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合集下载

重庆历史知识点总结

重庆历史知识点总结

重庆开埠1、1876年,英国通过中英《烟台条约》,取得“派员驻寓”重庆的特权。

1877年派倍泊尔常驻重庆,作为英商代理人;2、1890年3月中英在北京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之后,重庆海关建立。

英国人好博逊任重庆海关税务司。

3、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正式开关征说,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

隶属重庆海关的万县海关,在英国的操纵下,于1917年正式开放。

4、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日本正式取得在重庆开埠、轮船可由宜昌航行到重庆及在重庆建立工厂等特权。

5、重庆开埠历史意义:重庆开埠使重庆成为列强进一步侵略扩张的据点,标志着重庆近代历史的真正开始。

6、列强对重庆全面侵略的表现:①政治上,设立使馆区和租界,强租“租借地”;②经济上,设立洋行,掠夺重庆土特产;推销工业品,向重庆输出资本;③文化上,美国教会创办求精高等学堂、英国开办广益书院、法国开办法文学堂,为帝国主义培养服务人才。

7、1901年9月24日,日本订立《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规定日本在重庆南岸的王家沱设立租界。

8、1890年英国首先在重庆建立领事馆;之后法、日、美、德等国驻重庆领事馆相继建立。

各国领事馆忠实地执行本国政府的侵略政策,成为列强在重庆的侵略工具。

9、1904年中英签订《永租打枪坝条约》,规定打枪坝永远租借给英国人控制的重庆海关。

10、1890年,英国立德乐洋行首先在重庆成立。

11、1891年,美国教会在曾家岩创办了求精高等学堂,这是今求精中学的前身。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1、1897年,宋育仁在重庆创办了四川第一家报纸--《渝报》,并发表了他的改良主义主张的重要著作《时务论》。

宋育仁创办的《渝报》,启迪了一代重庆先进青年,推动了重庆思想解放的潮流。

2、1904年10月,重庆总商会成立。

商会由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组成,富商李耀庭被推为总理。

总商会主张抵制洋货,收回利权,振兴民族工商业。

大后方重庆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大后方重庆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大后方重庆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作者:黄河来源:《红岩春秋》2015年第01期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公开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

随着国民政府迁抵重庆,大批外地同胞也涌入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地区。

战时的重庆,除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其生活方式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变迁。

“下江人”影响下的饮食习俗的变化战时重庆,“下江人”是对川外长江中下游一带外省人的称呼,是对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包括当时隶属江苏的上海)乃至浙江、福建等各省人的统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沦陷,大批东北籍的难民逃亡内地。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华北失守,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更多的难民涌入武汉。

不久武汉失守,在武汉地区的难民加上湖南、湖北、江西的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不惜冒生命危险,逃出日寇魔掌,向四川撤退,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重庆及周围区县。

当时由外地逃亡来渝的难民,住满了大小旅馆及栈房,他们同国民政府迁来的大批机关人员一样,都没上户口。

他们被泛称为“下江人”。

随着越来越多“下江人”的迁入,重庆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尤以饮食方面最为明显。

抗战时期,随着迁入重庆的大量人口带来的需求剧增等因素,重庆的饮食业空前发达,并且兼收并蓄,广纳各地风味,各类菜馆应运而生。

抗战期间,即使在“肮脏的、草草筑成的棚屋内”,同样可以买到“福建味的鱼羹,广东的点心,湖南辣子鸡,北京烤鸭”等等。

普通的老百姓不用花大价钱去各类有名的餐馆,也可以遍尝各地美食。

据统计,1943年重庆城内有中西餐饮店260个,其中川菜馆110个,外省菜馆53个,西餐、咖啡馆30多个,出现中西菜、南北味并存的繁荣局面。

此外,由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重庆人的饮食习惯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一天原本吃两顿干饭,后来仿效“下江人”,变为一干二稀,这里面固然有生活品质下降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饮食习惯的改变。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徐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徐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徐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两河中下游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所以人们用粘土和芦苇造房屋,并大量使用土坯。

意大利南部有多座活火山,古罗马人用火山灰、水、碎石混合成坚硬的混凝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复合式多层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不倒。

这一对比主要反映了哪种因素对建筑风格和材料选择的影响?A. 传统文化习俗B. 国家政治制度C. 经济发展水平D. 自然地理环境答案:D解析:两河中下游由于地理环境缺乏木材和石材,人们只能利用粘土和芦苇等当地资源建造房屋;而意大利南部由于多座活火山的存在,古罗马人则利用火山灰、水和碎石等当地资源创造了坚固的混凝土建筑。

这两个案例都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建筑风格和材料选择的重要影响。

因此,正确答案是D,即自然地理环境。

2、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

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

这一户籍制度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宋朝哪一方面的社会现象?A. 中央集权遭到不断削弱B. 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流动性加强C. 户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D. 户籍管理和社会流动的开放性答案:B。

解析: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以“良民”与“贱民”来区分民众,而是根据居住地和地产情况进行划分,并且“客户”在退佃时有权离开,地主不能阻挠。

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流动更为频繁,同时也需要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户籍制度来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正确答案是B。

选项A中的中央集权削弱与户籍制度变化无直接关联;选项C和D虽然与户籍制度有关,但都不是该题主要反映的社会现象。

3、《汉书·景帝纪》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第十二章_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第十二章_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第十二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一、重庆定为陪都淞沪抗战失利后,日军进逼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从南京西迁重庆。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主席林森①随即率国民政府主要办事机构人员到达重庆,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

从此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首都。

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市区扩大,人口由20多万增加到50万人,重庆逐渐成为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重庆在1929年2月15日已经建市,不过当时还是省辖的普通城市。

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决定重庆升格为行政院直属的特别市。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②。

当时的市区范围,东至大兴场,南至南泉、渔洞,西至歌乐山、中梁山,北至嘉陵江边的渡溪沟③。

此外,还把歌乐山以北至巴县青木关、歇马场及北碚一带划为迁建区。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由重庆迁回南京,但重庆作为国民政府陪都的重要地位依然存在。

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被推翻,重庆作为国民政府陪都的历史才宣告结束。

①林森(1867年~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

1943年5月因车祸受伤,8月1日逝世。

②陪都,是一国首都以外另建的都城,地位仅次于首都。

③渡溪沟,在磁器口以北、井口以南处。

二、抗战时期的重庆经济沿海工厂的内迁和重庆工业的发展抗战前,重庆虽然已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中心,但经济的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

1937年,上海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有1200多家,技术、设备都较先进,产量也较大,而重庆不过只有机器工厂六七十家,仅占全国工厂总数的1.7%,不仅规模小,而且生产手段落后。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沿海城市的纷纷沦陷,大批工厂从沿海和省外其他城市迁入重庆,成为战时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1937年秋至1940年6月,迁入四川的民营企业254家,其中迁入重庆的厂矿为225家,占迁入四川厂矿总数的90%,包括机械、矿业、化工、电器、纺织等工业。

巴渝文化答案(含填空选择)

巴渝文化答案(含填空选择)

巴渝文化概论第1次平时作业1——3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要求:答案准确,不能出现错别字1. 巴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古代巴地萌发的、经过漫长历史演进的逐渐形成、发展、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

2. 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3. 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巴渝舞的代称,后来泛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 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 200 万年,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波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 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

7. 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船棺葬具。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9. 《山海经》称巴人是楚人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大巴山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一位姓巴,名务相的巴人酋长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竞争部落之长,通过投剑、泛舟于水两件事情令人信服地当上了部落首领,大家推为廪君。

11. 后世多以的槃瓠、板楯、廪君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2.巴渝歌发展为《竹枝词》,又经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改造和身体力行的创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

13.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其东西长约 470 公里,南北长约 450 公里,总面积达 8.2 万平方公里。

14. 巴渝文化精神卓然瞩目,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便是它的多元性与熔炉性?。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历史试题(五)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历史试题(五)

高考模拟调研卷(五)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巴国,地处长江上游,多鱼盐之利,形成于商周,灭亡于战国。

下图是出土自重庆涪陵小田溪M12号墓巴国晚期巴王玉组佩。

玉组佩常见于中原文化礼乐制度,该玉组佩还包含楚国图腾元素玉鸟形牙饰。

该随葬品可反映的历史信息是重庆涪陵小田溪M12号墓葬巴王玉组佩与玉岛形牙饰A.巴国晚期等级制度严格B.巴楚之间经贸往来频繁C.区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D.宗法分封制度趋于崩溃2.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后,置酒泉等郡。

武帝时期向河西移民大约15万人,“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政府“赐田宅什器,假以犁、牛、种、食”,但不准再迁回内地。

据此可知,汉代河西移民A.获得免除徭赋的优待B.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C.具有兵农合一的特点D.改变了当地的生产方式3.唐高宗以后,最高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墨敕”“内降”等方式,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又设置大量“不缘曹司,恃奉制敕”、可直接“入奏天阙”的使职。

这些做法意在A.提高中枢效率B.牵制三省长官C.加强君主权威D.完善监察机制4.唐代“诸州及镇、戍之所,各自有城。

……纵无城垣,篱栅亦是”;宋初曾令江淮诸郡毁废城垣,以至两宋时代的内地州县治所大部分都没有完整的城郭,基本上处于无城状态。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纠正藩镇割据之弊B.传统坊市制度走向瓦解C.中央政府财政困难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5.明代士人顾宪成认为:“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也说道:“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这反映出当时A.心学成为社会思想主流B.八股取士阻碍社会进步C.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D.传统等级秩序受到冲击6.18世纪末,中国画师手绘了竹纸制造全套工艺流程工笔组画24幅(图示为抄浆成纸),由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寄往巴黎。

重庆乡土历史(地方史)中考考点整理

重庆乡土历史(地方史)中考考点整理

乌 杨 阙 无铭阙 华严三圣 潼南大佛 重庆乡土历史上册历史年代标尺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重庆 第二节 秦汉时代巴郡的经济文化 一、巴郡经济的发展1、农业:江州培育的稻米被指定为进贡给皇帝吃的“御米”。

2、手工业:丹砂开采业有更大发展。

秦朝时,江州东部一位名叫巴清的女工业商业家,经营丹砂矿,使矿业越办越兴旺,捐大量钱财支持朝廷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死后,秦始皇特在今长寿区南修筑“女怀清台”纪念清。

3、经济林木:柑橘种植业发达,西汉朝廷专门在江州等县设有橘官;江州也生产名贵水果荔枝。

二、汉代巴郡的文化1、民歌:汉代巴郡的文化主要表现在民歌兴盛方面。

巴郡太守吴资为官清明正直,注重农业生产,百姓作歌颂扬他“晨风习习吹动,春雨滋润禾苗。

太守注重农业,百姓丰足富饶”。

2、佛教: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后,迅速传入巴蜀。

3、石刻艺术:重庆有多座汉代石阙,其中忠县有三座。

除2001年新出土的乌杨阙外,重要的无铭阙和丁房阙。

2001年6月,忠县无铭阙和丁房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北区盘溪还有座无铭阙,部分构件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重庆 第五节 唐代著名诗人在重庆地区的吟咏 诗人 代表作品著名诗句 李白 《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 《征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 )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白居易 《夜上瞿塘峡》“崖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答暗船来” 刘禹锡 (2014A 卷5) 《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陈子昂《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 “风烟犹可望,歌笑浩难闻。

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 李商隐(2018A 卷3)《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重庆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一、涪陵易学:涪陵是宋代易学的研究中心。

历史上的今天(11月20日)

历史上的今天(11月20日)

历史上的今天(11月20日)历史上11月20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历史时段:1858~2009国际儿童日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这是一个为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发展由联合国发起成立的纪念日。

1954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836号决议,建议所有国家设立国际儿童日,并在每年选择合适时间、以各国自己的方式庆祝儿童日。

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

1989年11月20日,联大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每年在11月20日为国际儿童日以及纪念上述两份文件通过而举办活动。

非洲工业化日每年的11月20日是非洲工业化日,这是1989年联合国大会第44届会议决定的,旨在动员国际社会致力于非洲的工业化。

拉格洛夫1858年11月20日,塞尔玛·拉格洛夫出生在瑞典西部韦姆兰省的一个世袭贵族地主的家庭。

拉格洛夫是瑞典作家,在三岁半时因两脚麻痹不能行走,终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拉格洛夫擅长于描写农民生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童话《骑鹅旅行记》等。

1909年因《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德雷伯1882年11月20日,美国医生、天文学家,天体摄影的先驱亨利·德雷伯逝世,年仅45岁。

德雷伯天体摄影的先驱者之一,1872年8月他拍摄的织女星的光谱是人类拍摄的第一张恒星光谱的照片。

1880年9月又拍摄了第一张猎户座大星云的照片。

晚年哈勃1889年11月20日,哈勃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保险从业员的家庭。

哈勃是美国着名的天文学家,他证实了银河系外其他星系的存在,并发现了大多数星系都存在红移的现象,建立了哈勃定律。

哈勃是公认的星系天文学创始人和观测宇宙学的开拓者。

并被天文学界尊称为星系天文学之父。

利皮施1894年11月20日,A·利皮施生于德国慕尼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居美国,利皮施是世界上首批实用的火箭飞机Me-163的主要设计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自芦沟桥事变发生以来,平津沦陷,战事蔓延,国民政府鉴于暴日无止境之侵略,爰决定抗战自卫。

全国民众,敌忾同仇,全体将士,忠勇奋发,被侵略各省,均有极急剧之奋斗,极壮烈之牺牲。

而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

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

暴日倾其海、陆、空军之力,连环攻击,阵地虽化灰烬,军心仍如金石。

临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而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迩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

殊不知我国自决定抗战自卫之日,即已深知此为最后关头。

为国家生命计,为民族人格计,为国际正义与世界和平计,皆已无属服之余地。

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

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

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

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

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主席林森——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三十一日湖南南岳——〔要旨〕一、概述当前战局之变化,与武汉得失之关系。

——我国抗战根据,本不在沿江沿海之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西部诸省尤为我抗战策源地。

二、我抗战开始早已决定之一贯方针:一曰持久抗战,二曰全面战争,三曰争取主动。

三、我国抗战,绝非如普通历史上两国交绥之战争;就主义与国民革命之使命言之,实为民族战争,亦即为革命战争!四、革命战争非时间空间所能限制,亦非前方后方区域之限制,更不重在有形之兵力与不畏牺牲挫折之严重,而唯凭借三民主义民族革命意识与精神,不断焕发,奋斗到底,以迄于成功!〔本文〕敌寇在鲁南会战以前,即已扬言进图武汉;迨犯豫失利,侵皖受阻,乃倾其海陆空军全力,沿江进犯,激战五月。

我将士浴血奋斗,视死如归,民众同仇敌忾,踊跃效命,牺牲愈烈,精神益振,使敌军死亡超过前期作战一年以来之总数。

敌人计无所施,乃不得不掩饰其失策,以发动华南之侵略,于是粤海告警,羊城遭燹。

自兹抗战地区,扩及全国,战局形势,显有变迁。

临此成败胜负转移之关键,特为我全国同胞概述抗战经过之事实,与将来之目标,重加阐明而申告之。

第一、吾同胞须认识当前战局之变化与武汉得失之关系。

我国抗战根据,本不在沿江沿海浅狭交通之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而西部诸省,尤为我抗战之策源地;此为长期抗战根本之方略,亦即我〔第302页〕政府始终一贯之政策也。

武汉地位,在过去十阅月抗战工作上之重要性,厥为掩护我西部建设之准备,与承接南北交通之运输。

故保卫武汉军事,其主要意义原在于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军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积必要武器,迁移我东南与中部之工业,以进行西北西南之建设。

盖唯西北西南交通经济建设之发展,始为长期抗战与建国工作坚实之基础;亦唯西北西南交通路线开辟完竣而后,我抗战实力及经济建设所需之物质始得充实,而供给无虞其缺乏。

今者我中部工业及东南之人力物力,多已移植于西南诸省,西部之开发与交通建设,已达初步基础,此后抗战,乃可实施全面之战争,而不争区区之点线。

同时我武汉外围五阅月之苦战恶斗,已予敌人以重大打击,而树立我民族复兴之自信心,与发扬我军攻守战斗再接再厉之新精神;故我守卫武汉之任务已毕,目的已达。

且自敌人侵粤以后,粤汉交通既被截断,则武汉在一般局势上之重要性显已减轻。

至就军事言之,武汉在战争上之价值,本不在其核心之一点,而实在其外围之全面;今我在武汉外围鄂豫皖赣主要之地区,远及敌人后方之鲁、辽、热、察、绥、苏、浙各干线,均已就持久作战之计划,配置适宜之根据与兵力,一切部署,悉已完成;如此不唯无需于武汉之核心,且在抗战之战略上言,亦不能斤斤于核心据点之保守,而反不注意于发展全面之实力。

敌人用意,期在包围武汉,歼灭我主力,使我长期作战陷于困顿,以达其速战速决之目的。

因此我军之方略在空间言,不能为狭小之核心而忘广大之外围;以时间言,不能为一时之得失,而忽久长之计。

故决心放弃核心,而?重于全面之战争。

兹因疏散人口,转移兵力,皆已完毕,作战部署,重新布置,既经完成,乃即自动放弃武汉核心之据点,而确保武汉四周外围之兵力,使我军作战,转入主动有利之〔第303页〕地。

今后武汉虽已被敌人占领,亦将一无所用;然其消耗时间五阅月,死伤人数数十万,而其所得者,若非焦土,即为空城。

继今以往,全面抗战,到处发展,真正战争,从新开始。

而我军于进战退守,不惟毫无拘束,无所顾虑,且可处置自由,更能立于主动地位;敌人对于占领之地,不惟一无所得,且亦一无所有。

往昔敌军,本已深陷泥淖,无以自拔,今后又复步步荆棘,其必葬身无地矣。

吾同胞应知此次兵力之转移,不仅为我国积极进取转守为攻之转机,且为澈底抗战转败为胜之枢纽,决不可误认为战事之失利与退却;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

第二、愿吾同胞深切记取我抗战开始时早已决定之一贯的方针,从而益坚其自信。

所谓一贯之方针者,一曰持久抗战,二曰全面战争,三曰争取主动。

以上三义者,实为我克敌制胜之必要的因素,而实决定于抗战发动之初。

年余以来,一循此旨,未尝稍渝;自今以后,亦必本此意旨,贯彻始终。

盖暴敌自九一八发动侵略,猖狂恣肆,野心日张,我中枢为保卫国家,已察知最后牺牲关头无可避免,故早已于西部奠立今日对敌持久抗战之基础。

凡我同胞应知今日之抗战,即为完成建国永久之基础,又应知不经此次长期之抗战,决不能获得建国自由之时期。

凡兹由统一而抗战而建国之一贯政策与必经之革命程序,早已确立于先,深信必能贯彻始终,以克底于成。

吾同胞试重新检取中正日常之所言与所行,而与十六个月来战事经过相印证,即可了然于抗敌战事之特质,与我方决策之基点。

在战事初发之时,中正在庐山讲演即谓「战事既起,唯有拚全民族之生命牺牲到底,再无中途停顿妥协之理」;又说明「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此即持久抗战与全面战争之说明也。

去〔第304页〕年双十节更明告我同胞:「此次抗战,非一年半载可了,必经非常之困苦与艰难,始可获得最后之胜利」;此犹恐我同胞当时未明战事必经长期与必发展至全面之意义,故具体指陈,以供全国之省察也。

及后首都沦陷,人心震撼,中正又昭告同胞:「此次抗战,为国民革命过程中所必经,为被侵略民族对侵略者争取独立生存之战争,与通常交战国势均力敌者之战争,大异其趣。

我之抗战,惟求我三民主义之实现,与国民革命之完成,故凭借不在武器与军备,而在强毅不屈之革命精神,与坚忍不拔之民族意识。

」更复说明「战争成败之关键,系于主动被动成分之多寡,我之所以待敌者,即为久战不屈,使敌愈深入而愈陷于被动」。

此则更就此次战争之特质,充分指明抗战到底,与争取主动之必然结果也。

夫唯我国在抗战之始,即决定持久抗战,故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抗战之决心。

唯其为全面战争,故战区之扩大,早为我国人所预料,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亦正唯我之抗战为全面长期之战争,故必须力取主动而避免被动。

敌我之利害与短长,正相悬殊;我唯能处处立主动地位,然后可以打击其速决之企图,消灭其宰割之妄念。

以我土地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丰,战区面积愈大,我主动之地位愈坚,必使敌人之进退动止,依于我之战略而陷于被动地位,而我之攻守取舍,则绝不受制于敌。

今后之军事行动,已不复如在上海、南京,作战时因于地形与其它关系而不得不受苦干被动之牵制,敌人无论如何进攻与封锁,皆不能动摇吾人主动之方略与战术,最后胜利,更可操券以俟。

只须吾全国军民,共矢持久不屈之决心,执行全面攻击之战略,不馁不挠,戮力奋斗,则抗战弥久,精力弥充,战区愈广,敌力愈分,纵不问国际变化之如何,而敌人必以久战疲竭而覆败。

盖中正前〔第305页〕已言之,我国抗战,绝非如普通历史上两国交绥争雄图霸之战争,以我之抗战,在敌寇为欲根本吞并我国家与灭亡我民族,在我国则绝不能容许我国家民族之独立生存有丝毫之危害;故我之抗战,在主义上言,实为民族战争,由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而言,亦即为革命战争。

革命战争者,非时间与空间所能限制,非财政经济交通上外来之阻难所得而限制,更非毒气与炸药等一切武器之怀疑与伤亡牺牲之惨重所得而限制。

革命战争无时限,目的达到之日,始为战争之终结;革命战争无前方后方区域之限制,整个国境,随处皆得为我军之战场;革命战争不计较有形兵力之优劣,亦不畏牺牲挫折与伤亡之严重,更不因物质供给之缺乏而影响于作战,即令武器经济全无供给,海上交通全被封锁,而我三民主义之民族革命意识与精神,不断焕发,必可奋斗到底,以迄于成功。

何况我军武器早已充备,交通断无阻绝之患耶?盖民族的国民革命之长期战争,未有不得到最后之胜利,此古今中外之历史如美如法如俄如土对侵略与压迫者之长期抗战,终能获得国家独立与民族自由之一日,即其明证也。

而且于此次战争之过程中,益可证明敌寇侵略之暴力愈肆,吾人之抵抗力亦必愈强;战争中伤亡消耗愈大,而我新生力之发展,以及我创造力与建设力之恢复,亦必愈速。

故我全国同胞,当此抗战转入重要关键之时,但须追忆我抗战开始时所定之方略,与我国府移驻重庆时之宣告,则决不因当前局势之变化,而动摇其对于抗战之信心;但须认清持久抗战与全面战争之真谛,则必能以更大努力承接战区扩大后之新局势,而益励其奋斗与决心。

自今伊始,必须更哀戚、更悲壮、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以致力于全面之战争,与抗战根据地之充实,而造成最后之胜利。

语有之:「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之成功,必赖于最艰辛之努力〔第306页〕与大无畏之奋斗。

又曰:「宁为玉碎,毋为瓦全」,必须我人抱定最大之决心,而后整个民族,乃能得澈底之解放。

国家存亡,抗战成败之关键,全系于此,愿与我全国同胞共勉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