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合集下载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茶馆这一特殊场所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弱点。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茶馆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物在这里相遇、交流、争吵、合作,展现出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茶馆老板王利发和茶客们的对话、争吵、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无力感。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对茶馆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茶馆中的人物有些是贪婪自私的,有些是狡诈阴险的,有些是软弱无能的,有些是善良正直的,这些人物形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活的无奈和无力感,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通过对茶馆这一特殊场所的描写,老舍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弱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活
的无奈和无力感,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这部小说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追求美好的未来。

一曲旧时代的葬歌_浅析_茶馆_的悲剧特征

一曲旧时代的葬歌_浅析_茶馆_的悲剧特征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陆朝林./01#-2,男,安徽省凤阳农机校讲师。

一曲旧时代的葬歌———浅析《茶馆》的悲剧特征!陆朝林.安徽省凤阳农机校,安徽凤阳!##/""2【摘要】悲剧能使人的精神品格得到净化。

老舍的《茶馆》悲剧特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按照马、恩观点创作出的《茶馆》在背景的选择、环境的设置、人物的安排等三方面煞费苦心并使其具有独特的创造之处。

【关键词】葬歌;美感;悲剧命运;讽刺;缩影【中图分类号】3/"1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5/-6"!%.!""#2"!-""!!-"#!""#年第!期第!卷.总第7期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9:);*<):=&3>*?)@3*:);?*;;’A’*<’;’?@9*:3?B C 3:<*9D)@3*:@’?=:*;*AE:F4!G !""#AHIHJKL :F47G >FL4!人们坐到剧场去欣赏一部悲剧,并不是为了体验一下悲剧故事是恐惧或悲痛的感情,而是为了得到一种心理的愉悦。

通过艺术升华生活中真、善、美和假、丑、恶的矛盾冲突来认识和肯定真的、善的、美的事物,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品格得到提高和净化,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一不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力量,也无一不引起人们悲剧的美感。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悲剧是向“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的。

提出人活动的成果是个人生命最好的持续,悲剧正是从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永生的特征,因此从观念和事态的角度来看,悲剧的规律性是死亡向复生过渡,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则是悲哀向欢乐过渡,是深刻的悲哀与高度的欢乐相结合。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第一篇: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

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

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

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

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

在此相面骗钱。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茶馆的生意兴衰和茶馆主人的人生遭遇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茶馆主人王利发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从盛极一时到生意日渐式微,最终沦为社会的弃儿。

他的遭遇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在社会大潮中,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微不足道的,而这种无奈和悲剧感让我对生活的脆弱和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茶馆中各种人物的刻画,老舍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官商勾结、社会道德沦丧、人情冷暖等。

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使我对社会的现状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通过小说,我意识到社会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去改变和解决。

总的来说,读完《茶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茶馆主人命运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让我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加
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茶馆》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茶馆中的各个角色的生活故事和命运的叙述,展示了中国晚清到民国时期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传统文化的消失。

在这部作品中,老舍通过丰富的语言和对传统的描摹,传达了对社会不公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首先,可以注意到《茶馆》中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情氛围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种悲情和无奈是由作品中的人物遭遇和命运所决定的。

无论是贾桂的风花雪月的遗憾,还是茶馆的老板王四爷因自身愚昧而白白失去财富,每个角色都经历着悲欢离合和命运的摆布。

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残酷的社会中,面对着传统的束缚和现实的现代化浪潮,无法摆脱命运的纠缠和折磨。

其次,老舍在《茶馆》中对传统社会的描绘给人一种极为真实的感觉。

茶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地方,象征着社交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贫富悬殊的地方。

老舍巧妙地通过茶馆这个背景设定,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人物的形象,以及其中的矛盾和痛苦。

例如,作品中的茶客杨九娘就是一个典型的小说人物,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被迫守寡,最终沦为卖艺女子。

这些形象的描绘和人物的命运凸显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压抑和残酷。

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茶馆》也展现了老舍的独特才华和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

老舍运用了大量描写细节和对话语言的技巧来丰富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他巧妙地利用北京方言和白话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和真实的情感。

例如,茶馆老板王四爷的口头禅“生意兴隆”的重复描写以及其他角色的对话,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传递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此外,老舍在《茶馆》中也探讨了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的衰败。

作品中茶馆的衰落和王四爷地位的下降,以及杨九娘和贾桂等人物的遭遇,都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破碎和消失的象征。

封建文化、封建义理在社会的变革中不断瓦解,人们命运的无常和痛苦在揭露着封建社会的丑陋。

《茶馆》读后感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人生的沉浮起落

《茶馆》读后感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人生的沉浮起落

《茶馆》读后感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人生的沉浮起落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真实地反映了上个世纪初期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小说描绘了茶馆里的各种人物,他们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生境遇,展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以及人生的沉浮起落。

这篇文章将会从小说中的角色们、社会背景、文化反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茶馆》读后感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人生的沉浮起落。

首先,茶馆中的各种人物塑造得非常人性化,他们的性格和思想也各具特点。

茶馆老板王利发是一个寡妇,他经营茶馆以维持家计;茶客鲁光头为了挣钱,日夜间在船上工作,奔波劳碌;农民桑保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他只好在茶馆里尽力安抚自己的疯妻子。

这些人物形象非常鲜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塑造,展示出了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

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困境。

其次,茶馆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小说中阐述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便于读者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在一些细节上,小说描绘了一个喜欢赌博、劫富济贫、江湖险恶的社会现象。

这个时期的物质欠缺和各种社会问题,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状况。

这种社会状况形成了每个小人物独立生命中的支配,而文化和艺术也随之产生了变化,这些紧密联系着社会状况,我们通过阅读小说能更好地认识这个时期。

最后,通过茶馆之门的不断开合、客人的来来往往,小说表现了一种时代传统的陈旧和文化的沉积。

茶馆中一些对白具有浓郁的京音和本土化的特色,同时小说中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例如,客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跨国老鬼教会的女卖淫,但小说中并没有嫖妓,却只有解放前夕由共产党开展的消灭卖淫的以铲除旧社会黑暗消极面貌。

这种表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层次文化内在。

老舍透过茶馆的景象,通过叙述重要人物的命途,也表现了人性的沉浮和生命的时代悲剧,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批判。

综上所述,茶馆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

浅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

浅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

悲剧 ”延伸 到 “ 社会 悲剧 ” ,主要表 现为时
代性与现实性 的统一 ,以小人物王利发 、常
四爷 、 秦 仲义 的个人命 运的悲剧性质 , 来表
份 ,秦仲义 和常 四爷独特的人物性格 , 在全 剧 中从始至终多次 出现 , 他们和茶馆一样有 着相 同的命运 ,第一 幕展现 了他们 青年 的
稼” 。他个性刚强耿直 ,富有强烈 的正义感 和爱 国心 。他不善于做 “ 点头哈腰”之类的 事 ,一辈子不求人 , 一辈子不服软 ,敢做敢 当, 专打抱不平。 他一生只盼国家像个样儿 , 不 受外 国欺侮 ,然而 , 他满怀爱 国热忱 , 在 那个 可诅咒 的世道里硬是救 国无门, 壮志难 酬, 饮恨终生。 他在全剧末尾悲愤地说 :“ 我
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 主要表现为 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 茶 馆 》是一部 悲剧 , 《 茶 馆 》代表 了老舍话剧 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 , 是 中国当代话 剧艺术 中的经典 , 以 旧北京城 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 为背景 , 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 , 反映了 从清末 、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 同时代的 近 5 O年 的社会面貌 。 揭示 了半封建半殖 民 地 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演绎 了中国
茶馆 的掌柜 , 是全剧的中心人物 。他精 明干 练 、善于经 营,但胆小怕事 、逆来顺受 。善 于见风使 舵 , 是一个 “ 做 了一辈子顺民 , 见 谁都请安、鞠躬 、作揖”的生意人 。但是 , 到 了第三幕 , 他这样的顺民 “ 小老板”却 找 不到立足生存之地 ,被逼上吊 自尽。 秦仲义是茶馆 的房东 , 人称秦二爷 。 第
高校论坛 2 0 1 3年 1 0期 ( 中)

老舍《茶馆》读后感范文(2篇)

老舍《茶馆》读后感范文(2篇)

老舍《茶馆》读后感范文可以说《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传世经典之作,我们从这个小小茶馆的兴衰也可以侧面看出中国半个世纪的兴衰。

小说里面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满了个性,简单的一个茶馆我们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文中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其实算是一个处事比较圆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只要他的小茶馆可以好好地经营,但是在故事的结尾他也是落得一个悲剧收尾。

其实这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悲剧,不管是面对清朝的灭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压迫,还是民国初年社会的动荡不安,还有解放初期的内战,茶馆都是坚强的存在着经营着,可是终究还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打击,悲剧是注定的结局。

关于茶馆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无论怎么说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这些底层的人民群众们,里面也有冲有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和一心想着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可是他们都被悲剧的打压了,就是大多数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才导致了清朝的灭亡,让当时的中国被列强欺辱。

还有文章中的各种小人物的各种性格的描写也是十分的传神,可以反映出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状况。

没有充满民族正义感的国民的话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是不能真正的站起来,老舍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只有记住那个时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现在的发展之路。

老舍《茶馆》读后感范文(2)《茶馆》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民国时期北京一家茶馆内发生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中国人民苦难的现状。

这部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意识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深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主题、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茶馆》进行深入评析。

首先,主题是《茶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舍通过展现茶馆中不同人物的命运与人生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肮脏。

茶馆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的交流交融也给予了作品更多的张力和内涵。

主题围绕着封建制度下人民的疾苦和命运的悲剧,呈现出了人性的贪婪、欺骗和残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

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

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

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

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

在此相面骗钱。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

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

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人霸占。

已失去生活的信心的王利发,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茶馆中发生。

茶馆成为了一个见证。

茶馆本身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和欢乐。

现实中却成为了一个污浊不堪的场所。

不得不说这是场馆本身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二、人物悲剧: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

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

在老舍对这些小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的表现中 ,有“含泪的笑”、同情的关注、悲怆的泪和愤懑的控诉。

1、王利发--------在-希望中苦苦挣扎,踽踽前行。

王利发是一个悲剧人物。

一个在希望中苦苦挣扎,拥有幻想的是市民。

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怀抱希望。

希望茶馆生意兴隆。

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如:“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

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圆滑世故下折射出人性的扭曲。

他胆小、自私,如在茶馆门口挂着“莫谈国事”。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如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工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他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

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

”“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没有人性的自主性,一味地顺从。

同时,王利发又精明、干练,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语言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泰德,……全先后脚的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王淑芬)“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的改良!”(常四爷),王淑芬、常四爷的话则侧面表现出王利发善于经营,不断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但他也胆小怕事,虽对现实抱有不满,却表达得很含蓄。

如他和唐铁嘴的对话:“这年月还值得感谢!”;与报童的对话:“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一直处在夹缝中生存和经营。

煞费苦心。

匍匐前行。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王利发无可奈何地走到了人生尽头,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是徒劳,迎着死的诱惑,他发出了从来没敢说出口的质问:“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施压,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2、常四爷:-------旗人的痛苦反思常四爷有着自己的骄傲。

性格中正直善良,乐于助人。

敢作敢为,对抓过他的特务依然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

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仍然坚守不移的爱国情操。

对洋人更加痛恨。

末年他还吃得起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从心里瞧不起“吃洋教”的马五爷在人前颐气指使的派头。

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

他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如“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他爱国、敢作敢为。

如“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我爱大清国。

”他正直、倔强。

如“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常四爷的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其特定的身份和个性下落伍了的观念。

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

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

个性与时代的背离。

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是殊途同归。

3、秦仲义希望幻灭后以生命为代价做出无力的控诉秦仲义作为一个家道殷实的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国势衰微、哀鸿遍野,他凭着一颗殷切的报国之心,毅然变卖祖业,创建工厂,走上实业救国的人生之路。

他倾尽了40年的心血,办起了不小的企业,总觉得自己的这些成就是可以“富国裕民”的。

所以,他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里,来到茶馆,有一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

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民很少有同情,他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

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对常四爷给贫困的乡妇买了两碗烂肉面,表示不屑一顾,不以为然,他一口咬定,国家能否得到挽救,“并不在于有人给穷人一碗面吃没有”。

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出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正的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和王利发一样,也没有能够摆脱时代的规定性。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官僚买办沆瀣一气总制全局的经济形势,没有给他的追求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

他的产业被政府蛮横的算作“逆产”,全部没收,当局非但没有好好的接着办厂,反而把机器全当废铜烂铁给卖了。

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仲义痛心疾首,牢骚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最终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可悲。

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

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

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三、社会悲剧茶馆中所涉及的三个历史时代,每幕戏的背景都发生在每次大的政治事件之后。

第一幕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第二幕是在袁世凯死了之后,第三幕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这样不直接描写政治斗争,通过茶馆的社会现实折射出社会现实。

并点出了任何的反动统治阶段每次改朝换代都换汤不换药。

通过王利发苦心经营茶馆,最终破产。

常四爷正直,爱国却最终不合潮流。

秦仲义办厂,最终也破产,只留下一些小东西的怀念。

表现为现实性与个性的统一。

这些人物的悲惨遭遇,从而造成他们的精神创伤,加深悲剧色调,充分表现主题思想。

生动地揭示出旧中国的苦难和生活在旧时代的人们的血泪心酸,也表现了旧时代的罪恶统治是多么不得人心。

作家用多个人的悲剧命运折射社会悲剧。

《茶馆》既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是一曲葬歌。

剧中安排了这样一个悲惨而又寓意深刻的场面: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位老人的饱经沧桑之后,在茶馆里最后一次会面,他们怀着对旧时代的满腔激愤,用撒纸钱来祭奠自己,这是全剧的点题之笔,象征着给旧时代送葬,其社会悲剧意义尤为突出。

从《茶馆》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对旧中国、旧社会认识得深,对王利发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理解得深。

老舍在对旧社会认识理解深入的基础上,融进了正确的悲剧观念构思了王利发等主要悲剧角色的悲剧发展史,写他们与时代的不合拍性,写他们与反面人物的“彼此不相容”,从而增强了悲剧的美感力量。

因此从悲剧特征去认识这部悲剧所表现的时代或现实性,可以提高认识该剧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1.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20032.刘雄平.文化的悲剧 --老舍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实质[期刊论文]-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3.许明 .浅谈老舍剧本《茶馆》中的人物--王利法[期刊论文]-中州大学学报20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