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论文-中唐诗风流变对盛唐风貌的突破与超越
论中唐诗歌意境较盛唐的变化_王延

第19卷第4期2007年12月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O U R N A LO FH E N A NT E X T I L EC O L L E G E V o l .19,N o .4D e c .,2007论中唐诗歌意境较盛唐的变化王 延(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 要: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中唐诗歌的创作意境较盛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盛唐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盛唐诗歌阔大、外展,中唐诗歌气象内敛、意境狭窄;盛唐诗歌呈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中唐诗人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盛唐诗歌慷慨激扬,中唐诗歌低沉惆怅。
关键词:中唐;盛唐;诗歌;意境;人工之美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85(2007)04-0014-04收稿日期:2007-07-05作者简介:王延(1981-),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对诗歌的意境,曾作过十分深刻的总结。
钟嵘在《诗品·序》中认为:“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他认为,诗的最高境界在于有余之意蕴于空白之中而生出的无极之味。
诗歌意境的构成,既离不开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审美趣味,也离不开社会及自然的客观环境。
中唐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氛围的变化,将中唐诗人带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诗人们的主观情思、审美心态和艺术趣味,与盛唐时代相比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而他们所营造的诗歌意境,也呈现出了与盛唐不同的特征。
1 由阔大外展到狭窄内敛唐代社会经过了近百年的和平安定与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达到了全盛时期。
论文题目:从汉朝到唐朝的诗歌发展特色

论文题目:从汉朝到唐朝的诗歌发展特色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汉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
汉(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和黑暗时期,但在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却非常重要,其影响之深远,直达现今。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说起汉魏诗学,我们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暘等。
这些人被称为“建安七子”。
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
但三国时期却出现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
“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
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就是这样的诗歌。
汉魏诗学除了建安诗体外,还有一继承了《诗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诗歌体裁,即“汉魏乐府”。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汉乐府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中唐时期,诗歌经历了一次开拓与新变的时期。
这段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诗歌形式的多样化和主题内容的拓展。
首先,中唐时期诗歌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在对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发展与创新。
五言律诗是唐代最主要的诗歌形式之一,但在中唐时期,作家们开始尝试使用七言律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七言律诗的诗句更长,更具表现力,能够更全面地展现作者的意境和情感,给人以更宽广的艺术享受。
同时,中唐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诗体,如绝句和律短诗等,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形式。
其次,中唐时期诗歌的主题内容也得到了拓展。
与盛唐时期注重政治、理想和社会风貌的诗歌相比,中唐时期的诗歌更关注个体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表达。
很多诗人开始追求自然和真实的表达方式,他们写了大量描写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和日常生活的诗歌,展现了个体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以表达对现实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关注。
此外,中唐时期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女诗人,她们在诗歌创作中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她们的诗歌作品多以婉约、柔情和细腻为主题,表达了女性的情感和思考。
总的来说,中唐时期的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开拓与新变。
这段时期的诗歌形式更加多样化,主题内容也更加丰富。
中唐诗歌的开拓与新变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初唐到晚唐,谈谈唐诗中“风骨”的发展流变

从初唐到晚唐,谈谈唐诗中“风骨”的发展流变“风骨”这个词在唐诗的发展史中贯穿始终,无论是初唐,还是盛唐,又或者是中唐和晚唐。
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诗歌刚健有力;盛唐诗歌昂扬向上;中唐诗歌写尽人间沧桑;晚唐诗歌伤时忧国,哀怨深沉。
它们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唐诗“风骨”的发展历程。
诗绝奢靡风,必然成风骨“风骨”一词出自《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这里的风骨,并无诗歌遒劲有力之意,而是刚正的气概。
“风骨”有刚正的气概之意,鲁迅曾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这里的“风骨”就是此意。
“风骨”可以指人的品格,就比如高适在《答侯少府》所写:“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也写过“风骨”,这里的风骨只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理论术语。
刘勰所写的风骨论,是针对晋宋以来的文学创作提出的。
因为齐梁的文学作品追求词藻的华丽太过于刻意,而且忽略了自己感情的抒发,缺少了灵魂。
风格每个作家可以不同,但风骨是对每个作家的要求。
这一《风骨》的提出对诗人们的“风骨”也带来了很大影响。
陈子昂中《序》写道:“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这里的“风骨”指的就人的言辞端正。
“风骨”也可指文学创作刚健遒劲的风格。
就如钱泳在诗中所写:“夺魏晋之风骨,换梁陈之俳优。
”除此以外,“风骨”还可以指诗文书画的风格。
谢赫在《古画品录·曹不兴》写道:“观其风骨,名岂虚成。
”这里的“风骨”便是书画的风格。
唐诗“风骨”是在国风和汉魏风骨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建安“风骨”的概括以及提炼,它继承了国风和汉魏风骨的浓厚的现实主义。
唐诗“风骨”实现了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以及刚健遒劲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初唐时期的陈子昂提出了文学创作的标准:风骨与兴寄。
这里的风骨便是主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而并非注重润色词藻的华丽程度来使诗歌更加优美,宫廷化的诗歌太过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灵魂。
论唐宋两朝文学的风格与转变

论唐宋两朝文学的风格与转变唐宋两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这段时期不仅有无数著名作家和诗人,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本文将从唐宋两朝的文学风格和转变方面展开讨论。
一、唐朝文学风格唐朝文学以诗歌为主导,但也逐渐形成了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类型。
唐代诗歌以自然、豪放、高远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和景物风光。
唐朝初年的唐诗,以五言为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言简意赅、语言清新简洁,讲求字字珠玑,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一篇经典的五言诗。
而盛唐时期的唐诗,更为雄奇壮观,长诗成为流行的形式,北方文人以叙事诗为主,南方文人以咏物诗为主,如杜甫《将进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除了诗歌,唐朝散文的发展也很快,而且可谓是古代散文的鼻祖,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韩愈的散文了。
韩愈的散文风格淳朴自然,语言通俗易懂,文笔流畅,颇受当时民间读者的喜爱。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一些小说,比如《长恨歌》和《花间集》等。
二、宋朝文学风格宋朝文学的特点是以散文为主导,特别是以宋文派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更是研究宋代文学不可忽略的重点。
宋代的文学核心是人文主义,这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
宋朝散文的特色在于注重修辞技巧和语言艺术,特别是对意象和抒情的表达非常重视。
以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这些文学巨擘为代表的宋文派,注重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情感和体验,避免了中国文学历史上过分倾向于华丽修辞的问题。
这种简洁、自然的风格,成为了宋代散文最大的特点。
此外,宋朝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类型,比如元曲、杂剧等等。
其中元曲(即元朝的戏曲)的发展,不仅吸收了传统曲艺、民间歌舞和文人诗文等多种形式,而且探索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艺术为主导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
三、唐宋转变唐朝和宋朝虽然都是文化繁荣时代,但是却在一些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唐朝文学更为雄奇壮观,而宋朝则更注重细节和内心世界。
浅论中唐时期的诗歌发展(一)

浅论中唐时期的诗歌发展(一)说起韩愈、柳宗元,就不得不提他们在中唐文坛上提出的古文运动了。
然而再说这场运动那个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中唐文坛,中唐是一个热闹纷繁的时代,尤其是在文学艺术上,虽然其成就比不上盛唐时期,但是在艺术创新和艺术流派的数量和声势上却比盛唐热闹多了。
这一时期,在诗歌上,不仅有中唐初期诗人群体——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而且还有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和以韩愈、孟郊等人的尚奇崛险怪的风格创新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人群体。
在散文创作上,最突出的成就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的古文运动。
这场运动不仅在唐朝掀起了巨大波澜,而且这场运动还深深影响了后来明清来两代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
无疑,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歌、散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在文学史上自然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中唐是唐代历史上安史之乱之后较为稳定和安稳的时期。
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元气大伤,社会矛盾一直存在而且越发尖锐,安史之乱后特殊的政治格藩镇和中央的政治制度的存在,使得国家长期处于一种特殊微妙的状态。
许多百姓的日子并灭有随着战乱的消失而从此变好。
这些社会事实在中唐文人的诗歌和散文中得到了大量的反应。
比如韩孟诗派的“不平则鸣”以及新乐府运动中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诗歌、韩愈等人散文中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精神都是这一现实存在的根据。
但是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对于社会现实反映较少。
要么追忆往日盛唐的繁华而流露伤感悲哀的情绪,要么着眼于日常生活和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上,要么写唱和应酬等此类诗歌,基本上要么缺乏现实根据和真实感情,要么题材范围过于狭窄。
在语言、形式、意象的选择上趋于精细化。
大历十才子之后,韦应物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主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烈关注社会现实充满豪迈壮阔气概的诗歌。
一类是隐逸自然、萧索淡雅的山水田园诗。
有陶渊明的特色,比如《滁州西涧》。
语文论文(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

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关键词:唐诗,宋词,文学特征,色彩描绘,艺术魅力摘要: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底蕴也是值得后世一直发扬下去的。
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唐诗宋词更是把中国古代文化推向更高一层,但是虽然我们常把二者提到一起,他们之间区有着不同的特征和风貌。
本文就二者在特征,色彩描绘,和艺术魅力等方面做了阐述,说明它们的各有千秋。
正文: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然而其风貌却各有千秋。
一、唐诗宋词说法的由来: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河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专业年级:完稿时间:河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诚信承诺书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由本人独立完成,保证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
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承诺人:年月日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摘要本文主要通对李白、杜甫以及一些边塞派诗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诗风及作品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关键词:盛唐诗歌美学风貌意境美装订线目录引言 (1)一气势美——悲壮雄浑 (1)二意境美——生动传神 (3)结论 (5)参考文献 (5)注释 (6)附录 (7)装订线引言一个时期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政治经济的影响。
盛唐时期文化繁荣的背后是强大的政治经济的支撑,盛世造就了盛唐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绝对的地位及高度,她不是可以随便被超越的存在。
正因为盛唐时期政治经济的繁荣,社会开明,思想开放,给诗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所以盛唐诗歌种类繁多,内涵醇厚,情感丰富,格调高昂,让那些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得以尽情挥洒情怀,自由翱翔在诗的天地,构建出一个诗的美丽境界。
一气势美——悲壮雄浑我们总说,输人不输阵,这个阵说的就是气势,没了气势,就显得卑微,诗也一样,不能失了气势,没了气势整体的感觉就下去了。
盛唐的诗歌尤其重气势之美,总的形容就是悲壮雄浑,这是盛唐诗歌的一大美学风貌。
而之所以形成这一悲壮雄浑的时代审美观的原因不外乎国家统一,经济日益繁荣,国力空前强大,民族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就成就了盛唐诗歌的这种美学风貌。
然而这种令人震撼的气势之美并不是朝夕之间形成的,她是循序渐进的,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从初唐四杰,发出壮美诗风的召唤开始,到诗人杨炯而后对这种壮美之风提出“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的具体要求,再到“雄笔壮词“及”健举“之气成为时代风尚,成为盛唐气象的先声,进入盛唐,在继承”汉魏“风骨及”四杰“的基础上,诗歌的”悲壮雄浑“已经浑然天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论文-
中唐诗风流变对盛唐风貌的突破与超越
摘要:在中国诗歌发展流变中,唐代大历诗歌不应被看做是盛唐诗歌由高峰急转直下的
倒退与衰落,而是有意谋求对先代诗歌成例的突破革新,是“宋诗突破唐诗”之变的先声。
这种突破精神贯穿中唐至韩愈、孟郊、李贺。
而晚唐诗可看作是“突破”的中止与盛唐诗风的回潮。
关键词:大历诗人;韩孟;以文为诗;求变意识
一代盛唐之音,以其恢弘的气韵、恣肆潇洒的文风,在中国诗史中流芳百代;意境空明,内涵深邃,似乎已把以先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南、北诗歌艺术发挥到“极致”,形成难以逾越的高峰。
中唐诗人起初面临尴尬与困境,难以想象是如何从盛唐诗界巨人的阴影下走出,带领诗歌走
向新的发展的。
学人尽知宋人在突破唐诗影响时做出的艰难探索与努力,孰不知在几百年前,这样的“转折”已有先声。
安史之乱,成为唐诗“突变的契机”(蒋寅《大历诗风》)。
以“大历十才子”、刘长卿为代表的大历诗人身历战乱,目睹国家和民生的痛苦,油然于心底里生发出沉重的情愫,创作大量诗歌,昭示了大历诗坛的兴旺。
只是这种兴旺给人的感觉是难以抑止的“冷郁”与衰颓,遭后世学人诟病。
但他们潜藏着强烈要区别先贤,寻求新的执拗。
大历诗人。
他们无论在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在努力求变,虽效果欠佳,可人们是用盛唐“风韵、流畅”的诗风标准在衡量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大历诗的评述,充分代表了这种批评:“大历以还,诗格初变。
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离,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职志。
”认为大历诗歌内容、气韵不再如盛唐昂扬奋发,而去追求“浮华贫乏”的诗风;艺术上也更趋于雕琢,缺乏先前的自然流畅,根源是世事由盛而衰,社会动荡离乱,“国运颓”致
使“诗风颓”,仿佛一切均有客观世界的变化决定。
然而我们忽视了在这中间人的主观能动性:文学(诗歌)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本应更能激发诗人写出大量感时忧患的文字,如杜甫;且诗歌创作技巧无论声律、遣词用句在“大历”前已完善之至、直至画境。
“大历诗风”偏在内容与形式上皆敢于放弃先前“典范”,坚持原创“新风”,足以表明这是诗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艺术选择,意在脱离盛唐诗歌的阴影,走出自身特色。
不管是否成熟,
只停留在固有成例上踏步,诗歌再难发展,要登新的更高的山峰,先要“下山”。
“大历诗人”,严格说来大致可分为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体,如“大历十才子”,作品较多地呈现当时的达官贵人,许多用作歌颂、唱和;还有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如刘长卿、李嘉佑等,作品较多描写风景山水。
“大历十才子”台阁酬唱、歌颂虚浮升平的诗,历来为后人认做是诗歌的倒退,然而盛唐时官员、友人席间交错酬唱的诗同样很多,张九龄、王维等皆有身处台阁的经历,他们在唱和、赠答间仍不乏名篇佳句出现,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何等慷慨浑厚。
而大历间的唱和诗所表现的已不似盛唐般现实、深刻,安史之乱带给社会巨大灾难,当社会归于平复之时,他们在唱和中、呈献贵族的诗文中歌颂来之不易的、久违了的平静安逸生活,他们胸中未尝没有在动荡中积淀的生命思考,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有意不愿重复盛唐诗人席间发表的慨叹与思辨,主动追求区别盛唐的艺术范例,转变
诗的内涵,改而安心知足地歌咏升平、吟唱新的繁华,或寄情宁谧山水、吟风弄月。
更能表现大历诗人“求变意识”的还有他们吟咏性情为内容的诗歌。
大历诗人接受道教、佛教的出世思想以区别于盛唐积极入世的乐观昂扬精神。
李端明说过:“月明潭色澄空性,夜静猿声证道心。
”(《寄庐山真上人》)同时,他曾为苗发、钱起写过一首《得山中道友书寄苗钱二员外》:
有谋皆撼轲,非病亦迟回。
壮志年年减,驰晖日日催。
还山不及伴,到阙又无媒。
高卧成长策,微官称下才。
诗人和识谢,居士别宗雷。
迹向尘中隐,书从谷口来。
药栏遭鹿践,涧户被猿开。
野鹤巢云窦,游龟上水苔。
新欢追易失,故思渺难栽。
自有归期在,劳君示劫灰。
诗中流露出的因仕宦坎坷,意志消沉,羡慕在大自然环境里生活的情绪,在一些大历诗人的诗歌中都有可以感受到。
他们身在生活之中却向往尘世之外,生活的矛盾无法解决,只好逃避现实,又不能忘怀现实。
大历诗人较之盛唐,则更多地回归对自身“内在”的关照。
他们不求胸襟的开阔,而是通过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并以奇妙的构想和有意的雕琢,留下了一些精巧诗句。
如,“归荧入草尽,落月映窗沉”(李端《宿山寺思归》);“叶落搅乡梦,鸟啼惊越吟”(朗士元《宿杜判官江楼》);“栈霜朝似雪,江雾晚成云”(司空曙《送崔校书赴梓幕》)等。
这些诗句或状景,或托景言情,气魄求小,内敛清丽而富有韵味。
大历诗人对外部民生疾苦的同情极有限度,更多对人生抱有淡泊情怀,不希望大鹏之志却偏于冷淡,“一官今懒道,双鬓竟羞看。
莫问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 (朗士元《长安逢故人》)真正做到“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荒疏空掩门”(韦应物《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之境。
大历诗人选择佛、道理念充实思想修身养性、保命全身,终于摆脱了盛唐关照现实、积极入世的诗风,将诗歌带入人的内心世界,不能不说是他们带来的诗歌新风貌。
在诗歌审美与写作技巧上,由于大历诗人冷淡、出世、关注内心体验的特点,他们的诗歌往往以孤、寒、日暮等为意象,以冷、淡、纤弱、闲远为美。
蒋寅在《大历诗风》中概括大历诗人审美趣味变化:“由崇尚汉魏风骨,转向追慕以谢眺为代表的六朝纤弱之风,由阳刚之美转向阴柔之美,由健朗的气骨转向悠远的韵致,由豪迈的气势转向幽隽的情调,有雄浑凝重的格调转向清空闲雅的意趣。
”并且他们诗中常对“幽”、“寒”情有独钟,如“空空古廊殿,寒月落斜辉。
”(卢伦《长门怨》),“寒门带雪飞,日暮雁门关。
”(刘长卿《送薛承矩秩满北游》)。
写作技巧上,大历诗歌更加注重字句的雕琢,宁“显诗才”精加锤炼,而不求文字的浅显流畅。
同是悲秋,杜甫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酣畅,刘长卿则用“寂寞江亭下,江风秋气斑”一个反复锤炼的“斑”字,本想表现秋日金色阳光与红木叶相辉衬而点缀江亭的景色,却不禁给人生涩之感。
这难道不充分表现了大历诗人望求“别开天地,另创一家”的“变革”精神?尽管他们的求变与“突破”并未见得比先前进步,但这份“不苟同”的开拓精神,值得称道。
大历诗风对突破盛唐诗风付出的努力,在今天看来并不成功,真正取得“创新”成效的是韩孟、李贺。
创作技巧上有“郊寒岛瘦”的苦吟之风,将大历诗歌字句雕琢发挥到极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韩愈、李贺的求怪尚奇,重点是在审美和意象上对盛唐诗沉雄博大、气韵悠远风格的突破;还有韩愈的“以文为诗”,更是整个中唐诗人对突破盛唐诗风所取得的最大进展。
“以文为诗”这个说法来自北宋沈括,“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儋,而格不近诗。
”(《临汉隐后诗话》)今人阎琦对此有一个基本的界定:“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以议论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等。
”(《韩诗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6页)这样的诗风转变,只能是散文大家韩愈所能创。
韩愈是著名的文、诗大家,他笔下也常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般酷似盛唐诗的名句,而他却创造性地把写散文的句法、用字融入诗歌的“新鲜尝试”,用字不计重复、比避虚实,如他写《落齿》“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余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完全似字数相同的散文句。
还有他以议论为诗句:“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符读书城南》)韩愈以文为诗的革新尝试,将中唐诗人为摆脱盛唐诗歌高峰而做的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层次。
可惜不久,他的这份新尝试与他倡导的古文运动一样并未随之被人承袭,而是在宋人那里又得新生。
与此同时,盛唐的强大影响并未随着中唐诗人努力突破、变化而遗失,它的灵魂尤其在新乐府诗和众多学仿盛唐诗人作品中流传着。
时至晚唐,这种影响重新回潮。
尽管晚唐社会已盛事气数殆尽,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迟暮之感,但盛唐诗歌中招牌式的深沉大气,流
转自然,关注社会民生、风物、历史的特色,仍留存在“小李、杜”与杜荀鹤、皮日休的字里行间。
直到宋诗在面临“如何突破前代唐诗高峰”的重大课题时诗魂的真正过渡才实现,而殊不知在两百多年前的中唐时代,它便已有了一次次并不显眼的先声。
参考文献:
[1]阮忠.唐宋诗风流别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12.
[2]蒋寅.大历诗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阎琦.韩诗论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4]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
[5]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
[6]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