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共121页文档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教民
育国
成
第
立
十
初
二
期
章
的
目录
1 第一节 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3 第三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2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
本章导读
本章叙述了民国成立后教育界为改革封建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 制所做出的努力和遇到的波折;介绍了民国初年学制的形成过程、基本结构、 课程标准及在实施中进行的调整;侧重论述了蔡元培的教育活动和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 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 想。
三、 封建教育的回潮
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封建教育的措施,力求 使教育的发展符合民主共和的精神。蔡元培对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十分重视,在《开会词》 中一再强调这即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第一次之中央教育会议”,“是全国教育改革的 起点”。
三、 课程标准
(三) 师范学校
1.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
按照《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预、本科的课程为修身、教育、国文、习字、英语、 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或商业)、乐 歌、体操,女子师范学校免农业(或商业),加家事、园艺、缝纫课,五年中英语开课总 时数也较男子师范约减三分之一。
民国时期的教育

民国时期的教育教育乃千秋之大业,"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无论是在军阀割据,还是战乱时期,都十分重视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
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
"等等。
《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
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
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
《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
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
浅谈民国时期的教育

论民国时期的教育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
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
“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
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
”“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
”“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
“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
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
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
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
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
令人失望。
”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
他嘲笑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的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由于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作者:张耀玲来源:《神州》2012年第20期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的义务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取得了卓有成绩的效果,对我国以后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改革普及教育一、引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指1927年—1937年,这十年被称为光辉的十年。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都得到了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也迎来了民国以来的最好的发展阶段,各个领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最为抢眼。
在这个时期,我国仿造西方强国普及了义务教育,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的长足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概况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国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在1928年颁布了《教育部组织法》,明确的规定了教育部是全国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并沿用至今。
并设置了一系列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法规,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有了政策上的保障,为以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这也成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当时小学教师的地位远远超过县长的地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教师的待遇的重视与投入都相当的大,保证了教育活动的更好执行。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实现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培养出许多的杰出人才,推动了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理念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虽然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社会仍然处于比较动荡的时代。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事业仍然蓬勃发展,不可阻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理念是不同于封建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是整个教育体系最高的准则。
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 1929年3月, 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以制定教育方针和政策为会议重要议题。国民党中央宣 传部提出《教育方针及其实施原则案》,强调教育为 “立国之大本”,教育方针须“适应民族与时代之需 要”,在全国统一、训政开始之际,确立教育方针和实 施原则尤为急迫和重要。
▪ 三、“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 ▪ (一)“整饬学风” ▪ 以三民主义统一青年学生思想。 ▪ (二)建立训育制度 ▪ 1929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实行
《中小学训育主任办法》,设立逊于主任和训 育人员,专事考查学生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在全国中小学实行训育制度。 ▪ (三)施行导师制
▪ 四、实行童子军训练和军训
▪ 2.教育具有历史性
▪ 杨贤江认为教育是因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得以发展的。在不同的社会, 由于人们的劳动时间不同,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 需要不同,各个社会也就有不同的教育。他把教 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封 建社会阶段和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并认为随着社 会主义的胜利,必然产生社会主义的教育。
▪ 为了严格控制学校和学生,作为对学生训育的组成部分, 国民政府在小学和初中实行童子军训练,在高中以上学 校实行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用管理军营的办法管理学 校,用管理军队的办法管理学生,其目的在于养成儿童 青少年的绝对服从意识、划一行动习惯、团体主义精神 和军事知识技能。
▪ 五、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 1928年12月,教育部公布《中小学课程标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及评述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及评述摘要: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陷入空前危机。
国民政府及时调整教育政策,采取内迁高校、整理课程设置、创设贷金制、教师资格审查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保留并得以发展。
战时教育政策更是体现出国民政府的远见卓识,为战时与战后教育发展、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促进抗战胜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高等教育遭到了极大破坏。
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使高等教育适应了当时抗战与建设的需要,客观上保存了当时的高等教育,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效保证,也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最中心、最紧迫的任务是抵御外辱。
国民党政府适应抗战需要,适时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试图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促进战时高等教育的发展。
1.及时调整教育政策为了适应战时体制的需求,国民党政府于1938年4月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突出了关于战时教育的四项纲领;“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的研究与扩充其设备;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予以适当之分配,以应抗战需要;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训练妇女,俾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强抗战力量。
”纲领成为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教育政策的总纲,确定了国民党抗战时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同时,这次大会还颁布了由陈立夫主持拟定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提出战时教育的九大方针与十七项要点,全面表述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教育政策。
纲要中的九大方N-具体的表述内容是:“三育并进;文武合一;农业需要工业需要并重;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对于吾国固有文化精粹所寄之文史哲艺,以科学方法加以整理发扬,以立民族之自信;对于自然科学,依据需要,迎头赶上,以应国防与生产之急需}对于社会科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其原则应加以整理,对于制度应谋创造,以求一切适合国情;对于各级学校教育,力求目标之明显,并谋各地平均之发展;对于义务教育,依照原定期限,以达普及;对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力求有计划之实施。
民国教育

上有信念,下有常识11月的北京,秋雨绵绵,我去建国门外大街参加一个文化沙龙,活动主持、央视女主播柴静在结束时,引用了作家邓康延评民国老课本的话:“上有信念,下有常识”。
上,是指老师、家长、社会精英。
下,是指小孩、平民百姓。
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好效果。
大人们有信念,有操守,有勇气和担当,国家民族才有希望,小孩有常识,知书识礼,才能健康成长为未来的栋梁。
刚好,邓康延先生前不久来川公干。
饭桌上,我对他说起北京的活动上,柴静引述了他的话(没办法,做传媒的总是太八卦)。
他进一步对我说:“百年教育史上,民国的老课本是一个巅峰。
我甚至觉得,在中国几千年教育史上,它都是一个巅峰。
”我深以为是。
我甚至打算更进一步说,民国时期的教育,含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育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教育史上的一个巅峰。
1912年1月,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9月颁布新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否定了清政府“忠君”的教育宗旨。
1921年,陶行知任总干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以推动中西教育交流、研究中国教育实际问题。
1923年,晏阳初在烟台的扫盲教育效果显著,同年,平民教育推广到20多个省区……由此,以晏阳初、胡适、陶行知等为代表的改革少壮派,与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为代表的革新元老派汇聚成了一股合力,共同推助中国教育的改进。
虽然战火纷纷,内忧外患,那真是一个大师辈出、精英涌现的教育的黄金时代。
因此,本刊封面主题呈现了这一期的《重温民国教育》,尽管,陈丹青先生在“民国范儿”的访谈里,已把民国的民风和士气说透:“单说民国的大学教育,今时休想望其项背。
当年浙江的中小学教师,是李叔同、丰子恺、叶圣陶……”,尽管,这两年出版界有民国教材的出版热。
但是,从课本到校园文化,从教师到教授法,民国教育还有哪些值得今天的教育者和家长们借鉴的,我们应该呈现。
应当说,最糟糕的教育成果当然是“上无常识,下有信念”。
民国教育

为什么民国时期中国教育能排世界前列民国时期不仅大师辈出,而且中国教育排世界前列。
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归纳起来有一下几点。
1、教育完全免费。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
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
”等等。
2、教育经费。
《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
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业内人士可以对照60年前的这个标准算今天的账,看看有没有差距。
3、教师薪水。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 元,助教160元-100元。
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丄府部长基本持平。
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 元、30元;而同期上丄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
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
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让今人望尘莫及,汗颜不已。
4、多样化的教育格局。
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