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文化和艺术的运动,它主张超越现代主义的理性、客观、单一和统一观念,强调多重性、复杂性、相对性和主观性。
其基本概念包括:
1. 相对性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没有固定的本质或意义,而是由观察者的观点和语境决定。
多元性是指存在许多不同的真相和解释。
2. 超越和颠覆: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二元对立和意识形态,试图颠覆既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秩序,以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真实的社会。
3. 立场性和主观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和价值观都是主观的,不存在普遍的标准或普世的真理。
我们在选择观点时必然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利益和态度。
4. 文化和社会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和社会实践是塑造认知和行动的根源,而知识、权力和身份都是从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5. 防御和戏剧化:后现代主义认为人们由于社会和文化压力,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内心和态度,以防止受到伤害。
因此,后现代主义作品经常通过戏剧化手法来暴露这种防御行为。
后现代主义

⒈从形式上讲: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 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 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 系。
⒉从内容上看: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
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 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 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 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
1983 年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SWA 为约翰· 曼登(John madden)公司位于科 罗拉多绿森林村庄的行政综合区一组玻 璃幕墙的办公楼群设计的万圣节 (harlequin)广场,设计不仅体现出文艺 复兴式的历史主义风格特征,并且以超 现实主义的手法赋予场所强烈的对景观 体验主体—人的消解的解构特点。
后现代主义
定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 “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 殊性和唯一性。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 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 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 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 文化思潮。 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 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最后,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人和景观始 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 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 么前卫和狂飙,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 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园林设计师玛莎· 舒沃茨(Martha Schwartz) 的代表作是位于亚特兰大的瑞欧购物中 心庭院设计(RioShopping Center),300多 个镀金青蛙组成的方阵排列整齐、给人 极大的震撼,甚至具有一种神秘的魔力。 青蛙这一意象显然来自于自然环境中的 一种活生生的动物,它们在自然界中的 数目正在逐年减少,玛莎· 舒沃茨以一个 坚定的景观保护者的身份向工业化之后 遭受创害的自然现状的发出警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成为了当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认为现代主义过分强调了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忽视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历史性等因素。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符号的使用对人类认知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往往采用了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象学、文化相对主义等多个哲学流派的思想和方法。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领域的作品往往采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强调了文化的混杂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也常常采用了反传统和反规训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界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后现代主义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权力、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对于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对其哲学和理论、文化和艺术以及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表现?特点。
后现代产生原因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后现代评价积极:反独断,回归人性消极:混乱,无序后现代主义的线索时间: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后现代。
感性理性:古希腊:前苏格拉底—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方法论、态度,柏拉图理念,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中世纪:奥古斯丁神性压抑人性和谐秩序完满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反神性,扬人性启蒙运动:理性现代(19世纪):理性独断,损害人性后现代: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1. 后现代主义概念后现代主义主要包含两个意思: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主要是时间层面)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
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批判)——一般意义的理解(文化,社会,经济)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
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发展)——文学,绘画,建筑。
本身就有了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只是继承并发扬。
后现代性是与现代性对抗,对立,对现代性批判中建立的,也就是有2. 特点1,反理性。
2,时代性。
汇集了多种文化,文学,哲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
它孕育于现代主义母胎,在二战后于现代性决裂,成为一个对西方现代性加以质疑的思潮。
3,批判性——反本质,反中心。
4,碎片化——反同一,反整体。
差异,不确定,多元性。
3. 表现:电影广义许多反映小人物生活的电影都可以归于后现代。
典型:阿甘正传。
王家卫。
4.原因直接原因:反现代根源:后现代-现代(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世纪(天主教)-古希伯来、古希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运动,该运动出现在20世纪末。
它反对现代主义思想,并试图解构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的主要目标是挑战和激发人们对现代社会、文化和知识的看法,将重点放在语言、认知和权力关系方面。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反对理性和真理的唯一性。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观念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选择。
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抛弃现代主义中的规范性知识,接纳多元化的观点和经验。
他们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
后现代主义也强调对语言的怀疑。
它认为语言不是一个中立的工具,而是被权力和社会结构塑造的。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解构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以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评。
它认为现代社会的制度、价值观和权力结构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体性。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打破这些限制,从而促进个体的真实自我表达。
在文化方面,后现代主义鼓励多样性、杂糅和随机性。
它试图挑战传统的文化边界、规范和定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和音乐作品常常表现出复杂、模糊、矛盾、离散和不连贯的特点。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批评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主观和相对,忽视了客观的真理和现实情况。
他们指责后现代主义者破坏了伦理和道德价值观,并导致文化的分裂和混乱。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评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哲学运动,试图挑战现代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强调多样性、文化边界的模糊和反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判。
然而,后现代主义也面临着争议和批评,因为它被认为是过于主观和相对的。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反对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强调客观性和标准化,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主观性。
它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地发展。
它的主要影响包括文化理论、艺术、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是,现代性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这意味着,现代主义所认为的标准化和客观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失效。
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和个人的多样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艺术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形式和意义的探索上。
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更加多元化和主观的材料和方法,如实验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媒介和表现方式,而是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在文学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小说和诗歌形式的探索上。
作家们开始使用更加多元化和主观的主题和情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主题和情节模式。
诗歌也变得更加实验性,不再局限于语言和韵律的限制。
在社会学方面,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
它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分化等。
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这些问题,并提出新的社会理论。
在政治学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民主的探索上。
它认为,政治权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改革和变化来调整。
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政治权力的本质,并提出新的政治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运动。
它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
它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对形式和意义的探索、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化和哲学潮流,它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并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后现代主义要强调的一个关键概念是多元性。
它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真理或价值观能够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境。
相反,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观点和文化,并且这些多样性是值得保护和尊重的。
后现代主义提倡人们对于他人的观点和差异持开放、宽容的态度,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和包容。
其次,后现代主义强调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真理,而是所有的观点和价值观都是相对的,取决于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
这意味着人们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来评判他人,而应当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并对多样性持相对主义的态度。
第三,后现代主义认为不确定性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一种常态。
它认为人类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也无法获得完全的知识和理解。
因此,对于未来的发展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人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并避免对未知的恐惧。
后现代主义主张人们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持审慎和谦卑的态度,不以自己的认知限制思维和行动。
此外,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了权力、身份和文化的关系。
它认为权力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以不同形式和方式作用于个体和群体。
后现代主义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的身份,在权力关系中寻求平等和公正。
它也呼吁人们支持和保护不同文化的平等和多样性,并拒绝将某种文化视为优越的偏见和偏见。
最后,后现代主义还关注文化的娱乐化和商品化。
它指出商业市场和媒体对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现代主义主张人们应当保持观察和批判的眼光,不被商业营销和消费文化所束缚,同时对于文化产品和媒体的创造持开放的态度。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相对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哲学思潮,它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并对权力、身份和文化进行关注。
它提倡人们对他人的观点和差异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对权力关系和文化商业化保持批判性思维,以实现社会的多元和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一元论
新实用主义者罗蒂以宣扬后哲学文化的方式否 定传统哲学。他认为启蒙运动的先知们否定了 中世纪的神学文化,使神学文化变成了后神学 文化,即哲学文化。现在呢?人们已经不再相 信那种主张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大写哲学了, 在大写哲学消失以后,接替哲学文化的就是后 哲学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不讲本质、不讲 基础、不讲主客二分、不讲结构。后哲学文化 是没有核心、没有标准的多元文化。
后现代时期是现代之后的时期,超越现代 的时期,是总体化走向差异化多样化时期。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思考
二元论对一元论; 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 逻辑中心主义对问题中心主义; 元(宏)叙述对多样化具体化叙述; 高位文化对多位文化; 同质性对异质性; 整体性对差异性等
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方法
德里达用解构的方法(拆解结构的方法), 即从内部突破的策略,通过揭露近现代哲 学文本(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对象)自身的 矛盾,拆解其原有的结构,消除结构中一 切确定的和固定的东西,颠倒中心与边缘 的关系,消解中心和主体,从而颠覆文本 原有结构。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小结前现代:山是山,水是岁;Fra bibliotek古朴、自然、原始
现代: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现代、技术、人造
后现代: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多样的、超越原始的自然、情境化的科学 技术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一)主体观的变革 原子论与机械论的“ 主体观”:实体构成
世界,实体之间由某种力来维持,较高等 级的实体的属性都能从组成它的较低级等 级的实体的属性与相互作用中得到解释, 它们都受某些决定论规律支配、沿着单一 轨线进化。 康德:自主的理性的力量。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三)文化课程观的变革: 2.大众文化知识是课程的主要资源 (1)(学术)理论知识文化; (2)技术知识文化; (3)实践知识文化。 课程知识的具体化,课程编制:问题(主题)
中心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四)教学的变革:教学是一种审美 1.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2.对主体尊重的方式:交流、理解、互动… 3.主体自身的参与、体验、理解、实践…… 4.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一)主体观的变革 康德:自主的理性的力量 我是谁? 我的内涵是什么?宏达叙述 数学家?科学家?艺术家?
教育家?大写的人 没有过去、没有背景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一)主体观的变革
理性主体(a thinking subject)--科学主体 ( a science subject )主体是抽象存在,凡是非理 性的属性(冲动、兴趣、情绪、性爱……)都 是被抑制的。
后现代解构
斯麦特(Smart)认为,后现代是一个歧 义的成问题的术语。(1)用来区别历史 时期、审美风格和知识状况的变化;(2) 概念化差异--超越现代的根本形式; (3)描述肯定或反对的、批评的或进步 的话语或运动。但是,后现代是不能明晰 的,不能整体化(totalisation)的。
小结
现代(时期)(modern)是指历史发展的 新纪元,起始于18世纪启蒙运动,与“ 前 现代(premodern)的明显的古代的稳定性 形成显明的对照。它标志着建立工业资本 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开始,意味着对原有经 济与社会文化的瓦解的开始。
非理性主义思潮:德国20-30年代右翼知识分子(海 德格尔、容格尔[Ernst Junger]、舍勒尔[Max Scheler]、卡尔·施米特[Karl Schmitt],叫嚣着大地、 鲜血、战争、种族的,把德国纳粹主义、苏联共产主义与 美国自由主义,统统都是“同一回事” 。
“保罗·德·曼事件”
由德里达打头,所谓的“耶鲁四人帮”为后盾的 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地在全球漫延开来。其 中最著名者,叫保罗·德·曼。此人极其聪明,文 笔流畅,思路清晰。其基本观点是,一切文本都 是作者袒露与隐瞒的运作,记忆与遗忘的策略。 一切阅读都是误读。而写作与阅读则构成作者与 读者之间一种揭露与掩盖、设访与投射的游戏。 80年代末,从他年轻时期的某些档案材料中, 人们发现了他原来是纳粹时期一个积极的反犹主 义者。于是,美国大学特别是英文系里那些天真 的解构主义信奉者们,突然惊讶地意识到了某个 事实:解构主义与罪恶意识的压抑(遗忘)之间 的不经意流露的关联。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方法
伽达默尔是用把语言过程独立化的方式来否定传统哲 学的。他认为语言是诸多存在得以表现的存在,是一 种根本的存在。他非常重视语言,认为能够被人理解 的存在就是语言。人们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实际上就 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他说:“理解是属于被理解东西 的存在”,是历史的效果或叫效果历史。“属于被理 解东西的存在”也好,历史效果、效果历史也好,都 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打上人 的主观烙印,产生“偏见”。
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方法
一旦“中心”不复存在,那么结构系统 中原先在价值论上被认为是主要和次要 的对立关系,不就可以颠倒过来吗?例 如言说与书写、存在与非存在、本质与 表象、真实与谎言、所指与能指等,一 般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然而,一 旦认识到这些结构是一个中心消解的结 构,那么,人们在价值判断上就不妨把 后者看得更为重要。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二)消费者至上的个性化教育服务观:削 弱权威,通向解放
(1)服务质量是第一位的,权威对于教师的 的不可控性;
(2)学生对于服务的选择性,摆脱了为选择 的单一消费的权威的控制性;
(3)社会成层的多元性。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三)文化课程观的变革: 1.主流文化是大众主义文化 (1)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位置; (2)先进文化、中间文化、腐朽文化; (3)海派文化、京派文化; (4)双城比较。
教育学术前沿理论讲座
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
内容框架
一、后现代主义内涵探究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后现代本质
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孕育着现代性之后的某 种东西,或者替代它的东西。它又是源于现代性 的划时代的转变,包涵新的社会整体的出现(有 自己本质的组织原理)。后现代性指一个新纪元, 一个新时代,指新社会-经济秩序。 尼克尔松(Nicholson):后现代主义必定决绝把 “自我”描述为代表一套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永恒 的理念;它必定坚持作为一套在其时间内的具有 时间性的可修正的观念(点)而被认识(可)。
疑问:那些支配社会制约关系的机制的合法性 本身也需要合法化证明。
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的知识观
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 科学知识不可能知道或让人知道它是真 理性知识,除非它求助于另一种知识即 叙事知识。
未来的社会因此将不大可能落人牛顿式 人类学的规范(诸如结构主义或系统理 论),反而会遵循一种语言粒子应用学 的规律,语言游戏层出不穷——具有多 种成分的异质生成性质。它们只能导致 机制的分解——即局部决定论。
后现代:时间观
后现代时期(The Postmodern monment) 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它首先是一种思维 存在,贝尔(Ball)认为,后现代时期是 在发展变化的,是不确定的。更多的是 一种感觉,不安全的感觉,这种感觉是 自我批评性的,这就是后现代时刻,后 现代感。 从什么时间算起?
后现代解构
后现代主义:建构方法
以美国学者大卫·雷·格里芬、小约翰·B·科布为 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在回应激进 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后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它 对现代哲学也是持基本否定态度的,但不主张 激进性的彻底摧毁,而是强调批判性的反思, 实现对现代哲学的超越。这一流派的主要内容 有: (1)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反对个人中心主义, 认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自我不是自足 的,永远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是关系网中 的一个交汇点,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因此, 个人应养成“倾听他人”、“学习他人”、 “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
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方法
按照德里达的分析,在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 中,人们总要认定一种不受质疑的“真言”(理 性的声音或上帝的旨意),总得有一种语言文字 与其语意不可再分的“逻各斯”(logos)。 它是认识的出发点或中心,既置身于人的认识系 统之外,又维系着人的认识系统。这种“逻各斯 中心主义”,恰恰是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致命矛 盾,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结构的致命矛盾。既然这 些“中心”都是置身于结构之外的,那就说明这 些结构是“中心消解”的。
后现代主义:建构方法
(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反对人类 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 整体,世界万物都有其价值和目的,自 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掠夺的对象, 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园,从而超越了 现代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二元对立 论。
(3)在不同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中, 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与 利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父权制。
言说主体(a speaking subject):生动活泼的主 体、丰富多彩的主体、差异性的主体、主体自 身的意义建构和与时俱进的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二)消费者至上的个性化教育服务观:强 调消费与消费者的文化 削弱生产(教材)中心的构架,造就多样 性、不确定性、开发性等。 对主体的尊重的多元性(非理性尊重), 爱心,情绪情感的发展,无歧视性尊 重……
利奥塔的知识观
交流是为了达成共识吗?如争辩的目的 是达至共识(homologia);指谓的统一 性保证一致同意的可能;对话参与者相 互平等;甚至非直接地认可对话为一种 游戏,因为那些拒绝接受规则的人(或 因懦弱或因粗鲁),都已被排除出圈。
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的知识观
彼此(师生、家长与孩子、专家与实践者、 交流双方)意见的同一性违背了语言游戏 的异变性,而创造发明总是起源于争辩分 歧。后现代知识并非仅仅是权威手中的工 具;它增强我们对于差异的敏感,促进我 们对不同通约事物的宽容能力。它的原则 不是专家的同一推理,而是发明家的谬误 推理。
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与后文化 (post-culture)、后工业(post-industrial) 等社会概念相联系,由信息技术引发变 化,尤其网络技术导致的信息传播和扩 散的全球化。 不可预测性、多样性、差异性、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