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机着陆滑跑动力学模型与仿真

合集下载

舰载飞机的阻拦着舰动力学建模

舰载飞机的阻拦着舰动力学建模
[1]
收稿日期 : 2017 – 08 – 21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1179051) 作者简介 : 陈裕芹 (1981 – ) ,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飞机维修工程与工程力学研究。
第 39 卷
陈裕芹 : 等:舰载飞机的阻拦着舰动力学建模
· 187 ·
差,存在各种大气紊流,不利于舰载飞机的安全着舰。 本文主要针对舰载飞机着舰过程的减速装置 — 阻 拦索,建立阻拦索的运动学模型和受力模型,并进行 了阻拦过程的受力仿真。
第 39 卷 第 10A 期 2017 年 10 月
舰 船 科 学 技 术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9, No. 10A Oct. , 2017
舰载飞机的阻拦着舰动力学建模
陈裕芹,程秀全,戴沅均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飞机维修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470)
摘 要 : 舰载飞机在海上军事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大型航空母舰的自行研发成功,舰载飞
机的弹射起飞和阻拦着舰等技术的研究也进一步展开。与地面起飞和降落不同,舰载飞机受到复杂的海上气候环境 的影响,同时,航空母舰始终处于运动中,给舰载飞机的起飞和着舰提高了难度。舰载飞机在进行着舰时会产生很 大的冲击载荷,为了保证飞机在最短滑行距离内安全着陆,航空母舰配备了阻拦挂索等装置。本研究针对某一型号 的舰载飞机,利用仿真软件 Matlab-Simulink 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型号飞机的阻拦着舰过程进行了力学模型和运动 学模型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阻拦着舰系统的力学仿真。
CHEN Yu-qin, CHENG Xiu-quan, DAI Yuan-jun (Department of Aircraft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Guangzhou Civil Aviation College, Guangzhou 510470, China) Abstract: The aircraf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maritime military system, with large aircraft carrier in China to develop successful research aircraft catapult and stop landing technology but also for further. Unlike ground takeoff and landing, carrier borne aircraft are affected by complex marine climat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aircraft carriers are always in motion,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carrier aircraft to take off and ship. Carrier borne aircraft will produce great impact loads when they are carrying out ship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 landing of aircraft in the shortest distance, the aircraft carrier is equipped with devices such as blocking and hanging cables. This study aimed at a certain type of aircraft, using the simulation method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Matlab-Simulink, on the plane stop landing process has been set up mechanics model and kinematics model, and on this basis to complete the mechanical simulation block landing system. Key words: carrier aircraft;landing ship;dynamic modeling;simulation

一种舰载机着舰轨迹仿真方法及系统[发明专利]

一种舰载机着舰轨迹仿真方法及系统[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舰载机着舰轨迹仿真方法及系统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袁金龙,岳斌,夏海云
申请号:CN201910489668.X
申请日:20190606
公开号:CN110110493A
公开日:
201908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舰载机着舰轨迹仿真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能准确地预测舰载机在着舰过程中飞行参数和飞行轨迹,评估舰尾流扰动对舰载机的影响,保障飞机安全。

本发明通过开源CFD平台计算舰尾流瞬态风场数据,根据飞机重心位置输出风速信息,将风速信息传递给飞行仿真平台,通过飞行仿真平台求解出下一个时间帧的飞机位置,再将飞机位置传递给开源CFD平台,最终求解出整个着舰过程中的飞行轨迹。

本发明应用于保障着舰安全,具有灵活性强、响应速度快,准确度高的优点。

申请人:国耀量子雷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201315 上海市浦东新区秀浦路99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民机地面滑跑建模与仿真

民机地面滑跑建模与仿真

民机地面滑跑建模与仿真王鹏;马晓;李正强;马松辉【摘要】Model and simulation problems of civil aircraft taxing are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Normal and Faulty models of landing gears were studied mainly, and a solution for speed oscillation was proposed. After that, the system model was setup based on Simulink.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and solution can simulate the movement of civil aircraft taxing correctly, based on which contro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ground operation can be performed.%研究了民机地面滑跑过程中的建模和仿真问题。

主要对起落架在正常及其故障情况下的建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数字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速度震荡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在Simulink中实现模型并进行仿真。

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和提出的方案能够正确反映民机地面滑跑时的运动状态,为进一步进行控制律设计和地面运行仿真奠定了基础。

【期刊名称】《电子设计工程》【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民机;滑跑;数学模型;仿真【作者】王鹏;马晓;李正强;马松辉【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特种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5;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特种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5;民用飞机模拟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210;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特种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49.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飞机正朝着更安全、更可靠、高技术方向发展,对飞机的飞行安全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舰载机起落架落震性能动力学仿真分析

舰载机起落架落震性能动力学仿真分析

舰载机起落架落震性能动力学仿真分析
魏小辉;聂宏
【期刊名称】《中国机械工程》
【年(卷),期】2007(018)005
【摘要】考虑航空母舰运动对于舰载机起落架着舰的影响,建立了舰载机起落架着舰时的动力学分析简化模型.给出了基于该分析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及相关参数的表达式,并采用龙格库塔算法对舰载机起落架垂直撞击舰面这一过程的动态响应进行了数值仿真,给出了机身受载时间历程曲线等,通过着陆与着舰仿真结果的对比,阐释了航空母舰运动对舰载机起落架着舰的影响和航空母舰的运动参数对舰载机起落架着舰冲击力的影响.
【总页数】4页(P520-523)
【作者】魏小辉;聂宏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
【相关文献】
1.基于ADAMS/Aircraft的摇臂式起落架落震动力学仿真分析 [J], 周蜜;周斌
2.磁流变半主动起落架的落震仿真分析 [J], 田静;丁利;孔令帅;祝世兴
3.某型飞机前起落架落震动力学的仿真分析 [J], 刘向尧;聂宏;魏小辉;刘伟
4.飞机起落架落震动力学建模及仿真分析 [J], 齐浩;王泽河;朱华娟;朱纪洪
5.基于ALTLAS舰载机起落架落震缓冲性能分析 [J], 周瑞鹏;宋德军;陈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舰载机起落架落震性能动力学仿真分析

舰载机起落架落震性能动力学仿真分析

2 舰载机起落架着舰动力学模型
2. 1 系统坐标系 舰载机起落架着舰系统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起落架模型沿用经典的二质量模型, 航空母舰运 动模型如式( 3) 所示。
图 1 舰载机起 落架着舰系统示意图
坐标系的定义如下: z 1 为固定坐标系, 坐标原点在舰载机起落架 轮胎与甲板接触时起落架上部质量的重心位置, 坐标轴方向以垂直向下为正。 z 2 为固定坐标系, 坐标原点在舰载机起落架 轮胎与甲板接触时起落架下部质量的重心位置, 坐标轴方向以垂直向下为正。 z c 为固定坐标系, 坐标原点在舰载机起落架 轮胎与甲板接触时甲板上接触点的位置, 坐标轴 方向以垂直向下为正。 2. 2 系统运动方程 简化的航空母舰动力学模型如图 2 所示。 加入航空母舰的振动模型以后, 舰载机起落 架着舰的系统运动方程可分两个阶段来描述: 第 一阶段为舰载机起落架轮胎接触甲板到缓冲器开 始动作这段时间, 第二阶段为缓冲器开始压缩到 第一次着陆冲击基本完成这段时间。 第一阶段, 缓冲器不压缩, 上部质量和下部质 量同步运动, 故有 z 1 = z 2 = z 。起落架部分的运动 方程可描述为
中国机械工程第 18 卷第 5 期 2007 年 3 月上半月
3#/ 2 % 0 < 2#时, 航空母舰运动瞬时速度与舰 载机下沉速度同向, 当 #/ 2 % 0 < 3#/ 2 时, 航空 母舰运动瞬时速度与舰载机下沉速度反向; 航空 母舰运动的振幅和振动频率均与航空母舰运动的 瞬时速度成正比。 4. 1 初相位的影响
初始相位角决定着舰载飞机起落架轮胎与降 落区甲板接触时, 航空母舰和舰载机运动方向的 关系。本文选取 0 = 0( 正向最大速度) 和 0 = #( 反向最大速度) 两种情况进行计算。计算结果 对比如图 4 所示。可以看出, 当 0 = 0 时, 起落架 的着舰冲击力明显小于着陆冲击力, 而当 0 = # 时, 则正好相反。

某型军用车辆整车的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某型军用车辆整车的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某型军用车辆整车的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某型军用车辆整车的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作者:北方车辆研究所王军摘要:将虚拟样机技术应用于履带车辆系统。

充分考虑碰撞、摩擦等复杂因素的存在,建立了履带车辆系统虚拟样机分析的力学模型,生成了路面文件。

对整车进行动态仿真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获得了整车系统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性能曲线,从而可以对车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动态性能、动态响应和动载荷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安全分析。

给出了车辆行走姿态的动画演示过程,进行了碰撞检测、故障再现、干涉检查。

关键词:多体动力学仿真军用车辆1 引言履带车辆由于其零部件数量多,机构运动关系复杂,加上有大量极难研究的碰撞、摩擦存在,长期以来很难建立描述车辆整体性能的整车模型。

在过去对整车系统模型研究过程中,往往将零部件不规则曲面间碰撞后的作用视为连续接触,这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

由于车辆中存在诸多通过接触传递力和运动的零部件,碰撞作用较多,对碰撞过程连续接触的假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计算精度。

随着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迅速发展,使得借助动力学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对整车系统进行仿真研究成为可能。

约束反力是很难计算的一类力,部件(如平衡肘轴、负重轮、减振器等)的作用在不同时刻将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约束反力将反映许多作用的综合结果,以前用传统理论和手段很难较精确地对约束反力加以计算,虚拟样机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通过计算获得了重点零部件受力大小的时间历程,可以看到冲击引起的尖峰载荷。

此外对运动范围进行了干涉检查、碰撞检测、故障再现。

在方案设计阶段用履带车辆的工具箱——ATV(Adams Tracked Vehicle)对整车进行动力学仿真,对于某型步兵战车来说,意义非常重要。

对于行动部分的薄弱环节是否满足刚强度要求,需要利用仿真软件提前获得行动部分薄弱环节的受力情况、冲击响应特性。

再利用相关分析软件与工具进行校核,加强或改进薄弱环节的设计,能够提高整车性能与可靠性,节约经费与时间,对于及时保证研制任务的按计划完成、少走弯路具有重要意义。

舰载机阻尼着舰动力学建模

舰载机阻尼着舰动力学建模

收稿日期: 2019 – 07 – 07 作者简介: 马晓涛 (1983 – ),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 Linux 软件开发方面。
第 41 卷
马晓涛:舰载机阻尼着舰动力学建模
· 65 ·
1 舰载机阻尼着舰动力学模型构建 对现有舰载机阻尼着舰动力学模型存在的问题进
行分析,以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对舰载机阻尼着舰动力 学模型进行相应的构建,主要分为坐标系选取以及转 换模块、舰载机模型化处理模块、起落架结构简化模 块与阻尼着舰碰撞模型构建模块。舰载机阻尼着舰动 力学模型框架如图 1 所示。
题。海上环境较为复杂,紊流扰动,航空母舰在海上 是进行随机运动,而舰载机着舰有着有限的宽度与长 度限制,使得舰载机着舰难度增加。为了保障舰载机 安全着舰,对舰载机阻尼着舰动力学模型进行构建并 进行相应的分析[1]。
国内外现有的舰载机阻尼着舰动力学模型均存在 着着舰时间较长与滑跑距离较远的缺陷,无法满足现 今舰载机的要求,为此提出舰载机阻尼着舰动力学模 型研究,并设计仿真对比实验对构建的舰载机阻尼着 舰动力学模型性能进行相应的验证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彭一明, 聂宏. 舰载飞机着舰时拦阻钩碰撞反弹动力学分析 [J]. 航空学报, 2017, 38(11): 214–224.
[2] 李科华, 姚永杰, 王庆敏. 挂锁着舰过程中飞行员头颈部动态 响应机制研究 [J].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7, 28(1): 5–10.
[3] 魏海龙. 复杂海况下舰载机着舰的动力学研究 [J]. 东北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 38(11): 1595–1600.
m
(
dv dt
+
ω
×
) v

学习笔记——舰载机进舰着舰过程仿真建模_王延刚

学习笔记——舰载机进舰着舰过程仿真建模_王延刚

舰载机进舰着舰过程仿真建模_王延刚收稿日期:2007-07-17 修回日期:2008-11-24第20 卷第24 期系统仿真学报摘要:航母—舰载机—起落架,多体动力学系统,进舰着舰系统仿真模型,驾驶员和LSO 的行为特征,考虑风场扰动,海浪等因素。

该模型不仅适于航母-舰载机适配性问题,还可研究进舰着舰任务中LSO 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

通过仿真示例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引言:首先介绍舰载机进舰着舰的基本过程,并从飞行动力学的角度出发,阐述涉及的相关问题,然后对仿真系统各模块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模方法,最后给出数字仿真结果,以验证其合理性。

1、舰载机进舰着舰过程描述✈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Fresnel Lens Optical Landing System, FLOLS);✈舰载机沿下滑道保持大约-3.5°的航迹角下滑;✈平行于下滑道的5层光束,最中间为橙色,为理想航迹;✈LSO综合甲板运动、飞机特性、驾驶员技术要求调整飞行状态或者复飞。

✈常规飞机着陆:拉平;舰载机:助降系统引导,撞击式着舰,通过拦阻系统强制飞机在50——70m内减速止动,有时LSO警告驾驶员做逃逸机动。

2、建模方法2.1航母运动建模✈海上运动包括前向行驶运动和海浪造成的扰动运动,工程实践中,前者按定常直线运动处理,而后者采用平稳随机过程理论描述。

✈文献[10]提供一种拟合窄带平稳随机过程频谱的实用有效的工程方法——成形滤波器法,以白噪声输入一个拟合的航母运动近似传递函数,得到航母扰动运动,再叠加航母行驶运动最终得到用于仿真的舰船运动。

图1舰载机着舰示意图2.2航母扰流建模✈航空母舰扰流的模拟方式有频域法、数据库法和工程化方法三种,仿真模拟较为普遍采用的是第三种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根据航母扰流的物理特性和成因建立模型,以美军标1797A推荐的模型较为完善,给出的航母舰尾流(包括稳态分量、自由紊流分量、周期性分量以及随机分量)扰动速度的空间分布,能满足工程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舰载机是以航空母舰或其他军舰为基地的海军飞机。

能否更安全着陆是舰载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舰载机着陆过程中会承受较大的冲击负荷,特别是机轮在着陆滑跑过程中通过诸如拦阻索、甲板信号灯等障碍时,会引起较大的起落架载荷增幅。

过大的载荷会导致起落架缓冲性能失效从而引发严重事故。

因此,准确建立舰载机着陆滑跑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分析起落架缓冲系统对此冲击载荷的影响,对舰载机起落架的研制与试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起落架系统作为飞机最重要的承力功能构建,用以飞机起飞、着陆、地面滑跑和停放,并吸收着陆撞击和滑跑冲击的能量。

它的设计师飞机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包括的内容多、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因而起落架设计是要经过多次反复设计完成的。

这就导致起落架设计的周期长,设计效率低。

另外在进行起落架分析和设计的时候,通常要建立一定的试验装置。

例如在进行起落架落震实验时,实验装置复杂且能测得的数据少。

我国的落震技术远远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只能测量机轮垂直力、水平力、重心位移、缓冲器位移、轮胎压缩量等几个参数。

机轮的侧向力、机轮的三方向位移和三方向加速度、起落架加速度、起落架主支柱上关键部位的应力都不方便测出。

舰载机对起落架的性能要求比普通飞机更高。

如何研制这种高性能的起落架是发展舰载机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立舰载机着陆滑跑动力学模型,可以直观了解舰载机起落架在着陆滑跑阶段受力变化,再利用仿真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起落架系统的运动分析、载荷及应力分析、动力学分析,能够较好地代替实物实验装置。

它有投资少、试验简单方便、测得的数据多、精度高等优点,可以大大提高起落架的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

仿真软件的使用将为我国节省大笔的科研资金投入,另外使用和维护费用低廉。

在飞机设计的极为重要的起落架设计当中,仿真软件的设计可以使设计更为优化。

在设计过程中,根据选择的参数在软件上仿真,根据仿真结果,适当的修改设计参数,从而优化设计提高设计精度和效率,对舰载机及其它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起落架缓冲系统由轮胎和缓冲器两部分组成。

其中,缓冲器承担主要的缓冲任务。

起落架缓冲性能设计是起落架设计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使飞机起落架满足长寿命、高可靠性要求的重要环节。

具有良好缓冲性能的起落架,才能使飞机起落架在着陆、滑跑和地面操控过程中具有较低的疲劳载荷、良好的稳定性、舒适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1.2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现状舰载机,目前仅有几个发达国家能够独立研发,主要是因为它在飞机各结构方面的设计比普通战机要求更高。

现在先进的舰载机主要是美国的麦道公司(现已并入波音公司)与诺斯罗普公司一起联合研制 F/A-18“大黄蜂”、俄罗斯的苏霍伊公司研制的Su-33、法国达索公司研制的“阵风”等。

在研制过程中各国都努力减少舰载机着陆滑跑的距离,从而增加航母载机数量,增强航母的作战效应。

在研究舰载机着陆滑跑的过程中,除了考虑阻拦索等因素外,更多的会研究起落架的特性。

通过分析起落架着陆滑跑过程的受力特性,相应地增强起落架的受力负荷。

影响起落架性能的主要是缓冲器。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对缓冲器就开始研究,当时出现的变油孔技术让起落架缓冲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7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对主动和半主动起落架进行了研究。

99年德国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模糊控制器进行飞机着陆和滑跑状态下的半主动控制研究。

现在各国对磁流变阻尼缓冲器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我国也开展了与起落架现代设计技术密切相关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中有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变油孔双腔缓冲器设计技术,飞机前轮防摆技术,飞机地面运动动力学分析技术,长寿命、高可靠性起落架设计及寿命评估技术,起落架结构优化设计技术,起落架收放系统仿真分析技术,起落架主动控制技术等,这些成果部分地应用于型号研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许多学者和研究生在理论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起落架设计与评定技术指南》集中反应了我国近年来在起落架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进展情况。

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大量研究成果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作为模型、算法或程序模块集成于一套系统中,成为设计师的实用工具,更没有在高水平的硬件与软件平台上形成一套先进、实用、高效的起落架专业CAD/CAE软件系统,因而我国型号研制基本上仍是完全采用传统模式,费时、费力、耗资。

国内起落架的研究软件主要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共同开发的起落架设计分析软件系统LCAE,功能比较强大,能进行结构布局设计、起落架机构运动分析或应力分析、有限元总体应力分析、变形及载荷分析、缓冲性能分析、损伤绒线分析、及破坏危险性分析。

可以实现图形及文本的前处理功能、后处理功能、分析程序的过程处理功能。

另外还有南京理工大学和沈阳飞机研究所的起落架设计专家系统ALGDES,它能进行结构布局设计和强度分析、系统空间位置造型仿真机干涉分析,它建立了起落架设计的知识表示形式和组织形式,即专家系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都做过起落架防滑刹车系统的机械装置和仿真软件。

有学者研究了飞机所受到的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介绍了最大过载对飞行、起落架和气动力参数的敏感性。

从国外文献上来看,有的从动能的角度研究了起落架摆振,还有的对在各种条件下的起落架性能进行了仿真,主要是在载荷及变形方面给予仿真。

现代设计技术在国外各行业的应用及取得的巨大经济效益是与各行业在“基础技术”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发展行业现代设计技术密切相关的。

在起落架行业,国外在大力开展起落架理论与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应用起落架现代设计技术。

在与现代设计基础密切相关的起落架专业理论研究方面,国外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已做了大量专题研究工作。

如DAUTI等公司从六七十年代起对起落架结构进行了大量实验与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和方法。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利郎研究所在七八十年代就已把有限元、模态分析技术、多体动力学和主动控制技术引入起落架问题研制中。

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分析方法。

在可靠性方面,美、英、德等国的主要起落架生产商已分别拥有了自己的起落架可靠性设计体系,并用于产品研制、生产中。

这些起落架专题研究提供的先进理论成果,为国外起落架现代设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专业理论支撑。

在综合运用起落架先进理论研究成果与一般现代设计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外早已开发出了一套成熟的起落架现代设计技术及相应的起落架专业CAD/CAE一体化软件工具,并已推广应用于起落架产品研制中,取得了巨大效益。

德国航科宇航研究院在研制起落架中就开发与运用了起落架动态仿真与优化CAD/CAE 集成软件系统SIMPACK。

在研制的初步阶段,根据起落架的初步要求,由起落架的模型库确定起落架的结构形式、收放系统和缓冲系统,并建立起落架着陆、刹车、牵引、转弯等方面的动态力学数学模型,用计算机精确地模拟起落架的上述性能(以往都是大量的试验来确定研制中的起落架的性能),然后再对一些主要部件进行最优化设计。

由于开发与应用了起落架现代设计技术,研制费用与周期大为降低。

意大利DAUTI公司70年代就已建立了起落架CAD/CAE系统,并应用于各种起落架产品的研制中。

从查阅的一些文献来看,在起落架仿真方面的研究主要都是集中在某一个机构或部件上的。

比如缓冲器的缓冲性能分析、滑落摆振分析、防滑刹车的研究,但是在起落架一体化地运动特性仿真研究中,各个分部质量所受到的力、速度、加速度的大小等动力学特性仿真研究却涉及的很少,而这些也是起落架整体特性的关键。

有的虽然在起落架一体化仿真方面做过研究,但都仅限于结构局部设计,机构运动分析。

1.3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对某型舰载机的起落架着陆滑跑过程进行合理详尽的分析,完成对轮胎、缓冲器、起落架走步模型的建立,并利用Adams 软件对这些模型进行仿真。

1.4本文的章节安排和内容介绍本文通过对起落架结构的了解和对其受力特点的分析,建立了舰载机起落架在着陆滑跑阶段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Adams软件对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

本章首先介绍了起落架在舰载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舰载机将来的发展趋势和对起落架性能的要求。

最后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起落架结构及受力分析。

本章首先介绍了起F-18舰载机的起落架结构形式,确定受力特点;其次,介绍了起落架的组成及其主要构件,分析各构件的受力特点。

第三章建立起落架着陆滑跑动力学模型。

本章完成了舰载机滑跑阶段,轮胎模型、缓冲器模型和走步模型的建立,查找了各模型的参数。

第四章利用Adams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

本章首先介绍了Adams软件的功能及其仿真方法,然后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并分析仿真的结果。

1.5小结本章介绍了研究舰载机滑跑动力学模型的意义,确定了此次课题研究的目的,阐述了舰载机和起落架研究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起落架结构及受力分析2.1 起落架结构和形式起落架由缓冲器、扭力臂、收放作动筒及机轮等组成,缓冲器是其必须具备的重要构建。

机轮主要是由金属轮毂、刹车装置和轮胎组成。

本文研究舰载机着陆滑跑动力学模型主要以缓冲器和轮胎为研究对象,对二者建立力学模型进行分析。

在分析舰载机着陆滑跑过程时,首先会考虑的是舰载机重心位置,这直接影响到舰载机对起落架压力的变化。

起落架形式是指支点数目及相对于飞机重心的位置特征。

它具有四中形式:前三点式起落架、后三点式起落架、自行车式起落架和多支点式起落架。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美国的F-18舰载机,它的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缩短着陆滑跑距离,在较强烈地刹车时不会出现翻车和倒立并可以避免发动机喷出的燃气污染跑道。

按起落架结构特点可分为支柱式起落架和摇臂式起落架,F-18舰载机采用的是支柱式起落架。

所谓支柱式起落架即缓冲器与承力支柱合一,由支柱与活塞杆套接起来的缓冲器,机轮直接连接在支柱下端,支柱上端固定在机体上。

此种起落架的支柱由于斜撑杆的支持作用,相当于具有双起点的外伸梁,使支柱所承受的侧向弯矩大为减少。

支柱式起落架传递载荷直接、构造简单、体积小易、于收放,因而被广泛采用。

如果起落架具有足够的高度,而且缓冲器行程及其轴套之间的初始距离不受限制,利用支柱式起落架可以减轻起落架的重量。

图1 支柱式起落架2.2 轮胎轮胎可分为低压轮胎、超高压轮胎和超高压低断面轮胎。

F-18舰载机采用的就是超高压低断面轮胎,它具有很高的充气压力,抗摩擦性能高等特点。

这种轮胎的缓冲性能和承载能力很大。

飞机在着陆时轮胎的受力情况如下图所示:图2 轮胎受力分析2.3 缓冲器起落架是飞机着陆、滑行、停放的承力装置,能够消耗和吸收飞机在着陆时的撞击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