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
民国学前教育实践

一、引言民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特点、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特点1. 民族性与时代性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国家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在这一时期,学前教育不仅关注儿童身心发展,还注重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 政策引导与民间实践相结合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如《幼稚园规程》、《幼稚园教育大纲》等,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
同时,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学前教育实践,形成了政策引导与民间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批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等,将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
4. 重视幼儿身心发展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实践重视幼儿身心发展,强调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创新等品质。
这一时期,教育家们提出“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三、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1. 学前教育机构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幼稚园、幼稚园附设班、幼儿教育社等。
这些机构为幼儿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教育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游戏、学习等。
2. 教育内容与方法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教育、游戏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等。
教育方法上,教育家们主张采用游戏、观察、操作、体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 教师培养与培训民国时期,教师培养与培训成为学前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批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等,积极倡导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素质。
同时,政府也设立了一些专门的教育机构,为教师提供培训。
4. 教育评价与反思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实践重视教育评价与反思。
教育家们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价,不断改进教育实践。
民国教育热的根源探析

民国时期的教育可谓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时期,各种教育思想兼蓄并存、齐放异彩,各种教育格局公私并存、参差多态,各种教育实践大刀阔斧、如火如荼,产生了一批至今令人敬仰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及改革家,开创了我国教育新局面,并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们立志以革新中国教育为己任,远渡重洋、吮吸新知,学成归国、治学有道,开辟了我国乡村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开展了实用教育、美德教育、科学教育、生产教育,开创了完善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及包含初、中、高较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让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呈现一番盛况。
也正是从民国开始,我国的教育日益步入轨道,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探索民国教育繁荣发展的原因,可以为改善我国教育现状提供新思路。
一、多元文化撞击与交融的社会背景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转型期,是一个中西杂糅、新旧并存的时期。
甲午战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彻底击碎了国人“天朝大国”的美梦,也激起了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世界之势。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广泛兴起,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及科技流入中国,我国开启了“睁眼看世界”的时代。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运动的发生源于引发社会结构崩溃和重建的社会变迁,在这一重建过程中,新型社会力量会借助媒体营造新型话语氛围和借助新的组织机构开展活动,极力推广其新思潮,社会运动便应运而生[1](P302)。
民国教育的开展便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变迁和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说是在中国特殊社会环境下必然发生的教育革新运动。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开展解放了国人思想,让“民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
这时期欧洲新教育运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风也开始吹进中国。
随着杜威、克伯屈和孟禄等美国教育家访华,使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影响最为深远。
民国教育热的兴起,也得益于民国教育热的根源探析任小琴,何晓芳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可谓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其表现之一便是灿若星海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以及多元激荡的教育思想与流派的涌现。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的高低在于人才,人才取决于教育,科学教育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清朝建立后,教育制度更多地沿袭明朝,以教化和育才为两大宗旨。
学校是育才的基础,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途径,入仕做官是培养人才的目标。
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教化和育才又有着不同的含义。
教化的目的是利用汉文化来统治人口众多的汉人,育才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统治汉人的官员。
因此,清初迫切需要充实官员队伍,教育第一宗旨是培养官员即育才优先教化。
清朝后期以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20世纪初,青年学生中出现了赴日留学高潮;由于国内形势巨变,旧有的科举制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清政府被迫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
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大批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使中国教育逐渐走向近代化,便于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入,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与现在学校课程相比较,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增加了一些新课程,为培养大批从事实际业务的人才,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科技和新思想,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我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比较落后,民国时期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振兴国家,曾经出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爱国思潮与实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
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
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
试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治理经验

试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治理经验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治理经验,是指中国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在职业教育方面所形成的治理经验。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但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治理经验,对今天的职业教育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职业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专业化,对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在民国时期,政府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了许多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提供实际的培训和技能教育。
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人们参加职业教育,提高技术水平。
2. 产学结合与实践培训: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注重将学校与企业、工厂等实际生产环境结合起来,实施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还要参加实践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技能。
3. 教师培训与学科建设: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民国时期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和选拔。
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 重视政府引导和监管:民国时期,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监管等手段,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政府在规划、管理和监督各类职业学校和技术培训机构的建设和运行方面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包括综合性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各种类型的学校。
这些不同类型的学校覆盖了不同职业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3. 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提高其综合素质。
4. 推崇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强调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工厂等合作,实施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_杜威热_的原因探析

知与行的统一;重视知识教学与职业训练的结合;重视儿童 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等教育观。杜威用这套教育理 论影响了他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同事和学生,并 通过他们影响了美国的教育,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因此杜威成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袖和 20 世纪美 国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期间,把他的教育思想 及理论很好很快地传播到中国,并不断成为国民时期知识界 教育界进步知识分子建立新教育理论和进行新教育实践活 动的重要理论基础。可见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 想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并具有普遍指 导意义。
作者简介:陈双凤(1984—) ,女,广东陆丰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8 级硕士研究生。
— 138 —
系,并为其服务的。中国自 1915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继 之而起的五四运动都高举反封建反传统的旗帜,猛烈荡涤了 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等深入人心的 资产阶级精神。因此,这个时期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与杜威实用主 义 哲 学 提 倡 的 民 主 政 治 等 思 想 相 吻 合 的 契 合点,从而为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提供融合的 思想土壤。此外,实用主义是一种效用哲学,主张各种理论 的价值在于它所能创造的功效,强调理论的功相似和一致的。这些相似之处,为杜威教育理论与 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契合点,为当时知识界介绍杜威教育思想 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扫除了障碍。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杜威热; 杜威教育思想; 杜威来华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具影响的代表和实用主义 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和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不局限于美国当 地,而是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尤其是在中国。美国学者这 样描述了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影响:“杜威在中国的最大影 响正像他在美 国 一 样 是 在 教 育 方 面 ”,而 且 这 种 影 响 是“创 造性的、决定性的、持久性的”。国内研究杜威的著名学者单 中惠指出:“杜威曾在中国访问和讲学两年多时间,其在近代 中国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西方教育家,就哲学和教育两方 面来看,杜威在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教育方面。”杜威教育 思想在民国时期,尤其是杜威来华讲学之后,渗透到教育理 论思潮,教 育 实 践 发 展 及 教 育 制 度 改 革,形 成 一 股“杜 威 热”,必定有其原因。文章尝试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探析在 民国时期教育界“杜威热”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国 外教育思想或思潮在中国教育界传播和被接纳吸收的基础 及条件。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
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
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试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治理经验

试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治理经验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治理经验可以说是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建立,各种职业院校纷纷涌现,为培养适应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的人们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种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就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治理经验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为当今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借鉴。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治理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与推行、职业院校的发展与管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在这些方面,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教训,是我们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与推行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定与推行,是为了适应当时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在当时,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挑战,急需培养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
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政策,如通过设立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基地等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税收和土地政策。
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当时国家处于战乱不断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环境不够稳定,导致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由于政府财政和资源的有限,使得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并不充分。
二、职业院校的发展与管理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在各地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纷纷涌现。
在当时,像北平大学工商管理硏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商业教育科、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系等都是著名的职业教育机构。
这些职业院校为培养专业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推动了当时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在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些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不够科学,教学质量不够高,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学科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导致了一些职业院校的办学效果不佳。
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实施的特点及启示

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实施的特点及启示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特殊教育在这个时期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经验,对于今天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就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实施的特点及其启示进行探讨。
一、特点
1. 多元化的办学形式
在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相当多元化。
除了政府的特殊学校外,还有私立的特殊学校、慈善机构、宗教团体等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机构。
这种多元化的办学形式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途径,同时也促进了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2. 社会力量的介入
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办学主体中,私立学校和慈善机构在特殊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社会力量的介入使得特殊教育事业更加社会化,更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也促进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发展。
3. 借鉴西方经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开始接触西方的特殊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大量引进了西方的特殊教育教材、方法和技术。
这种借鉴西方经验的做法为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得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充分融入了国际化的发展潮流。
4. 关注特殊教育法律保障
在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关注特殊教育的法律保障问题,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种法律保障的做法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为特殊儿童的权益保护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实施的特点为今天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今天的特殊教育事业应充分借鉴和吸收这些经验和启示,不断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师 论 文 题 目 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 姓 名 赵 贺
新乡市姜庄街小学 2012年6月 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
赵贺 摘要: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历史,教育办得最好的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唐宋时期,第三个时期就是民国时期。三个时期均是圣人引路、大师辈出。尤其是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教育新旧思想结合,中西思想合璧,繁荣一时,涌现了很多学者和大师。文学家有:鲁迅、胡适、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老舍、巴金、矛盾、冰心,郭沫若等等。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科学家有:李四光、翁文灝、詹天佑、华罗庚等。教育家有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和叶圣陶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让我们虽然没有置身其中,但依旧能够感受到那时的辉煌。那么它辉煌的原因又岂是一篇文章能够论述详尽的?下面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几点原因。 关键字 民国时期 教育成功 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级都在寻找自强、救国的道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教育。于是,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主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在维新变法中,建立了京师大学堂,即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在清末新政中,派遣留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此后,还颁布了新式学制,这些成就都为此后的民国时期教育成功奠定了基础,而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原因不胜枚举,下面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几点原因。
一、天时、地利与人和。
我曾经一度有疑问,为什么经济凋敝,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能够涌现出如此多的杰出人士?民国一共三十几年,光是总统就换过八个,谁来管教育?上述诸多疑问,在我之后学习中得到了解答。那就是占有天时、地利和人和。 1、先说天时:我国教育办得最好的三个时期分别是封建社会的萌芽和形成时期,顶峰时期和衰落时期,民国处于衰落时期,但也是新社会开创初期,思想活跃,各种文化和思想交织,所以那时的教育很繁荣。 曾有很多人感叹: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有成就的大师或者人才。我想大师不是短时间就能练成的,在现阶段,要成为大师,起码要有七十岁甚至八十岁以上的年纪,才具有说服力。拿国家科技最高奖的获奖年龄来说,平均年龄是八十多岁,最小的是王选,获奖时六十四岁,最大的是吴征镒,获奖时九十一岁。共和国的同龄人才六十几岁,所以,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相信这个局面一定会有所改观的。我们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几年的风雨,然而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新式教育才开始几十年,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踏实耕耘,耐心等待。 2、地利很重要。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发达的地区不多,集中于北京和东南沿海等地,文化发达的地区自然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聚集、沟通频繁,往来密切,也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北京地区以清华和北大两所学府为基地,我们很多的大师要么曾经在这两所大学教过书,要么就是曾就读与此。在北大,以蔡元培为旗帜,聚集了陈独秀、辜鸿铭、鲁迅、胡适、林语堂等优秀讲师,培养了罗家伦、冯友兰、矛盾、卞之琳、费孝通等一大批优秀学子。清华大学以梅贻琦为代表,梁启超、王国维、朱自清、翁文灝等人都曾在此任教,培养了闻一多、钱钟书、梁实秋、杨振宁等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物。在浙江上 虞白马湖的春晖中学,曾经聚集了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在此任教,他们闲暇互相交流、相互砥砺,形成了良好的教学风气。所谓名师出高徒,名师多的地方,人才自然也就多。 3、人和最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做得最好的是民国时期,在民国时期,学者们经常通过信件往来,推荐贤士,例如:徐志摩推荐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到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当大学老师,这在今天是比较难的事情,陈独秀也是没有上过大学的,但是蔡元培先生能够让其主掌北大的文科学长,可见,当年的教育是唯才是举,更重视能力。 再说说留学生问题:从民国时期的大师地经历来看,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都留过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较之今天的留学生,他们学成以后更愿意回国,而事实上,他们大多数也都回到了祖国。其中:胡适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陶行知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两人同是杜威的学生)。鲁迅和郭沫若留学于日本。老舍曾留学于英国。还有季羡林先生在民国时期曾去德国留学。包括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左权、陈毅等都曾经留过学。在他们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有西方科学文化的熏陶,所以归国以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者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很多大师都是出自于一家,例如江阴刘家三杰:刘半农、刘天华和刘北茂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等等。还有就是师生关系:鲁迅、钱玄同等在日本曾拜章太炎为师,冰心、俞平伯、废名等人都曾是周作人的学生。这样的关系在今天很难找到,现在的很多研究生都称导师为老板,明显成为了利益关系,师生间的亲密荡然无存。关系亲密有助于提携,例如;鲁迅曾提携萧红、胡适曾提携杨振宁、郭沫若曾提携傅抱石,让有才学之人能够有一个展现的舞台。
二、教育理念兼容并包、师生潜心教学,根基牢固。
1、教育理念兼容并包。1912年,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会后教育部
公布的教育方针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个因素的全面发展。可见,那时的教育理念已经非常先进。 人所不及称之为人才,人中之王称为全才,所以人才和全才的培养都是很困难的,在学识教育和实用教育中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是相当重要的。只会考试,不会做事不行,只会做事,而缺乏学识也是不行的。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是普通教育,而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精英教育,这就有些矛盾。理念可以兼容并包,不需要统一。就如同五四运动时期的北大,既有陈独秀、李大钊这样新文化的旗手,也有辜鸿铭等旧文化的维护者,但都可以共事一处,相互论战,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有关的思考影响深远。 在此期间,出现了平民、工读主义、职业、实用主义、科学等教育思潮,而且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勤工俭学运动,是一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规模实践。
2、潜心教学、打稳根基。当时的老师潜心于教,而学生则潜心于学,
在哪个动荡的年代,很多师生都是冒着一定危险在做教育的,举个例子,日本飞机轰炸昆明,西南联大的校舍和宿舍在爆炸声中受损严重,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师 生们继续下去的决心。于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互相帮衬、互相激励,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神话。
三、战时正确的教育方针和措施。
1、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
名大学西迁,高等教育的基本力量不仅得以保存,还获得一定发展。一方面,一些原有的大学经过合并组合,使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学科优势得以发扬和互补,形成新的特色,如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成绩斐然。另外,将一些优秀的私立大学改为国立,例如:厦门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2、“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民族的”
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与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带有民族性的教育。“科学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理性的态度。“大众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了占全国人民大多数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此后阶段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我党的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普通教育发展迅速,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教育家们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时期,教育家辈出,而且提出
不同的教育理论,并且还以创办学校等方式亲身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论。 1、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发表了多篇与青年教育相关的文章,对青年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事业等问题进行指导,被誉为“青年一代最好的指导者”。他的著作有1928年出版的《教育史ABC》和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等。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黄炎培被誉为“职业教育之父”,
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此外,他还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主张,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影响深远。
3、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陈鹤琴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儿童教
育家,他开创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理论和实践。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幼稚园。在这所幼儿园中进行了中国话和科学化的幼儿园实验,总结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系统的学前教育思潮。30年代末,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致力于平民教育事业和乡村教育运动。他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抗战时期又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在 广泛的实践和深入的思考后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他将生活教育定义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一生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耗费了一生的心血,被形容为“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参考文献: [1]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王炳照: 《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