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总复习材料精讲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纲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音乐史原始社会、夏、商时期的音乐1、我国音乐历史的开始从何时算起,依据是什么?1986-87年间,考古界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与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14测定,被测的骨笛年代距今有7920年。
这样我们可以有科学根据的说,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为8000年。
2、原始社会音乐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远古、夏、商都出现了哪些古歌与古乐舞?主要音乐形式是歌舞和乐舞古歌有:黄帝时作的《弹歌》,反映狩猎生活;《葛天氏之乐》反映农牧生活;《蚱(蚱)祭》古乐舞有:黄帝《云门》;尧《咸池》;舜《韶》;夏《大夏》;商《大濩》3、远古,夏商的乐器都有哪些类型?请列举出八种乐器的名称?这一时期主要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鼓,磬,钟,铃,骨笛,骨哨,埙,缶,4、我国音阶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经形成,有何依据?据目前发现的史料,在河南舞阳骨笛之后近5000年的晚商时期,才有可以肯定存在五声,六声音阶,以至半音关系的实证。
依据是:在河南辉县琉璃阁150好殷墓出土的五音孔陶埙。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周代1、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1)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2)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3)器乐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4)这一时期已经形成调,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5)西周末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6)春秋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理论水平。
2、我国有明确的音乐教育制度始于何时?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音乐机构——大司乐,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有明确体系的音乐教育结构。
3、周代有哪几种主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1)六代乐舞——简称六舞。
大多是现代流传下载的古乐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大韶》,夏时代的《大夏》,商时代的《大濩》,周时代的《大武》。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国音乐史的复习纲要

中国⾳乐史的复习纲要中国⾳乐史复习纲要第⼀章远古夏商时期名词解释:1、乐舞(体裁的概念):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乐三者结合在⼀起时,⼀般称乐,亦称乐舞。
先秦乐舞以六代之乐最为著名,分别为黄帝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夏》,商时的《⼤濩》和周初的《⼤武》。
乐舞是上古时期的主体⾳乐形态。
2、《乐记》:我国最早的⼀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乐理论著作,是先秦时期儒家⾳乐思想的光辉总结。
关于作者有争议:a战国时期孔⼦的再传弟⼦公孙尼⼦。
b汉儒。
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
汉刘向、刘歆⽗⼦校先秦古籍所得。
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西汉。
⼀、乐舞与乐器1、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化遗址出⼟的陶埙,⽆⾳孔,距今近7000年。
2、舜时,由夔编制的⼀个乐舞,其表现形态是“击⽯拊⽯,百兽率舞”。
其中“⽯”为“磬”。
3、《吕⽒春秋·古乐篇》:“帝尧⽴,乃命质为乐,质乃效⼭林谿⾕之⾳以(作)歌,乃以麋⾰置⽸⽽⿎之。
”其中“麋⾰置⽸”即为“⿎”。
4、《吕⽒春秋》所述的《葛天⽒之乐》包含⼋⾸歌曲。
(是由三⼈⼿执⽜尾,踏着脚步歌舞,内容包括祭祀图腾祖先、天地万物、祝愿天⽓正常、草⽊茂盛、五⾕丰收等)5、舜时的代表性乐舞《⼤韶》,采⽤原始编管乐器排箫作伴奏。
孔⼦曾给予很⾼的评价,说是“尽美”、“尽善”的艺术。
⼜名《萧韶》《九韶》《韶》。
6、夏、商两代的代表性乐舞《⼤夏》和《⼤濩》,都是歌颂当代统治者的,《⼤夏》是歌颂夏禹治⽔有功,《⼤濩》是反映商汤伐桀除暴的。
⼆、乐律1、⽬前出⼟的殷代编钟、编磬等⼤都以三枚为⼀组,有561,361等这类不同三⾳列。
2、五声⾳阶的形成:a.可能形成于8000年前,依据为河南舞阳县贾湖⽂化遗址出⼟的⾻笛,能吹六、七声⾳阶。
(1986年5⽉、1987年6⽉两次出⼟)b.最晚形成于晚商,⼤约3000年前,依据为河南辉县出⼟的可⼤体奏出五声⾳阶曲调的五孔陶埙。
第⼆章周秦时期名词解释:1、六代之乐:雅乐的最⾼典范,简称“六乐”。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
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
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残存的诗歌:三易: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群。
编钟15革,编磬32革,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鼓4件,麓2件,排箫2件,笙2件。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1. 郑卫之音原指郑、卫等地区的民间歌舞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
后世儒家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
因为由女性表演,又称女乐。
春秋以来,这种音乐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
2. 秧歌剧:1943年,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主席的”从工农兵出发”,”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号召,走向社会,体验,挖掘根植于人民中间的民间音乐,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了”秧歌剧”这种新型小歌剧。
”秧歌剧”的音乐吸收了戏曲和民歌中的某些因素。
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
题材大多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减租斗争等内容。
第一部秧歌剧是《兄妹开荒》(安波曲)。
其后产生了《一朵红花》《夫妻识字》《减租会》等秧歌剧作品,为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产生积累了创作经验。
3. 聂耳: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
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
他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个方面,代表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聂耳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作为出发点。
具有民族的和大众的特点,富于时代特色。
聂耳创作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为“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4.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
创作领域包括大合唱、歌剧、管弦乐曲、器乐独奏和重奏,在他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合唱。
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群众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歌曲《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器乐作品《中国狂想曲》等。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1.荀子成相篇:他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歌曲成相篇,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共56段,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2.成相:体裁形式的名字在周代劳动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的雏形。
3.戏曲:周代优梦模仿孙叔敖,是戏曲表演的萌芽。
4.八音分类:周代以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瑟,木,匏笙,竹箫。
5.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用于演奏的有64枚,另一种为鎛钟,它的发现弥补了我国古代乐律记载方面的不足,也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高度发展的水平。
6.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计算五声音阶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确立,因数学方法计算各音弦长的比例的科学理论,最早记载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7.儒家:孔子 a.他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他极其推崇韶乐,认为他尽善尽美,评价大武时认为它尽美未尽善,音乐情绪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的,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颂雅贬郑,他认为郑声淫,郑声之乱雅,认为淫声是乱国的;c.强调音乐的会功能,推崇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d.诗歌可以让人兴观群怨;荀子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轮,标志着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主张倡乐。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非乐;a.音乐对于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b.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请乐师,还要花时间去欣赏,既浪费劳力又浪费时间。
他以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道家:老子;老子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无知无欲,五音令人耳聋,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恰恰是有声音乐的本源。
庄子:提倡人籁,天籁与地籁;A.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只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工具的手段,所以应该摒弃。
B.推崇自然之乐。
C.倡导适性之乐。
认为音乐应该顺应自然,适合人的本性。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复习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最早的音乐形式是由人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而产生的,如鸟鸣、风声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两个方面。
宗教音乐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人们通过音乐来祭祀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宗教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咏史、祭文、祷歌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雅乐》,它是古代宗教仪式中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宫廷音乐是古代中国皇室和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宫廷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俗乐两个部分。
雅乐是宫廷音乐的正统,它以《雅乐大全》为代表,包括乐曲、舞蹈和歌曲等形式。
俗乐则是宫廷音乐的衍生,它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民歌、山歌、曲艺等。
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自然的,也有歌颂爱情的。
民歌的旋律简单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歌是中国农村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是农民在田间劳作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期盼。
山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歌词真实质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曲艺是中国民间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形式。
它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多种形式,既有音乐的表演,又有戏剧的表演。
曲艺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音乐也经历了现代化的转型。
现代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个方面。
古典音乐是中国现代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8、十二律: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9、音乐思想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1)他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2)崇雅贬郑(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孔子的音乐思想本质上市保守的,所论及“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孟子(1)认为无论圣人还是凡人,对音乐都由共同美感(2)认为音乐本质是用来表现人的喜乐之情的(3)倡导主要“与民同乐”不要“独乐乐”或“少乐乐”荀子(1)音乐表现的音响必须“中”“和”而不“淫”,所谓“审一定和”,“一”即“中声”(2)抨击墨子的“非乐”思想,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3)提出“中和”的审美标准,反对“夷俗邪音”“郑卫之音”,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中和”思想二、墨家音乐美学思想墨子(1)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礼乐思想(2)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墨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他们利益着想,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认为一种狭隘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这显然是错误的。
三、道家音乐思想老子(1)提倡“无知无欲”(2)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1)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2)推崇自然之乐(3)倡导适性之乐(两汉三国)10、相和歌的形成最初为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后来加入众人帮腔,进一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只是仍无伴奏;再经乐府整理,最终形成唱者自击节鼓,以管弦乐队相和伴奏的歌唱形式——相和歌11、相和大曲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和大曲”。
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
12、百戏:百戏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的总称,包括杂技、武术、魔术、幻术、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13、琴曲《广陵散》聂政刺韩王。
又名《广陵止息》,由“正声”、“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而成的器乐大曲,规模宏大。
14、嵇ji康的《声无哀乐论》嵇康认为,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感情无关。
音乐固然不能表现情感,却能以其音响去刺激人,使人产生“燥”“静”的反应。
历史意义:(1)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将音乐当做宣扬名教,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声无哀乐”论的提出无疑是对其大胆的挑战,在当时具有叛逆的、革命的、反传统的现实意义。
(2)若将《乐记》和《声无哀乐论》这两篇各自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进行比较,二者各有侧重。
(3)在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4)如果说《乐记》是中国他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那么《声无哀乐论》则最具自律论色彩。
15、西汉京房六十律(1)京房其人在乐律研究方面提出开创性的六十律理论,针对管律计算的不精准性,大胆提出“竹声不可以度调”的见解,并为此制作了十三弦的“准”(2)六十律理论京房六十律的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为止。
(两晋南北朝)16、吴声歌曲:流传于江南一带的歌曲,最初是徒歌,即清唱,后加入管弦乐器伴奏。
17、西曲歌:流传于当时的荆、郢、邓之间,即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一带。
18、南朝梁丘明所传,古琴音乐,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褐石调·幽兰》(隋唐五代)19、表格隋《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九部乐》、《十部乐》对照表时代隋唐最初传入中原时间开皇初(581年后)大业中(605-618年)武德初(618后)贞观十六年(642年)乐总名七部乐九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分部燕乐燕乐清商伎清商清商清商国凉西凉西凉西凉386年高昌约520年龟兹伎龟兹龟兹龟兹384年疏勒疏勒疏勒436年康国康国康国586年安国伎安国安国安国436年天竺伎天竺346-353年扶南扶南高丽伎高丽高丽高丽436年文康伎礼毕(讌后)(讌后)20 、隋开皇初年后设立了国伎、清商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文康伎等七部。
隋炀帝将国伎和文康伎改名为“西凉”和“礼毕”,并增设“疏勒”和“康国”两部,共九部乐。
唐武德初年后,去“礼毕”和“天竺”,增设“燕乐”和“扶南”,仍九部。
唐贞观十六年,加入“高昌乐”,形成“十部乐”。
唐玄宗时期,宫廷音乐又根据表演方式分为“坐部伎”(室内表演)六部和“立部伎”(室外表演)八部。
21、唐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它是由同一首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
22、唐朝有四个重要的音乐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
前两个属于太常寺,后两个隶属宫廷。
教坊是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歌舞和散乐得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成员有男有女。
梨园是设立在宫廷中的音乐机构。
由唐玄宗亲自教习,并自创新曲,让“梨园弟子”演奏23、音乐理论著作(1)《乐书要录》是唐武则天组织元万顷等人员编写,共10卷,该书是对唐武则天前乐律学的总结。
(2)《教坊记》是唐崔令钦撰写,共一卷,所记录的是唐开元、天宝年间乐部内教坊的制度和轶事。
(3)《羯鼓录》是唐南卓所著的笔记形式的专著。
叙述了羯鼓源流以及玄宗以后的音乐生活故事(4)《乐府杂录》是唐段安节撰写,此书研究唐代礼乐制度,音乐、舞蹈、百戏的专门论著(宋元时期)24、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江西鄱阳人,南宋诗词名家与音乐家。
自度曲如《扬州慢》25、唱赚: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不清唱套曲的宋代一种表演形式。
缠令(引子—A—B—C—D······尾声)和缠达(引子—A—B—A1—B1—A2—B2······)是宋代的两种曲式结构形式。
26、元散曲散曲是元代时在宋代曲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新音乐风格和语言特色的歌曲形式。
散曲的曲体形式有小令、带过曲和散套三种。
27、说唱音乐(1)鼓子词: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因歌唱时主要用鼓击节而得名。
(2)诸宫调:宋元时期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由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勾栏艺人孔三传所创。
它的歌唱部分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但各套的宫调则不同,故得名。
(3)货郎儿:宋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元时演变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28、戏曲音乐(1)宋杂剧音乐:宋代源出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
(2)元杂剧音乐:元代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元杂剧唱腔为曲牌体,一般为七声音阶,节奏明快,风格刚健。
音乐结构严密逻辑关系。
(3)南戏音乐: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因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的浙江温州,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9、《潇湘水云》是浙派琴乐奠基人郭沔mian,于南宋末年定居湖南衡山附近时创作的琴曲,为浙派代表作之一。
成功的表现了云水摇曳奔腾和烟波浩淼的景象,以及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
30、(1)《梦溪笔谈》乐论是北宋沈括(字存中,杭州人)的一部笔记体著作,该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
(2)《乐书》是北宋宫廷雅乐派代表人物陈旸撰的音乐类书,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3)《琴史》是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北宋朱文长撰。
(4)《碧鸡漫志》、《词源》和《唱论》是宋元时期以研究词曲的,源流构成原理与演唱方法为中心内容的三部著作。
《碧鸡漫志》是研究歌曲的笔记体音乐著作,南宋王灼撰。
《词源》由南宋张炎撰,是研究古代乐律与宋词音乐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唱论》是现存最早论述声乐的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撰。
(明清时期)31、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32、昆山腔,魏良辅改革:主要是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
还丰富了乐队的配置,除笛主奏外,加笙、箫管、三弦、琵琶、月琴和鼓等乐器明汤显祖《牡丹亭》、清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汤显祖,“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33、梆子腔,最初因用枣木梆子击节而得名,又因源于秦地陕、甘等地,故又称“秦腔”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强烈急促,唱腔中常有“花音”又名“欢音”,有“哭音”又名“苦音”34、音乐理论著作(1)《乐律全书》明代朱载堉著。
详细记载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的推演方法,彻底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2)《溪山琴祝》是一篇关于古琴表演的美学理论文献,明代徐上瀛撰(明末虞山派著名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