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二)
民国高校教师待遇的历史考察(1912-1949)

民国高校教师待遇的历史考察(1912-1949)葛福强【摘要】民国高校教师的待遇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过程。
各个历史时期,教师薪俸状况大不相同,当社会处于相对安定状态时,教师的收入在社会诸职业中是较高的;当社会动荡之时,教师薪俸的实际获得和支配便大受影响。
民国前期,由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刚起步不久,许多关于教师待遇的问题,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加强对高校教师待遇的投入,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高校教师待遇规程,规范了教师待遇制度,使高校教师待遇逐步规范化。
抗战爆发后,由于时局动荡,社会经济受损,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下滑,尽管高校教师的待遇仍能勉强维持原来水平,但实际的购买力直线下降。
% College teachers' remune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orrection. It varies greatly with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s, a higher level in a society of relative stability, but volatile in an era of turmoil and disturba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eachers’ remuneration were still at a pilot stage of exploration on account of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fter the setup of the state government in Nanjing, the authority formulated a series of regulations to standardize and enhance college faculty's salary system and input. Then, with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ir actual purchasing power plummeted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urmoil as well as lowere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民国;高校教师;待遇【作者】葛福强【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6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知识分子对“钱”有某种微妙的感情。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留学教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留学教育作者:孔凡岭作者单位:曲阜师大历史系教授,曲阜,273165刊名:东方论坛英文刊名:ORIENTAL FORUM年,卷(期):2003(1)被引用次数:1次1.总监部拟定军事留学生划分办法 19292.陆海空军留学条例公布 19293.军官留学生将发表 19294.训练总监部拟定新预算 19305.总监部拟定军事留学计划 19296.训练总监部颁行考送陆军留学员生办法 19317.考送英美留学办法,训练部已详为规定 19328.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19929.欧阳格放洋夫人公子同行 192810.陈书麟;陈贞寿中华民国海军通史 199311.查看详情 193212.兵工署派遣留学员工 193113.国府令外部与日商改我国留学生章程,各地方长官不得直接保送 192914.取缔私送军事留学员生办法 19351.黄辛建.王建国.Huang Xinjian.Wang Jianguo抗战时期的防空学校[期刊论文]-文史杂志2010(4)2.王纪卿抗战时期兰州的惨烈空战[期刊论文]-出版经济2006(7)3.刘向上.Liu Xiangshang重庆大轰炸中防空军队的腐败[期刊论文]-党史纵横2009(11)4.张平.ZHANG Ping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滑翔运动[期刊论文]-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8(4)5.李喜所深化中国留学史研究的三点思考[期刊论文]-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0(1)6.谭备战.Tan Beizhan1931年的全国航空会议及其影响[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7(8)7.全振华抗日战争期间在华的美军第20航空队[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10(1)8.黄桂珍抗日战争时期的陈纳德及其航空队[期刊论文]-党史文汇2000(8)9.赵广军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志愿飞行员对日作战战术[期刊论文]-党史文苑(纪实版)2009(1)10.元青.王建明.YUAN Qing.WANG Jian-ming演进与变革: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航空[期刊论文]-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4)1.王建明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的转型[学位论文]硕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dflt200301012.aspx。
统制留学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留学教育的管控

作者简介:魏善玲(1974—),女,历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抗战时期的教育与文化研究”(17JJD770007)阶段性成果;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文脉专项一般项目“江苏留学史”(19WMBO83)。
统制留学: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留学教育的管控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摘要: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统筹抗战,对留学教育实行严格管控,致使国内留学生的派遣陷入低谷,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与归国留学生的安置也不尽如人意。
国民政府对留学教育的统制,其典型特点就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强化党化教育、经济上严管留学经费、专业上重视实类学科。
在强敌入侵、内政不稳、经济困难、人才缺乏的战争形势下,国民政府加强统治力度、节制资金外流、培育专业人才,既是时势所需,也是其巩固政权的手段,其统制留学的管理举措虽有统筹抗战的必要性,但也有过犹不及之处,虽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留学教育;统制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0)09-0114-12(1.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魏善玲1,2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外敌入侵、内政不稳、经济困难、人才缺乏的形势下,为统筹抗战,对出国留学教育实行统制管理,除了随形势变化对出国留学政策进行调整之外,在对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与归国安置方面也颁布统一的管理法规,对战时留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留学教育整体上处于收缩状态,因而学界对这段时期国民政府的留学教育管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国内留学生的选派、海外留学生的救济、归国留学生的安置等方面对国民政府的留学教育进行梳理,并从整体上归纳总结该时期国民政府管理留学教育的特点,以期对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研究有所裨益。
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组织结构
最顶层是“三民主义力行社”,为最高决策
和指挥层 。 第二层包括两个组织“革命军人同志会” 和 “革命青年同志会”(存在不到一年),为 承上启下的决策执行层 。 第三层是“中华复兴社”,为领导群众,直 接执行决策的阶层 。
力行社示意图
力行社
革命军人同志会 中华复兴社
民族运动委员会、中国文化协会、忠义救国军、西南青年社等
开国民会议案”。——约法之争 1931年5月国民会议正式通过, 6月1日公布 施行。——王宠惠 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全体,政府采用行政、立 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制度,中央 与地方均权,以三民主义为全国教育之根本 原则,约法解释权由国民党中执委行使。
(二)《五五宪草》
1932年4月,国难会议在洛阳召开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讲述提纲
一、党治结构 二、党治与军治 三、党政关系 四、国民党的派系化 五、组织与构成 六、国家宪法 七、五院制度 八、思考题 九、参考书目
一、党治结构
(一)中政会 (二)中常会
(一)中政会
1924年7月孙中山提议设立,模仿的是苏联中央
政治局。 1925年,政治委员会被确定为最高政治指导机关。 1927年3月,国民党对中政会的职权作了限制 。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会通过《中央政治会议 暂行条例》 。 30年代初,中政会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逐渐蜕 变为一个没有实权的荣誉性机构。
政界主要指党政机关人员,合计约占国民党
普通党员总数的1/5-1/4。
三)党员形象
知识界对上层的批评。 基层党部人员素质低下,时人称为
“党痞”、“党棍”。
六、国家宪法
(一)《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二)《五五宪草》
52 国民政府礼乐制度建设探微 付文怡 (2)

新玉文艺53(6)主席报告纪念孔子之意义(7)演讲(8)唱孔子纪念歌(9)奏乐(10)礼成在蒋介石的饬令下,国民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祭孔法规,以更好地促进祭祀孔子活动。
1934年8月27日,孔诞纪念在山东曲阜举行,观看祭孔仪式的人员在祭坛下的杏坛内,人数高达几千余人,场面空前热闹。
从此,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举行,全国各地活动氛围高涨。
(三)“大同乐会”雅乐复兴与古乐器制造1920年郑觐文在上海创办了大同乐会,使其成为中国20世纪20-30年代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国乐社团,郑觐文擅弹古琴、琵琶等乐器,青年时期便通读经籍,爱好雅乐研究,他在1918年(民国七年)出版了《雅乐新编初级》一书,书中表达了他对西洋音乐的引进“忧之有年”,对“徒习外风,以移易国性”感到痛苦和惋惜。
要“发明雅乐之真理,提倡雅乐为宗自”,要“复兴雅乐,保存国粹”。
国立礼乐馆礼制审议会议记录中乐典组工作计划关于考制乐器部分,记载道:“甲、征集国内古今乐器加以研究改进;乙、设厂制造古今乐器,清代乐律多亟应究正惟其乐器形制尚未完成而自经变乱亦大半不存,设厂制造实属必要。
”6郑觐文主张复兴雅乐的思想也成为大同乐会的主要宗旨。
郑觐文曾从事过文庙祭孔古代乐器的保管工作,也协助过古乐专家制造古代乐器,他发现这些古乐器音律不大协调,于是致力于制造册套古乐器,以求协调音律,便于与西洋乐器沟通。
他曾亲自带领早期入会的年青会员到各地搜集、或购买古代乐器、民间乐器,以为蓝本,并请乐工绘图,精心制造。
1930年已制造出古代和少数民族乐器达一百六十余种,分为金、石、土、木、丝、竹、革、匏、虺、茄、鬃、贝、苇等十三大类(其中有编钟等)。
7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二十七日,大同乐会拟在孔子诞辰日用《中和韶乐》祭孔,因国府所颁布的仪式中无祭礼事样,遂于二十七日上午至文庙在孔子纪念会前后参加奏乐(郑觐文改编的中和韶乐)。
上文提到的大同乐会古乐器制作在此便发挥了极大作用,制作的古乐器都用于此次的祀孔仪式的奏乐环节中。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系列(选必1)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解较少,对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变化及其变化原因也没有深入分析,从官吏到公务员制度的变化,尤其对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陌生。
高二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具有探究精神,在学习完第5课和第6课基础上,对于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有一定好奇心。
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通过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图片的观察,教师课堂上的释疑,学生能对这时期变化建立历史解释。
教师应结合史料讲解,通过提问以及小组讨论引发学生思考,深层次分析内在原因及其联系,需要注重语言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多媒体资源、学练稿(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近年公务员招考情况,用现实问题引入提问: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现代公务员制度与古代哪项制度有关系?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观察表格,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
启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现实落脚学习本课,同时也帮助学生认识本课重点问题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呈现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时间轴。
从宏观层面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本节课有大致的把握。
【自主学习】:展示材料: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二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
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材料三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
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
第十四讲 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党化教育” (二)抗战时期的教育方针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发展
“戊辰学制”(1928年)
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二)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
(一)废除科举
1905年,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自隋代始,延续 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结束。
(二)近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介绍和引进
王国维与《教育世界》;
对日本教育的学习。
(三)近代学制的建立
1、教育宗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沈毓桂、张之洞)
1906年,“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2、壬寅学制
5、重视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三)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 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1、生平(1868—1940) 2、教育思想
(1)“五育”并举、和谐发展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潮
1、平民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晏阳初
2、实用主义和职业教育思潮
3、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4、科学教育思潮
(1839年11月在澳门成立)
两次鸦片战争冲击了“天朝上国”的教育 制度,教会学校迅速发展。
二、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建与发展
(一)洋务学堂
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新式学堂: 方言学堂 军事学堂 技术学堂
(二)维新教育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巨痛——催发了“维 新运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 复 北京强学会:《万国公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改名《中 外纪闻》 上海强学会:《时务报》
南京国民政府规制法律院校的高等教育政策

的法政 大学 ( 包括法政 学校 以及大学 中的法 律 院系 ) 开始 也 出现 。这一状况 为南 京 国民政府 时期 出台的一 系列政 策法 规提供 了现 实 的合 理解 释 。1 2 9 8年 南京 国民 政府 成 立之 后, 近代 的大学法律教育模式趋 于成 熟和稳定 。
制定 、 出台 定都南京后 ,9 9年 7月 2 12 6日, 南京 国 民政 府颁 布《 大
在于可使大学法科教育具备 良好 的文理科教育 环境 。
在整个抗 日战争时期 , 国民党政府的高等教育虽有 一些 变更 , 但基本 上是 以抗 战前 的教 育宗 旨及 其 实施 方针 为 依
学组织法》 6 和 《 科 学 校组 织 法 》3条。 同年 8月 l 2条 专 1 4
括 的方式 体现 了特 定 时期 法律教 育 的 办学定位 和 主 导思 想 , 同时 又揭 示 了特 定 阶段 法律 教 育 的教 学 目标 。通过 评价 南京 国民政府 时期 规 制法律 院校 的高等教 育政 策 , 以启 示 当今 。 可 [ 键词 ] 南京 国民政 府 ; 关 高等 教 育政策 ; 法律 院校 ; 制作 用 规
[ 作者简介] 王石磊(9 1 , , 18 一)女 北京联合 大学规划与法规处教师, 主要从事 高校教 育法律
管理 、 法学教 育研 究 。
一
、
南京 国 民政 府 时 期 教 育政 策 中关 于 法 律 院
校 的规 定
从 民国元年 到 1 2 9 7年 , 适应 民 国需要 的法律 教育 制度
日, 育部 又 公 布 了《 教 大学 规程 》 6章 3 0条和 《 科 学 校规 专 程》 6章 2 5条。1 3 9 1年又公 布 了《 正专科 学 校规程 》 修 。其 中对于高等 院校 构成 做了如下规定 : 高等 院校分 为大学 、 独立学 院 、 专科学 院和研究 院( 研究 所) 四种 。大学分文 、 、 、 育等学院 , 理 法 教 须具 备三个学 院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 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 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 办法纲领》,一方面采取战时教育应急措施,另 一方面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1938年制定 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规定了战时 教育的9大方针和17项要求。如三育并重、文武合 一、农村需要与工业需要并重、教育目的与政治 目的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以科 学方法整理发扬我国固有文化之精粹,以立民族 自信;加速自然科学研究,以应国防与生产急需; 社会科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求适合国情; 各级学校目标明确,谋求各地均衡发展;普及义 务教育依原计划按期实现,有计划地实施社会教 育与家庭教育。以上教育方针成为战时教育的指 导性原则。
由于沦陷区学校师生流亡到大后方者日益增多, 国民政府设立国立中学予以安置。八年抗战中, 前后办理国立中学34所,按设立顺序数冠名。设 有国立师范学校14所,国立职业学校14所。这些 国立中等学校都是公费住宿制学校,条件较优越, 但管理控制也很严格。 1938年12月从战时状态出发,通令西南、西北后 方诸省先行实行中学分区制。即根据省内交通、 经济、人口、文化、教育实际情况,划分若干个 中学区,各区内调整公立私立学校配置,每区设1 所完全中学、1所女子中学,并建设1所示范性学 校。
提出了学校系统方案,对1922年“新学制”
的中学部分有较大发动,不再将分科选科制 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其他方面与1922年学制 大同小异,如各级学校的年限也没有改变。 称它为“戊辰学制”。
从1929年起至1932年,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了一 系列教育法令,如《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 组织法》、《小学法》、《中学法》、《师范学 校法》、《职业学校法》、《国外留学法》等教 育法令,作为政府规范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法定 文件。 紧跟其后,教育部相应的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规 程,如《大学规程》、《专科学校规程》、《小 学规程》、《中学规程》、《国外留学规程》等, 并针对部分类别的学校颁布了课程标准,如《小 学课程标准》、《中学课程标准》等。以这些法 令,规程、标准为基础形成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方针
1、“党化教育”的实施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 党,并参照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 上一切举措都应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1926年国民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提出了 “党化教育”的口号。所谓“党化教育”,是 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谋求教育的“革命化”、 “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即按 照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重新改组学校课程, 造就各种专门人才,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为 党工作。“党化教育”的实质在于强化国民党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后因进步人士的抨击和国 民党内部存在分歧,“党化教育”被“三民主 义教育”所取代。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组织法》,规定 “小学得设幼稚园”。同年,教育部颁布《幼稚园课 程标准》(1936年修订),规定幼稚教育的目的为: “增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 乐和幸福”。“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 1939年12月24日,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规程》, 1943年教育部将《幼稚园规程》加以修正,经呈行政 院,改为《幼稚园设置办法》,于12月20日以公布实 施,作为设置幼稚园之准则。 到1936年,幼稚园、幼稚生数已分别达到1283所、 约8万人。1947年,全国幼稚园数为1301所,有13万 多孩子入园受教育。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宣言中提“普 及国民教育”,提高民众知识,以造成健令之国 民。 要求:“中央、各省区、各市县均设立义务教育 委员会”。 1929年9月, “厉行国民义务教育及成年补习教 育”的规程和实施汁划。1934年底实现普及四年 的义务教育。 1930年,第二次令国教育会议将义务教育完成期 限定为20年,即从1930年至1950年,而第一期将 于1932年8月至1935年7月完成 。 1935年8月,《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及 实施细则。
中学教育
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
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 发展主要体现于中等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 而非数量的增加; 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建国”方针,中 学数量增长较快; 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数量达到最高点。
1932年12月公布的《中学法》,则进一步
明确中学教育的目标为:“继续小学之基 础训练,以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国民, 并为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之预 备。” 《中学规程》中提出: (1)锻炼强健体格;(2)陶融公民道德;(3)培 育民族文化;(4)充实生活知能;(5)培植科 学基础;(6)养成劳动习惯;(7)启发艺术兴 趣。
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令法规,如《小学课程标准 》(1932年10月)、《小学法》(1932年12月)、《 小学规程》(1933年3月)等,使初等教育逐步定型。 “发展儿童身心,并培养儿童民族意识、国民道 德基础及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 分为初小4年、高小2年两级。明确规定小学是实 施国民教育的场所,主办形式有市立、县立、区 立、坊立、乡镇立、联立和私立等形式。设置的 类型有:①完全小学:修业年限6年,初小、高小 四二分段;②初级小学:修业年限4年;③简易小 学与短期小学:专为推行义务教育而设,前者4年, 后者1—2年。
高等教育
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抗日战争 爆发后的一段时期里开始下挫。但是,到抗战胜 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 1929年颁布的《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及 专科学校的法规。高等教育机关分大学、独立学 院、专科学校三种。允许国立、省立、私立。大 学本科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 八个学院,如果一所高校具备三个学院以上,而 且其中包括理、农、工、医学院之一可以称为大 学。不具备这个条件就只能称为学院。学年期限 是医学院五年,其它为四年。专科学校的专业不 固定,而且一直有发展,学制一般为二到三年。 高校实行学年兼学分制。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设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 稚园——鼓楼幼稚园,开创中国幼儿教育实验研 究之风。 1927年,陶行知创办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1927年,“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扩大为中 华儿童教育社。它以研究儿童教育、推进儿童福 利和提倡教师敬业精神为总目标,致力于中国幼 教理论的探讨交流和幼稚园的推广,并出版了《 幼稚教育》、《儿童教育》等刊物。 由知名人士创办的优秀私立幼稚园,如陈嘉庚的 厦门集美幼稚园、熊希龄的北京香山慈幼院等等。
国民政府的中学体制最初仍袭用1922年新学制的 初、高中三三分段的综合中学制,将普通教育、 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在同一学校中并设。1928年 公布的“戊辰学制”虽提出师范学校、职业学校 可以另外单设,但高中仍分设普通、师范、职业 等科。 1932年12月,教育部相继公布《师范学校法》、 《职业学校法》、《中学法》,废止综合中学, 将普通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分别设立,而 高中不分文理科等。这一变革使中学教育的目标、 结构与线索更为清晰,更有利于发挥各种教育的 功能,适应育方针,国民政府为保存教育 实力采取了一些应变措施:(1)高校迁移, 将一批重点大学迁往西南和西北,调整重组。 如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等。 至1938年共迁址调整大学55所。(2)学校国 立,保障部分学校正常办学。在大后方设国立 中学,并将部分私立大学改为国立,提供经费 保障。(3)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 会,安臵培训流亡失学青年。(4)设臵战区 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战区教育。“战时须作 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及其措施,使教育事业在 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4、《中华民国宪法》中的教育法规(参见教 材420-421页)
本着“抗战建国”的方针,实施国民教育
制度。1940年3月,教育部公布《国民教育 实施纲领》.推行儿童义务教育和失学民 众补习教育合一的新国民教育制度,并将 小学改为国民学校和中心国民学校。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教育复员基础上, 提出全面普及国民教育的方案。但是,由 于国民党随即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政府 的普及教育计划终成一纸空文。
西南联合大学
西北联合大学
中央大学
总之,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是中国现代 资产阶级教育发展的成熟期,由于政府重视, 提倡教育改革,该时期教育取得了相当可观 的成绩。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与质量与清末 和北洋政府相比,都大大提高了,学校制度 日趋完备,观念日趋现代化,内涵日趋丰富, 方法日趋多样,最终走向了现代学校和现代 教育的发展道路。
初等教育
1927—1937年,是稳定发展时期。国民政
府以“三民主义”为旗号,加强了对初等 教育的控制,同时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 提供保障。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提出“抗战建 国”的口号,实施国民教育制度,初等教 育在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国民教育的实施受到扼杀,初等教育同样 走向衰败。
1927年“四一二”事变,国民政 府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 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 并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中国共 产党人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开展革 命斗争,并成立了工农政权。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开始在全国的统治。 图为南京国民政府成员合影。
1929年全国共有小学(包括完小、初小、简
易小学、短期小学)212385所,学生 8882077人。到1936年,学校增加到 320080所,学生18364956人。抗战爆发的 1937年,小学减为229911所,学生减为 12847924人。到1945年,小学又增为 269937所,学生增至21831898人,而当年 失学儿童却有175209934人。
国民政府对学制系统的整理和 学校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