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1 后 现 代 主 义 的产 生 、 展及 影 响 发
后 现代 主义是 旨在 反抗 现 代 主 义 纯 而 又纯 的方
主义设计的倾向, 这是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体系
和设计 方法 所 导致 的 , 这就决 定 了后 现代 主义 风格 首 先表 现在 建 筑 方 面 , 后 由建 筑 艺 术 影 响 到 其 它 领 而 域 。其方 式 主 要 有 两 种 : 是 进 入 2 一 o世 纪 8 o年 代 后 , 现代 主 义 已成 为 一股 发 展 的潮 流 , 种 时 尚的 后 一
的一种 综合 性 的哲学 与文 化 思 潮 , 向全 世 界蔓 延 。 并
和装 饰 , 把其 与波 普艺 术 的艳丽 色彩 以玩 世不 恭 的手 法 主义结 合起 来 。穆 尔 设计 的美 国新 奥 尔 良意 大利 广 场是后 现 代主 义建 筑 的名作 。 17 年 美 国建 筑评论 家詹 克斯 出版 了《 现代 建 97 后
筑 的语 言 》 一书 , 系统地分析 了计领域[ 。 1 ]
后现代 主义设 计 产生 于 2 o世纪 6 o年代 , 当时部 分 西 方 青年 建筑 家对 于现 代 主义 国 际 风格 的垄 断 地 位感
悖 的建 筑 , 明确 地 提 出 了后 现 代 的概 念 。给后 现代 建
维普资讯
计的隐喻意义 , 通过借用历史来 增加设计 的文化 内
涵, 同时又反 映 出一种 幽 默 与 风趣 之 感 , 独 功能 上 唯
的要求 被忽 视 了。
估量 的影 响 。
⑥ 后 现代 式 空 间 ( 或被 称 为 超级 手 法 主 义 )] 口 。使先 前各 自为阵 的反 现代主 义运 动有 了统一 的名称 和确切
的内涵 , 并为后 现代主义 奠定 了理论基 础 。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其设计理念是对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规则、整洁和功能性的反思,强调个体性、多样性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的建筑风格和理念相继引入中国。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实践开始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一些知名建筑师开始尝试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融入到中国的建筑实践中。

随着国内外建筑教育的更新换代和建筑师的专业培训,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90年代末期以及21世纪初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新型建筑需求不断增长,后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许多大型城市开始涌现出一大批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的广州塔等。

这些建筑作品不仅在外观上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建筑功能、空间利用以及城市规划方面也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1. 多样性与个性化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特点。

由于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面貌的多样性,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采用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设计语言和手法。

这些建筑作品常常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西方的建筑理念,如轻盈的曲线、丰富的色彩,充分展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在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中,设计师们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他们在设计建筑时,常常会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力求在现代化的同时保留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气息。

这些建筑在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设计中,常常采用了丰富的符号和象征,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以建筑为例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以建筑为例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以建筑为例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作者:赵阳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8期文/ 赵阳、周美霞江苏大学中国镇江 212013【摘要】随着设计的发展,“后现代”一词在得到了更多关注。

“后现代”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时间概念。

它潮流时尚,不墨守成规。

后现代萌芽在建筑领域,随后发展到工业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给设计领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建筑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本文从建筑角度分析。

改革开放过程当中,中国现代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相对空缺,因此国内先驱纷纷向西方学习已经成熟的先进的设计思潮和设计方法。

同时,西方设计主动进入中国,给国内设计界予以启发。

本文以后现代主义设计为基础,以其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为主线,以建筑的设计为例分析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设计;建筑1 概述“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是不同的。

“后现代”是历史时期,是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即20 世纪70 年代后的设计探索。

“后现代主义设计”早期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发展到其他领域。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细想基础是反现代主义设计,它的设计实践十分复杂独特,而且流派纷杂。

“后现代主义设计”具体分为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新现代主义。

如果按照设计风格来划分,怎可以进一步的分为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以及微建筑风格等。

2 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主要是具有高度隐喻的设计风格以及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

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审美上,注重文脉、历史主义和象征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当中的历史、乡土性以及民族性等使它开始朝着隐喻式、乡土式以及新模棱两可空间发展,它通过激发人们的阅历和经验来构成各种联想,加强设计当中的含糊性和戏谑性。

与此同时,后现代派一直致力于发掘传统文化意义,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他们竭力在作品上利用传统文化的意象,使作品尽可能地表现出自然、亲切和美观的形象。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指的是一种风格,其主要特点是在构造、形态、色彩、空间、节奏
等方面体现出来的非线性、多元化、多样性等。

它强调材料的质感和本质,突出建筑空间
的品味和设计的创新性,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艺术感和个性化。

在中国的应用研究中,
后现代主义建筑凭借着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了当今中国建筑界热门的话题。

在中国建筑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当时
国内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建筑的发展和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应运而生,很快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在大量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例如北京的光华门大厦、上
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广州的广州电视塔等。

这些建筑不仅符合现代化建筑的要求,
更体现出独特的设计创新和个性化风格,极富艺术价值。

近些年来,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

特别是在当今大
环境下,后现代主义建筑不仅仅是一个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具有时代性的意义。

同时,后现代主义建筑中注重个性化和创新的特点也逐渐得到了发扬,以特色和独特性为
主导的建筑风格成为了一大特色。

除了出现在城市中的大型建筑物之外,后现代主义建筑也逐渐应用于社区和住宅建筑。

一些设计大师开始将后现代主义风格小而精致的构造方式融入到住宅建筑中,让人始料未
及的创新越来越多地出现。

这种以个性化和创新为核心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逐渐被普
通消费者所接受和欣赏。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在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在分别从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风格应用案例、影响和意义、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国,应用研究,发展历史,风格,应用案例,影响,意义,未来发展趋势,挑战,困境,总结,展望1. 引言1.1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推动建筑创新与变革。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设计思想,能够启发人们对空间的重新思考,激发建筑师的创作灵感,为城市景观的塑造提供新的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还能够促进建筑产业的发展,推动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融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实践案例,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推动中国建筑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对于促进建筑行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其特点是颠覆传统建筑规范和风格,强调建筑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对空间的利用和创新,追求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通过抽象的形式和特殊的材料表达建筑师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

后现代主义建筑将建筑视为一种语言,借助不规则的形状、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色彩表达设计师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观念。

建筑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非对称的布局、错落的立面和抽象的装饰,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试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形 式 就 成 为 了一 种 流行 的趋 势 。这 种 思 想 阻碍 了建 筑 形 式 的 创新 , 终成为一种“ 最 四不 像 ” 建 筑 思想 和 建 筑形 式 。 因此 , 的
富 了建筑美学 的理论内容 。中国当代建 筑设计师应该在 吸收 国际建筑理念的 同时融合 中国传统 建筑思想 ,走 出一条既体 现 中国传 统建筑风 格又跟得 上 国际建筑 设计潮 流 的发展道
馆 的 兴 建 不 仅 给 予 中 国还 给 国 际 建 筑 设 计 界 以 极 大 的震 撼 , 体 现 了 中 国建 筑设 计 的审 美 取 向和 价 值 观 念 。面 对 现 有 的成
史环境中 , 深入挖掘传统精髓才能让我们正视传统 。 中国当代 建筑设计只有深入传 统 , 在传 统中找 出 自身的“ 性” 个 和现代 性才能让其更加大放光彩。 第二 ,后现代的建筑风格让 中国 当代建筑设计盛行一股
关 键词 : 现 代 主 义 ; 筑设 计 ; 统 ; 古 后 建 传 复 中图分 类号 :5 J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5 5 1 ( 0 2 — 0 9 0 1 0 — 3 2 1 3 0 3 — 1 2 0)
建筑有着 自身漫长的发展历程 ,但是建筑美学却是一个 新兴学科。建筑美学融合 了美学与建筑学的内容 ,是艺术 美
LT lERA T oRY RY HE
文 艺 论 理
艺 术 广 角
试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 中国建筑设计 的影响
傅 施 黎
( 鲁迅 美术学院 , 宁 沈 阳 10 0 ) 辽 10 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 建筑美学的解析来讨论其对 中国建筑设计 的影响 , 评析 当代 中国建筑的现 实状 况及所 面临的 困惑, 重新审视传统 , 正视 现代 , 建立与我 国国情相 宜的建筑设计道路 。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它摒弃了传统的建筑规范和限制,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追求在建筑中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在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本文旨在对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独特性和多样性,摒弃了传统建筑的规范和限制,以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态度来构思建筑。

它主张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注重材料的质感和表现力,追求在建筑中表现出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造型上大胆、奇特,常常使用抽象的形态和非对称的结构,强调建筑的动态与张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注重功能与美学的结合,追求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那时,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许多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开始将后现代主义风格引入中国,将其运用于一系列重要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中。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了诸如广州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北京国家大剧院等一系列后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作品,这些建筑继承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成为中国城市的新地标。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重大城市更新和CBD建设项目中,后现代主义建筑更是成为了建筑设计的首选风格之一。

北京的国家体育场、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广州的广州塔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都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色,奠定了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抽象的形态著称。

在建筑外立面和结构设计中,常常运用大量的曲线、抽象的几何形状和非对称结构,构成了建筑的奇特风格。

比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就采用了抽象的椭圆形外观,外部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整体造型宛如一个水晶宫殿,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杰作。

后现代设计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前景

后现代设计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前景

后现代设计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前景作者:王莹刘瀚谦李璐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2期听到有人嘲弄某人,你怎么这么后现代啊?或者你长得真像后现代模特儿,诸如之类调侃。

后现代即使反现代,设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现在这个现代与后现代杂糅的时代在中国以致世界都产生巨大变革。

设中的后现代概念首先出现于建筑设计领域。

美国建筑家及理论家罗伯特•文图里最早明确提出了反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

他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堪称一本反对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思想的宣言。

书中肯定了现代主义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同时提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国际主义丑陋、平庸、千篇一律的风格限制了设计师才能的发挥并导致了单调乏味的欣赏趣味。

另一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提出的传统和混乱的审美趣味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形成的雏形。

之后的英国建筑师及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为确立建筑设计后现代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是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詹克斯详尽地举例和分析了一些建筑新潮,把它们归于后现代主义范畴,使后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广为流传。

上述60年代发端于建筑设计的反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在70年代的建筑实践中突出地体现出来。

文图里设计的公路边的商店其触目的视觉效果就是对60年代POP风格的直接引用。

查尔斯•穆尔设计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也是典型体现。

他把古典风格和神奇想象集于设计中,考虑当地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直接把意大利的地图搬到了设计中,象征着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处瀑布般地流淌下来。

1978年-1983年在纽约的美国电报电话纽约总部大厦,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代表作。

由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和伯奇设计,是使用了混合的建筑语言的折中主义作品。

大厦整体类似一高脚柜,采用了古典建筑语言--拱,借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教堂的形式。

把巴洛克时代的教堂与现代商业化的POP风格融为一体,是使用前人作品的不朽性和象征意义的巧妙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以鸟巢、水立方和央视新大楼为例梁爽祁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Post-modernism Architecture in China- The Bird's Nest, Water Cube and the CCTV's new building as an exampleLiang Shuang Qi Jiahua(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摘要: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奥运场馆的文化意义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露出来。

面对那些花费巨资兴建起来的各种建筑,我们既可以透过材料、造型、工艺等外观去进行美学审视,也可以超越这些建筑的物质属性,从周边环境、当时国情、设计理念等角度进行关注,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

本文力图将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对“鸟巢”、“水立方”、央视新大楼这几个代表性的建筑逐一展开分析,在归纳美学效果的同时揭示其中的文化意义,对这些将载入史册的建筑进行比较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代表性建筑;审美文化解读Abstract: As a landmark building,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Olympic venues are being over time, but revealed. Those who spend huge sums of money to build up the face of a variety of buildings, we not only through material, shape, technology, etc. to carry out aesthetic appearance of look, you can also go beyo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buildings,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hen the conditions, the angle of design ideas be concerned abo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lat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article seeks to integrate these two aspects, the "Bird's Nest", "water cube," CCTV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each of these representative to analyze, In sum, while aesthetic results reveal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buildings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post-modernism; representation of architectur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2008年8月,中国奥运,惊艳世界,与此同时,中国的奥运建筑也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

自申奥成功以来,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掀起的奥运建筑热,在社会上引起过不少的议论。

北京作家曾哲在完成长篇纪实文学《觉建筑•奥运2008》后,曾专门撰文指出:“中国的建筑业正处在一个急剧动荡急剧变化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世界建筑观念,在成熟发展变化了数百年后,差不多在一夜之间,涌进了中国。

被北京奥运建筑的这一机会,推演到了极至。

”【1】北京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都城,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出现了一批“后现代”建筑,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隐隐显示着中国建筑的走向。

与此同时,建筑界代表性的学术刊物上也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说,社会各界对建筑的关注,从来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

本文试图从建筑文化的角度,以后现代美学为切入点,对这一时期几座代表性的建筑做些解读。

一、后现代主义背景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奥塔和美国的詹姆逊。

后现代美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美学流派,其特征在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在合著的《后现代理论》中有经典的总结:“艺术形式已经扩散到了一切商品和客体之中,以至于从现在起所有的东西都成了一种美学符号。

所有的美学符号共存于一个互不相干的情景中,审美判断已不再可能。

”【2】与传统美学比较,后现代美学反对美对生活的依赖,反对理性,鼓吹本能,更加看重审美的作用。

它主要采取拼贴,隐喻的艺术手法对各种美学符号进行重组,达到丧失主体,解构结构,耗散意义,冲淡历史的目的,使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再依靠思维的坐标,完全沉浸在感官的视听刺激上,从而使艺术审美走向多样化。

后现代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切背离现代主义建筑的总称。

以文丘里,格雷夫斯和约翰逊为代表。

在尊重历史的名义下,后现代大师们重新提倡建筑设计的复古和折衷,在技术处理上主张将互不相容的建筑元素进行不分主次的二元并列和矛盾共处,即在建筑中追求信息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突破建筑的惯常做法。

正如有的学者所总结的那样:从实质上看,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忽视形象与功能相联系的形式主义的设计【3】。

二、代表性建筑解读2.1“鸟巢”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这一巨型体育场的设计是由2001年国际建筑界“普利茨克”奖获得者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迪穆龙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

设计者们对这个场馆几乎没有做装饰性处理,而是把结构暴露在外,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图一)。

从外部看,灰色富有韵律感的钢网覆以透明的膜材料,就仿佛是由若干树枝织成的鸟巢。

“鸟巢”,象征着“回归家园”,有助于使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找到归属,同时它又是一个孕育奇迹的“摇篮”,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

2009年,在世界十年十大建筑的评选活动中,“鸟巢”名列第一。

就建筑单体而言,“鸟巢”的建筑魅力主要在其精致的反向双曲线钢结构与为光影变幻搭建展示平台的双层膜结构,前者将现代工业社会最受推崇的建筑材料——钢材的性能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后者则为后工业时代涌现出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透明箔片膜作为巨型体育场的主要建筑材料开创了先河。

钢材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创造出的最佳建筑材料,具有公认的高可塑性,优异的抗压性及抗拉性,而倍受现代建筑大师们的青睐:从19世纪末出现在英国的用钢铰架与玻璃建造的“水晶宫”(crystal palace)展览馆,到20世界之初的世界最高建筑——巴黎埃菲尔铁塔,再到首次用纵向钢桁架代替石材建造的乔治·华盛顿大桥……这些世界著名的建筑无一例外都是用钢材制成拉杆和压杆,再铰接成花样繁多的三角“桁架”(trusse)来作为抗风抗震的坚固结构。

而“鸟巢”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从材料上讲,在受力最大的6个部位,使用了一种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高强抗剪力钢材Q460。

从结构上讲,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三角桁架,也没有使用一根立柱,而是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哥窑”瓷的纹路,将中国元素与钢结构设计巧妙结合。

从工艺上讲,设计采用的多点无模成形弯扭构件,无规律的扭曲,顶部实现高空合龙,在三维空间中确定构件接口的位置,误差要求不超过3毫米,所有这一切都在中国科研人员和技工的手中得以完美呈现,成为我国钢结构建筑的里程碑。

此外,“鸟巢”的内部设计也体现出后现代的美学要素——人性化。

从视觉上讲,连成整体的碗状坐席环抱赛场,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都保持140米左右的最佳观赛视距。

从听觉上讲,“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内部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

从皮肤感觉上讲,“鸟巢”的相关设计师们运用流体力学设计出自然通风系统,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风。

在“鸟巢”的观众席里,还有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坐席。

这些轮椅坐席比普通坐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

作为单体建筑,“鸟巢”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但如果结合建筑环境来看,“鸟巢”的选址就显得不合适了。

首先,它位于老北京城中轴线北部的延长线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轴线具有近乎神圣的文化地位,将体育场馆这样的建筑摆在这条线上,颇有些荒诞和调侃的味道了。

另外,从大前门至景山近八公里的范围内,是风格统一的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续上后现代风格的“鸟巢”,从城市风格的整体性来看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次,北京属于北温带内陆季风气候,在冬天呼啸的北风中,“鸟巢”是一个巨大冰冷的钢铁建筑;夏天,大面积的钢结构会反光并大量吸热,“鸟巢”又会成为一个影响周围市民正常活动的耀眼的巨大火炉。

春旱时节,在无孔不入的沙尘面前,复杂的覆膜钢结构会由于难于清理而失去光彩。

2.2“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设规模约8万平方米,该设计是采用经全球设O]3)设计方案,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H2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只有一路之隔,一方一圆,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这是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ARUP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联合设计的,其中中方设计者为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总建筑师赵小钧、总工程师毛红卫,PTW建筑事务所的两名主设计师为约翰•保林 (John Pauline)与托比•王(Toby Wong)。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水属五行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

中国北方的城市大部分是缺水的,所以水很容易激发人们欢乐的情绪。

设计者将作品取名“水立方”,正是希望它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一个美好记忆的载体。

为达此目的,设计者将水的概念深化,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在建筑外观上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气枕,使其轮廓和外观变得柔和,具有奇特的视觉效果(图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