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礼

合集下载

和老丈人喝酒的规矩

和老丈人喝酒的规矩

和老丈人喝酒的规矩
中国古代口头传统文化中,最常见的就是“和老丈人喝酒”了,无论是邀老丈人来访,还是老丈人自己去访,都要喝一碗酒,以示尊敬与祝福,但是并不只是喝一碗而已,其中还有一套规矩。

一、要尊敬老丈人。

和老丈人喝酒,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体现尊敬的方式,于是在喝酒之前,要做一些礼节动作,例如唱赞歌、拜礼、表演、表达敬意等,以表示对老丈人的尊敬。

二、要遵守喝酒礼仪。

有了尊敬,就要有规矩,所以是否和老丈人喝酒,主人要认真研究礼仪,例如在向老丈人端杯的时候,一定要用右手,不要用左手,在酒杯中要远酒近毒,在提杯的时候,要把杯面贴近自己的脸颊,以表示恭敬,以及不要浪费酒,不要离开座位之类的要求等等。

三、要注意礼节。

和老丈人喝酒,不只是要遵守喝酒礼仪,还要注意举止礼仪,例如不要紊乱的动作,不要躁动的走动,不要说话时瞪视别人,不要大声吆喝,还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表现出谦恭、恪守的态度等。

四、要从容的喝酒。

和老丈人喝酒,最重要的是要将酒喝完,但是并不是要全喝下去,而是要从容不迫地喝,让老丈人看到你懂得尊重,这样才能够赢得尊重。

五、要记住当面受到的尊重。

和老丈人喝酒,是一件大事,但是你不要以为,把老丈人喝醉了就算了,而是要将这次礼节过后,留下良好的印象,做到当面收到尊重,而后也要记住所受的尊重,在日后
的生活中表述出谦虚的态度,严守礼仪,这样才能保持和老丈人的和谐关系。

以上就是和老丈人喝酒的规矩,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要学会这种文化,学会懂得尊重,并且记住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如何表达,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让人们都能心无旁骛地去接受,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威望,享受到老丈人的尊重。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宴会文化与礼仪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宴会文化与礼仪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宴会文化与礼仪1. 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礼仪和宴会文化的国家,宴会既是交际社交的场所,也是体现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宴会场景经常被描绘和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2. 宴会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宴会不仅是为了满足饮食需求,更多地是一种社交交流、展示身份地位、加强人际关系的方式。

2.1 宴席布置古代宴席布置非常讲究,包括座次安排、桌椅设施、宴具摆放等方面。

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规范和要求。

例如,在普通宴席中,东坐西望是最常见的座次安排规则;而在尊贵场合,主人或贵客坐南背北体现了主人地位高贵。

2.2 饮食菜肴古代宴席上供应的菜肴十分丰富多样。

根据地域和时代不同,菜肴的种类、制作方法各有特色。

食物的颜色、形状和摆盘也受到极大的重视,追求美感和审美效果。

3. 宴会礼仪在古代中国,宴会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参与者的行为表现有严格规定。

3.1 主人礼仪主人在宴会上要起到热情款待、照顾客人和维护秩序的作用。

主人需要学习和掌握正确的礼节,如与客人敬酒、致辞欢迎等。

3.2 宾客礼仪宾客在受邀请参加宴会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在就座前向主人行酒礼、谦虚自持等。

4. 文学作品中的宴会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宴会场景,通过描写宴会细节来展示当时社交文化和人际关系。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家大宴、《水浒传》中忠义堂设宴等。

4.1 社交关系展现通过宴会场景的描写,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物之间的社交关系和地位差异。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府的宴会描写展示了贾家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

4.2 主题意义宴会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被用来呈现某种情感、推进剧情或凸显主题。

通过宴会场景来表达欢乐、悲伤、挫折等情绪,丰富作品的内涵。

5. 宴会文化与现代社会古代中国的宴会文化与礼仪对今天的社交生活也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例如,在商业场合或官方活动中仍然有类似的宴会形式和礼节要求。

6. 结论古代中国文学中对于宴会文化和礼仪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交风尚和思想观念。

古代敬酒礼仪

古代敬酒礼仪

古代敬酒礼仪古代敬酒礼仪古代敬酒礼仪非常有讲究,大家需要认真了解一下具体的敬酒步骤!下面就由小编为你分享一下古代敬酒礼仪吧!古代敬酒礼仪1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版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权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古人饮酒礼仪2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

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

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

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

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

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

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

”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

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

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

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

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低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

在宴饮座制的严格标准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

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

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早在三代时,人们即于宴饮活动中明确了席位的尊卑问题。

在非宴饮场合中,古人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即指要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注:“秦汉以前右为上。

〃《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

〃然日常起居〔包括宴饮活动〕那么以左为尊,“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礼记•檀弓》郑注〕,“男子行左,女子行右〃〔《荀子•号令》〕。

设酒者,其左边即为尊席,“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少仪》〕,常言所谓“虚左以待〃,就是指空着左边位置以待宾客的意思。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座次安排那么颇有趣味:“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依礼而论,项羽留沛公饮酒,刘邦为客,应东向位。

但项羽自己“东向坐〃,傲然居于最尊之位,且项伯、范增补居尊位,刘邦、张良卑居其后,项羽之霸气跃然纸上。

另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宴于桓荣府,以荣坐向,自持弟子礼,其余座次以尊卑顺序为南向、北向和西向。

如此座制,至今犹有影迹。

宴饮者的尊卑等级,除了通过坐席方位之不同而加以区别外,设置专席也是“定上下明贵贱〃的重要标志。

在宴饮过程中转席之礼也是一项重要的座制内容。

尊者必设专席,这在三代之时未成风气,然进入秦汉后,人们对此颇为重视,尤其是宫廷之宴,帝王、皇后皆布专席。

酒礼

酒礼

三一文库()〔酒礼〕*篇一:三牲酒礼中国儒家的礼经记载很多关于祭祀的典制。

礼、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郊是祭天,社是祭地。

又礼、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牛羊豕三牲具备是太牢,只有羊豕无牛是少牢。

古来的中国,有国家的天地之祭,宗庙之祭、诸侯之祭、乡里之祭、家庭之祭,祭天地、神明、祖先,所谓祭神如神在、所谓慎终追远,皆为祭祀的观念所作的定义。

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猪两牲。

宋改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猪三牲。

金、元两代,卦台山伏羲庙以太牢祭祀,明代秦州伏羲庙沿袭用太牢。

据《明代?礼志》、胡缵宗《太昊庙乐章》所记,祭祀时陈设的祭器有登、刑、笾豆、俎、爵、尊等,分别盛肉类、羹、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等祭品,另设玉帛等物。

清代太牢、少牢交替使用,改太牢为乌牛、白马、猪等三牲,陈设祭器祭品较前简略。

民国在某些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才三牲俱全,同献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

五牲五牲牲醴皆为整只敬献,包括全猪、全羊、全鸡、全鸭及鱼一条。

一般用在酬神、做醮、拜天公等重要祭典。

也有以猪头加一猪尾来代替全猪。

四牲略加烹煮过的猪肉一大块、鸡一只、鸭一只(或鸭蛋)、海鲜一味。

通常只用在喜庆、神诞时。

由于四」是双数,因此禁止用在丧事上。

而拜神或拜祖先是煮熟猪肉一份、鸡一只、鸭一只、鱼一条作為祭禮之用。

四牲在陈列上无固定排法。

三牲略加烹煮过的猪肉一大块、鸡一只、鱼一条。

一般用在祭拜土地公、灶神、家神或祖先等祭祀时用,祭祀一般神明也可以使用。

三牲又分为半生熟的三牲与全熟的三牲;半生熟的三牲用于祭祀神明,全熟的三牲用于祭拜祖先。

三牲在供桌上的排法为,猪肉居中,鸡与鱼置于两旁。

小三牲是三牲的简化,可用鸡蛋代替鸡,生鱼、用一小块猪肉[一至三两]代替一大块猪肉。

通常用来「谢外方」或犒劳天兵神将。

未加烹煮过的三牲,一般用来祭祀虎爷。

附注:1.【中牢】:祭祀时只用羊、豕二牲,这二牲即称为『中牢』。

《汉书˙卷七˙昭帝纪》:「有不幸者赐衣被一袭,祠以中牢。

酒俗与酒礼

酒俗与酒礼

酒俗与酒礼酒俗和酒礼,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内容。

酒俗是和酒的发明同时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过“酒人”和“酒正”一类的人,专门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所,负责理酒和分配酒.汉代以后,国家开始设置酒官,专门管理酒业和科税等业务。

这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酒类管理和专卖机构,它们除经销酒类商品外,还起着协调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酒俗在民间的传承,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多种功能。

首先在酒的制作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酿造方法和传统的饮酒习俗.中国云南的傈僳族喜欢制作和饮用米酒.每年到了秋收季节,家家户户都做好酿酒的准备。

造酒原料一般是玉米、高粱、稗子等,其中以稗子酒为最好。

酿酒方法是:先将用来造酒的粮食格碎,并加以蒸煮,然后投入酒药,罐装封存,数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

饮酒时,先将铁锅置于火塘之上,倒入事先兑好的温水,然后用木勺把罐里的酒糟舀入锅内,同温水搅拌,片刻之后,尝一尝,如味道和温度均可,就将水酒舀出过滤,盛入精制的竹木小酒杯中,供人品尝。

这种自制的水酒,度数不高,味道甘淳,饮用起来特别爽口。

在傈僳族生活中,如遇贵客来临或喜庆节日,常借酒对歌,并以舞蹈助兴,有时一饮数日不散。

有些地区,每当贵客来临时,还有饮“双人酒”的习俗。

即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伸出一只手,捧起酒碗,同时喝下这碗酒,表示两人亲密无间,情同手足.过去在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时,也使用这种最高礼节,这表现出傈僳族淳朴、豪放的民族性格。

佤族也喜欢自制自饮水酒,佤语称为“布来”。

在喜庆节日里,“水酒是不可缺少的佳品,饮酒时,先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开杯,然后你一杯,我一杯的对饮,酒席上谈笑风生,还可引吭高歌,以示团结和兴旺.新疆哈萨克族牧民最喜欢饮用“马奶酒”。

这是一种由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酒,表面上看,虽和羊奶、牛奶无多大差别,但它有一股浓烈、醇厚的香味.每年的六月至九月,是哈萨克族牧人制作马奶酒的季节。

妇女们把刚刚挤来的马奶,倒入木桶和皮桶里,再用一种特制的工具在桶里上下搅动,使马奶提高温度,迅速发酵。

古代欢迎客人的礼仪

古代欢迎客人的礼仪

古代欢迎客人的礼仪
古代中国的欢迎客人的礼仪非常讲究,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方式:
1. 举行宴席欢迎:富贵人家会举行宴席,招待贵宾,并在门口设立牌坊,写上欢迎贵宾的字样。

主人会穿上最华丽的衣服,亲自出门迎接贵宾,并请贵宾入座,品尝美食。

2. 持礼相迎:在古代,人们对贵宾极其尊重,经常用持礼相迎的方式欢迎客人。

当主人听说贵客要来时,会提前派人去迎接,手捧鲜花献上,还会用羊皮或玉带束腰,表示尊敬。

3. 点燃香烛:在古代,人们认为燃起香烛能祈请神灵保佑,并表示欢迎。

当贵客到来时,主人会点燃香烛,在门口等待贵客进门。

4. 以礼相待:对于贵宾,主人会给予最高规格的招待,除了用最贵的食材,还要准备名贵的酒水和茶叶。

在宴席上,主人会先敬献酒水或茶叶,表示欢迎。

同时,主人也会安排音乐和舞蹈表演,增添气氛。

5. 祭祀迎宾: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迎接贵客需要祭祀神灵,保佑贵客平安到来。

主人会在门口设立祭坛,燃香敬神,然后请贵客进门。

有关酒文化知识_喝酒礼仪知识

有关酒文化知识_喝酒礼仪知识

有关酒文化知识_喝酒礼仪知识酒文化历史悠久,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你对酒文化知识又了解多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有关酒文化知识,供你参考!有关酒文化知识一:酒文化起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看来,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酒作为现在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它的出现自然不是某个人能随随便便创造的,天公作美,酒的出现便有了几分神秘色彩。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

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这说明了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

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二:酒礼习俗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

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

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

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

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礼仪的本质在于“尊尊”、“亲亲”。

因为古代是宗法社会,特别是周代,国家与社会同构,人与人之间既有血缘关系,所以要“亲亲”——爱自己的亲属;也由于血缘的远近亲疏构成了尊卑有等,所以要“尊尊”——尊敬兄长与宗子。

“尊尊”、“亲亲”既是行礼的目的,也是制定礼仪的原则。

所有的“礼”及礼的仪文中无不贯彻了这种精神。

“尊尊”是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及其统治的根本,但在具体的仪文当中“亲亲”无疑是基础,因为没有“亲亲”,就不能把统治对象招拢。

因此周代的各种礼仪在表面上都要弄得“其乐也融融”。

酒的性质(它的美味与刺激性)最适合制造这种“其乐也融融”的气氛。

然而,酒的长处在此,其短处也在此。

参与礼仪者只顾“亲亲”,忘了“尊尊”(这在统治者看来是礼仪目的),在行礼场合中,没上没下、没大没小,乱了等级,甚至喝得口吐白沫,喧嚣叫嚷,酒的联欢作用过了头,往往弄得不欢而散。

这也是统治者特别警惕的,所以礼仪上的“礼”更有节制作用,不许“亲亲”越过限度,及时把“亲亲”引导到“尊尊”的轨道上来。

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乡州邻里之间定期的聚会宴饮。

周代的“乡”相当于五个州(每州2,500户),是个高层的地方行政单位。

“乡饮酒礼”分许多层次,其中最高级的是乡大夫(主持乡
政者)宴请贡于朝廷(周天子)的贤良之士;较低层次的是乡人邻里之间的欢聚。

欢聚前,他们一起祭祀鬼神,祭祀后便按照一定的仪式饮宴。

仪式庄重,不仅有仪文,还有音乐伴奏。

其精神是“让”和“敬”,通过行“乡饮酒礼”养成谦让和庄敬的人生态度。

秦汉以后,“乡饮酒礼”曾长期为士大夫所沿用,直到清代道光年间,朝廷为了把行礼经费拨充粮饷,才下令废止。

干杯与罚酒
参与饮宴,“干杯”之声每每不绝于耳,其实近代中国人饮酒不习惯一饮而尽,特别是一个人独饮之时。

因为北方人喝的都是酒精度数很高的白酒,这样的酒一饮而尽,胃里受不了。

另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进口的食物和饮料都注重品“味”,不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吸,怎么能品出酒的美味呢?古代的酒,度数很低,为了表示豪爽,一饮而尽也是常见。

为了增加宴会的欢乐气氛、增加热闹程度,也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与宴者还编造出许多顺口溜劝人多喝,有的还想出带有强迫性的手段使人多饮,“罚酒”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代宴席上的惩罚是把受罚者驱逐出宴席,而不是让他喝酒。

“罚酒”本是文人搞的一种“韵事”。

晋人石崇的《金谷诗序》中说他与一些文士在金谷园游乐,人们有所感触,“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酒过三巡
在评书与旧戏中经常可以听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话。

这句套话表明宴饮已经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可以开始谈了,或者说宴饮已经到了尾声。

所谓“三巡”,就是三遍。

主人给每位客人斟一次酒,如巡城一圈,斟过三次,客人都喝光了,这就叫“酒过三巡”。

“酒过三巡”这种说法大概起源于人们围桌进食以后。

唐代以前,人们进食方式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套餐具,分餐而食。

与宴者各有一席,分散而坐,为之斟酒也不会有“巡”的感觉。

随着胡床(一种高脚折迭椅)传入中原,人们有了高凳,为此逐渐发明了桌子。

到了唐代人们围着桌子吃饭的图画出现了(不过那时的桌子类似长方的高案)。

古人倡导饮酒有节,饮不过三爵,过则违礼。

因此“酒过三巡”的深层含义应是:酒已经喝得不少了,有正事谈正事,没有正事的话,也就应该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