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古代文化的全盛(二))【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古代文学意识的萌芽)【圣才出品】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古代文学意识的萌芽)【圣才出品】

第三章古代文学意识的萌芽3.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原初朦胧文学意识的表现2.言灵思想3.“真实”文学意识的萌芽4.《记·纪》与“真实”文学意识5.儒佛道对《怀风藻》的影响7.古代文学意识萌芽的表现内容索引:一、诸种文化的混沌状态二、原初朦胧文学意识的涌动三、古代文学主导理念的言灵思想四、《记·纪》与“真实”文学意识五、《怀风藻》的教化文学观六、总结主要内容:一、诸种文化的混沌状态1.历史背景日本文化是从绳文文化和渔猎采集经济开始的,经历弥生文化,到公元3世纪的古坟文化,巫术和祭祀成为日本原初文化的雏形,开始雏形日本语言。

但飞鸟时代以前,日本仍处在诸种文化的混杂状态,文学尚未从历史、政治和宗教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处在混沌的阶段。

2.文化背景应神天皇于285年引进中国大陆的《论语》等儒家经典和汉字。

钦明天皇于552年输入佛教。

开明派苏我氏和圣德太子大力提倡佛教,积极吸收中国大陆文化。

佛教在信仰处理现世的祸福的巫术力量上找到了结合点,强调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意识。

对萌芽状态下的古代文学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原初朦胧文学意识的涌动——口诵传承1.原初阶段的三个系列:一是原初歌谣系列,二是“祝词”系列,三是神话、传说、说话系列。

2.本质:这些口传文学的动机是由各种形式的重叠产生的,以不自觉的生活意识为中心,而不是带有明确的文学意识的。

这种不自觉的生活意识,与劳动、信仰和性欲的意识结合得非常紧密。

从本质上说,它们只不过是当时实际生活的自然胚胎。

但它们有强烈的传承性,成为日后各种文学艺术美形态和文艺意识生成的母胎。

三、古代文学主导理念的言灵思想1.定义言灵思想实际上是神灵信仰的延长。

它不仅是上代日本民族的一种语言观,而且也是上代日本的重要信念,是地地道道的日本民族的本土思想(或曰土著世界观)。

上代日本民族的信仰是以原始神道信仰为主,以万物有灵、自然生成为中心思想,将语言也神格化,形成日本特殊的神道精神。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象征的闲寂风雅文学思潮)【圣才出品】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象征的闲寂风雅文学思潮)【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象征的闲寂风雅文学思潮11.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古代闲寂的种种意义2.闲寂与空寂的历史联系和分化3.闲寂形象化的背景、表现和意义4.芭蕉俳论的内容5.芭蕉以闲寂为中心的风雅论6.芭蕉俳论的阐释与继承内容索引:一、空寂与闲寂的历史联系与分化二、西行、慈圆的闲寂形象化三、芭蕉以闲寂为中心的风雅论四、土芳、去来对芭蕉俳论的阐释与继承五、总结主要内容:一、空寂与闲寂的历史联系与分化1.闲寂的意义(1)万叶时代的闲寂万叶时代的闲寂文学的重要因素,就是寂寞感,带有浓厚的情调性,同时与物哀的感动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像物哀那样耽于悲哀与同情的感情咏叹,它是深深地沉湎在幽寂的苦恼中,让人们从中不断体味其不乐的寂寥感。

万叶歌中的闲寂虽然直接从自然诱发的并不多,但与自然关联的却不少。

自然便成为产生闲寂的重要契机,也酿出闲寂与空寂分离的条件。

(2)平安时代的闲寂①平安时代前期的《古今和歌集》中出现的“闲寂”,表现孤独感,含寂寞、寂寥之意。

它与单纯的孤绝感不同,是一种精神性的“寂”。

②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闲寂,还含有表现状态的衰微、衰颓、荒凉和荒废的第二意义。

③同时物语中的闲寂还带有表现主观落寞、沮丧和无兴的心情的第三意义。

2.闲寂结构的重层性的基本特征一是由“物”的颓废而带来的不幸和寂寞感,与空寂的“无”有着某些血缘的联系;一是以“物”为基础酿造出来的雅趣,甚至产生兴趣并沉溺于其中。

3.空寂与闲寂(1)两者的历史联系与分化①在万叶时代,空寂与闲寂的艺术精神几乎是相通的。

它们都是表现一种非常近似的感情状态,即由于人的生的欲求,尤其是爱的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苦恼,并深深地渗透到心灵时的一种感情状态。

而“寂”主要是表达一种以悲哀和和寂静为底流的枯淡和朴素、寂寥和孤绝的文学思想。

②平安时代以后,空寂与闲寂的含义开始有所分离,在文学性格上存在某种差异,最后分化为空寂以幽玄为基调,多表现苦恼之情,更具情绪性;闲寂以风雅为基调,多表现寂寥之情,更具情调性。

九上历史《古代日本》知识点+练习题

九上历史《古代日本》知识点+练习题

九上历史《古代日本》知识点+练习题第11课古代日本知识梳理:一、6世纪前的日本1、建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初, 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3、背景:(1)国际: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进行改革。

(2)国内: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4、概况: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5、内容:(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2)经济上: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C、统一赋税。

6、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7、性质:大化改新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8、启示:善于学习、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三、武士和武士集团9、背景:(1)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2)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庄园制在地方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10、武士集团形成: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强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11、武士夺权:形成: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其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职责: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特权: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影响: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12、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大权旁落。

日本文学史考试重点(上代-近世)

日本文学史考试重点(上代-近世)

一、上代文学1、上代文学:平安京迁都(794)以前的文学,发生在“大和地区”,也称为“奈良时代文学”。

2、先土器时代→绳文时代→采集生活→弥生时代→共同体社会3、“祭”→神圣的词章→歌谣和神话→口承文学(咒语、原始歌谣、神话传说)4、大和朝廷+百济→汉字传入:口头传承→文字记载(歌谣定型化、神话散文化)5、圣德太子+苏我马子:“宪法十七条”,大化改新→律令制度6、推古朝→万叶假名7、佛教→飞鸟文化、白凤文化、天平文化8、【古事记(日本最早书籍)】【日本书纪(第一部敕撰正史)】【风土记】【万叶集(最早和歌集)】【怀风藻(最古汉诗集)】(1)古事记A、天武天皇、稗田阿礼、天明天皇、太安万侣B、上中下三卷:上卷→神代(神话、传说),中卷→神武天皇(第1代)~应神天皇(第15代),下卷→仁德天皇(第16代)~推古天皇(第33代)(帝记)a、上卷:高天原神话、出云神话、天孙降临神话、筑紫神话b、伊邪那岐命+伊邪那美命=大八洲c、三贵子=天照大神+月读尊+须佐之男命C、和汉混淆文体:古汉语、变体汉文、假名注音相杂(2)日本书纪A、舍人亲王B、神代卷+帝记(神武天皇~持统天皇)C、正文→唐代风格的古汉文,仿照中国正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D、目的:宣扬国威、实现对外宣传(3)记纪歌谣A、形成于“万叶集”之前,不是独立编撰成书的歌谣集,是最早的和歌群B、歌体自由,无固定格律(五、七句为主,四、六句为次)C、长歌、短歌、片歌、旋头歌D、三类:恋歌(最多)、战争歌和事变歌(叙事性强)、酒歌和欢乐歌(4)风土记A、天明天皇、地方志B、五国风土记:常陆风土记、播磨风土记、出云风土记(最完整)、肥前风土记、丰后风土记C、古代汉语或变体汉文写作D、五项内容:郡乡地名、郡内物产、土地情况、山川原野名称由来、旧闻轶事(5)万叶集A、日本最早诗歌总集,抒情诗的源头B、仁德天皇的皇后~淳仁天皇C、万叶:万言叶;万世;万叶D、编者:橘诸兄、大伴家持E、作者: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山上忆良、高桥虫麻吕、山部赤人、大伴旅人、大伴家持、大伴坂上郎女、额田王F、歌体:定型歌,大部分是短歌;长歌、反歌、旋头歌、佛足石歌G、万叶假名=男假名=真假名:借汉字的音或义记录日本文字的音H、内容:三大类→杂歌、相闻、挽歌;其他→譬喻歌、东歌、防人歌、问答歌I、四时期a、舒明天皇~壬申之乱* 记纪歌谣从叙事性向抒情性发展;* 定型和歌形成期;* 歌风:雄浑、朴素、明快,感情真挚自然* 代表歌人:舒明天皇(天皇登香具山之时御制歌)、额田王(女歌人)、天智天皇、天武天皇b、壬申之乱~迁都平城京* 和歌逐渐进入文学领域* 代表歌人:柿本人麻吕(与山部赤人并称“歌圣”,擅长长歌)、高市黑人(短歌)、大津皇子、大伯皇女、志贵皇子c、迁都平城京~天平5年* 多元化* 代表歌人:山上忆良(贫穷问答歌、思子等歌一首并序)、大伴旅人、山部赤人(“歌圣”、富士山“千古绝唱”)* 山部赤人之后短歌迎来全盛期d、天平6年~天平宝字3年* 和歌出现明显的游戏文章的倾向,歌风专注于技巧* 代表歌人:大伴家持* 万叶和歌进入衰退期:和歌形式固定,内容走向个人世界,歌风柔美,缺乏独创性(6)怀风藻A、歌→日本诗歌→倭歌→歌人;诗→汉诗→诗人B、淡海三船C、最早的汉诗集(第一部在纯文学领域接受中国文化及汉诗影响的诗集)D、体裁多为五言体,均为题咏作E、大津皇子、藤原不比等F、前后两期:受六朝影响;受初唐影响G、影响平安初期三大敕撰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9、祝词及宣命(“言灵信仰“的产物)(1)宣命:奉天皇敕令向臣民宣布政令时用的语言A、宣命体(汉文记录的成为“诏敕”)B、【续日本书纪】收录宣命最多(2)祝词:祭祀神祗时向神上奏所用的语言A、【延喜式】保存祝词最完全的法典B、结构:序(神话传说,重叙事)+结(祈愿,重抒情)二、中古文学1、中古文学:平安迁都~镰仓幕府建立,中心是平安京(京都),创作核心是藤原氏为主的贵族,也称为“平安时代文学”。

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古代文化的全盛(一))【圣才出品】

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古代文化的全盛(一))【圣才出品】
5.总结 9 世纪至 11 世纪平安时代前中期,以和魂为根干,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本土文化互相融 合,创造出一个涉及宗教哲学、文艺美学、学术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综合性的民族文化 体系,而且使其作为互相关联的文化整体,逐步渗透到整个社会和大众的生活中,这成为完 成和完善日本文化本土化的思想条件和物质基础。 在上述条件下,日本古代文化以儒学从兴而衰、佛教与神道达成融合为基础,建立和发 展以日本民族审美意识为主体的各种文艺模式,如和歌、物语、艺能、大和绘、假名书道、 和式雕刻等等,从而经历了近千年吸收中国文化,从“汉风化”走向“和风化”。
3 / 21
圣才电子书

③《文镜秘府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空海撰著《文镜秘府论》,从宏观上把握文章诗赋之道。
④小结
三大敕撰汉诗文集和空海的《文镜秘府论》,对于当时汉诗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
作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由此掀起了日本文化史上流行“汉风化”的一个高潮。
根底,开始萌发“哀”(あわれ)的理念。发展到平安时代《源氏物语》的“物哀”(もの のあわれ),由最初的感动意义进展到特殊的情趣性的感情,由此确立了古代日本民族审美 的价值取向,以主情为美,以自然的本能欲求为美,即以满足官能美作为一种生命充实感的 享受。这是超越儒·佛的理性和道德的价值,纯粹的精神性、情趣性的美。“真实”与“物哀” 成为古代日本民族审美的主体。
内容索引: 一、摄关时期从汉风到和风文化 二、新兴佛教的信仰与美术 三、本地垂迹与神道美术 四、大和绘与绘卷的诞生 五、艺能的新发展
1 / 2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主要内容: 一、摄关时期从汉风到和风文化 794 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至 1192 年镰仓幕府成立,史称平安时代。 1.摄关政治时代 (1)概况 在律令制和班田制走向崩溃的过程中,贵族势力大增,最后以藤原氏为代表的贵族势力 通过垄断庄园建立自己的经济基础,同时运用与皇室联姻的手段,占据了摄政、关白的高位。 这发生在 9 世纪后半期至 11 世纪前半期的平安时代中期,史称“摄关政治时代”。 (2)形成过程 摄关政治体制的形成分为三个时期。 ①从律令政治体制到摄关政治体制的过渡时期,又称延喜·天历之治时期。 ②正式确立摄关政治体制时期。 ③摄关政治全盛期,即藤原道长最荣华的时期。 (3)衰落 藤原氏皇室外戚一派独揽朝纲,随意废立天皇,引起皇室内戚与皇室外戚两派的激烈的 权力斗争,同时藤原氏不断扩大庄园,成为最大庄园的领主,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农民苦不 堪言,纷纷群起反对藤原氏政权。11 世纪末“摄关政治”急剧走向衰落。 2.院政政治时代 摄关政治统治遭遇危机,新兴武士登上了日本历史舞台。天皇为摆脱藤原氏皇室外戚一 派的控制,扶植新兴的武士集团,并设立院厅。退位后的天皇在院中听政,院的实权超越当 朝天皇和藤原氏的权力,受到了被藤原氏上层贵族压制的中下层贵族的广泛支持,从此日本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二章 第一个转折期【圣才出品】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二章 第一个转折期【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个转折期2.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9世纪在日本历史中的地位2.大陆文化“日本化”的具体表现3.简述空海的事迹4.《日本灵异记》相关内容5.3部敕撰诗集相关内容6.菅原道真与纪贯之相关内容7.《竹取物语》和《伊势物语》相关内容8.《万叶集》与《古今和歌集》的比较9.《万叶集》与《古今和歌集》的美学对照【内容索引】一、大陆文化的“日本化”二、《十住心论》与《日本灵异记》三、知识分子的文学四、《古今和歌集》的美学【主要内容】一、大陆文化的“日本化”1.概况自8世纪末平安朝迁都(794年)至10世纪初约100年间,是把引进的大陆文化进行“日本化”的时期。

这种“日本化”的结果在许多方面对之后的日本文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政治权力的某种性质和语言的语音体系及标记法,至今仍然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

在日本文化的世界观的框架内,已分化了的文化现象的诸多类型和倾向,以及文化传统中的大部分的具体事例可以追溯到9世纪。

日本的文化历史可以大致区分为奈良朝和此前的历史,以及9世纪以后至今的时期。

总之,只考虑文献上的历史时代来作为大的区分的话,9世纪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具体表现(1)日本语方面①语音上,奈良时代日本语的语音体系中,区别发音包含8种母音,含有与今天不同的子音。

到9世纪,母音减至今天的5种,子音变化接近现状。

即日本语的历史以9世纪为界大致有前后两个时期的区别。

②标记法上,日本语的标记法的历史也存在9世纪以前和以后的区别。

9世纪建立“假名”体系,创造了假名并经常使用,取代了汉字作音标记,这意味着带有汉字的假名的发展。

(2)政治方面模仿唐朝制度建立的律令制权力机构明显地“日本化”。

藤原良男摄政不仅预示着摄关政治时代的必然到来,而且在日本政治方面典型地创造出固有的传统,即政治上的形式的权威和实质上的权力的分离。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今的日本政治生活,还往往超越政治领域及至许多非政治的组织。

此外藤原氏在这个时代逐渐掌握权力的方法是利用彻底的政治联姻和家族关系来接近权力,或在统治阶层内部搞阴谋和斗争。

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日本文化的曙光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本土文化的萌动与中国文化的最初接触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大化革新与古代文化的形成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中日文化交流的兴盛第五章 古代文化的新走向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章 古代文化的全盛(一)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古代文化的全盛(二)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 中世文化的初兴第九章 中世文化与禅(一)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 中世文化与禅(二)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 近世文化的变革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 近世文化的发展第十三章 文明开化与近代化的路程(一)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四章 文明开化与近代化的路程(二)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五章 现代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六章 当代文化的走向终章 日本古今文化的历史课题17.1 复习笔记1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章 日本文化的曙光1.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日本列岛地理自然环境2日本人是如何诞生的3绳文土器文化的基本特征4弥生青铜器·铁器文化的基本特征5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内容索引:一、列岛地理自然环境与日本人祖先的诞生二、采集渔猎生活与绳文土器文化三、农耕生活与弥生青铜器·铁器文化四、氏族制国家形成与古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一、列岛地理自然环境与日本人祖先的诞生1地理环境日本位于亚洲最东部,太平洋西北角的一隅。

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和无数小岛组成,划出南北绵延三千公里的大弧形。

东侧直面太平洋,西侧隔日本海、东海与中国遥遥相望,南、北与东南亚和北亚是自然的大水路,与周围既阻隔,也容易沟通和交流。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象征的空寂幽玄文学思潮)【圣才出品】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象征的空寂幽玄文学思潮)【圣才出品】

第十章象征的空寂幽玄文学思潮10.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空寂文学思潮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2.禅宗的世俗化的形成、发展与影响3.空寂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与影响4.幽玄能乐论对想象力的发挥5.幽玄空寂思潮在绘画、茶道、空间艺术等广泛的艺术范畴的影响内容索引:一、空寂文学思潮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二、禅宗的世俗化与空寂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三、以世阿弥为中心的空寂幽玄论对想象力的发挥四、幽玄的空寂文学思潮波及文艺的广泛领域五、总结主要内容:一、空寂文学思潮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1.12—13世纪日本镰仓时代,实行公(朝廷)武(武家)的双重政权的政治体制。

贵族更加走向没落。

社会文化充满了“末世思想”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于是佛教各新宗派广为流行。

从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与日莲宗发展到禅宗。

2.14世纪公武双重政权的体制崩溃。

“建武中兴”后,形成南北朝的对立局面。

至14世纪后半叶,以足利尊氏为代表的北朝建立了统一全国的政权。

日本历史进入了室町时代。

末世与无常思想泛滥,造成一股强大的悲观厌世的时代思潮。

在禅宗思想的强烈影响下,文学上产生对传统的反省,深化了宗教信仰和文学的宗教思想内容,从而为下一个时代宗教的世俗化和新的文学思潮的诞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3.空寂文学思潮的胎动镰仓时代的文学,一方面反映了没落的贵族的感伤情调,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充满了厌世的无常观。

另一方面,这时期的文学展现了新兴武士阶级在与没落贵族阶级的斗争中成长的思想感情。

镰仓时代新旧两种文学思潮从对立达到两者折中调和,逐渐从浪漫的物哀文学思潮转向象征的“空寂”和“闲寂”文学思潮,从而显现中世日本文学思潮的特色。

首先,空寂的幽玄观就是在这样的深刻背景下开始胎动的。

二、禅宗的世俗化与空寂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1.室町时代的文学艺术室町时代前期,文艺最大成就的,一是禅僧的五山文学的兴盛,一是完成了能乐和狂言两个新剧种。

水墨画风靡一时。

这时期对推动新的文学思潮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的,是世阿弥的以空寂为中心的“幽玄论”的创造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古代文化的全盛(二)
7.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古今和歌集》相关知识
2.物语的概念及意义
3.物语文学代表作品相关知识(包括《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宇津保物语》《落洼物语》《源氏物语》)
4.日本古代审美学主体的完成过程(从“真实”到“哀”,再到“物哀”的演变过程)
内容索引:
一、敕撰和歌集与和歌中兴
二、物语文学的诞生与繁荣
三、《白氏文集》的流行
四、古代审美学主体的完成
主要内容:
一、敕撰和歌集与和歌中兴
1.和歌中兴
(1)背景
①在汉诗文盛行的40余年间,和歌一度式微。

②9世纪后半叶至10世纪,在废止遣唐使的大文化背景下,对于吸纳汉文化增加了有选择的自觉性,出现了反弹汉诗文的现象,汉诗文“和风化”。

③新创造的假名文字日渐成熟和普及,写作和歌在修辞上已无拘束,可以自由表现。

④首次出现了神乐歌、催马乐,日本固有的风俗歌、朗咏等游宴歌谣重新隆盛。

出现了物语、日记等纯和风的文学模式,还试行对《万叶集》进行训点。

(2)表现
①宫廷和贵族社会经常举办各种歌会、赛歌会,还提倡在当时流行的大和绘屏风上题屏风歌。

以赛歌和屏风歌为中心,大力推进撰歌,宫廷和贵族社会又流行沉寂已久的和歌。

和歌成为宫廷必修的教养科目。

②和歌作为宫廷新文化风向,形成和歌、汉诗并存的局面,其后将和歌汉诗合集,编出《和汉朗咏集》等,将迄今视为游戏的和歌提高到与汉诗对等的地位。

③《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和歌更进一步与汉诗并肩而立,改变了男性咏汉诗、女性主要吟和歌的风习。

其后又先后敕令编撰了《后撰和歌集》和《拾遗和歌集》,史称《三代集》。

《三代集》的问世标志着古代和歌进入了黄金时代。

2.《古今和歌集》
(1)概况
《古今和歌集》简称《古今集》,是纪贯之等4人奉醍醐天皇敕令而编撰的。

全20卷,作者主要是中下层贵族知识分子和僧侣,皇族、上层贵族和庶民的作者不多。

四季歌、恋歌最多,成为《古今集》的根基。

(2)序文
《古今集》的序分假名序和真名序(汉文序)两篇,都涉及和歌的本质、功能、风格、内容、形式等歌论的基本问题,以及和歌发展史、和歌编纂等问题。

其批评注重汉诗、轻视和歌的现实,提倡作和歌,将和歌编入日本文化网络之中,高度评价复兴和歌的意义及和歌的价值,从而确立了和歌的正统地位。

(3)歌风
《古今和歌集》大多数歌的歌风与《万叶集》不同,从古雅质朴转向纤细优雅,形成古今时代的新歌风。

其具体表现如下:
①对自然表现出比较自觉的关心,不是客观描写自然,而是将主观投入自然,对自然和季节的感受性非常纤细。

产生季题意识,影响其后俳句季题的诞生。

秋歌最多,其中多含悲(かなし)和“哀”(あわれ)美意识,有助于同时代的《源氏物语》完成物哀(もののあわれ)文学精神的创造。

②恋歌的歌风内向、含蓄婉约,从实际到虚空,乃至到梦境,隐隐透露爱的心路,不像万叶恋歌那样外向、直率炽烈。

总之,古今和歌以自然与恋为双轴,“心·词”相兼,以“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作为歌心而发展。

《古今和歌集》时期的歌风替代《万叶集》时期重直观而停留在咏叹调的歌风,吟咏出人与自然的混融世界,反映了日本本土的美意识,作为和歌的正统成为歌学的规范。

(4)功绩
①推动了和歌的中兴,与当时流行的汉诗文同为宫廷文学,使汉诗、和歌并存与融合,促进了和歌的创新,确立了和歌独自的艺术个性。

②在日本民族诗歌的自然发展——从《记·纪》歌谣、万叶歌、古今歌到其后的新古今歌、连歌、俳句发展的路径中,起着重要的中间环节的作用。

即《古今和歌集》与《万叶集》没有断层,它继承万叶歌的传统,又经过对汉诗的吸纳和调适有所创新和发展。

③其序文作为歌学论的“心词论”的源流,对日本歌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古今和歌集》是日本文学和文化向“和风化”转折的重要一环。

3.《后撰和歌集》与《拾遗和歌集》
《三代集》中《古今和歌集》是敕撰和歌集的先驱和典范,后两集继承其歌风,同时各具特点,但编撰方面无法与之比肩。

4.总结
《古今和歌集》迎接了和歌中兴新时期的到来,勾画出从敕撰汉诗文集到敕撰和歌集的变迁历程,是日本文化史上从“汉风化”到“和风化”的重要标志。

二、物语文学的诞生与繁荣
日本古代散文文学——“物语”是日本文化和文学走向“和风化”的重要一环。

1.物语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物语”是将发生的事向人们仔细讲说的意思。

从文学文体来说,即说话文体。

它是将日本化了的文体与和歌并列使用而创造出来的,是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

(2)意义
物语文学的诞生标志着日本散文文学拥有自己的独特形式、规模和特色,并且使古代的日本小说日臻成熟,日本古代文学和文化进入一个新的更多样化的历史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语文学不断发展,产生了历史物语、军记物语、说话物语等类型的物语文学。

物语文学的出现在日本小说史、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竹取物语》
(1)《竹取物语》又名《辉夜姬物语》,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物语文学,也是第一部用假
名书写的小说,实现了日本语言与文字的统一,对其后日本古代散文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竹取物语》的创作与日本民间传承有着血缘关系,它立足于日本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

同时其与中国民间传说《斑竹姑娘》、《月姬》和“嫦娥奔月”等也有明显的联系。

3.《伊势物语》
(1)《伊势物语》是日本第一部“歌物语”,故事以歌人在原业平为原型。

(2)其在表现方法上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还运用大量和歌表现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文与歌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契合。

(3)它完全抹去了《竹取物语》中神仙谭、说话点缀的痕迹,确立了文学的虚构源于生活的基本原则,具有更起伏的故事情节、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深刻的心理描写,更增多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对于完善作为古代小说的物语文学起到先驱作用,为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

4.《宇津保物语》
(1)《宇津保物语》全20卷,是古代长篇小说的雏形。

(2)小说开始摆脱传奇的色彩,其主题突现出平安王朝贵族社会立太子纷争这一普遍存在的政治生活和相关的恋爱生活,增加了浓厚的现实性。

同时也宣扬了崇高艺术精神的力量及其不灭之美,贯穿了追求艺术主义的理想。

(3)《宇津保物语》的人物塑造部分地摆脱了人物的概念化、类型化,对主要人物的描写颇具个性化。

描写人物的性格变化非常细腻,挖掘出人性的真实,这是此前两部物语文学所不及的。

这说明作为物语文学的小说已初具规模。

5.《落洼物语》
(1)《落洼物语》是一部中篇小说,全书故事围绕贵族家庭生活展开。

(2)小说的内容反映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思想。

同时还提出了贵族社会一种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突出了爱情专一的可贵精神。

这在当时一夫多妻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多见的。

(3)《落洼物语》完全以散文为本,立足于描写现实生活。

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人物的说话、动作,并辅以书信、和歌加以表现。

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细腻,初具典型性。

《落洼物语》还反映了许多庶民风俗、采用了许多会话技巧。

《落洼物语》在完成日本古代“物语”这一小说模式方面起着重要的先驱作用,促进日本古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催促着《源氏物语》的问世。

6.《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约1007-1008)是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将日本古典写实主义与古典浪漫主义的结合推向一个新高峰。

(1)作者紫式部
紫式部出身中层贵族。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紫式部很有汉学素养,对佛学也多有研究,学艺造诣颇深。

她作为女官侍奉中宫彰子,直接接触宫廷的内部生活,并经历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精神炼狱。

在和歌、物语文学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紫式部学习和借鉴了先行和歌、物语文学的经验,扬长避短,第一次整合这两个系列,写下了《源氏物语》,使散文与韵文、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2)美学意识
①《源氏物语》全书共54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与历史的潮流。

它写了源氏等的好色和风流,但也是为了折射与之相伴产生的矛盾、世间的无常、荣华背后的衰落等,隐蔽地从内面揭示了贵族社会盛极而衰的历史趋势,堪称一幅历史画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