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

得道多助失道寡
得道多助失道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一)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三个含有“至”和“寡”的成语。

(1)多助之至:止于至善、至高无上、如获至宝。(2)失道者寡助:兵微将寡、沉静寡言、孤陋寡闻。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A.池非不深巴山夜雨涨秋池B.兵革非不坚利兵不厌诈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夫环而攻之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5.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答:就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就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6.“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答: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2008年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夫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③,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④,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⑤,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⑨,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①全国:迫使敌人举国降服。②破国:攻破敌国。③伐谋:挫败敌人的计谋。④修橹轒辒(f én yū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⑤距堙(yīn):构筑攻城的土山。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蚁附乱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是故百战百胜(因此,所以) (2)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屈服) (3)具器械(准备) (4)而城不拔者(攻克)

2.下列句中的“而”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不战而屈人之兵B.乃记之而去C.而城不拔者D.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译: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损而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

4.本文阐述的观点与课文中阐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

答: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用兵的法则是,能够保全敌“国”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国”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军”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军”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旅”而胜是上策,击破敌“旅”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卒”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卒”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伍”而胜是上策,击破敌“伍”而胜则次之。所以百战百胜,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域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盾牌、战车,准备攻城的器械,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损而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

【甲】(见上文)

【乙】孟子日:“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寡助之至( 极点) (2)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3)所恶勿施尔也(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4)兽之走圹(跑)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什么?

答: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乙文中说到了“桀、纣”失天下的原因,请用甲文中的句子来解释。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乙译文]孟子说:“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的人民;失天下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方法:得天下人民,就得到了天下。得人民有方法:得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收集,他们厌恶的就不要给他们。人民归附仁德的君主,就如同水往低处流,野兽向旷野上奔跑。”

***链接二(2009年天津市卷)***

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⑧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选自《说苑》)

【注释】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楚庄王欲伐陈(攻打,进攻) (2)民怨上矣(国君,君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译文: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

3.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做分析。

答: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

[译文]楚庄王想攻打陈国,派人去侦察。侦察的人说:“陈国不能攻打。”庄王说:“什么原因?”(那人)回答说:“陈国的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宁国说:“陈国可以攻打。陈国只是一个小国,储备多,赋税肯定很重,那么国民一定怨恨国君。城墙高,护城河很深,那么百姓肯定很疲惫。(如果我国)起兵攻打它,一定能夺取陈国。”庄王听从了他的话,最终夺取了陈国。

(二)

1.(2009·临沂)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见上文)

(乙)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器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③足

兵士兵、军备(军队) ④民信之矣信任,信用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从古到令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译文](乙)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评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

了。

(三)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却)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 C.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D.委而去之(放弃)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4分)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亲威朋友都背叛他。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1分)( D )

A.正确的道理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分)

5、文段④从正反两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

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四)[甲文](见上文)

[乙文]夫用兵之道,要在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附,忠谋不纳,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1、解释加点词

(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依靠(3)寡助之至到(4)用兵之道,要在人和方法

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D )

A、夫环而攻之

B、委而去之

C、亲戚畔之

D、用兵之道

3、翻译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

(2)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译文:即使有商汤、武王的才智,也不能战胜一个人,何况是很多人呢?

4、甲文里与“夫用兵之道,要在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这个观点一致的语句是(用原话):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用兵打仗,要人心团结,人心团结则不用动员就能齐心作战了。如果将领之间相互猜疑,士卒就不会效力,好的计策不采纳,部下们就会生出不满的言语,互相说对方的坏话,就算有商汤、周武王的智谋,也不能打败普通的人,更何况一般的人呢?

注释:1.劝:激励。2.谗慝(te):谗言及邪恶。3.互生:不断出现。4.汤、武:商汤,周武王。5.若:如果。6.猜:猜疑。7.纳:采纳。8.群下:部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最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题型,在此集中五篇精彩的文章,来培养大家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辨析能力。

一.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

[甲] 故曰,……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

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

是:。(2分)

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

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二、2008年济南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

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0、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三、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

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

(四)《墨子?公输》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段

[甲]公输盘……公输盘服。[乙]城非不高也,……战必胜矣。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宋无罪而攻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下面相关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知而不争环而攻之而不胜

B、以天下之所顺将以攻宋

C、天下顺之愿借子杀之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

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乙文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多因素是“人和”。

B、乙文最后一段深人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C、甲文表现出墨子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

D、甲文墨子此行目的是请公输盘为他杀人。

4、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子怎样的主张?

5、乙文全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施仁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0)[是]这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着《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得道多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第一轮课堂教学大练兵教案 南宁市北湖北路学校梁桂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格言,揭示课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司马懿(yí)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孟子 二、展示目标,齐读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三、简介《孟子》及孟子 学生简介,教师补充:《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它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政治主张,反映了我国古代哲人的智慧。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反映了他“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四、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六、疏通课文,把握文意 1.展示课件,解释关键字词。(学生自主解释,按学号顺序解释文中关键的字词) 2.复习翻译句子的方法。

3.翻译课文,把握文意。(学生自主翻译,指名逐句翻译。) 七、研读课文,理解主旨 1. 本文是一篇说理论证的文章,开头先提出什么观点? 2. 围绕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论证? 3. 最后得出什么结论?(用原句回答)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反映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八、联系实际,拓展升华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指什么? 九、中考链接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 B.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扶苏以数谏故。 C.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2.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委而去之 B. 亲戚畔之 C.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夫环而攻之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 B. 君子“战必胜矣”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 本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4.翻译下列句子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板书设计: 摆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 攻城不下——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战争事例 (分)守城不住——地利不如人和↓(类推)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道理 (总)(类比论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⑸[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⑼[委]放弃;[去]离开。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⑾[封疆]划定的疆界。⑿[固]巩固。⒀[山溪]地势;山河。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⒃[至]极点。⒄[畔]通“叛”,背叛。⒅[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20)[是]这 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古义:

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家和万事兴。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3、众人拾柴火焰高。4、团结就是力量。4、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范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以下是分享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 ..[2],地利不如人和 ..[3]。 ..[1]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 ....[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夫.[9]环而.[10]攻之,必 有得天时 ..[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 ..[18]非不多. ..[17]也,米粟 ..[16]非不坚利 .....[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 [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 ..[31]之险.[32], ....[28],固.[29]国.[30]不以山溪 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 ...[37]寡.[38]助。寡助之. ..[35]之利。得道者 ...[36]多助,失道者 至.[39],亲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以.[44]天下之.[45]所顺, 攻亲戚 ..[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18.米粟(sù):粮食。19.多:充足。 20.委:抛弃。21.而:然后22.去:离开。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25.故:所以。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凭借。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29.固:巩固。30.国:国防。31.山溪:山河。32.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 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 3.理解“人和”思想在战争及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先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那时,诸子百家畅所欲言, 诸子散文各抒所见,各具特色。 提起“诸子百家”,我们自然想起了“孔孟之道,仁义 为先”这句俗语。“孔”即孔子,“孟”即孟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来学习和鉴 赏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政论文)--出示课题、作者、文体。 (二)、了解作者:大家对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有 哪些了解? (1)、孟子,名轲,字子舆,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

圣”。 (2)、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 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 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 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强调要“施仁政,行王道”,反对 战争,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 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 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 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 作用。 (3)、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文自成风格,思想深刻,说理透彻,逻辑严密, 长于论辩,富有辞彩,有很强的说服力。《孟子》在先秦诸 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过渡: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在中国 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生活在战乱不息、生灵涂炭的

中考文言文必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字句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字义:发:于: 畎亩:举:筑: 士:市: 译文: 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字义:降:任:于: 是:苦:劳: 饿:空乏:拂: 乱:所以:动: 忍:曾: 译文:

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 字义:恒:过: 译文: 原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字义:于:衡:作:译文: 原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字义:征:色:喻: 译文: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字义:入:法家:拂:出:敌国:患: 译文:

原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义: 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字义: 译文: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字义:郭:环: 译文: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字义: 译文: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字义:城:池:兵: 革:坚利:委: 去: 译文: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字义:域:封:固: 威:以: 译文: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字义:道:寡: 译文: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字义:至:畔: 译文: 原文: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字义:顺: 译文: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字义:以: 译文:

(完整版)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 兵革非不坚利也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 的( )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 文的中心论点。 B. 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 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 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 “得人和”则“战必胜”。 D. 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 素是“人和”。 4 .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 )和( )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 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 ) A .正确的道理 C.施行“仁政' B .作战的规律 D .统治的方法

B ?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 . “ 得道者” 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 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 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重点词语解释] 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 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古今异义 (1)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2)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3)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4)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5)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今义:地域 (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8)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一词多义 之 (1)三里之城(助词,的)

(2)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3)多助之至(动词,到) (4)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之人) (5)亲戚畔之(代词,指失道之人) 而 (1)夫环而攻之表修饰着、地 (2)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3)委而去之表顺承关系 利 (1)地利不如人和(名词,优势) (2)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锐利) 城 (1)三里之城(名词,内城) (2)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 词类活用 (1)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特殊句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孟子将三者之间进行了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其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

2020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文言文《雪》翻译 天工翦水,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铺,匀也;洞窗辉映,明也。宜长松修竹,老梅片月,怪石峻增,深林窈窕,寒江远浦,断岸小桥,古刹层峦,疏篱幽径;老叟披蓑垂钓,骚人跨蹇灵诗,小酌清淡,高楼长啸,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把盏,老僧对座,韵士闲枰;披鹤氅,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如此景况,何必峨眉千尺 天上的工匠把水剪成在天地间飘散的花,品味下来有四种品德,落地没有声音,是静的品德,沾在衣服上而没有颜色,是洁净的品德,无论(地势)高低平展铺开,是平均的品德。(雪反光)使窗内明亮,是光明的品德。高大的松树,茂盛的竹子,老梅树(开花映衬)残月,怪石在深邃的树林中掩映,一座小桥架在远处的江上,(更远处)重峦叠翠中一条小路通向一座古刹。老渔翁披着蓑衣(在江上)垂钩,文人骚客迈着方步吟诗作赋,饮酒清谈。高楼之上,风声长啸,船头煮茶的炉灶飘着青烟,座位旁边有美女把盏倒酒,得道高僧对面而坐,乐师闲弹乐曲。披起外衣,纵步于园林,穿上皮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同学们很博学,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故事就是《孟母三迁》,从那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孟子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孟母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培养出了一位圣人。另外还有胡适的母亲、六祖慧能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等等,可见世界的命运一多半掌握在妇女手中。 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我们作为山东人应该感到骄傲。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

正音:戚(qī)粟(sù)夫(fú)畔(pàn)通“叛”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翻译全文 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 (1)①第一步到从开头到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两人把课文抄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翻译。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2)①第二步从“域民不以封疆----”到最后 两人把课文抄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翻译。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3)学生通篇翻译全文一遍 五、研读赏析 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文章。 1、文章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论点,列举了那些事例? 学生思考发言。(两个事例。具体句子----) 2、第一个事例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

得道多助案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案例分析 张龙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疏通文意。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4、正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单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班的口号是—— 生:青春如火,超越自我;看我精英,明日之星;斗志昂扬,九二最强! 师:很好。 师:大家看过《三国演义》吗? 生:看过。 师:喜欢看吗? 生:喜欢。 师:不错。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刘备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他的制胜法宝之一就是取得民心。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的天下的君主可以说是枚不胜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主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节奏。 2、学生同桌之间大声两两对读,看哪对同桌读得最为默契、最有气势。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师:大家读得很有激情,不错。朗读呀,就要注意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下面全班一起读一遍,看看这气势会不会更强烈呢?好,大家腰板直起来,书本捧起来,声音大起来,预备起—— (读毕)师:很棒!老师很欣赏同学们的精气神。之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这篇文言文,里面有较多的字词句需要我们理解,下面老师想来考察一下大家,大家准备好了没? 生:准备好了。 三、检查预习,翻译课文 1、天时() 2、地利() 3、人和() 4、环而攻之()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6、兵革非不坚利也() 7、委()而去()之 8、域民()9、固国()10、威天下() 11、寡()助之()至()12、亲戚()畔()之 13、特别提示比较:“城”、“郭”、“池”的用法、通假字“畔”、古今异译词“亲戚”、“域”、“巩”、“威”等词活用现象等。 14、重点句子考察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踊跃举手,对字词句的考察都做到关上书本、脱口而出,。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预习得都不错,下面进入到文本研究阶段。 四、合作学习,赏析课文 1、探讨(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