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琥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了解琥珀

1、揭示课题,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灯片2)

2、通过文字、图片资料,认识琥珀。

(1)(灯片3)看课后小资料: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外观像松香,由浅黄色、褐色、红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有的还带香味。琥珀很“娇气”,怕敲击,怕暴晒,怕高温,怕汽油,怕酒精……包裹着小生命的琥珀很珍贵,市场上见到的大多是人造品。

(2)补充湖泊的用途:(灯片4)琥珀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做饰品,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通五淋”。据说唐代有一产妇,产后暴死,埋葬时,恰好唐代名医孙思邈路过。他见到棺材渗出鲜血,断定死者尚有生机,便叫她丈夫打开棺材抢救,施以“神药”,三天后产妇病愈如初。这“神药”就是琥珀。

3、欣赏老师课前收集到一些琥珀的图片(灯片5)

(二)巧设疑问引出课题

过渡:看一块块琥珀形态各异,似脂似玉,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在这些琥珀里,包裹着昆虫的是最为贵重的,我们称之为“灵珀”。

今天我们课文里写的是怎样一块琥珀呢?(灯片6)这就是文章里写的那块琥珀,看,里面还有两只小昆虫——小苍蝇和蜘蛛呢。一块多么美丽、奇异的琥珀,看到它你一定有很多问题要问。

(学生质疑)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琥珀》这篇课文,一起从文中寻找答案吧。

(三)初知课文理清脉络

1、听课文配乐朗诵,初知课文(幻灯片7-15)

2、文章分段理清脉络

我们初步了解到,课文讲了一个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接着告诉我们它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和它有什么价值。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灯片16)

第一部分(1)琥珀形成的时间。

第二部分(2-13)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9)琥珀发现的过程。

第四部分(20)琥珀样子和在科学上的价值。

不动笔墨不读书,你可以在你的书上用“︱︱”给文章分段,并在段后注上时间、形成、发现、价值几个词作每一段的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理清了文章脉络,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看看一万年前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1、学习第二部分

请你快速读课文第二部分(课文2-14自然段),找找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灯片17)

2、学生读后交流: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灯片18)板书:松脂球的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2-11自然段自然段,松脂球变成化石12-14自然段。

3、认真阅读2-11自然段,思考并讨论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灯片19)

集体交流总结: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灯片20)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再读2-11自然段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做标记。好在哪里。把理由写在旁边。(灯片21)

5、集体交流赏析文段(灯片22-28)

(1)“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是呀,暖暖的天,香香的味,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它能不出来飞吗?你能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读。

(2)“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她抬起腿来掸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她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掸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3)“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写出当时蜘蛛的样子,用四字词来形容就是:小心翼翼、蹑手蹑脚、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读这段话时语气要紧张,还要轻,能夸张点读吗?老师也来读一读。

(4)“哎呀!这位小姑娘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小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的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了,说不定要饿上一天呢?”

这段心理描写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看出他一心想吃小苍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突然、刚好、一齐几个词表现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6)“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你能用四字成语来形容就是“乐极生悲”八字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学习12-14自然段

(1)《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视频

生动形象的叙述使我们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播放《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视频(灯片29)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14自然段,看看松脂球怎样变成化石的。(灯片30)

(3)交流小结:由于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就腐烂了,沙子埋住了松脂球。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变成了化石。(灯片31)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经历了45亿年的悠悠岁月。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海底上升为陆地、陆地隆起成山峰、山脉被夷为平地、平地又沉入海底。这样的变化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我们把这样大的变化用一个成语概括——沧海桑田或沧桑巨变。(灯片32)

(4)再读12自然段

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灯片33)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读后交流: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块琥珀太少见了。

5、回顾总结明确详略(灯片34)

(1)成经历两个阶段:一阶段是松脂球的形成,第二阶段是松脂球变成化石。这两层意思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2)什么这样安排呢?

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6、学习第三部分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收获真是不小!由于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这块琥珀被深深埋在了地下,它是怎样被人发现的?请你快速读一读文章第三部分。(灯片35)

(1)学生自由朗读

(2)交流小结:,我们知道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那埋在泥沙里的琥珀也随着被卷上了岸,被渔民父子发现并挖了出来,“快活”“高兴”表现他们发现琥珀是高兴的心情,“少见的”则表现了琥珀的不可多得,非常宝贵。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7、学习第四段理解合理的推测。

过渡:父子俩在沙滩上挖出了这块少见而奇异的琥珀,从此埋在泥沙下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琥珀得以见天日,与世人见面了。老师头脑里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万年前的故事作者凭什么知道?请朗读最后一节。(灯片36)(1)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从那块透明琥珀里,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理解“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灯片37)

(3)默读最后一段,运用“推测”的词义,找出已知的事情和想像出来的事情。分别用“——”和“﹏”标出。(灯片38)

(4)交流(灯片39-40)

老师点拨:因为“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因为“可以看见”,所以“可以想像”,进而有了“推测”,“知道”的内容,则是一种结论了。(灯片41)

(5)现在你知道哪是想象的情景,哪是真实的情景?

一、二段是想象的情景,三四段是真实的情景。作者的推理特别严密,想象极其合理(灯片42)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这篇生动的故事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是德国生物学家柏吉尔(灯片43)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着它的价值,小苍蝇和蜘蛛虽然被包在了松脂球里,但变成化石以后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从他们身上科学家们可以了解一万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环境、地质变化等情况,这也是他们生命及价值所在,他们的生命获得了永恒。(灯片44)

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未知的事物,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观察,进行合理的想象,作出正确的推测,来了解世界,造福人类。

2、拓展学习:(灯片45)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请你展开想象,试着写下来。

阅读理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彭几剃眉

彭几是一个喜欢崇拜名人的读书人。

有一天,彭几初次看见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的画像,便连连拱手拜谒。接着,他对着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了一番,说:“一点不错,有大智慧的人,相貌也一定与众不同!回家之后,他拿起镜子照照自己的脸,捋捋自己的胡须得意地说:“我与他大致上是很相像的了,只是我这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这不要紧,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后来,他到庐山的太平观去游玩,看见了唐朝名臣狄仁杰的画像。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口中还念念有词:“宋朝进士彭几谨谒!”之后,他自然又对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上一番。

这次却有些不一样。原来,狄仁杰的眉毛长得很长,眉梢一直插到鬓边;而他自己的眉梢却是向下弯的。

回家以后,他就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好像正要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家人见了他那副怪相,不禁觉得好笑。这使彭几大为光火,他说:“这有什么可笑的?我没有耳毫,这是天生的。至于修剃眉毛,我是想让它向上生长,不要弯下来,就像狄仁杰一样,一直插向鬓边!”

(选自《中国趣味寓言故事3》,译林出版社)(1)结合上下文,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拱手: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B. 谨谒:谨慎、小心地拜见。

C. 光火:恼火,发怒。

D. 怪相:做出脸部奇怪样式的表情。

(2)“这有什么可笑的?”这是一个________句,彭几说这句话时的态度是________。

(3)文中的彭几看见了哪些名人的画像?看后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B

(2)反问;非常生气

(3)文中的彭几看见了范仲淹和狄仁杰的画像。看了范仲淹的画像后,彭几照镜子觉得很相像,只是自己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看了狄仁杰的画像后,他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

(4)我们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事物的内容,而不要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然后再判断。

(2)这句话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是反问句。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B;⑵反问;非常生气;⑶文中的彭几看见了范仲淹和狄仁杰的画像。看了范仲淹的画像后,彭几照镜子觉得很相像,只是自己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看了狄仁杰的画像后,他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⑷我们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事物的内容,而不要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2)考查学生对反问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xì jì)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晕)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得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系________(xì jì)着(昏晕)________暗

似________(shì sì)乎(稍捎)________微

(2)文中怎样描写小船的小?用波浪线划出。

(3)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经过孔隙时的感受?

(4)解释划线的字。

颜色各异________ 变化多端________ 或浓或谈________

(5)读句子完成填空。

①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话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②无论花朵的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③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这句采用________的说明方法。

④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话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6)写四个描写大海的四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如你是双龙洞的小导游,请你根据短文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外洞”或“孔隙”的解说词。

【答案】(1)jì;昏;sì;稍

(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3)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不同;头绪;有的

(5)设问;拟人;打比方;列数字

(6)汹涌澎湃;大浪滔天;滔滔不绝;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奔腾不息)(7)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游了外洞,我们就要坐船经过孔隙进入内洞。请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为孔隙十分窄,船很小,每次只能并排躺两个人。人一定要仰卧在船里,身子要紧贴着船身。千万别抬头看,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如果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朝你挤压过来,你可以闭上眼睛。你躺好以后,说一声“行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在内洞里面拉绳子,船就会进到内洞。要出内洞时,在外洞的工作人员就在洞外拉绳子,船就出来。双龙洞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享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解析】【分析】(1)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

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颜色各异:形容颜色各不相同,颜色繁多。异:不同。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端:头绪。或浓或谈:有的是淡的,有的是浓的或:有的。

(5)①现提出问题(怎样小的小船呢?)然后紧接着回答(两个人并排仰,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话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②把“花朵的叶子”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③把“洞口”比作“桥洞”,这句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④“一千或是八百人”。这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6)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7)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往往事先拟好文稿,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效果。解说词帮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过程中加深感受,发挥视觉作用的同时发挥听觉作用。解说词是视觉感受的补充。

故答案为:(1)jì、昏、sì、稍(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3)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4)不同、头绪、有的(5)①设问、②拟人、③打比方、④列数字(6)汹涌澎湃、大浪滔天、滔滔不绝、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奔腾不息)(7)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游了外洞,我们就要坐船经过孔隙进入内洞。请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为孔隙十分窄,船很小,每次只能并排躺两个人。人一定要仰卧在船里,身子要紧贴着船身。千万别抬头看,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如果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朝你挤压过来,你可以闭上眼睛。你躺好以后,说一声“行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在内洞里面拉绳子,船就会进到内洞。要出内洞时,在外洞的工作人员就在洞外拉绳子,船就出来。双龙洞

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享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点评】(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

(5)①、②考查学生对设问、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③、④此题考查说明方法,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句子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7)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拟写解说词的能力。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很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紫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8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5天5夜,到第6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哪些锋利的斧头。

(1)“然而”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减少——________ 这样——________ 消失——________

(3)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1)表示转折

(2)增加;那样;出现

(3)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解析】【分析】⑴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⑵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如:减少:去掉一部分。根据其意思,减少的反义词可以是“增加、增长、增多、增添、添加”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

消失: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或[人或事物]由近及远逐渐到看不见;不复存在。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表示转折;⑵增加;那样;出现;⑶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能力。⑵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⑶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呵护世界

我曾经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公园里散步,当我走进一座花坛时,有一个小女孩挡住了我,轻轻地说:“叔叔,你不要过去,那边有只漂亮的蝴蝶,你不要惊吓了它。”在我看来,这个小女孩呵护的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小生灵,她关爱的是自己面对着的美好的世界。

在我们面对着自己时时接触的生活,面对与你打交道的人们时,你是不是像这个小女孩一样地小心呵护,给人以关爱?我们是否常常因为自己的________斥责、________怒容、一句搪塞,或是一时的冲撞,就这么弄伤了对方的心灵,或是大煞风景,破坏了美好的景致?

当然,我们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常常有不顺心的时候,会常常在心里怀着一股怒气和怨恨,如果任凭这些情绪流泻感染,就会使眼前的世界变得灰暗,没什么美好可言。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所以这个世界更需要我们投入关爱和呵护。

我通过一段文字,看到了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有个常怀关爱之心的绅士走进一家花店,要求把橱窗里的花取出一部分,店里的人照着他的话去做,并问他要买多少。这个绅士出人意料地回答:“我不想买花,只是看它们太拥挤了,怕它们被压坏,想让它们轻松一下。”他就是英国文学家王尔德。在我们生活的

每一个地方,是否都能常常怀着这样的关爱,为他人也为自己留心保护一片美丽的世界!

在接触那些容易碎的物品时,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只怕弄坏了它们,那我们也不妨将这份细致带到日常生活里来,小心呵护和善待我们所生存着的这个世界。

(1)选择合适的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一声一气一脸一片

________斥责 ________怒容

(2)从文中找出恰当词语填空。

例:(呵护)世界 ________世界 ________世界

(3)此文告诉人们________的道理,并说明了理由________。

①世界是美好的,有很多荚的景致;

②我们承受着压力;

③有人觉得眼前的世界是灰暗的;

④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

⑤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列举的两件事。

【答案】(1)一声;一脸

(2)关爱;善待

(3)要小心呵护和善待我们所生存着的这个世界;①④⑤

(4)花坛前小女孩让“我”不要走过去,怕惊吓了蝴蝶。一位绅士请求把橱窗的花取出一部分,怕因拥挤压坏了花儿。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及对课文的熟练程度,在于平时学生多读。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如:一声斥责、一脸怒容。

(2)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关爱世界、善待世界。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内容,继而理解课文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短文列举的两件事:花坛前小女孩让“我”不要走过去,怕惊吓了蝴蝶。一位绅士请求把橱窗的花取出一部分,怕因拥挤压坏了花儿。

【点评】(1)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琥珀 教案

第四单元生命 琥珀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读写本课4生字,认读8个生字,并做摘录笔记。 2、我能用多种方法理解“约莫、澎湃、前俯后仰、飒飒、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我能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2、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学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

的?) (二)初读质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教师范读,边听边想象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琥珀教案word版本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阅读课文,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3、归纳琥珀的形成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 2、在讨论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琥珀的成因及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明确琥珀的形成条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琥珀形成科学研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琥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来说一说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屏幕出示】判断题

(1)琥珀是松脂球。(×) 为什么是错的?(琥珀是经过松脂球和松脂球化石这两个阶段才可以形成的)(板书:松脂球、化石) (2)琥珀的形成差不多是一万年。(√) (3)琥珀只可以做装饰品。(×) (4)海洋与琥珀的形成有关。(√) (5)琥珀里都要有两只小虫子。(×) 二、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琥珀里都要有两只小虫子吗?(不是)为什么呢?所以说像我们文中这块里面有两只小虫子的琥珀是很少见的,想看看它吗? 【屏幕出示】琥珀图片 2、同学们,这就是文中的那块琥珀,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假如你是一位讲解员,你能向大家描述一下它的样子吗? 评价: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 3、文中哪一个自然段集中描写了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4、好,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5、谁来读一读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 6、通过你的朗读,你觉得这块琥珀里的蜘蛛和苍蝇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样吗?(一样) 7、但这只蜘蛛和苍蝇可不一般,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万年以前。 8、一万年前的事是科学家亲眼所见吗?(不是)那就只能是(推测)。 9、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推测出什么? 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合理的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或不知道) 生:知道。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查找的答案? 生: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琥珀”,(板书并指点学生读准课题,之后出示“琥珀”片) 琥珀大多呈浅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褐色的,可以做装饰品,老师这有一幅很特殊的琥珀化石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仔细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学生描绘琥珀。 (这样通过谈话拉近师生距离,展示琥珀图片给学生清晰印象。让学生初步见识琥珀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 生:想! 师:好,打开书,看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前面我们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你一定还记得这篇童话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由实在事物进行合理想象。 师:那我们这篇课文是否也有这一特点呢? 如果有哪些段落是写实在事物,哪些是合理想象?读课文时别忘了做上记号,15分钟自由读课文。 三、自学过程 (以前介绍过高效读书法①看课题,提问题②接提示,归问题③初读文,读通顺④再读文,理内容⑤细读文,深研究。并且介绍过读书时的六种圈点符号:字加点,词横线。重要句,波浪线。分部分,双竖线。划层次,单竖线。疑问处,问号现。六种符号要记全。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正体现了自主教学的特点,而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一任务并不难。) (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巩固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而且能自觉吸收“活”知识。) 四、师生交流,互动互学。 师:好极了,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认真,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呢?我们交流一下。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生: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一大片松林里。 生:我知道了小苍蝇是飞累了想休息一下,被松脂包住的。 生:事情很巧,偏偏有蜘蛛想吃苍蝇,刹那间,蜘蛛和苍蝇都被松脂重重包住了。 师:刚才,同学说这件事很巧,你发现了吗?究竟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巧呢? 生:第7自然段,刚、突然、刚好、一齐等这些词都可以看出事情真得巧极了。 师:你读一下这段突出巧极了,试试看。 生:读。(师指点生读,读出感情。必要时师可范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所得好吗?好,接着来。 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那只小苍蝇很可爱。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简介琥珀 1、PPT:琥珀之谜一:琥珀是什么? 琥珀的简介以及图片欣赏。 2、过渡:那么课文是怎么描述琥珀的呢? 三、学习课文首尾段 1、PPT展示:琥珀之谜二:这一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在哪一个段落。生答:20自然段。 3、师读20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指名读所画的句子。 4、PPT展示20自然段的段意。

5、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一万年”还在哪里出现过。生答:第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约摸算来”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生答,明确答案。 7、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自然段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思考,填空:写了哪两层意思?生答。PPT展示: (1)琥珀形成的过程;(2—13) (2)琥珀发现的过程。(14---19) 过渡:我们先学习琥珀形成的部分。 2、PPT展示:琥珀之谜三: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3、同桌合作读2---13自然段,边读边标出来。 3、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 五、了解琥珀形成的条件 1、PPT展示:琥珀之谜四:琥珀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2、小组讨论: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3、每组先说一个条件,小组说完后仍不够完整,可以补充。 4、边汇报,师边引导,PPT展示 (1)天气炎热——文中哪些句子提到“天气”?读原文句子。为什么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生答。 (2)老松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琥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了解琥珀 1、揭示课题,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灯片2) 2、通过文字、图片资料,认识琥珀。 (1)(灯片3)看课后小资料: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外观像松香,由浅黄色、褐色、红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有的还带香味。琥珀很“娇气”,怕敲击,怕暴晒,怕高温,怕汽油,怕酒精……包裹着小生命的琥珀很珍贵,市场上见到的大多是人造品。 (2)补充湖泊的用途:(灯片4)琥珀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做饰品,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通五淋”。据说唐代有一产妇,产后暴死,埋葬时,恰好唐代名医孙思邈路过。他见到棺材渗出鲜血,断定死者尚有生机,便叫她丈夫打开棺材抢救,施以“神药”,三天后产妇病愈如初。这“神药”就是琥珀。 3、欣赏老师课前收集到一些琥珀的图片(灯片5) (二)巧设疑问引出课题 过渡:看一块块琥珀形态各异,似脂似玉,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在这些琥珀里,包裹着昆虫的是最为贵重的,我们称之为“灵珀”。 今天我们课文里写的是怎样一块琥珀呢?(灯片6)这就是文章里写的那块琥珀,看,里面还有两只小昆虫——小苍蝇和蜘蛛呢。一块多么美丽、奇异的琥珀,看到它你一定有很多问题要问。

《琥珀》教案设计

《琥珀》教案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琥珀》教学设计_王玲湘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_王玲湘琥珀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 6 琥珀》优质课教学设计_4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和新词。 2、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懂得作者这样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重难点) 3、激发想象,合理叙写一个琥珀形成的故事。 4、激发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体会“稀奇” 1、今天我们学习《琥珀》一课,板书课题,两个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都是“王”,可见这种东西是珍宝。 2、字典里怎么解释?黄褐色透明体,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或装饰品。 3、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预设: 时间。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因为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能够看出琥珀是稀罕之物。 数量。“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是稀罕之物。 形象。“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能够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能够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可见是稀罕之物。 价值。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人们由此还能够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是稀罕之物。 (二)读懂想象,叙述“形成”。 1、课文中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块琥珀?课文里的句子。划出。 2、从发现的这块琥珀里,作者想象了它形成的过程。 作者的想象中包含下面这些内容,你能说说这样想象的依据吗? a) 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b)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c) 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d) 树林里长着很多高大的松树。 e) 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结;作者通过想象,记叙了一块里面包裹着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苍蝇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但我们能够发现这想象是有根据的,是根据科学推测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读读课文,想想在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根据上面的这些推测,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 蜘蛛靠近小苍蝇

《琥珀》教学设计76487电子教案

《琥珀》教学设计 76487

6、《琥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综合复习的第六课《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他们都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都是提“王”旁,汉字的偏旁大多都是表义的,(形容宝石,亮闪闪,美丽,珍贵)古时候,其实是 玉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二)交流预读,初步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你见过吗?欣赏图片 (2)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既然是科学小品,就应该有科学性? (3)、通过预习,你能提出那些疑问?(是有关科学的问题,思考的角度)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快速读课文,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小组交流。(提取关键词) 2.文中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请在文中找一找,画出来。 请你把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概括:推测 “推测”是什么意思?你能否给它找一个近义词?

(完整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琥珀》教学设计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1/ 10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

---------------------------------------------------------------范文最新推荐------------------------------------------------------ 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 3/ 10

《琥珀》优秀教案设计教学提纲

“仁爱诚朴智美勤勇” 优秀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小学语文 授课教师:赵晓程 授课年级:五年级 2018年11月17日

长春附属学校(小学部) 课题《琥珀》学科小学语文授课教师赵晓程授课班级五年五班 设计理念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采取半独立教学法,以问题引导,使学生从(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2)怎么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3)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来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明确科学小品文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小组研讨精炼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学难点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想象的合理性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速度。在阅读中能够以问题为依托,学会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探求知识,并引发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引导法、总结法 学法小组合作、提取信息、讨论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奥妙的世界, 去了解并认识新的事物——琥珀。 新课内容 师:有谁知道琥珀么?请为我们介绍下 生:琥珀是一种化石 生:琥珀通常都是由树叶、蚂蚁等小动物 被树脂包裹在里面,经过长时间石化形成的。 ……… 二、初识琥珀 师:大家基本从各方面介绍了琥珀,老师 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琥珀的图片,我们共同来看 下!(欣赏图片) 这美丽神秘的琥珀到底是什么呢?老师给大 家带来了较详细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指名读资料) (资料补充: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 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很脆,燃烧 时有香味,摩擦生电,可做琥珀酸和漆,也可 入药,或做装饰品。琥珀是5000多万年前松 树脂的化石,在琥珀这种化石的植物脂内,常 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远古的小动物。在蜜 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的翅膀, 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 可谓变化多端,异彩纷呈。) 师:看过琥珀的图片和介绍之后,谁能用一个 形容词来限定或修饰下琥珀呢? 生:美丽的琥珀生:神奇的琥珀 生:珍贵的琥珀生:瑰丽的琥珀 师:的确,琥珀就是美丽、神奇的。我们本篇 课文也向我们诉说了琥珀的故事。这就是我们 课文中提及的那块琥珀,谁能结合图片说下这 个琥珀的样子呢? 生:她是透明的,带有淡黄色 生:这快琥珀里面有两个小动物,蜘蛛和 苍蝇,此时他们两个正在进行活动。 生:我能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有苍蝇 和蜘蛛在里面,可以看见他们身上每一根毫 毛,并且在里面挣扎,四条腿的周围有黑色的 圆环。 师:对这块琥珀的样子的描述,大家是从 哪里找到的? 生:文中最后一个段落 1、情境创设的基础上, 利用图片,了解琥珀 2、整体感受琥珀的艺术 价值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4篇) 琥珀教学设计1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

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琥珀》优质教案

5 琥珀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重点难点】 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难点: 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会用哪些词语来描绘琥珀?这么美丽、珍贵的琥珀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琥珀的来历。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生字:怒吼脂拭餐划晌辣渗挣番埋刷测详 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脂、拭、晌、渗、挣、刷”是翘舌音;“怒”上部是“奴”,不要写成“如”。 4.教师范读,并指名朗读,解决难读语句。 三、了解文章内容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四、默读课文,交流疑问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2.总结疑问,交流解决。引导思考:(1)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2)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琥珀》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

《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二、启发谈话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三、阅读课文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7.指名读第3-4自然段。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9.指名读第8自然段。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琥珀》教学设计》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五、启发谈话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思考讨论: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六、齐读最后一段七、老师小结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附:板书[评析]《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

琥珀 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琥珀的形成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琥珀》教案设计

《琥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三、品读体验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生:我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还经过了地壳的变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这也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这些全是科学家的推测你认为他们推测的合理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 一、课题概述 《琥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介绍琥珀的科普文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境,更能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非常的合理。 二、教学思想 文章通过想象,具体记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课文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课文是科普教材,适合学生根据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语言的生动、严 密。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合理的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语言的生动、严密。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学习特征分析 琥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学生结合文本展开想象,通过文字在大脑中只能形成一个影像。我在教学中设计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探究的情境,帮助学生筛选确定探究学习的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习动机,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性的推理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从而逐步实现语文、科学、网络教育的学科整合,共建教学相长的和谐状态。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欣赏琥珀的图片) 一、看图导入回顾旧知 1、同学们刚刚欣赏的这一组美丽的图片就是琥珀,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上节课我们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