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道在于悟 教之道在于度

合集下载

“点到为止”教学策略浅谈及思考

“点到为止”教学策略浅谈及思考
质与量 的统一 ,更是教师 的教法 与学生 的学 法 的统 一.
止 移动.
( 1 ) 设 抛物线 顶 点 的横坐 标 为m, 当m为何值 时 ,
线段P B 最短 ?
《 全 日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 程标准 ( 2 0 1 1 年版 ) 》 ( 以下简称
《 标 准》 ) 明确指 出 : “ 教 学活动 是师生 积极参 与 、 交 往互 动、 共 同发展 的过 程. 有效 的教 学活 动是 学生 学与 教师
教师 : 求 出O A 解 析式的 目的是什么?
学生 思考 片刻. 学生 : 发现顶 点变化 规律 , 设 顶点 坐标 为 ( m, 2 m) ,
用顶点式 列出移 动中的抛物线解 析式 为y = ( — m) : + 2 m . 教师 : 问题( 1 ) 要我们求 什么?
学生 : m 为何值时线段船 最短呀. 教师( 点到 ) : 知道怎样求m了吗?
2 . 渠 东剑 . 探 究方 法 比探 究 结 果 更 重 要 『 J ] . 中学 数 学

般 的规 律 、 从感 性 到理性 的认知规 律进行 , 从 预习到
教学教师 的启 发式引导要合 理 , 多利用适度启 发下 的主 动探究 , 培养初 中生的动手能力 、 主动建构能力.
( 3 ) 倡导 “ 先学后 教” 模 式教学 , 把 学习知 识 的过程
变 成预 习 、 教学 、 建构 、 总结 的过程 , 需 要教师 将教材 内 容 校本化 、 生 活化. 教师要多 引导学生走 出课 堂 , 走 向社 会 与生活. 新课程 改革不 只是 局限于课 堂教学方法 的改 变, 还应 注重学生 自学能力 培养 , 让学生学会 自主学 习 、
( 1 ) 初 中数学 教学不 仅仅 是传 递知识 , 也 要关 注学 生情感 、 态度 、 价 值观等 , “ 先学 后教” 模式 的教 育理念就

详解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详解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详解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这一部分三字经教育我们学习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学习更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干的事,不是上几年学就结束了,就完成了,所以是“活到老,学到老”。

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尽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一天也松懈不得。

根据以上立教的基础,下面提出教育的第一个原则“教之道,贵以专”。

“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含有多重意思。

第一教育要持之以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不是高中毕业了,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了就成功了,我们要对孩子负责任,为孩子的一辈子着想。

第二教育的方法要专一,教学的内容要精专,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则。

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现代的教学原则是“教之道,贵以杂”,方法杂、内容杂,无一不杂。

周末休息二天,看看家长给孩子安排的课外学习有多少,学字、学画、学弹琴、学电脑、学游泳、学英语等等,不一而足。

内容杂,教课的老师自然也杂,两个老师说两种话,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小孩子就失去方向了。

有些老师还自赞毁他,教音乐的说音乐好,学画就那么几种颜色,音乐才能反映大自然之声。

到了下午学画,教画的老师又说画有多好,色彩丰富绚丽,能充分表现大自然。

你说孩子究竟听谁的好?反正家长都交了学费,不学交待不了,就苟且着凑合学吧。

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中心。

如果能够“贵以专”地用两年、三年的时间,专心学习一门技艺,一通就百通。

更何况“琴棋书画”同属中国文化“乐”的范畴,为的是调谐身心,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一门足以,何必要面面俱到呢?专的第三层意思是对学生讲的,就是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

现在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写功课,根本就专不了。

还有专门课程,用“科学方法”训练小孩子一心多用,纯粹是胡说八道,误人子弟!老祖宗总结了几千年的经验,要我们身心合一,要我们不能在同一时间干两件事情。

《充要条件》教学的几个着力点

《充要条件》教学的几个着力点
《 数学 之友》
20 08年第 8期
《 充要条件》 教学的几个着力点
汤朝 亚
( 江苏省宜兴职业教育中心校 ,12 6 2 40 )
“ 教之道在于 度 , 学之道 在于 晤”¨ 此话 充分 说 . 明了教师 “ ” 教 的根本 功力在 于 向学 生传 授知 识 的过 程 中如何把持符 合学生认知水平 的教学 的深度 、 度 广
达各种条件 , 可把它们叙述成以下 四类 : 充分非必要 条件 、 必要非 充分 条 件 、 要条 件 、 非 充 分又 非 必 充 既
要 条 件.
真 ” 即甲仁乙. , 后一句以丙为条件乙为结论 , “ 且 顺 真 逆假 ” 即丙 = 乙 , 丙 乙 两句 连 起 来 有 : , : 而 > 丙
A A
论 ; 真是指 结论 条 件 , 逆 逆假 是 指 结 论 即条
2 B Y+C = + 2 2 O垂 直时 , l 2 一1 能成 立也 可 C =  ̄ aX 可
I J1, 2 O
能不成 立 ( =B A =0或 A =B =0 时 , 是 必 然 ) 不
( ) 向性 7方 对 “ 置 式 ” “ 置 式 ” 述 的 前 和 后 叙
出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 众所周知,充要条件》 《 作 为中学数学 中的重要 知识点 , 又是各级 各类考 试 中常 考的重点题型 , 其涉 及 的知识 内容 关 系顺 逆 交 织 , 极
易含 混致错. 如何 达 成这 一知识 点 的教 学到 位 , 学 让
能性与必 然性 的 区别 而致 错. ( ) 切性 4确 在 A B与 A : c B时 , 可 以说 A v 都 是 B的充分条 件. 之 , 果 只 说 A是 的充 分 条 反 如 件 , 不知 指 的是 A 就 j 还 是 A : 了 , 能确 切 表 cB v 为

《教育学》第十三讲《我国的教育目的》解析

《教育学》第十三讲《我国的教育目的》解析

由以上可见,我国古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 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教育塑造理想人格, 并以个人的个人魅力和德行修养服务并服从于 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
(二)清末与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 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体西用”的 方针,中学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为基础; 西学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以造就 国家所需要的各种实用的通才为目的。 1906年,当时的学部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对教育目的有新的表述:“坚持德智体 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 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 针。”
又红又专。红:就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维 护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政权;专:就是掌握专门 的科学知识和精通专门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的这种内则“修身”,外则“治国”的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儒家经典《大学》中表 述得非常清楚。《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 才能达到至善?《大学》接着指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经过这样的修炼,一个人才能养成儒家所期 望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文革”时期,“四人帮”提出所谓“宁要有社 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也不要有文化的资产阶 级精神贵族”等,将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培养 劳动者极端地对立起来,这种极左思维方式所 带来的惨痛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取。
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大会议通过的 宪法中被表述为: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 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最新学习道家智慧的心得体会(汇总11篇)

最新学习道家智慧的心得体会(汇总11篇)

最新学习道家智慧的心得体会(汇总11篇)学习道家智慧的心得体会篇一第一段:引言,介绍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和学习的目的(150字)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智慧深远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学习道家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还能提供一种新的生活和思考的方式。

通过深入学习道家智慧,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启示力,下面将结合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分享一些关于学习道家智慧的心得。

第二段:道家观念的一些核心思想(250字)道家强调道的存在和变化。

在学习道家智慧时,我认识到道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一个无以名状的力量,它无处不在,贯穿自然和人类社会。

道家主张人应当与道相合,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身心的健康和自在。

此外,道家还强调无为而治,提倡人们顺其自然,避免过度干预。

我从中受益匪浅,学会了更加接纳自然的变化和世界的多样性。

第三段:学习道家智慧对我的启示(300字)学习道家智慧使我更加看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和压力所困扰,因此学会内心的平静变得尤为重要。

道家教诲我们通过内心的调整和放松来缓解压力,并找回真实自我。

在实践中,我尝试着每天寻找片刻的宁静,冥想和呼吸练习成为我保持内心安定的重要方法。

这让我更加深入了解自己,也提升了我在学习和工作上的效率。

第四段:学习道家智慧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启示(300字)道家智慧还对我的个人与社会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以和谐为基础,避免侵犯他人权益。

我通过学习,明白到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和包容,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观点。

此外,道家还提倡和谐的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要相互依存与和谐发展。

我开始更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浪费和消耗,鼓励身边的人也加入这个行列。

第五段:结尾,总结个人体会与行动计划(200字)通过学习道家智慧,我结识了一个更加内省和平静的自我,并体会到与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的美好。

数学新课标理念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标理念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标理念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针对对于新课程数学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下文是数学新课标理念的体会,欢迎阅读。

数学新课标理念心得体会篇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 应用与扩展”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现代教育观念 ----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例如,学习“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以重视学习,古今之道 为题目议论文800字

以重视学习,古今之道 为题目议论文800字

以重视学习,古今之道为题目议论文800字人的一生都在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

话虽如此,但我们依旧努力学习,学着怎样做学问,也学习怎样做人,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

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

这便要你思考。

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

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

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

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思考中考获得启发。

例如读史。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

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态度。

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

学者从不骄傲自大,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

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

名誉于学者,就像过眼云烟。

或许这离学生太远,但亦有相通之处。

学生也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

切记浮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

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学习中修得一颗坚毅的心,也是一件美事。

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方式。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

学习之道,岂是三言两语能慨括的。

唯有紧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2013江苏省 蓝天杯获奖名单

2013江苏省 蓝天杯获奖名单

L12013011866 莫畏浮云遮望眼 L12013011972 让低年级计算变得更简单有趣 L12013012089 立足课堂 放飞个性 L12013012313 孩子,你们快乐吗? ——议中国的学生与教育 L12013012585 《经典润心灵,阅读促写作》 L12013013162 随风潜入 润物无声 L12013013227 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 L12013013243 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崖“乐”作舟 L12013013591 浅谈未成年人实践基地教师职业倦怠 L12013013597 谈谈物理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 L12013013680 文科生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浅析 L12013013760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L12013013804 合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L12013013948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学习与思考 L12013014099 《诗画乐,打造趣味童诗宴》 L12013014308 在识字教学中巧牵“红线” L12013014359 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L12013014522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几点思考 L12013014525 关于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一点认识 L12013015061 阅读教学 “读”领风骚 L12013015096 小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初探 L12013015237 借幼儿园网站的“台” 唱家园共育的“戏” L12013015416 小班化课堂关注学生发展 L12013015421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L12013015835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实践研究 L12013016014 真诚沟通 和谐发展 L12013016060 “任务驱动”教法之我见 L12013016659 新课改下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L12013016661 小学低段儿童诗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L12013016804 如何加强中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训练 L12013016933 善待差异 多法并举 L12013016958 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L12013017069 跳动的音符---阳光体育运动之竹竿舞 L12013017637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探讨 L12013017664 用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评价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活力 L12013017747 高中化学情景素材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
“观特级教师课堂之思考”——曲晓媛
从教18年,上过的课、听过的课也有万节了,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步步提高,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可是近期的北京之行,让我对“数学教学、数学课堂”有了一种顿悟,恰如面纱揭去之后的豁然开朗。

名师们的课上下来,如行云流失一般,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是真正的思维过程的展示。

这次学习我们听了三节课,分别是:北京第十九中学的刘云霞老师、江苏南京汇文学校的朱敏龙老师、首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的张文娣老师,应该说这三节课是各有特色,每一节课都很优秀、都值得借鉴,但是带给我震撼的是后两节课(朱敏龙的《概率》、张文娣《旋转》),尤其是朱敏龙的《概率》。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谈本次学习听课的体会:
一、让学生在“巧妙的导入”中“悟”
本节课,朱老师运用了一个古代抽“生、死”签的故事导入新课,巧妙的是没有给出故事的结果,而是留给学生猜测,这就是说开始就在渗透“随机事件的偶然性”、事件的结果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悄无声息之中渗透概率统计的思想、获得实践活动的经验。

特别要指出的是,朱老师的课后讲座中,也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进行了重点的讲解,根据实际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科学计数法》一节的导入——“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
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火箭点火升空24分钟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205 000米,远地点50 930 000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据了解赤道长约为40000000米,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 401 000米,月球的质量约是7 340 000 000 000 000万吨.”。

朱老师让学生来读这段话,渐渐发现有些数没法读,让学生感悟到科学计数法的必要性,并激发学生迫切获取知识的愿望。

二、让学生在“玩”中再“悟”
应该说这节课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思维过程的展示。

一节课中没有现成的、老师给出的概念,也没有老师直接总结的问题,全部是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悟”出知识、规律,归纳结果。

比如说,朱老师让学生做游戏,“与你的同桌玩6次“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并记录你赢的次数.”,游戏的结果中有的同学连赢6次,老师问:“对连赢六次的同学来时,'赢'是不是必然事件?”,由此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随机事件的偶然性。

而且,朱老师上课给出的问题往往只有题干,没有结论或问题,而是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再来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清晰明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真正擦出了思想的火花。

三、教师的“度”适时而发
朱老师的讲座中提到,“要先让自己有激情,才能期望学生有激情。

”,想想我们平时的授课,一个毫无激情的老师的课堂永远都有是平淡无味的,所以当我们埋怨学生上课走神的时候,真的应该反思一
下自己的问题。

都说数学课是乏味的,缺乏感情渲染,可是在借班上课的情况下(特别是上课之初,学生还有些散漫),朱老师引领学生达到轻松自然、积极向上的状态,积极思考、积极展示。

朱老师用故事引入、用游戏解疑,不断地变换方式但一直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在现实中感悟数学,他用自己的激情“度”每一位学生。

经常我们会说,学生的审题有问题。

这次听课中朱敏龙和张文娣老师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在课堂上设置小陷阱,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二是,课后都留了“拓展讨论题”。

可以看出,对于基础常规他们将功夫下在每时每刻,而对于学优生他们又适时的搭建平台,“度”他们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总之,此次学习听课,我获益非浅。

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课堂,还是有差距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深刻领悟“教之道在于‘度’”,不断反思怎样才能做的更好,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思维教学。

相信只要教师“度”得巧妙,学生就会“悟”得透彻。

我也会不断“悟”出此次学习的内涵,从而提升自己课堂的质量,让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层次,做一个课堂上的“桥梁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