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浅析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浅析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要: 初期, 适应 民国 为 社会的 进步、经济的
民国建立后, 经济取得 了一定发展 , 对教育提出了新要 求。 调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矛盾 ,发展职业教育成 了教育的主 题。蔡元培、黄炎培和张謇等人初步提 出职业教育的思 想 ,并 深刻认识 到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蔡元培认 为,“ 女 子不学 ,则无以自立 , 而一切依男子以生存” 。就如何兴办女子 职业教育 ,蔡元培认为女子职业教育可设置工业 、农业、商业 和家政四类,但 “ 女子职业教育之较切要者 ,莫如手工及 家事 两端” ;张謇认为课 程教材应适应世界发展趋势 ,同时又应兼顾 本 国国情 ;黄炎培认为应把学校所学与 回家所做 结合起来 。女 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为民国时期 的女子职业教育事业 的兴 起和发展提供了理论 基础。 11 年 ,教育部颁布 的具有资产阶级 性质 的新学制—— 壬 93 子・ 癸丑学制 ,主张男女受平等 的教育 。特别是其中的 《 实业 学校令》 明确规定 :“ 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 宜, 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 标志着女子职业教育从 法律 , 上取得了合法地位。11 年通过 《 97 职业教育进行计划案》中的 第四条明确规定 “ 促进女子职业学校 ” 并倡导各省依据 《 , 实业 学校令》规定 ,从速 筹办女子职业学校 。这为发展女子职业教 育奠定了基础 。 晚清设置的女子实业 学堂 ,虽大多徒有虚名,但其各项制 度较 为健全。①办学 宗旨明确。上海女子中西 医学校 明确其宗 旨为:“ 贯通 中西各科医学,而专重女科 ,使女子之病 ,皆由女 医诊治 ,通悃而达病情 。 ”②实行分科教学。③管理 制度严格 。 ④招生、考试 、毕业制度均有所规定 。扬州女工传习所规定其 招生条件 :身家清 白、心性灵敏、体格强健 ,年在 8至 1 岁女 6 工;年逾 1 岁 ,专 习针黹、机械者亦可 。上海女子 中西 医学校 6 规定 :考试 时 “ 聘请 中东西著名 医生莅院 ,按照科学考试 ,合 格者给予文凭 , 准其行医” 。晚清女子实业教育 为民国初期女子 职 业 教 育 的 兴 起 与 发 展提 供 了 经验 基 础 。

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以河北省立女子职业学校为例

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以河北省立女子职业学校为例

年份( 年)
1 91 9 1 92 0 1 92 1 25 18
1 92 2 12
1 92 3 20
� � � 1( 91 -92 )
毕业生数( 人) 1 6
9 5 % 以 上的省有六个 : 直 隶省以 9 8. 1 % 位居全 国第二, 仅在 山 西之后. 另一方面, 中华职业教育社于 1 91 7 年成立后, 大力倡 导职业教 育 (包括女子 职业教育 在内 ) , 许 多年轻女 性 纷纷响应, 要求接受职业教育, 同男子一样担负起为国家效力 的重任.如该学校在 1 93 0年因招生名额始终不足 , 不得已 另 行组织在北平招考 , 结果投考人数过多 , 出乎学校意料. (北京 档案馆 ������� ) 19 3 2 年学校 在筹 备续 招新 生时 , "问 津者 络 绎不绝" . 不仅如 此, 几乎在每年的 新生中, 都有一部分 女生是 强烈要求来所学习的 , 如1 9 3 0年的 新生中: 涞水县 杨绍荣, 房 山县绳淑身, 广宗县李俊便是自愿来所 学习职业, 恳请地方 县
塞责" "不云地方款项支, , 即 曰无此等合格女生, 碍难保送."
(北京 档案馆 ������� ) 如1
9 3 6 年 7 月的 招生 过程中 , 许多 县 就丑态百出: 沙河县称将学校招生简章一 份布告通知, 且多方 劝导. 但 "县 属合格女生, 无一 前来报名受甄试" . 以致无 法保 送学生; 而唐县只将招生简章提交县政会 议讨论便决议 "本县 是项人才甚屡缺乏, 无法选送" ; 定兴县以县 经费拮据, 无力 支 付学生津贴 为由, 竟 呈请河北省政 府准免保送本 县学生. (北 京档案馆 �������� ) 甚是荒唐! 事实情 况并非各县所 云.一方面, 早在 1 92 2 年-1 9 23 年 期间 , 以 县为 单位, 全 国拥 有女 子初 等小学 的县 占 76.6% ,拥 有女子 高等小学 的县占 3 5 . 9 % , 其中女 子初等小 学普及率 在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
个时期,不同地域的女子职业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北京地区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早。

早在清朝末年,北京就有设立女子职业学校
的先例,户部衙门中素贞女学堂就是北京地区最早设立的女子职业学校之一。

此后,随着
时代的变迁,北京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职业学校,复
兴女子职业学校、北华女子职业学校等。

这些学校不仅教授了传统的女子技能,比如织布、刺绣等,还开设了现代的课程,如文秘、会计等,为女子投身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南京、广州等地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也值得一提。

南京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其
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早,并且较为系统。

南京女子职业学校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女子职业
学校之一,设有多个专业,如织布、造纸等。

广州是中国南方经济中心,也有许多女子职
业学校,其中以英华女子职业学校最为有名。

这些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民国时期不同地域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各有特色,但都注重结合传统的女子技能和现
代的专业知识,为女子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这一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不仅致力
于传承传统文化,更重视提高女子的素质和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民国是近代中国快速转变的历史时期。

清末新政后,各个地区开始重视女子教育,黑龙江地区作为满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和边陲重地,在各县区也大规模开展了女子教育,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保持着稳定发展。

论文分析了黑龙江女子教育背景,具体分析了女子教育的不同层次;认为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开创,突破了禁锢思想的束缚;提高了女性的自身素质,对民国初期全国女子教育的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

标签:民国初期;九一八;黑龙江地区;女子教育中国封建社会严格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女子没有受教育权。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传统教育的落后,以及女子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女子教育问题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关注。

处于边疆的黑龙江也不例外,虽然地理位置极偏,开发较晚,教育落后;但民国初期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受此影响,黑龙江教育有了较好发展环境,女子教育随之发展起来。

一、黑龙江女子教育兴起的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几乎没有专门的女子教育。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逐渐丧失,先进学者意识到须用教育改革来改变现状。

1901年清政府开办学堂,废除科举;次年公布了《钦定小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可在家接受教育;1905年设学部,次年承认女学地位并列入学部;1907年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将女子教育纳入学制系统,承认其合法地位。

这些措施的实施,促使全国兴起了创办女学的热潮。

“到1907年,全国有428所女学堂,15 498名女生”[1]。

黑龙江处于边疆,开发较晚,与其他地区教育相比较为落后,女子教育更是滞后。

自1904年始,黑龙江女子教育开始缓慢发展。

当时的黑龙江副都统程德全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其放在其他事务之上,1905年奏请创办幼女学校,“黑龙江程雪帅日前具摺奏请,以江省教育尚难普及,非急设女学不足以固根基,现筹定的款设立女学校,一区招考幼女入堂肄业,庶为矫正母教入手之基,籍收他日改良社会之效,已奉旨允准。

清末民国前期山西的女子职业教育

清末民国前期山西的女子职业教育

清末民国前期山西的女子职业教育[摘要]女子教育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

近代女子教育在我国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清末民国前期山西女子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一时期的山西女子职业教育,以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清末民国前期山西省女子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大研究课题,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本文对清末民国前期山西的女子职业教育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清末有实业学校的设置,但大多徒有虚名,至于女子中等职业教育更是不被人重视,山西的女子职业教育亦是如此。

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尤其是1913年8月公布的《实业学校令》,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

这是政府正式承认女子职业教育的开始。

1919年至1937年这一阶段山西的女子职业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

民国十二年(1923年),全省有女子职业学校29所,其中县立女子职业传习所5所,县立女子蚕桑传习所13所,县立女子纺织传习所11所。

共有34个班,学生997名,毕业生640名,占学生总数的64%,辍学生59名,占学生总数的5.9%;职员52人;教员62人;总资产数3420;岁入数总计13588,岁出数总计13638。

与民国七年(1918年)一月至民国八年(1919年)十二月相比,学生从354名增加到997名,增长了近2倍;教员从当时的34人增加到62名,增长了近一倍;职员从当时的7人增加到52人,增长了六倍多。

这足以说明这一阶段山西女子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现以太原市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例来进一步说明当时山西省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1920年(民国九年),由太原县政府建设科创办“女子蚕桑传习所”,地址在县城东街三官庙及文庙西偏院,负责人为建设科技师李逢甲,有教师2人,开设课程有:蚕体生理学与解剖、蚕体病理学、养蚕学、农学大意、桑树栽培法、制丝法等。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作者:黄雯茜来源:《教师·中》2019年第07期摘要:民国时期,我国女子职业教育在社会的积极倡导下得到了一定发展。

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地域的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

但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有相同的特点,都会受所处地理位置、西方思想、当时的社会经济、当地的进步人士的影响。

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也有以下特点:不同地域的发展不平衡,按地方特色设置专业,办学以私立为主,教学强调实践。

文章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回顾,可以为当今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女子职业教育;不同地域;民国时期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0-0110-02一、引言清朝末期,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女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女性受教育意识开始觉醒,女子教育也慢慢产生,其中也包括了女子职业教育。

清朝末期有女子职业学校的设置,但女子职业学校并没有取得法律上的地位,1913年8月公布的《实业学校令》中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这是政府正式承认女子职业教育的开始。

二、关于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背景的研究民国初期,全国的女子职业学校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江蘇、湖南、福建与湖北等地,同时对女子职业教育的研究较少,其中,研究较多的地区为江苏与湖南。

一些学者在研究民国时期江苏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时,发现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地理位置与当时的社会思想、经济发展等影响。

江苏地区是早期的通商口岸,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大,包括女子教育思想,而教会女校也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萌发。

发达的手工业也促进了该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蚕桑技术,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产生。

此外,黄炎培曾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江苏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状况探析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状况探析
入学 制体 系… 。这样 , 多方力 量推动 之下 , 在 教会女 学、 国人 自办 女学 、 官方 女学 都 渐成 气候 , 女学 堂 、 女
收稿 日期 :0 1— 1 2 2 1 0 —1 作者简介 : 贝贝, , 赵 女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硕士研究生 。

6 ・ 0
占大学 生 总数 的 2 1 l ; 据 中华 教 育 改 进 社 的 .% 2 另
to i n, a d p i t u u sinsi hi e o n on s o tq e to n t s p r d. i
Ke r s: a l e r fRe u l fCh n y wo d e ry y a so p b i o i a;t e d v lpme to me S e u ain;q sin c h e eo n fwo n’ d c to ue to
时期
类别 全 国女生
男生 总Βιβλιοθήκη 11 9 8~11 初 小 l0 8 99 9 82
表 1 民国 初 年 接 受 初 等 教 育 的 男 女 生 数
调 查 , 国受 高 等教 育 的女 性 ( 会学 校 除外 ) 全 教 已达
6 9人 , 布如 下 : 6 分 国立 大 学 : 京 大 学 1 北 1人 , 京 师 范 大 学 1 北 5 人, 北京 法政 大学 7人 , 京农 业 大 学 4人 , 京 女 北 北
民 国初 期 女 子 教 育 发 展 状 况 探 析
赵 贝 贝
( 国人 民 大学 , 京 中 北 107 ) 0 8 2
[ 摘要 ] 民国建立后 , 子教 育进一 步发展 , 女 但是女 学在发展 的同时也存在 众 多问题 。对 民国初年 ( 9 2~ 11

民国江西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与特点

民国江西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与特点

CAIXUN财讯-64- 民国江西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与特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裴依菲 / 文相对其他省份来说,江西省女子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慢,在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既有成就,也存在许多不足。

本文以探析江西女子职业教育的特点,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更好地促进江西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 江西 女子职业教育民国江西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背景 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风气最早始于江苏、浙江两省。

最早的女子蚕业学校在江苏、浙江兴办,其他省绝无仅有。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以后,各省闻风兴起,于是有专门职业学校,但是比较起来,女子职业学校还是少数。

开办较早、规模较大的有山东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浙江私立甲种女子职业学校,云南省会公立女子职业学校,松江松筠女校,江苏私立女子职业中学等。

由此可知,女子职业教育在沿海一带及北方地区发展较早,湖南、湖北、江西等内陆地区起步较晚,江西女子职业教育的起步晚,发展慢。

然而,不管在何种艰难的情况下,江西女子职业教育却顽强的坚持着,即使抗日战争的爆发,也仍然继续发展。

民国江西女子职业教育的特点(1)起步晚,发展慢民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13年8月公布了《实业学校令》,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之知识技能为目的。

”并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

”①女子职业学校的设立,标志着女子职业教育正式开始。

相对于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城市,江西地处内陆,三面环山,受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影响小,女子教育思想传播较慢,再加上江西频繁的战争,阻滞了江西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从而影响了江西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江西女子职业教育的传播形式最初设立于中学、高中,各种补习学校,开设家事科、纺织科、缝纫科,专门在江西开办的女子职业学校甚少。

抗日战争期间,各类学校因战事疏散,改遣校址,更加不利于女子职业学校的发展。

(2)突出女性特点,注重家庭教育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反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观念,要求建立新型的女子职业教育观,呼吁女子独立自主,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为社会中的人,重视培养新贤妻良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一、北方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
北方地区在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较为先进。

一方面,北方地区的经济相对发达,女子职业教育的需求量也较高;北方地区的教育改革较为积极。

北京的女子职业学校已经有百余所,涵盖了各个专业领域。

还有一些知名的女子职业教育机构,如北京女技校、北平女工学校等。

二、江浙沪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
江浙沪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这个地区的女子职业学校较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人才。

上海的女子职业学校数量之多,在民国时期全国排名第一。

这个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女性在家庭经济中的作用,有很多专门培养家政、缝纫等职业技能的学校。

三、四川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
四川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较为相对滞后。

这个地区的女子职业学校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成都地区。

四川女技校是比较典型的女子职业学校之一。

由于当时四川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有限,导致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慢。

四、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些特点。

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够平衡。

在北方地区和江浙沪地区,女子职业教育比较发达;而在西南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慢。

女子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相当丰富。

当时的女子职业学校不仅有一些传统的家政、缝纫等专业,还有一些相对先进的专业,如机械制造、电子技术等。

女子职业教育的培训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

学生们在校期间不仅会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还会进行很多实践操作,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女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一定的变化。

在过去,女子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贤良淑德的家庭主妇,而在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女性的独立人格和职业素养,使她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自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