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与改进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与改进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与改进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我国已经在国际的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能流利的进行英语翻译的人才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点人才。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成为了大学的主要任务。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成为了大学英语老师的首要责任。有效的英语教学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翻译的技巧,然而,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亟需改进。 标签: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对策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缺乏文化背景的渗透。 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工作中能更好运用翻译这项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的英语老师在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只对翻译的内容进行讲解,没有任何相关文化背景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是将知识进行简单的语言类型转换,并没有深刻领会翻译材料的内容,这样缺乏背景的翻译无法使学生真正得到翻译能力的提升,反而会使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笑话,影响翻译水平的发挥。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翻译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属于比较难的课程,将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集合在一起,因此,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这四种能力的提高。但是,很多的大学英语老师为学生设计的翻译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专门的教学。另外,所有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都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都侧重于阅读与听力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好的运用英语翻译的技能。 3.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教学发展,教学模式滞后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于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很多大学英语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是发给学生一篇翻译的资料,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来完成,然后交给老师批改。老师使用的翻译资料也过于陈旧,与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时事相脱节,甚至有些老师在学生翻译完成后,将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对照改正。 二、改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具体对策 1. 优化课程设置。

中国美术类高校及美术类专业排名

目前国内最好的美术院校,当属中国最著名的八大美术学院和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院),其中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首,以中央美术学院最出众。此外,还有教育部确定的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及13所参照院校中美术类院校也比较拔尖。在单科美术专业中除了上述艺术类院校之外,也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佼佼者。如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美术学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的厦门大学,工业设计(艺术类)的大连工业大学,服装设计的武汉纺织大学都是全国一流的。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一)、各省最好的美术院校: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印刷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天津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鲁迅美术学院、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 山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 上海东华大学、上海大学

江苏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 浙江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河南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 湖北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 安徽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大学(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位于厦门)、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广东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 广西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四川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 云南云南艺术学院 新疆新疆艺术学院 西藏西藏大学 陕西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宁夏宁夏大学

艺术设计教育

艺术设计教育 曾几何时有专家学者提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然而在科技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让我们每人每天不得不忙于面对手机处理各种来自智能APP终端的大量信息,还有更多的未成年人成为低头族。让我们无暇顾及静下来聆听大自然的信息,细细思考为何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以及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与大自然相处的。 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现象:比如一首流行歌曲很多高校学生都非常熟悉的“青花瓷”,但很多人却不知青花瓷这首歌曲背后,是由台北故宫为了摒弃传统的文物记录片形式而采取青年人喜欢的歌手这种形式来进行宣传,使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得以传承与保护发展;还有现在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所提出的“民宿”概念,那么,什么叫民宿呢?所谓民宿及民俗既有关联又有所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后面的“宿”与“俗”,前者有概念的范围与衣食住行中的“住”有关。而“俗”则是一个文化概念的范畴,在中国古代民俗与官方相对应。比如收藏界陶瓷领域就有官窑与民窑一说。所谓民窑及民间即所谓民俗。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也有这种划分方法。再比如国家所提出的工匠精神,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手艺人”等。这些信息都对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信号,及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自身的教育工作岗位传承与保护中国灿烂的传统艺术文化的思考。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是有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国家。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有自身完善的理论体系。然而结合我国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要把这些内容都交给每个艺术设计的学生显然也不太可能,因此,本人作为一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尝试探索出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提出的观点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1.什么是传统艺术?我们不应该流于表面“传统”“现代”这类硬壳子的招牌,先下一番功夫,了解一下有关传统、现代、相关艺术的说明,到底是些什么意义。就个人浅陋所及,在艺术理论方面,西方自康德起,是美学家走在艺术家的先头。我国三百年来,因过分重视笔墨趣味,而忽视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意境,以致两皆堕退。当代名家中,只有白石老人拈出一个“静”字,为真能道出他的艺术体验所至,接触到艺术中某一方面的真实。艺术家心中若填满了名利世故,开辟艺术心境恐怕是很难的事。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传统艺术,也就是作者小小心愿。就“传统手工艺”而言,是一个时代的指称。在时序上它相对于现代,在内容上应指现代工业社会以前的所有工艺品类。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别繁多,从材料上划分:有青铜器、陶瓷、玉雕、木雕、漆器、刺绣、泥塑、景泰蓝、金银制品、皮革、玻璃、竹编和草编等。除此之外从工艺方法即技术构成分类:还有染织工艺、涂饰工艺、镂刻工艺等。这些精美的工艺品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素养,是世界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教学改革(开放式、信息化、多元化教学模式) 如何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传承与保护上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包括民间工艺美术,这一艰巨的任务就交给我们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并提出了课题。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8832404.html,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伍海勇 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09期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越来越重视英语教育的发展,而高校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很多高校开始大力发展英语。英语最为注重的就是听说读写译,因此翻译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又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环节,甚至很多高校把翻译当做选修课来教,所以高校英語翻译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本文将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对策 当前,我国英语翻译人才比较匮乏,很多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翻译就够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用学习翻译,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对于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并不重视,对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很多例如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没有对翻译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弱等问题,都制约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因此,需要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措施。 1听说读写译都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从个人角度来说,英语翻译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让学生掌握更多方面的英语知识,也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翻译也是一个能将听说读写结合在一起的环节,因此英语翻译教学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其次,从社会角度来说,当今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都十分需要专业的英语人才,而且主要是起到翻译的作用。所以提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水平不仅能够提高个人能力还能够加深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2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设计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主要是依靠教学大纲来开展的,但是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太一样,只依靠教学大纲就使很多学校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甚至有的学校还在信奉和推崇应试教育,因此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高校从根本上就没有认识到翻译教学的重要性,通常只注重综合英语以及英语视听说这两门课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普通高校木科 专业目录中,将“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 学科正式确立,因此“艺术设计”的各个专 业在我国各大院校迅速成立并发展起来。 艺术设计专业这门学科的的综合性非常 强,因而它研究和服务的对象相对于传统 的艺术门类来说也是大不相同。可以说艺 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社会需要 的必然产物。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之一的三大构成是指平面构成、色彩构 成、立体构成,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重 要地位。自20 世纪80年代初期,三大构 成己在我国各大美术院校中被广泛应用, 它既培养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构思创 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水 平,因此成为艺术设计专业中非常重要的 专业基础课。其中平面构成的教学内容主 要是研究二维造型要素(点、线、面)以及 构成规律;色彩构成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着 重解决色彩的要素,分析色彩的本质和规 律,研究色彩搭配的审美要素;立体构成 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形、色、质等心理效 能的探求和对材料属性,加工工艺等的探 求。多年以来三大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 中的必修课程,它本身己经形成了较为成 熟且相对固定的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模式。 但就长春建筑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 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三大构成教 学模式按常规化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 明显存在弊端,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深刻 反思研究,三大构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三大构成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人任教以来一直担任构成课的主 讲教师,教研室每学期课程结束后都会组 织相关教师就本课程的课程设置、授课情 况进行研讨,同时结合学生的课程问卷调 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此来提升 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问题: 1.1优秀参考书较少 虽然目前图书市场上关于三大构成 的相关书籍品种繁多,但是真正适合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课程的参考书目相对 较少,大多存在专业针对性差;内容生搬 硬套,语焉不详;章节衔接不上等问题。学 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无从选择适合所学 专业的相关参考书,往往误导了学生以为 三大构成课就是单纯的模仿,没有创意可 言的手工劳作课,远远偏离了视觉创造性 思维训练的初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没有形成与提升。 1.2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 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再具体的 动手操作,往往通过作业量堆积来提升学 生的手绘技法,大量的重复性操作使学生 丧失了原本对新课程的兴趣,导致课程结 束后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目的不甚了解,最 直接的反映就是作业抄袭严重,无创新可 言,与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1.3与其它专业课割裂 众所周知,三大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 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为本专业 服务的专业课程服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模式的养成,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然 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高校的构 成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往往与本专业 后续课专业课相脱节,与本专业培养方案 中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好,没有形 成一个统一的课程链化式结构。比如教师 在讲授平面构成中重复构成时,只是介绍 了重复构成的概念、特点以及它的构成形 式,然后布置了重复构成的相关作业,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具体设计案例, 更没有结合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专业特 点进行具体分析,课程结束后学生往往一 头雾水,不了解学习构成课在今后整个专 业学习中的具体作用,感到枯燥乏味。 2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突出专业特点 如何能让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三大 构成课程与专业方向密切结合是我们一 直追求和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在制 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核心指导思想。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艺术设计每个 专业学生都采用一致的教学模式与教材, 那么除了无法很好地突出每个专业方向 的特色外,更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 到困惑迷惘,不明白为何要学此类课程, 更加谈不上懂得如何应用,达不到预期的 教学目的。为了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能了解三大构成课程 在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能 够学以致用,我们必须本着紧密结合艺术 设计专业方向,突出专业特点的指导方针 来制定我们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 教案以及作业的要求,通过对以上几个方 面进行优化整合,以此更好的完成整个教 学进程;在课程的整体设置上加强了与本 专业的联系。例如,在环境专业构成课的 课程内容上增加室内外建筑作品赏析,通 过对国内外优秀室内建筑设计的赏析,认 识构成手法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使学生 带着目的去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 2.2注重构成系列课程的整体性与连 贯性 大多高校的构成课作为专业基础课 都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平面构成、色彩 构成、立体构成课程之间紧密相连,形成 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有机整体。在开课的 先后顺序分别是:平面构成——色彩构 成——立体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 相连、逐渐递增的关系学生在平面构成课 程中学到的形式美的法则在色彩构成、立 体构成中同样适用,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 成实际上是一种训练的延伸,也是质的飞 跃;另外,学习平面构成是进行立体构成 训练的基础和保证,是学生的思维模式是 从二维空间向三位空间的转变的过程。所 以说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门 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注重构成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力 求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学以致用, 从基础知识到实际应用,形成统一的课程 链化式结构。使三大构成形成一个相对完 整的小系统,构建起一个以艺术设计为核 心的大系统。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教学方法、课程内 容的改革与完善,提高了三大构成的教学 质量,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结合本专业 方向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根据 本专业需求,有效发挥三大构成在基础课 和专业课之间承担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通 过思维灵活性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连 贯性及多方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 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拓展现 代艺术设计的新篇章。 三大构成课作为艺术设计院校中的 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具有重 要作用。为了迎合未来社会对于设计类人 才的需要,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 就业率,三大构成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 己的教学理念,重新审视构成课的教学目 的,一次来满足社会对设计的需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 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王 超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网络出版时间:2014-04-29 11:3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818832404.html,/kcms/detail/11.5934.F.20140429.1132.476.html

艺术设计课程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文化课: 大学英语 College English I 计算机基础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oral Cultivation and Basic Lawsl 形式与政策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nd Policiesl 创新方法 Innovative Method 大学英语技能拓展综合实践 College EnglishComprebensive Skills practice 中国近代史纲要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Modern History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Mao Thought &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a Socialism 经济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 专业课: 色彩 Color 素描 Sketch 艺术设计导论 Design Introduction 摄影基础 Foundation of Photography 构成基础 Basic Principles of Structure Basic Principles of Structure

现代设计史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ing 美术鉴赏 Art Appreciation 人工图学 Manual Picturing 写生 Sketching 装饰基础 Fundamentals of Decoration 版式设计 Typographical Design 广告设计 Advertisement Design 实用广告学 Practical Advertising 图形创意 Graphics Creativity 文字设计 Character Design 中国画基础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包装设计 Packaging Design 民族艺术研究与考察 Ethic Arts Research and Check 商业插画 Commercial Illustrator 数字摄影与后期 Digital Photography and Post 当代艺术思潮

2020最新艺术设计学专业大学排名

2020艺术设计学专业大学排名 艺术设计学专业介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设计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现状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素质,从事艺术设计教学、设计策划、设计创意和研究等的专业人才。核心课程:设计史论、设计原理、设计美学等。 培训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城市规划、建筑及园林等城建部门、在相关设计公司、工程公司从事设计、管理工作及在相关工程项目从事建设与监理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性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城市规划、建筑及园林等城建部门从事设计、管理工作;在相关设计公司、工程公司等行业从事施工、设计及项目管理工作;在相关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材料经营等工作;在相关工程项目从事建设与监理工作;在物业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养护管理工作。 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艺术设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状况; 2.掌握艺术设计的历史与发展规律; 3.掌握艺术设计作品的分析方法和评价原则; 4.具有进行艺术设计学研究与教学的基本能力; 5.了解国家相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学及艺术设计研究的发展动态。 课程介绍

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

1956年新中国成立第一个专门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高等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这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一直以矫健的步伐前进着,取得了累累的硕果。在几代人的努力与奋斗下,不论是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是课程的设置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设计人才。然而,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深刻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检讨,认识到多年来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只有在正确的自我认知下,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认清各方面的本质,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1.盲目开办,缺乏专业性。设计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虽然并非完全自觉,带有迫不得已的性质,但已是人类与自然抗衡意识的体现。而后,设计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美学、技术科学、经济学、建筑学、人文科学、心理学、销售学、市场学、人体工程学、数学、材料学、创造学及社会学、人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时至今日,设计无时无刻不追踪着人们行为的物质需要,它俨然成了美的情感诉求及现代思维趋向的交点和不断开辟生活方式的充斥着生机的绿洲。 艺术与设计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从一定层面上决定着不是每一个学校都可以开设这门学科。然而在趋于经济利益的目的下,许多院校全然不顾设计的独特性,艺术设计专业在全国各地盲目开办,而这当中,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没有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这样便造就出了一大批的半成品(毕业后仍然无法独立完成本应该完成的设计工作),浪费了国家的大量物力和人力。 2.追求统一,缺乏创造性。设计是一门创造美的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职工作是通过诱发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摆脱思想的束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地挖掘美、创造美。然而现实却不乐观,许多学生因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早已没有了创造的兴趣,一味地因为学习而学习,而不是从生活的本质去发掘去创造。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面对着无常变化的市场、客户以及各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他们更加不再创新,而一味地抄袭大师或国外的作品。这样周而复始的抄袭,令中国这个有着千 万百万设计师的大国没有了能够真正推陈出新的设计师。 3.课程设置过于商业化。设计师创造美产生经济价值,成了一种商品,它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完善与其自身间产生的竞争能力。因此,在成为设计师之前,所接受的设计教育与训练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说是设计师成长的奠基石,但是一旦这种教育以商业为追逐的唯一目的,它也就失去了教育本质的意义。我国的设计教育业从世界范围来看,仍处于起步的阶段,缺乏自身特点和成熟经验。有些设计院校依据市场来开设课程,忽略了许多重要的传统基础课程的安排,本末倒置。总言之,市场变化莫测,不能仅仅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问题,否则就真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多方面潜能的潜力型设计人才。 二、认清本质,学会取舍 1.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切也同时给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发达国家的设计师们在面对其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纷纷将目光转向了中国这片沃土,这也就给我国的设计师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能令我们的学生们吸收国外设计师们先进的设计理念,大胆创新?如何培育出一批批与国外设计师具有同样专业强度的设计师?如何让我们的设计产品不论从审美还是功能上都得到多方面的认可?面对种种的困惑,倍感压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也在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动力。 首先,国外设计师的大批涌入成了后备师资力量,他们的注入可谓为给中国低迷的设计界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新的活力,使中国设计界空前活跃。中国的设计师们开始了与国外设计师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得到了快速成长。其次,国外设计师的大批涌入令学生们汲取国外的设计理念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我们的艺术设计院校可以直接地从中挑选出优秀的设计师聘用为教师,与在校的教师队伍相比,这群人往往更具有实践性,他们可以将自己大量先进的实际工程经验带入到课程中,使课程更加生动并具有说服力。最后,这些国外的优秀设计师来自于不同 [摘要]全球化在各个领域迅速扩张,我们的设计界、教育界面临着一个转折性的拐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众多外因的影响下该如何取舍也已成为大家讨论的核心问题。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是应该全面西化还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抑或在吸收西方先进教学模式的同时走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道路,都值得大家一起讨论探究。 [关键词]全球化 艺术设计 教育之路 [作者简介]朱翔(1964-),男,福建福州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张虎(1986-),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江苏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88-02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 朱翔张虎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_现状与对策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 李忠华 (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东莞 523808) 摘 要:基于对不同版本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之解读,文章对当前我国面向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之现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针对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对策 Abstr act:This paper i ntends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 n the teaching of trans lation to non-English majors in Ch i n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different version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yllabus,and to discuss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to non-English maj ors an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 ds:teaching of translation to non_English maj or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9-0047-03 1.引言 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英语学习者的反应、翻译水平和能力测试的反馈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而逐渐浮现。罗选民(2002)按照学习者的专业属性把翻译的教学对象分为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两大类别。为了避免概念混淆,笔者把前者称之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后者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目前,英语翻译教学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后者,即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而前者却处于翻译教学与研究之边缘地带。本文拟就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处于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之边缘地带。此现状从我国翻译界学者们关于德利尔(Jean Deli sle)所提出的/翻译教学0(Pedagogy of Translation)与/教学翻译0(Pedagogical T ransla 2tion)之辩论即可窥其一斑。关于上述争议,普遍的观点是:翻译教学的重心为翻译技巧与知识之传授,旨在培养翻译之专才;而教学翻译被视为外语教学手段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言点,从而提高其外语水平。诚然,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在关注的重点方面的确存在差异。然而,在我国翻译教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教学翻译指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它对译文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与翻译专业课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而作为教学目的的翻译教学则是专业的,它对译文的要求较高0(罗选民,2002)。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翻译主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而很少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笔者以为,译界学者之重翻译教学而轻教学翻译的态度有将教学翻译边缘化之嫌。事实上,教学翻译的确被边缘化,甚至有研究者有失偏颇地将翻译教学之不良影响归咎于教学翻译(裴剑波,2003)。 教学翻译边缘化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翻译教学领域的边缘化。不仅如此,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翻译教学也被边缘化了。首先,作为指导及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对于翻译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高等学校理工本科用)(1985年版,后简称5理工科大纲6)、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1986年版,后简称5文理科大纲6)、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6(高等学校本科用)(1999年版,以下简称5新大纲6)和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6(2004年版)。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5理工科大纲6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 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5文理科大纲6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5新大纲6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尽管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5新大纲6的一个亮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6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5新大纲6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从上述教学大纲内容分析不难看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3.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边缘化,使得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凸现。 1翻译课程的设置处于尴尬的境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面向作者简介:李忠华(197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研究收稿日期:2007-04-25(修改稿) 2007年第9期总第222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7,l 9 Serial l 222

全国艺术类高校博士点

第一篇 中央美术学院:一个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覆盖八个二级学科),两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美术学、设计艺术学)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博士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具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和设计艺术学、美术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学、电影学、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点建设学科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点 苏州大学:设计艺术学博士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点 首都师范大学:有美术史论、美术教育理论研究、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研究、油画古典技法材料与创作技法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 上海大学:上海地区唯一的美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艺术管理博士学位授予点 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美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浙江大学:艺术设计类已建立硕士点,博士点 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美术学博士点 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博士点、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湖南大学:2005年获“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点,2006年开始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方向博士生。 西南交通大学:一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硕士点):工业设计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拥有二级学科博士点

西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艺术方向)博士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博士点 第二篇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博士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博士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一级学科和设计学、美术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均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学、电影学、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学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点建设学科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点 江南大学:产品系统设计与理论博士点 苏州大学:设计学博士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含舞台美术理论与实践研究、舞台人物造型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舞台灯光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拥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美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武汉理工大学:拥有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四川大学:3个艺术类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下设16个专业方向,同时与历史文化学院共建了文物学与艺术史博士点,下设4个研究方向。 湖南大学:2005年获“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国家首批“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2006年开始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方向博士生。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像美术教育成熟,许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科系。虽然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近20多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依然存在着一系列诸如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学科定位不准等突出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艺术设计专业在一些综合大学、工科和师范院校中纷纷开设起来,目前为止已超过1000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二级学院也相继在这些高校成立,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然而,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脱胎于“工艺美术”,这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一直不大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现状和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设置较早,多数院校都有很强的师资队伍和悠久的办学历史。然而,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教育专业相比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大部分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都是附设在美术教育专业下。由于传统艺术院校基本上是按照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因此很难摆脱美术教育的教学体制,也由此造成了学科划分不清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等问题。如此看来,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不能明确对培养方向定位的话,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规范也是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实行的是“2+2”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两年的基础教育加上两年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过多地强调基础教育,忽视了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从而导致专业课程减少、专业不专、科目间联系不强等弊病。高等院校应借鉴艺术设计院校的“1+3”教学模式,即在大学一年级里,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在设计基础部进行一年完整的、不涉及任何专业的设计基础学习,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个专业系,由各个专业系来提供给学生专业知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艺术设计实践。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品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然而,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主要是强调学生的专业特长,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强调艺术表现是许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指出:“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倡导创造性教育已有很长时间了,但时至今日,大多数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仍然是传统型的技法教育。有的院系的素描、色彩、构成、字体加上设计表现(效果图、模型)等技法训练课程占总课时的80%以上,而人文和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课程很少,形成了学生表现能力(主要是图绘能力)较强,人文学科综合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的通病。” 此外,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一些新的专业上,比如动画专业。目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师资的解决,一部分是通过将自己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或引进其他艺术设计院校的毕业生直接作为教师启用,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较高(高等院校教师目前普遍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但职称偏低,普遍缺少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教学水平大打折扣;另一部分则是从美术专业转行艺术设计的,这部分教师多采用短期进修、培训或自学的方式转入艺术设计,没有接受过专业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具备艺术设计实践经验,大多数人很难胜任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

设计艺术鉴赏教学措施

设计艺术鉴赏教学措施 作者:常笑尘单位:河北大学 在高等院校上好设计艺术鉴赏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艺术院校专业教师上设计艺术鉴赏课普遍反应感到吃力,老师没激情,学生没热情。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深究其源,主要是因为授课教师的缘故,其一是任课教师不适合上艺术鉴赏课,其二是老师没有真正理解设计艺术鉴赏课程在整个艺术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没有真正理解设计艺术鉴赏课程实质,没有认识到它是高等教育中的设计艺术基础理论教育;另外,艺术设计专业本身“重技轻道”的特点使很多学生的兴趣集中在技术层面上,认为学习艺术设计就是运用电脑技能,还没有真正理解艺术设计的真正的含义。以至于出现教师费心地备课,精心地上课,可是结果却是寥寥几个人听课,使上课老师很是尴尬。要想上好这门课,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开阔知识视野 高等院校艺术鉴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问题看得深广和培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创造思维,使之成为极具实用性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专”的同时要“广”,吸收姊妹艺术,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 首先,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必须具有非常全面通透的业务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高等艺术院校艺术鉴赏课教师和专业教师需要的是一专多能。他们的知识面要广,既要懂基础美术绘画知识和技能,又要懂一定的设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美术史、设计史等知识和理论,这样才

能适应艺术院校艺术设计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如学生经常找老师帮忙,为晚会设计广告招贴、传授摄影知识、了解建筑欣赏等,当你一一为他们解决时,学生就视你为能人,是好老师。否则就会出现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尴尬局面。 其次,上艺术鉴赏课的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文艺理论水平和具备一定史学修养。如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的区别和联系,大的历史文化分区以及每个时期艺术的特点归类。如中国古代的图形符号和中国文化、生活元素具有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其融入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就需要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淀,这种相融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比如教师在讲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使这件艺术作品能够深深影响到学生、感染到学生,其实也是在教育学生,这一过程是受教育者认识美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审美过程中完成的教育。正是因为艺术本身是美的铸造,它感染人,作用于人类的审美,靠的就是它自身美的魅力。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艺术教师要扮演好培养者、促进者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积极地做好艺术理论灌输的引导者和学生思维的开发者,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艺术设计鉴赏课程所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需要在知识的储备和拓展上加大同行间的交流,这样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艺术形态独特的见解。 其次,建立师生同乐的学习活动空间和互动交流平台,使师生在一个同思索、共发展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要做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一、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课训练与专业设计脱节。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本科课程的基础部分,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独立,但是这也就使课程之间失去了关联性,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到的知识体系和架构是零散的,缺乏合理的整体结构。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人可曾说:“如果说工业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我们教学体制不仅将它切成了片,还切成了丝,然后再靠学生将其还原成有机整体,而这是极为困难的。”基础素描、色彩课的教师大多出身美院的油画系、国画系、版画系,他们的教学思路和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要求有些出入,教学模式陈旧刻板,造成了基础教学大多强调重写实摹写与技法。由此,上述情况使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和系统知识两个方面的成就都不突出,设计程序不精通,更不具备整体上的综合创造力。第二,轻视创意,着重培养技能。艺术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出现很多重共性轻个性、重技法轻构成、重写生轻创意、重写实轻写意、重素描轻速写、重具象轻抽象的现象。很多教师在基础设计教学过程中片面突出学生的写实素质,甚至出现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练习,重点强调学生在技法和画面效果两个方面的训练,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开发。此外,计算机对设计的辅助作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埋没,学生也就不再注重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艺术潜力,由此造成思维创造的缺陷被技法效果所掩盖,作品形式也因为电脑的运用逐渐变得程序化,艺术创作的性质逐渐变成了单纯地“生产”和“拼图”。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再重视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设计思维的发散和审美视野的开拓,学校的课程无法支撑创造力的发挥,本科教育被当做技能教育,这种现实情况推动了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 二、建立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 第一,理论课程设置应加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未来设计师的培养方式要以变现力、洞察力、理解力、解决能力、交流能力为重点,所以理论课程要注重这些能力的提高。培养有思想文化境界,熟悉社会、市场经济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此外,注重理论课,增强学生的设计观念。在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共4页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 目前,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和相关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与服务,进而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英语翻译教学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有利条件,提高英语翻译教学效率,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英语翻译教学理念落后。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翻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英语翻译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平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然将翻译教学局限于课堂讲解,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导致翻译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翻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一味的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掌握,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这显然不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的要求。其次,教学方法陈旧。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目前许多英语翻译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致使英语翻译教学单一僵化,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单一的讲解和训练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调查表明,目前,只有极少部分高校

英语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式、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仍旧未能在翻译教学中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这不仅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1.革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并合理采用自由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具体而言,课前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进行渗透,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讲解单元背景知识,营造教学情境,在介绍完背景知识后还要附上一篇难度适中的课前篇章,当然,这篇文章的内容要与单元知识紧密相连。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翻译、PPT制作等,并将讨论过程录制成视频,或组建微信群、QQ群,进行线上讨论。在翻译课堂上各个小组应当用PPT的形式在班级内分享自主学习心得,并派小组代表向翻译的技巧、思路,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详细讲解。小组展示后还要进行班内讨论,通过网络或微信投票的方式评选最佳翻译小组。在完成之一环节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翻译一篇难度较高的文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点评学生的翻译情况,做到针对性指导,并加强师生互动。 2.更新教学理念。在传统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国,教师时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显然不符合翻译教学的规律,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会影响师生互动,不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翻译课堂氛围。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到许多较为抽象的知识和技巧,若教师不及时关注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