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采暖及新能源采暖应用现状分析

北京电采暖及新能源采暖应用现状分析
北京电采暖及新能源采暖应用现状分析

北京电采暖现状分析

引言:

北京市目前主要的供热方式有:城市热网集中供热,区域燃煤(气、油、电)锅炉房供热,地热、热泵供热,另外,还有清洁能源分户式采暖、家庭小煤炉采暖等。截止2010年底:全市总供热面积6.7亿平方米。其中:市热力集团所属城市管网供热面积1.84亿平方米;除热力集团外,还有市、区属房管系统供热公司负责的区域集中供热,供热面积合计约1.56亿平方米;其余的供热资源是分布在3000多个机关大院、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后勤部门自行管理或联片供热和居民自采暖。处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煤、气、电互补充”的多元供热格局。

一、电采暖现状分析:

在2000年之前,北京市的电采暖主要是单位、居民的自发行为,从2000年起市政府起对城区一些燃煤锅炉和平房居民户开始推行电采暖清洁能源改造,另外对地源、空气源、水源、污水源、空气源、太阳能等新能源进行政策扶植和推广。随着电采暖面积的不断扩大,电采暖将成为北京市冬季采暖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和大型锅炉房集中供热方式的辅助方式,很好的解决北京地区集

中供热或铺设天然气管道有困难区域的冬季采暖问题。

截止2010年底,北京市电采暖供暖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北京市已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电采暖市场。仅北京市供暖办公室备案享受政府补贴的集中电采暖供暖面积就达380万平方米。

二、电采暖的形式分析

目前,北京市电采暖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暖器应用分析

电暖器一般设置在用户房间内,其属于分散式电采暖,主要形式有电热微晶玻璃辐射取暖器、电热石英管取暖器、电热油汀、PTC陶瓷电取暖器、对流式取暖器(暖风机)等普通电暖器等。电暖器因为其小巧灵活、操作简单、适用性广,市场认可度高。不过电暖器的使用成本高、供热质量差,多作为正常供暖的补充和临时供暖的应急设备,很少有把电暖器当做唯一热源。

蓄能式电采暖器是近年新开发利用推广的产品,利用高效蓄能技术,充分利用峰谷电价差异,在晚间低谷电价时段加热并将热能储存起来,等到白天峰电时段释放储存的热能来取暖,可节省大部分电费。在2008年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公司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启动“煤改电”工程以来,约4万户居住在文保区内的居民采用此种方式供暖。蓄能式电暖器相

比常规电暖气价格高,只能应用于享受峰谷电价的区域。

2、电锅炉应用分析

电锅炉按用途分为集中采暖用电锅炉和家庭分户式电锅炉两种,集中采暖用电锅炉需要加装循环泵、补水泵、软水箱、补水水箱、气压罐等常规锅炉房内的供暖设备,多用于一幢楼宇或建筑密集的居民、商业小区供热,多加装蓄能水箱用低谷电蓄热,降低费用,但受到锅炉房场地限制蓄热能力有限。家用电锅炉按安装形式分为壁挂式电锅炉和落地式电锅炉。家用分户式电锅炉技术成熟、操作便利,适用性高、具有多种时段、不同温控预设功能,同时提供生活热水,舒适度较高,在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电锅炉供暖项目主要应用于北京城区燃气管道未覆盖的项目和郊区独栋别墅等生活品质要求较高的建筑。

近年新研发的电磁感应电锅炉在市场上受到一致好评,它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换为磁热能,利用高速度变化的电流通过线圈产生高速度的磁场,使金属导磁容器自行高速发热。电磁感应采暖炉加热速度快,加热过程没有死角,不产生水垢,磁化净化水质.供暖品质高。特别适用于采用低压或无压水循环系统的地暖项目。

3、电热膜应用分析

电热膜是一种通电后能发热的半透明聚酯薄膜,由可导

电的特制油墨、金属载流条经印刷、热压在两层绝缘聚酯薄膜间制成的,并配以独立的温控装置,其工作时表面温度为40℃-60℃。电热膜采暖时大部分热量以辐射方式送入房间。电热膜引起美观大方、施工简单、有利于室内装饰的优点受到部分开发商的推崇,如北京双俗花园等项目。缺点是对建筑节能性要求高,不能在顶棚钻孔、钉钉子,装修受限。另外部分产品质量不过关,导致使用费用过高。

4、电地暖应用分析

电地暖以发热电缆为发热体,铺设在各种地板、瓷砖、大理石等地面材料下,再配上智能温控器系统,使其形成舒适环保、高效节能、不需要维护、各房间独立使用、寿命特长,隐蔽式的地面供暖系统。电地暖舒适度高,性能稳定,美观大方,安装方便,便于室内空间利用。得到广大用户的一直好评。缺点是运行费用较高。目前主要应用于对室内环境要求较高的房间和建筑。

5、太阳能应用分析

采用太阳能采暖热水系统,用电作为辅助热源。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可设置一个储热水箱或储热罐收集白天储存的热水。太阳能采暖低碳环保、运行费用低,缺点是集热器占地大,对日照条件要求高,初投资高,目前仅在北京平谷、密云、大型等新农村建设中示范应用。对自发安装天阳能采暖系统的用户政府按集热器面积给予每平方米300元的财政

6、热泵应用分析

热泵是利用少量的电能把热量从低位热源输送到高位热源以满足采暖需要的装置。根据低位热源种类区分,热泵可分为水(污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等。6.2水(污水)源热泵

水源热泵系统由室外水源、热泵、水循环回路和送风系统等组成。制冷运行时,将房间的余热及机组的输入功率一起都转移到室外水源中去;供热运行时,从室外水源中提取热量。这种系统具有调节方便、单独计价、布置紧凑、简捷灵活,设计方便、施工及运行管理简便等优点。但是其应用受到水源的制约。北京因为地热资源丰富,水源热泵起步较早,90年代就开始应用,政府也有相关的财政支持政策。比较出名的水源热泵项目有北京南站、北京自来水集团第四水厂、中央美术出版社等。

6.2土壤源热泵

土壤源热泵以土壤中储存的热能为能源,来实现冬季供热、夏季制冷。采集器在冬季从土壤内采集热量时,实际在对土壤内注入冷量;而夏季采集冷量时,在对土壤内注入热量,这样对调节浅层土壤的温度场,改善动植物的生存条件也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北京的地源热泵项目主要有,海淀区第二办公区、西郊汽配城、金四季购物中心、香山清

6.3空气源热泵

空气源热泵是可以进行全年空调的热泵式房间空调器。这种空调器有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类。正常工作环境温度在-5度-40度之间,以前主要应用南方地区。近年华北地区也开始应用加装有辅助电加热器的空气源热泵,可在室外空气温度过低时补充加热。目前北京大概有10万平米的项目应用,多为中小项目。空气源热泵采暖多采用低温地板辐射形式。

三、经济性分析

电采暖的优点有目共睹,为了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各地都在大力推广电采暖。下面对电采暖的各种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3.1 基础计算数据

(1)采暖天数: 120天;供暖温度标准:按北京市供热管理条例执行。

(2)燃料热值:原煤热值20934千焦/公斤,标煤换算标准0.7143公斤标煤/公斤。电热值3600千焦/千瓦时,标煤换算标准为1.229吨/万千瓦时。

(3)天然气价格:2.28元/Nm3;

(4)电价:峰价0.4883元/ kwh,谷价0.3403元/ kwh;

(5)折旧年限: 20年,大修费:折旧×40%,维修费:固定资产×2%;

(6)年平均热效率:电暖器(普通、蓄热):1.0,电热锅炉(普通、蓄热):0.95,电热膜:0.9电地暖:0.95,相变蓄能:0.9,太阳能:2.0空气源热泵: 2.5,水源热泵:3.5,燃气锅炉:0.9,燃煤锅炉0.6。

(7)排放标准:每燃烧1吨标煤排放2.62吨“二氧化碳”,排放8.5千克“二氧化硫”,排放7.4千克“氮氧化物”。原吨煤燃烧遗留煤灰0.2吨。

(8)静态投资:包括户内、户外部分的设备投资和工程费用,均未考虑电力部分(高压配电网、低压配电网、户内线和电表)费用。

(9)运行费用:包括电费、水费、人工费及维修费。

(10)总费用:即设备折旧期内供暖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即静态投资和总运行费用。

3.2 各种采暖形式对比分析

方案比对分析表

(1万平米电采暖为例,单位:万元)

序号能源方案静态投资

非节能建筑年

度能源费用

节能建筑年

度能源费用

总费用

(非节能)

总费用

(节能)

1 常规电暖器120 65 45.5 1420 1030

2 蓄热式电暖器260 50 35 1260 960

3 常规电锅炉180 70 49 1580 1160

4 蓄能式电锅炉400 5

5 38.5 1500 1170

5 电磁感应炉200 65 45.5 1500 1110

6 电热膜240 70 40 1640 1040

7 电地暖320 70 40 1720 1120

8 太阳能720 27 18.9 1260 1098

9 热泵680 22 15.4 1120 988

3.3分析

(1)初投资比较从计算结果可看出:热泵和太阳能初投资较

高;普通电暖器、电锅炉采暖初投资低。

(2)从节能和非节能建筑运行费用比较中可看出:只有热泵、

太阳能的运行费用最低;无论何种建筑普通电锅炉采暖和普

通电暖器运行费用都是最高的。节能建筑可大幅降低电采暖

运行费用,拉近电采暖与燃气采暖的成本差距。

(3) 从各种电采暖总费用比较可以得出:非节能建筑中,最

优方案的热泵、其次为太阳能、蓄能式电热器。节能建筑中,最优方案为蓄能式电暖器,其次为热泵和常规电暖器。蓄热

电暖器总费用最低,其经济性最好;热泵虽然其初投资偏高,

但其运行费用低,综合考虑经济性优势明显。

(4)从舒适性、便利性、美观等角度考虑、电热膜、电地暖和电锅炉具有相对优势,电暖器、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都有各自的局限。

(5)能源利用率高的空气源热泵由于结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制约了其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应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水源和地源热泵来采暖。

(6) 理想的电采暖方式应该具有蓄热功能,以便充分利用夜间低谷电,其一降低用户采暖运行费用,其二平衡用电负荷以带来良好的宏观效益。

四、减排效益

经计算相比较燃煤供暖每10000 ㎡的的电采暖面积年年北京区域内节约原煤530吨(折合标煤380t),减排992吨“二氧化碳”,减排“二氧化硫”约3230公斤,减排“氮氧化物”约2810公斤,减排煤灰106吨。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精)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New Energy 新能源发展趋势、前景 从新能源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新能源利用方式始于20世纪70年底,并在90年代开始普及应用,虽然部分技术趋向成熟,但无论从市场扩张速度还是成长前景看,新能源行业仍然处于生命发展周期中的成长期,并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陆续进入成熟期。 由于技术的限制,短期内电力行业没有替代品,电力行业生命周期的问题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电源类型,比较的是这些电源类型之间的替代和生命周期。新能源由于具有清洁、可持续的特性,因此新能源行业的成熟期持续时间将较长,即使到了行业的饱和衰退期,其衰退速度也将很慢。 具体来看,水电行业历史悠久,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以看作是步入成熟期的行业;风电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始西欧国家,风电设备行业克服了“能量不稳定”、“转换效率低”等弱点,在丹麦、德国、西班牙、荷兰、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得 到广泛应用,风电设备产业在部分国家开始饱和,逐步向外技术输出。从这些特征可以确定,风电设备产业在先发国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但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风电产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太阳能发电行业目前在技术研发、试点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脱离了幼稚期,但由于成本仍然过高,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看作刚刚进入成长期的朝阳产业。 新能源行业目前投资成本仍然较高,尤其是大型风电基地、核电站的投资规模要求很高,行业存在一定风险,但短期来看,国家新能源发电优先上网的政策对新能源行业盈利水平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虽然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潜在产能过剩或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竞争趋向激烈,部分企业发展面临困难。但在2020年前,在国家节能减排及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均将保持在景气区间,行业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提高。一、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历史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第1章

第1章绪论 1.1 能源的概念与分类 1.1.1 能源的概念 能源(Energy source)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工业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 无论我们打开电视欣赏节目,还是打开灯光照明;无论是乘坐火车、飞机旅行,还是驾车、乘公交上下班;无论用空调、冰箱制冷,还是用燃气、煤炭燃烧制热;从大型工业设备运行,到小型手机充电;花草果蔬沐浴阳光,人造卫星升入太空;一句话,人类的活动离不开能源。 能源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英百科全书》讲:“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定义:“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 能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1.2 能源的分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能源。 1. 按属性分类 (1)可再生能源:可重复产生的一次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它们不会因为长期使用而减少,可以循环再生。如:太阳能、地热、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 (2)非可再生能源:经过亿万年形成,短期内无法恢复补充,称为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2. 按开发程度分类 (1)常规能源:是长期以来人类广泛生产和利用的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2)新能源:近年来才被人们重视,还没有大量使用,需要采用新技术开发,具有发展前途的能源称为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海洋能、风能等。

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的现状及进展趋势 人类生存和进展的三要素 物质、能量与信息。 因此,能源的进展史直接阻碍人类的进展史。 我们人类生存与进展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是三个:?? 物质、能量和信息。 组成我们的世界是物质;人类生存活动决定于对信息的认知和反应;而维持生命,从事进展的活动又地要通过消耗能量来进行。

一切能量来自能源,人类离不开能源。能源是人类生存、生活与进展的要紧基础。能源科学与技术,能源利用的进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一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能源进展的里程碑能够这么讲,每一次能源利用的里程碑式进展,都伴随着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的巨大飞跃。几千年来,在人类的能源利用史上,大致经历了如此四个里程碑式的进展时期:原始社会火的使用,先祖们在火的照耀下迎来了文明社会的曙光;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与利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导致了欧洲的工业革命;19世纪电能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20世纪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利用,使人类进入原子的微观世界,开始利用原子内部的能量。 以后对能源的要求 有足够满足人类生存和进展所需要的储量,同时可不能造成阻碍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问题。

以后对能源的需求以后的人类社会依旧要依靠于能源,依靠于能源的可持续进展。因此,我们须现在就专门清晰地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结构和储量,进展必须开发的能源利用技术,才能使人类的生存得于永久维持。 而我们赖于生存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吗?回答是:不是,也是。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人类目前技术可开发的能源资源已将面临严峻不足的危机,当今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石燃料资源日益枯竭,甚至不能维持几十年。因此,必须查找可持续的替代能源。而近半世纪的核能和平利用,已使核能已成为新能源家属中迄今为止能替代有限矿石燃料的唯一现实的大规模能源。而且,以后如能实现核能的完全利用,人类的能源将是无穷的。 除了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因素外,人类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了。安全包括社会安全、健康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它们同能源的关系也是特不紧密的。现在利用的能源已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严峻阻碍了人类的生存。因此,以后对能源的要求将不仅是储量充足,而且还必须是清洁的能源。相对其它化石能源而言,核能的和平利用已充分证明了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之一。

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

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支持了19和20世纪近200年来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持续增长的大量消耗,不仅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同时更感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威胁。可再生能源丰富、清洁,可永续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 一、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约为 3.75×1026W)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太阳能的转换和利用方式有: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换。 1)太阳能热利用和热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是太阳辐射能量通过各种集热部件转变成热能后被直接利用,它可分低温(100-30

0℃):工业用热、制冷、空调、烹调等;高温(300℃以上):热发电、材料高温处理等。 2)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太阳电池类型很多,如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硫化电池、化电池等。当前发展主要障碍是光电池成本高。 3)光化学转换技术。光化学是研究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化学反应的一个化学分支。光化学电池是利用光照射半导体和电解液界面,发生化学反应,在电解液内形成电流,并使水电离直接产生氢的电池。 二、风能: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是十分可观的。全球的风能约为2.74X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岸,季风强盛。全国风力资源的总储量为每年16亿kw,在世界各国排列第三,可开发利用的约为2/10,即约3亿千瓦.可以有效利用的风速范围为3-20米/秒. 近期可开发的约为1.6亿kw,内蒙古、青海、黑龙江、甘肃等省风能储量居我国前列。风力发是技术关键是大型风力机的叶片设计、制造和安全性技术,二是优化运行控制方案与控制系统。

南方地区当然也需要供暖

南方地区当然也需要供暖

南方地区当然也需要供暖 一刀切地划分南北供暖区域并不合理 讨论南方、北方集中供暖的差别对待问题之前,先要辨析清楚什么是“南方”?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南方”,是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全部区域。上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能源奇缺”,周恩来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此即为南北供暖线。划定理由是年日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 中国南北供暖线示意图,图片来自《南方周末》

这样的划分显然是不合理的,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中原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南下,早已把雨雪分界线推到了秦岭淮河以南。以贵阳为例,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自2007年以来,贵阳冬季(12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日平均最低气温低于6℃的天数都在90天左右,上一个冬季甚至达到了104天。 国家住建部规定,南方处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温度不超过零下5度,且冬季时间持续较短,没有必要为铺设安装供暖管道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实际上,现在很多南方地区冬季的最低气温已经打破了这个最低值。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发布的冬季气候公报称,武汉市2011年冬天气温比常年偏低1.8摄氏度,成为1983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季。而南京、合肥、长沙、南昌等城市均处于“冷冬”状态,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零下8摄氏度的气温。 总的来说,建国后形成的南北供暖线,是资源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这种用南北分界线一刀切来决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已经十分不合理。…[详细] “北方冬天冷,南方冬天暖和”并不绝对

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的发展应用 孙凤甲

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的发展应用孙凤甲 发表时间:2019-05-20T11:14:47.423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32期作者:孙凤甲 [导读]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各项经济的发展速度都相当迅猛,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创业热潮不断高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对能源的大量需求,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量逐渐下降,为了弥补对能源的需求,出现了很多替代性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热能等。 (国家电投集团山东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各项经济的发展速度都相当迅猛,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创业热潮不断高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对能源的大量需求,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量逐渐下降,为了弥补对能源的需求,出现了很多替代性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热能等。对电气节能技术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结合相关经验从多个角度研究了电力新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以期为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气节能技术;电力新能源;发展应用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无论是企业生产还是居民日常生活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都日益增长,因此,能源紧缺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同时,一些能源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空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例如温室效应、雾霾等现象的出现都严重地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更有甚者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为此,实现电力新能源的低碳环保开发,提高电气节能技术以及发掘电力新能源成为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1 电气节能技术提高措施 1.1优化电网运行参数 通过对电网运行参数进行优化设置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能耗损。由于在电网的运行过程中,电网会伴随着一定的谐波和无功电流而导致产生电能耗损,所以对电网运行过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采取节能技术来降低电能耗损,还能够实现对电网功率的科学化配置,有效降低线路电能损耗。假定降低线路损耗的公式为: 式中 Wc为线损以及变压器损耗,按系统电度的 8%计算,η为线路损耗降低率,计算如下: 1年损失的电力费用为: 补偿后的线路损耗降低率为 1.2利用节能技术减小线路的电力损耗 输电线路是进行电能传输的主要设施,因为一般情况下,电站和电力用户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在远距离的线路输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电能的损耗情况,特别是比较远距离的电能输送工程中,电力负载会随着输电线路的增长而增加,电力负载越大就会导致电能在运输中出现的损耗越大,因此为例减小电能在线路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电能损耗,需要对输电线路进行优化,使线路的电阻值降低,同时提高电网系统的功率因数。在供电营业区域内,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对输电线路进行规划和不点,根据实际情况下选择比较合适的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分布方式,最短距离是输电线路规划中应该坚持的原则,这主要是为了尽量上缩短输电线路的距离,减小输电线路的电阻值,减少电能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除此之外,在导线的选择上,也需要进行严格把关,最关键的是需要选择横截面较大的导线,因为横截面越大,能够实现能源消耗减小。最后在对输电线路进行布置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保证在了解整个区域的地形之后开展工作你,缩短线路铺设之间的距离,实现电能损耗减小的目的。 1.3建筑照明的节能设计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长期重大方针,同时也是全世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相关资料显示,就建筑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资源而言,电气占14% ,其中,仅照明用电就占社会总用电量的 12% 左右。为此,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大力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就包括绿色照明和建筑节能两项,足见建筑节能和照明节能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照明是最主要的电力能源消耗之一,节能建筑照明设计的原则就是在不影响照明效果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减少照明能量消耗,最大限度地利用电能。具体为:a) 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将自然光源和人工照明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照明用的电能; b) 选择合适的光源。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光源,例如家居生活中所用的照明光源,采用荧光灯足以,而对于室外的照明就需要选择高压钠灯;c) 加强各类节能灯具的推广使用。选择适当的照明方式和装置,调整照明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电能。 1.4完善空调系统 为了有效的调节室温,通常在建筑物内部会安装空调系统,但在其使用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能源消耗,故此,在设计电气节能技术的过程中,要采取高效的措施,强化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促进空调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在优化配置空调系统阶段,应科学的设置各项运行参数,同时选择节能效果明显的现代化构件,以此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现阶段,在空调节能设计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冰蓄冷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网运行低谷时期储存能量,在高峰期溶解夜间储存的冰块,该功能不仅能够达到制冷的效果,还能控制能源消耗。从合理配置能源的角度来说,冰蓄冷技术的实际意义体现在,降低了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产生的能耗,控制了成本,并且缓解了用电供需压力,对于维系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以某酒店为例,其性质属于大型旅游涉外酒店,总层数达到 40 层,共有 205 个办公及客用房间,据不完全统计,酒店内中央空调全年的运行时间超过 270 天,空调设备每天的运行时间最低在 18 小时左右,年耗电量高达 255 万千瓦时,年度内产生的电费在 195 万元,但通过对酒店内空调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测试得知,其在很短的时间内一直

简述风力发电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技术及应用作业精

简述风力发电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技术及应用作 业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一、简述风力发电的发展方向 风能概述 风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洁净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除水能外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发展风力发电对于调整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解决能源危机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风能资源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发展潜力巨大。据最新风能资源普查初步统计成果,中国陆上离地10m高度风能资源总储量约43. 5亿kW,居世界第1位。其中, 技术可开发量为2. 5亿kW, 技术可开发面积约20万km2, 此外,还有潜在技术可开发量约7900万kW。另外,海上10m高度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为7. 5亿kW。全国10m高度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超过10亿kW,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陆上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 东南沿海地区风能丰富带 东南沿海受台湾海峡的影响,每当冷空气南下到达海峡时,由于峡管效应使风速增大。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是中国风能最佳丰富区。中国有海岸线约1800km,岛屿6000多个,是风能大有开发利用前景的地区。沿海及其岛屿风能丰富带,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200W/m以上,风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风功率密度在500W/m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麂、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年有效风速( 4-25m/s)时数约在7000-8000h。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是丘陵连绵,风能丰富地区仅在距海岸50km之内。而且海上风电场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经济上可行,将来必然会成为重要的可持续能源。 海上风能丰富区 中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10m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7. 5亿kW。海上风速高,很少有静风期,可以有效利用风电机组发电容量。海水表面粗糙度低,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小,可以降低风电机组塔架高度。海上风的湍流强度低,没有复杂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可减少风电机组的疲劳载荷,延长使用寿命。一般估计海上风速比平原沿岸高20%,发电量增加70%,在陆上设计寿命20年的风电机组在海上可达以下,年有效风速( 4-25m/s)时数在3000h以下。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也较丰富,如鄱阳湖附近较周围地区风能大, 湖南衡山、湖北的九宫山、河南的嵩山、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黄山、云南太华山等也较平地风能为大。 风力发电

(完整word版)关于南方部分城市冬季分户供暖的建议

关于南方部分城市冬季分户供暖的建议 从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供暖季。而与此同时,南方的一些“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安徽、江西、四川等省份的冬季室温却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冬季在许多生活在南方的居民印象里就是寒冷,潮湿感觉。“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冬天的印象。 我国目前采取的冬季强制集中供暖地区划分线被称为南北供暖线。南北供暖线,指由政府补贴的冬季集中供暖,20世纪50年代,在“能源奇缺”背景下,周恩来提出以秦岭、陇海为界,由一条“线”决定,来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该线路已沿袭60年。解放初期,国家制定秦岭淮河供暖线,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是合理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南方部分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也是正当的。如此简单直接划分供暖地区并未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需求。因此,近年来呼吁南方部分城市实行冬季集中供暖的要求不绝于耳。 近年来,冬季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漫长,在秦岭淮河以南的重庆等地区冬季气温甚至低于个别北方城市,居民在冬天只能忍受寒冷的煎熬。以重庆为例,每年有五个月的平均气温低于人体舒适的18℃,主城区每年冬季最低平均气温为6℃,个别地区极端天气时甚至达到-5℃,受重庆潮湿气候影响,房屋在设计时大多考虑通风问题,因此室内气温甚至可能低于室外温度。如此寒冬,广大重庆市民却只能生活在没有暖气的房间内,苦苦忍受寒冬。 针对以上问题,我建议在上海、重庆、湖北、安徽、江西、四川等省份采取因地制宜的冬季分散供暖和冬季集中供暖相结合,以分散供暖为主,集中供暖为辅的冬季供暖制度。 首先,为什么不在这些城市都实行集中供暖制度呢? 由于南方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直都没有考虑过供热系统,供热的基础设施是几乎没有的,假如未来要集中供热,那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首先要重建或改建电厂,水力发电可不行,一定要火力发电烧煤的,烧出来的蒸汽才能作为热源供暖。一个热电厂还不行,在城市里还要建设若干个大型锅炉房,无数个小型锅炉房。有了热源还不行,还要输热管网,有从地面走的,街道两边就要架设几十厘米粗的大管子,也有从地下走的,每条街道又要都开挖一遍。街道上有了输热管了还不行,建筑里也要有,现在南方的建筑结构几乎都没考虑这个的,还要在墙体上重新架设,这一折腾就要好几十年,没人受得了的。 其次,南方集中供暖的使用效率不高。北方有的地方集中供暖的天数会达到半年之久,一般的也会有三、四个月,南方要是集中供暖总天数最多也就一、两个月,花巨资做的供暖系统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的,再怎么算也是划不来的。 第三,集中供暖的浪费也是很大的,北方家庭每年采暖费一般都要三、四千,由于供热系统设计不合理,用户室内无法自主调控,如果热了,只好开窗户调节室温,大约浪费了全部热量的7%。目前,办公楼、教室等公共建筑,在下班、放学以后,周末、元旦、春节以及寒假室内无人的情况下,照常供热,浪费很明显。以华北地区为例,从11月15日到第二年的3月15日,供热期121天,其中节假日就有40天,占采暖期的30%。也就是说,这40天的供热都浪费了。” 所以,南方集中供暖是没必要,也是不应该的不过以秦岭--淮河为界一刀切的分法是有些不妥,靠近分界线的城市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做一些集中供暖。

新能源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能源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 展趋势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对能源的认识 (3) 1.1能源的定义 (3) 1.2能源的源头 (3) 1.3能源的种类 (4) 第二章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5) 2.1 多元化 (5) 2.2 清洁化 (5) 2.3 高效化 (5) 2.4 全球化 (6) 2.5 市场化 (6) 第三章启示与建议 (7)

摘要 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是三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我们的世界是物质;人类生存活动决定于对信息的认知和反应;而维持生命,从事发展的活动又地要通过消耗能量来进行。一切能量来自能源,人类离不开能源。能源是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主要基础。能源科学与技术,能源利用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一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能源发展的里程碑可以这么说,每一次能源利用的里程碑式发展,都伴随着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的巨大飞跃。几千年来,在人类的能源利用史上,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火的使用,先祖们在火的照耀下迎来了文明社会的曙光;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与利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导致了欧洲的工业革命;19世纪电能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20世纪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利用,使人类进入原子的微观世界,开始利用原子内部的能量。 未来对能源的要求有足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储量,并且不会造成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对能源的需求未来的人类社会依然要依赖于能源,依赖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须现在就很清楚地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结构和储量,发展必须开发的能源利用技术,才能使人类的生存得于永久维持。而我们赖于生存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吗?回答是:不是,也是。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人类目前技术可开发的能源资源已将面临严重不足的危机,当今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石燃料资源日益枯竭,甚至不能维持几十年。因此,必须寻找可持续的替代能源。而近半世纪的核能和平利用,已使核能已成为新能源家属中迄今为止能替代有限矿石燃料的唯一现实的大规模能源。而且,未来如能实现核能的彻底利用,人类的能源将是无穷的。 除了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因素外,人类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了。安全包括社会安全、健康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它们同能源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现在利用的能源已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因此,未来对能源的要求将不仅是储量充足,而且还必须是清洁的能源。相对其它化石能源而言,核能的和平利用已充分证明了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之一。 关键字: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

南方供暖现状

南方冬季供暖现状 很多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春节回家都有一个非常深切的感受:冷。我国南北供暖的分界线是秦岭-陇海线,随着近些年气候的变化,许多南方城市的居民愈发感受到没有暖气的冬天十分难熬。 目前中国由政府补贴的集中供暖的分界线大致与南北分界线一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是上世纪中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的安排。这些年来,全球变暖以后,水蒸气蒸发量增加,冬天反而变得更加寒冷、更加潮湿,所以南方供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国各界人士对此也有很大争议。《南方集中供暖“善举”或“多此一举”引热议》:一些专家反对在南方集中供暖。除了建造成本高昂、建成后使用率低、造成设备浪费等原因外,最大的原因还是能耗问题。有专家算过一笔账,目前南方城市居民采取的电暖器、空调等采暖方式,其采暖能耗为每平方米每年6到8度电,折合消耗两到三公斤煤。而集中供暖,每平方米每年要消耗15至20公斤煤,南方若推广集中供暖,将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1《南方集中供暖引热议暖气南下需跨几道坎》: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认为,当前要解决南方供暖问题,不能再走“烧煤”的路,这不节能也不环保,而应加强新能源的使用,发展节能环保的供暖模式。从目前上海、武汉、合肥等地探索实践看,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热电联产是比较理想的两种模式。2 《上海遇7年来最冷12月南方能否集中供暖引热议》:上海市政协委员张立军2010年曾提出,鉴于集中供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久考虑、统筹规划,最好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加以体现,可以分步骤实施。比如,优先对敬老院、老年人集中居住区、中小学等进行集中供暖。可先选择一两个区试点,如证明效果较好再向全市推广。3 近年来,不少南方城市开始讨论南方地区集中供暖的可能性。在2010年的湖南省两会上,湖南省人大代表吴和枝提交了南方地区集中供暖的建议。在今年贵州省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聂坤琪委员也提交了贵阳市居民集中供暖的建议。

新能源的发展与利用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哪些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10分) 1.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主要有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利用形式。 2.风能: 是太阳辐射下空气流动所形成的,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 3.地热能:来自重力分异、潮汐摩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 4.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近海风能等。。 5.氢能: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所产生的能量,是21世纪最理想的新能源。 6.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 7.海洋渗透能:是存在于淡水和海水之间浓度差产生的渗透压中的一种能量形式,是一种十分环保的绿色能源。 8.核能:是通过核反应(核裂变、核聚变、核衰变)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是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 9.水能: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指河流的水能资源。 10.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2.各种新能源都有哪些利用方式?(20分) 1.太阳能:①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②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利用热能产生电能。③太阳能热利用,如太阳能热水系统。④太阳能集中供暖、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建筑等。 2.地热能: ①地热发电,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②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③地热务农,利用地热建造温室,育秧、种菜和养花④利用地热给沼气池加温,提高沼气产量 3.海洋能:①利用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发电②利用波浪能抽水、供热、海水淡化以及制氢等③利用海水温差能发电、供热④近海风能用来风力发电 4.风能:风力发电,是当代人利用风能最常见的形式 5.氢能:用于航天航空、汽车的燃料等高热行业 6.海洋渗透能:一般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 7.生物质能:①通过热解、沼气技术等用于供热发电②开发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 8.核能: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或聚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 9.水能:利用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发电 10.可燃冰:用作清洁燃料供应燃烧 3.目前各种新能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20分) 1.发展现状 1、生物质能:占到全世界总能耗的15%,有望成为新能源系统的支柱之一。在利用生物质能方面欧洲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 2.风电:风力发电经历了从独立系统到并网系统的发展过程,大规模风力田的建设已成为发达国家风电发展的主要形式。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7706MW。 3.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发电和太阳能制冷已形成产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建成多个兆瓦级的联网光伏电站,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103M W 。 4.核能核能发电已在多个国家成为常规能源,中国也开始将核能作为新兴能源发电。 5.地热能:地热发电的相关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进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目前全世界地热发电站约有300座,总装机容量接近1×104MW,其中美国占40% 6.海洋能:世界各地已建成了许多潮汐电站,法国郎斯电站规模最大,装机容量240MW。此外还有加拿大的安那波利斯电站、中国的江厦电站和幸福洋电站等。

新能源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对能源的认识 (3) 1.1能源的定义 (3) 1.2能源的源头 (3) 1.3能源的种类 (4) 第二章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5) 2.1 多元化 (5) 2.2 清洁化 (5) 2.3 高效化 (5) 2.4 全球化 (6) 2.5 市场化 (6) 第三章启示与建议 (7)

摘要 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是三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我们的世界是物质;人类生存活动决定于对信息的认知和反应;而维持生命,从事发展的活动又地要通过消耗能量来进行。一切能量来自能源,人类离不开能源。能源是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主要基础。能源科学与技术,能源利用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一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能源发展的里程碑可以这么说,每一次能源利用的里程碑式发展,都伴随着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的巨大飞跃。几千年来,在人类的能源利用史上,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火的使用,先祖们在火的照耀下迎来了文明社会的曙光;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与利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导致了欧洲的工业革命;19世纪电能的使用,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20世纪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利用,使人类进入原子的微观世界,开始利用原子部的能量。 未来对能源的要求有足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储量,并且不会造成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对能源的需求未来的人类社会依然要依赖于能源,依赖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须现在就很清楚地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结构和储量,发展必须开发的能源利用技术,才能使人类的生存得于永久维持。而我们赖于生存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吗?回答是:不是,也是。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人类目前技术可开发的能源资源已将面临严重不足的危机,当今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石燃料资源日益枯竭,甚至不能维持几十年。因此,必须寻找可持续的替代能源。而近半世纪的核能和平利用,已使核能已成为新能源家属中迄今为止能替代有限矿石燃料的唯一现实的大规模能源。而且,未来如能实现核能的彻底利用,人类的能源将是无穷的。 除了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因素外,人类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了。安全包括社会安全、健康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它们同能源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现在利用的能源已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因此,未来对能源的要求将不仅是储量充足,而且还必须是清洁的能源。相对其它化石能源而言,核能的和平利用已充分证明了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之一。 关键字: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

南方某XX集中供暖方案

南方 集 中 供 暖 改 造 工 程 方 案 1 项目概况 为了保证学院能有较为舒适的教学环境,现拟对学院教学楼、办公楼、新增部分住宅楼等建筑实施集中供暖改造,采暖建筑面积合计9.1万m2。

1.1 学院供暖用汽现状 学院现有2台2.8MW热水锅炉、1台1.4MW热水锅炉和2台2T/H 蒸汽锅炉,供图书馆、教学楼、办公室等建筑物用汽供热。小锅炉供热,已运行时间较长,效率较低,现在采暖效果不好,舒适度比较差,单位时间耗能远高于集中供热耗能,同时自备锅炉也影响校园环境的清洁和空气质量。因此在对学院公共建筑进行供热改造、实施集中供暖的同时,拆除自备小锅炉。 2.工程方案 2.1集中供热热负荷 2.1.1采暖热负荷 根据与学院有关部门沟通结果并对照《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建筑热负荷计算采用民用建筑采暖设计热负荷单位指标法进行估算。南京地区采暖热指标为22 W/m2 ,根据学院建筑节能情况,采暖设计热指标取45 W/m2 建筑热负荷计算公式: Q=q x A (2-1)式中 q为采暖设计热指标(W/m2); A为建筑面积(m2) 本次拟改造建筑热负荷计算结果见表2-1: 表2-1 建筑热负荷估算表

校园供热按热负荷分布状况,拟在校园较中部分(热负荷中心)建1座换热站,供表2-1中的各建筑采暖用热。由表2-1可知:学院采暖热负荷约4.1MW。 2.1.1生活热负荷 生活热负荷由于学院已采用太阳能等可供热水洗浴,原蒸饭机无法使用蒸汽等,本次设计暂不考虑。 2.1.3总热负荷 本工程集中供热设计热负荷即为采暖热负荷 4.1MW,需0.8MPa 饱和蒸汽5.4t/h。 2.2集中供热热源 电厂现有装机规模为2×ПП-1000-25-545KТ锅炉和2×K-320-23.5-4汽轮机, 具备270t/h(1.3Mpa 320℃)的供汽能力,是集发电和供热为一体的热电联产企业。xx南京电厂建有一条DN450供热主管,开发区热力中心,对沿线区域及开发区实施集中供热。现有一根支管距离学院仅60m,是学院集中供热的理想热源,完全能够满足学院冬季采暖的需求。

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要素 物质、能量与信息。 因此,能源的发展史直接影响人类的发展史。 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是三个:?? 物质、能量和信息。 组成我们的世界是物质;人类生存活动决定于对信息的认知和反应;而维持生命,从事发展的活动又地要通过消耗能量来进行。 一切能量来自能源,人类离不开能源。能源是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主要基础。能源科学与技术,能源利用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一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能源发展的里程碑可以这么说,每一次能源利用的里程碑式发展,都伴随着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的巨大飞跃。几千年来,在人类的能源利用史上,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火的使用,先祖们在火的照耀下迎来了文明社会的曙光;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与利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导致了欧洲的工业革命;19世纪电能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20世纪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利用,使人类进入原子的微观世界,开始利用原子内部的能量。 未来对能源的要求 有足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储量,并且不会造成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问题。

未来对能源的需求未来的人类社会依然要依赖于能源,依赖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须现在就很清楚地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结构和储量,发展必须开发的能源利用技术,才能使人类的生存得于永久维持。 而我们赖于生存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吗?回答是:不是,也是。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人类目前技术可开发的能源资源已将面临严重不足的危机,当今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石燃料资源日益枯竭,甚至不能维持几十年。因此,必须寻找可持续的替代能源。而近半世纪的核能和平利用,已使核能已成为新能源家属中迄今为止能替代有限矿石燃料的唯一现实的大规模能源。而且,未来如能实现核能的彻底利用,人类的能源将是无穷的。 除了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因素外,人类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了。安全包括社会安全、健康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它们同能源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现在利用的能源已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因此,未来对能源的要求将不仅是储量充足,而且还必须是清洁的能源。相对其它化石能源而言,核能的和平利用已充分证明了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之一。 u能源的定义与源头 究竟什么是“能源”呢?《科学技术百科全书》是这样说的:“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可见,能源是呈多种形式的、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简而言之,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 能源的源头 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球本身蕴藏的能源(如地热、核能)、地球与其它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源(如潮汐)。 而能源是产生能量的源头。 人们通常按形态与应用方式对能源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类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类认识的这些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人们所需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加热到一定温度,能和氧气化合并放出大量热能,可以直接用来取暖,也可用来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

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现资料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新能源技术》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现 状及发展趋势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成绩 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教研室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

摘要: 在全球的电源结构中,传统化石燃料也仍然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占全部发电量的60%以上。一次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恶化,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全球性问题。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全球积极开发应用新能源,在传统的火电、水电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大优势是地域分布比较均衡且资源量巨大,其资源量相比人类需求来说,可谓资源无限。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同时也是拉动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新能源大多存在能量密度低、资源分散等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对其开发利用需要在技术、成本、管理等诸多方面做更大努力。 关键词: 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电技术开发利用现状发展态势研究热点发展前景与展望

ABSTRACT: In the global power structure, the traditional fossil fuels are still occupy the absolute mainstream position,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60% of the total amount of electricity. The massive consumption of primary energy has caused the global energy shortage and the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n urgent global problem. Under the enormous environmental pressure, the global activ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energy, in the traditional thermal power, hydropow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 solar energy, wind energy and other new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energy sources, the biggest advantage is that the new energy resources are more balanced and the resources are huge, and the resources are unlimite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ew energy will help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tect the energy secu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ategy choice of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fostering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increas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ew energy, such as low energy density, resource dispersion, is difficult to replace fossil energ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t needs to develop and utilize the technology, cost,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Non renewable energy New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tatus Developing trend Research hotspot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rospec

中国南方地区供暖技术应用分析

中国南方地区供暖技术应用分析 邢玉博 (北京实丰创利节能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00) 由历史原因对现行的建筑行业标准产生着巨大影响。但随着观念发展和科技进步,这一层壁垒正在被慢慢打破。由此南方地区建筑供暖问题经常被人们提出讨论,这也是行业发展的新契机。文章以南方典型地区为案例,分析住宅建筑供暖的一些设计应用环节,并呼吁政府和行业内多关注南方供暖事业的发展。 1现状分析 1.1政策影响 南方地区存在多山地高海拔的省份如四川、贵州等,这些地区无疑有着合理供暖的需求。但受到历史政策影响,这部分地区不得不与东南沿海真正的南方省份受到同等待遇。不同的气候环境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建筑节能标准,以及类似的建筑设计结构,势必导致这些地区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 1.2建筑保温 如成都和贵阳地区的新建住宅为了增强通风能力,多采用开放的阳台、大飘窗、宽阔的阳台门,但上述两个地区夏季并不十分炎热。由此造成了建筑围护节能保温能力降低,冬季房屋散热快。各省市建筑节能标准不同,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造成建筑围护保温能力低的一个重大因素。 1.3居民观念 南方不供暖的历史已经有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所以现在的南方居民很多人的供暖观念与北方地区居民有很大不同。如不了解各种采暖方式的特点,室内供暖的舒适温度,经济合理的投资金额,如何经济的使用供暖设施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有职业操守的专业人员进行普及教育的。 1.4专业人员配置 南方地区建筑行业内供暖专业人员少,这个问题是影响房地产行业发展供暖的一个关键因素,由此南方各地供暖行业还停留在小规模和向业主零售的阶段。 2供暖设计计算 2.1建筑节能标准分析 2.1.1区域划分不同 由于我国存在建筑气候区划分,对应的节能标准都不同,北京属于“寒冷区”,相应的建筑节能标准较高,而如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夏热冬冷区”,采用的节能标准宽松很多。 2.1.2围护结构主要保温材料做法对比 由于建筑节能标准不同,从而导致建筑保温条件存在很大不同。 2.1.3选用适当的附加值 围护结构基础传热计算时要针对其特点进行附加值修正是非常重要的,间歇式运行的分户式供热系统与集中供热系统存在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有针对的讨论。 2.1.4相邻不采暖房间传热计算 分户式集中供暖系统的住宅也考虑了此方面的热损耗。但北方供暖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与非供暖地区的节能标准不同,一般建筑楼板和隔墙不采取节能保温措施,导致在非供暖地区计算热负荷时,户间传热成为了主要耗热因素。所以邻室温度的选取对不采暖房间传热量的计算非常重要,如果数据值选取不合适,会造成低估户间传热而使采暖设备选型偏小的问题。 2.1.5热负荷计算结果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选取成都双流县已完成的住宅小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户型进行热负荷计算,各供暖房间供暖面积的平均热负荷高达136W/m2,从单独一户居民的供暖能量消耗来看,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若整栋建筑各户均使用采暖设备,一个单独住户才会减少能源的消耗,但总体来看,与北京地区分户式集中供暖热负荷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2.2设计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根据上述分析和多年工程经验来说,每个项目在系统设计时都要详细考察其建筑特点,节能报告数据齐备的情况下也要考察现场,不能完全参照书面数据进行设计选型,否则很可能造成实际热负荷消耗大于理论计算。所以说若按照北方地区的供暖设计思维来处理南方地区的情况,并不能完全适用。 3供暖方式选择 针对这样的地区供暖发展,有以下几种供暖方式,并简单介绍下其特点和选择原因。 3.1小区域集中供暖 南方发展供暖事业必须考虑国家的能源战略,毕竟能源供应有限,所以大规模的供暖系统不能适应总体规划,从开发商角度,在新建小区中规划一部分较为集中的建筑配套天然气锅炉供暖系统,可以相应减少室外管线投资。新建集中供暖的建筑必须直接采用最先进的分户式热计量方式,并利用射频物联网技术采集数据,实时监控管理。热源方面可根据住宅小区地理位置发展水源热泵或热电余热的能源利用方式。 3.2燃气壁挂炉分户式供暖 该供暖方式灵活多样,热源主要为每户安装的天然气壁挂炉,末端设备可根据居民需求选择地板辐射采暖或散热器。地板辐射采暖方式适合于家中人口较多,且有老人小孩的家庭,适合于连续运行系统的情况。而散热器采暖方式更适合于年轻的上班族,使用智能温度控制器分时段控制系统启闭时间,既能满足供暖,又有利于节约能源。 3.3电采暖 从能源角度,该方式并不可取,我国电能缺口巨大,如果用一次能源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避免消耗二次清洁能源。所以只建议无论何种电采暖方式均适用于补充和过渡,不能作为主要供暖方式。 4结束语 南方地区供暖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从业人员的努力,更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快提高建筑节能保温标准,逐渐统一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根本上节省供暖能源的消耗。从技术应用角度考虑,南方各地都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供暖设计方法,不能统一形式,也不能完全照搬北方方式,所以需要专业人员更专业和细心的工作。此时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应当走在推广的前列,应在建筑设计建造之时将供暖系统考虑在内,为国家推广的建筑节能标准把好关,为南方居民提供专业的、超前的技术服务。 作者简介:邢玉博(1985,5-),男,汉族,黑龙江,工程师,初级职称,城市供热、建筑节能。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南方地区供暖现状,讨论南方供暖需求明显地区应用供暖的方法和模式。南方地区范围较大,存在较多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因此从采暖系统设计之初就要辨识各种差异因素,选择合适的设计计算方法,需要针对性地完成供暖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南方供暖;热负荷;燃气壁挂炉;智能分时控制 装饰,如八协寨鸟捉鱼的雕饰等等。其建造所用的木材均来自当地杉木,由当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建筑世家的建筑师依照传统营造法则主持建造,资金也由当地居民捐款汇集而来。材料、建造人、建造法则及资金全部来自本地,难怪能完整地将传统传承下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侗族的一些传统营建规则被打破,一些破坏传统“风水”的新砖房逐渐建立,介于传统民居简陋的生活条件,居民渴望住上好房子、过上现代生活的心愿也是可理解的,如何不破坏传统,又能让当地居民过上理想的生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择忠,吴鹏毅,等.广西三江独峒侗族“团寨”文化模式解[M].民 族出版社,2007:11-13. [2]杨慧梅.传统侗族村寨空间布局特征及其现代启示[J].贵州大学学 报,2010,6:26-29. [3]吴斯真,郑志.桂北侗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分析[J].华中建筑,2008,8:229-233. 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