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美好。

因此,合理有效地控制园林植物的病虫害至关重要。

下面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

1. 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是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核心原则,即在植物病虫害出现前通过预防措施,减少植物生长的不良因素,以保证健康生长。

预防措施包括做好日常养护,保持适宜的环境,以及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等。

2. 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是指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针对不同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理手段,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治理措施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式。

3. 个体化施策。

个体化施策是指根据不同植物品种、生长环境等不同的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治理措施,达到最优的治理效果。

个体化施策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能够为种植者带来最优的效益。

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引入或增殖有益昆虫、细菌、真菌等生物制品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被保护植物的抵抗力,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具有长效防治的作用。

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释放生物制品等。

化学防治是指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品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有效地杀灭害虫、病菌,但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使用化学药品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掌握药品种类、使用剂量和使用方式等相关知识。

物理防治是指采用机械、物理方法来控制害虫的方法,如使用巨大喷洒器、剪刀、钢筋喷枪来对害虫进行控制。

同时,还可以通过高压喷雾、高压水枪等方式来消灭病菌、清理病害植物等。

4. 防虫网、草布等防治措施。

防虫网、草布等防治措施是指针对某些害虫特别是蝴蝶和尺蠖等在成虫期飞来的害虫,或者是一些害虫在幼虫期出现的情况采用的防治措施。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害虫的侵害,是较为便捷且经济实惠的一种防治措施。

5. 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是指通过改善植物生长的环境,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害虫防治的原理是什么

害虫防治的原理是什么

害虫防治的原理是什么害虫防治的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对害虫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引入或增强天然的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天敌可以直接捕食害虫,或通过寄生、寄生、寄生等方式使害虫得到控制。

生物防治的优点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畜无害,能够长期持续控制害虫的数量。

它的缺点是天敌种类有限,对某些害虫可能无法有效控制。

物理防治是通过使用设备和工具来控制害虫。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机械力、物理力或其他所需的物理条件,如温度、湿度等,来防止害虫滋生和繁殖。

物理防治的优点是无需使用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

它的缺点是对某些害虫可能无效,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物质来控制害虫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化学物质对害虫的毒杀作用,通过喷洒、喷雾、涂覆、熏蒸等方式将化学物质传达给害虫,以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化学防治的优点是作用快速、效果显著,可以迅速消灭害虫。

它的缺点是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和破坏,甚至对人类和其他物种产生毒害。

害虫防治的具体措施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整农田的植被结构和作物布局,采取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措施,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条件。

第二,设置陷阱、诱捕器等,吸引和捕捉害虫,减少害虫的数量。

第三,使用生物防治措施,如利用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害虫数量。

第四,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如利用光线、温度、湿度等条件来控制害虫数量。

第五,如有必要,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和熏蒸,以控制害虫的数量。

但是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应注意合理使用,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总的来说,害虫防治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生态系统和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减少害虫的数量和对农作物的危害。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是比较环保和可持续的方法,而化学防治则需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不当使用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污染。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一、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1.综合防治原则:农业害虫防治不仅仅是采取单一的控制手段解决问题,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例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这样可以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害虫种群的滋生。

3.绿色防治原则:绿色防治是指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积极维护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事措施。

包括合理利用种植结构,减少单一作物连作连种;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或品系;适时适量施肥,提高植物免疫力;运用秸秆还田等措施,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绿色可持续。

4.综合防治策略原则:综合防治策略是指根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包括害虫监测、害虫鉴定、防治期确定、害虫危害阈值、决策级防治等;还可以对一些重要害虫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害虫种群分布规律、发生规律和危害规律,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农业害虫防治的方法1.生物防治:将天敌、寄生生物、病原体和微生物等引入农田,用它们来控制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引入生物天敌可以减轻对农作物的危害,同时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施用昆虫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螟虫、蚜虫等。

2.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直接杀死害虫或者减少害虫的数量。

例如,利用超声波、异味物质、草木灰等手段驱避害虫;利用粘板、黄板等粘虫板捕捉害虫;利用覆盖物、遮荫网、遮阳网等物理隔离手段阻止害虫的入侵。

3.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控制农业害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化学防治是一种最常见和最直接的控制手段,但也是最易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手段。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的同时,应注意选择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4.其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机械防治、光生物防治、农艺措施、物理调控等。

例如,利用鸟类、鱼类和昆虫等生物来控制害虫;通过调整灌溉和施肥方式,合理利用作物间隙,提高作物的免疫力;采用轮作、休耕和间作等农艺措施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

第八章害虫防治原理.ppt-陇东学院

第八章害虫防治原理.ppt-陇东学院

害虫危害造成经济损失前夕的数量是防治的焦点。
二、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一)控制生态系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如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 (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部分物理机械防治方
法。
(三)控制害虫危害 如农业上调整作物布区和耕作制度,利用抗虫品种等Fra bibliotek属 这一途径。
(三)天敌昆虫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 1、当地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 • (1)采集天敌昆虫卵、幼虫、茧蛹等防治害虫 • (2)化学防治时,选用选择性强或残效期短的农 药,减少用药次数, 避开天敌活动盛期,使用有 效浓度下限。 • (3)保护天敌过冬。 搜集越冬瓢虫、螳螂等成 虫在室内保护,翌春天气回暖时再放回田间,这 样可保护天敌安全越冬。 • (4)改善天敌的营养条件。一些寄生蜂、寄生蝇 成虫羽化后常需补充花蜜。园林植物栽植时要适 当考虑蜜源植物的配置。
树势、花叶并茂,还可以减少病虫为害。
和温度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4. 中耕除草 可改变病虫生存环境,还 可以清除许多病虫的发源地及潜伏场所, 或直接杀死。
5.翻土培土 培土和深耕可将表土或落 叶层中越冬的病菌、害虫深埋于地下,翌 年不再发生为害。
6. 繁殖器官的收获和管理 许多蔬菜以 根茎、鳞茎等器官越冬,收获前避免大量 浇水,以防含水过多造成贮藏腐烂;要在 晴天收获,减少伤口,并在阳光下暴晒树 日后方可收藏。
三、阻隔法
• 阻隔法:人为设置障碍,切断病虫危害的 方法。 • 1.涂毒环、涂胶环 • 2.挖障碍沟 • 3.纱网、套袋阻隔 • 4.土壤覆盖薄膜或盖草
四、汰选法
• 汰选法:利用种子比重上的差异进行机械 或液相分离。有手选、筛选、盐水选等。 • 带有病虫的苗木一定要经有关部门进行 检疫,到产地进行实地考察。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量的稳定与增长成为各国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然而,农业害虫对农作物的威胁一直存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探索和应用科学的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帮助农民们更好地应对害虫威胁。

一、生物防治原理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病原体和奇特微生物等非化学手段来控制农业害虫。

这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农田中引入天敌来捕食害虫,通过建立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生态平衡来控制害虫数量。

例如,可以引入昆虫捕食者如寄生蜂、甲虫,或者利用病原菌感染害虫。

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可以降低害虫对农作物的抵抗力。

然而,实施生物防治也需要注意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平衡,避免引入的天敌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二、物理防治原理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农业害虫。

物理防治的原理是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控制害虫数量。

例如,可以利用红外线灯、黄色黏板等吸引害虫,并通过粘贴或捕捉器械来减少害虫的数量。

另外,利用温度控制也是物理防治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农田中利用高温消毒设备灭杀害虫。

物理防治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作物产生毒害,但其应用范围受限于具体的环境条件和害虫种类。

三、化学防治原理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农业害虫。

化学防治的原理是通过喷洒或处理农作物,使农药进入害虫体内,破坏其正常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效果。

但是,化学防治需要谨慎使用,因为错误使用化学农药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按照科学指导和相关法规,谨慎使用并遵循适量使用原则。

四、培育抗虫品种原理培育抗虫品种是通过遗传改良手段,培育出具有较强抗虫能力的农作物品种。

这一原理基于遗传学和选择育种的理论,通过选择抗虫能力强的农作物进行交配,逐步培育出具有抗虫特性的新品种。

培育抗虫品种的好处在于长期来看,可以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园林植物病虫害是园林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和观赏价值。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防治原理1. 病虫害的生物学特点病虫害是植物生长的一种生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生命特性,包括生长繁殖、取食宿主、适应环境等。

要想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就需要深入了解病虫害的生物学特点,找准它们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

2. 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这是因为病虫害的发生往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环境因素、宿主植物因素、外来侵入因素等。

要想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3. 绿色防治绿色防治是现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发展趋势。

绿色防治强调通过合理的园林管理手段,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绿色防治还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绿色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主要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毒、真菌等天然生物制剂,来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传播。

这是一种天然的、非化学的防治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生物防治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种常见的防治手段。

2.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避免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包括选择抗病虫害品种的植物、密植、适当修剪、保持植被的健康等方法。

通过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减轻防治压力,保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害虫和病菌的发生和传播。

化学防治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杀灭大量的害虫和病菌,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但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包括对环境的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易产生抗药性等问题。

在化学防治中需要谨慎使用,遵循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的相关规定。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技术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技术措施

诱杀成虫
迷向法干扰成虫交配
绝育法
内激素
有三种:脑激素、脱皮激素、保幼激素。
保幼激素有防治上的应用其作用有如下方面:
妨碍正常变态
打破滞育
成虫不孕或卵不孵化。
以菌治菌
01
其机制为:
02
竞争作用
03
拮抗作用
04
寄生作用
05
交叉保护
06
形成菌根
07
第四节物理机械防治
具体方法 捕杀法 阻隔法:涂毒环、胶环、挖障碍沟、设置障碍物、纱网隔离、土表覆盖强盖草。 诱杀法:灯光诱杀、食物诱杀(毒饵、饵木、植物)潜所诱杀、色板诱杀。 高温处理:繁殖材料、土壤 电磁波处理:微波、高频处理、辐射处理。
2
稀释剂重量=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原药剂重量
3
例1: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kg加水稀释成50倍药液,求稀释液重量。
4
计算100倍以上时:
5
稀释剂重量=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
6
例2 :用50%敌敌畏乳油50ml加水稀释成2000倍药液,求稀释液重量。
7
二、农药的使用方法
喷粉法
喷雾法
放烟法
土壤处理
(二)、天敌昆虫的利用途径和方法
当地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
1
移放天敌。
2
保护天敌越冬。
3
改善昆虫天敌的营养条件。
4
合理使用农药:药剂选择、施药期选择、浓度选择、施药方法选择。
5
人工大量繁殖释放天敌昆虫
6
引进天敌昆虫
7
注意问题:原产地、控制力强、生态要求
8
二、以菌治虫

园林病虫害防治虫害原理及防治

园林病虫害防治虫害原理及防治

园林病虫害防治虫害原理及防治园林病虫害防治是指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减少或消灭园林中的病虫害,保护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病虫害是园林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对园林植物的健康和整体景观造成很大的破坏。

下面将对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生态平衡原理:园林中有很多的昆虫和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调节者,它们之间会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通过保持良好的园林生态平衡,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2.生长环境改善原理: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加强植物的自身抗病虫害能力。

如合理施肥、浇水适量、排水良好、适度修剪等,可以增强植物的防御能力,减少易感病虫害的发生。

3.病虫害综合防治原理:综合利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进行防治,不依赖于单一防治措施。

综合施策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早期预防原理:预防优于治疗,对于容易发生病虫害的植物,要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以减少后期的防治工作和损失。

1.建立健康植物库: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培育健康的苗木,防止有病虫害的苗木进入园林,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的传播。

2.加强园林管理:定期检查植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植物上的病虫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清除落叶、枯木等植物病害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射线病原菌等生物制剂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使用昆虫的天敌来控制昆虫害虫的数量,或者喷洒含有病原菌的水溶液来杀死病害昆虫。

4.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阻止病虫害的传播。

如搭建拦截网、设置陷阱、修剪枝叶等,防止害虫进入园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

但要注意使用农药的安全和合理性,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

6.坚果防治:通过园艺技术手段防控病虫害。

如合理施肥、疏果、适时修剪等,增加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7.群防群治:园林病虫害防治是全员参与的工作,需要园丁、管理人员和游客共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 1、改变田间生物群落的组成相
➢ 控制减少害虫种类与数量。 ➢ 助长引进天敌种类与数量。
▪ 2、改变田间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 通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改变田间小气候。
▪ 3、调整控制作物生育期,提高作物抗性
➢ 避开害虫发生盛期。 ➢ 选育应用抗虫品种。
▪ 4、直接杀灭害虫
➢ 害虫爆发时,采取一切技术措施直接杀灭害虫控制其 危害。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
▪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五类:
➢ 植物检疫 ➢ 农业防治法 ➢ 生物防治法 ➢ 物理机械防治法 ➢ 化学防治法
害虫防治措施与防治基本途径
第一节 植物检疫
▪ 植物检疫就是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植 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病、虫、 杂草等有害生物人为传播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预 防措施。
二、农业防治的措施
(一)调整耕作制度 ▪ (1)合理的作物布局
➢ 农作物的合理布局,不仅有利于作物增产,也有 利于抑制害虫的发生。
▪ (2)合理的轮作 ➢ 合理的轮作能抑制甚至直接消灭食性专一和活动 能力小的害虫。
▪ (3)合理的间作套种 ➢ 合理的间作套种主要是通过对害虫的食料条件、 田间小气候以及天敌生物作用而产生直接或间接 的影响。
(二)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品种的选育
▪ (1)植物抗虫性的概念
➢ 植物的抗虫性就是植物对某些昆虫种群所产生的损害 具有避免或恢复能力。
➢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看,植物抗虫性是植物与昆虫之间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协同进 化形成的。植物的这种特性与植物的某种生物化学或 形态结构特点有关,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
▪ 4、技术易于推广
➢ 农业防治法的有效措施一旦为群众接受,往往比较容易推行,防 治规模也就可能较大;加之措施多样化,能从多方面抑制害虫, 而且效果随着措施的连年实施而积累,具有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特 点,这符合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策▪ 1、有时防治措施与丰产的要求相矛盾
生物防治的优点:
▪ 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及农作物安 全,不会引起抗药性,不杀伤天敌及其它 有益生物;
▪ 同时在自然界建立起种群能使自己繁殖扩 散,因此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相对稳定;
▪ 一般来说与其它防治措施能协调应用,与 化学防治的矛盾可以通过不同的施药方法 加以解决。
▪ 我国利用生物防治的历史悠久,天敌资源 丰富,成本低,因此,这类防治方法有着 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物防治的局限性:
▪ 杀虫作用较缓慢,杀虫范围较窄,不容易批量生 产,贮存运输也受限制等,不如药剂防治比较单 纯。
一、天敌昆虫
▪ (一)天敌昆虫的类别 ▪ 捕食性天敌
➢ 昆虫分属于昆虫纲18个目,近200个科内。 ➢ 捕食性天敌一般一生要求捕食多个捕食对象,且虫体
▪ 其本质特征是内因治虫。
(一)农业防治法的作用与特点
▪ 1、控制田间生物群落
➢ 控制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作物危险期与害虫盛发期的相互 关系等均有重要作用。
▪ 2、结合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进行
➢ 不需要为防治害虫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负担。
▪ 3、避免使用大量化学农药
➢ 减轻害虫抗药性、环境污染以及杀伤有益昆虫的不良影响,并且 能和其它防治方法协调应用。
▪ 对内检疫:
➢ 又称国内检疫,防止国内原有的、局部分布的或新从 国外传入的危险性病、虫及杂草的扩大蔓延,将其封 锁于一定范围内,并逐步加以彻底消灭。
三、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和疫区、保 护区的划分 四、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
▪ 自学该部分内容
第二节 农业防治法
▪ 农业防治(cultural control)
➢ 农作制的设计和农业技术的采用,首先应服从 丰产的要求,不能单纯从害虫防治考虑。
▪ 2、地域性、季节性较强
➢ 一个地区的农业耕作制度和农业技术措施是在 当地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如要加以改 变必须全面考虑,权衡利弊,因地制宜推行。
▪ 3、防治效果缓慢
➢ 在害虫已大量发生为害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 (2)植物抗虫性机制
➢ 不选择性 ➢ 抗生性 ➢ 耐害性
(三)其它农业技术措施
▪ 1、深耕土地与晒土灭虫 ▪ 2、科学播种 ▪ 3、合理施肥与灌溉
▪ 4、加强田间管理
第三节 生物防治法
▪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 生物防治法就是利用生物或其产物控制有害生 物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天敌利用和近年出现的 昆虫不育、昆虫激素及信息素的利用等。
➢ 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益虫)、作物、环 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作物整个生产 过程中一系列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有目的 地改变害虫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害虫的发生 发展,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或是直接 对害虫虫源和种群数量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的 方法。
一、农业防治的理论根据及其特点
▪ 农业防治法是传统的防治方法,随着农业 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有了更充实的内容, 在害虫综合防治中有着重要地位。
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 各种植物病原菌、害虫、杂草等都有一定的地理 分布范围,但也有远距离传播和扩大分布的可能。
▪ 危险性病虫害一旦传入,后果十分严重。 ▪ 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是植保工作
的一项重要工作。 ▪ 植物检疫是控制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组成的
重要方法之一。
二、植物检疫的任务和内容
▪ 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是:
➢ (1)做好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进出口或国内地区间调运 的检疫检验工作,杜绝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与 蔓延;
➢ (2)查清检疫对象的主要分布及危害情况和适生条件, 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同时对疫区采取 有效的封锁与消灭措施,
➢ (3)建立无危险性病、虫的种子、苗木基地,供应无 病、虫种苗。
▪ 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
➢ 根据植物检疫具体任务的不同,植物检疫可分为对外 检疫和对内检疫两方面内容:
▪ 对外检疫:
➢ 又称国际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物及 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块根、植物产品的 包装材料等)从国外传入国内或从国内带到国外。也 就是防止国与国之间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