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医案赏析2

合集下载

《四君中医》沈绍功教授六十病案赏析(21一30)

《四君中医》沈绍功教授六十病案赏析(21一30)

《四君中医》沈绍功教授六十病案赏析(21一30)第二十一案神经性头痛病史:赵左,36岁,初诊节气,惊蛰。

偏右头痛近年,常因劳累生气诱发,头部发胀跳痛,甚则要撞墙。

短则持续半小时,长则数小时,面色苍白,四肢觉凉,食纳不佳,恶心呕吐,口苦纳差,心烦意乱,影响入睡。

曾在西医院各项检查,确诊为“神经性头痛”。

西药可暂时缓痛,中药各种治疗均末能出痛。

门诊求治,苔厚黄不燥,脉弦细不数。

讲解与互动:这么一个病例,神经性头痛,西药可以临时缓痛,各种中医治疗他没止痛。

诸位你们想想,碰到这样的病人,怎么辨证?用什么药?学生:“用川芎茶调散。

”给他辩证的是肝阳上亢,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这是个古方,它治的是外感头痛。

头痛有两类:一类是外感头痛,尤其是风寒外感的时候,他头痛得很剧烈;有一类头痛是内伤头痛。

学生:“是用乌梅丸吧?”对!用脑子了。

你看这里面有寒有热,寒的四肢不温,热的心烦意乱,睡眠不好,而且头痛。

肝经到头部,所以他完全符合伤寒论的厥阴头痛。

厥阴它就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比较混乱。

注意《伤寒论》并不是专门治外感病,其实《伤寒论》的外感病主要就是太阳病,那是讲的外感病。

到了少阳就是半表半里,一半是外感病,另一半它并不是外感病。

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实际上都是内伤病。

所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太阳和一部分少阳这是外感病的辨证纲领。

其它的几个经它并不是外感病,都是内伤病。

这个病人没有外感的症状,没有风寒外感的症状,所以他完全属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头痛走肝经,所以这个完全是厥阴头痛。

厥阴病的特点就是寒热虚实夹杂,所以它叫厥阴呀。

用乌梅丸这是对的。

脉案:赵左偏右头痛近年,常因生气劳累诱发,作则头胀跳痛,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其苦难言。

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恶心呕吐,口苦恼怒,纳谷不佳,心烦意乱,影响入睡。

经西医院各项检查确诊为“神经性头痛”,中西药治乏效。

苔厚黄不燥,脉弦细不数。

足厥阴肝经上头额,偏头痛与肝经相关。

仲景六经辨证立厥阴病证,乃寒热错杂证。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

明清名医感冒病案赏析【医案1】协镇王公,生长蓟北,腠理闭密,癸卯秋,谒提台梁公于茸城,乘凉蚤归,中途浓睡,觉恶寒发热。

缘素无病患,不谨调养,过食腥荤,日增喘促,气息声粗不能安枕,更汗出津津,语言断落不能发声。

六脉洪滑,右寸关尤汩汩动摇。

以脉合证,知为痰火内郁,风寒外束,正欲出而邪遏之,邪欲上而气逆之,邪正相搏,气凑于肺,俾橐籥之司,失其治节,清肃之气,变为扰动,是以呼吸升降不得宣通,气道奔迫,发为肺鸣。

一切见证,咸为风邪有余,肺气壅塞之征。

若能散寒驱痰,诸病自愈。

乃用三拗汤(三拗汤中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

按此方治感冒风寒,咳嗽鼻塞。

麻黄留节,发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能发,留皮取其能涩;甘草生用,补中有发,故名三拗)加橘红、半夏、前胡,一剂而吐痰喘缓,二剂而胸爽卧安。

夫以王公之多欲,误认丹田气短,用温补之品则胶固肤腠,客邪焉能宣越,顽痰何以涣解。

故临症之时,须贵乎谛审也。

(《旧德堂医案》)按:此案乃因风寒外束,兼夹痰滞所致。

故用三拗汤疏风散寒,宣肺平喘,加橘红、半夏、前胡化痰降逆,证药相符,故两剂即安。

【医案2】甲午,王子捷太史令媛感冒风寒,理宜解表和中,汗彻即愈。

前医误以犀角、羚羊角等药引邪入内,不能言语,病剧。

延余诊视,脉沉紧,用羌活汤加附子、肉桂,去黄芩、生地黄,一服能言,发出疹子而愈。

(《许氏医案》)按:此案乃因外感风寒湿邪所致,故用九味羌活汤加减,因内无郁热,故去黄芩、生地黄,内有沉寒,故加附子、肉桂,辨证与用药符合病情,故一剂而愈。

【医案3】某。

外感风邪,发热咳嗽,咽喉作痛。

宜祛风清热,兼以化痰。

桔梗一钱,生甘草五分,冬桑叶一钱,蝉衣一钱,薄荷一钱,连翘二钱,杏仁三钱,象贝三钱,云苓二钱,鲜竹叶三十片。

(《费伯雄医案·感冒》)按:此案乃因外感风热所致,故用桑菊饮去菊花、芦根,加蝉蜕、竹叶疏风清热,浙贝母、茯苓清热化痰。

【医案4】龚,左。

广厦纳凉,北窗高卧,孰料午睡正酣,汗孔值开,适逢沛然时雨,凉风骤至,寒气袭趋于腠理,顷刻之间灼热无汗,妄言狂躁。

明清名医治疗痉病医案赏析

明清名医治疗痉病医案赏析

明清名医治疗痉病医案赏析【医案1】马,左。

形寒畏冷,遍身骨楚,头项强痛,泛泛作恶,小溲短少,脉紧急,苔薄腻。

太阳、阳明两经同病,急与葛根汤散其寒邪,不致缠绵是幸。

粉葛根一钱五分,云苓三钱,炒谷芽三钱,川桂枝五分,姜半夏三钱,陈佩兰一钱五分,净麻黄五分,陈广皮一钱五分,炒香豉三钱,煨姜两片。

二诊,昨进葛根汤,得汗甚多,头项痛骨楚均舒,泛泛作恶已止。

身热头眩,口干欲饮,脉象弦数,苔薄腻黄,舌质红。

太阳之邪已解,阳明之热内炽,幸喜素体强盛,不致迁延。

今与桂枝、白虎,一以清阳明之热,一以肃太阳之邪。

川桂枝三分,赤苓三钱,炒谷芽三钱,生石膏三钱,江枳壳一钱五分,省头草一钱五分,天花粉三钱,苦桔梗八分,炒竹茹一钱五分,干芦根(去节)五钱。

(《丁甘仁医案·痉症案》)按:此案乃因风寒外袭,壅阻经络所致。

其治先用葛根汤加减以散寒解表,后以桂枝汤合白虎汤,解表清热,以巩固疗效。

【医案2】杨。

暑由上受,先入肺络,日期渐多,气分热邪逆传入营,遂逼心胞络中,神昏欲躁,舌音缩,手足牵引。

乃暑热深陷,谓之发痉。

热闭在里,肢体反不发热。

热邪内闭则外脱,岂非至急,考古人方法,清络热必兼芳香,开黑窍以清神识。

若重药攻邪,直走肠胃,与胞络结闭无干涉也。

犀角、元参、鲜生地、连翘、鲜菖蒲、银花,化至宝丹四丸。

(《临证指南医案·痉厥》)按:此案乃因暑热入营,灼伤阴津,筋脉失养所致。

其治用清营汤合至宝丹加减,清暑凉营,熄风开窍。

【医案3】吴启明之子,甫及周岁,发热呕吐,泄泻迸迫,烦躁不能少睡,大渴饮水不休。

医者误为脾胃不足之呕,虚阳发外之热,津液下陷之渴,与七味白术散。

一服,遂至两目上吊,角弓反张,肢体痉强,牙紧气促,唇口齿舌干燥而不可解。

余知此症,乃疫邪传胃,未经清解,以致协热下利,直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一服病气大退,再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二剂而安。

(《得心集医案·痉厥门》)按:此案乃因湿热壅阻经络所致。

古代名医医案赏析 2

古代名医医案赏析 2

和当归六黄汤,效果不明显,后又按常 用量在上述方中加入五味子15g,以图收 敛之效,亦不能如愿。一日,偶阅《谢 映卢医案》,其治疗自汗盗汗方内均重 用五味子,深受启发,再遇自汗盗汗, 五味子用量加至25g,服药后果然汗出顿 减,直至痊愈。
如:水蛭,古代称之为“蜞”。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见到一个病人,右
(四)医案充分反映了名医辨证论治和
知常达变的心法
– 中医学的特色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收集 并仔细辨别病人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 论治的。古今名家医案蕴藏着其宝贵的辨证 论治和知常达变的思维方法,每个医案都凝 聚了中医学家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的思想。 蕴含着历代医学家的精细的诊察能力、卓越 的思辨方法和高超的学术思想。其诊疗技巧 常可启迪后人,供人借鉴。中医的许多精华 就在个案之中,成功个案凝聚了中医学家个 体化治疗的思想,是科学的普遍性在特殊性 中具体运用,并经实践检验是真理。
– 明代医家孙一奎说:“医案者何?盖诊治有 成效,剂有成法,固记之于册,俾人人可据 而用之。” – 清代医家方耕霞曾说“医之有方案,犹名法 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试牍”。 – 近贤赵守真说:“医案,乃临床经验之记实, 非借以逞才华尚浮夸也。盖病情变化,隐微 曲折,错综复杂,全资医者慎思、明辨、审 问之精详,曲体其清,洞悉病服何药而剧, 更何药而轻,终以何方而获安全,叙之方案, 揆合法度。俾读之者俨然身临其证,可以启 灵机、资参证,融化以为己用!
于草中的草蛭以及生于泥中的泥蛭,虽 然也能吸血,但“为害亦大”,主张用 水蛭为好。
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八十高龄患泄泻
病,自治不愈,邑中诸医也遍治本效, 迁延数月,病情日重,于是写信请李中 梓为其诊治,李中梓日夜兼程,来至肯 堂病榻前,经过凭脉审证,仔细诊视, 终于弄清病变的症结在于前面诸医咸云 病缘于年高体衰,故屡用补剂,愈补则 愈滞,治疗惟有采取“通因通用”之法。

《名医类案》注解第二篇

《名医类案》注解第二篇

《名医类案》注解第二篇元·罗谦甫治太尉忠武史公,年近七十【道人按:古语‘人到七十古来希!’,古人七十岁,已经相当于现在人九十岁矣,身体已经很虚衰了】,于至元戊辰十月初,侍国师于圣安寺。

丈室中,煤炭火一炉,在左侧边,遂觉面热,左颊微有汗,师及左右诸人皆出,因左颊疏缓(伤热故也)【热性疏散,汗出而皮毛开张,卫气虚耗,是以出而当风立即被风客居之,风又主散,故肌肤弛缓而面歪,今人风吹稻田而倒伏,树木根浅受大风易歪斜,其理一也】,被风寒客之,右颊急【左侧缓,则右侧急,其急非疾,疾在左也】,口(歪)于右,脉得浮紧,按之洪缓。

罗举医学提举忽君吉甫,专科针灸。

先于左颊上灸地仓穴(胃穴)一七壮,次灸颊车穴(胃穴)二七壮,后于右颊上热手炭之,议以升麻汤加防风,秦艽,白芷,桂枝。

发散风寒,数服而愈。

(琇按:非真中风,故但升敢火邪自愈。

)【此处非真中风,就是不属于现在的脑梗塞或者脑血栓病】曰:世医多治以续命等汤,今用升麻汤加四味【升麻汤,《圣济总录》有二,《千金汤》有一,各不相同,我查了一下,觉得应该是《千金方》里面的为是:升麻汤-《千金》卷五;药物组成:升麻半两,白薇半两,麻黄半两,葳蕤半两,柴胡半两,甘草半两,黄芩1两,朴消6铢,大黄6铢,钩藤6铢。

处方来源:《千金》卷五。

方剂主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燥,心腹坚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疮者;或因壮热,便四肢挛掣惊,仍成痫疾,时发时醒,醒后身热如火者。

】,其理安在?曰:足阳明经(胃),起于鼻交安如泰山頞中,循鼻外,入上齿中,手阳明经(大肠),亦贯于下齿中,况两颊皆属阳明,升麻汤,乃阳明经药,香白芷又行手阳明之经【白芷引药走面和颈】,秦艽治口噤【秦艽亦是风药,和羌活类似,但是秦艽有一定收紧之力,走肌肉之力更多于羌活和独活】防风散风邪,桂枝实表而固荣卫,使邪不能伤【单独桂枝固荣卫之力微矣,如此何不用黄芪?此处固荣卫主要在于艾灸,否则单服此药,效果不会如此之速。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1. 《黄帝内经》留传下来的医案如下:
一个名叫苏合之人,他的蛇咬伤病颇多,求了不少名医都未能治愈。

最后他听说了黄帝的名声,特地来找他治病。

黄帝很快就治好了他的病,于是苏合非常感激地问道:“为什么你能治好我的病,而别的医生不能?”黄帝回答说:“蛇咬伤病的治疗法并不难,但是其他医生都没有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无法治愈你的病。


2. 《食疗本草》记载了一位名叫李时中的名医,在一次因山洪暴发而引起水下溺水的事故中,他化险为夷,救出了许多被困在水下的人。

他运用了一些食物来急救溺水者,例如葱、生姜和细盐,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恢复人体的呼吸和心跳。

3.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医案之一是关于治疗头痛的。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人头痛的厉害,连走路都困难。

他询问了病人的具体症状,并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病因。

最后,他用一种名叫“急止疽散”的药物治疗了病人的病症,结果病人几分钟后头痛完全消失。

4. 《千金方》中记载有一名医生在治疗精神病患者时使用了一种名叫“豆腐酥”(一种以豆腐和酥制成的食物)来辅助治疗。

他观察到患者竟然能够通过食用豆腐酥来减少抑郁症状,并最终恢复了正常的心理状态。

5. 《本草纲目》官方医案中有一例关于治疗痛经的案例,医生使用了一种名叫“香附”(一种中药材)来治疗病人的病症。


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体验到了病痛的减轻。

以上这些医案都是历代名医留下来的经典案例,它们在古代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来的医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家医案赏析

名家医案赏析

名家医案赏析(一)许叔微医案许叔微(1079一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

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

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

主要著作为《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

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感冒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

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人,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絷浆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

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人,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大抵风寒人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引自《普济本事方》卷九)评析: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便通而解。

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

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

中医诊治案例分析(详细)

中医诊治案例分析(详细)

之 阴 气人 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 , 之 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 若情 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之欲 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 何无 而 涯 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 可 , 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以此 供难 给成 也 易 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 亏 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
既疏豨莶至阴汤,减当归为一钱,去黄 柏,加连翘、栀子、花粉各三钱。服三 剂,烦热退,语言清,口眼歪斜也有改 善,是心经之热已退,而经脉中留滞之 血热,尚未清彻也。复于方中去连翘、 栀子,加橘络二钱,广地龙一钱,连进 十四剂,瘫痪恢复,手足运动正常。惟 舌质尚红,脉弦细,阴虚尚待继续滋养, 改用六味地黄丸加知母四钱,连服十剂, 完芩《外台》 术附汤 《类证活人书》 峻补坎阳 羌活附子汤 羌附干姜木香茴香
《卫生宝鉴》
外邪闭束 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经散寒 附羌汤 湿气闭滞 肾着汤

苓术姜草
温经除湿 桂苓术甘汤加附子、细辛
海某,女,19岁。 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后,突然高烧40℃ 以上。经用青、链霉素等治疗,体温降低,一般 情况反见恶化,神识昏聩,呼吸困难,白细胞高 达20x109/L以上。因病情危重,不敢搬动,未作X 线检查,于1959年1月3日邀吴佩衡会诊。 患者神志不清,面唇青紫灰黯,舌质青乌, 鼻翼煽动,呼吸忽起忽落,指甲青乌,脉弦硬而 紧,按之无力而空。 辨为心肾之阳衰弱已极,已现阳脱之象。治 唯扶阳抑阴,强心固肾,主以大剂四逆汤加肉桂
(郑钦安 《医理真传·卷四》)
郑寿全
1824 — 1911
字钦安
四川成都
人称“姜附先生”,被誉为“火神派首领” 《医理真传》 1869年 《医法圆通》 1874年 《伤寒恒论》 1894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