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概要

合集下载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

第2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学习目标 理解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进而总结出四季更替的原因。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取决于昼弧和夜弧的长短(1)昼孤和夜孤的界线:晨昏线。

(2)特点⎪⎪⎪ —昼弧长于夜弧:昼长夜短—昼弧短于夜弧:昼短夜长—昼弧等于夜弧:昼夜等长2.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①______________。

(2)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②______________。

(3)北半球夏半年(③________日至④________日)a .北半球各地⎩⎪⎨⎪⎧昼长⑤ 夜长纬度越高,⑥北极附近出现⑦ b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⑧ 极昼范围达⑨ c .南半球情况相反。

(4)北半球冬半年(⑩______日至次年⑪______日) a .北半球各地⎩⎪⎨⎪⎧ 昼长⑫ 夜长纬度越高,⑬北极附近出现⑭b .冬至日北半球⎩⎪⎨⎪⎧ 各地夜长达一年中⑮ 极夜范围达⑯c .南半球情况相反。

二、四季的更替1.成因 ⎪⎪⎪⎪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太阳辐射的时间变化⇒四季更替 2.纬度差异(1)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的是:⑱______________。

(2)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也不明显的是:高纬度地区。

(3)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⑲________________。

三、五带的划分1.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3.划分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昼夜长短变化1.下图中AEF弧线是晨昏线,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右图中用斜线画出夜半球。

(2)图中各点中太阳高度角大于0°的点是__________。

(3)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E点的夜长为________小时。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_;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时。

考查点二四季、五带的划分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人们所处的地方会经历昼夜交替和四季更迭。

昼夜长短以及正午太阳的高度都受到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和纬度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与五带分布有关。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使得阳光在地球表面呈现出日出和日落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昼夜的交替。

然而,昼夜的长短却因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南北纬0度的赤道地区,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度,昼夜持续时间基本上相等,每天大约为12小时。

随着纬度的增加,昼夜的长短会有所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北纬30度的地方昼夜时间比例是11小时至13小时,而到了冬季则变为10小时至14小时。

同样地,在南半球的情况也类似,但是由于大部分水面被南极洲覆盖,所以在南纬30度附近的地方,昼夜的长短相对要比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要稳定一些。

二、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正午太阳的高度也是随着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当太阳在天顶正上方时,我们称之为太阳高度角为90度,在此情况下,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能量最为强烈。

在赤道地区,太阳每年两次(春分和秋分)会在天顶正上方,太阳高度角为90度。

而到了北纬30度和南纬30度的地方,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度的影响,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60度。

这也意味着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能量会有所减弱,导致温度相对较低。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的地区,当地某些时期太阳甚至无法升起,导致极夜的现象发生。

当太阳一度升起时,太阳高度角只能达到较低的数度,导致光照相对较弱。

三、四季更迭的影响除了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对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影响外,四季更替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不是完全圆形,而是椭圆形,使得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在南北半球的夏季,当某一个半球接近太阳时,正午太阳高度较高,昼夜时间较长。

而在另一个半球的冬季,距离太阳较远,正午太阳高度较低,昼夜时间较短。

四、昼夜长短及太阳高度对五带分布的影响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五带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

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

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说明.
春分(3月21日)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南半球昼渐短,昼短夜长,极夜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夏至(6月22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南半球昼渐长,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夜范围由南极圈向极点缩小.秋分(9月23日)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秋分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课件9:1.3.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

课件9:1.3.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
安装角度a=90°-H(正午太阳高度角) =纬度差
冬至日该地(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40°+23°26′)=26°34′,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应与当地的太阳高度互余,约为63°26′,④图最接近该角度。
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达最小值
小结: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昼渐长夜渐短
昼长夜短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昼短夜长
北半球
昼渐长夜渐短
昼渐短夜渐长
昼渐短夜渐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抓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点北北长, 越北越长 点南南长, 越南越长
太 阳 光 线
S
夜半球
N

西


地平面
球面上(正午太阳高度)
地平面上(太阳高度)
温馨提示: 找12:00经线 找切线——地平面 找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一次 (夏至)
一次 (冬至)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及变化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及变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2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3
4
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赤道
(北半球)
3月21日 春分
昼夜平分 太 阳 直 射 夏至 北 6 月 回 22日 归 线 太 阳 冬至 直 昼最短 12月 射 夜最长 22日 南 回 归 线 昼夜平分 秋分 9月23日 太阳直射赤道
1、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日,溧阳的正午太阳 高度角是多少,南纬30度呢 2、北纬38度一开阔平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 正北面盖新楼,欲使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 被遮挡,两楼 距离不小于多少? 3、冬至日时在溧阳(北纬31度)太阳能热水器 为了得到最大热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 面夹角应调整为多少? 4、某地某时,竖直的竹竿影子朝正北,北京时 间是9月23日12点40分,且影子与竹竿等长, 该地的地理坐标是多少?
极昼极夜的时间变化
极圈上各有一天极昼(所在半球夏至日);各有一天极夜 (所在半球冬至日) 极点各有半年极昼(所在半球夏半年);极点各有半年极夜 (所在半球冬半年)
画图小结
1.在下图中用线条分别表示出春秋分、夏至 和冬至日全球各地昼长分布情况
2.绘出赤道和北极圈.南极圈上的三地昼长随季节 变化的曲线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分 9月23日前后 至 12月22日前后
由 赤道 向 南北两方降低 由 向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 23°26 ′N 南北两方降低 赤道 由 赤道向 南北两方降低 0° 由 南回归线 向 南回归线 23°26′S 南北两方降低
赤道 0°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纬度带 北回归线以 北的纬度带 南回归线以 南的纬度带 南北回归线 间的纬度带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课时3 昼夜长短变化及四季的更替详解

课时3 昼夜长短变化及四季的更替详解

(4)此时北京时间是 16 时。
三、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黄赤 交角
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 季节 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 季节 变化
昼夜长短的 纬度 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 纬度 变化
四季
五带
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中国: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四季。 欧美: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划分四季。
读图描述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侧视图
S 南极上空俯视图
北极上空俯视图
北半球:1.昼长夜短(昼最长) 2.纬度越高,昼越长 3.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南半球:1.昼短夜长(夜最长) 2.纬度越高,夜越长 3.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读图描述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侧视图
C 南极上空俯视图
(4)图中 A、B、C、D 四点中,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是__D_>__A_>__C__>__B__,自转角速度的大小__相__等__。
(5)图中 A、B、C、D 四点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 的顺序是_A_>__D__>__B_>__C_。昼长由短到长的顺序是_C__<__D_<__A__<__B。
3、下列节日中,我国各地白昼最短的是 A、元旦 B、劳动节 C、教师节 D、国庆节
4、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一年中升旗时 间最早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5、若图中极圈内为极 昼时,图中四地正午太阳
高度由大到小的正确排 序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乙>甲>丙>丁 D、丁>丙>乙>甲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五带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五带

作业:填充图册 第三节内容
3、天文四季:夏季为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 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 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 渡季节。 4、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的结合划分四季: 春季:3、4、5, 夏季:6、7、8 秋季:9、10、11,冬季:12、1、2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南北极考察在时间选择上有什么不同? 2.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二、季节的更替
1、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全球各地季节的变化 赤道两侧低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终年变化不大。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故全 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极地附近高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全年变化不大,甚 至有极昼和极夜现象,且终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很 小,故全年皆冬。 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都很 大,四季更替明显。
北回归线23°26′N
南回归线23°26′N 南极圈66°34′S
北极圈
北回归线
判断3.21-6.22期间南、北半球 昼夜长短随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南回归线
6月22日前后
南极圈
6月22日前后
北极圈
判断6.22-9.23期间南、北半球 昼夜变化情况 9月23日前后
北回归线
北极圈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南极圈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判断12.22-3.21期间南、北半球 昼夜变化情况
3月21日前后
北极圈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南极圈
北回归线
判断12.22 -3.21期间南、北半球 昼夜长短随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总结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总结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嘿,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你想啊,春天的时候,太阳一大早就从东边冒出来,像个刚睡醒的孩子,睁开眼睛,洒下一片金光,真是让人心情大好!这时候,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可是跟着调皮捣蛋,白天越来越长,晚上越来越短。

想想看,那些小花小草都跟着欢快地长,仿佛在说:“快来呀,阳光多得很,我们要尽情享受!”这不,夏天一到,白天简直像个自来熟,直接拉长到了最极致。

傍晚时分,天边还留着一抹金色,街上的人们都懒洋洋地躺在阳光下,感受着温暖,真是享受生活的时刻。

可可怜的晚上,早早就被赶走,大家都还没吃完晚饭,天就黑得差不多了。

晚上,月亮出来的时候,真得是“月黑风高”,不过,别担心,夜晚的星星可都是在默默守护我们的。

等到秋天来临,那白天和黑夜的斗争可就开始了。

白天慢慢缩短,晚上开始“占领”更多的时间。

你看那树叶,开始变黄,像是在穿着秋天的衣服,准备迎接一场盛大的换季派对。

大家在户外的时间越来越少,晚上回家后,啃着热乎乎的南瓜饼,真是一种享受。

这个时候,白天也变得有些懒散,阳光也没有夏天那么强烈,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正好适合窝在家里,享受一杯热茶,听听音乐,哦,别提多惬意了。

进入冬天,哎,晚上就成了主角,白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缩得特别短,真是“黑夜漫长”。

外面冷风呼呼,街上人们都裹得严严实实,像个小球一样,出门都得带上厚厚的围巾。

天一黑,大家都窝在家里,围着火炉,享受着家里的温暖。

虽然晚上长,但说实话,大家心里都有个盼望,等到春天再来一次热闹。

冬天虽然长,但总有个终点,像极了人生,总有一些期盼和希望在心底滋长。

春夏秋冬,昼夜的变化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品,让我们体验不同的感觉。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白天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黑夜则给予我们宁静和思考的空间。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活的美好就藏在这些细微的瞬间里。

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份变化,不管白天的繁忙还是夜晚的宁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分日前后 的3、4、5三 个月是北半 球的春季, 春季北半球 获得的太阳 光热适中, 气温温和
夏至日前后的 6、7、8三个 月是北半球的 夏季,夏季北 半球获得的太 阳光热强,气 温高
秋分日前后 的9、10、 11三个月是 北半球的秋 季,秋季北 半球获得的 太阳光热较 弱,气温较 低。
冬至日前后的 12、1、2三个 月是北半球的 冬季,冬季北 半球获得的太 阳光热弱,气 温低。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 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布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
教学反思

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和评价,力求做到: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潜力。

体现: 以探究问题为主轴,以探究思维为主攻,以学生为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主讲:东光一中 窦以杰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重、难点
说课流程
归纳总结
教材分析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 的地球运动之地球公转,与初中知识点 连接并深化发展。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 义的学习对以后要学的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差异等,有着铺垫作用,所以本 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四季更替表格化总结对比
教学过程
秋分
9月23日前 后 太阳光直射 在赤道上, 全球昼夜长 度相等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及昼夜长 短 季节和光 热资源
春分
3月21日前后 太阳光直射 在赤道上, 全球昼夜长 度相等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太阳光直射在 北回归线上, 北半球白昼最 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太阳光直射在 南回归线上, 北半球白昼最 短
练习1
已知太阳直射点由A点向B点移动,请问图中各点分别是哪 个节气?日期是? 23.5º N
夏至
B
北回归线 赤道 C 秋分
D
0º A
春分
次年 E 春分
23.5º S
南回归线
冬至
今天太阳直射点处在哪两个节气之间,将向哪个半球移动?
练习2
下图为地球日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 完成以下活动:
(1)在图中圆外短线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该图为北半球夏至 (节气)的太阳光照图。地球离太阳 慢 (快、慢),此时北京为 远 (远、近), 公转速度较———— 较———— 长 (长短) 。 一年中昼最———— (3)A与B相比,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A ,该日白昼时 间较长的是 B 。
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的影响。了解四季变换的现象,
理解 四季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地球公转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 断能力。通过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分析问题 的能力,使学生合理表达、归纳总结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是运动的, 初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
2 .高中生立体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客观 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还很浅显,不易理解。
重点:地球公转的规律和特点、地球公转产生



教学过程
提问学生:不久
前,我们学校的作 息时间表进行了调 整:早上上课时间 推迟了,而下午上 课时间提前了,这 是为什么那?
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
6月22日
教学过程
23.50N
9月23日
北回归线
3月21日
23.50S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让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的地理意义
难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四季
更替原因
教学设计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 据课文来分析、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 2.运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象的的概念。 3.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昼夜长 短变化规律和四季更替产生的原因。 4.采用引导探究法,在整个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 生进行知识归纳总结。
小结:四季变化
教学过程
(1)四季变化: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四季更替表现 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 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春季:3、 4、 5 月 夏季:6、 7、 8 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 2 月
教学过程
阅读课本23页,了解晨昏线。 为学习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做铺垫。
教学过程
重点:讲解昼 夜长短变化 规律
学生分组探究
以北半球为例
轨道位置 春分—秋分 季节
夏半年
太阳直射
北半球
昼夜长短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极值
夏至昼最长, 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昼最短, 北极圈内极夜
秋分—春分
冬半年
南半球
夜﹥昼, 纬度越高夜越长
小结: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 3月21日 春分 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
6月 22日 夏至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冬至 12月 22日
昼夜平分 秋分 9月23日




二、四季更替
四季原因
教学过程
太阳直射点
引导学生回答:由于地球黄赤交角存,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 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形成四季更替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