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五四”运动前后学前教育的演进 (1915-1949年)
中共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作业最终版

(四)小学附设幼稚班
小学附设幼稚班专为不到入学年龄的五六岁儿童 创办,哥哥姐姐上学时顺便带去幼儿园,儿童接 受完一年到一年半的学龄前教育可以正式进去小 学。陕甘宁米脂、绥德分区的三所小学都有办过。
(五)化整为零型托儿所
这类托儿所一般设在局势不稳定、敌情变化较大 的地区,经常化整为零分散在人民群众家中,流 动性比较大。如晋、冀、鲁、豫等各地。冀南地 区大多分散在老百姓家中。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实行儿童 保育列为中心工作。 1941年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 决定》 包括对于孕产妇的优待政策和对婴儿的保育也有 规定:“婴儿在周岁前,应由生母养育,因工作 及其他特殊情况者例外。周岁以前之婴儿,无论 由母亲养育或雇人养育,每人每月均发保育费十 元。周岁以后的婴儿领取半成年的伙食量费,并 发给保育费五元,不领伙食粮费,仍发十元等” 此外,《决定》还对托儿所的建立,保姆的待遇 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
组织托儿所的目的是要改善家庭的生活使托一儿所来代替妇女所担负婴儿的部分教养的责任使每个劳动妇女可以尽可能的参加生产及苏维埃各方面的工作并且使小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照顾在集体的生活中养成共产儿童的生活习惯小孩进托儿所的条件
第六章 共产党领导下老解放区的学 前教育
第一节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婴幼儿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
2.知识技能教育
第四节 老解放区保教队伍的建设
一、提高保教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 为调动广大保教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深对保教 工作的认识,党政领导人员经常给保教人员作报 告,还非常关心保教人员的待遇问题。边区政府 对保教人员的重视,使保教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 工作的意义,极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1934年二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托儿 所组织条例》。 ①组织托儿所的目的是要改善家庭的生活,使托 儿所来代替妇女所担负婴儿的一部分教养的责任, 使每个劳动妇女可以尽可能的参加生产及苏维埃 各方面的工作,并且使小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 育和照顾,在集体的生活中养成共产儿童的生活 习惯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4章_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蒙养园制度的实施
2.蒙养园和幼稚师范的建立 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全国各
地陆续出现了一些蒙养园和保姆 讲习所。 1916 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设 保姆讲习科,招收学员 36 人, 二年制。1922 年后,改称幼稚 师范科(院、校)。
19
蒙养园制度的评价及意义
1.蒙养园制度承袭了蒙养院制度的保教内容,仍然以 日本的幼椎园教育为参考。
2.蒙养园不再附设于育婴院和敬节堂,附设于其他教 育机构纳入整个学制体系,彰显了学前教育的地位。
3.蒙养园的保姆须具有国民学校正教员或助教员之资 格,提高了蒙养园的地位。
4.女子师范的培养目标把小学教员和蒙养园的保姆并 列,保姆的俸禄也有具体说明,确立了保姆在师范教 育中的地位。 19
幼稚园制度的确定
19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四、制定学制系统——壬子癸丑学制
学制规定儿童从 6岁入学到23、24岁大学毕业,整个学程为17 年或18年,分三段四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分两级:初等小学 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
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3年,毕业后可入中 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校,学习年限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 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大学本科3年或4年,预科3年;专门学 校本科3年毕业(医科4年),预科1年。 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不计年限。
一、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
教育部
专门司
普通司
社会司
总务厅
大学科
师范科 图书博物科 统计科
专门科
中学科
通பைடு நூலகம்科
会计科
。
留学科
小学科
文书科
视野科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至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前教育(1949年10月—1956年9月)1949年10月19日,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张逸国为第一任处长(一)、明确新中国学前教育的任务、性质和工作方针根据《共同纲领》和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首先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废除原幼儿园招生考试的制度,优先录取劳动人民的子女,延长幼儿园儿童在园的时间。
新中国幼儿教育一方面担负着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任务,同时又要帮助劳动妇女摆脱家庭负担。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规定: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身心在入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
”(二)、确定学前教育在学制上的地位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础。
在幼儿教育阶段,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叫幼儿园。
幼儿园发展的重点首先是工厂地区、企业部门,其次是机关、学校及郊区农村。
(三)、接管外国在我国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接办一批私立幼稚园1950年12月,政务院通过《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随之,政务院又发布了《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依此,“决定”和“条例”,各地先后接管了美国和其他外国教会在我国开办的幼稚园、孤儿院、育婴堂、慈幼院等幼儿教育机构200余所,收回了儿童教育、儿童福利事业的主权。
(四)、制定幼儿园的暂行规程和纲要教育部于1952年先后颁发《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为我国幼儿教育正规划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依据。
(五)、学习苏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经验1950年9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幼教工作者学习苏联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一书。
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的教育阶段。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的简述。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1950年,中国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在全国推行幼儿院制度的决议》,提出幼儿园要普及到农村和城市的社区。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批幼儿园,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基本框架。
二、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幼儿园的决定》,提出了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随后,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
到1985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2.4万所,幼儿园在城市和乡村得到了广泛普及。
三、21世纪以来21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发展学前教育的新目标。
此后,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
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和覆盖面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学前教育改革与创新在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方面,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得到了完善,学前教育已经纳入了义务教育的范畴,幼儿园管理与评估体系逐渐建立。
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学前教育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
未来,我国学前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和社区参与,促进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后和21世纪以来三个阶段。
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综述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对儿童的教育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成为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其教育内容:生活和劳动教育、思想教育、美育等二原始社会后期的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虞氏之学名庠”,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教养新生代的任务通常有老年人承担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3)内容与生产劳动相关;4)教育的方法是口耳相传在劳动中进行。
第二节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礼记·内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是奴隶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标志。
其表明人们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实施学前教育的计划。
其内容贴近生活涵盖面较广;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现男女分野二奴隶社会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教育目的和意义:加强宫廷学前教育具有政治和教育两方面的意义保傅之教和乳保之教:保傅制度: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三公:太保、太傅、太师。
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有明确分工——保其身体(体育);傅之德义(德育);道之教训(智育)乳保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物的制度三母:子师、慈母、保母三胎教的实施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为了保证胎教的实施西周社会还建立了胎教制度。
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当时统治者对胎教极为重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胎教之道走出宫廷,为世人所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主要于贵族家庭中实施;3)学前于学校教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4)有阶级性,注重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5)提出胎教第三节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家庭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其目的:1)培养统治人才;2)齐家治国的基础;3)光耀门楣其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保健等1 思想品德教育(“主体”“主旨”“纲领”)——孝悌;崇俭;诚信;为善孝悌:服从敬奉父母,兄弟友爱【评价】积极:1)注意从小培养孝顺双亲的品德是我国古代尊老孝亲传统道德意识的体现;2)以此作为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起步,符合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
版学前教育史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至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前教育(1949年10月—1956年9月)1949年10月19日,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张逸国为第一任处长(一)、明确新中国学前教育的任务、性质和工作方针根据《共同纲领》和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首先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废除原幼儿园招生考试的制度,优先录取劳动人民的子女,延长幼儿园儿童在园的时间。
新中国幼儿教育一方面担负着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任务,同时又要帮助劳动妇女摆脱家庭负担。
1952年3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身心在入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
”(二)、确定学前教育在学制上的地位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等,确定了幼儿教育在学之上的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阶段,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叫幼儿园。
幼儿园发展的重点首先是工厂地区、企业部门,其次是机关、学校及郊区农村。
(三)、接管外国在我国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接办一批私立幼稚园1950年12月,政务院通过《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随之,政务院又发布了《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依此,“决定”和“条例”,各地先后接管了美国和其他外国教会在我国开办的幼稚园、孤儿院、育婴堂、慈幼院等幼儿教育机构200余所,收回了儿童教育、儿童福利事业的主权。
(四)、制定幼儿园的暂行规程和纲要教育部于1952年先后颁发《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为我国幼儿教育正规划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依据。
(五)、学习苏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经验1950年9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幼教工作者学习苏联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一书。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六章

七、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此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是: 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首先建立,然后逐 步推广。发展的重点首先在工厂企业部门, 其次是机关、学校和郊区农村。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 1958—1965)
(
一、学前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稳步发展阶段(1953—1957) 1953年文教工作方针为“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 1956年、《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明确了对各类型托儿 所、幼儿园的领导职责,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原则。 (二)盲目发展阶段(1958—1960) 1958年总路线提出后,全国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 ”错误思想泛滥全国,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表现为,发展以寄宿制为主的幼儿 园办园方针,过早地实现学前教育社会化和全托化。 (三)调整提高阶段(1961—1965) 1961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学 前教育逐渐恢复正常轨道并略有提高
三、积极发展不同层次的学前师范教育
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 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培训体系。 该体系由职前培养和职后继续教育构成。前着包括中等幼儿师范 、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层次;后者除以上学 历教育外,还有通过各种专题培训班、教科研活动、学术研讨会 、幼教研究会等活动及国内外进修和访问学者等非学历教育。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前教育 (1949—1957)
一 、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 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 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学前教育史课件]学前教育史第五章第六章
![[学前教育史课件]学前教育史第五章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6529a4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f.png)
[学前教育史课件]学前教育史第五章第六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教育史》教材的第五章和第六章。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清末民初的学前教育、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等阶段。
第六章则重点阐述了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包括欧美国家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掌握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重点: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阶段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对比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内容,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分析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等。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国内外学前教育案例,分析其优缺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1. 第五章: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历程清末民初的学前教育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2. 第六章:国外学前教育发展概况欧美国家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2)分析欧美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
(3)谈谈你对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看法。
2. 答案:(3)学生可结合自身观点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法规,北洋政府时期颁布的较少,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颁布的较多。 南京国民政府在继承北洋政府时期教育 制度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重新制订了教 育宗旨、教育政策、整理并充实了各项教 育法令、法规。幼儿教育在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也步入了制度化发展阶段。
三、 幼稚教育的实施 一)北洋政府时期
1 、几种基本的幼稚园模式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幼稚园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这 和有关规程中幼稚园地位的提高及人们对幼稚园态度的变 化有密切联系。 • 著名的有如, 上海大同幼稚园(1930年) 上海劳工幼儿团(1934年) 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1935年) )(公) 成都实验幼稚园(1941年)
2) 幼稚师范教育有发展 ① 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有了一定发展
在东南大学演讲 时的杜威*
二) 批判封建儿童教育
儿童观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念问题, 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家庭中家长的子女观。 在中国封建社会,受封建宗法制儿童观的制约, 家长习惯于把儿童视为自己的隶属品,这种观念 通常表现为强调儿童的服从性和家长对子女的支 配地位。实质上不尊重儿童个体的人格。
鲁迅(1881-1936),蔡元培(1868-1940)
三)对引进国外幼稚教育制度的反思
• 儿童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儿童从家庭教育转向儿童公育的 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形式。在中国是外来品,在传播中存在 机械模仿的弊端,不适合中国国情。 • 从清末创办蒙养院至20年代中期,一般幼儿教育机构,除 一些具有社会慈善性质的以外,大都以招收富裕人家的子 女为主。
• 关于幼稚师范的课程设置。(国家统一制定幼稚师范课程, 促进了幼稚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 • 对幼稚师范学校教员的任职资格进行了规定。为保证幼稚 师范毕业生的合格率,有对幼稚师范科参加会考的规定。
四)《幼稚园设置办法》
• 1916年,修正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关于蒙养园的内容,只对 蒙养园招生对象的年龄、保育宗旨、原则、科目管理和保育人员的资 格、鉴定办法、待遇、规模和设备等作了简要的说明,缺乏具体的规 定。
•
•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
我国自清末颁布幼儿教育章程以来,一直没有关于幼 稚园课程标准的规定,最多在相关章程中略举幼稚园的科 目。因此,清末民初设立的各种幼儿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 上各行其是。 1、形成: 1929年,教育部颁发《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全文分 “幼稚教育总目标” “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 大部分。颁布后,随即成为指导各类幼稚园课程建设的纲 领性文件。 1932年,教育部将其作为正式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公布。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从1932年起,陆续公布了一系列师 范教育的法令。 如,《师范教育法》(1932年)、《师 范学校规程》(1933年)、《师范学校课程标准》(1934 年)。 • 其中对幼稚师范教育规定较集中的有《师范学校规程》。
《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有幼稚教育,如:
• 师范学校内得设立幼稚师范科。(推动幼稚师范教育的 发展)
第六章 “五四”运动前后学前教育的演进 (1915-1949年)
当时中国教育的基本格局: 一方面,“五四”运动前后,在北洋政府 (1912---1927年)和南京 国民政府(1927-1949年)统治区,西方教育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 涌现出各种教育思潮,开展诸多教育改良活动。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 1921年诞生,1927年建立工农武装政权。 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工农大众中进行革命的、科学的教育,新民主主义 教育萌芽,展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者构成当时教育的基本格局。本部分介绍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 统治区的学前教育。
这两所在当时中国堪称最现代化的幼儿师范学校为刚刚 起步的中国幼教师资培养提供了最佳范本,在中国儿童教育史 上有着里程碑意义。
4、历史意义:
1)是我国幼儿教育专家学者第一次在总结自己 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国情出发制订的幼儿 教育规程。 2)使我国幼儿教育从最初的模仿抄袭中摆脱出 来,向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迈 出了一步。 3) 公布后,成为1949年之前幼稚园课程设置的 纲领性文件。
三)《师范学校规程》
•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 位主义思想得到相当的传播,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 动,新的儿童观在新生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传统的封建儿童观受到了强烈冲击。
发起批判传统的封建儿童观主要人物有鲁迅、蔡元培等人。 • 在“五四”前后,鲁迅曾对中国传统的子女观和儿童观以及 长者本位的传统、传统家庭伦理对儿童人格的禁锢和摧残进 行了批判。如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 的《狂人日记》*, 以一个被人目为精神病患者的“狂人”的视角来揭示的封建 社会“吃人”本质的深刻洞察 。文章最后一句是“救救孩 子 ”。
五四运动前,国内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表现为两 种模式:一种是日本式的(清末称蒙养院,民国 后改为蒙养园);一种是宗教式的。 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中国学者开始自主探索中 国幼儿教育发展模式的尝试,出现了一种区别于 日本式和教会式的新式幼稚园,新式幼稚园一方 面,受欧美进步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适应中 国文化的特点.一般称为普通式幼稚园.
一、 产生学前教育新思潮
二、 有关幼稚教育的制度规程 三、 幼稚教育的实施
一、产生学前教育新思潮
一)引入和研究西方教育理论、学说
• “五四”运动前后掀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以陈 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标志,高举的两面旗 帜:“民主”与“科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 言文。主要领导人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人们为了探讨中国教育的出路,把各种西方教育理 论学说、思潮介绍进来。出现了一个宣传、介绍西方 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的热潮。卢梭、斯宾塞、康德、 洛克、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 凯兴斯坦纳、爱伦凯、杜威、桑代克、克伯屈等资产 阶级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著作陆续被介绍到 中国,国外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也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3、特点:
1)一方面,运用欧美进步主义儿童观于幼稚园教学 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 课程范围分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 然、工作、静息、餐点等7个课目。 • 方法上受设计教学法的影响,强调儿童和生活本 身在课程中的价值,突出活动的意义。 2)另一方面,注意从民族文化中吸取养料,坚持了 中国化的方向。
有名的如 : 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1919 年)(公) 厦门集美幼稚园(1919年) 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校的幼稚园(1919年) 北京香山慈幼院(1923年) 南京鼓楼幼稚园(1923年)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1927年)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幼稚园制度(1922年) 的确立,新式幼稚园越来越普遍。学前教 育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 1933年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师范学校得 附设幼稚师范科。加强对幼稚师范的管理,推动幼稚师范教 育的发展。
• 1940年,政府支持陈鹤琴在江西泰和文江村的荒山成立了 江西实验幼师,是最早的、也是当时唯一一所独立的公立 幼稚师范学校。 1945年,陈鹤琴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
1927年,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开始进行乡村幼稚 教育实验,发起幼稚教育平民化运动。
晓庄师范的乡村幼稚教育试验是从培养幼稚教育师资 开始的。创办了幼稚师范院,以“艺友制”方法培养. 同年,晓庄幼稚师范院成立燕子矶幼稚园 ,继此之 后,晓庄又先后成立了晓庄幼稚园、和平门幼稚园等多所 中心幼稚园。这些中心幼稚园同时负有实验乡村幼稚园和 实验培养乡村幼儿教育师922年“新学制”中,幼稚园作为初等教育的一个阶段被 纳入正式的学制系统中,这更引起了教育界特别是幼儿教 育界的关注,将五四以来对近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反思进一 步引向普遍和深入。开始了幼稚园实验。
• 在当时所进行的幼稚园改革试验为数不多。其中,以陈鹤 琴主持的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试验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为 深远。
• 发起对引进国外幼稚教育制度的反思的主要人物 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 • 二三十年代,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对已经实施了的幼儿社 会公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一批有份量的文章, 揭露了当时幼稚教育不适合中国国情,不适合儿童身心发 展的情况。形成了幼教战线上一个普通的反思思潮。
主要的代表性文章有:陶行知的《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1926年)、 《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1926年)、《如何使幼稚教育普 及?》,陈鹤琴的的《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1924年)、《我们的主 张》(1927年)《幼稚教育之新趋势》(1927年)、张雪门的《参观三十 校幼稚园后的感想》《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张宗麟的 《调查江浙教育后的感想》、《幼稚师范问题》、《幼稚教师对社会 应有的态度与技能》。
陶行知(1891-1946) 陈鹤琴(1892-1982), 张雪门(1891—1973),张宗麟(1899—1976)
二、有关幼稚教育的制度规程
一)壬戌学制
1922年,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北洋政府 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确定了新学制。 1922年新学制也叫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经过长达7年(1915――1922年)之久 的酝酿。教育界在实践探索基础上选择美国教育 作为新的学习榜样,受美国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 响很大。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 最大的一个学制。
开始于1927年前后的幼稚教育平民化运动, 虽然经过它的提倡者的尽心竭力的呼吁和亲身实 践,但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张宗麟总结其原因,主要是:政府不注意工 厂和乡村区域的幼稚教育的发展 , 教育家的不 热心、收费高,规定在园时间过死等。
3 、幼儿教育规模有发展 表现在: 1)幼稚园数量增加。
2、背景: 由陈鹤琴等专家在鼓楼幼稚园课程试验的 基础上参与制定的。
鼓楼幼稚园及其试验简介: 1923年,陈鹤琴在自家创办,以试验研究中国化的幼稚教 育,是中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1923—1928年,先后进 行了儿童心理学的实验、以课程实验为主导的全面实验。 全面实验: 课程实验、幼稚园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设备和 玩具的改进 课程实验:课程组织实验、科目实验、教材教法实验 科目实验:参看教材123-126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