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
考研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

辩证唯物论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概述

第二部分:真题重现

第三部分:真题解析

第四部分:讨论话题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概述

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物质观

◆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意义

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的说运动就是指变化。

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反对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意义

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不变不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意义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

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坚持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在理论上反对否认时空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否认物质运动与时空相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二、实践观

◆实践的含义: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者说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行动。这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意义: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的结构:主体、客体、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根本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分化和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三、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的作用: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其表现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高度创造性、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性。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二部分:真题重现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997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0XX年)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20XX年)

4.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998年)

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1995年)

6.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1995年)

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999年)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994年)

9.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20XX年)

1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20XX年)

1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20XX年)

1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996年)

13.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

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20XX年)

1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0XX年)

15.“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1993年)

16.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20XX年)

17.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20XX年)

18.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20XX年)

19.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20XX年)

20.随着科学的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20XX年)21.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20XX年)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1999年)

2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2000年)

2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2000年)

2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2000年)

2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1996年)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1997年)

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2000年)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1993年)

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1994年)

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1996年)

6.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1999年)

7.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20XX年)

8.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20XX年)

9.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1997年)

10.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20XX年)

1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出来的(1998年)

12.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1995年)

13.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20XX年)

14.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1999年)

15.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条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XX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20XX年)

第三部分: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章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记忆。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用正选法选出C即可。

2. 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中的一个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既然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没有唯物史观,因此D就是正确选项,其他A、B、C三项是哲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的三方面的对立。

3. 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

D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观点。A选项是人本主义的观点,B选项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共同观点,C选项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故无论采用正选法还是排谬法,正确选项只能是D。

4. 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发展形态的理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

一般考生知道荀子是唯物主义者,他讲的天是自然界,故考生很容易判断D为正确选项。

5. C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一元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认为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识记与理解。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选出C即可.

6.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彻底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的实际应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题属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C是正确选项,从任何教材上都可以直接找出正确答

案。题干中的“根本要求”就是指方法论要求。A、D选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赞成的观点,B选项是属于理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不是作为方法论含义的“根本要求”,这是最大的干扰项。

7.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解。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恩格斯、列宁所说的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只要知道恩格斯、列宁的原话,无疑就会选择B。

8. A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的物质观中列宁物质定义的依据、角度或参照系的理解与掌握。哲学是研究普遍性的学问,很多概念不能使用形式逻辑中的方法,只能通过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在这里就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物质,在意识之外的就是物质。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需要理解列宁物质范畴的含义即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故正确选项为A。

9. A 【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理解。

(2)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是因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反映者同被反映者是相联系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泽东语)。

(3)故A选项是正确的。

10. 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别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命题是当前在一些人中很流行的说法。心指人的精神。本命题的意思是自己相信的就灵就有,不相信的就不灵就没有,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正确选项是D。

11.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即

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不能代替精神,精神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

20XX年4月16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的署名文章指出:“‘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中国广大农民致富的深切体会”。本题属间接性试题。A、D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不选;B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选项;C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因为物质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不能相互代替。

12. 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应用,划清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的界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本题属于反面出题,使用《坛经》中的记载,表明心即精神是运动的主体的错误观点。

A、B是正确观点,肯定是错误答案,不选。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物质运动的反映,并不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把精神运动等同于物质运动,只能是庸俗唯物论的表现。C、D都是错误观点,最符合题意要求的应是D。

13.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理解和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广延性。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的,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非欧几何证明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两者互为函数。当粒子在高速运动的条件下,就会出现“钟慢”、“尺缩”的现象。题干所说的是“钟慢”实验,说明的是时间的相对性。四个选项都是时间的属性或特点,但只有C选项是符合本题要求的正确选项。

14.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运用。题中引用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蕴涵哲理的诗句进行考查。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有三点,“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诗句恰恰是表达了动与静的上述辩证关系,故直接选择B就可以。A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C、D是错误观点。

15.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关于运动和静止关系的观点,同时涉及物质和运动关系的观点。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基础、载体、承担者,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也是密不可分的,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相对关系、相互渗透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它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出发点、起点,是作为量度运动的依据或参照系,故正确选项应为B。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考查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回答本题可以使用排谬法,A、D选项颠倒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属于错误观点也就是错误选项,运动的原因和根据是矛盾而不是静止,故C选项也属错误选项,故A、C、D都不能选。

16.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恩格斯指出,辩证哲学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针对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指出: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后来,人们常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里讲的变化是指运动,不变是指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上既有变(运动),又有不变(静止),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故A、B、D是错误选项。

17.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中的一个观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基础。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观点的记忆,直接选C。

18. A 【解析】本题考查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部分中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几个概念的含义和关系的理解记忆。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就是人类世界,故A是正确选项,B是世界、C是自然界、D是人类社会,都不符合题意要求。

19. D 【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及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作用的理解。

(2)本题通过一张照片来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出现并且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20XX年的热点问题。包括20XX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以及20XX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都表明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极度重视。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从自己的利益

出发,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具有法律效益的协议。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应该反思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3)本题可以使用排谬法进行选择。A项是错误选项,人与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B项是错误选项,生态失衡是由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不尊重自然规律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这一现象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只要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改正自己的错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那自然界就不会报复人类了。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做起,发展低碳经济,采取低碳生活方式。C项也是错误选项,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都属于社会存在,在这些要素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只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正确选项是D项,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生态失衡给人类社会发出了信号,必须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按照自然规律改选自然、利用自然,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20. B 【解析】本题考查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部分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观点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应用。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实践使天然自然这个“自然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

本命题是B的体现,A、C、D那是错误观点,故选B。

21.C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观点的理解。马克思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其内容是意识、形式是物质。意识用语言来表达,说明意识永远依赖物质。只要理解上述观点,直接选出C即可。

22.A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理论是非的分辨。意识也就是观念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命题是马克思的原话,说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使用正选法直接选出A即可。B是唯心主义观点,C、D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3.B【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认识与应用。意识能动性是意识具有反作用于物质的功能,表现为:(1)计划性、目的性;(2)创造性;(3)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4)意识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荀子的话中的“心不使焉”就是说的心不在焉,就会“目不见”、“耳不闻”,体现了意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属于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这样B就是正确选项,A、C、D都是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

24.A【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能动性观点的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能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更不能改变物质。命题所反映的事实是在考前几年有人散布现代迷信观点的表现。意念就是指人的意识、观念,因此,A是正确选项,B、C、D都不符合题意。

25.C【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命题是列宁的原话,在历年考试中曾经出现过三次。由于许多考生不知道是列宁的话,因而不能正确理解列宁的后一句“创造客观世界”的话。孤立地讲意识创造客观世界或物质世界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这样意识就成为客观世界的创造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因此,考生要注意命题的两句话连在一起出现是列宁的原话,要正确理解和特殊处理。在目前所翻译的列宁的话中还有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我们会在有关的地方加以明确指出。

26.D【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工智能是人们用机械的物理的物质的形式与手段模拟人脑的思维功能,可以部分取代和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却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意识活动,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的意识在认识上的深化和意识的能动性。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正选法、逆选法(排谬法)同时使用,A、B、C为错误观点,排除;D是正确选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观点的一种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心主义观点中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以及对哲学史中著名命题的判断与辨别。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意识包括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作为第一性的,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则把离开了人、离开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作为第一性的,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本题属于对哲学史著名命题的常识考查。A是笛卡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B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D是老子的极端唯心主义即唯我论的命题,E是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故A、B、D、E为正确选项;C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命题,不选。

2.BCDE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物质观、运动观、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思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有气一元论的主张,认为气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按题干要求,逐项审定。题干是气一元论,A不符合要求,不选;形、光、声都是作为物质的气的不同表现形式,B符合要求,是正确选项;C、D、E都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是正确选项。

本题难在古汉语,只要读懂了,选项就比较容易判断。另外,这种试题的选项还可以增加或减少,如果增加一元论思想、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论相结合的思想,也属于正确选项。由此可见,哲学题是非常灵活的,没有懂、记、会的综合掌握是难以得高分的。

3.ABCE【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物质观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解。形而上学物质观的根本特点是认为17—18世纪自然科学所发现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即原子或粒子就是物质,把自然科学的物质观等同于或取代哲学的物质观。

本题属反面试题,A、B、C、E是符合题意要求的错误观点,是正确答案,D是朴素唯物主义特点,不符合题意要求,属错误选项。

4.C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相区别的观点。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认识、意志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在人和物质世界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在哲学史上都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哲学家的名言。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是对哲学史一些著名观点的考查。A是杜林的折中主义观点,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虽然是错误观点,但不符合题意要求,不是正确选项。B 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是宗教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E是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此,C、D属于正确选择。

5.AB【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中意识的本质、主观和客观关系的综合应用,批评王阳明的唯心主义的意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前者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后者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的意识(包括认识)具有能动性即具有能动地认识物质和反作用于物质的能力。

本题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要读懂这段古汉语,其次要解读它的哲学寓意,再次要用所学观点逐项加以审视。王阳明和他的朋友都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即在人的意识之外无独立存在之物,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而王认为当见此花或感觉到花时,“花不在你的心外”,而在你的心中,对花的感觉就等于花的存在。逐项审视什么是王的错误观点,只有A、B选项。按照我们所说的答题方法,这是属于反面出题,C、D是正确观点,肯定是错误答案,不选;E是正确观点,故也不能选。

6.CE【解析】本题考查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原属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内容,现属唯物论部分的内容,也可以说是认识论的内容。第一自然可称为自在自然,第二自然可称为人化自然。

本题属于综合性考题,用所学理论逐项审定。第一自然、第二自然都是物质,不包含意识,A是错误选项;第二自然是实践的产物,而不是意识的产物,B是错误选项;C是正确选项;D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选项;第一自然是未经改造的,第二自然是已经改造的,但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故E为正确选项。

7.DE【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毛泽东说:“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马克思说过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答此题,首先要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解读“画饼不能充饥”的含义,“画饼”是属意识、精神、观念的东西,它不能代替物质的真饼来解决饥饿这种物质的需要。其次逐项审定:A否认了精神与物质的同一性,是错误观点,也就是错误选项;B虽是正确观点,但不是“画饼不能充饥的理由”,属错误选项;C是错误观点,肯定是错误选项;画饼是真饼在人脑中的反映不能等同于真饼,故D是正确选项;画饼这种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真饼这种物质的东西,故E是正确选项。本题最难的干扰项是B,因为孤立地看B本身是正确观点,但不符题意要求,不是“画饼不能充饥”的原因。“画饼不能充饥”如同“望梅不能止渴”一样。因为意识不管有多大的能动性,也不能代替物质,如同马克思所说的。

8.ABE【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命题出自列宁的一段话,他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

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试题本身有不明之处,什么是非常有限的范围?按列宁的观点“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范围”;什么是绝对?是指永恒的无条件的。也就是说,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是永恒的无条件的。超出这个范围的对立是相对的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暂时的有条件的情况下意识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或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在回答此问题时,要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指导进行逐项审视;A、B是讲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不同表述,正确观点、正确选项;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是运动而不是意识,故C、D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E体现意识的能动性,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

9.CDE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实践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并是它们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本题属于间接性、综合性的试题,是正确的命题,考查对所学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必须逐项审定。A用人造世界取代整个世界是错误观点,不符合题意,不选;现实世界“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说明现实世界是实践的创造物,而不是精神的创造物,故B是错误观点,不选;C、D、E都是正确观点,是正确选项。

10.AD【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考查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本题关于龙的形象的引语出自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关于龙有九似或九像的描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形象。在中国民间,龙是吉祥、繁荣、欢乐的象征。在20XX年12月,在某互联网上进行一场要不要以龙作为中华民族形象的辩论,绝大多数网友坚决反对甚至谴责企图取消龙作为中华民族形象的动议。出此题引导考生关心时事的同时,并能以所学哲学知识分析龙的观念所体现的哲学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脑反映客观存在或客观事物既有正确的反映,又有错误的反映;既有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感性认识),又有对事物本质的反映(理性认识);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懂得了这些观点就可得出:A选项是正确的,几乎是马克思的原话;B选项是错误观点,因为对现实的模仿是一种行为,而不是观念;C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因为虚幻的观念就是不

真实的观念,结合本题,“龙”的形象属于事物的现象,因此龙的观念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选项体现意识内容源于客观事物,是正确观点和选项。

11.BDE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观点的理解与应用,批评唯心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头脑自生的,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与根据。

本题引用的鲁迅的话是正确观点,是对鬼神观念的唯物主义解释。本题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的间接性试题,必须逐项审视。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否认了鬼神观念对客观存在的依赖性,不选;B是唯物主义观点,正确选项;C是错误观点与错误选项,错在用“对鬼神”取代客观存在,等于承认了鬼神的客观存在,有的考生不细心,一看有“虚幻反映”就当作是唯物主义观点;D、E都是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鬼神观念,属于正确选项。

12.ABCDE【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本质的主观性表现的理解。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存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语),“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列宁语)。意识主观性的主要表现:(1)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都是人特有的;(2)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即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意识的创造性,包括近似真实地反映的正确意识,又包括歪曲的、虚幻的、落后的、超前的、荒诞的反映等错误意识。

本题属于正面命题,只要懂得上述观点,全部选项都是正确的。考生的错误在于认为C 选项不属于意识的创造性,不懂得任何意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具有创造性,C、D、E都是意识主观性的表现。这说明对哲学观点一定要懂,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13.ABCD 【解析】(1)本题考查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从而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②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④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能动性不仅在于通过实践形成正确思想理论,更重要的是以思想、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

(3)A选项“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是20XX年9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的座谈会中所说的。在这句话中,信心指的是人的意识,而黄金则指物质的东西,“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体现了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故是正确选项。B选项“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是在1933年美国处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时当选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就职演讲题目。这里的我们唯一恐惧的事情是指物质,而恐惧则是人的意识,这句话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也就是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C选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下的经典名言。也就是说,任何问题或困难,自它诞生之时,其解决它或克制它的办法与手段就同时降生了。如果说我们不能攻克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只能说明我们没有找到攻克它的办法,而不是它不能攻克。其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属于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而问题则是物质的东西,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通过这个选项可以体现出来。D选项是20XX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所讲的。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但“事不避难,知难不难”,“只要我们政策把握得当,把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渡过这个难关”。这里讲的“事”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难”与“不难”是人的主观意识,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再难的事情也会变为不难。这体现了意识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所以正确选项是A、B、C、D。以上选项都体现了人们在面临金融危机这一巨大灾难时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14.B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类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和联系。人工智能是人们运用机械的物理的物质手段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在作用上可以取代和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功能,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运用意识论的原理认识计算机的作用,逐项进行审视。A夸大了电脑的运动形式,不选;B是正确选项;C否认了人脑运动的复杂性,属错误选项;D是正确观点,也就是正确选项;电脑和机器人不能进行实践活动,只有人才有实践活动,故E也是错误选项。

15.ACD【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理解。

(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原来一些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本题通过这一现象来考查对意识的本质的理解。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

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A、C项体现的是意识的本质,即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项是指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B项是错误选项,因为词语是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不可能决定意识的内容。

第四部分:讨论话题

本单元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唯物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回答了世界是什么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涵盖了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与实践观等内容。在出题方式上以选择题为主。

分析讨论:如何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历史学考研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历史学2017考研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 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天演论》对中国人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1894年

考研政治的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的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的含义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价值的内涵: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4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3)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第一,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完善自我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第二,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2.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3)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 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1.协调身心关系的重要性 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本质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 利益关系。 2.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2)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诚信包含着 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 万物皆在说法,看你如何着眼一切都是考验,试你如何用心 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信历来被视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 (3)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宽 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 (4)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2017考研政治: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会议总结

2017考研政治: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会议总结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会议及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知识的关联,按时间顺序理清时代背景。下面文都考研政治老师将改革开放以来到十七大召开期间的会议为各位2017考研的考生总结。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纠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倾错误,这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①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法制是民主的重要保障,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法制; ③会议做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年6 月)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24.中共十二大(1982 年) ①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②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 ①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②邓小平评价《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4.十三大(1987 年): ①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包含两层含义; ②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提出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核心。 ③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5.南方谈话(1992)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突破奠定了基础。

最新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重点笔记整理)说课讲解

世界现代设计史(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 1、现代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 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 2、现代设计的范畴(*名词解释) (1)现代建筑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3)现代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服装设计(6)纺织品设计(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 3、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简答题) (1)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设计产生的历史比艺术要早,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并且将艺术与之结合,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 (2)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艺术性是为实用服务的。即使是精神性的艺术作品,它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风格、含义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设计风格才能得以体现。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Art 1、水晶宫(*名词解释) 18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的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它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与建造的先河。 2、工艺美术运动 (1)定义(*名词解释:2015、2016) 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企图通过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从自然形态中吸取借鉴,提倡哥特风格,从而提高设计的品位。由约翰·拉斯金提供理论指导,由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和身体力行。 (2)风格特征(*简答题:2015、2016) a.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b.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2017考研政治重要会议解读

2017考研政治重要会议解读 2015考研政治大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在章节结构上作了较大调整,由原来的十五章调整为十三章,其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章内容合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章,这是最大的一个调整,同时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独立成章,在作了此调整之后,我们发现其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极度相近,当然,在不同的学科设置中必然会有不同的考查角度,但这并不影响考生对于此知识点的系统把握。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就是中共八大的召开,从前面的讲述中也会发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的考点无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命题都是可以的,从命题角度来看,中共八大的知识点是比较容易命制选择题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史纲一个重要的线索,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有助于帮助考生了解当时阶段的社会主要任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明确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并不是在八大,而是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来的。 2、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的是在党的哪次会议?答案是中共八大。关于经济建设的方针路线,考生还需要了解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及“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这些方针路线都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的,考生需要加以比较记忆。 一直以来,党的会议都是考研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线索,尤其在近几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都有过命题,例如2014年的考题对于中共七大就做了考查,题目通过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考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对于七大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做过介绍,对于党的会议比较了解的学生会迅速的选出正确的答案。但是通过这种题型我们也可以发现考研政治并不真正的需要死记硬背,有的通过阅读题干就能很容易的选择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为了总结过去6年的历史性胜利,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党的十二大会议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都有其内容表述,但一般来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会议较容易放到毛中特中命制题目,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之后的会议时不是要关注在此次会议的背景上,而要关注其理论内容及历史地位上。 从内容上来说,有两个知识点是可以命制选择题的,第一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 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 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 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三省六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 [六部长官为“尚书”] ——独相→群相、分权制衡。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 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19个考点汇总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19个考点汇总 一、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二、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意义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 1.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特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四、两个“不能否定”(毛中特与史纲交叉考点) 我们既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后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时期,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中国这话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从而也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和谐世界是继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后,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XX年4月,******参加亚非峰会时第一次提出这个理念。同年7月,******出访莫斯科,“和谐的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XX年9月,******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时,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他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中,对建立和谐世界提出四点基本主张。此后“和谐世界”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 (1)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 (2)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3)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 (4)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1.建立和谐世界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进入新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加快。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也建立和谐世界提供了条件。我国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争取和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2.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为了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遇到了新问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 3.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 我国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在经济领域国内生

2018考研政治必备《史纲》和《毛中特》提到的重要会议总结

2017年考研《史纲》和《毛中特》提到的重要会议总结 《史纲》和《毛中特》提到的重要会议总结 内蒙很多同学听完《史纲》和《毛特》,希望蒋老师给大家一个总结,我会陆续为大家总结我《史纲》和《毛特》讲的“主线学习法”,现在正在整理出版《客观题应试宝典》,电子稿我会陆续发到空间,大家也可以自己整理。如“时间轴”、“土地政策演化史”、“主要矛盾运动变化史”、“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失败教训史”、“思想发展变化史”、“主要人物和著作观点史”。 重要会议线索 1.中共一大(1921.7):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中共二大(1922.7):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3.中共三大(1923.6):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4.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5.中共四大(1925.1):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6.八七会议(192 7.8):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还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的任务。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7.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1931.11):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8.遵义会议(1935.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9.瓦窑堡会议(1935.12):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首先阐明

金融硕士考研之市场历史启示知识点总结

年金融硕士考研之市场历史启示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2017年金融硕士考研之市场历史启示知 识点总结 金融硕士考研要想拿高分,单纯看一些基本要求的书籍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涉猎公司理财、投资学、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等更广的知识,凯程在线为广大17考生奉上公司理财相关知识点,大家有精力的前提下可以学习了解。 2017金融硕士考研知识拓展:市场历史启示 1.投资选择 既然2005年ViroPharma上涨了约469%,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持有ViroPharma ? 解:因为公司的表现具有不可预见性。他们都希望持有。之所以没有持有,肯定是由于他们没有预料到ViroPharma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至少大部分人没有预料到。 2.投资选择 既然2005年Majesco Entertainment下跌了约92%,为什么有些投资还继续持有?为什么他们不在价格大幅下跌之前卖出? 解:投资者很容易看到最坏的投资结果,但是确很难预测到。很容易在事后发现这个投资是糟糕的,但是要在事前发现这点就不那么容易了。 3.风险和收益 我们已经明白在较长的时期,股票投资会优于债券投资。但是,长期投资者完全投资于债券的现象却一点也不稀奇。这些投资者不够理性吗? 解:不是,股票具有更高的风险,一些投资者属于风险规避者,他们认为这点额外的报酬率还不至于吸引他们付出更高风险的代价。 4.股票和赌博 评价如下说法:炒股票就像赌博。这种投机性的购买除了人们从这种赌博方式中享受到的乐趣以外,没有任何社会价值。 解:与赌博不同,股市是一个双赢的博弈,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盈利。而且投机者带给市场注入了流动性,有利于提高效率。 5.通货膨胀的作用 见文中表9-1和图9-7,1926-2005年期间,国库券收益率最高是在什么时候?你认为它们为什么会这么高?你的回答依据的是什么关系? 解:在80年代初是最高的,因为伴随着高通胀和费雪效应。 6.风险溢价 在进行某项投资之前,风险溢价有没有可能为负?在这之后,风险溢价有可能变负吗?解释一下。 解:在进行某项投资之前,大多数资产的风险溢价将是正的,投资者会要求一个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补偿才愿意把他们的钱投资到风险资产。在这之后,如果该资产的名义收益率出乎意料的低,无风险的回报率出奇的高,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风险溢价就可能是负的。 7.收益 2年前General Materials和Standard Fixtures的股票价格是一样的。第一年,General Materials的股票价格涨了10%,而Standard Fixtures的股票下跌了10%。第二年,General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3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4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整理

1、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猿人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65万年。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1、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有三个特点: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处都发现了原始村落。说明,母系氏族阶段的人们已经定居。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图腾。图腾相当于族徽,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无生物。此时姓氏也可能已经出现。这些都反映出氏族公社的血缘性。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按性别、按年龄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带有偶然性的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等活动,而妇女主要从事比较稳定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和财产,只能按母方确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就是这个缘故。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而当时尚无私有观念。氏族首领不脱离生产,氏族事务由大家决定。仰韶文化村落中的大房子,可能就是氏族的会议厅。文献记载:“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法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这些记载,大概说得就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状况。 2、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 (1)裴里岗文化:中心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西北7.5公里处。文化层不厚,主要有一些灰源墓葬和器物群。同类文化在登封、郑县等地也有发现。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年以前。 (2)磁山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0公里的磁山,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初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手制的陶器、琢制的磨盘等。 (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考研-毛特、史纲 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梳理

背诵版: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梳理 一、重要会议梳理 中共一大 时间:1921年 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二大 时间:1922年 内容: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意义: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中共三大 时间:1923年 内容: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意义: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 中共四大 时间:1925年 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内容: ①批判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意义: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 内容: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意义:是党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是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革命问题的开端。 瓦窑堡会议 时间:1935年12月 内容: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洛川会议 时间:1937年8月 内容: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六届六中全会 时间:1938年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2019考研政治 思修知识点背诵汇总(背诵版)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绪论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配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坚定理想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2)信念: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分为低层次的信念和高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即信仰)具有最大统摄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此,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要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归根结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来实现。 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