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就
转移修饰语

移就: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于乙事物。
如‘幸福水’,幸福本属于人,今移用于水,这就叫移就。
”Transferred Epithet:“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modifier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Common examples are: 'a sleepless night'; 'the condemned cell'; 'a happy day'. 由此可见,移就修辞格是英汉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种超常的词语组合方式,是一种艺术语言。
除了上文提到的形容词移用外,英汉语言中还有副词的移用,如“Water flowed languidly into the thirsty field.”(水无精打采地流进了干涸的土地);名词的移用,如“He knew that the moral card house would come down”(他知道那道德纸屋会塌下来)。
本文主要讨论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即移就形容词修饰语+中心语。
二移就形容词的表现类型转移形容词与中心语临时组合,其搭配有悖语言规范,是作者在调遣词语上的一种主观随意的“拉郎配”,只要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在逻辑语义深层结构中合情合理,一切属于人、动物、具体和抽象事物的形容词修饰语都可临时相互借用。
1、移人于物,说明人的修饰语移用于说明事物,即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使事物或概论带上人的情感,这是常见的用法。
⑴Before him there are still three weary miles.在他前面仍有三英里令人厌倦的路程。
浅析“移就、移觉、移时、移情”

浅析“移就、移觉、移时、移情”“移就、移觉、移时、移情”这四种修饰手法虽然不在高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方式之中,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也偶尔会看到和用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同点,可是似乎还没有人结合教材对着四种修辞进行总结分析。
本人资历有限,目前只能结合高一课本以及网络资源对这四种修辞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整理。
首先说下“移就”和“移觉”,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有些人常会混淆。
一、“移就”和“移觉”A、“移就”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滌华、胡裕树等先生主编),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这种修辞手法叫“移就”。
由此看来,所谓“移就”,就是把原适用于甲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性定语)移用作乙事物的修饰语。
这实际上是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灵活的超常搭配运用。
如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语(定语)都属于“移就”手法:欢乐的春节、愉快的双休日、甜蜜的事业、火红的青春、幸福的晚年、沸腾的生活、愤怒的枪口、仇恨的子弹。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也有这么几处运用到了“移就”的修辞方式:1、“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紫色的灵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紫色”本指本来是修饰具体可感的事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没有颜色的灵魂,更显出大堰河的灵魂因饱受磨难和艰辛而愈加的高贵、美丽和圣洁,这是艾青发自肺腑的感激和歌颂。
2“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鲁迅《祝福》)。
“无聊”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绪,这里用来写“书房”,就把“我”当时在四叔家书房里窒息的极为无聊的情绪描写得十分突出。
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验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阴险”是用来形容人的品质不良,这里用来形容反动文人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谰言,深刻揭示出其手段之卑劣。
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浓黑”是形容“非人间社会”的极端黑暗,这里用来形容人的悲哀心情,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懑和对革命烈士深切怀念的感情。
通感移就比喻拟人及区别

通感移就比喻拟人通感:又叫"移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一种感觉与另一种感觉之间在心理上反映上的相似点,是感觉转移的条件,符合这一条件亦即运用移觉修辞方式原那么."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是由钱钟书先生最先提出来的.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和比喻通感〔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典型例句:1、"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勾通.3、"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视觉通于嗅觉,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4、"避鸟声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燃".前一句写鸟语之快有如剪刀,由此听觉与视觉勾通;后一句写花色欲燃,花色浓艳,像要燃烧,视觉向触觉挪移.写鸟声,写花色,却听之有音,视之有温度,形象异常具体.5、"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盘绕穿插……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X鹗《老残游记》〕视觉与听觉相勾通,写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艺.6、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来得及返身进屋去沏一壶茶,待他进来时,你喝住狗的嚎叫后引他进屋,他会马上品到飘逸的茶香.〔迟子建《原始风景》〕7、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迟子建《原始风景》〕8、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9、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10、莲妮好快活,银铃似的笑声把个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金曾豪《野种》〕11、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高风《金黄的大斗笠》>12.、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通感与比喻的一般区别:①目的作用不同: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说得具体,把生疏的说得熟悉,把深奥的说得通俗.通感不具备这个特点,例如把"塘中的月色"比喻成"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并没有比原来更具体、更熟悉、更通俗.②感受的侧重点不同:比喻着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运用比喻是为了唤起大家共同的感受;通感着重从个人角度考虑,运用通感是为了表达作家在特定条件下个人的特殊感受.③文体色彩不同:比喻适合于一般文体,通感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例如:百合花静静地笑;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接着飞出了宏儿〕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具体为具体:鳄鱼装扮成一堆乱石伏在河岸;抽象为具体:脸上的渴望一点点绽放〕的形式.移就〔移用〕:甲乙两项关联,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一、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陆游《过采石有感》:"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二、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鲁迅《纪念X和珍君》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峻青《海滨仲夏夜》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颜色的"苍白"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伤恸:"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比拟和移就的区别:形式上,移就的移用词语常作定语〔修饰语〕,拟人所选用的词语多作谓语.例如:寂寞的花朵是移就修辞而花朵寂寞就是拟人修辞了.虽然两者都不限于此,但也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区别.通感和移就的区别:①修饰语和后面的中心词在感官上存在感觉转移的情形,这样的句子在修辞手法上既是通感又是移就.例如:"沉重的晚云"、"响亮的香味""骄傲的麦子"等.②没有运用修饰语,但是句子中确实存在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的情形,在这个时候只能理解为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而非运用移就.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象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在这里就谈不上是修饰语,不能叫移就.这就是说,移就常常兼有通感,而有的通感就不一定有移就,因而通感又和移就不完全一样.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通感这种修辞格与比喻、移就、比拟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如果一个句子有了通感,又有比喻或移就或比拟,这是兼格.修辞学上一直是承认有兼格存在的."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应是兼用比喻和通感两种修辞格,是把"通感"的感觉用比喻句的形式表现出来."红杏枝头春意闹."应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甜柔的笑声"应是兼用移就和通感两种修辞格,是把"通感"的感觉用移就的谴词方式来表现."一阵响亮的香味迎着父亲的鼻子直叫唤."应是兼用比拟、通感、移就三种修辞格.从把"香味"当成能"叫唤"的人来写的角度看,是拟人,属于比拟;从运用"响亮"去修饰"香味"的角度看,是"移就";从嗅觉的"香味"诉诸听觉感受的"叫唤"、把嗅觉的"香味"诉诸听觉的"响亮"的角度看,是地道的"通感".附学习材料:〔菊花台歌词〕运用所学的修辞知识感受其意境美、形象美.冷地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的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成语 移 就

成语移就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过几个字来概括一个固定的含义。
而“移就”是其中一个常用的成语,其含义是指依附于某一方,变换立场。
“移就”这个成语源自《庄子·天下》篇,其中有一则讲述两只小鸟争才,结果强者胜出后,弱者就自愤而去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以让步为动机而离去的情节,也就是“移就”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移就”这种行为常常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有时候,适当的“移就”可以缓和矛盾、化解矛盾,让双方都得到满足。
因为当我们能够适当的将自己的立场或观点向对方做出适当的调整时,会使双方都感到受到尊重,社会关系也更加和谐。
“移就”不是一味的让步,而是一种更加宽容、更加理智的表现。
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充满了矛盾与摩擦,而当我们能够懂得“移就”时,就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
就拿工作场合来说,时常需要和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同事合作,难免会出现分歧或矛盾。
这时候,如果能够适时的“移就”,不仅可以缓解矛盾,还能够建立更加良好的工作关系。
毕竟,在团队合作中,适当的妥协和让步是不可或缺的。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会出现各种矛盾。
如果双方都能够懂得“移就”,包容对方的不足,学会尊重彼此的观点和意见,家庭关系也会更加和谐融洽。
“移就”并不是让人背离真理违背正义。
在维护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对一些小问题可以适当做出让步,从而取得更大的利益或和谐的关系。
在政治、外交方面,“移就”更是一种智慧和策略。
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适当的退让和让步可以化解各种矛盾,从而实现双赢局面。
历史上,许多国家与国家、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冲突,都是通过“移就”而最终达成妥协的。
“移就”是一种智慧和胸襟。
在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团队合作等各个方面,懂得“移就”可以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尊重,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快乐和和谐。
希望每个人都能懂得适时的“移就”,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通感、比喻、移就的特点与区别

的感 受 , 听 觉 里 仿 佛 有 嗅 觉 的 感 受 , 些 就 是 “ 感 ” 在 这 通 。 黄 伯 荣 、 序 东 主 编 的《 代 汉 语 》 这 样 给 “ 感 ” 定 义 廖 现 是 通 下 的 : 人 们 通 过 视 觉 、 觉 、 觉 、 觉 和 嗅 觉 等 五 官 感 知外 界 事 “ 听 味 触 物 时 , 一 般 情 况 下 , 此 不 能 交 错 , 在 特 殊 情 况 下 , 官 功 能 在 彼 但 五 却 能 出现 互 相 补 充 、 相 转 化 的 彼 此 沟 通 现 象 , Ⅱ 感 , 叫 互 这 通 也 移 觉 。 这 个 定 义 说 得很 清楚 ,通 感 ” ” “ 是感 觉 相 通 , 视 觉 、 即 听觉 、 触觉 、 觉 和 嗅 觉 等 五种 具 体 的感 觉 现 象 彼 此 沟 通 。如 : 味 1 凤 过 处 . 来 缕 缕 清 香 , 佛 远 处 高 楼 上 渺 茫 的歌 声 似 . 微 送 仿
经 常搞 不 清 有 些 句 子 到 底 用 了 这 其 巾 的 哪种 手 法 。 面 , 者结 下 笔
合教 学 实 践 , 概 念 与 区别 方 面 谈 谈 这 i 种 修 辞 手 法 。 从
一
移 就 义 叫 词语 移 用 。 它 是 在 特殊 的语 言环 境 巾改 变 词 语 搭
、
什 么是 “ 感 ” 通
讨 了三 者 的含 义 与 区别 通 感 侧 重 于 表 现 感 觉 的 转 移 ; 就 侧 重 于 词 语在 一 定语 境 下 的替 换 ; 是 用 一种 具体 事物 来 比 另 一种 具 体 移 若
事 物 , 是 比喻 . 便 .
【 键词】 感 ; 喻 ; 就 ; 辞 手法; 点 ; 关 通 比 移 修 特 区别
移就与偏正式暗喻的区别特征和修辞特征

移就与偏正式暗喻的区别特征和修辞特征以《移就与偏正式暗喻的区别特征和修辞特征》为标题,本文将结合比较、分析、评价、论证等手法,深入探讨移就和偏正式暗喻的区别特征和修辞特征。
首先,值得说明的是,移就和偏正式暗喻是两种效果表现形式,它们都属于文学的语言表现。
在修辞手法上,移就和偏正式暗喻都是隐喻的一种,它们让文章的表达更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深入人心。
然而,移就和偏正式暗喻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移就表达的是比喻的意义,它是把一种概念或情况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艺术表现力。
也就是说,作者可以将一种现象用非常直观的说明来表达,以通俗易懂的词语和句子表现出来,而且是把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拟人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记忆。
例如,“天空中飘着洁白的雪花,像精美的白纱般,倩影在空中曼舞”这种比喻,可以把空中飘落的雪花比作现实中的精美白纱,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雪花细碎、柔和朦胧的美感。
其次,偏正式暗喻表达的是夸张的意义,就是把某种事物夸张到惊人的程度,以此来强调它的深度、广度或强烈的感受。
它的特点是以超越现实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一把大刀将山分成两半,一声巨响将天拉开”,用这种语言表达就可以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力量,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最后,从修辞的角度看,移就和偏正式暗喻都是将一种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的表达形式,但是两者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移就可以用实物来比喻,而偏正式暗喻则可以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表达,表现出更激烈的表情和感受。
这也是修辞学里两者最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移就和偏正式暗喻都是文学语言形式,它们也都属于隐喻的一种。
但是,两者在表达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移就可以用实物来比喻,而偏正式暗喻则是以夸张的方式表达,以此来强调某种概念或情况的深度、广度或强烈的感受。
由此可见,移就和偏正式暗喻在修辞特征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文学表达中形象丰满、手法多样的重要体现。
移就的结构模式与认知心理学理据

移就的结构模式与认知心理学理据作者:吴华松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第10期汉语辞格“移就”是“将原描写甲事物性状的修饰语移来描写相关的乙事物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英语辞格“Transferred Epithet”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When two impressions are associated together in the mind, an epithet that properly belongs to one only istrans ferred to the other.”(当两个印象在心理联系在一起时,把只适用于其中一事物性状或特征的词语转移到另一事物上。
)移就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或语义转移手段,具有不可忽视的语义功能,它还是一种具备美学功能的有效的修辞手段。
它更是一种活跃的思维方式,图文性地凸现了自然界事物复杂、抽象的属性,建立不同事物间可联想的空间相似点,因此被广泛用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
一、移就的等值转义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存在的“不合常规”的关系,在逻辑上看似不通,实则语言凝练、形式新颖、耐人寻味。
同时,由于英汉民族共同的情感体验方式和审美感受,他们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呈现相同或相似的语义特点。
英汉语中的这类基本等值的移就转义随处可见。
an understanding smile 会心的微笑a sympathetic look 同情的目光angry words 愤怒的言辞careless days 无忧无虑的日子nervous hours 紧张的时刻a lazy holiday 懒散的假期dumb anger 哑然的愤慨以上都是英汉语中各自约定俗成的说法,但两者完全或基本对应。
这说明词义的移就转移是语言词汇中的一种普遍语义现象。
移就是艺术语言的一种有效手段。
它通过修饰词语的非逻辑性的、超常规的搭配,创造一种新奇感、一种朦胧性、一种艺术魅力。
移就手法

移就手法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
移人与物一移人于物。
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①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现在用来描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唐弢《琐忆》)“倔强”一般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而正是这种错位移用,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移物于人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
如:①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
(茅盾《子夜》)“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
②将最初的叹息最后的悲伤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铸炼成金色的希望(陈敬容《铸炼》)“金色”本是用来修饰物的词语,现在用来修饰人的“希望”,形容希望的无限美好。
移物于物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
如:①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李瑛《一月的哀思》)“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日子”。
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②辽阔的呼伦贝尔,甜蜜的湖光山色。
(杨志美《草原牧歌》)“甜蜜”本来是描述形容物品的味道,这里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湖光山色”,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赏心悦目。
巧妙的运用移就,能使文章简洁有力、生动活泼。
如:①拿洗脸打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finition:A transferred epithet is,as its name implie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an epithet( an adjective or descriptive phrase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none it should rightly modify to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 Generally, the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a person to a thing or idea.
Transferred Epithet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汉译“移就修饰”,亦称“转移修饰”,“移位修饰”或简称“移就”。
这种修辞格一是把本来应该用来修饰甲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用来修饰了乙事物,转个弯子即表示甲事物给人的感觉。
在现代英语中,最常见的是把本来用以修饰人的词组用来修饰事物。
二是从形式上看,修饰语修饰的是某个中心名词,然而在意义上,修饰语中的名词却是被修饰的对象。
它的特点是把本来应该描述人的修饰语移来描述事物,或把本应描述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述乙事物。
就形式而言,似乎“张冠李戴气不合逻辑,其语义实质却是“移花接木代从而取得了简洁凝缩、寓意深刻、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
一、移就辞格包括两种结构形式。
l.“形容词(或分词)+名词”结构。
•His story achieved nothing but cheap laughs. 他的故事仅仅赚了点廉价的笑声。
•That was a stupid place to keep your money. 你真蠢,怎么把钱放在那种地方呢?
•I buried my head under the miserable sheet and rug, and cried like a child. 我一头扎进被单和毯子里面,像孩子一样伤心地哭了起来。
•He said “Yes”to the question in an unthinking moment. 他对这个问题不假思索地回答“是”
•He passed a dreary thoughtful day. 他在忧郁和沉思中度过了一天。
•The old man put a reassuring hand on my shoulder. 老人把一只令人安心的手放在我的肩膀上。
•They prolonged the clasp for the photographer, exchanging smiling words.他们边笑边谈,以此延长握手时间,好让摄影师拍照。
•移就在英语中是非常重要的修辞格,它一般由转移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
形式上的相似让我们有时候很难将移就和英语中另外两个修辞格拟人和通感区别开来。
•移就和拟人就词语的运用而言,移就只限于修饰语(大量是形容词)的移用,而往往只出现在单一的句子中;而拟人则不仅是修饰语的运用,它常常涉及到其他词语的(如动词,名词,副词及各种短语等),甚至还设计各类词语的综合运用。
因此连续数句或整段的内容使用拟人的手法屡见不鲜,例:•all day the sea-waves sobbed with sorrow.海浪,抽泣,悲哀
•In November, a cold unseen stranger ,whom the doctor called Pneumonia(肺炎), stalked(高视阔步)about the colony, touching(触摸)one here and there with his icy finger(冰冷的手指).Over on the east side ,the ravager strode(大踏步走)boldly(大胆地),smiting(侵袭)his victims by scores.
•移就和通感移就和通感(又称移觉,synaethesia)有共同之处,都有可能涉及词语的移用,如移就的a surprised voice ,thoughtful look 和通感的a sweet voice ,a loud perfume ,看起来很相似,但细
加分析,就不难看出两者的区别。
•移就往往将把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词语移用到事物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限制;而通感的词语移用必须有个前提,即必须有两种或多种的人体器官的感觉相通,感觉移植。
如a surprised voice ,thoughtful look 就只是把人的心理活动的词语移用做其他名词的修饰语,不涉及感觉,最多只涉及一种感觉;而a sweet voice ,a loud perfume就分别涉及到味觉和听觉,听觉和嗅觉的相互贯通和移植。
•移就辞格只局限于修饰语的移用,通感虽然大多数表现为把描述一种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另一种感觉的名词,但这不是通感的全部,有事我们也会接触到表达两种或多种感觉的其他词语的连用。
例:Taste the music of that vision pale.品味音乐苍白
结构紧凑语言凝练,表现集中形象突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