿家人为他织的土布衣服,不追求奢华的绸缎衣物。

这种在穿着上的节俭,显示了他不追求物质享受,更重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饮食节俭:在饮食上,曾国藩每顿饭只有一个菜,被人们称为“一品宰相”。

这种在饮食上的极简,不仅体现了他的节俭精神,也显示了他对于生活的淡泊态度。

提倡节俭:曾国藩不仅自身力行节俭,还在大堂上亲自书写一联:“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这副对联表达了他对于节俭的重视,以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和影响他人。

身后事节俭:曾国藩在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他的后事一切从简,沿途不收礼,灵柩通过运河运回江南归湘。

这种在身后事上的节俭,再次证明了他一生坚守的节俭原则。

以上事例充分展现了曾国藩的节俭精神和他对节俭的坚持和倡导。

他的这些行为不仅在清朝末年树立了典范,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

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

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偶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曾国藩的文章,细读后颇有收获,现保存留念。

作为一个以“立德、立言、立功”传世的历史人物,他的遗嘱尤其可看,那里面有他一生大智慧的总结和传给后人的心得。

看后不得不服,人生三大忌:骄、奢、逸,人生六大宝:勤、孝、俭、仁、恒、谦。

曾国藩虽位极人臣,但做事情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人对事都极其认真。

怪不得周国平说“人类最高的智慧是敏感和警觉。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一、曾国藩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

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他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清代末年,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还计算出100位的圆周率。

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

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二、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

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

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如下:曾国藩说过:“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食;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

”子孙贤,没有先人的遗产也有饭吃;子孙不肖,再多的家业也会败掉。

正因如此,曾国藩死后并没有留下什么金银珍宝,他认为,真正的珍宝是经过千百年考验而应遵循的家教,子孙奉行这些家教,则家族可长盛不衰。

同治十年(1871年),60岁的曾国藩,已经身患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后又大小便失禁,自知大限将至,于是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四条经验,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互勉。

这封信写成的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

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父亲去世了,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正话家常,突发中风,扶进屋后,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便是他早已写好的这封遗嘱。

儿子纪泽哽咽念完,与弟弟纪鸿一齐说到“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

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

人虽远逝,但他传下来的精神却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他说:“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这四条遗嘱,可谓话尽兴家之本,道尽一生所得。

一、慎独“慎独而心安。

”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做到这一点,便会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这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道路,也是寻找快乐的方法。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慎独,是古代圣贤最为看重的品德,也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

很多经典古籍中也都提及这一观点。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守本分,表里如一,不违反道德,不自欺欺人。

慎独,是对前贤的继承和吸收,更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省悟。

曾国藩家书翻译

曾国藩家书翻译

下册:P401 P45 P225原文:1、谕纪泽纪鸿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

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

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

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

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皙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

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余若长逝,灵柩自以运河搬回江南归乡为便。

中间虽有临清至张秋一节须改陆路,较之全行陆路者差易。

去年由海船送来之书籍、木器等,过于繁重,断不可全行带回,须细心分别去留。

可送者分送,可毁者焚毁。

其必不可弃者,乃行带归。

毋贪琐物而花途费。

其在保定自制之木器,全行分送。

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陆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余历年奏摺,令夏吏择要抄录,今已抄一多半,自须全行择抄。

抄毕后存之家中,留于子孙观览,不可发刻送人,以其间可存者绝少也。

余所作古文,黎莼斋抄录颇多,顷渠已抄一分寄余处存稿。

此外黎所未抄之文,寥寥无几。

尤不可发刻送人。

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刻出适以彰其陋耳。

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

切嘱切嘱。

余生平略涉先儒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

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

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

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修、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

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窗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佐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

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

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附作《忮求诗二首》录右。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故读书无手钞之册,居官无可存之牍。

曾国藩给他父亲在死后写的墓碑上的文章墓志文我想看一下

曾国藩给他父亲在死后写的墓碑上的文章墓志文我想看一下

曾国藩给他父亲在死后写的墓碑上的文章墓志文我想
看一下
经典之语
积苦力学,应有司之试十有七,始得补县学生员。

不获大施,则发愤教督诸子。

批注
德孝至纯,孝之不嫌父母衰弱老污,奉亲如己。

父奋发求学十七载。

户部未仕。

批注
批注二每日析读曾国藩为父亲写墓志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教子有方从小至成人,曾国藩没离父亲身旁;读书识字都是父亲亲教,可说曾国藩其学,本出自家,后辈承之延之。

曾国藩也如此教育二子,纪泽纪鸿皆成社会杰出人士,此家教家风之生之起。

德孝至纯曾国藩爷爷得了重病,曾国藩父亲三年没有睡过安稳觉,尤其对半身不遂的爷爷,照料的无微不至,以至所有家人皆效父亲侍奉爷爷,细节之描述,感人至深。

积苦力学父亲奋发求学十七年中了秀才,一生中没有大的学业施展,但发愤教育督导孩子,终使后人曾国藩崛起而功于社会。

本文从教子有方、德教至纯、积苦力学三个方面描述了父亲一生,记述之详,情挚之真,今日读来,触动内心,若身临其境,不免思之久远。

今社会流传,“三代方能培养出一个贵族”,从曾国藩的成长来看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仅仅曾国藩父亲很优
秀,实际曾国藩的爷爷星岗公也很优秀,是曾家开山之祖,至曾国藩为三代矣。

家风家教如此,国风国教亦如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遗书余通籍三十余年,官到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疚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则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曰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怠,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出一源。

若但知私已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背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意,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村而见用,逸则无芝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只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氏遗训,在曾家的作用在他死后便显现了出来。

曾国藩的父亲曾书麟育有五子四女。

曾国藩居其长。

其余依次为潢、华、荃、葆。

曾国藩一生清廉,虽然官至极品,是满清入关以来,汉官中的第一人,但他终身严格用《大学》里的八个字来要求自己,他认为:修养是人生最大的谋略,是立身的根本。

其弟曾国荃在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后,官至一等伯,也算是了不起的大官了,但由于修养不如乃兄,见识不如乃兄,留给儿孙的财产多于教诲,其子孙却不如乃兄之子孙。

曾国藩的儿子纪泽后来做了大官,且延之几代而未衰。

曾国藩要子孙记住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可谓用心良苦。

一般说来,君子独处,往往自已反省自己在为人处事上的过失,以便日后改正。

小人独处,往往会邪思侵淫,从而做出一些坏事来,所谓无事生非是也。

君子独处的时候很谨慎。

小人恰恰相反,独处的时候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来,一见到君子就会去掩饰,越是想隐藏,反而暴露得越彻底。

一个人能够做到做事无愧于天地,堂堂正正,他(她)还有什么理由不心安理得呢。

心中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猜疑,这就叫心正。

小人恰恰相反,他们由于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心中充满忧虑,充满恐惧,充满猜疑,整天提心吊胆。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这个道理。

慎独要做到“诚”。

诚就是不欺人,不欺已。

不欺人一般容易做到。

不欺已,却较难。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没有检讨自己的习惯。

有了矛盾不是从自身方面去找原因,而是想法去从别人身上找不足,从而来掩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错误辩护。

做人做事不找借口,严于律已,是最聪明的。

主敬,简单地说,主要放在人与事上。

对人要恭敬,平等待人,这就会广结善缘。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很成功的推销员,晚上已经上床睡觉了,突然想起还有一件业务没处理,于是翻身起床,将衣服从里到外穿整齐,领带打好,袜子鞋子穿好,对着镜子看了一下,头发没乱,然后微笑着拿起电话给客户通话。

他老婆说他:“你穿这么整齐谁看得见?神精病。

”他说:“你不知道,一个人做事,要在人前人后都要一个样,这样才会无愧于心。

”这个例子,既可以说是敬人,也可以说是敬业。

不敬人,人也不会敬你,不敬业,就更危险,小的方面说,就会不出成绩,进而有失业之忧。

大的方面来说,一生都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不然怎么会有“天道酬勤”一说呢。

求仁,就是心胸要宽厚些。

心胸狭隘,就会容不得人。

看人家做事,横竖都是错。

把人看得一无是处。

于是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于是有了指责,有了争吵,有了矛盾。

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件事,都存在着两面性。

对与错同时并存。

这是对立的统一。

你认为对,其中难道没有错的成分?你认为错,就没有对的成分?你判断对与错的标准就那么正确吗?如果标准错了,结果会正确吗?更何况,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一个智力健全的人,到了18岁,便有了完全行为能力,其行为受法律承认。

合法行为,受法律保护,违法行为,受法律追究。

其法律责任由自己负责。

不管是家里人,还是外人,严格说,我们都无权干涉。

但可以从亲情,道义方面提一些建议,采纳与否,全在他自己。

对人的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私人生活领地或私人权利的现代文明。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说得上“立人达人”。

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说要想自己被人立,说要先立别人,要想自己发达,就要先使别人发达。

这是上等智慧,一般人是不易理解的。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一种大谋略。

可以减少对立面,同时可以让人家发自内心地拥戴你。

现在很多人不仅不讲“立人达人”,愚蠢到不伤害自身利益的好事都不会做。

例如一个人本来很不错,但你就是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客观地说几句好话。

一个同事本来很有本事,应该得到晋升,当征求你的意见时,你却投了反对票。

为什么?忌妒心在着怪。

你这样处事,那里会有“亲情”和“友情”。

没有“亲情”和“友情”,就是无情!关于“习劳”曾国藩讲得很清楚:“勤则寿”。

我要加一句:勤则健。

现在很多人食必珍馐,动必车驾。

以为这是享福。

殊不知“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食必珍馐,动必车驾,必然会“因富而伤身”,各种富贵病会不期而至。

现在有几句顺口溜:“吃饭吃素,穿衣穿布,上班走路。

”说明已经有人认识到,享福不是好事。

多做事,多劳动,把劳动当做煅练,身体自然会好,长寿也是可以预期的。

曾国藩的遗训对教育人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如果一个人能不折不扣地去实践,他的一身一定是会有所为的。

不管他是为官还是为民,都会平平安安地生活一辈子。

人生难得的就是平安。

现在有一种错误观念,总认为有钱,或者当官,才算成功人士。

成功人士又错误地与幸福联系在一起。

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有钱人或当官的人,实际上是很危险的生活着。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钱人面临两大危机:一是来自自身的危机。

这主要是说驾驭金钱的本事。

金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这种倾覆的危险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从内部来讲,有德的人,有钱是多多益善。

因为他不会把钱仅仅看成是自己的财富,他会让亲人得到好处,进而让社会得到好处。

如香港大亨邵逸夫捐资助学,在国内到处可以见到逸夫楼便是一例。

在国际上,有钱人捐资公益事业几乎是一种很平常的事。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多数人认为,财富的积累与社会支持分不开,回报社会理所应当。

也有一部分是追风的。

这样做,也会化解贫富悬殊带来的怨恨。

良好的公众形象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无德的人一旦有了钱,他便会趾高气扬,好事占尽,全不想明天会如何。

有的人欺男霸女,危害一方;有的五毒俱全,以嫖赌为乐事。

这样的人,他的富贵会长久吗?从外部来讲,人家见你有钱,就会眼红,想方设法要从你手上弄点钱。

或从交易中正当取利;或借,或偷,或抢。

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再说财富与幸福。

其实财富并不等于幸福。

现在有钱人多的是。

有钱人一般都很忙,忙生意,忙应酬。

家有老父老母也没时间照顾。

有的还算有孝心,给老人买一栋别墅,请几个佣人,名曰请老人享福。

实际上,是看房子。

房子冷冰冰的,老十分孤独。

没有膝下之欢,没有天伦之乐。

老人幸福吗?其实老人的要求是很低的。

不饥不寒不寂寞,也就足够了。

金钱对他们并无多大的意义。

有人打了一个比方,说人是数字,1、2、3、4、5……财富是数字后的0,假如人是1,你的财富再多,也是增加了几个0而已。

一旦人没了,0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在物质世界里,不注重财富也是不现实的。

人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财富。

只是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万不可忘记加强自身修养。

《大学》曰:富润室,德润身。

就是说财与德都很重要。

财富是有形的,人们往往十分重视,德是无形的,往往难以引起重视。

殊不知,财与德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财,人难以生存;没有德,人难以立足社会。

财因德而保,德因财而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